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的标志 教案
七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城市标识》
夏维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华山中学
课前谈话:
师:刚才的短片,就是我工作的地方。出示地图,找库尔勒。你想说什么?
生:好远
生:老师那里是什么地方
师:库尔勒是向远处眺望的意思?知道香梨吗?那是我们那里的特产。
师:你们还想提什么问题?你们想知道我坐火车多少天到南昌
生:8天
师:要不了那么久,老师坐火车将近50多个小时和大家见面,想说什么?
生:老师太辛苦了
师:不辛苦,能和你们见面觉得是一种缘分。
师:想听听新疆歌曲吗?
播放新建民歌。教学生做新疆舞的几个动作。送学生两顶新疆帽子。上课:
师:请你们认真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语。城市。我们读一读,同学们,当你读完“城市”这个词语,你的眼前浮现什么样的情景。
生:有很多高楼大厦。生:川流不息的车辆
生:还有许多树。
师:同学们说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辆、树木都是城市具有的特点,今天我们学校一篇课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生:城市的标识(读成二声)
师:他为什么会读错呢?谁来帮帮他。
生:城市的标识(四声)
师:这是个多音字,这个字当标记记号的时候读四声,全班齐读课题。
生:(齐读)城市的标识
师:打开课本,注意听读书要求,用一定的速度自由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和老师交流这一课四字词语特别多,遇到了可以勾画下来。
生:自由读书。
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你们勾画了很多四字词语。交流一下。
生:茫然无措
生:闪闪发光
生:川流不息
生:大同小异
生:千姿百态
生:各具风韵
生:一模一样
生:一方水土 生:芸芸众生
生:婀娜苗条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四字词语。一起读,这些词语和课文哪些内容相关。
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师:请两个组同学分别读这两组词语。
生: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生: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师:知道这样分两组的原因吗?能结合课文来说一说吗?
生:前面四个词写的城市,城市之间是相像的。后面写的都是树的样子。
师:有补充吗?什么养的树呀,有高大的,有婀娜的。
生:挺拔苍劲的树……
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归来这个树。
生:千姿百态。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理由和依据其实就是是前两段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看第一组词语。自己读一读。
生:读词语。
师:赶紧找一下读描写城市雷同的这一部分内容。默读,把自己有感受的句子勾画下来,体会一下自己的情感。生:读书
师:找到的同学多读几遍,想想作者要向我们说些什么呢?
师:把你感触很深的句子读一读,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学习体会。其他同学注意听。
生: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师:读完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呢?
生:现在的城市都是一模一样的。
师:感到……
生:感到不知道是哪里。
师:文中哪个词语表达你刚才说的内容?
生:似曾相识。
师: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的?
生:走到哪个地方都像在哪见过。
师:有新鲜感吗?
生: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我觉得现在城市失去了它原本的标识,是一模一样了。
师:文中哪个词语表达了你的想法?
生:如此相像。师:从南昌到老师的家乡库尔勒,看到的景象都是一样的,有什么感受?
生:没有新鲜感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让我们也有你在这样深刻的想法。
生: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窗东的“猎奇门”、窗西的“八佰伴”、南门的“肯德基”、北阳台下的“麦当劳”……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弟兄。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
师:读完有什么感受?
生:现在每个城市相同的地方太多了,根本分不清是哪里。
师:文中哪些地方提到相同呀?
生:连锁店
师:作者的情绪在文中有个词语表现出来了,你找到了吗
生:茫然无措
师:你说说对这个词语的理解。
生:不知道怎么办。因为城市之间太相像了,分辨不清楚是哪里。
师:作者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呀?
生:不知道怎么办,很茫然的心情。
师: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生: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红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
师:还有吗? 生: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就连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竟也和你原来生活的城市一模一样啊。他们也穿“佐丹奴”和“杉杉”,他们也戴“西铁城”手表,持“摩托罗拉”手机;骑着山地车的人,衣服款式和布料,都和你每日相处的同事们大同小异。街角上扔着一只“可口可乐”的饮料空罐,还有一只“万宝路”的烟盒……
师:你想说什么呀?
生:我觉得这里的汽车和人都变得一模一样了,在城市之间没有差别。
师:在这样的城市你能找到区分城市的城市标识吗?
生:感觉不行。
师:刚才你跟老师分享了一个问题,现在可以和大家分享吗你?
生:在第五段第二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打
这里一点标点符号都不打。
师:刚才你读的时候老师发现你停顿了,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各个品牌的车应该停顿,应该打顿号。
师:孩子,真不简单,你敢向我们的教材挑战。课前,老师也查看了张抗抗的自选集,我把它带来了。那么在原文中呢,这个地方是有顿号的,不知道粗心的编辑叔叔怎么回事,咱们课下可以打电话或发邮件纠正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不要犯这样粗心的毛病,好吗?同学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让我们齐读第六自然段。
生: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师:读完以后,能找到让你感受很深的词语吗?
生:复制
师:为什么是这个词?
生:因为这个词代表城市没有自己的个性。
师:没有个性的城市有意思吗?
生:没意思。不能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特点和区别。
师:把那种无奈麻木读出来好吗?
生: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师:让我们从这千篇一律的城市走出来,再读读第二组描写树的词语,感受一下。
师:读完有什么感觉?
生:有很多葱郁的树。
师:你看到什么了?
生:在我眼前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树,焕然一新
师: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内心有点兴奋。
师:你仿佛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闻到了树的清香,还有树叶沙沙的声音。
师:多美呀,同学们,就让边读边想象你们刚才想象的的那些画面,一定会读得更好。生: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师:同学们,什么是作者眼中这城市的标识呢?
生:树
师:板书画树
师:既然树是城市的标识,那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城市雷同的这一现象?
生:可以更好地对比树是城市的标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把你内心的对比说出来。
生:城市都是雷同的,树是唯一的标识。要保护树木。
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很多城市雷同,更多衬托出保护环境,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师:这种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用有差别和相反的事物做陪衬,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衬托。大家知道吗?本文作者张抗抗,19岁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杭州市,来到了北大荒支青,她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如《北极光》《橄榄》,当她回到家乡,在街角那儿,发现这杭州市的标识。那棵树——
生: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同学们,这个词语的音没读准 龙爪(音找)什么时候读爪?自己读一读,体会树带给我们的享受。
师:杭州的香樟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这棵树太美了。
师:自己读这段话,体会树带给我们的美丽。
生:自己读。
师:谁愿意和着音乐把树的美通过朗读带给我们大家呢?
生: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听完他的朗读你想说些什么?
生:读得非常好,我体会到了那棵树非常美。
生:我闻到了这颗树独有的气息。
师:这一段写出了香樟树怎样的美呢?
生:这棵树有端庄的王者风度。
师:在这儿你是怎么理解端庄这个词语的,可以结合树的特点来说。
生:香樟树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挺立在那里的。
师:咱们家乡的香樟树也特别多,你观察了吗?
生:很高,笔直的树干挺立在地上。
师:让你想起了什么,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严肃而又不失风度的王者。
师:王者在你们心目中该是怎样形象? 生:高达的威风凛凛的。
生:严肃的。
生:充满智慧的。
师:我们看,哪些语言写出了端庄王者的风度?找一找。
生:遒劲而伸展
师:在这儿你如何理解遒劲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非常高大
生:雄健有力
生:很挺拔的
师:刚才你们说出了遒劲的意思,你再把这个词语放进这个句子里读一读。
生:遒劲而伸展
师:还有哪些语言写出了端庄和王者的风度?
生: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
师:你为什么写这句?
生:非常强壮,在冬天也能长得非常茂盛。
师:生命力顽强,是吗?还有吗?
生:树枝如巨大的龙爪
师:什么感觉?
生:非常大,非常挺拔。
生: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袭来,仿佛味道智慧的气息。
师:你的想象力这么丰富,智慧也能散发出淡淡的气息。怎么读让人觉得是若有若无的呢?
生:应该读得很轻。
师:试一试。
生: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吗?这儿有省略号,这省略号给你什么样的遐想?如果你就站在香樟树下,你还能想到什么,还能听到什么。
生:还能听到树叶沙沙的声音。
生:鸟儿落在树上歌唱的声音。
师:同学们,这树的形、色果、香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美的享受,我们愿意把这种美再来读读吗?全班一起读。
生: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看看这个词语,作者写了香樟树的树、干、枝、叶、小果子、香气,按什么顺序写香樟树的?
生:作者是从树的整体到部分来写的。那么本段又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香樟树就是这样留在作者心中,读这段话,把句子补充完整吧。
生:那棵树有一种()风度,……
师:就让这南国的树,南昌市的市树牢牢地扎根在我们心目中吧,那棵树_____ 生: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师:在我们的家乡南昌市有没有什么有特点的树,也向老师介绍一下。
生:有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柳树
师:多美呀。
生:还有松树,挺拔苍劲。
师:我们下课布置作业,仿照第八自然段,突出树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一个片段。
抓住树的特点,像作者那样用上优美的语言,表达你们对家乡树的热爱。
下课。
第二篇:城市的标志教案
城市的标志(第二课时)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
一、导入课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
二、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一)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
2.学生自读感悟 3. 集体交流
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
(1)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多胞胎图,连体人相关句子,体会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4)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
4. 有感情地读2—6自然段思考:这样的雷同的城市,给你怎样的感受?(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给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二)理解树成为城市的标志
1. 定向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
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2. 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
书:树)
3. 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城市 作为城市标志的树 树的特点 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5.读7—14自然段,思考:在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只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1.为什么要以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呢? 2.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
出示句子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1)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2)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
(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4)师引读,积累背诵。
四、将课文滚动理解,领悟表达方法。
1. 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
文的第1---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
2. 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文章滚动起来理解)
3. 将2-6自然段和7---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五.总结全文
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志---树
第三篇: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魏县边马乡中心小学 屈丽静
教材分析
《城市的标识》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主要写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许多城市已经逐渐变得雷同,变得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唯有那充满活力而又各具特色的树能够引领你找到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希望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文章语言细腻、优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写城市的“同”与树的“异”时所使用的衬托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仔细体会这种写法的作用,并在城市的“同”与树的“异”的比较中领会文章的主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珍爱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的教育。
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致使城市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力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铺垫;接着正面写城市的标识,写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并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展现自我,已初步具备了识字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要点
1、正确读写“掳掠、茫然无措、川流不息、遒劲、蔚为壮观、干涸、馈赠”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理解课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体会树对于城市的重要性。(难点)
3、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增强我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当我们一谈到城市,你眼前会浮现怎样的景象?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城市的标识》这篇课文,来看一看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强调多音字“识”的读音,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边读边找四字词语,并试着分类。
3、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哪些城市,它们的标识是什么?
三、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1、学生反馈自己找到的词语。
2、出示词语。自由读一遍,边都边思考这样分组的原因。如此相像 似曾相识 大同小异 一模一样 遒劲伸展 宽大茂密 婀娜苗条 挺拔苍劲 玲珑精致 秀气坚韧
3、谈读后感受。
四、精读课文,感悟重点。
1、品读城市的相像。(1)师:自己先读一读第一组词语。在课文中找描写城市雷同的默读,把自己感受最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一下自己的情感。
(2)学生交流反馈。
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化服饰和商品等。(3)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城市的雷同?
2、品读城市的标志——树。(1)出示第八自然段,认识香樟树。(2)自己的这段话,体会树带给我们的美。
3、出示树的图片,认识其它城市的标志。
4、作者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1)指名读15-17自然段。
(2)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记号。作者把树看做城市的标识,表达了对城市里树木的珍爱,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提醒和号召大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
五、拓展延伸。
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
六、布置作业。
1、写家乡树的一个片段。
2、开展“爱护树木”的宣传活动。
七、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 爱护
第二课时(简案)
一、回忆课文,填写树的特点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按照不同城市、树种、形态特点这三项完成表格。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二种不同城市树的标识来读,体会城市不同的地理环境滋养树的形态万千。
3、按照第12自然段的排比的写法,结合课外对树的了解,续写下去。
如:()的树──是()市的标识。
4、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二、感悟重点、总结升华主题
1、重点指导朗读三个并列的“只剩下了树”体会作者强 烈发自内心的呼喊。
2、动笔练习写排比句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就像“克隆”的弟兄,到处是……,到处是……,到处是……。树带给我们……,带给我们……,带给我们……,是我们的城市不可替代的标识。运用排比的方法,结合学习感受写一段话。
三、质疑生成,讨论作者观点
1、作者提出了树是城市唯一的标志、灵魂的观点,你们
有什么想法?
(1)小组进行讨论、交流。(2)反馈。
2、结合讨论情况,寻找家乡自己的标识,并写下来。
第四篇: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
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的段落。
3、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说一段排比句。
4、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书面填写表格。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愿望。
四、课前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题入手,什么是“标志”作者把什么作为了城市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我们已很难从建筑、街道、车辆、行人以及垃圾上区分你身在哪个城市了,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看作者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标志。
二、自读第三部分,填写课后表格。
1、说说城市的树和特点
2、填写表格
3、订正
看课件,加深理解
读一读
谈体会
城市
树
特点
杭州
香樟树
王者风度
南京或上海
法国梧桐
高大浪漫
福州或广州
榕树
像一片完整的森林
海口
椰树
婀娜苗条
长春
油松
挺拔苍劲
喀什
圆冠榆
绿色的圆球
北京
国槐
秀气而坚韧
4、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情感
(1)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杆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茂的树页,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2)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荫,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5、指导朗读
自己读指名读
三、如今哪个城市都是高楼林立,熙熙攘攘,唯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代表着那个城市,
最后只剩下了树代表这个城市。
(1)出示并读一读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的 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枝叶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
(2)排比有什么特点?
(3)自选内容,说一说
四、谈谈怎样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主要谈谈你去怎样做。
全班交流
五、为什么作者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说说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这一现象?
(唤起思考突出主题)
六、作业:
1、体会排比,试着写一些。
2、朗读并背诵12、15自然段。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志
标志→树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3分钟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回忆一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
(作者主要写了我们的城市与城市越来越像多胞胎,只有树是城市中唯一的标志,呼吁大家爱护城市的树。)
2、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主要问题。请看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主学习。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7---17自然段,思考“文中写了哪些城市的哪些树?这些树各有什么特点?”用笔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有感情地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可以从文中找关键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8分钟
三、交流释疑。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4个组) 5分钟
两个组第一个(每组2人), 两个组第二个(每组1人)。 其他同学认真看,也可以补充完善。
2、集体评价。 问题1: 6分钟 (1)
杭州 香樟树 遒劲而伸展 香气 葱郁
南京 上海 法国梧桐 高大粗壮 宽大茂密
福州 广州 榕树 流苏样密密的枝条
海口 椰树 婀娜苗条
长春 油松 挺拔苍劲
新疆喀什 圆冠榆 玲珑精致
北京 国槐 秀气坚韧
看着这些树,你有什么感受?(美,各有特点,千姿百态)
(2)你们喜欢哪种树?请用朗读展示出来。(3个小组展示朗读)
问题2: 6分钟 交流:作者为什么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小黑板上的成果,评价。) 老师相机板书:标识、灵魂、馈赠、个性
a.树有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能随便移种,是这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树种,不同的树可以代表不同的城市,所以把树称为“城市的标识”。
点拨:作者把树作为城市的标识,想表达什么?提醒我们……?
小结:千城一面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城市与城市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城市的个性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抹杀。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在张抗抗看来, 接读:最后只剩下了树…… 最后只剩下了树…… 最后只剩下了树……
也许有一天…… 因此,作者大声疾呼:齐读最后一段。
四、学习第一部分。 5分钟
1、作者在文中除了写树是城市的标识,还写了什么?(城市的雷同)
请大家快速浏览1----6自然段课文,找出城市间雷同的事物。
“高耸的大厦和大楼”,“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2、作者把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比作什么?(多胞胎、克隆弟兄、连体人)
这样的城市让人茫然失措,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城市的标志是树,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写城市的雷同现象?(铺垫,衬托。)
3、在作者眼中树是城市的标识,那么丁丁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呢?3分钟
五、总结写法。
1、学完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正反面描写相结合、铺垫、运用修辞方法)
2、总结: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真实的内心感受,向我们展示了城市的标志,号召人们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珍惜大自然中的一切。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我们的独特,这个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
城市的标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部分字词。
2、理清课文的思路,能运用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以心去爱护我们城市的树,从而使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同学们红领巾佩带的很整齐,那么你们知道红领巾的标识是什么吗?咱们知道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大楼、公园、树……)今天咱们就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城市的标识
3、指出“识”是多音字,解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课前,你了解了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掳掠霓虹灯遒劲蔚为壮观婀娜
挺拔苍劲坚韧忠心耿耿芸芸众生
3、理解一些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形容树枝。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
4、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文的三部分内容。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了城市的雷同)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出了树是城市的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为什么把树作为城市的识
三、精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画出文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句子:文中对城市的雷同之处的描写有哪些?学生找找有关的句子来回答。
3、教师归纳雷同的地方出示出来:
(1)高耸的大厦和大楼。
(2)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
(3)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
(4)满街的现代服饰和商品。
4、让学生划出含有“多保胎”、“连体人”的句子,体会其句子,并说出“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作为城市的标识呢?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想一想作者所指的城市的标识是什么?(树)
1、(出示问题)说一说文中列举了哪些树标识着哪些城市?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师归纳并出示一下内容:
香樟树杭州
法国梧桐南京上海
榕树福州广州
椰树海口
油松长春
圆冠榆新疆喀
国槐北京
3、出示一些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习第三部分内容并出示最后三段文字。
1、体会文章最后三段的语言,作者给予城市的树怎样的赞美?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城市雷同?(铺垫,为下文从正面写城市的标识——树,做好了准备)
(2)文中连用了三个只剩下了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我们知道了树是城市的标识,自然界还给予我们一些花作为城市的标识咱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出示花的图片。
四、拓展延伸:
想一想,应该怎样去爱我们的树,爱我们的大自然?
五、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城市的标识
树标识
保护大自然
第五篇: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含义着手,从城市化的几种不同类型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以及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问题。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人口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3 经济学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2]。
二.城市化的三种形式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学到了各项非农就业技能,感受到了城市文化,领略到了市场竞争,提高了综合素质。同样,进城务工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实际中农民进城打工却受到很多不合理的限制,而且他们的工资、福利、医疗等都得不到保障。同样另外一个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难的也成为诸多媒体所关注的另一个热点问题。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一个长远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如2004年初开始报道的泉州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及城市信用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招工春荒”现象在福建省泉州市2004年再次出现。原因何在?泉州市有关官员认为:一是有些小企业拖欠工人工资;二是劳动环境差;三是工资待遇低。创造好的“打工环境”,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政府责无旁贷。无论是从关怀弱势群体、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还是从经济发展的目标出发,政府都应该拿出切实的行动来。尤其是在当前打工者尚没有完全组织起来与强势力量进行博弈时,政府的作用更显得重要。
摘 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但是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涵义着手,在对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说明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以及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 城镇化 工业化 现代经济 区域经济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含义着手,从城市化的几种不同类型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以
及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问题。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也有的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人口学
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他们所说的城市化就是人口的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因此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
2.社会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3 经济学
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城市化,既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在现在看来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工业化会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工业扩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的落后也会不利于城市地区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加快农村地区工业化大生产,对于农村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着很积极意义的。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的含义做出了解释。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城市化的规定其内涵是一致的: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2]。
二.城市化的三种形式及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城市化的三种基本形式有: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旧地型城市化。在我国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各种形式的城市化发挥着它们各自的作用。在对三种形式的城市化的分析过程中,通过以上我们对城市化含义的了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各种形式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一)集中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在这种城市化的过程中,暴露出原有的很多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
1.旧的户籍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国所实行的户籍制度在特定时期确实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扩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3]。几十年前,划出的“农村人”和“城里人”的这个鸿沟已经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城镇经济发展的障碍。众所周知,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大量人口滞留农村的局面如不尽快扭转,不仅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还将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国应尽快逐步改变现有的落后的户籍制度,为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进城外来工的应享受的“国民待遇”难以实现
城市建设创造了大量的建筑业、工业等就业岗位;进城的外来工也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北京市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进城外来农民工对北京市2003年GDP的贡献率在10%左右。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