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大学试验室管理改革方案-上海大学人事处
上海大学实验室管理改革方案(试行)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学校“211”二期建设的总目标,遵循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验室工作“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引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平台,建设一支适应我校建成国内一流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发展要求的实验技术专业队伍。为此,特制订《上海大学实验室管理改革方案(试行)》。
二、实验室管理改革的基本内容
1.实验室负责人的职责
实验室主任由相关学科带头人担任,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学科方向和改革方案的制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2.实验教学的管理体制
理顺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解决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的矛盾,使两者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新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鼓励教师从事实验教学以及新实验的开发。
3.实验技术岗位的设立与管理
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设立首席技术总监等实验技术岗位;实行实验技术人员分档考评制度,建立有效的实验技术岗位管理新模式。
三、改革的具体措施
(1).理论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课程统一由开设课程的学院(系)负责,由教务处或院系进行考核。
(2).实验课程与相关理论课程的课程建设应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师资队伍,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并努力增加主干课程中实验教学的份量。
(3).强化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在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实行新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从事实验室各项工作的考核及工作量计算方法。
(4).各类实验室应积极向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开放,鼓励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向研究--教学型实验室转变,建成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建立有效的实验技术岗位管理新模式,在实验室设立首席技术总监、特级技术总监、高级技术总监、技术总监、高级实验师、中级实验师、初级实验师等七档岗位,并实施相应的岗位考评指标体系;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实行与实验技术岗位相应的岗位津贴制度。
(6).对设立的各类实验技术岗位,采取校内外公开聘任、人事代理、项目聘任等改革措施,建立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
(7).实验技术人员,一律实行坐班制,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的考勤制度,并严格执行。
(8).技术总监岗位以上人员,可根据项目,采取在校内外公开招聘的办法,形成技术支撑梯队,梯队人员的待遇,原则上由部门自行解决。新项目建设由学校根据其水平和创新性决定是否提供配套经费。
上述各项改革的实施,按照本改革方案的附件一《上海大学教师任课资格、职责及考核办法》和附件二《实验技术岗位的设立及考评办法》实行。
四、本改革方案由人事处会同教务处和实验设备处负责解释。
五、本改革方案自学校批准之日起开始实施。
上海大学
二○○三年三月
附件一
上海大学任课教师资格、职责及考核办法
为了进一步规范任课教师的职责,完善教学工作的考核办法,同时理顺实验课程教学和理论课程教学的关系,解决实验课程教学与理论课程教学相脱节的矛盾,使两者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任课教师的任职资格
主讲教师必须具有讲师资格或硕士以上学位。新任教师必须经过教师岗位培训并根据《上海大学新教师任课资格认定条例》进行资格认定后才能上岗任教。任新开设课程的教师,根据《教学工作管理条例》中“关于各类教师为本科生开课的若干规定”,必须对新开设课程进行试讲评审,试讲评审合格后方可开设新课。
二、任课教师的职责
1、教师应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禁止在课堂上散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或淫秽内容;也不允许在课堂上借题发挥、发泄不满。
2、任课教师有义务选用在体系和内容方面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的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和优秀教材。教材的选用要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任课教师要主动跟踪国内外实验领域新技术的发展,更新实验内容,逐步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数;明确指定与主讲教材相匹配的中、外文必读书目、辅助教学用书和参考资料,配备有利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练习题、思考题及实验题目,以便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3、任课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明确重点,注意难点;编写比较详细的讲稿和教案;应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实践应用的需要。
4、任课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授课、实验手段和方法,开设开放性菜单式实验;选定适当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多采取课堂讨论的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采用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做到课外有明确的答疑辅导时间,使学生能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实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合理地安排实验时间;不断检测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况。
5、任课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工作,组织和参加编写实验课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的工作;积极从事实验室的各项建设工作,以科研课题推动实验室的发展,积极参加先进实验平台、实验仪器设备的研制工作。
6、任课教师应积极参与组织大学生学科竞赛,积极组织学生课外实验兴趣小组或开展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
7、任课教师应加大课程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发力度,尤其要将科学研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及时转化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8、任课教师必须强调实验操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严格要求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试验,杜绝各类实验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课程管理原则
1、课程设置 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并在教学计划制订时即提出所设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据此落实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一般专业,实验教学学时数应占课程总学时数的15%以上;物理、化学、生物等类专业应达到25%以上。同时,实验课时相对理论课时应有一定比例,并鼓励增加实验课时的比例。实验教学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既要有基本的实验训练,又必须有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鼓励设置全天侯的开放性实验。课外研究性实验项目可以单独授予学分。注意引用和反映与本课程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与新成果。
2、课程管理
课程实行归口管理:校管课程由教务处和相关开课学院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管理;学科基础平台课由开课院系负责管理,几个院系同时开设的平台课则由教务处指定负责院系;院系的学科方向选修课程由所在院系或委托开课学院进行管理。
院系成立课程建设和改革小组,负责本院系所开课程的课程管理。
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平台课和学科主干课等建立课程组,设立课程负责人。
3、管理内容
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的选用;
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的制订和组织贯彻;
教师任课资格的认定;
课程考试与教学质量的评估;
组织落实各项改善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等。
4、课程任课教师的聘用
由课程归口管理部门或由有任课资格的教师所在部门在征得课程归口管理部门的同意后组织进行;
任课教师对课程归口管理部门对其任课资格有异议,或不给其任课,可根据“上海大学教师任课资格争议仲裁办法”解决。
四、教学工作考核办法及工作量的计算
1、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
任课教师工作年度考核、工作量计算由教师所在学院系根据本条例负责组织实施,并计入教师当年的年度考核成绩和工作量。
2、任课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计算
(1)、理论教学教分的计算
Ⅰ、普通课程工作量的计算
A=C×K1×K2×K3
其中:
A—教分;C—课程学时/10;K1—课程类型系数;K2—合班系数;K3—重复课系数。
课程类型系数K1:
a、数、理、化、计算机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政治理论课,K1=1.25。
b、人文类、管理类课,K1=1。
c、外语类课,K1=0.9~1.15,其中大学英语1、2、3级为0.9,4级为1.05,5、6级为1.15。
d、专业课、制图类课,K1=1.1。
e、课程设计、军事理论课、艺术类课,K1=0.75
f、体育课,K1=0.80。
g、毕业设计,按1.4教分/每学生计算。
上述a、b以70人为一个标准班计算,其余以35人为一个标准班计算。
合班系数K2:
合班系数K2按下式确定:
K2=1+T×(X-Q)/Q
其中:X—实际班人数;Q—标准班人数;T—实际人数增加系数,T=0.8,其中学科基础课T=0.7,专业课T=0.6。
重复课系数K3:
各类课程开设重复课,则K3=0.85。
Ⅱ、双语课教分的计算
1)100%的外语教学,即使用原版教材或外文讲(稿)义,用外语讲课,外文板书,外文作业,外文考试:工作量=原工作量×3。
2)80%的外语教学,即使用原版教材或外文讲(稿)义,用80%外语讲课,外文板书,50%的外文作业及考试:工作量=原工作量×2.8。
3)50%的外语教学,即使用原版教材或外文讲(稿)义,用50%外语讲课,外文板书,30%的外文作业及考试:工作量=原工作量×2.5。
4)采用外文教材,中文讲授,外文板书,20%左右的外文作业及考试:工作量=原工作量×2。
Ⅲ、自学课程的教分计算
对于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或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的课程,原则上每位教师指导40人为基本工作量。对于完全自学课,原则上每位教师指导20人为基本工作量。工作量应计为:原工作量×1.5;超过10人原工作量×2;超过20人原工作量×2.5。
Ⅳ、论文课程的教分计算
实行课程论文的主讲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工作量补贴标准为原来该门课程工作量的1.5倍。
(2)、实验教学教分的计算
实验教学教分=2×课程实验学分×K1×K2
K1=1.0 完成实验教学内容、效果一般
K1=1.2 实验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
K1=1.4 有创新;实验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达到地区先进水平
K1=1.6 有创新;实验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K1=2.0 有创新;实验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达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K2=1+T×(X-Q)/Q(X≥35时)
X为实际选课人数,原则上当选课人数少于8人,则该实验课程不开设
T为实际人数增减权数(公共基础课T=0.8,学科基础课T=0.7,专业选修课T=0.6)
Q=35(实验课以35人为一个标准班计算)
对于创新的实验,由于受实验设备、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过程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为鼓励教师开设创新实验,当8≤X<35时,Q按实际人数来计算。
对于开放性实验,根据开放时间和实际人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教务处将另作规定。
对指导课外研究性实验课题项目、从事组织学生课外实验兴趣小组或开展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的教师,根据其工作量,计算一定的教分;对于在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实验技能竞赛等比赛中获奖励的试验指导教师予以一定的奖励,其政策按照《上海大学学科竞赛管理条列》(即将出台)执行。
(3)、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分计算
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项目参照科研项目的方法计算。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二
实验技术岗位的设立及考评办法
一、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设置
上海大学实验技术岗位共设七档岗位。具体为:
1.首席技术总监 2.特级技术总监 3.高级技术总监 4.技术总监 5.高级实验师 6.中级实验师 7.初级实验师。
二、实验技术岗位任职条件
热爱实验室工作,掌握本学科实验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实验内容,熟练掌握实验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掌握本学科实验领域国内、外的新技术发展动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开发、设计高水平实验方案、仪器装置以及对大型精密仪器功能开发的能力。
实验技术人员(或者愿意加入实验技术队伍的人员)可根据自身能力和各类技术总监岗位的岗位职责以及考评指标竞聘实验技术岗位。
三、实验技术岗位职责
1.首席技术总监
岗位职责
(1).跟踪并研究本学科实验领域国内、外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搞好调研工作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前瞻性信息;
(2).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实验,研制出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仪器装置;
(3).对大型精密仪器功能开发(或者改造)有独到之处,使其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设计出国际领先水平的本学科实验室平台,为建设国家级实验室(或示范中心)奠定基础;
(5).协助实验室主任参与实验室管理,对实验室建设起重要作用,对实验室规划、实验室开放、设备的采购、选型、维护、保养能提出指导性意见;
(6).指导实验室青年技术人员,并对本学科实验技术人员的梯队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2.特级技术总监
岗位职责
(1).掌握本学科实验领域国内、外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搞好调研工作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前瞻性信息;
(2).开发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实验,研制出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实验仪器装置;
(3).对本学科大型精密仪器功能开发(或者改造)有独到之处,使其应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4).设计出国内领先水平的本学科实验室平台,在国内高校或研究院、所造成较大影响;
(5).十分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熟练操作和应用重要的仪器设备,并进一步开发其功能,排除设备故障,保证设备完好;
(6).协助实验室主任参与实验室管理,对实验室建设起重要作用,对实验室规划、实验室开放、设备的采购、选型、维护、保养能提出建设性意见;
(7).指导实验室青年技术人员,积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3.高级技术总监
岗位职责
(1).跟踪本学科实验领域国内、外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搞好调研工作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建设性信息;
(2).开发出具有上海地区领先水平的新实验,研制出能达到上海地区领先水平的实验仪器装置;
(3).掌握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功能并能对其开发(或者改造),使其应用达到上海地区领先水平;
(4).设计出上海地区领先水平的本学科实验室平台,能在国内高校或研究院、所造成一定影响,在高校中得到应用;
(5).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熟练操作和应用重要的仪器设备,并进一步开发其功能,排除设备故障,保证设备完好。
(6).协助实验室主任参与实验室管理,对实验室建设起积极作用,对实验室规划、实验室开放设备的采购、选型、维护、保养能提出指导性意见。
(7).指导实验室青年技术人员,积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4.技术总监
岗位职责
(1).跟踪本学科实验领域国内、外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搞好调研工作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建设性信息。
(2).开发出上海大学领先水平的新实验,研制出能达到上海大学领先水平的实验仪器装置。
(3).掌握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功能并能对其开发(或者改造),使其应用达到上海大学领先水平。
(4).设计出上海大学领先水平的本学科实验室平台,在开放实验室、设计性、综合性实验、CAI课件研制方面达到高校先进水平。
(5).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正确操作和应用重要的仪器设备,并进一步开发其功能,排除常见的设备故障,保证实验设备有较高的完好率。
(6).协助实验室主任参与实验室管理,对实验室建设起积极作用,对实验室规划、实验室开放、设备的采购、选型、维护、保养能提出指导性意见。
(7).指导实验室青年技术人员。
5.高级实验师
岗位职责
(1).了解本学科实验领域国内、外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实验室建设提供有益信息;
(2).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实验,研制出高水平的实验仪器装置;
(3).掌握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功能,并能对其进行开发,使其应用达到学校先进水平;
(4).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正确操作和应用重要的仪器设备,并进一步开发其功能,排除常见的设备故障,保证实验室设备有较高的完好率。
(5).协助实验室主任参与实验室管理,对实验室建设起积极作用,对实验室规划、实验室开放、设备的采购、选型、维护、保养能提出有益意见;
(6).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责任心,指导实验室青年技术人员,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6.中级实验师
岗位职责
(1)了解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实验室建设提供有益信息;
(2)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新实验,研制出先进水平的实验仪器装置;
(3)掌握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功能并能对其进行开发,具有独立管理大型精密仪器的能力;
(4)设计出先进水平的本学科的实验平台,并能在高校中得到采用;
(5)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能熟练操作和应用重要的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排除设备故障、维修设备和设备管理的能力;
(6)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研制实验CAI课件、适应实验室开放管理;
(7)对工作负责,有较强的责任心,努力完成好实验室主任交给的任务,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卫生和安全工作。
7.初级实验师
岗位职责
(1)了解本学科实验领域的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实验室建设提供有益信息;
(2)积极配合他人开发新实验、研制出高水平的实验仪器装置;
(3)具有协助管理大型精密仪器能力,逐步掌握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功能并能对其进行开发;
(4)比较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能熟练操作和应用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排除设备故障、维修设备和设备管理的能力;
(5)对工作负责,有较强的责任心,努力完成好实验室主任交给的任务,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卫生和安全工作。
四、各类实验技术岗位的考评指标体系
1.首席技术总监
以下1-4项内容完成1项即可。
(1)所开发的创新实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国内同行知名专家认可。
(2)所研制的实验仪器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国内、外的发明创造专利,被国内同行知名专家认可并有社会影响。
(3)所开发(或者改造)的大型精密仪器功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被国内同行知名专家认可,在科学研究(利用该仪器测试的数据所发表的文章在一级刊物8篇以上)和工业生产中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并被市科委大型仪器协作网上网使用,取得很好的使用效果。
(4)设计出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平台,所负责主持的实验室获国家级本学科实验的示范中心,并在国内、外一流重点高校中造成影响,有一定知名度。
(5)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起重要作用,并指导青年技术人员工作有显著成效。
2.特级技术总监
以下1~4项内容中完成1项即可。
(1)所开发的创新实验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国内同行知名专家认可,且被国内二所以上重点大学采用。
(2)所研制的实验仪器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发明创造专利,被国内同行知名专家认可并有社会影响,被国内二所以上重点高校使用并带来经济效益。
(3)所开发(或者改造)的大型精密仪器功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国内同行知名专家认可,在科学研究(利用该仪器测试的数据所发表文章在一级刊物5篇以上)和工业生产中广泛被使用并被市科协上网使用,取得良好效果。
(4)设计出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平台,所负责主持工作的实验室获得国家级本学科实验的示范中心,并在国内重点高校中造成影响,有一定知名度。
(5)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开放、信息、网络、CAI课件、设备管理等)起重要作用,并指导青年技术人员工作有成效。
3.高级技术总监
以下1~4项内容中完成1项即可。
(1)所开发的创新实验二项以上达到上海地区领先水平,被国内同行专家认可,且在国内高校被采用。
(2)所研制的实验仪器设备(二项以上)达到上海地区领先水平,有发明创造专利,被国内同行专家认可。
(3)所开发(或者改造)的大型精密仪器功能二项以上达到上海地区领先水平,被国内同行专家认可,在科学研究(利用该仪器测试的数据所发表文章在二级刊物8篇以上)和工业生产中广泛被使用。
(4)设计出上海地区领先水平的实验平台,所负责主持工作的实验室获得地区级(即上海市级)本学科实验的示范中心,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国内高校中造成影响,有一定知名度,被全校师生认可。
(5)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开放、信息、网络、CAI课件、设备管理等)起重要作用,对青年技术人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4.技术总监
以下1-4项中,完成1项即可。
(1)所开发的创新实验三项以上达到上海大学领先水平,实验内容有特色,被同行专家及所共享学院80%以上师生认可;
(2)所研制的实验仪器设备二项以上达到上海大学领先水平,其性能有其独到之处,被同行专家及所共享学院80%以上师生认可;
(3)所开发(或者改造)的大型精密仪器功能二项以上达到上海大学领先水平,被同行专家认可,在为学校科学研究(利用该仪器测试的数据所发表文章在二级刊物5篇以上)和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4)设计出先进水平的实验平台达到上海大学领先水平,在开放实验室、设计性、综合性实验、CAI课件研制方面有特色,被公认为是学校的榜样和亮点;
(5)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重大贡献。
5.高级实验师
以下1-4项中完成1项即可
(1)所开发的创新实验二项以上,实验内容有特色,被同行专家及所共享学院80%以上师生认可;
(2)所研制的实验仪器设备一项以上,其性能有独到之处,被同行专家及所共享学院80%以上师生认可;
(3)所开发(或者改造)的大型精密仪器功能,在为学校科学研究(利用该仪器测试的数据所发表文章在二级刊物3篇以上)和工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被同行专家和学校师生认可;
(4)设计出先进水平的实验平台,在开放实验室、设计性、综合性实验、CAI课件研制方面有特色,被同行专家认可;
(5)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6.中级实验师
以下1-4项中完成1项即可
(1)创新实验一项以上达到校内先进水平;
(2)所研制的实验仪器设备一项达到校内先进水平;
(3)所管理和使用的大型精密仪器为科研(利用该仪器测试的数据所发表的文章在二级杂志3篇以上)发挥作用;
(4)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实验室开放、网络住处课件、设备管理等)认真负责,其中某一项做出贡献;
(5)所保管的设备物与帐要一一对应,按一类实验室要求标准来抽查(包括大型精密仪器使用记录、维修、报废等);
(6)完成好实验室主任交给的日常工作(如实验准备、仪器维修、设备申购等)和其他任务。
7.初级实验师
(1)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教师满意率达90%以上;
(2)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完好率应在100%,并有备用仪器(除昂贵仪器外);
(3)实验用的消耗材料准备到位,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师生满意率为90%以上;
(4)所保管的设备物与帐要一一对应,按一类实验室要求标准来抽查(包括大型精密仪器使用记录、维修、报废等);
(5)对创新实验、实验仪器设备研制、实验平台建设的参与程度;
(6)完成实验室主任交给的其他任务。
四、考评聘任办法及程序
1.首席技术总监、特级技术总监、高级技术总监、技术总监岗位为学校特聘岗位,岗位职责和聘任程序按本办法执行,聘期为三年;高级实验师、中级实验师、初级实验师的岗位职责和聘任程序按学校原有规定执行。
2.学校成立上海大学实验技术岗位专家考评委员会,由各类专家和有关职能部门领导11至13人组成,负责对首席技术总监、特级技术总监、高级技术总监、技术总监等各类技术总监岗位人员的学术、技术和能力水平考评。考评委员会的专家可根据学科需求聘请校内、外专家,可借助于上海市实验室管理研究会聘请专家,委员会成员每年调整一次。
3.学院(部门)提出实施实验技术岗位考评方案和申请,由人事处、设备处联合审核学院(部门)考评方案,经学校批准后实施。
4.参加各类技术总监岗位考评的人员,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为尽量做到公开、公正,学院(部门)应将个人所填写的申请表和提交的相关材料放在指定的会议室内公开展示一至二天,让本单位教职工翻阅。
5.学院(部门)成立思想品德考察组,负责对进行思想政治表现和职业道德等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6.学院(部门)负责向学校推荐本部门参加各类技术总监岗位考评的人选。
7.校实验技术岗位专家考评委员会对学院推荐的人员进行学术、技术和能力评议,根据需要采取进行面试、答辩等形式,明确考评结果。
8.在校园网上将各类技术总监岗位考评结果公示一周。
9.正式公布各类技术总监岗位考评结果,颁发证书。
10.考评指标中的水平,根据专家意见及被考评者所获奖项的等级来衡量。
11.高级实验师、中级实验师、初级实验师等技术岗位的考评由学院(部门)参照相应岗位的考评标准进行。每位在岗人员都必须接受考评,每年考评一次,实行不合格者淘汰制。
12.校聘任工作监督仲裁小组对考评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教职工若发现问题、有意见,请及时向该小组反映,以保证考评工作公平、公正和有序地进行。
五、实验技术岗位津贴及发放办法
1. 实验技术岗位津贴标准
首席技术总监年岗位津贴为60,000元; 特级技术总监年岗位津贴为50,000元; 高级技术总监年岗位津贴为40,000元;技术总监年岗位津贴为30,000元。其他实验技术岗位的津贴由各学院(部门)自行确定。
2.岗位津贴发放办法
各类技术总监岗位的津贴由学校按月发放,其他实验技术岗位的津贴由各学院(部门)自行发放。
第二篇: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校长是罗宏杰教授。
1922年10月,上海大学创建,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二十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续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现设有27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设有71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3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工程硕士含18个工程领域)、2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79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其中两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大学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1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66%。目前学校正在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建设,推行以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培养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369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9100人,本科生24600余人,高职生3200余人。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11000余人。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由名师领衔、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高素质、基本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教授510余人、副教授9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00余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入选上海市“千人计划”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5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
上海大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0位左右,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5位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2011年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6项,经费7343万。随着学校文科的快速发展,文科科研实力大为增强,2011年,“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入选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项目,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8项(其中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14项。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学校已与29个国家134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与14个国家的3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学生交流关系。学校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3000余人,其中学历生520余人,并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累积达370余万册,订购中外文报刊3200余种,数字资源总量逾60TB。学校信息化建设以覆盖全校、快速便捷的网络为基础,为教学管理、科研协作、学习交流提供了较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1994年以来,上海大学已8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3月被命名为上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钱伟长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校风在师生中不断弘扬光大。
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学科交叉战略、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第三篇: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主管部门:上海教育厅 学校类型:综合类 学校性质:211大学
学校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官方网址: 招生简章:admission.shu.edu.cn/
学校简介
上海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简称“上大”,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省部共建高校),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老上海大学创建于1922年,首任校长于右任。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截止2014年5月,上海大学学校占地2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本文献370余万册。拥有宝山、延长、嘉定三个校区,设有28个一级学院,4个二级学院,拥有全日制学生共计37329人。全校设67个本科专业,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和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共同评选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上大连续多年排名全亚洲百强。在最新的QS2014亚洲大学排名中,上海大学位列全亚洲第72名,中国大陆前15位。
1994-2010年,蜚声中外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任校长,上大实践并延续了钱老的教育理念,是中国第一所引进“三学期”制高校,是采取国际通行学制的先驱。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
上大成立时,正值国父孙中山于广州蒙难脱险,留驻上海,筹划改组国民党,培养革命人才,对上大甚为关注。他希望上大办成“以贯彻吾党之主张,而尽言论之职责”的革命学校。上大集中众多共产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称“上海大学是赤色大本营”。上大师生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上大因其历史功绩和地位,被称为“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在当时的流行一句俗语:“武有黄埔,文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上大跻名当时的中国一流名校,培育出许多重要的国共两党领袖人物。
1922年春,牧师王理堂(烈士王霁初的伯父)以提倡新文化为号召,在上海闸北青岛路青云坊(今青云路298号附近),创办东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为创校校长。为加速培养更多的共产党干部,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决定创办一所干部高等院校,他曾与李大钊等人多次酝酿筹划。此时正值东南高等师范学校事发,陈独秀力排众议,经主导党中央研究后,决定接受师生们的要求,将东南高等师范改建为上海大学。1922年10月23日,该校由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改组,邀请于右任出任校长。校舍为老式石库门2层楼房10余间。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等人担任校董,邵力子为副校长(当时是共产党员,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共产党人邓中夏任总务长,瞿秋白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校务工作主要由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所主持。
1923年12月校最高会议即评议会改为行政委员会,于右任为当然评议员,评议员有邵力子、叶楚伦、邓中夏、瞿秋白等10人。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于右任,委员邵力子、韩觉民,主席陈望道。校务长(总务长)先后为邓中夏、刘含初、韩觉民,教务长先后为瞿秋白、叶楚伦,学务长先后为何世帧、陈望道。美术科主任为洪野,中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张君谋、陈望道,英国文学系主任先后为何世桢、周越然,社会学系主任先后为瞿秋白、施存统、彭述之,附中主任先后为陈德徽、侯绍裘、张作人。
1923年期间,孙中山、李大钊、廖仲恺、汪精卫、刘仁静、胡汉民、戴季陶等曾来校演讲,在国内学界引起轰动,也为上海大学的发展注入巨大推力。校董由蔡元培、汪精卫、章太炎、张静江担任,校长由国民党人于右任担任(不主持日常校政),副校长由邵力子担任(1924年4月起任代理校长)。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每月补助上大1000银元为办学经费。
1924年2月,学生从160人增加到400人,学校迁至租界西摩路(今陕西北路)29号和时应里民房等处继续办学。其中有李硕勋,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
1925年5月30日,上海大学成为五卅运动的先锋队。参加上海“五卅”反帝运动的统一指挥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学生代表有:赵君陶(李硕勋的妻子)、关向应(共青团委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杨尚昆(曾任国家主席)、许乃昌(彰化人,1923年9月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邱清泉(浙江永嘉人,上海大学社会系,国军将领,在昆仑关战役大败日军,死于淮海战役)、何秉彝(在参加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中壮烈牺牲)等。
1925年6月4日,学校被英国军队占领、封闭。7月,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办事处继续招生,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位置)15幢民房为校舍。
1925年9月10日开学上课,弄堂口挂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
1926年9月7日,上海10万人参加“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追悼各地死难烈士,上大许多学生参加并组织领导。担任全国学总委员的李硕勋主持大会,林钧主祭。上大师生周水平、刘华、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1927年5月2日,军警借口搜查军械,闯入上大逮捕学生。5月3日,蒋介石指令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和陈群查封上海大学。上大被国民党军警当局取缔封闭而终止。部分师生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并把上海大学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建国后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创立,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与上海市“共建”的一所多科性重点大学(全国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
1959年定名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书写校名, 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副院长--周仁,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或副所长兼任。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创立。
1960年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上海工学院创立。同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新校址落成,迁入嘉定南门城中路20号办学。1972年上海工学院和中国机械部所属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合并。
1979年上海工学院从上海机械学院分离,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
1983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专、合并后的华东师范大学分校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分校、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这是一所人文见长为特色的高校。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合并成立了新上海大学。四校合并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评审专家一致通过上海大学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次年通过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由此,标志着上海大学进入“211工程”全面建设阶段。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5月1日,上海大学建有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3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工程硕士含18个工程领域);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2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3个交叉学科博士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1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6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
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数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术学、设计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社会学、力学、应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42个):数学、物理学、化学、系统科学、统计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生态学、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土木工程、设计学、社会学、力学、音乐与舞蹈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号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电气工程、新闻传播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中国史、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美术学
国家重点学科(4个):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
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1个):钢铁冶金
上海市一流学科(11个):社会学、世界史、数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第三期)(11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播学、电影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无线电物理、固体力学、材料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美术创作中心、公共艺术创作中心
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第五期)(8个):数学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化学,计算机高可信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影学,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传播学 上海市教委本科教育高地(20个):会展技术与艺术,知识产权法,中国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影视传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物理光电子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材料学,计算机,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档案学,社会学
“211工程”公共服务平台(3个):高性能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十一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12个):应用基础研究学科群、高新技术与工程学科群、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艺术类学科群和经管类学科群等 学科排名
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学位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是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
此次评估中,上大共有39个学科参评,排名全国前五的学科有2个,前十的学科有8个,前十五的有11个。具体评估结果如下: 理学类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序号 学科名称 排名
系统科学史 6 4 统计学 45 数学 25 5 化学 48 物理学 32
第四篇: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
我校2018届毕业生工作将继续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关于就业、创业工作的整体规划和要求,我校将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通力合作下,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稳步推进、不断创新,积极取得工作实效,努力打造我校就业工作的特色和亮点。
一、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
我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1484名。其中男生362名,占毕业生总数的24.39%;女生1122名,占毕业生总数的75.61%。上海生源372名,占毕业生总数的25.07%;外省市生源1112名,占毕业生总数的74.93%。
二、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有关规定
1.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需严格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程序及步骤进行;遵守校纪校规,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完成最后学业与毕业生教育活动的前提下,进行就业择业。
未经学校同意,毕业生不得擅自缺课去参加校外招聘、试工及实习活动。对违反学校规定去求职、试工、实习等,并造成旷课或未能参加学校规定的集体活动等情况的毕业生,学校将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果由毕业生自负。
毕业生在读期间,因严重违纪而受到处分,或未能获得毕业证书的,学校不负责推荐其就业,其户籍、档案关系在毕业后转至生源所在地。
2.我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及国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已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我校毕业生到面向基层就业,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加大力度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参加各类基层项目,如:“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社区服务计划”等;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海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入伍预征等项目;鼓励和引导中西部省份和地区生源毕业生回生源地区、省份就业。
3.我校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及国家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各项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积极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和帮扶毕业生自主创业,实现人生梦想。
4.为确保我校就业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及国家教育部、上海市教委的要求,及时、准确、定期报送就业工作信息数据和毕业生就业进展。纳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范畴的毕业生去向类型,除升学、出国留学和工作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签约就业:与用人单位签署就业协议书,由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打印相应报到证,去往用人单位就业。
合同就业: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签署就业协议书。合同就业的毕业生请填写《毕业去向申请书》中关于合同就业的内容,并附上劳动合同复印件,由学校备案并列入就业方案上报。对于此类毕业生,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不予打印去往单位报到的报到证,但可以为非上海生源打印回生源地落实户籍、档案的报到证。
灵活就业:选择自主创业、个体劳动为主的自由职业等劳动形式。(其余类别,如缓签等,不作为灵活就业处理)灵活就业的毕业生在离校前应如实填写《毕业去向申请书》中关于灵活就业的内容,由学校备案并列入就业方案上报。对于此类毕业去向,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不予打印报到证。但可以为非上海生源打印回生源地落实户籍、档案的报到证。
定向委培:培养方式为定向的毕业生按其定向协议办理户籍、档案回生源地。其他毕业去向:参加国家及地方基层建设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大学生入伍预征等。其毕业手续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5.申请自费出国留学和工作的毕业生,请在2018年4月30日之前提交由本人签字盖章的书面申请(即完整打印填写“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生毕业去向申请表”),并附相关学校和单位的录用证明。此申请由院(系)签署意见并盖章后,交校学生工作部(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核准备案。凡申请被核准的学生,就业手续按照出国留学和工作去向办理,户籍和档案转至生源所在地。为便于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回生源省市、自治区办理有关手续,其报到证由校学生工作部(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联系落实(具体事宜以当年上级主管部门政策规定为准)。对递交出国留学、工作申请后,被用人单位录用而不准备出国的毕业生,需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撤销原申请,学校再予以办理其他相关就业手续。
6.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而又被录取研究生的毕业生,须在与用人单位解除协议之后,学校方能为其办理读研的相关手续;已录取研究生,而要求放弃读研参加就业的毕业生,在征得录取院校的同意并出具相关书面证明后,学校方能为其办理其他毕业去向的相关手续。
7.在读期间申请贷款的毕业生,要本着“诚信守约”的原则,按有关规定办理还贷手续,并与银行签订有关协议后,方可办理离校手续。对申请自费出国留学、工作的贷款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请将贷款还清,凭银行已还贷款通知书学校方能为其办理有关手续。
三、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及管理细则
1.我校2018届的毕业生,须凭学校发给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生推荐表”(盖有院(系)党总支印章及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印章)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成绩单(1—3年级)”(盖有教务处成绩专用章)等复印件(原件由毕业生本人保管),以及个人准备的中文、外文简历等材料参加各类招聘活动。
2.各类毕业生所有毕业去向和相关信息均需由本人或院(系)辅导员及时在我校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服务系统上按规定填写,并由院(系)先行审核。之后,在办理相关毕业手续时,由校学生工作部(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进行鉴证通过。
3.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凭有效证明到所在院(系)换取与其学号相对应编码的“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式四联),双方在四联上全部签字盖章。毕业生完成就业信息网上登记,待院(系)及就业指导中心审核无误,网上状态显示为“审核通过,请前往就业指导中心签字盖章”的状态时,到校学生工作部(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签字盖章。经中心鉴证后的“协议书”第一联(白色)交学校留存;第二联(红色)暂由毕业生保存,待办理有关手续;第三联(蓝色)交用人单位;第四联(黄色)由毕业生本人留存。协议书中的单位行业类别代码和职位类别代码应根据第五联填写。
4.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须实事求是地填写“就业协议书”。所有用人单位须填写清楚“组织机构代码”,上海的用人单位还需填写“2018年沪企信息登记号”(以18开头的七位数,即18XXXXX。以17或其他数字开头的七位数不可用,单位必须重新申请)。用人单位可自行在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网站上,上传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等材料进行信息登记号的网上办理。
5.根据上海市颁布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上海市户籍或上海市居住证的有关文件精神,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确定进沪就业,落实就业单位后,如需申请上海市户口,须填写完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户籍申请表》,并附个人资料(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复印件及推荐证明、成绩单和毕业生情况表等原件),经用人单位盖章,学校审核盖章后,在规定的时间内递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统一申报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审批。经审批通过的毕业生凭批复第二联(黄色)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并到校学生工作部(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换取报到证。未被批准的毕业生可办理居住证。
毕业生如需申请《上海市居住证》,需到现居住地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居住登记,并在合法稳定就业,参加本市职工社会保险满6个月后,向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申请办理《上海市居住证》。同时,毕业生须填写完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登记表》,由单位盖章后,到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打印《进沪就业通知单》,该通知单是居住证积分申请的必备材料。
户籍及居住证申请及办理事宜以当年上海市有关政策为准。
6.学校于2018年6月向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上报“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方案”。为保证学校“就业方案”按时上报,保证毕业生在离校前及时领取“报到证”,请毕业生尽可能在5月30日前落实就业单位。
7.离校前未落实单位且未领取“报到证”的毕业生,凭签订的“就业协议书”到校学生工作部(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具“打印报到证申请表”,在规定时间内自行前往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办理“报到证”,并将其下联(白色)及时交至个人档案所在地,以便办理相关手续。
8.因故提出违约,改签“协议书”的毕业生,须登录我校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服务系统,下载《上海外国语大学违约改派申请表》,填妥后连同用人单位同意解除协议的书面证明原件,退回的原签“就业协议书”(二、三、四联)、违约金收据以及新签约单位的录用证明,到校学生工作部(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重新领取协议书,按原程序再次办理签约鉴证手续。
9.学校将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凡在离校时有就业意愿但仍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均可在学校进行登记,填写《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届未就业学生服务登记表》。对填写未就业登记表的毕业生,学校将继续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尽快落实就业单位。
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安排及要求
1.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规定和就业市场的具体要求,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7年10月开始启动。学校将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地进行相关活动安排,原则上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各项活动。
2.大力开发就业市场,拓展学生就业领域。学校连同各院(系)要充分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我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就业渠道;开发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工作岗位;广泛征集省会以下城市和县(市)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继续维护和发挥上外毕业生优秀品牌效应,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开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做好信息平台建设,通过就业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毕业生工作微信群等多渠道广泛宣传我校2018届毕业生基本情况。坚持以各种方式加强市场宣传开拓力度,通过信函公告、走访座谈、校企交流、机构合作、推介活动等多元化方式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3.全力以赴做好校园招聘服务工作。热情做好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的接待联系工作;及时快捷地做好就业信息处理和发布工作;有序组织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宣讲,积极主动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做好中央部委、地方及上海市的国家公务员的考录、报名、宣传、组织等工作;做好用人单位来校招考面试工作,积极探索与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介机构的合作模式;积极整合资源,联动开展和参与各类型、区域化大型招聘会,积极举办各级校内招聘会活动,培育学生就业的良好校园氛围。
4.重点做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去往城乡基层就业、中小微企业就业,入伍预征等工作。全面学习落实有关精神和项目内容,积极宣传和发布国家地方项目信息和优惠政策,动员相关学生参与国家地方项目;广泛联系和搜集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岗位需求状况,保持与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引导毕业生调整心态,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去往相关单位就业;鼓励毕业生投身于国家国防事业,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加入伍预征。
5.落实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关注重点学生群体。大力推进我校生涯发展教育,开展针对性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生就业动员,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健全校内生涯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通过校园活动、组织学习、考察参观、个体咨询、社团活动等指导模式,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提供就业咨询指导服务。重点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与帮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尽力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难题,帮助弱势群体学生顺利就业。
6.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做好毕业生自主创业帮扶工作。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级部门关于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精神,积极传达和宣传有关优惠和扶持政策;依托学校学科特点,有筛选的扶持和培育部分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积极打造自主创业配套扶持政策和优惠体系。
7.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与后期离校工作安排。做好毕业生思想小结、组织鉴定、拍摄毕业照等工作;召开各种类型毕业生座谈会、开展毕业生集中党性教育等系列离校教育活动;评选、表彰优秀毕业生;隆重举行毕业典礼;做好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一条龙”服务与文明离校工作;做好待就业毕业生登记和指导服务工作;做好毕业生档案转递及毕业生就业的遗留问题处理等工作。
8.全面提升我校就业与招生、培养的互动机制。做好就业工作的总结和研讨工作,提升就业工作科学性和前瞻性;依托就业工作研究分析结果,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市场调研和实践支撑;做好就业工作的跟踪调研工作,实时反馈市场动向和社会需求。
高校大学生就业关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全局意义。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指标,更是帮助青年人实现人生梦想的重要起点。做好2018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我校在新时期转型升级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就业形势,保持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锐意进取的工作态度,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2017年9月
第五篇: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 海 中 医 药 大 学
迎评促建工作简报
第7期
迎评促建办公室编 2006年9月30日
本 期 内 容
●谢建群常务副校长在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委副书记、评建办主任何星海作关于教研室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总结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出席我校
2006年教学工作
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陈凯先校长在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性发言
●我校近期迎评促建工作情况报告(校党委常委会会议)●简 讯
谢建群常务副校长在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8月22日-23日我校隆重召开了本教学工作会议。会上,谢建群常务副校长代表学校党政作了“总结经验,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开拓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为题的主题报告。报告在总结我校自99年评优后取得的各项成绩的基础上,围绕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及我校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三方面工作进行了阐述。
报告首先总结了我校99年评优后取得的成绩,并从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教学专项投入、新专业开设、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培训及所获奖项等6个方面加以阐述。谢校长在报告中指出,通过上述教学建设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学生创造出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制度空间,有利于现代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报告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地域特点,基于深厚的办学历史和较长时间的教学改革实践,进一步明确了我校 “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 的办学定位。基于这一定位,报告进一步提出了我校的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根据国家医疗卫生战略的整体定位以及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自我要求,面向新世纪生物医学和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趋势,培养中医药特色鲜明、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和自我更新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个性化中医药事业接班人。
报告中介绍了我校中医药人才科学研究思维训练平台建设情况,并从中医药人才基本知识构成及个性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医药人才科学研究思维训练平台的建设、中医药人才临床技能及创新医学思维的训练平台建设、中医药创新人才人文及身心素养训练平台建设、中医药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保障等5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就核心知识与拓展性知识的重新结合、中医专业基础课程和创新特色课程建设、中医药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尝试、“三学期”制度、“早临床、多临床”教学模式及学生临床技能及中医思维建设、递进式德育教育计划,体育俱乐部制、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总结。
报告在肯定我校近年来经过改革中所取得成绩的同时,还指出了当前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的一系列薄弱环节,诸如教育教学思想有待进一步更新,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有待深化,尊重学生的发展体现不足,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改革有待深化,基于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教学 2 有待加强,质量监控仍有不足,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难以满足教学发展需要等。在报告中,谢校长针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报告最后指出,教学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围绕“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医药事业接班人”之一办学宗旨,全体教职员工应以总结50年来教育教学经验为契机,深入转变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宣传和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为建立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院校而努力奋斗。党委副书记、评建办主任何星海作关于教研室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总结
校党委何星海副书记在会上就近阶段迎评促建工作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回顾了自4月份我校召开迎评促建动员大会以来全校各部门相关工作推进情况,重点就我校暑期开展的教研室及二级单位规范化建设的检查工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全校各部门目前都已按“二十字”的迎评方针,在各项规范化建设工作中严格标准、积极投入,不仅全校的规范化建设意识和工作水平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建立长效机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理清了今后一阶段的总体建设思路,增强了工作的目标性和科学性,体现了全体教职员工良好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认真务实的工作精神。此外,何书记还着重就检查中发现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了归纳。他指出,各单位建设水平尚存在较大差异,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计划和总结质量有待加强;同时,各院、部教学特色凝炼还不够,成果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大部分二级学院尚未建立院级发文管理制度;质量监控环节不够完善;各临床医学院在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和技能操作训练等环节学校还需进一步统一做法和制定基本要求;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深入和创新等。何书记在报告中要求全体教职员工提高紧迫感,在今后工作中注意细节,不断提高规范化建设水平,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完成评建任务。会上,何星海副书记还代表校评建办,对下一阶段教育教学大讨论活动作了具体安排。(通知另发)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出席我校2006
教学工作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我校今年暑期召开的教学工作会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与支持,教育部高教司石鹏建副司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教司洪净副司长莅临指导并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石司长在讲话中,就当前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教育部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意义及其对被评高校办学的促进作用作了详细阐述,不但使全体参会人员对当前全国高教发展形势有了清晰的了解,更坚定了大家努力为迎接明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积极工作的决心。
洪司长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全国中医药事业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随后详细介绍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期的工作安排,主要是一系列研究课题及培训计划,涵盖了中医药教育发展战略,中医药人才培养及成长规律,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及质量保障机制,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及农村卫生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
同时,洪司长对我校多年来办学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针对我校在办学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诚恳建议,主要包括提高认识,理清思路;遵循教育规律与特色办学实践相结合;软硬件建设结合,重在软件建设;整合资源,形成特色;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
陈凯先校长在2006年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性发言
这次会议时间紧凑,但开得很成功,与会人员受到很多启发,对下一阶段迎评工作有帮助,这次会议很成功。大会中我们听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评估专家程伯基教授关于国际医学教育背景及一系列新教学理念的报告,教育部高教司石鹏建副司长介绍了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及进一步发展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洪净副司长介绍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情况,提出了她自己的一些评估方面建议,尤其是其他院校的评估经验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还特别听取了谢建群副校长和何星海副书记对这几年教学工作的总结分析和最近一段时间评估工作的总结,以及对下一阶段任务的布置。通过参加接下来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我有一个感触:上海中医药大学有支非常敬业的队伍,对学校非常关心,大家很有凝聚力。学校目前正面临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挑战也很严峻,中医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医也面临历史上未遇的机遇,我们要组织好自己的队伍,很好的把握好机遇。我把这次讨论归纳为两方面:
一、提高认识、端正态度
认清这次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评估工作是国家和社会对我们学校教学工作的一次检验,交出满意的答卷对整个学校的发展是很有关系的。99年通过全体的努力取得了好成绩,使得学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这次也能验收好,将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开辟良好环境和条件,但是如果验收结果不好,落在了其他学校的后面,国家的支持也不会很多,就会影响学校今后的发展。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有二、三十家,竞争很激烈,未来发展全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只有靠自己努力争取,掌握主动权。
二、迎评工作争取好评价,是目标,但不是我们完全追求的结果。
迎评重在过程,结果虽然很重要,我们也希望有好的结果,但是我们不需要做表面文章,要真抓实干,通过努力把各项工作都提高上去,并能把优秀成果展现在评估专家面前。我们要形成长效机制,各项管理到位,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不存在侥幸心理。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通过大家刻苦努力,认真准备,就会取得好结果。我校历史上有好传统,业务和学术上在国内也有特长,但就中医药大背景而言,也有吃亏的一面。正如乔旺忠校长曾经谈到的中医药大学与其他大学一起用一样的尺度评比较吃亏,中医历史形象不高,与现代科技发展有差距,怎么改变社会对我们的看法,只有通过扎实工作。以前药物所也曾面临困难境地,没有大的项目,后来抓住机遇齐心协力争取到了新药认证中心,走出了困境,这就是通过大家认真努 6 力。洪司长也谈到不担心我们中医大水平不够,而是怕我们麻痹大意,有自满情绪,大意失荆州。一方面要重视专家评审不搞假优秀,另一方面只能争取优秀,否则以后的日子会很难过,再想得到国家和上海的支持就会很难。
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高效有序安排迎评工作。
现在我们已经作了一些总结,但是迎评工作还有很多没完成,离正式评估还有10个月,我们除了要准备迎评,还有日常工作要做,任务很重,时间很短需要我们自己精心组织,科学安排,齐心协力完成各项工作。迎评工作量很大,也很细,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没有一个部门是没有关系的。
要抓好三个重点:
1、抓好教学指导思想;
2、办学条件等硬件工作做好;
3、人才培养质量总结好
抓好三个环节:
1、抓好特色凝练;
2、组织好亮点;
3、想好展示手段。今后我们的评建工作与办学工作,应努力处理好以下关系:
一、解放思想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近些年发展较为迅速,教育教学思想较为活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创新不断,因而有力地促进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为适应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善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去引领教学改革工作。而更新观念不是个别人或个别领导的事情,而应成为每位干部、每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二、全面工作与局部工作的关系
评建工作是学校全局性的工作,没有与评建无关的人,也没有与评建无关的事,各部门、各单位都应深入理解评建工作的精神,积极投身到评建工作中来,每个岗位、每个人是关系评建工作的一份子,都应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并与高校整体评建工作保持协调,做到步调一致,以保持学校整体工作按计划推进。
三、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迎评工作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一次总结和反思,具有近期实现、阶段性强的特点,而我校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具有战略性发展意义的事情,我们在评建工作中的新思、新想、新做既要考虑近期评建目标的实现,又要立足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努力使评建工作成为推动学校未来发展的助推器。
四、遵循规范与创造性工作的关系
教学工作有着自身的规律性,为此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中形成了许多规范,这些规范对于规范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教学工作又是在师生互动中充满激情、充满挑 战的工作,因而又需要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开展工作,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去体会教学工作的乐趣。
五、创新人才培养与保持中医特色的问题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康、善于合作、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人才。而作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还应突出鲜明的中医特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传统中医思维能力,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使创新人才培养充分体现中医的本体性。
今后我们的工作要重点围绕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把握好几个核心环节:中医药课程创新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能力培养体系、人文道德素质培养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要不断创新机制和体制,把教学积极性引导到教学改革中,以打造一流教师队伍为抓手,继承和发扬中医药。
最后,会议开的很及时,大家的精神面貌也很好,我们面临者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把握好这次良机,对以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希望这次会议能在以后学校历史上留下一笔。
我校近期迎评促建工作情况报告(校党委常委会会议)
目前,我校迎评促建工作已进入全面攻坚的关键时期。在迎评促建工作中,学校本着积极、务实的方针,突出强调“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在不放松规范化建设开展迎评资料整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内涵建设工作,力求通过建设,切实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希望在现场评估阶段能够带给专家耳目一新、成绩不凡的深刻印象,以取得优秀的评价结果。以下主要就加强内涵建设、迎评规范化建设以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方面对近期评建工作进行报告。
一、加强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工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在我校搬入新校区,办学条件有较明显改善,能较好满足办学条件相关评估指标的情况下,目前,制约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本科教学的内涵建设问题,为此,学校着重从本科教学的基本规章体系、基于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训练、本科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方面入手,着力强化内涵建设。
(一)抓计划、大纲、教材等工作,完善本科教学的基本规章体系
实现我校从教学型院校向研究教学型院校的过渡,需构建出研究教学型院校的新型本科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除围绕研究型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与政策机制改革之外,重要的是要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而转变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首先落实于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教学基本规章体系的建设工作中。
(二)以课程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开展教学改革
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教学理念、制度、管理、师资水平、教学支撑条件等,但是课程体系结构和课程质量始终是一关键要素。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和课程质量不仅体现了大学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知程度,而且反映了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更集中表现了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完善教学计划工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课程”这一关键点,深入开展课程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通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激活教学过程,促进课程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强化小学期临床实践考核,推进临床医学院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和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临床能力训练,全面修订教学大纲等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
(四)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加强教学质量监督工作
弹性的知识累计需求、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及其利益的最优化,这些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不断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因此,建立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已成为高校提高本科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这方面工作主要从完善学分制管理、加强本科教学组织和制度建设、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以及教学与教学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分别落实。
(五)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平台的拓展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尊重学生发展的教育观已使大学教育跳出了课堂教学的小天地,内容丰富、渗入学生生活、立体交叉的校园社区建设成为大学育人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精心组织了大学生的创新性竞赛活动、大学生学术节活动,大学生学术社团活动,推进了大学生研究计划,举办了一批高水平文化素质系列讲座与活动,组织了校庆、评估等主题征集和宣传册整理活动,开展了大学生的国际交流活动,努力营造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与创新氛围。
二、扎实开展迎评规范化建设工作
今年三月初,围绕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校三级管理,先后启动了教研室规范化建设、二级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规范化建设,并于八月中旬完成了各级部门规范化建设的检查工作。
三、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评估工作是对我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一次大检查,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直接影响评估的结果,因此,在此主要谈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1、缺乏科学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检查中发现某些教研室、个别新专业存在较严重的师资队伍不全、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成长顺其自然等问题,且这一状况恐短期内难以解决,说明我们对师资队伍建设还缺乏认真合理的规划和计划工作。
2、教师成长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大学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工具”,更具有追求个人价值的内在需求,因此尊重教师必须落实在重视教师成长和提高的工作中。而我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还缺乏一定的活力和生气,教师深造进修、参观、学习、交流的现状与大学这一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还不相称,教师队伍素质结构难以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根本需要,亟待建立起有利于教师成长和提高的人事制度,3、教研室在教师培养方面努力不足:教研室是具体实施教学工作的实体性组织,是教师追求教学事业不断成长提高、实现教学梦想的最基层的组织。而在检查中发现,我们部分 教研室的教研活动正在弱化,各项记录中甚至看不到教育教学思想研讨、教学方法研讨、集体备课、对学生学习的关注等相关内容。
(二)科研引领教学问题
我校具有研究院与大学院、校合一的独特优势,又有建设研究教学型院校、培养性创新人才的内在需求,但学校在科研引领教学、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还有待顶层的关注和规划,研究机构、重点学科的优势资源对本科生培养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存在教学与科研脱节、学科与专业脱节、本科与研究生培养脱节的现象。
(三)本科教学的地位问题:我校是一所本科院校,本科教学无庸置疑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处于学校发展基础地位。但在检查工作中发现从职能部门到二级学院,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的相关支撑材料显得较为单薄、零乱,直接反映出了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各级管理工作中的地位状况,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我校近几年本科教学的地位问题,几年来我校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教学情况、解决教学问题是否做得到位?学校的考核、晋升、激励等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学、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为什么近年来各类教学研究活动难以活跃,开展教学研究项目、取得教学成果、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较少?为什么有些职能部门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缺乏热情、没有创新、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
(四)教育教学思想问题:突出表现为创新精神尚嫌不足,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没有很好地牢固树立,教学、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效率有悖于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一流学校的要求,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育教学观、学校的文化价值观需要我们提倡和树立。
(五)院、部基层教学管理问题:院、部是高校管理的基础支撑单位,是教学工作的落实单位,是人才培养核心活动(包括课程、专业、学科)的归属单位,也是师生管理的归属单位。我校过去由于办学规模较小,形成了一级管理为主的传统,而在目前复杂性的弹性管理制度下,忽视或替代院、部的教学管理工作,都将不利于本科教学工作。检查中发现,大部分二级学院办学的思路和特色尚未真正理清,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教学运行较为被动,需尽快提高院、部领导对办学的重视程度,有效发挥院、部行政管理的效力,院、部要依靠专家治学、治教,共同做出高水平的规划、实施教学与评价工作,要建立可靠的教学运行机制、制订出可行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建设。
(六)迎评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1、从各级座谈会和检查工作发现,我校迎评宣传工作还滞后于评建推进工作,广大师 生员工中对评建的相关知识、学校的办学定位、学校的评建工作安排等均缺乏畅通的信息来源,认知度较低。
2、评建办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评建工作是全校性的工作,不是教学处一个部门的工作,评建办在迎评阶段是校评建领导小组下设的常设机构,具有指挥、协调全校评建工作的职能,而目前校评建办的工作还未充分体现出来。
3、学校、医院、学院要针对评建工作制定较为有效的激励政策,鼓励广大师生投身评建工作。
4、学校办学相关的数据资料汇总和统计、学校自评报告的撰写需尽快启动,以便尽快明确校一级支撑材料的目录,争取实现年底各项工作的基本就位。
5、各级相关资料的整理还需注意各细节问题,不充分的材料要尽快进一步建设、补充,要尽快进入最后攻坚战的状态。二级学院在院级资料整理和领导教研室开展资料整理工作时,要创造性地、更加主动地开展工作。
6、各临床医学院对学生临床基本功的训练工作还需进一步部署和加强。
从现在算起,距离教育部专家明年6月17日来我校现场评估还有九个月时间,而我们要建的内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增强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增强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从建立长效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入手,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学校的本科教学与管理、服务水平。评估最终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希望评建工作能给学校的本科教学带来更多收获,我们希望评建工作能够真正拉开学校向研究教学型院校转型的序幕,也期待评建工作能够带来我校本科教学繁花似锦的春天。
简 讯
近日,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传来喜讯,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公示目录中,《中医各家学说》等24本由我校教师主编的教材入选。我校的教材入选数继“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后再攀新高,位居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前列,成为我校“十一五”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开端。
近年来,我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着力加强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此批国家级教材规划申报工作中得到了体现。在本次规划教材的公示目录中,由我校王忆勤教授主编的《中医诊断学》作为案例式教材首次入选,体现了我校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努力和成果,得到了教育部评审专家的肯定。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二期)的重点内容之一,“万种教材建设”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众多高校与出版社的积极回应。据悉,此次教材规划共有271家出版社的23623种教材申报,经过专家评审,其中9723种选题获批,目前正处于公示期,待公示结束后将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我校将以此次国家级教材规划申报工作为契机,加强教材建设与研究,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继续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