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清政府腐败无能,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发动反对外来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保家卫国。
转入直隶:1899年,袁世凯在济南就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始终持敌对态度,在其任山东巡抚后严格限制义和团的活动,并从1900年6月开始血腥镇压复起的义和团。在山东遭遇不利情况后,义和团开始向直隶等地转移。
列强介入,对外宣战,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K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由于克林德曾经枪杀义和团众,此次行为被认为是报复);酿成战争的导火线。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1900年6月25日,清廷当权派载漪、载勋、载濂、载滢四兄弟率义和团六十多人直奔瀛台欲弑光绪,被慈禧太后阻止而未果[10]。
八国联军侵华,东南互保,余部抵抗。
义和团运动经验教训: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
主观原因:“扶清灭洋”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革命性质: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期间曾有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只有辛亥革命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三原》《三原》的主要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它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 这三篇文章的中心课题,是要建立一个“ 公平正直之世” 的理想社会,即“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的地上天国。
洋务运动——“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说,扰是“ 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 八个字。前四个字“师夷制夷” 表明洋务运动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关系,即学习西方的长技
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后四个字“ 中体西用”,表明洋务运动与本国封建主义传统文化的关系,表明中学与西学各自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即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师夷制夷”、“ 中体西用”,也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处理中西民族国家关系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则。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1.意义: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2.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3.戊戌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4.辛亥革命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5.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6.教训: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7.太平天国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虽然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自身不能担负起
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戊戌变法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9.辛亥革命说明资本主义建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
建革命纲领,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
10.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
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2[10]
经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它不可能按部就班地步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特殊的社会形态中,农民是最大的受害者,这是一个逆来顺受的阶级,却起义反抗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农民阶级不能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因此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是,在中国,农民阶级又是一个庞大的队伍,所以,虽然农民阶级不能作为领导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却必然以主力军的身份参与革命,这在旧民
主主义革命失败后发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有了成功的验证。[24]
由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因而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这些决定了它同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又有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这些局限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提不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不能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它所领导的一系列运动都失败了。[24]
在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无法领导革命取得成功,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才能胜利。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和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是革命继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国共合作的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就是其中之一。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但后来,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破坏了统一战线。
二十一条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②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
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
④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⑤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等等。
二十一条要求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袁世凯不敢立即表示接受。消息一经传开,反日舆论沸腾。欧美列强对日本损害他们在华的侵略权益一致不满,纷纷给予抨击。正式谈判于1915年2月2日开始。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引诱于前,以武力威胁于后,企图使袁世凯政府全盘接受。中国人民反日爱国斗争日趋高涨,日本见事态严重,便一面宣布第五项为希望条件,属于劝告性质;一面提出新案,内容与原要求一至四项基本相同,仅将若干条文改用换文方式。5月7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应允。袁世凯指望欧美列强干涉落空,又怕得罪日本,皇帝做不成,便以中国无力抵御外侮为理由,于5月9日递交复文
表示除第五项各条容日后协商外,全部接受日本的要求。5月25日在北京签订了所谓“中日条约”和“换文”。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而强加于中国的单方面“条约”,袁政府事后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于日本最后通牒而被迫同意的。此后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其为有效条约。总之,“二十一条”是要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及领土完全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这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而且也威胁到美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权益。袁世凯不敢立即表示接受,搞起秘密外交。他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派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和日本代表日置益秘密谈判。在谈判期间,日本侵略军以换防为名,增兵东三省、山东、天津等地,进行武力威胁。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要袁世凯除对第五项条款声明“容日后协商”外,公然承认日本的要求。日本怕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最后也未敢坚持第五项条款。
意图:目的:排斥其他列强,妄图独霸中国
实质:将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
[
第二篇:浅谈义和团运动
浅谈义和团运动
摘要:中国古代近代有无数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古有陈胜、吴广反秦暴政,东
汉末年黄巾起义;近代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它们全都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大无畏敢于挑战的精神,然而义和团运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农民运动,尤其是在近代的环境下,更铸就了义和团运动的特殊性。它是一场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运动,然而,它对于西方文明和洋人甚至是用洋货的中国人的态度极是残暴,因此,它是集矛盾性复杂性于一身的运动。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农民运动,反帝反侵略,扶清灭洋。
前言:芮玛丽在考察辛亥革命背景的一篇文章的开头指出,“历史上没有哪一年能像
1900年对于中国那样具有分水岭般的决定性意义。”综合义和团运动的各个不同层面来看,芮玛丽之言不足为奇。
一、义和团的起源
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等地的许多民间秘密结社中的一种。虽然
这个秘密结社重在“拳”而不在“教”,但清政府历来把它当作“拳教”加以查禁,使它难以发展。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纵容、包庇不法“教民”(即中国教徒),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至。
1898年,华北地区直隶等省的严重旱灾持续已久,农民们的生计因此异常艰难,他们
脱离土地而投身义和团之类的流民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此时,久旱不雨的天气对于义和团不啻于天赐良机,他们大肆宣传说,洋人的教堂挡住了天、洋人是母子乱伦而产的之类的,因此触怒了天神,天神不予降雨作为惩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杀洋人毁洋货。这成为了义和团运动开始的诱因。
在同年十月,山东冠县义和拳以阎书勤为首,联合直隶威县赵三多等,聚众烧毁红桃园
教堂,占领犁园屯,震动了鲁、直两省的毗连地区,成为义和拳反帝斗争兴起的讯号。这个事例也成为了义和拳运动的直接原因。这件事发生后,义和拳运动迅速展开,次年十月十二月,山东、直隶两省反侵略斗争达到高潮,两省毗连地区的反教斗争连成一片。1899年,捐官出身的汉裔旗人毓贤出任山东巡抚,提出“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对义和拳采用抚的办法,将其招安纳入民团。于是义和拳成了“义和团”,而口号亦由“反清复明”改成“扶清灭洋”。
二、义和团的所为和经历
义和团成立后,口号也随之发生改变,从1989年11月赵三多的助清灭洋到1899年11
月朱红灯的兴清灭洋,最后成为后期的扶清灭洋。这一系列的口号变迁说明了义和团对清政府以及对外国侵略主义的态度。这些口号在初期吸引了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但同时也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模糊认识,以至后来因此受统治者的欺骗利用,最后被出卖。
在义和团壮大之初,义和团领导者赵三多等人便将义和团神化了,而这“神助”的义和
团在当时更加吸引民众参与,到了1900年夏,“降神附体”的活动在义和团中已经十分普遍,义和团员们擅用这些“法术”抗击洋人,也正是这种原因,义和团员们相信年轻女子可以保护团员的法术以及女子污秽物可以败法,于是许多团员开始劫掠女子,并且在战争中用上女子。
此外,虽然义和团具有明显的爱国反侵略性质,但是他们对于洋人洋物和“二毛子(即
中国教民)”是及其残忍的。义和团事件中,全国各省,主要是华北的直隶、山西,以及内蒙古和东北,普遍发生针对外国人甚至中国基督徒的大规模集体屠杀事件。天主教、基督新
教、东正教教职人员及中外信徒皆有死伤。仅仅在山西,全省被杀的中国天主教徒计就有
5700余人之多。另外,义和团在中国各地,毁铁路拆电杆破坏各种教会教堂,而在这一点,义和团是及其落后和封闭的。
而在清政府方面,义和团的“剿”与“抚”义和团在山东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引起帝国
主义者的恐惧和仇视,他们指责地方官吏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教士、教民,对毓贤尤为不
满。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下,1899年12月初,美国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卫右军统领袁世凯为
山东巡抚,以便统带所部新军镇压反教群众。清政府接受了这项无理要求。袁世凯一上任,便大肆屠杀义和团员,彼时,义和团遭受了巨大的重创。
其实,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起,清政府官员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主“剿”
和主“抚”两种不同意见。前者认为义和团源自白莲教,必须严加取缔,坚决镇压,以防止
事态扩大;后者认为对义和团采取高压政策,很可能对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险,主张实行“招
抚”,加以操纵利用。这两派意见交互影响清政府,使它举棋不定,对义和团的镇压忽松忽
紧。在1900年,清政府最终选择了“招抚”,而当时的慈禧太后更是利用了义和团于1900
年6月对八国联军宣战,最终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
三、对于义和团的观点看法
义和团运动是一个事件,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状况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清政府来说,义和团刚刚兴起时他们畏惧的,因为任何一个独裁政府都害怕民间运
动和民间团体,生怕他们在当地扩大影响力,聚集民众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但当慈禧太
后发现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时,就开始处心积虑利用义和团来反对洋人,因为在戊戌变法中洋人不仅支持赞成变法的光绪皇帝还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的主将提供避难
所,而在变法之前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也积极向中国知识分子传授西方政治思
想,可以说因为变法的事慈禧太后已经把洋人恨到了骨子里;此外慈禧太后轻信义和团“神
功护体”、“刀枪不入”等迷信思想,变得更加有恃无恐,向所有邦交国宣战并命令官兵配合义和团对中国教民和住在中国的洋人大开杀戒。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感到自己受到
了义和团的欺骗:义和团那些迷信的玩意儿根本不能阻挡洋人的火枪大炮。此外出于政治方
面的考虑,慈禧太后只有剿灭义和团才可以恢复同各国的关系,让联军撤离北京以保住自己的权力。所以,又将屠刀伸向了义和团;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义和团是负面的看法,他们
痛批义和团“野蛮”、“落后”、“迷信”。但是,到了20年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高潮
阶段,虽然许多西方人试图以“义和团主义”的复活为说辞来诋毁中国的民族主义,但中国的革命者已开始正面评价甚至美化义和团,说义和团实质就是“爱国主义”和“反抗帝国主
义”;
可是,视义和团为反对外来侵略的勇敢战士的这种正面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达到了
顶峰,此时,义和团作为一个修正过的神话十分符合文革时期特殊的主旋律的需要,因此,在这段时期,对义和团的赞美和歌颂始终不断,在后期反苏运动中,还被作为攻击国内外敌
人的象征性武器。然而在同一时期,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和许多西方人则将义和团的狂热、野
蛮和排外作为标签贴在了红卫兵的身上。
在现代学者看来,虽承认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和爱国性,但也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
和盲目,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和态度。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爆发,这一爆发具有巨大的非理
性,这次运动在爱国的旗帜下,席卷了华北、内蒙古和满州,使251名外国人和成千上万的中国教徒丧命,此外还有几十万无辜的贫民和部分反对运动的官员。活动以清政府的彻底屈
服并签定了《辛丑条约》而告终,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最终
确立,在运动过程中,部分人士曾力图挽回一些损失,如张之洞、刘坤
一、李鸿章等人的东
南互保政策,使得中国的半壁江山免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所带来的灾难,但这已经
无力挽回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势头。此后,中国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清政府终于在1911
年走到了尽头。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社会在被迫中前进了,虽然义和团运动使中国的民族意识
开始觉醒,但是这个结果却是惨淡的,而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则是得不偿失且永远无法
挽回的。这深刻的说明,不是打上爱国的旗帜,就真正能够做到爱国。也同样说明,远离了
现代化的器物而企图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从义和团的教训中可以看
出,在安定团结的今天,把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制止在初始阶段,无疑是正确的和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柯艾著《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相蓝欣著《义和团战争的起源》
止庵著《神奇的现实》
百度百科
第三篇:义和团运动
第15课义和团运动
[内容]
(一)填空
1.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通过《爱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_______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二)单项选择
2.在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德国划分的势力范围是()
A.福建B.广东C.山东D.云南
(三)列举
3.列举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的四次战争。
二、课堂效果检测
(一)填空
1.1900年夏,义和团的势力发展到_________地区。天津义和团的首领有______和_______。
2.________年6月,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英、___、___、___、_法、___、意、奥八国侵略军由海军司令_______率领,从经天津向进犯。
3.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__________在逃跑途中,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______”。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
(二)单项选择
4.义和拳改名义和团后,提出的口号是()
A.反清灭洋B.扶清灭洋C.反帝反封建D.反清复明
5.在《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的数额是()
A.2100万元B.2亿两C.4.5亿两D.13亿两
6.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第四篇:义和团运动之我见
义和团运动之我见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下层民众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我认为这份“和约”体现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反抗意识和爱国精神,但也反映出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天朝上国的观念以及盲目排外的思想。
甲午战败粉碎了中国人洋务自强的美好憧憬,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额的赔款,再加上清政府的苛捐杂税,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生活早已是苦不堪言。材料中第一、二、十五条中所写“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等无一不体现出了义和团民众对于列强各种不平等条约的愤怒以及敢于斗争的精神,对于施加在中国人身上的侮辱,他们绝对是反抗到底,并且是“加倍奉还”,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材料中也充分反映了义和团民众抵御外侮的坚定信念和爱国精神。和约中第八、九、十条提出“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这些都体现出团民渴望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强烈的爱国主义。可谓是写出了大部分中国人民的心声,要求“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收回关税主权,从和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不甘心忍受压迫和奴役的民族自尊心,民族意识也已经被唤醒。然而在社会形态改变时,中国农民不能更有效地发起反抗,却只能借助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这在当时也是十分无奈的。
当然,和约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第十一、十九条中提出“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一味的将愤恨和怨气发泄在传教士和洋人身上,盲目地排斥外国人。由于义和团中下层民众占据主体,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因而他们较为偏激的报复教会的教民,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而第十四条所说“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第十八条“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以及第二十条“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等则反映出中国人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和闭关锁国的封建思想。义和团民众没有意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反而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蛮夷之邦”进行交流往来,体现了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虽然和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落后性,盲目性,但从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中国下层民众在严峻的民族危机下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精神以及不屈的民族自尊心。义和团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顽强抵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他们的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第五篇:天津义和团运动
简述天津义和团运动
【摘要】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天津是这个运动的重要活动地区,是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战场。天津的义和团出现在1899年春,不久因山东、直隶的义和团陆续到来而声势大盛。不幸的是,义和团运动后遭八国联军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在这场反帝爱国斗争中,天津的义和团始终站在最前线,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关键词】 天津义和团运动
【正文】
一、天津义和团运动概述
提及义和团运动,想必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作为一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天津这个中国的第二大门,也加入到了反帝爱国斗争当中,并成为重要的活动地区之一。具体来讲,天津的义和团出现在1899年春,不久因山东、直隶的义和团陆续到来而声势大盛。1900年春夏之际,全城已是拳坛遍立,很快就控制了天津城。较著名的领袖有曹福田、张德成、林黑儿等。6月10日驻扎在租界的各国军队以“保护”使馆为名,组成侵略联军企图进驻北京。天津义和团得悉后立即组织兵力破坏铁道,节节阻击,最后将联军围困于廊坊,使侵略军“进京之路,水陆俱穷”,于6月26日狼狈逃回天津,不得不承认这次失败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了脸”。天津义和团为了阻击屯驻在大沽口军舰上增援的各国侵略军,于6月18日发起攻打老龙头车站(今天津站前身)的战斗,给驻守车站的沙俄侵略军以很大杀伤,并一度占领了车站。与此同时,天津义和团还发起了围攻租界的战斗,英勇杀敌,使敌人伤亡很大。义和团运动后遭八国联军镇压,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在这场反帝爱国斗争中,天津的义和团始终站在最前线,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二、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
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后,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经济上加紧资本输出,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面对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对中国资源的肆意掠夺,软弱腐败的清政府,已经无法全力去抗衡,抱着求和的态度一步步妥协退让,无疑给外国侵略者造成了非常大的侵略空间。与此同时,教会活动也猖狂了起来,教民矛盾不断激化。恰在这个时候,外族入侵已经达到一种空前的规模。每一个中国民众,每一个有爱国情操的中国民众,都会对清政府的无能产生反抗情绪。出于民族尊严的维护与国家资源的保护都会产生出于本能的保护意愿。天津所处位置,正好处于喉径。义和团组织的抗击正是民族人士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重要体现。
三、对义和团运动的阐述与分析
第一: 天津所处地理环境分析;
天津处于交通要道,是工业大城市。来自中国各个地方的民众聚集在这个地方,民众文化的交流,不同于当时相对发展落后的鼻塞地方。民众思想相对比较超前,对民族发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外敌的入侵有反抗到底的决心与信心。京津铁路线来自的各地团民都有同样的思想。相比较与别的地方,天津义和
团更有利于扩大和发展,也更利于坚定的领导与发展。
第二:从义和团领袖人物的领导思路和远见分析;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乃基于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人民反帝要求十分强烈。因此,当义和团揭竿起义,人民纷起响应,迅速形成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大的反帝爱国运动。然而,义和团是一个极端分散的组织,这就势必更加突出各支团队首领的个人作用对于各团的发展和斗争的影响。事实说明,义和团团民之所以比较集中,战斗较为有力,是和他们的首领的个人作用分不开的。曹福田、张德成这两位领袖在进入天津之前,就已统率数千乃至上万人的队伍,这种情况在整个义和团运动中是极为罕见的。在义和团严重排外高潮之际,曹福田却制止再行焚毁洋货,尽管实际上并未能阻止排外现象继续发生,但提出这个问题,却是义和团运动史上独一无二的。刘呈祥的团队的封建迷信比较淡薄,他们不仅单独组织快枪队,而且在高家庄战役中运用了巧妙的战术,这也是义和团战史上少见的。由此可见,天津义和团的主要首领确有他们独特之处。之所以如此,是和他们本人的经历分不开的:曹福田(士兵出身),张德成(船民),韩以礼(小贩)、庞维(城市贫民)、杨寿臣(地主)、潘老师和王老师(士兵出身),林黑儿(船妇),刘呈祥(从鲁迁津)等,这些首领多是走南闯北,富于阅历的下层劳动群众或游民无产者。他们的眼光显然比长期束缚在小块土地上的农民要远大一些,从而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相对说来比农民要高一些。而且他们大都是义和团运动期间才参加义和团的,因而白莲教中流传下来的陈规戒律显然要少一些。
第三:其他方面因素分析。
促使天津义和团的人数比较集中,组织比较坚强,斗争力量比较强大。因此,尽管他们也同样接受了清政府的招抚,也领取官府的部分给养,但相对说来,和北京的义和团相比,其接受清政府统率的程度似有区别,自主性稍微大一些。七月十日,统率天津义和团大臣刘恩溥在上奏中说:天津义和团“虽有大小头目,而肯报名造册,藉便稽覈者,不过十之四五”。刘恩溥的话,可能有意强调义和团不易控制,而把“肯报名造册”者的数目减少。但它至少说明了天津义和团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直接被清政府统率。上述这些特点,只是天津义和团和其它地区的义和团比较而言,所以,相对来说天津义和团运动要比其他地区的义和团运动更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发展潜力。
四、评价
(一)积极影响
1、义和团运动时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于屈服于帝国主义以及其走狗势力的顽强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2、,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沉重的打击了列强的侵略。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初期层吸引广大群众参加,壮大了义和团的声势和力量。
3、义和团运动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4、保存了中国文化和文明。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也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
(二)消极影响
义和团运动整体上在政治上缺乏明确的纲领和方针,对清王朝抱有幻想,缺乏警惕,此外还存在笼统排外和宗教迷信的严重缺陷。这在天津表现尤为严重。
1、笼统排外。笼把一切洋人统排外。他们简单地把“洋”和中国绝对的对立起来,把一切洋人、洋货和外来科学技术都列入反对之列;把社会上一切黑暗和坏事,全归诸洋人,甚至说出“天不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了天”的荒唐话。
2、宗教迷信。作战迷信刀枪不入,划分敌友靠焚一片黄纸是否飞扬,行动靠请求卜。这样,不可能长期地支持起义者的斗志和团结,也不能解决内部和外部的重大问题,相反地却使人们陷入迷失方向的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的可悲境地之中。
五、小结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天津是这个运动的重要活动地区,是中国军民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战场。在近代民族矛盾严重激化的情况下,天津地区反击八国联军的战争,是中国传统民间力量在民族危机中的集中释放,故参与天津战争中的义和团运动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民间反洋教运动,而是已经成为了全民性意义的民族战争。透过这场爱国运动看人民群众,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立足当代,我们依旧要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的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以人为本”,携手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纲要》(历史教材)
[2] 袁志海.义和团时期京津下层平民心态研究
[3] 杨升祥.简论天津租界
[4]金家瑞.义和团保卫天津的英勇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