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共5篇)

时间:2019-05-15 06:4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第一篇: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实现条件

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有的普遍性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来的,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因此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联系,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制约。因此这种稳定性又是相对的。5.灵活性

作为并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体现某种理论或思想,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3]

教学模式的功能

1.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2.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辨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

(一)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遍有效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教学模式。最好的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了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大量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带普遍性的规律。一般情况下,教学模式并不涉及具体的学科内容,所提供的程序对教学起着普遍的参照作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教学模式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提出来的,而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又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因此,教学模式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水平相联系,受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制约。因此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

5.灵活性

作为并非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体现某种理论或思想,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科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微的方法上的调整,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

(二)教学模式的功能

1.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是指教学模式能为各科教学提供有一定理论依据的模式化的教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只凭经验和感觉,在实践中从头摸索进行教学的状况,搭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是和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的特点分不开的。

一方面,教学模式来自于实践,是对一定的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结构,这种结构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有了理论层面的意义。

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又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示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框架,便于人们对某一教学理论的理解,也为这种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程序。所以说教学模式又是抽象理论得以发挥其实践功能的中间环节,是教学理论得以具体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运用的中介。

2.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或习惯于停留在对各部分关系的抽象的辩证理解上,而缺乏作为教学活动的特色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不自觉中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只不过这里有一个你采取的教学模式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的问题。了解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有助于人们借鉴传统和对当代各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把握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模式的演变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则迟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已经含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

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是教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完全一致,学生是靠机械重复进行学习。

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方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课、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

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验兴旺繁荣的时期。赫尔巴特的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的趋势。他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当新经验和已经构成心理的统觉团中的观念发生联系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选择正确的材料,以适当的程序提示给学生,形成他们的学习背景或称统觉团。从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出发,他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以后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

但是,所有这些教学模式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以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生深刻变化时,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论及教学模式便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普遍流行的障碍。于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应运而生,并促使教学模式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和“从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查假设”。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倾向,弥补了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不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活动,有利于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技巧,获得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缺陷。它把教学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等同起来,贬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片面强调直接经验而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强烈批评。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使人们用新的科学理论、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现代心理学和思维科学对人脑活动机制的揭示,发生认识论对个体认识过程的概括,认知心理学对人脑接受和选择信息活动的研究,特别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人工智能、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对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这一阶段在教育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1.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段式”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其弟子的实践和发展,逐渐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成为20世纪教学模式的主导。以后杜威打着反传统的旗号,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就一直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来回摆动。5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再加上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模式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据乔伊斯和韦尔在1980年的统计,西方的教学模式有23种之多,我国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教学模式也有10多种。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归纳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教学经验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教学模式,它的起点是经验,形成的思维过程是归纳。演绎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证实其有效性。它的起点是科学理论假设,形成的思维过程是演绎。归纳型教学模式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总结,不免带有思辩的色彩。而演绎型教学模式是从科学理论假设出发设计出来的,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指导下的更自觉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

3.由以“教”为主向着重“学”的教学模式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的,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一教学的重要方面。杜威的“反传统”教学模式,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而开始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设计“教”和“学”的活动。

4.教学模式日益现代化

在当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越来越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理论、新成果。有些教学模式已经开始注意利用信息加工、人工智能、计算机等新的科学技术理论和成果。教学条件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的形式和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教师对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是有一定的要求的。由于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效力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所以教师要能针对具体的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多种教学模式,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着教学条件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教学模式。为了有效地选用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熟悉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自己的教学优势。当然在选择教学模式时教师也要考虑到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结构(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模式”一词是英文model的汉译名词。model还可以译为“模型”、“范例”、“典型”等意思。一般是指被研究对象在理论上的逻辑轮廓,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了的结构形式。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并加以系统地研究的,应当首推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实际上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计划往往显得太具体,太具操作性,而失去了理论性的色彩。我们将“模式”一词引用到教学理论中来,是想以此来说明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

因此,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二)教学模式的结构

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的教学行为范型。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概念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派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活动中的统一。

2.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组合,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的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3.操作程序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或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4.实现条件 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5.教学评价

是指某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标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亦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传递—接受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后原苏联凯洛夫等人对该模式进行了重新改造。传入我国后,我国又在此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与修改,融入了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方法,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广为人知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理论导向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理性认识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潜能,以使学生比较迅速有效地在单位时间内掌握较多的信息,体现了教学作为一种简约化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同时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与作用,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均有较高的要求。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使用该模式时,注意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改善其他教学条件,使得该模式不断被注入新的合理内核,因而成为我国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基本程序

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评价。1.激发学习动机

使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的被动地位,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于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来说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学经验的概括,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有以下四种主要途径:一是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二是介绍这节课所讲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三是根据课程内容设置悬念,促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欲望;四是创造性地利用学习内容对于生活的辐射,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复习旧课

该教学模式重在通过人的理性认识学习系统的间接经验。通过有机的重复逐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根据教学需要,既可以复习前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内容。

3.讲授新课

这一程序是该模式的核心。教师将一门学科系统地按课时进行单元分配,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法的加工,通过自己的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学科新知识的基本结构体系,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教师对新课的讲授,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迅速有效地掌握较多的信息。

4.巩固运用

即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思考、练习或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消化,以达到巩固和运用的目的。

5.检查评价

通过学生作业、测试或组织学生进行自检、互检等方法来印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三)教学原则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法的加工,力求使所传授的内容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联系的旧知识来作为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结合。

在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辅助系统

传递接受式教学的辅助系统包括师生完成教学活动所采用的常规用具,如场所、课本、黑板、粉笔、板擦、图表、模具以及这些常规用具的换代产品,如语言实验室、投影仪、实物反射幻灯机等。

(五)教学效果

该种模式的教学,旨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掌握运用本模式的建议

1.由于在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习者处于接受教师所提供信息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套用该教学模式的程序,容易形成“注入式”、“满堂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原则的贯彻。

2.该模式是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教师最熟悉的一种教学模式。选用这一模式时,要注意本模式的特点,根据教学需要,参照其他教学模式的可行环节对该模式进行适度的加工和改造。

示范—模仿式

示范—模仿式是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理论导向

示范—模仿,即口耳相授、形体相传。这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模式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模式之一,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学。因为许多行为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单一动作有机组合而成的,而口耳相授、形体相传是人们形成行为技能最直接、最形象、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们的行为结果立即得到反馈,使正确的动作不断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不断得到纠正,短时间内便可以大大提高行为质量。

(二)教学基本程序 一般来说,一个复杂的行为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认知阶段,即明确所学行为技能的分解动作要求;二是联系阶段,即通过反复练习,各分解技能逐步结合成技能系统,并使一些对抗性反应得到消除;三是自主阶段,这时的行为技能程序已无需学习者通过思考来完成了。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参与性训练—自主练习—迁移。

1.定向

定向阶段教师要完成两项基本任务:一是要对学生解释完成技能的操作原理和程序,以及掌握行为技能的要领;二是对学生作形体演示。

2.参与性练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模仿分解动作入手,参与进行尝试性练习。

3.自主练习

学生脱离教师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求得错误动作的消失和技能的熟练掌握。4.迁移

在其他学习情景中,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三)教学原则

由于技能获得的刺激是通过练习由肌肉活动本身的反馈提供的,因此,为使练习正确进行,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次练习提供信息反馈。

教师应该注重行为技能的原理、程序及关键环节的说明和演示。

由于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每一次动作和技能的练习都作出评价,因此,应当注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观摩。

(四)辅助系统

该模式的教学辅助系统可依据行为技能对主体的意义分为二类系统:一类行为技能的获得体现了主体对形体艺术的追求、娱乐和保健等方面的需要,如舞蹈、体操等,这一类的辅助物品多为人的执、着之物和借用其他一些器具;另一类行为技能的获得是为了驾驭生产的科学技术,如操作机床、使用显微镜等,这一类的辅助物品多为机械工具和各类仪器。

(五)教学效果

示范—模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所学的知识。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手脑并用,行为质量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效果较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注意观察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相互帮助、遵守纪律、加强自主性等品质和观念。

(六)掌握和运用本模式的建议

1.这种模式的运用范围较广,尤其适用以行为技能的掌握为目标的教学内容。

2.学生对行为技能的掌握,常常会打破常规分布,许多原来学习成绩较突出的学生,在掌握行为技能时,往往会失去他们的优势,教师应注意对这类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二个方面的调适。

3.那些在掌握行为技能方面有突出优势的学生,虽然他们以往的学习成绩可能不理想,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勇于用自身的优势去帮助其他同学,求得一同提高。教师还应以此为契机,实现这些学生的兴致向其他教学活动迁移,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掌握学习模式

掌握学习模式是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这一信念而提出来的。他认为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学习动机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通过“掌握学习模式”完全能缩小和克服这种差异。为了帮助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评价,他把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类,正是在这六类教育目标的实现中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发展。

其基本程序是:定向—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终结性测验。

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展示教学目标,说明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程度,为学生的学习定向。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的形成。教学要按事先划分好的单元序列进行教学,以保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严格控制。单元的划分要能使已掌握的事实、概念、原则、技能及评价在以后的各单元学习中多次运用。在学习完每一单元后,对全班进行单元形成性测验。对未达到规定成绩者,采用集体、小组或个别矫正的方式进行矫正。最后进行终结性测验,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

这种教学模式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布鲁姆要求把教学与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使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

掌握教学模式由于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手段,能获得信息反馈,因而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学,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模式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注意不够,易增加师生的负荷,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教学行为的复杂性。

概念获得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来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该模式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即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外部条件是学科知识结构,其内部条件则体现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学习动机二种状态。在如何组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上,该模式是根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观点来构建的。

其基本程序是:准备范例—展示范例—分析特征—形成概念。范例是概念获得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范例的准备工作,事先选择好充分体现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安排好向学生展示范例的顺序,选择呈现范例的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有关媒体后,应要求学生提出包含这个肯定范例的种类并要求学生对所提供的其他范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提炼出这类范例的特征,以使学生形成概念。

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自己得出关于概念的最后判断,并尽力告诉学生,要能识别概念,不在于教师,而在于材料(范例),这样就等于把识别和检验概念的任务交给了学生。

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进行推理,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更加主动的学习者。但是这一模式不适宜于事实和概括(命题)的教学。

引导—发现式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它是依据杜威、布鲁纳等人所提倡的“问题—假设—推论—验证”程序,并结合我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成果归纳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理论导向

该模式以培养学生的探新求知、概括归纳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处于协作的关系,通过学生积极能动的探索研究获得新知,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它主要运用于定理、原理、法则一类内容的教学。

(二)教学基本程序

该模式的教学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

1.问题

教师在创设教学条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2.假设

教师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他们将已有的各种片断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联系,逐步形成比较正确的概念。

3.验证

用其他类似的事例来对照检验已获得的概念的正误及其正误的程度,靠进一步的定性分析使自己有一个较明确的判断。

4.总结提高

引导学生对认识的性质及其发展的过程作出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求得在后来的认识和发展中有进一步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原则

引导性学习目标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会失去引导的意义。该模式以积极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等思维过程,并掌握一定的认知策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对引导目标的有用性、趣味性、科学性还是对引导途径的艺术性,均有较高的要求。

师生情感的融合程度,决定着引导过程的状态特征和结果,因此,应该建立团结、合作和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精深程度,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这种模式运用成功的关键则正在于教师恰当的引导。

学习者应具有一定的先行经验储备,这样才能形成强烈的探索意识,同时也为学生进行假设环节的分析、综合、比较、类推,验证环节的检验和分析提供了基础。

(四)辅助系统

运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借用一定的工具、仪器和实验设备,有时,为了进一步扫清“引导”过程中的障碍,加快学生的认识进程,也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但是它的主导功能应该是启迪智慧、拓展视野和引发思路。

(五)教学效果

使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不断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进行信息加工,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和验证。这种模式的选用,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满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六)掌握运用本模式的建议

(1)该模式重在学生对现象的分析和概念的形成,因此,教材必须是结构性的、发现式的,故这种教学模式较适用于数理学科的符合探究活动等高级思维方式的教学。

(2)引导的方式、方法决定着能否“发现”及“发现”的质量。因此,教师决不能因为引导只是一种手段而忽略其决定性功能。

情境—陶冶式

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是使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吸取了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并参照我国教学实际工作者积累的有效经验加以概括而成的。

(一)理论导向

人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与情感活动的统一,这就是情境—陶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情境—陶冶式教学是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学习是两种意识交互作用的协调过程这一视角出发,充分激发学生个人的潜能,力求在教学过程中把各种无意识活动组合起来,把积极情感调动起来,服务于意识的和理智的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心情舒畅、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以一种最佳的学习心态掌握知识,享受学习。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并且在情感和思想上受到触动和感化。

(二)教学基本程序

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1.创设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或场景表演等手段构成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融入情境,求得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效统一。

2.参与各类活动

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游戏、唱歌、听音乐、表演、谈话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使他们在特定的气氛中,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创设情境的活动之中。

3.总结转化

通过教师的启发与总结,使学生实现科学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内化。(三)教学原则

教学力求愉快而不紧张。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享受,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苦劳动,学习中不应伴有任何一种外部的精神压力,只有这时人的思维活动才最活跃。

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教师要正视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存在,并善于利用它,不能只顾有意识心理活动而忽视无意识心理活动,只顾理性而不顾感性。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时,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注意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多种交互手段的利用。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能为大多数学生乐意接受,产生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以能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佳。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调、节奏营造教学气氛,建立与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控制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

(四)辅助系统

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同,需要的辅助条件也不同。如可能需要一定的物品来组织游戏,借用一定的乐器及电子音响设备唱歌、听音乐,使用一定的道具和实物进行场景表演和操作等活动。(五)教学效果

情境—陶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快而扎实地掌握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由于无意识注意和情感活动的参与,学生不易产生疲劳和厌倦,因此有利于大容量、长时间地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模式能够拓展和深化教学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

(六)掌握运用本模式的建议

(1)该模式普遍适用于思想品德、外语、语文等学科教学。近年来由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该模式也可以尝试运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

(2)情境的创设是该模式的核心,应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条件,灵活地选择创设情境的方式。(3)努力提高情境覆盖教学信息的程度,防止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脱离。

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我国教育界根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实践、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实验主要有“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语文六步教学法”等。

(一)理论导向 该模式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由于充分发挥视觉分析器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探索中求得知识的掌握与内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相互提示,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它比单靠“讲授—听讲”单通道进行信息传送的质量要高得多。

(二)教学基本程序

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练习和总结。

1.自学

自学是该模式的核心程序和主要教学活动。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独立阅读教材,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同新的要求相对照,揭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以便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的差异,教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自学过程中因人而异进行指导,以求不同的学生逐步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水平:①使学生基本具备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基本正确;②绝大部分学生在自学结束后,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出正确的课题内容的逻辑结构;③学生能够把自学的内容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其中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新知识能找到解决的突破口,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

2.讨论

这个环节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旨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演绎、归纳等推理能力以及协作精神。讨论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可以在邻近的几位同学间进行,还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分组讨论时最好能注意按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适当的调配。

3.启发

对经过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仍然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进行点拨、指导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点,但要注意教学方法,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避免直接呈现答案。

4.练习和总结

指导学生通过完成各类作业和实践操作消化、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生的练习,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并要求学生及时改错、强化、总结,使所学的内容能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三)教学原则

所选的教学内容应当适合于自学,难易要适中。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自学的内容、范围、所要达到的程度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向学生明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点拨,改“以讲为主”为“以导为主”,突出学生的学。严禁教师对理解能力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要善于爱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辅助系统

注意在学生自学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材料,以帮助学生弥补新旧知识间的“间隙”,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正确思维。

(五)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理解教材、系统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解决集体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矛盾。该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主体意识。

该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尊重他人和团体协作的精神。(六)掌握运用本模式的建议

(1)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自学。采用该模式进行教学,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或专门编写适合该教学模式的教材。

(2)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3)自学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它关系着整个教学模式功能的发挥,教师要力戒以“讲”代“学”。(4)该模式的运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善于启发和组织学生自学,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否则就很难实现教学目标,甚至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源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咨询”,罗杰斯将“非指导性顾客中心疗法”的理论扩充到教学理论,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罗杰斯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地位相当悬殊。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的方法,考试成了测量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教师不信任学生,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督促、检查、指责、嘲笑,对失败怀有极大的恐惧感,对教学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因此,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的、有指导性的教学。罗杰斯根据他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的经验,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论直接运用于教学。在他看来,学生同病人一样,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他只渴望用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事。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是中心,他们能得到理解,得到尊重,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学生的个性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教师不以指导者自居,而是为学生提供条件,由学生选择如何学,教师只起顾问作用,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研究。也就是说,教学是非指导性的,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着眼于长期的、间接的效果、倾向、变化和整个人格的发展。按照罗杰斯的意见,这一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其教学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开放性探索—个人或小组鉴别。

首先教师要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或问题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索”,学生不受任何束缚可以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任何观点。教师只应他们的要求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澄清和明确自己的意识,不对学生的观点做任何评价。同时开放性还表现在探索形式的丰富多彩,不受任何束缚;最后学生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在这种教学中往往没有结果和结论,结论不统一也是常有的现象,但这无关要紧,因为这种教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这样一种过程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工作。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要特别注意创设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没有心理负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认识自己,承认自己;教学中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人际关系是非指导性教学的前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由学生自己选择如何学习,教师以非指导性应答为基础,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发表的见解应表示理解和同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创造性得到自我完善。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作用,其主要功能不在于传递系统的学科理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完善。但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要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只能以顾问、参预者的身份出现,这就必然会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同时它完全放弃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影响,这对教学也是不利的。

奥苏贝尔模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就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他用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来加以分析,认为接受式学习并不都是机械式学习,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能使学生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采用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主动的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发生联系的倾向)进行学习。而只要清晰地组织教材并设法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就会使学生出现稳定而明确的有意义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

其基本程序是:提出先行组织者—逐步分化—综合贯通。

先行组织者是在一节课前面的一种介绍性质的陈述,包括三种类型:概念的定义、概括和推理,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并提供参考构架,有利于学习者把课的内容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教师在提出和让学生讨论先行组织者后,就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分化的过程有三种形式:一是将较大范围的概念或概括分化为较小范围的概念或概括;二是用实例说明概念或概括;三是识别或讨论一个概念的特性。通过逐步分化,使学生在要教的知识层次里区分出每一个概念或概括,认识所学知识的各个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贯通,保证把新概念作为连贯的整体的一部分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可以交替进行,直到所有的内容都已讨论,课结束为止。因此,概括地说奥苏贝尔模式是从提出先行组织者开始,通过发展结构层次或概念层次而进行下去,并且采用逐步分化再综合贯通的过程。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介绍新的概念或概括时必须提供经验,以保证新教的抽象概念具有意义,同时还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注意概念的演绎程序。

第三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篇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科学探究和生物与环境两个一级主题,同时与生物圈中的植物、生物的多样性等主题都有联系。主要涉及的具体内容标准为:

1、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首先从教材的内容地位和特点来看,“生态系统”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与其他单元又有密切的联系。

本节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特别是基本概念、名词特别多,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等,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要学生准确地把握,必须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教学语言的科学、严密,而且要注意概念讲解和分析时的准确、科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使学生有明确、正确的理解。所以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于农村中学初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还保留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力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学就会变得很轻松。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第1课时

(一)、复习提问,进入新课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它们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篇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三、教法: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四、学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课前小测:

1、研究生物与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

2、在一定内,所有及其

3、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类型,如、、和等;但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参考答案

1、环境生物

2、自然区域内 生物生活环境 生物圈

生物生活环境

3、森林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因素

七、新课学习

知识点一:食物链与食物网

(1)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2)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与植物有 什么关系?

(3)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通过上面几个问题,你认识了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能

否举例加以说明?

组织学生讨论:(1)什么叫食物链?

请同学们将图23-3草原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表示出来,并观察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否是孤立的?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叫食物网?

2)、一个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各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

系,称为。3)、食物链的起点是,写出其所

答案:

(1)草原生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提供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消费者、消费者、被食6、1)、消费者 消费者 吃与被吃食物链

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 2)、许多食物网 营养结构 3)、绿色植物 树木→蝉→螳螂→黄雀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问题:

(1)水箱中生活着哪些生物?

(2)、水箱中的各种动物如何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3)、水箱中各种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何方?这些植物是怎样获得所需

要的能量的?

(4)、水箱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5)、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在其中流动的?

(6)、各种生物所获得的能量是不是可以全部用于它们的生命活动?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7页图23—7,分析回答所提的问题:

(1)、能量的来源?

(2)、能量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3)、在能量流动过程当中,能量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能量流动的这种变化对于生物体的数量有着怎样的影响?

4、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伴随物质循环的过 作用固定太阳能。

5、流入到植物和动物体内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其中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一部分用于动植物本身的、答案:

2、充分讨论,并回答问题:

(1)、看图回答

(2)、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而生存。

中。

3、仔细看图。

(1)、太阳能

(3)、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出现能量逐级减少的变化,因为生物体在生命活动

后端,4、能量光合食物链食物网10%~20%

5、散失 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10%~20%(少部分)

6、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知识点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以此来认识绿色植物的作用,并讨论有

关碳循环的问题:

(1)、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什么生物,以什么方式进入生物体的?(2)、与生产者相比,消费者获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2、认真分析课本p78图23-9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完成下列问题:

⑴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 与

之间的过程。⑵ 在碳的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利用 和水,合成,并释放,从而维持自然

⑶动植物残体可被 分解后放出,重新回到 中去,参与新的碳循环,或者被掩埋在地层中可能形成 或,这类物质经过燃烧也会产生

3、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

4、如果人们不断地向农田施加农药,有毒物质会沿着

答案:

(2)、绿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而消费者只

2、⑴ 生物环境 往返循环 物质循环

⑵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碳氧

⑶分解者、二氧化碳、大气、煤、石油、二氧化碳

3、生产者 分解者

4、食物链 人体内 积累(累积)

八、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1、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___________

2、食物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

篇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课时教案

孝昌县王店中学 李润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

(1)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重难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哪两部分?它们各自包括了哪些?

(二)、故事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

螳螂捕蝉的故事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这个例子中,存在怎样的食物关系?

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 → 螳螂 → 那蝉吃什么呢?

(完善板书:树汁→ 蝉 → 螳螂 → 黄雀)

提问: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

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三)、师生一起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

1、回顾农田生态系统,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些关系可以用什么来形象地描述?

2、(小结)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

提问:(1)什么叫食物链?

请同学们将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表示出来,并观察在生

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否是孤立的?

4、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它们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引导学生

5、小结: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四)、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他生物影响有多大

呢?

我们以这条食物链(粮食→老鼠→蛇)为例,老鼠吃的不仅是草籽,还吃

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所带来什么后果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你怎样理解“生产者”的生物学涵义,人属于生产者吗?

2、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量会如何变化

a.缓慢上升 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迅速上升后急

黄雀)剧下降

3、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

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来表示的是

这节课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它们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四篇:“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张从伟(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中 广西柳州 545004)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认识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2章第1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课题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的雏形,但是生命基本单位的里面都有哪些神秘结构使其能完成各种功能?未知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的欲望。遵循学习的规律教材在此安排“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顺理成章。可是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细胞概念图和细胞学基础的知识体系。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理解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主要功能;应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应用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主要化合物。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比较、分析、推理、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进行运动、发展、变化的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形成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线 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2)难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1.4 课型与时间

1)课型:新课。2)时间:1课时。教学思路及策略

2.1教学思路设计 以细胞质的功能带动细胞质的结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解两者的合理性、协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相关模式,把新课 程理念的思想 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研究的方法与思维并激发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关注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方法。

2.2教学方法 以实验法、讨论法、问题法为基础方法,课堂组织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先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应到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

2.3教具及媒体应用

实验器材(菠菜叶临时装片、显微镜、铅笔等)动植物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示意图和模型,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过程

3.1 实验观察,设疑入题

3.1.1 老师组织同学观察菠菜叶临时装片 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按照老师实验课要求操作,小组合作观察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教师巡察、释疑、示范)。提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活细胞,细胞质物理性质及状态? 3.1.2 多媒体展示光学显微镜下的活细胞,请学生观察细胞膜之内、细胞核之外的细胞质里有哪些细微的结构,它们有什么功能呢? 让学生总结细胞质都包括哪些部分? 3.2 细胞质基质都有哪些主要功能?(学生阅读作答)

细胞质的基质中悬浮着多种细胞器。每种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的功能。(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细胞器都有哪些)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3.3 真核细胞内的主要细胞器

3.3.1 线粒体 向学生推荐我发明的“八宝粥”细胞器理论并让学生观看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找找有无线粒体,大致什么形态。

形态:大多呈棒状、颗粒状、短线状 分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功能:教师举例,由学生思考推论线粒体的功能。

例①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线粒体多达2 000个,一般细胞为几十至几百个),在代谢衰退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少。②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基端线粒体数目较多。③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但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往往在细胞内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例如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比较集中。

让学生分析上述例子,说明线粒体有何功能,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这些能量来源是什么,线粒体又是如何提供的? 教师加以引导,由学生得出结论。结论是: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线粒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有利于进行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呢?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思考线粒体都有那些结构,突出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图略)

小结时再用色彩鲜明且有立体感的挂图,由学生来讲有哪些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利学生理解掌握以下内容:

①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外膜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加大了内膜的表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的生化反应顺利进行。

②内膜、嵴周围充满液态基质,液体环境有利于生化反应进行。

③内膜、嵴上分布有基粒。内膜、嵴、基粒和基质中均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3.2 叶绿体 首先,观察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然后简单讲述质体的分类及特点,强调重点学习叶绿体。

分布:主要存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皮层细胞里。功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关于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但对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还是叶绿素有时搞不清,应注意让学生分清叶绿素是物质,叶绿体是结构。

启发和提问,植物叶片正面和背面的绿色有何区别。正面见光,叶绿体多,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叶绿体的内部结构有哪些特点有利于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呢? 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模型和挂图,围绕叶绿体的功能讲解其结构。教学中应尽量采用谈话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叶绿体一般呈扁平椭球形或球形,膜透明有利于透进阳光,表面积较大有利于接受光照,叶绿体在细胞中分布与光照有关,能在细胞质的基质中流动。②有两层膜,使叶绿体内部与外界隔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成光合作用功能的系统。内膜光滑,基质中有几个~几十个基粒。每个基粒呈圆柱形,由10~100个片层结构薄膜重叠而成,薄膜上分布叶绿素等色素。色素的作用是吸收光能、利用光能。

③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液态基质,在叶绿体的内膜上、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和基质中含许多光合作用必需的酶。

④小结叶绿体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的适应关系。

学习完线粒体和叶绿体,应该对二者进行比较、小结,为第二章学习新陈代谢中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小结时要明确: 1)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种细胞器,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和结构协调统一。

2)线粒体和叶绿体虽有相同的结构名称,两者都与能量的转换密切相关,但两者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是化能转换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一活泼可转移的化学能),叶绿体是光能转换器(光能一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3)线粒体和叶绿体还都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和RNA,这是其它许多细胞器所没 有的,在遗传上具相对独立遗传功能,为第五章讲到细胞质遗传作些铺垫。教学反思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让学生亲身利用显微镜观察实践:细胞质的流动让学生感到新奇也感动喜悦——因为他们不再机械记忆“纸质生物”而是感到受生命本省;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寻。有理由相信抓住学生动脑动手学生心思自然回归到课堂上来,自然学有所获,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观念的转变也自然影响教师心情,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因为课堂的高效——少做高回报)。

在广西提倡新课改前的准备期中,一线教师观念的改变和引导理念都急需改变,我们要体会主导的借力作用。荀子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所用,何也?”要多研究教学策略,积极探究走出新的教学模式。

第五篇:人体结构和功能论文

人体结构与功能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本文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概括,并分析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否认特点,最后讨论了人体功能的调节。

【关键词】人体结构与功能 内环境 稳态 功能调节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body of knowledge on the one hand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s the body with stabl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denied, finally discussed the adjustment of the human body function.【Kye words】The human bod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ternal environment

steady-state Functional regulating

概述:

人体结构与功能主要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通常将人体全部构造分成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肌肉;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如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神经、内分泌、肌肉运动等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与条件及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人体的组成、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以及人体功能的调节这三个部分。

1、人体的组成

人体由骨骼、肌肉、组织、器官和运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组成。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叫组织。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它的功能相适应。由各个器官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叫系统。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八大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软骨、关节和骨骼肌等构成。起支架、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而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它控制和调节个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人体环境的统一。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多种腺体组成。通过分泌不同的激素(雄性、雌性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对整个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殖起到调节作用。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组成。它将消化系统的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送到全身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他们的代谢产物及CO2运送到肾、肺、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除Co2。

※消化系统:有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等组成。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供人体所需要的食物和能量。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组成。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及代谢产物或毒素。

※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2、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约3/4为组织液,分布在全身的各种组织间隙中,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胞外液的1/4为血浆,分布于心血管系统,血浆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稳态这一术语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稳定。稳态机制,自趋有序,动态平衡。健康的机体在时间和空间轴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机体内部存在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可通过内外环境的交流,自始自终调控着机体趋向动态轴,达到一种最佳动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3、人体功能的调节

人体功能调节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的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所必需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部分被破坏,均会引起反射活动的丧失。按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比较固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非条件反射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具有极大的易变性,扩大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说来,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的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传出途径中的一个环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这种适应性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虽然,自身调节比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稳态仍有一定的意义。

结束语: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及其神秘的,唯有真正的了解正常人的体构造和功能作用,人们才能探明疾病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造福于全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将更深层次得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领域在这方面会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把。

参考文献:

<1>赵凤臣,《人体结构与功能》,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8-1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07.htm

下载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填空题的特点和功能

    填空题的特点和功能 填空题和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评分客观、公正、准确;等等.对于答......

    论网络课程的结构特点及网络教学模式

    论网络课程的结构特点及网络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进入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本文在调查网络教学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归纳了网络课程的基本功......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教学设计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教学设计 安代红1 陈晓莹2 (1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102308 2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102311) 摘要: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概念分析。教学中......

    1) 连杆功能和结构分析

    1) 连杆功能和结构分析 连杆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零件。它将作用于活塞顶面的膨胀气体的压力传给曲轴,推动曲轴旋转,同时受曲轴的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汽缸内的气体。连杆结构复杂,其......

    简述铁路运输的特点和功能

    物流简答题 一 现代物流系统中的物流技术装备主要有哪些? 1.物流信息设备2.物流装卸设备3.物流运输设备4.仓储技术设备5.包装与流通加工设备 二 物流设施与设备在现代物流......

    UPS的应用领域和功能特点

    整流器 单相/三相交流市电通过匹配隔离变压器送至整流器的输入,当市电电压在±10%,负载在 100%的范围内变化时,整流器输出直流电压稳定在±1%内。 逆变器 采用高频载波的正弦脉......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高中生物教案[共五篇]

    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

    第23章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第23章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定安县实验中学 秦秀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技能目标: 1、尝试正确书写食物链 2、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