《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0:3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第一篇:《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

《地图上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教学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即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准备了一个地球仪,打算让学生在了解了魏格纳的奇妙想法之后,让学生借助地球仪观察是不是跟作者说的一样,是那样惊人的吻合。先出示地球仪,然后让学生们观察,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开始新课,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就不会连位置也找不到,相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想学习这篇文章。

看到题目,他们肯定会问“这个发现是什么?是谁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课文学习就这可以这样进行下去。所以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像这一课,这个地球仪就犹如一粒石子投进了学生心田,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的热情。到再学习课文时,学起来就会很顺利,学生也会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使课文描述动起来。这样一来,整堂课不管是课堂气氛还是学习效果都会大不一样。

第二篇:《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置()()()()适()()()()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第三篇: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22、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4个生字,学会课本9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会用“逐渐”造句。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书写等掌握本课中的生字与新词。

2、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达到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魏格纳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势头精神。

4、通过理解力课文,达到掌握课文内容的叙述顺序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说”,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势头精神,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难点: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

1、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2、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教学难点:

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默读4-7自然段。——长期艰苦的考察:(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2)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第四篇:《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1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第五篇:公开课《地图上的方向》教学反思

创设问题情境 进行有效教学

——公开课《地图上的方向》教学反思

郭海燕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本学期我们地理组全体教师充分利用教研员入校辅导的良好契机,结合教研员的专长,确立了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为“创设问题情景,进行有效教学”。各位教师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献课活动。

10月19日由我代表地理组在初一(1)班上了一节名为《地图上的方向》全区公开课,受到了好评。

本节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模式,利用学校“119”消防安全“四个一”系列活动来安排教学过程,“四个一”活动包括:听一次消防安全讲座;发一本消防安全册;在教室贴一张消防宣传画;做一次消防疏散演习,由此引出地图上方向的辨别,新颖别致。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无论是情境的选择,还是地图选取,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容易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突出了地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较差。在这次公开课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也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觉得:学生活动还不够充分,课堂内容能包括利用经纬线定向就更好了。

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载《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图上的发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2、地图上的方向教学反思

    地图上的方向教学反思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一课的内容是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地图上的方向,并能辨认和用语言描述某个城市或建筑所在的方向和位置,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

    《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的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重、难点的处理上时间分配的不够好。在图上方向的辨别的时候是属于难点部分,应该拿出一部分时间给予学生记忆在平面图或地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样子......

    22 地图上的发现 教学设计 教案(写写帮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2.引导学生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

    《地图上看家乡》教学设计

    《地图上看家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识别方位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设计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第三节 地图第二课时(在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设计 本课时的学习重点是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这也是学习的难点。要在有经纬网的地......

    教学反思在地图上找家乡(五篇材料)

    《在地图上找家乡》教学反思 何静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开展此次活动前,我让学生准备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并自己准备了中国地图。活动时,......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设计

    《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教材37-38页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地图,了解地图绘制中有关方向的规定。 2.初步认识地图,能辨认和用语言描述......

    在地图上找家乡教学设计5篇

    在地图上找家乡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图有很多种类,了解地图的作用。 2.知道人们最常用的地图是政区图和地形图,初步学会阅读政区图和地形图。 3.知道地图上的颜色和符号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