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历史第三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对中国的侵略也更加猖狂。在侵略过程中外国传教士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自40年代美法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后,各国的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他们建教堂,网罗教徒,刺探各种情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传教士利用特权欺压人民群众。因此,从6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教会的斗争。斗争此起彼伏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重要形式。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北方农村中的民间秘密组织。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义和团迅速发展为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运动,席卷中国北方大地。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中国人民反教会斗争;义和团的兴起;平原大捷;“扶清灭洋”口号;义和团的发展;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阴谋;义和团进入京津后的斗争。
2.思想政治教育: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3.能力培养:①通过学习课文,启发学生认识中国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和义和团运动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②通过分析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也是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义和团的发展,义和团在京津的斗争。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述与对话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以诗歌引起兴趣,导入新课)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提问:这两首歌谣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兴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9课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板书)
一、传教士,恶多端,抗教斗争,起风烟(板书)
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传教士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他们直接欺压中国人民。因此反教会斗争成为中国人民早期反侵略的主要斗争形式。这些外国传教士窜到我国内地、边疆,绘制地图,刺探情报,向本国领事汇报为侵略中国出谋划策。传教士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遣队、特务团。外国传教士还在各地建教堂,网罗当地的地痞恶霸入教,充当爪牙。仅在山东就有教堂1300多处,遍及全省的72个州县。外国传教士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根本不把中国的地方官吏看在眼里,对中国人民更是骄横无忌任意欺压。教徒依仗外国教会的势力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教会的罪行激起人民强烈的反抗,但腐败的清朝官府却袒护教会镇压人民。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教会的斗争此伏彼起,不断高涨。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是这一时期人民反教会斗争的典型事件。(阅读小字部分)
天津人民反教会斗争的结局怎样?英法美俄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抗议,并出动军舰到天津附近示威,叫嚣”十数日内再无切实办法,定将津郡化为焦土。“逼令清政府屠杀爱国群众。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屈服了,派员查办。结果杀害爱国群众16人,赔款50万两白银,还向法国赔礼道歉。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助长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更加仇恨,反教会斗争更加高涨。随着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指导学生阅读”平原大捷“部分,并思考反教会斗争与义和团运动的联系。得出继承发展的关系的结论)
二、义和团,起山东,平原大捷,朱红灯(板书)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活跃在山东,河南,直隶农村的民间秘密组织。义和拳设立神坛拳厂,习武练拳。它的主要成员是贫苦的农民,其中有很多青少年。他们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1897年德国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出兵强占了胶州湾。接着德国强修胶济铁路,占田杀人,掠夺矿产,把山东当作它的势力范围。英国也强租威海卫,划界征税,实行殖民统治。山东人民饱受帝国主义蹂躏。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向中国伸出魔爪,强占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局面。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山东人民首先奋起抗争了。
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义和拳在朱红灯领导下武装起义。他们冲击教堂,严惩教徒,打败了前来镇压的清军,取得了平原大捷。这件事成为义和团兴起的标志。不久义和拳就改名义和团。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人们捐粮出钱,年轻人争相加入。歌谣唱”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在帝国主义变本加厉的侵略威逼下,山东巡抚毓贤也忍无可忍。对义和团的镇压又遭失败,于是他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转变为安抚。这样义和团由秘密走向公开,声势不断壮大。(看插图义和团战士,团旗,武器)在斗争中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提问:”扶清灭洋“是什么含义?义和团为什么提出这个口号?(引导学生讨论,归纳)①”扶清灭洋“口号的核心是”灭洋“。当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义和团的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灭洋'正是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性质的表现。②“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没有认清。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更先进的理论,这正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三、入直隶,奔津京,发展壮大,势力增(板书)
1900年春夏,山东义和团北上进入直隶省。义和团很快发展壮大,并逐渐向京津地区发展。不久像燎原烈火燃遍整个直隶。(看“义和团运动的形势”图)义和团在涞水县高洛村树大旗,设拳厂,捣毁了高洛村的天主教堂,歼灭了前来镇压的清军,声威大振。这时沿卢保铁路北上的义和团到达了北京近郊的丰台。沿大运河挺进的另一路义和团到达了天津附近。面对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清朝统治者内部有两种态度。一种主张安抚,另一种主张剿灭。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是什么态度呢?
四、慈禧太后,耍花活,利用义和团,抗外国(板书)
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已经形成波澜壮阔的运动,反帝爱国深得民心。如果硬要剿灭恐怕不但灭不了还可能可引火烧身,危及自己的统治。这时又风传帝国主义支持被囚禁的光绪皇帝重新掌权,要慈禧让位。这位阴险的太后怒火中烧,决定利用义和团来抵抗外国侵略者。这样清政府承认义和团为合法团体,停止了对义和团的剿杀。义和团进入了北京和天津城。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能改变对义和团的态度?(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退居次要的从属的地位。
五、义和团,在北京,反帝爱国,动人心(板书)
义和团进入北京后,城内广大手工业者,城市贫民积极加入义和团。全城设坛一千多个,大街小巷习拳练武,参加者达十万人。(看插图“北京城内第一个义和团神坛”)北京城内贴着义和团的文告“最恨和约,祸国殃民”,“万众一心,歼灭洋丑。”进入天津的义和团在首领张德成、曹福田的率领下焚教堂,杀洋人。义和团打开监狱放出了被关押的老百姓,还砸毁了帝国主义把持的海关道署。(看插图“义和团开狱放百姓”)天津城里神坛林立。铁匠作坊锻造大刀的丁丁之声日夜不停。义和团战士在各处路口设立岗哨,盘查行迹可疑的行人。清朝的官员也要下轿,下马脱帽旁立。义和团势力达到极盛。天津城内义和团的文告上写有:“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反帝宗旨明明白白。义和团控制北京、天津时期中外反动势力威风扫地。那些平日横行霸道的帝国主义分子灰溜溜地躲进使馆,教堂和租界内不敢猖狂。
(小结)义和团兴起于山东,1900年发展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当时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扶清灭洋”口号既说明反帝的宗旨,也反映出农民阶级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第二篇:义和团运动
第15课义和团运动
[内容]
(一)填空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通过《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_______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二)单项选择
2.在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是()
A.福建B.广东C.山东D.云南
(三)列举
3.列举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的四次战争。
二、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1900年夏,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_________地区。天津义和团的首领有______和_______。
2.________年6月,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英、___、___、___、_法、___、意、奥八国侵略军由海军司令_______率领,从经天津向进犯。
3.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__________在逃跑途中,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______”。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
(二)单项选择
4.义和拳改名义和团后,提出的口号是()
A.反清灭洋B.扶清灭洋C.反帝反封建D.反清复明
5.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的数额是()
A.2100万元B.2亿两C.4.5亿两D.13亿两
6.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第三篇:天津义和团运动
简述天津义和团运动
【摘要】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天津是这个运动的重要活动地区,是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战场。天津的义和团出现在1899年春,不久因山东、直隶的义和团陆续到来而声势大盛。不幸的是,义和团运动后遭八国联军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在这场反帝爱国斗争中,天津的义和团始终站在最前线,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关键词】 天津义和团运动
【正文】
一、天津义和团运动概述
提及义和团运动,想必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作为一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天津这个中国的第二大门,也加入到了反帝爱国斗争当中,并成为重要的活动地区之一。具体来讲,天津的义和团出现在1899年春,不久因山东、直隶的义和团陆续到来而声势大盛。1900年春夏之际,全城已是拳坛遍立,很快就控制了天津城。较著名的领袖有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等。6月10日驻扎在租界的各国军队以“保护”使馆为名,组成侵略联军企图进驻北京。天津义和团得悉后立即组织兵力破坏铁道,节节阻击,最后将联军围困于廊坊,使侵略军“进京之路,水陆俱穷”,于6月26日狼狈逃回天津,不得不承认这次失败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了脸”。天津义和团为了阻击屯驻在大沽口军舰上增援的各国侵略军,于6月18日发起攻打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前身)的战斗,给驻守车站的沙俄侵略军以很大杀伤,并一度占领了车站。与此同时,天津义和团还发起了围攻租界的战斗,英勇杀敌,使敌人伤亡很大。义和团运动后遭八国联军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在这场反帝爱国斗争中,天津的义和团始终站在最前线,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二、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
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经济上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面对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对中国资源的肆意掠夺,软弱腐败的清政府,已经无法全力去抗衡,抱着求和的态度一步步妥协退让,无疑给外国侵略者造成了非常大的侵略空间。与此同时,教会活动也猖狂了起来,教民矛盾不断激化。恰在这个时候,外族入侵已经达到一种空前的规模。每一个中国民众,每一个有爱国情操的中国民众,都会对清政府的无能产生反抗情绪。出于民族尊严的维护与国家资源的保护都会产生出于本能的保护意愿。天津所处位置,正好处于喉径。义和团组织的抗击正是民族人士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重要体现。
三、对义和团运动的阐述与分析
第一: 天津所处地理环境分析;
天津处于交通要道,是工业大城市。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民众聚集在这个地方,民众文化的交流,不同于当时相对发展落后的鼻塞地方。民众思想相对比较超前,对民族发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外敌的入侵有反抗到底的决心与信心。京津铁路线来自的各地团民都有同样的思想。相比较与别的地方,天津义和
团更有利于扩大和发展,也更利于坚定的领导与发展。
第二:从义和团领袖人物的领导思路和远见分析;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乃基于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人民反帝要求十分强烈。因此,当义和团揭竿起义,人民纷起响应,迅速形成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然而,义和团是一个极端分散的组织,这就势必更加突出各支团队首领的个人作用对于各团的发展和斗争的影响。事实说明,义和团团民之所以比较集中,战斗较为有力,是和他们的首领的个人作用分不开的。曹福田、张德成这两位领袖在进入天津之前,就已统率数千乃至上万人的队伍,这种情况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是极为罕见的。在义和团严重排外高潮之际,曹福田却制止再行焚毁洋货,尽管实际上并未能阻止排外现象继续发生,但提出这个问题,却是义和团运动史上独一无二的。刘呈祥的团队的封建迷信比较淡薄,他们不仅单独组织快枪队,而且在高家庄战役中运用了巧妙的战术,这也是义和团战史上少见的。由此可见,天津义和团的主要首领确有他们独特之处。之所以如此,是和他们本人的经历分不开的:曹福田(士兵出身),张德成(船民),韩以礼(小贩)、庞维(城市贫民)、杨寿臣(地主)、潘老师和王老师(士兵出身),林黑儿(船妇),刘呈祥(从鲁迁津)等,这些首领多是走南闯北,富于阅历的下层劳动群众或游民无产者。他们的眼光显然比长期束缚在小块土地上的农民要远大一些,从而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相对说来比农民要高一些。而且他们大都是义和团运动期间才参加义和团的,因而白莲教中流传下来的陈规戒律显然要少一些。
第三:其他方面因素分析。
促使天津义和团的人数比较集中,组织比较坚强,斗争力量比较强大。因此,尽管他们也同样接受了清政府的招抚,也领取官府的部分给养,但相对说来,和北京的义和团相比,其接受清政府统率的程度似有区别,自主性稍微大一些。七月十日,统率天津义和团大臣刘恩溥在上奏中说:天津义和团“虽有大小头目,而肯报名造册,藉便稽覈者,不过十之四五”。刘恩溥的话,可能有意强调义和团不易控制,而把“肯报名造册”者的数目减少。但它至少说明了天津义和团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直接被清政府统率。上述这些特点,只是天津义和团和其它地区的义和团比较而言,所以,相对来说天津义和团运动要比其他地区的义和团运动更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发展潜力。
四、评价
(一)积极影响
1、义和团运动时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于屈服于帝国主义以及其走狗势力的顽强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2、,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沉重的打击了列强的侵略。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层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和力量。
3、义和团运动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4、保存了中国文化和文明。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也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
(二)消极影响
义和团运动整体上在政治上缺乏明确的纲领和方针,对清王朝抱有幻想,缺乏警惕,此外还存在笼统排外和宗教迷信的严重缺陷。这在天津表现尤为严重。
1、笼统排外。笼把一切洋人统排外。他们简单地把“洋”和中国绝对的对立起来,把一切洋人、洋货和外来科学技术都列入反对之列;把社会上一切黑暗和坏事,全归诸洋人,甚至说出“天不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了天”的荒唐话。
2、宗教迷信。作战迷信刀枪不入,划分敌友靠焚一片黄纸是否飞扬,行动靠请求卜。这样,不可能长期地支持起义者的斗志和团结,也不能解决内部和外部的重大问题,相反地却使人们陷入迷失方向的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可悲境地之中。
五、小结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天津是这个运动的重要活动地区,是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战场。在近代民族矛盾严重激化的情况下,天津地区反击八国联军的战争,是中国传统民间力量在民族危机中的集中释放,故参与天津战争中的义和团运动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民间反洋教运动,而是已经成为了全民性意义的民族战争。透过这场爱国运动看人民群众,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立足当代,我们依旧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的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以人为本”,携手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史教材)
[2] 袁志海.义和团时期京津下层平民心态研究
[3] 杨升祥.简论天津租界
[4]金家瑞.义和团保卫天津的英勇战斗
第四篇:浅谈义和团运动
浅谈义和团运动
摘要:中国古代近代有无数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古有陈胜、吴广反秦暴政,东
汉末年黄巾起义;近代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它们全都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大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然而义和团运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农民运动,尤其是在近代的环境下,更铸就了义和团运动的特殊性。它是一场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运动,然而,它对于西方文明和洋人甚至是用洋货的中国人的态度极是残暴,因此,它是集矛盾性复杂性于一身的运动。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农民运动,反帝反侵略,扶清灭洋。
前言:芮玛丽在考察辛亥革命背景的一篇文章的开头指出,“历史上没有哪一年能像
1900年对于中国那样具有分水岭般的决定性意义。”综合义和团运动的各个不同层面来看,芮玛丽之言不足为奇。
一、义和团的起源
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等地的许多民间秘密结社中的一种。虽然
这个秘密结社重在“拳”而不在“教”,但清政府历来把它当作“拳教”加以查禁,使它难以发展。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纵容、包庇不法“教民”(即中国教徒),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至。
1898年,华北地区直隶等省的严重旱灾持续已久,农民们的生计因此异常艰难,他们
脱离土地而投身义和团之类的流民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时,久旱不雨的天气对于义和团不啻于天赐良机,他们大肆宣传说,洋人的教堂挡住了天、洋人是母子乱伦而产的之类的,因此触怒了天神,天神不予降雨作为惩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杀洋人毁洋货。这成为了义和团运动开始的诱因。
在同年十月,山东冠县义和拳以阎书勤为首,联合直隶威县赵三多等,聚众烧毁红桃园
教堂,占领犁园屯,震动了鲁、直两省的毗连地区,成为义和拳反帝斗争兴起的讯号。这个事例也成为了义和拳运动的直接原因。这件事发生后,义和拳运动迅速展开,次年十月十二月,山东、直隶两省反侵略斗争达到高潮,两省毗连地区的反教斗争连成一片。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二、义和团的所为和经历
义和团成立后,口号也随之发生改变,从1989年11月赵三多的助清灭洋到1899年11
月朱红灯的兴清灭洋,最后成为后期的扶清灭洋。这一系列的口号变迁说明了义和团对清政府以及对外国侵略主义的态度。这些口号在初期吸引了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
在义和团壮大之初,义和团领导者赵三多等人便将义和团神化了,而这“神助”的义和
团在当时更加吸引民众参与,到了1900年夏,“降神附体”的活动在义和团中已经十分普遍,义和团员们擅用这些“法术”抗击洋人,也正是这种原因,义和团员们相信年轻女子可以保护团员的法术以及女子污秽物可以败法,于是许多团员开始劫掠女子,并且在战争中用上女子。
此外,虽然义和团具有明显的爱国反侵略性质,但是他们对于洋人洋物和“二毛子(即
中国教民)”是及其残忍的。义和团事件中,全国各省,主要是华北的直隶、山西,以及内蒙古和东北,普遍发生针对外国人甚至中国基督徒的大规模集体屠杀事件。天主教、基督新
教、东正教教职人员及中外信徒皆有死伤。仅仅在山西,全省被杀的中国天主教徒计就有
5700余人之多。另外,义和团在中国各地,毁铁路拆电杆破坏各种教会教堂,而在这一点,义和团是及其落后和封闭的。
而在清政府方面,义和团的“剿”与“抚”义和团在山东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引起帝国
主义者的恐惧和仇视,他们指责地方官吏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教士、教民,对毓贤尤为不
满。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下,1899年12月初,美国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卫右军统领袁世凯为
山东巡抚,以便统带所部新军镇压反教群众。清政府接受了这项无理要求。袁世凯一上任,便大肆屠杀义和团员,彼时,义和团遭受了巨大的重创。
其实,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起,清政府官员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主“剿”
和主“抚”两种不同意见。前者认为义和团源自白莲教,必须严加取缔,坚决镇压,以防止
事态扩大;后者认为对义和团采取高压政策,很可能对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险,主张实行“招
抚”,加以操纵利用。这两派意见交互影响清政府,使它举棋不定,对义和团的镇压忽松忽
紧。在1900年,清政府最终选择了“招抚”,而当时的慈禧太后更是利用了义和团于1900
年6月对八国联军宣战,最终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
三、对于义和团的观点看法
义和团运动是一个事件,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状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清政府来说,义和团刚刚兴起时他们畏惧的,因为任何一个独裁政府都害怕民间运
动和民间团体,生怕他们在当地扩大影响力,聚集民众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但当慈禧太
后发现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时,就开始处心积虑利用义和团来反对洋人,因为在戊戌变法中洋人不仅支持赞成变法的光绪皇帝还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的主将提供避难
所,而在变法之前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也积极向中国知识分子传授西方政治思
想,可以说因为变法的事慈禧太后已经把洋人恨到了骨子里;此外慈禧太后轻信义和团“神
功护体”、“刀枪不入”等迷信思想,变得更加有恃无恐,向所有邦交国宣战并命令官兵配合义和团对中国教民和住在中国的洋人大开杀戒。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感到自己受到
了义和团的欺骗:义和团那些迷信的玩意儿根本不能阻挡洋人的火枪大炮。此外出于政治方
面的考虑,慈禧太后只有剿灭义和团才可以恢复同各国的关系,让联军撤离北京以保住自己的权力。所以,又将屠刀伸向了义和团;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义和团是负面的看法,他们
痛批义和团“野蛮”、“落后”、“迷信”。但是,到了20年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高潮
阶段,虽然许多西方人试图以“义和团主义”的复活为说辞来诋毁中国的民族主义,但中国的革命者已开始正面评价甚至美化义和团,说义和团实质就是“爱国主义”和“反抗帝国主
义”;
可是,视义和团为反对外来侵略的勇敢战士的这种正面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达到了
顶峰,此时,义和团作为一个修正过的神话十分符合文革时期特殊的主旋律的需要,因此,在这段时期,对义和团的赞美和歌颂始终不断,在后期反苏运动中,还被作为攻击国内外敌
人的象征性武器。然而在同一时期,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和许多西方人则将义和团的狂热、野
蛮和排外作为标签贴在了红卫兵的身上。
在现代学者看来,虽承认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和爱国性,但也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
和盲目,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和态度。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爆发,这一爆发具有巨大的非理
性,这次运动在爱国的旗帜下,席卷了华北、内蒙古和满州,使251名外国人和成千上万的中国教徒丧命,此外还有几十万无辜的贫民和部分反对运动的官员。活动以清政府的彻底屈
服并签定了《辛丑条约》而告终,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最终
确立,在运动过程中,部分人士曾力图挽回一些损失,如张之洞、刘坤
一、李鸿章等人的东
南互保政策,使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免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所带来的灾难,但这已经
无力挽回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势头。此后,中国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清政府终于在1911
年走到了尽头。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社会在被迫中前进了,虽然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的民族意识
开始觉醒,但是这个结果却是惨淡的,而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则是得不偿失且永远无法
挽回的。这深刻的说明,不是打上爱国的旗帜,就真正能够做到爱国。也同样说明,远离了
现代化的器物而企图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从义和团的教训中可以看
出,在安定团结的今天,把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制止在初始阶段,无疑是正确的和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柯艾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相蓝欣著《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止庵著《神奇的现实》
百度百科
第五篇:义和团运动之我见
义和团运动之我见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我认为这份“和约”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反抗意识和爱国精神,但也反映出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天朝上国的观念以及盲目排外的思想。
甲午战败粉碎了中国人洋务自强的美好憧憬,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额的赔款,再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生活早已是苦不堪言。材料中第一、二、十五条中所写“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等无一不体现出了义和团民众对于列强各种不平等条约的愤怒以及敢于斗争的精神,对于施加在中国人身上的侮辱,他们绝对是反抗到底,并且是“加倍奉还”,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材料中也充分反映了义和团民众抵御外侮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精神。和约中第八、九、十条提出“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这些都体现出团民渴望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可谓是写出了大部分中国人民的心声,要求“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收回关税主权,从和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不甘心忍受压迫和奴役的民族自尊心,民族意识也已经被唤醒。然而在社会形态改变时,中国农民不能更有效地发起反抗,却只能借助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这在当时也是十分无奈的。
当然,和约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第十一、十九条中提出“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一味的将愤恨和怨气发泄在传教士和洋人身上,盲目地排斥外国人。由于义和团中下层民众占据主体,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而他们较为偏激的报复教会的教民,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而第十四条所说“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第十八条“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以及第二十条“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等则反映出中国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和闭关锁国的封建思想。义和团民众没有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反而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蛮夷之邦”进行交流往来,体现了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虽然和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落后性,盲目性,但从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中国下层民众在严峻的民族危机下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以及不屈的民族自尊心。义和团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顽强抵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他们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