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教学设计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概念教学设计
安代红1 陈晓莹2
(1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102308 2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102311)
摘要: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概念分析。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观察比较、类比、视频模拟,讨论分析生活现象等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初步构建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个概念。
关键词 神经系统 神经元
概念分析
概念教学 教学内容浅析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初中新课标中 “生物圈中的人” 主题下“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内容之一。本课时是北京版教材第二册第九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神经调节》中“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第一课时。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知识是学习脑和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听觉和视觉的形成以及神经调节对人类健康的意义等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2 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知道人可以通过感官了解外部世界,获取信息,但对于其中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原理了解甚少。学生在初一第一学期时已经观察过神经组织,了解了神经细胞的形态特点以及神经组织的功能。本课时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对神经元功能的理解会有一定困难。3 概念分析
课程标准中与本课时相关的有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是:“人体的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及其下为概念:“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 【1】本课时要传递的重要概念及其下位概念分析如下:
B.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1.1人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周围神经系统。
B.1.2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由它发出的两种突起,即轴突和树突。
B.1.3树突感受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兴奋,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将兴奋从细胞体传递出去。这种能传递的兴奋又叫神经冲动。
B1.4神经元的轴突外大都包有一层髓鞘,组成神经纤维,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构成神经。
4教学目标
4.1知识目标: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4.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分析能力。通过描述人听到电话铃声接电话这一活动中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病例分析理解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4.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5 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
两个学生一组做 “抓直尺”的游戏。然后教师提问:①在这项任务中,有哪些器官系统一起协调工作?②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哪些能力? ③为什么这些器官、系统能够一起协调工作?最后,教师总结:“多器官、系统协调配合完成生命活动,这反映出人体的另一项生理功能,即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刚才的游戏主要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属于神经调节。”设问:“神经系统为什么能够协调多个器官、系统完成生命活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有关。”从而明确章节主题。5.2 神经系统的组成
学生活动1:观察图片,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脑、脊髓以及由它们发出的神经。学生活动2:分析四个病例
【2】,构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概念。
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析上述病例,你认为脑与眼睛、内脏、四肢之间有什么联系?脊髓与四肢的运动和感觉有什么关系?(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脑和脊髓支配人体的运动和感觉)
教师讲解:脑和脊髓构成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是信息处理的中心,就像电脑的主机,称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连接着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像电脑的各种数据线,负责传达信息,所以叫做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直接连接。5.3 神经元的结构
讲授: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是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的主要细胞是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学生活动3:观察图片,比较神经元与其他细胞(上皮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说出神经元的突出特征。
学生活动4:比较不同类型神经元结构归纳共同点:都有细胞体、轴突和树突。(教师出示带有注解的小脑神经元、大脑皮层神经元、视网膜神经元、脊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师生共同总结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然后用神经元结构模式图进行反馈。
结合图片讲授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的概念并提出新问题:“我们平时所说的神经(出示坐骨神经的图片)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5:对比观察神经立体结构模式图和一段剖开的电缆,讨论:“怎样用这根剖开的电缆说明神经纤维和一条神经的关系”?
在学生演示讲解的基础上,教师给出神经的概念。5.4神经元的功能
提出新问题:当你感觉很冷的时候,身体有什么反应?(学生们回答:打哆嗦、起鸡皮疙瘩、打寒战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与神经元的功能有关吗?
学生活动6:观看神经元功能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了解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起相互联系在一起,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轴突相联系,观察到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结合实例讲解神经元的功能:当外界环境和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比如外界温度骤降)神经元树突能够感受环境变化,做出一定的反应,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动状态,或由活动弱的状态变为活动强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兴奋。这种兴奋由树突传递给神经元细胞体,然后沿着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这种能够传递的兴奋又叫神经冲动。生物学上把生物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又叫刺激。正是由于神经元能够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且能够传导兴奋,才能使我们整个机体对环境变化做出反应,从而适应环境。如外界温度突然降低时机体会通过打寒战来增加热量。
学生活动7:尝试应用概念解释现象。观察“听到电话铃声接电话的神经冲动产生和传递过程图解”3,通过小组讨论描述这一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特别强调引起神经元兴奋的刺激,树突和轴突的作用以及兴奋在耳、大脑、脊髓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突出神经元功能的概念内涵: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学生活动8:讨论分析“神经元的结构特点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的?”。(或者将问题分解为①神经元的突起有什么作用?②大多数神经元的树突短而分支多,轴突比树突要长得多,有什么好处?③轴突外面包髓鞘有什么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树突短而分支多,范围广,易于接受刺激;轴突很长,便于将神经冲动传递得更远;轴突外面包裹着髓鞘,有绝缘作用,防止神经冲动向周围组织扩散,保证准确传导兴奋。这说明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教师小结:之前分析的四个病例是由于人体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神经元和神经组织受损,神经元的功能不能正常的发挥,甚至失去功能,从而引起身体不同程度的问题。可见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7 板书设计【4】
图1神经系统概念图
8、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采用多样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概念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 3 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1【】
本课时通过8个学生活动初步构建了重要概念“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图片和病例分析构建了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通过比较找不同点、找相同点,构建神经元基本结构的概念;通过观察图片和用电缆模拟理解神经的概念;通过视频模拟神经元的功能将抽象的生命活动形象化、可视化,突破了难点,并结合“天冷打哆嗦”的生活经验通过讲授使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基本理解,同时通过“听到电话铃接电话”这样鲜活的生活经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应用概念中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及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另外随着学习的进程师生共同构建了本课时的概念图。这样,在学习“脑和脊髓”的时候,还能够在这个概念图的基础上继续构建,最终形成一个关于神经系统的概念图,将“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这一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完全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框架。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课程教材研究所 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美)帕迪利亚(Padilla,M.J.)主编 顾维颖 孟莉英 廖苏梅译,科学探索者.人体生理卫生.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 刘恩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作者 安代红
工作单位: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通讯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石门营紫金北路 北京市大峪中学分校 邮政编码:102308 电子邮箱:mtgadh@126.com
联系电话:*** 69862030转8214 职称:中学高级 市级骨干教师
第二作者
陈晓莹
工作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中学
通讯地址: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清水中学 邮政编码:102311 联系电话:*** 职称:中学二级
电子邮箱:cxy_19860216@126.com 4
第二篇:“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张从伟(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中 广西柳州 545004)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认识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2章第1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课题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的雏形,但是生命基本单位的里面都有哪些神秘结构使其能完成各种功能?未知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的欲望。遵循学习的规律教材在此安排“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顺理成章。可是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细胞概念图和细胞学基础的知识体系。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理解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主要功能;应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应用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主要化合物。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比较、分析、推理、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进行运动、发展、变化的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形成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线 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2)难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1.4 课型与时间
1)课型:新课。2)时间:1课时。教学思路及策略
2.1教学思路设计 以细胞质的功能带动细胞质的结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解两者的合理性、协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相关模式,把新课 程理念的思想 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研究的方法与思维并激发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关注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方法。
2.2教学方法 以实验法、讨论法、问题法为基础方法,课堂组织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先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应到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
2.3教具及媒体应用
实验器材(菠菜叶临时装片、显微镜、铅笔等)动植物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示意图和模型,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过程
3.1 实验观察,设疑入题
3.1.1 老师组织同学观察菠菜叶临时装片 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按照老师实验课要求操作,小组合作观察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教师巡察、释疑、示范)。提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活细胞,细胞质物理性质及状态? 3.1.2 多媒体展示光学显微镜下的活细胞,请学生观察细胞膜之内、细胞核之外的细胞质里有哪些细微的结构,它们有什么功能呢? 让学生总结细胞质都包括哪些部分? 3.2 细胞质基质都有哪些主要功能?(学生阅读作答)
细胞质的基质中悬浮着多种细胞器。每种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的功能。(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细胞器都有哪些)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3.3 真核细胞内的主要细胞器
3.3.1 线粒体 向学生推荐我发明的“八宝粥”细胞器理论并让学生观看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找找有无线粒体,大致什么形态。
形态:大多呈棒状、颗粒状、短线状 分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功能:教师举例,由学生思考推论线粒体的功能。
例①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线粒体多达2 000个,一般细胞为几十至几百个),在代谢衰退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少。②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基端线粒体数目较多。③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但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往往在细胞内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例如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比较集中。
让学生分析上述例子,说明线粒体有何功能,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这些能量来源是什么,线粒体又是如何提供的? 教师加以引导,由学生得出结论。结论是: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线粒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有利于进行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呢?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思考线粒体都有那些结构,突出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图略)
小结时再用色彩鲜明且有立体感的挂图,由学生来讲有哪些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利学生理解掌握以下内容:
①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外膜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加大了内膜的表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的生化反应顺利进行。
②内膜、嵴周围充满液态基质,液体环境有利于生化反应进行。
③内膜、嵴上分布有基粒。内膜、嵴、基粒和基质中均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3.2 叶绿体 首先,观察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然后简单讲述质体的分类及特点,强调重点学习叶绿体。
分布:主要存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皮层细胞里。功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关于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但对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还是叶绿素有时搞不清,应注意让学生分清叶绿素是物质,叶绿体是结构。
启发和提问,植物叶片正面和背面的绿色有何区别。正面见光,叶绿体多,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叶绿体的内部结构有哪些特点有利于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呢? 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模型和挂图,围绕叶绿体的功能讲解其结构。教学中应尽量采用谈话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叶绿体一般呈扁平椭球形或球形,膜透明有利于透进阳光,表面积较大有利于接受光照,叶绿体在细胞中分布与光照有关,能在细胞质的基质中流动。②有两层膜,使叶绿体内部与外界隔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成光合作用功能的系统。内膜光滑,基质中有几个~几十个基粒。每个基粒呈圆柱形,由10~100个片层结构薄膜重叠而成,薄膜上分布叶绿素等色素。色素的作用是吸收光能、利用光能。
③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液态基质,在叶绿体的内膜上、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和基质中含许多光合作用必需的酶。
④小结叶绿体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的适应关系。
学习完线粒体和叶绿体,应该对二者进行比较、小结,为第二章学习新陈代谢中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小结时要明确: 1)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种细胞器,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和结构协调统一。
2)线粒体和叶绿体虽有相同的结构名称,两者都与能量的转换密切相关,但两者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是化能转换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一活泼可转移的化学能),叶绿体是光能转换器(光能一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3)线粒体和叶绿体还都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和RNA,这是其它许多细胞器所没 有的,在遗传上具相对独立遗传功能,为第五章讲到细胞质遗传作些铺垫。教学反思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让学生亲身利用显微镜观察实践:细胞质的流动让学生感到新奇也感动喜悦——因为他们不再机械记忆“纸质生物”而是感到受生命本省;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寻。有理由相信抓住学生动脑动手学生心思自然回归到课堂上来,自然学有所获,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观念的转变也自然影响教师心情,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因为课堂的高效——少做高回报)。
在广西提倡新课改前的准备期中,一线教师观念的改变和引导理念都急需改变,我们要体会主导的借力作用。荀子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所用,何也?”要多研究教学策略,积极探究走出新的教学模式。
第三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篇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科学探究和生物与环境两个一级主题,同时与生物圈中的植物、生物的多样性等主题都有联系。主要涉及的具体内容标准为:
1、理解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首先从教材的内容地位和特点来看,“生态系统”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与其他单元又有密切的联系。
本节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很多,特别是基本概念、名词特别多,如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等,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要学生准确地把握,必须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教学语言的科学、严密,而且要注意概念讲解和分析时的准确、科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使学生有明确、正确的理解。所以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学生从上课开始就兴趣盎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对于农村中学初二的学生,对新鲜事物还保留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力求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教学就会变得很轻松。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
(1)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
(l)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的难点知识,因为
(l)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上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第1课时
(一)、复习提问,进入新课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它们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篇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
3.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三、教法: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阅读指导法、谈话法、四、学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课前小测:
1、研究生物与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
2、在一定内,所有及其
3、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类型,如、、和等;但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参考答案
1、环境生物
2、自然区域内 生物生活环境 生物圈
生物生活环境
3、森林生态系统 湖泊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因素
七、新课学习
知识点一:食物链与食物网
(1)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什么作用?
(2)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与植物有 什么关系?
(3)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4)通过上面几个问题,你认识了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吗?能
否举例加以说明?
组织学生讨论:(1)什么叫食物链?
请同学们将图23-3草原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表示出来,并观察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否是孤立的?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叫食物网?
2)、一个生态系统中有条食物链,各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
系,称为。3)、食物链的起点是,写出其所
答案:
(1)草原生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提供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直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3、消费者、消费者、被食6、1)、消费者 消费者 吃与被吃食物链
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 2)、许多食物网 营养结构 3)、绿色植物 树木→蝉→螳螂→黄雀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回答问题:
(1)水箱中生活着哪些生物?
(2)、水箱中的各种动物如何获得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3)、水箱中各种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何方?这些植物是怎样获得所需
要的能量的?
(4)、水箱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关系?
(5)、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如何在其中流动的?
(6)、各种生物所获得的能量是不是可以全部用于它们的生命活动?
3、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77页图23—7,分析回答所提的问题:
(1)、能量的来源?
(2)、能量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3)、在能量流动过程当中,能量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能量流动的这种变化对于生物体的数量有着怎样的影响?
4、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伴随物质循环的过 作用固定太阳能。
5、流入到植物和动物体内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其中有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一部分用于动植物本身的、答案:
2、充分讨论,并回答问题:
(1)、看图回答
(2)、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而生存。
中。
3、仔细看图。
(1)、太阳能
(3)、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出现能量逐级减少的变化,因为生物体在生命活动
后端,4、能量光合食物链食物网10%~20%
5、散失 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10%~20%(少部分)
6、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知识点三: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引导学生观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以此来认识绿色植物的作用,并讨论有
关碳循环的问题:
(1)、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什么生物,以什么方式进入生物体的?(2)、与生产者相比,消费者获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点?
2、认真分析课本p78图23-9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完成下列问题:
⑴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 与
之间的过程。⑵ 在碳的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利用 和水,合成,并释放,从而维持自然
⑶动植物残体可被 分解后放出,重新回到 中去,参与新的碳循环,或者被掩埋在地层中可能形成 或,这类物质经过燃烧也会产生
3、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是
4、如果人们不断地向农田施加农药,有毒物质会沿着
答案:
(2)、绿色植物可以直接利用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而消费者只
2、⑴ 生物环境 往返循环 物质循环
⑵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有机物、氧气、碳氧
⑶分解者、二氧化碳、大气、煤、石油、二氧化碳
3、生产者 分解者
4、食物链 人体内 积累(累积)
八、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1、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做___________
2、食物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
篇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课时教案
孝昌县王店中学 李润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
(1)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重难点
(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哪两部分?它们各自包括了哪些?
(二)、故事导入
1.讲述:有这么一则故事,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想不想听?
螳螂捕蝉的故事
2.提问: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这个例子中,存在怎样的食物关系?
讲述:为了表明“谁被谁吃的关系”我们可以用箭头表示(板书:蝉 → 螳螂 → 那蝉吃什么呢?
(完善板书:树汁→ 蝉 → 螳螂 → 黄雀)
提问:在大自然中,像树、蝉、螳螂、黄雀一样,各种不同的生物之间通
过食物关系产生联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
(三)、师生一起学习食物链和食物网
1、回顾农田生态系统,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这些关系可以用什么来形象地描述?
2、(小结)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
提问:(1)什么叫食物链?
请同学们将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表示出来,并观察在生
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否是孤立的?
4、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它们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引导学生
5、小结: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四)、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
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到底有多紧密,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他生物影响有多大
呢?
我们以这条食物链(粮食→老鼠→蛇)为例,老鼠吃的不仅是草籽,还吃
样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样所带来什么后果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你怎样理解“生产者”的生物学涵义,人属于生产者吗?
2、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田鼠的数量会如何变化
a.缓慢上升 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迅速上升后急
黄雀)剧下降
3、在一个由水稻、蝗虫、青蛙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青蛙
杀光,蝗虫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列曲线图来表示的是
这节课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它们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四篇:体育田径运动的概念和功能教学设计
田径运动的概念和功能
一、田径运动的概念:
对“田径运动”的不同解释和理解
田赛和径赛、公路赛跑、竞走和越野赛跑统称为“田径竞技” 田径运动是人们用于竞技和健身的走、跑、跳、投的身体运动。
不仅竞技的走、跑、跳、投是田径运动,而非竞技用于健身的走、跑、跳、投也是田径运动。
田径运动的双重属性
竞技属性 健身属性
两种属性的区别(P4)日常哪种行为也属于
二、田径运动的功能
1、健身功能
健身运动也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行田径健身运动多为户外进行不受条件限制,便于广泛开展,经常利用田径项目(包括非竞技内容)锻炼身体,能提高人体走、跑、跳跃、投掷等基本活动能力;能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更多的受日光、空气等自然条件的锻炼,能提高人们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能全面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因此它不仅是我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大中小学体育合格标准》中的主要项目,也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2、竞技功能 ⑴得田径者得天下 ⑵推动田径运动的普及
⑶加强国内和国际间交往,提高国家声望,振奋民族精神 ⑷观看时起到消遣、娱乐和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对美的享受 ⑸对田径运动产业化方式运作有积极作用
3、基础功能
⑴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更好劳动的资本 ⑵田径运动是很多运动项目的基础
首先,很多运动项目都离不开跑、跳、投等动作。其次,由于田径项目多而全面,只要合理组合就能有效的增强体质和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为提高专项运动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各项竞技运动的技术发展和成绩的提高从根本上起推进作用。因此,很多竞技运动项目都选择田径的有关项目作为身体训练的重要手段使其成为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
4、教育功能
在进行田径健身教育、锻炼和田径竞技教育及竞赛中始终离不开心理素质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在田径竞技运动和田径健身运动中随时会产生很多心理方面和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这正是进行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时机。因此,不管是田径健身教育与锻炼,还是田径竞技教育与竞赛,都是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不仅能对学生和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而且能培养学生和运动员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组织性、纪律性和竞争意识等优良品质。
第五篇: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结构抗震概念设计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提出原因及必要性
每栋建筑物都是一个空间结构体,在荷载作用下各构件并非是以脱离体系的单一构件独自工作,而是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精确计算其作用和受力是相当困难的,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尤其如此,由于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构件受力状态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和模糊性、理论计算中的假定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注定了在现阶段无论计算工具再如何发展,计算过程再如何严格,其结果也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的估计,甚至有时还根本无法计算。
显然在结构设计中,仅依靠现有理论进行抗震计算往往不能满足结构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因此在不确定因素众多,受力状况复杂的结构抗震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提出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涵义
所谓抗震概念设计,一般是指不经过计算,尤其在难以做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结构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实验现象和工程经验中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总体的角度来进行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要求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
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结构破坏以外,还有场地条件的原因,诸如: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滑坡和土体液化等。因此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建筑场地是减轻建筑物地震灾害的第一道重要工序。
(二)建筑物的平面、立面及竖向剖面的布置建筑物平面和立面的规则性是抗震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规则的建筑方案体现在: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基本对称;结构体型简单;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上下变化连续、均匀。因为,简单、对称的结构容易估算其在地震时的反应,容易有针对性的采取抗震措施并对其进行细部处理。因此,这就要求建筑专业的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抗震知识素养,应该对所设计的建筑的抗震性能有所估计,避免采用抗震性能差的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三)结构体系的确定和结构布置
结构体系的.确定是结构设计中头等重要的大事。结构设计时应通过综合分析使结构体系尽量合理且经济,应优先采用抗震能力强、延性好、耗能能力强、便于施工且具有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如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设置耗能连梁的剪力墙结构等),避免采用抗震能力较低的结构体系(如板柱-剪力墙结构,单跨框架结构等),尤其应避免采用看似“合法”(符合规范)但不合理的结构体系(如当房屋高度接近规范框架结构类适用高度上限时,仍采用框架结构,震害表明,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小,整体性较差,结构的抗震性能较差,此情况下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宜)。
而在结构布置时,应采用概念清晰、传力途径明确的布置方式,尽量避免造成结构扭转、平面和立面的里出外进、竖向传力杆件的间断与不连续等问题。
(四)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
单一结构体系只有一道抗震防线,一旦破坏就会造成建筑物倒塌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当建筑物的自振周期与地震动卓越周期相近时,建筑物由此而发生的共振,更加速其倒塌进程。而如果建筑物采用的是多重抗侧力体系时,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在当第一道抗侧力防线因共振而破坏,第二道防线接替工作,建筑物自振周期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与地震动卓越周期错开,使建筑物的共振现象得以缓解,避免再度严重破坏。在双重结构体系中一般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轴压比值较小的抗震墙、实墙筒体等构件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如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框架-填充墙结构中的填充墙,单层厂房纵向体系中的柱间支撑,均可作为各自体系中的第一道抗震防线。如因条件限制,只能采用单一的框架体系,则框架就成为整个体系中唯一的抗侧力构件,此时应采用“强柱弱梁”型的延性框架。
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成为第一道抗震防线,框架柱为第二道抗震防线,用框架梁的变形去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梁的屈服先于框架柱的屈服,从而保护了框架柱的相对完整,最终达到“大震不倒”的要求。
(五)结构抗震设计关键点的把握
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还应注重对结构体系中的关键部位(如薄弱层,加强层等)、关键部位中的关键构件(如加强层的重要竖向构件、转换层的水平转换构件等)、关键构件中的关键节点(如梁柱节点,柱根部位等)几个关键点的把握,从而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强柱根弱杆件”的设计理念。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不是拒绝进行复杂结构设计,而是要求在处理复杂结构设计时明确:什么是结构设计的最佳选择?采用不合理的结构方案或结构布置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需要采取哪些补救或加强措施,并对这些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保证结构性能目标的实现,确保房屋安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不是指手画脚的空洞说教,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实实在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