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一得]用ITTools教学网站构建高效课堂
2013-2014下学期课改一得
用ITTools教学网站构建高效课堂
信息组:张清源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营造高效课堂,不仅需要老师、学生的互相配合,更要求老师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和网络优势,从多方面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准备,但是目前很多信息技术课堂并非是高效的,只能说是低效的。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局限性,教学观念难以达到根本转变,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多流于形式,教师的教学过程也缺乏创新力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方面的综合影响,导致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提升不快。具体表现为:
1、课堂讲解只重技能,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
受学科特点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都是操作技能的内容,没有提高和总结,学生只知其果不知其因。这种教学违背了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教学过程缺乏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往往把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介绍给学生,按照教材顺序展开教学,却不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开发适合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教学资源。在讲课的时候以单一的教师讲解为主,并且中间根本就没有反馈落实环节。违背了新课程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013-2014下学期课改一得
3、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缺少及时有效的评价。
很多老师的教学评价是比较单调的评价,给学生的评价就是“对”和“错”。这样的评价方式单一,没有激励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评价就开始淡化。并且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不能了解学生当堂的掌握情况,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
二、利用ITTools教学网站构建高效课堂。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延伸,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利用网络实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ITTools教学网站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平台,具有很多实用的功能,操作起来方便快捷,相对于其它教学网站,它更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包含以下一些特点:
1、灵活组织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提前把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可以浏览课堂学习内容,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内容的组织可以按模块、按课时进行组织。教师还可以把其他相关的学习内容放到教学平台中,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学。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过教学平台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这也正是高效课堂的体现。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资源随着课程一起上传到网站上,学习资源包含学生学习时 2013-2014下学期课改一得
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各种图片、声音、Flash动画、视频,以及本节课所要填写的作业等素材,也包括拓展学习所需各种知识文档和教程。学生在课程首页就可以进行相关教学资源的下载。
3、利用教学网站的导航栏实现分层次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比如,针对应用软件的学习,教师宜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由于整个教学过程是由若干个任务组成的,因此在任务设计时,可将任务分解由易到难,实施分层教学。学生在看任务时,清晰明了,可以根据学习情况,提前操作后面的任务。
4、提供学生分组功能,节约课堂时间。
教师利用教学网站很轻松地就可以实现学生分组,学生进入课程后,在导航栏上方就会看到自己所在的是第几小组,从而节约了课堂时间,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
5、提供教学互动功能,增强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本节课程中的BBS论坛与老师交流,还可以对本小组或其他小组的同学申请帮助,互相交流和协作学习,从而通过课堂上的教学互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6、作品提交与评价功能。
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师评价、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学生通过作品提交功能提交自己的作业作品,提交成功后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并且对其进行评价。老师也可以对作品进行评价并打分,将优秀的作品设为精华作业。通过该功能可以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教学评 2013-2014下学期课改一得
价体系,以此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进而形成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另外,老师还可以定期对提交的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后以作品展播的形式进行欣赏。
7、方便快捷的课堂测试。
相对于其它教学网站,ITTools教学网站中的“课堂测试”编辑起来方便快捷,每节课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测试,提交测试后有详细分析模式,也有以条形图形式呈现的汇总分析模式,非常直观清晰,可以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8、具有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
教师可以将软件或任务的操作制作成动画、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以“.MHT”格式放在课程中,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提前自学,对于老师的讲解演示操作也是一个补充方式。
除此之外,ITTools教学辅助平台还有很多其它的功能,比如课堂点名、分组讨论、课堂学习情况监测、媒体播放、课堂调查、操作题批阅等,教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进行选择,课堂教学方式不再是一种单一枯燥的模式,变得灵活多样,从而帮助老师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与学生方便地进行思维对话。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教学最终目标,创建和谐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第二篇:“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施方案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课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向课堂教学效益要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在本学期进行教改实验,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改变原有的陈旧教法,发展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总要求是“问题引起、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创设“和谐课堂”为宗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力争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先进模式,将我校建设为家长满意的学校
二、模式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
首先要从心底里相信并且恪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一点知识漏洞,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予大力表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实施模式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问题引起,先学后教”是以学生为“轴心”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将过去的教师单向灌疏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发现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转变为“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完成作业,在实践与探索中自主建构起合理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2.合作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的活动过程。合作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兵教兵”。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独立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而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弥补学生差异,对培养学生交往的技能及分享、合作的态度具有独特的作用。
3.学法指导原则。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思维方法,注重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实施步骤
(一)组织学习阶段(2017年3月):
1.对教师加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的教育。第一、使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到有模式与无模式的利弊;第二、发展模式,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2.大量搜集先进示范学校的教学理论材料,印发给全体任课教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汲取有效理论营养,并组织我校教师外出听课,或请外校教师来我校上示范课。
3.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模式。具体是 ①要求教师完整理解:“问题引起,先学后教”模式的基本结构。②要求教师充分认识“问题引起,先学后教”模式的基本特征。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目标明确,精讲善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紧扣目标要求,重视学情反馈,教师通过优化导学,促进良好学习习惯与品质培养;高度重视课前的备课、预习和课后的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4.要求教师认真把握“先学后教,问题引起”模式的操作要领。确定实验研究核心组为五年级,点上引领,随后推向四、六年级,面上展开,最后辐射到全校,全面开花。实验教师通过外出培训学习,向本校教师做专题辅导,使每个教师领会模式的每一步内涵,同时又组织部分教师针对模式写一份教案,进行说课,说过后进行评议,加快对模式的理解。
(二)初步试验阶段(2017年4月)
1.备课组加强备课研究。要想上好模式课,首先要备好模式课,目的是加深对模式的理解,再分工准备。
2.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学校规定必须用新模式上课。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第一、领导班子深入课堂听推门课,每周至少两节,和教师一起研讨、交流;第二、领导班子在前两周带头上模式课;第三、每周规定语、数、外各一人上研究课,促使每一位教师深入地研究,上过后,及时评议,提出与模式不相符的地方,争取使教师的课尽快地适应新模式的要求;第四、学校对发现的问题,每周实行及时公开通报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敲响警钟,同时表扬做的较好教师。
3.开展新模式验收课活动。这项活动在9月底举行,要求每一位教师平时要认真准备,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促使教师平时注重模式的训练。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7年5月—2017年9月)
1.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经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制定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精练高效地进行“后教”,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落实“堂清、周结、月测”,全面提高质量。“堂清、周结、月测”是学生自我检测、自我更新、自我补“缺”的重要方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将把““堂清、周结、月测””列入教改实验的重点之一,狠抓落实,不断总结完善落实““堂清、周结、月测””的方法。“堂清”由任课教师负责组织落实,精选当堂训练题和作业,每天抓好自习辅导与反馈;“周结”由备课组负责组织落实,每周精心组编一套周练习题;“月测”由教导处组织落实,搞好单元测试,认真做好每次单元测试的质量分析。学校制定严格的检查反馈制度,教导处对““堂清、周结、月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责任人抓好落实。
(四)总结深化阶段(2017年10月开始)
1.总结经验,加强交流。通过组织“学教结合,主体探究”示范课,推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学校对全校课改工作进行总结,结合学校实际,创造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及管理模式。
2.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就“先学后教
问题引起”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3.奖励先进,人人达标。①学校召开阶段性成果表彰会,对实验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教师、优秀班级进行表彰奖励,为掀起进一步深化学习的新高潮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为实现学校新的跨越发展再做新贡献。②依据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组织教师达标课活动,人人上达标课,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③认真总结教改实验经验。
第三篇:“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简报
试量中心校“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2013年9月19日,试量中心校全体教师开展了以“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刘老师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她不断发现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学情不够了解,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不灵活,这一点突出体现在练习课上。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逐渐有了一些解决方法,知识落实在课外的预习、练习中等等。此外在听课的过程中也从经验丰富的教师那里学到了不少。
丁老师谈了需要独辟蹊径;设计课堂教学要整体构思,做到前后呼应;要设计高潮使整节课凸显亮点。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上出每个年级的特色,要考虑了同学的学情。
最后,丁卫华作了题为《追求课堂高效的多种途径》的总结性发言。认为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而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光靠一个设计得紧凑严密、滴水不漏的教案是不够的,教案的实施是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之后,绝大部分学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增长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开拓了思维,才是最重要的。课堂内的高效牵扯到课前的预习、课后的作业及反馈等多种教学因素,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本次教研活动深入探讨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方面面,是对新课改的一次理论升华,对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向意义。2013年9月21
第四篇:构建高效课堂说课活动方案
构建高效课堂说课活动方案
一.目的各业务组推荐一名教师说一节高效课堂典型课,交流教师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促进高效课堂模式的生成。
二.时间(2012.3.26——2012.4.1)
三.地点
一楼会议室。
四.说课教师
周景闫俊丽于海云董云峰
五.要求
1.说课教师:有明确的课题
2.参与教师:本组教师必须参加,记录说课内容,作出总体评价。
第五篇:课改七年谈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
自2004年至今,山东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七年的历程,课改七年谈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在此,笔者结合实践,回首课改之路,反思对高效课堂的认识,重新审视加强高效课堂建设的“热潮”,以此来寻找加强高效课堂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对高效课堂的认识历程 课堂,作为教与学活动的主阵地,其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但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我们对课堂的认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到今天的高效课堂,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课堂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课程改革前,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高中教学非常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人们对课堂的认识就是要“高效的教”。地理教学就是告诉学生“在哪里”和“有什么”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是在假设学生上课精力高度集中的前提下实现“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知识的快速记忆和强化训练。显而易见,这种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结果可想而知。课程改革后,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我们忽然“发现”了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到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能力”与“素养”,绝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把知识硬塞给学生。于是,学生转身一变,在课堂上唱起了“独角戏”,课堂变得热闹、多彩。我们在地理课堂上看到了小品,听到了歌唱,体会到了丰富多彩,却感受不到地理味;学生则丢掉了课本,丢掉了地图,沉浸在活动的兴奋中。在经历了矫枉过正的时期后,高中教学改革陷入了一个短暂的迷茫期,正如黎明前的黑暗,我们茫然发问:怎样改,改成什么样?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到底应该如何教学?课本应该怎么用?地图与能力有什么关系?地理就是罗列空间知识吗?甚至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失去了方向,不知何去何从。前后两种课堂的反差,激起了教学理念的斗争,让我们重新回到了课程改革的起点,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反思地图的应用,反思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回到起点,我们找到了课程标准,解决了什么是素质和能力等一系列的问题,认识到知识是承载素质和能力的“蹦床”,没有知识,素质无从“弹”起。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和“会学”。地理课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在哪里”“有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样”“为什么”“它意味着什么”。高效课堂必须舍去机械记忆的枯燥和表演的浮华。地理课堂必须注重地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回归到提高学生的素质,把知识与能力的自然获取过程浓缩成为课堂学习的过程,还原学习的真面目。
二、高效课堂建设的“热潮” 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1.统一的模式课 模式课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都对时间分配和知识获取方式作出规定。如“10+30+5”模式、“271”模式等,对时间的分配做出了规定;而“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测评反馈”模式、“独学—群学—达标”模式等,则主要定型知识的获取方式。课堂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等变量组成的,每一个变量都有其稳定性和变化性。模式课把握住了变量的稳定性,但忽略了其变化性。正如工厂的生产车间,所有产品都采用相同的工艺加工,但我们的学生却并不是可复制的产品。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各具特点,从学情来看,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堂容量相对固定的模式课很难照顾到学科知识特点与学情的差异。因此,如果过度关注模式,本应该服务教学的模式很容易就会成为课堂的累赘和瓶颈。2.花样的表演课 无论是教师的表演,还是学生的表演,都是在课堂上一分为二地划分出演员和观众,演员专注于表演,观众则看个热闹。其结果是课堂缺少了立足基础的思考与升华,学生也因为欠缺地理思维方式而未收获一丝地理素养。3.关于精讲、少讲与不讲 教师的讲曾经“独霸”课堂。课改背景下,解决教师应该如何讲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讲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的讲是为了把握学习的方向,加速学生的理解,促进能力的提升,以提高课堂的效率,因此,与学生思考同步的精讲是必要的。不过,模块不同,特点不同,精讲也会存在差异,如“必修1”模块“地球运动”部分,精讲必须配合教具与多媒体的应用,重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必修2”模块“人口”部分,精讲是为了理清思路与理解基本概念,总结解题方法,范文《课改七年谈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关于多讲和少讲,则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特点,但前提是不要喧宾夺主,替代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教师明白了,并不代表学生也明白。如果某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需要教师讲,那就完全可以放到课后让学生自学了。
三、如何加强高效课堂建设 关于高效课堂的概念,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其内涵做出了界定,理论性非常强。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的认识是: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45分钟内,采用某种形式将学生原来不理解的知识变成可以理解的知识并内化为能力。因此,要实现高效,就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规律,合理取舍分配,实现学生学习需求与教学目标的对接。1.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教来实现这个要求 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通过在济南市的调研和实践,我们发现教学活动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学会解读课标,分解课标,把握好分寸,掌握好方法。其次,结合课标的建议合理设计知识生成与能力培养策略。建设高效课堂就是要高效地实现课程标准对学习结果的要求。课程标准一般比较抽象、概括,为了能够让目标更明确,让思路更清晰,让课堂更高效,我们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进行了分解,表1是以“地理3”中“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一内容标准为例进行的分解。替代让教学目标更为具体,拆解让教学内容更加准确、清晰,组合则为提升做出了规定,起到了教学“瞄准镜”的作用。通过替代、拆解与组合,准确把握住“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一标准的教学方向、课堂结构和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程度,同时,也避免了迷茫与随意。2.“教”与“学”都是过程,它们共同支撑起高效课堂 教是过程,设计要先于课堂,评估则应先于设计(分解课标先于评估)。在设计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学生在结束时能做什么,并建立相应的判断标准。如果说评估相当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那么设计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与预案。在规划之前,必须明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状态及评判标准,即最终的达成目标。尤其是在培养地理思维、提高决策能力的新背景下,先行评估的作用愈加突出。在此,我们仍然以“地理3”中“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一内容标准为例进行分析,如下页表2所示。评估标准的建立,让我们形成了基本的教学思路,同时也让课堂检测与课后反思有了基本的依据,这不仅让教师能够立足课标展开教学,也让学生为了目标而努力,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种“分解课标—评估标准—教学设计—课堂授课—课后反思”的“教”的过程是高效的基本保证。学习也是一个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就是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也是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自然规律。因此,要实现课堂的高效,就要解决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任务,就让学生自主完成;能够在课前解决的问题,就不要放到课堂上;能够合作完成的任务,教师不要代劳。因此,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并梳理课堂上有可能用到的相关知识,可以让课堂更加顺畅,也是避免课堂枯燥无味的好办法。尤其是在“必修1”的教学过程中,预习的作用更为突出,例如,气压带、风带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在设计预习环节时,如果能够让学生提前储备好与其相关的热力环流、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知识的话,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游刃有余。然后,通过课下的巩固与练习,就可以实现高效的学习过程。3.高效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参与 无聊和被动是高效课堂的“天敌”,其结果注定是沉闷、低效的课堂,造成知识与能力的脱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死记硬背、突击应付的恶性循环。如果地理课停留在罗列众多区域特征的层面上,必然会让学生感受到枯燥;如果自然地理教学停留在难点突破上,学生必然会消沉;如果人文地理教学停留在丰富多彩的资料上,学生必然会浮躁。真正的高效需要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主动的运转之中,贴近生活的自然地理与探寻内在规律的人文地理会让学生在出乎意料的过程中,把原材料——知识高效地转化为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魅力,尤其是教学形式的吸引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高效学习。4.落实知识,更要落实能力 知识的落实是所有教师的强项,然而能力的培养与落实却并不尽如人意。机械与重复的教学和作业会扼杀学生的激情,忽略能力的培养与落实。当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点透的时候,学生就会在应用中找到乐趣;当把问题和疑惑提出来的时候,学生就会在探索中找到成功。因此,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授之以渔的问题,更包含着无鱼而渔的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重视能力的培养,就会发现能力的落实要比知识的落实容易得多。地理学科综合性较强,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课程,学科特点要求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体现阶段性和综合性。为此,我们在能力培养方面制定了相应的专项能力培养计划,如表3所示。各学段的专项能力均与模块特点相结合,并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和能力发展的层次性。专项能力培养计划,是为了解决能力培养不到位与无序性的普遍问题而规划的,旨在让能力培养真正得到落实并得以强化。七年的历程,使高效课堂进入了理性探索期。站在思想的路口,我们忽然发现,其实高效课堂也只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目的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为此,我们将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