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5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7:4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

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

张传秀

教学目标 :

1.了解培根的审美观,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3.学习杂感的写法。教材分析:

《论美》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单元提示这样说:“学学牛吃草--读书要讲求智慧,读书有精读与泛读,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而本文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作《论人生》,是经典著作,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反复咀嚼。本文是一篇随感,初二时学生已经学过这样的文章,正好可以结合这篇文章加深学生对杂感这种文体的理解,这篇文章写法虽然在条理上不够分明,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哲学家对“美”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熏陶的绝佳范本,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教学设想: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能满堂灌,而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认为在本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把学习权、话语权交给学生,教师要通过独特的设计和简洁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品味课文,探寻美的真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去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本节课成为一节对学生进行美学熏陶、教育的语文课。此外,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所限,不宜在课堂上涉及太多美学范畴下的概念、理论,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影响学生主动参与、切实联系自身生活实践的积极性。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学生对美的看法引出新课。

雪莱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风华正茂的同学们,正值“美”的年龄,相信你们对美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那么,别吝啬,将你慧眼发现的美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学生畅所欲言)

看来,同学们眼中的美可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呀。那么怎样的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美呢,让我们请出一位对美有过资深研究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著名的哲学家,了解一下他在对美的诠释吧。

二、作者介绍

问:哪一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培根?

投影: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被誉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论人生》《论说随笔文集》是他重要的著作之一,留下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名言,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 《论真理》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论学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论学问》。黑格尔说他的著作:“充满了最美妙和最聪明的议论。”

三、播放配乐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一)预习检查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吝啬

腓力普

摄取

滑稽

(二)1、文章论了哪几种美?

参考: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美,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2、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

参考:“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3、作者是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的?请举例说明。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明确:举例论证(“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作者通过举例诠释,我们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个体与一定的机遇和环境相适应,整体和谐,那就是美,人在遭逢场合中能过表现出相应的“优雅行为”,也就创造了美。)

比喻论证(“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者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对比论证(“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作者通过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美德最美。)

引用论证(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引用拉丁谚语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三)品味语言。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话做一张 “美的格言卡”

小黑板显示格言卡版式

(老师也做了一张格言卡,先抛砖引玉)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阅读、制作格言卡,进行交流时间约5分钟)教师总结:通过格言卡的制作,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语言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总结杂感的特点:形式自由,语言隽永形象,论说跳跃性强。(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写杂感)

美的格言卡:(预案)、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分析理解:

1、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四、凡人论美

1、培根认为:美德最美。确实,一个人无论容貌如何,当有了美德,他身上就会散发出美丽的光芒。同学们,纵观古今中外,你们知道有哪一些名人因为他们的精神和美德而流芳百世吗?(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的美在于他立功报国的抱负和气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木兰的美在于她的淳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爱国精神)“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革命者的美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掌皮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姜孟之《一双手》(这双手的美在于“这只手一天栽1000多棵树,一天往土里插三四千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他的美在于劳动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蔡芸芝老师的美在于对学生的关爱)

2、名人们因为美德更为后人所敬仰,可是美德并不只是名人们的专利,我们平凡的人有没有德行之美呢?有人说“美在于发现”,同学们,你发现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一些美呢?(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为身患绝症的同学捐款。乐于帮助同学解决难题。

3、今天,你赞美了吗?

会赞美的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赞美的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赞美别人,就是肯定自己。在别人的优点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别人的表现中,肯定了自己的气度。你的赞 美,一如珍珠,令别人愉悦的同时也会使你光华耀眼。

请你说一说,赞美一下一位你认为美的老师或同学的名字,送他(她)一句精彩的赞美。

你虽然没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但是你在学习上勇于攀登的精神让我感动,我赞美你!

五、教师寄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美貌终归有年华消逝的时候,只有美德能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管容颜俊秀还是长相平凡,只要丰富我们的修养,完善我们的德行,只要我们善良、诚实、自信、自强,我们就可以说——我是最美的!

六、配乐朗诵。全班诵读第5 小节。

七、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格言警句,并尝试记住这些话。

八、板书设计

论美(培根)

颜色之美

形体之美

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优雅行为之美 美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语言特色:准确、精练、隽永、形象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2课《论美》教案 苏教版

论美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作者的观点对认识生活中的有正确认识和评价。

3、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文中观点就现象谈认识。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如果在本班挑选一名同学任“班级形象大使”,你们会选谁?

小结;从大家的评选中可看出,有的同学注重外貌,有的同学注重能力,有的同学看重性格。看来大家对于形象,都有不同的评选标准。外表的美上形象美,能力性格的可取之处同样也是一种美,一种更让人心动的美。

今天,让我们走近近代试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感受他所认同的美。学完本文,对于美,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那么作者是如何认识美的呢?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1)边读边用勾画的方式画出能够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分析后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美德最美。

(2)作者在文中共写了哪几种美?可以概括为哪几类?

他认为最高境界的美受到怎样的美?

三、品析语言。(赏析、质疑)

(一)、赏析:再读课文,找出你所认同并喜欢的观点,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理解(如周总理,居里夫人,任长霞,刘翔等)。可以写下评注,或者小组内自由交流。讨论并归纳:、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2、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3、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4、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分析理解:

1、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

2、一个人既有外形美,又有内在美,是不容易的。

3、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4、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二)、质疑:培根的文章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以21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眼光来看,你觉得他的观点有没有过时?文章在潜词造句、思想观点方面有没有值得修正或补充的地方?如有,举例说明。班级交流。

预案:

1、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每个季节都有其值得肯定的美的地方,春的萌动,夏的激情,秋的激越,冬的潜力。)

2、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如单指外表的美,它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从内在美的角度品析,就有不妥之处了。)

四、拓展延伸。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动用了高科技手段来整容,一时间“整容”、“人造美女”等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中国“第一人造美女”郝璐璐也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请以“我看整容”为辩题,进行一次小小辩论赛。

要求:在运用文中一些观点或语句进行劝说的基础上,学用精辟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莎士比亚曾说:“美的容颜不一定有美的灵魂”。可见,他赏识内在的美。泰戈尔有言:“你可以用外表的美来评价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评价一个人。”证明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的确,一个人美不美不在外表,而在才华、气质和品格。

同学们,学习本文后,你们一定更懂得了美在内涵,她是一股属于心灵的力量。只有心灵的美,才是永恒的美,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美。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样的美,都能做回让自己满意的美的人。

六、课后练笔。

1、小组搜集关于美的名言警句,全班共赏;同时,编写自己的“凡人论美格言”。每人拟一条关于美的格言,小组交流后全班评比。

2、寻找生活中你觉得不美的一面,仿文章的写法试写《论不美》。

第三篇:第12课教案

题目: 第十二颗民族团结之家:

教学目标:

一、交际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以课文为材料,通过听说读写训练,扩展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围绕“民族团结”的话题,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和周围的民族团结事例,谈谈认识和体会,不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

二、汉语知识训练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下列词语。

安静、动听、穿戴、打招呼、大方、带头、敬爱、精致、间、和睦、泡、善于、品尝、朴素、无比、跳。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学会下列句子的运用。(1)提起我们家呀,嘿!可真有意思。

(2)二婶性格温顺,待人热情,而且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3)满族和汉族的风俗虽然差不多,但是也各有特点。(4)我为生长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家庭而感到幸福和自豪。3.能用本课所学的汉字“戴、致、泡、善、品、尝、朴、素、跳”组词、书写、使用,逐步掌握识记汉字和用汉字组词的规律。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能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2.通过汉语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树立学好汉语的信心。教学时间: 7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1.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能在实际生活中来那个货运用本课生字和词。

过程与方法:1.运用讲解,查词典,互相讨论的方法理解每个生字、词的意思和实际运用。

2.利用课文教材,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感恩,使学生体会到友善,宽容,如何对待比自己强的人

教学重点:1.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教学难点:1.重点掌握态度,安静、动听、穿戴、打招呼、大方、带头、敬爱。等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掌握生词的书写规律。课型,课时:新课,两课时

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范读法,领读法,讲解法,合作探讨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谈你的家庭生活,家庭气氛怎么样,平时和过节时大家是怎样度过的。

二、阅读课文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懂的词语、句子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记下来问老师,直到读懂为止。提倡在小组中采用合作互助的阅读方式,先自己阅读然后和同学交流,深入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阅读时要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民族团结与和谐。老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例如:

1.邻居李大婶为什么说“我们”家是民族团结大家庭? 2.算一算“我们”家十一口人是哪些人,哪个民族? 3.二婶有些什么特点? 4.三婶具有哪个民族的特点? 5.大家为什么喜欢吃奶奶做的饭? 6.除夕夜,奶奶做了几种饭? 7.“我们”一家人是怎样吃年夜饭的?

8.新年钟声敲响以后,“我们”几个小孩干什么了? 9.为什么课文一开头就说“我们”家很有意思? 10.最后一句歌词是什么意思?

1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我们”家的和睦和团结?

三、讨论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在小组中学习讨论,分配学习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合

作学习。

2.在小组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容,获得问题的答案。各组可以讨论相同的问题,也可以讨论一两道题,然后互相交流。3.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课文的情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由一个小组的同学提问,请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也可以由老师提问,各小组的同学回答。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4.抢答教科书上的课文练习。由学生自己主持,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抢答的题多,回答得正确。

四、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老师可以抽查学生进行朗读,适当帮助其纠正读音的错误。

课文朗读,可以采取领读和抽读相结合、集体读和个人读相结合的形式,争取使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对于学生的发音错误,教师要有耐心,慢慢帮助他们解决。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词语 看拼音,查词典,学习下列词语。2.从汉字的意思和组合方式学习词语。

作业布置:1.把每个词语抄写五遍 2.预习后面的词语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

2.能在实际生活中来运用本课生字和词。

过程与方法:1.运用讲解,查词典,互相讨论的方法理解每个生字、词的意思和实际运用。

2.利用课文教材,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1.识读本课词语,重点掌握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能运用划,和睦、泡、善于。

教学难点:1.和睦、泡、善于,拖等词语的词意和实际运用。2.掌握生词的书写规律。

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生字和词语卡片。

教学方法:范读法,领读法,讲解法,合作探讨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师生合作在黑板上听写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语,进行组词、组成词组、造句。

一、听力训练

1.完成教科书课文一课后练习的“听力练习”。

2.老师讲述一个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的故事,突出和谐、欢乐的家庭气氛,然后让学生就其内容回答问题,做练习,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在听力训练上,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听力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说出老师改编课文的地方;听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能够回答出老师的提问即可。

二、说话训练 1.复述课文。

每位同学在小组中复述课文,要求不看书,凭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复述,尽可能做到完善。复述课文有困难者,其他同学可以帮助,直到他们能够基本上讲出课文的内容。2.进行朗诵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学生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2)进行小组朗诵表演,小组之间进行评比,看哪一个小组朗诵得好。3.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

课文分为三段,第一至第二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三至第四自然段为第二段,第五自然段为第三段。请学生总结各段的意思。

“我们”家是一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一“我们”一家人欢度除夕夜一“我们”一起唱起民族团结歌。

“我们”家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平时的生活中,在过春节时,家里都充满了欢乐、喜庆和祥和的气氛。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一、听力训练 1.复述课文

二、说话训练

三、布置作业

口头作业:熟练地复述课文。

书面作业:写一写“我们”家的幸福和谐气氛 课后反思:

教学题目: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智能:1.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熟读课文内容,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句型,能结合情景实际运用。

3.能根据提供的话题进行真实交际,并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过程与方法:1.运用读书,讲解,小组互相讨论的方法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并理解课文内容。

2.利用课文教材,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感恩,使学生体会到友善,宽容,如何对待比自己强的人。

教学重点: 1.读懂每句话,理解课文内容。

2.能根据提供的话题进行真实交际,并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教学难点:学习本课句型,能结合情景实际运用。

2.能根据提供的话题进行真实交际,并能独立完成课后练习教学手段:教科书插图,课件。

教学方法:领读法,讲解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用情景法学习词语

1.不知是谁:不知是谁把我的东西碰到了地上。

2.。。得跟。。一样。。:他说得跟真得一样,我可不会上当。3.的:我们班的板报是古丽娜设计的。

二、用组合法学习句子

第一步: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要学习的词语;第二步:设计情景,运用词语进行表达。第三步:设计情景运用词语。例如: 和睦

师:邻居李大婶是怎样夸“我们”家的?

生l:她说,你们家真是一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啊!师:我们班和睦吗?

生2:我们班很和睦,大家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师:你们家和睦吗? 生3:我们家当然很和睦。生4:我们家特别和睦。无比

师:大家为什么喜欢三婶的祝酒歌?

生1:她那优美动听的歌声给全家人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和喜悦。师:听了民族团结的报告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2:我们无比高兴。

生3:我们无比珍惜民族团结。

一、用情景法学习词语

1.不知是谁:不知是谁把我的东西碰到了地上。

2.。。得跟。。一样。。:他说得跟真得一样,我可不会上当。3.的:我们班的板报是古丽娜设计的。

二、用组合法学习句子先明确关联词语“不仅„„而且”“虽然„„但

是”的意义和作用,然后运用它们把下面的句子连成复句。例如: 师:二婶怎么样?

生1:二婶性格温顺,待人热情,而且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千干净净。师:用“„„而且”把下面的句子连结成复句。(1)夏天到处是绿色,空气好。好玩的地方也多。

(2)在学校学习大家可以互相帮助。老师还可以指导我们。(3)我们要学好汉语。我们还要用汉语学好数学和科学课。(4)在学习上他经常帮我。他还经常带我去公园玩。师:汉族和满族的风俗相同吗?

生2:满族和汉族的风俗虽然差不多,但是也各有特点。师:用“虽然„„但是”把下面的句子连结成复句。(1)天气很热。球赛仍旧按时举行。(2)考题有一点难。同学们还是做对了。(3)超市的人很多。购买东西还是很方便。(4)你说得都很对。他恐怕还是不肯接受。

尽量设计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和学习内容,用所学句子进行造句。口语好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运用词语、句子说话; 没有口语基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用这些词语、句子进行替换、模仿训练即可。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一、用情景法学习词语

二、用组合法学习句子

作业:朗读课文(三遍)。按课文内容提出三个小题。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谈我们的学校,包括学生的民族成分、大家的学习情况、课外活动气氛、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等。

下面我们来阅读课文,了解一所山区的民汉合校的学习生活吧。

二、阅读理解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共同理解课文的意思。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早晨大家是怎样来上学的?(2)校园被什么打扮得更加美丽?

(3)课堂上学生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说窗外格外安静?(4)课文写了哪些动物、植物?为什么要这样写?

(5)下课后同学们是怎么玩的?为什么又写鸟儿、动物赶来凑热闹呢?(6)民汉合校的生活怎么样?

(7)课文既写学生的生活,同时又写动物、植物的情况,为什么要这样写?

2.回答问题。

(1)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学生口语能力差的班级。(2)在小组中作准备,学生自由提问和回答,获得完善的答案。(3)小组作准备,由一个小组的同学提问,其他小组的同学回答,答对者记分,并获得提问权。3.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课文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第二至第三自然段为第二段,第四自然段为第三段。请学生总结各段的意思。

各民族小学生来到学校上学一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一起上课、做游戏一他们在民汉合校学习、生活得很快乐。

课文讲述了一所山区的民汉合校学生们的校园生活,突出了学生们在学校生活的和谐、有趣和欢乐。

三、朗读课文

每位同学在小组中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程度。老师可以抽查学生进行朗读,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的错误。

学生口语较差的班级,可以由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或是跟录音读,最终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的。老师领读时,要按正常语速读,要求发音清楚、停顿得当,以利于学生整句模仿读,直到学生看着课文能够自己读。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

阅读课文 按课文内容讨论并回答问题,按自然段分析课文 作业:口头作业:熟读课文二。

书面作业:写一写这所民汉合校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景。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之家(练习)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二,讲授新课

把练习题先一个一个的让学生在书上和练习本上自己独立做做,老师检查学生做的练习题,然后做对的学生上黑板做,做完师生一起判断正误。

一、听力训练

把课文改编成一篇听力短文,突出民汉合校中各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玩在一起、欢乐在一起的主题。听后做练习,回答问题。

二、说话训练 1.复述课文。

每位同学在小组中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有困难者,其他同学可以帮助,直到他们能够基本上讲出课文的内容。2.进行朗诵比赛。

(1)分小组作准备,学生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2)各小组的同学参加朗诵比赛。然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评出优胜小

组。

三、布置作业

口头作业:熟练完整地复述课文。

书面作业:写一写同学们在一起的欢乐和谐场面。关于第六节课的安排

第六节课用于机动,可以结合前五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的不足,通过本课学习进行弥补。此外,还可以安排疑难字词和句子的强化训练。如果汉字多,也可以安排专门的汉字学习。四年级的汉字学习以熟悉汉字结构和运用汉字结构组字为主。

板书设计:第一课:校园里的画(练习)

一、听力训练

把课文改编成一篇听力短文,突出民汉合校中各民族学生学习在一起、玩在一起、欢乐在一起的主题。听后做练习,回答问题。

二、说话训练 1.复述课文。

每位同学在小组中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有困难者,其他同学可以帮助,直到他们能够基本上讲出课文的内容。2.进行朗诵比赛。

(1)分小组作准备,学生可以个人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2)各小组的同学参加朗诵比赛。然后由学生自己评价,评出优胜小组。

第六节课用于机动,可以结合前五节课的学习,发现学生的不足,通过本课学习进行弥补。此外,还可以安排疑难字词和句子的强化训练。如果汉字多,也可以安排专门的汉字学习。四年级的汉字学习以熟悉汉字结构和运用汉字结构组字为主。3.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

三、布置作业

口头作业:熟练完整地复述课文。

书面作业:写一写同学们在一起的欢乐和谐场面。关于第六节课的安排 课后反思:

教学题目: 第十二课.课文二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本课生词的读和写法,理解生字的部件和结构。

2、学习本课生词,能正确书写、理解生字的部件和结构。3.能正确读准词语的音,理解词语的意思。4.能用“生词语组词而造句;

5.词语讲解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6.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会本课词语使用。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词语的意思,并能熟练的写出词语。教学难点: 能够用词语进行简单的造句。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动法,范读法,讲解法等

教具:字典、课本、黑板 教学内容:

一、掌握词语的读音与词义,并用词语造句。

1.首先老师引导分析汉字结构,找出部件,分析它们在够字中的表音或表意功能,用它们来组成词组。学生查词典找出下列词语地词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词语。然后师让生说出自己找出的词义并让他们造句。看拼音,查词典,学习下列词语。

一、汉字学习

分析汉字结构,找出部件(构字的单位),分析它们在构字中的表音或表意功能,用它们来构成新字。1.对本课的重点汉字进行分类。左右结构的字:戴、致、泡、朴、跳。上下结构的字:善、品、尝、素。2.形声字“致、泡、朴、跳”。3.会意字。

善:羊大(肥)入口为善(好吃)。品:三个口来品尝。4.形近字比较。

戴——载戴帽子、戴头巾、戴红领巾装载、载物 泡——跑泡茶、泡开水、泡馕 跑步、跑走 尝——赏品尝、尝试、尝一口 欣赏、赏识 朴——扑朴素、朴实 扑灭、扑火、扑去

二、学写汉字

1.教学时,主要应加强部件组合练习,让学生先分析汉字的部件,然后联系以前学过的汉字,找到部件相同的字,得出其中的构字、表音、表意规律。

2.用足字旁、戈字旁、口字底组汉字,然后组词,看谁组得多。

三、分析词语结构,学习词语的组合规律 1.榆树、松树。

具体的事物名+树/车/店(表示“类”的名词)树:苹果树、梨树、杏树、桃树。车:汽车、牛车、毛驴车、马车。店:商店、布店、饭店、鞋店。2.穿戴、飘扬、敬爱、安静。

两个意义相近的动词或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表示类似的动作。动词:穿戴、飘扬、饮食、行走、跳跃。形容词:安静、敬爱。

关于口语交际活动

五、总结词语

老师讲解生词的读音和用法。特强调发音。解释本课每个词语的用法。老师去掉拼音,小火车读生词,拿出词语卡,老师出示一个词语,让学生大声地读出词语,对词语进行了比较词性、意义、搭配、造句几个方面要求同学们会认与写词,而且理解词意。学好词为课文大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1.用所学的汉字部件组字。2.按组合规律把学过的词分类。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 课文二词语)

词语学习词语裂解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课文二)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流利的朗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2.能只读课文并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能够复述文内容。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尊重老师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积极参与生活,提高学生的熟读法和快认识读法。扩展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熟练的朗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读句子能力。扩展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引导法,启动法,鼓励法,讲解法等。教具: 字典、课本、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 通过学习词语和课文内容进行复习,上一节所学过的词语和课文让学生读写,抽发纸条学生读课文,别的学生一边听一画出读错的词语。后来老师又让全班学生朗读课文,谈话并提问方式来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美术吗?给你们上美术课吗?

二、课文学习提示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生字的音。

四、老师引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并讨论课文内容。

五、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二、阅读理解课文

小组准备,由一个小组提问,让其他小组的人回答,答对者记分。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学,共同理解课文的意思。老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下面问题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一、真实交际

口语交际是汉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要在已学课文和汉语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话题,联系真实情境进行表达。

这一节课应该完全脱离教科书进行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讨论、交流、表演等。老师给出情景,要求学生作准备,并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进行表达。不知道的词语可以问周围的人或老师,也可以绕开不说,只要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即可。

可以先让口语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示范,然后每位同学在小组中进行口语交际(对话或一个人讲),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补充完善。最后由每个小组的同学向全班汇报。

二、口语交际

1.完成教科书课文一课后练习的“交际活动”。

2.结合本课的话题,设计以下情景,让学生进行讨论表达。情景1:说说我们班由几个民族的学生组成,大家在乎时是怎样和睦相处、互帮互学的。

情景2:不同民族的学生应该怎样和睦生活和学习? 兰、反思、总结全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是否完成交际任务,有何不足。

2.总结本课的学习,肯定成绩和进步,从方法上提出值得注意的方面。3.布置作业。

(1)完成教科书课文一课后练习的“写作练习”。(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按照教科书中的提示,自学词语。

阅读课文一,读懂意思,把不懂的词语、句子挑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课文二)阅读课文 按课文内容讨论并回答问题 审批人意见:

课后反思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 论美导学案 苏教版

《论美》

学习目标:

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学习重点:

1、通过对美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学生认识到心灵美是真正的美,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学习难点:

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

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学习过程

1、课文简介

《说美》选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论人生》一书,在这篇杂感中,培根论及人的“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最后提出了“德行美”,希望“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美的境界。

一、阅读课文,把握结构

全文共五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以一个比喻、一个实例,提出全文的中心意思:美德最美。

第二部分(第2—4段),具体论述美德最美。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段),以两种人为例,论述人生“内在美”的重要。

第二层(第3段),通过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的比较,论述“最高的美”是行为之美,即美德之美。

第二层(第4段),通过某些老人和年轻人的对比,进一步强调美德最美。

第三部分(第5段),勉励人们把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让美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

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面的美呢?——人的美

1.如何理解第二段第二句话“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彼”的内涵?

这里的“此”,指代的是“容颜俊秀”;“彼”,指代的是“才能”“作为”和“美德”。“造物”,指造物主,上帝。在唯心主义者看来,上帝创造了一切。这里是一种幽默的说法,人的美貌如果说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却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不是“造物”给予不给予的问题。

2.第二段为什么多以帝王为例,来论述他们内外兼美,“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培根生活的时代,只有绘画而无摄影,能留下肖像的人多是帝王将相,而培根根据此说帝王是“美男子”,未必可靠。即使帝王丑陋,画师也要加工美化。有关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绘画史所留下的帝王“标准像”就可以明白,培根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识上的局限。

3.第三段开头为什么说“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颜色之美,是纯外在的美;形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已体现了人的意志和主观努力的因素(如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可造就形体);优雅行为之美,体现了人的内在素养,是美德的一种体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

4.培根在论证了“最高的美”即美德的难于直观性后,为什么说“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凭一种固定思维定出美的规格。如果阿皮雷斯和丢勒的做法能够创造出“至上之美“,那就意味着美是有“标准”的。培根认为他们的做法是荒谬的,因为美的表现是丰富的,如果画家想画出自己认为的美并能为大众所接受,他只有像音乐家创作优美的旋律一样,凭借灵感,依靠慧眼的发现。

5.在“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这句话中,培根认为美是什么?请举几个例子来对这个道理加以说明。

培根在这里论述的是一个重要的美的通俗定义,即“美是和谐”。例如面临的山不是最峻美的,河也未必是最秀丽的,但是山水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看惯了”,自然会觉得“它就该是这样的”;有的家庭居住面积不大,但是主人善于设计,能使方寸之地得到安排合理,如苏州园林一般玲珑大方;有的文章看每一段,都显得平常,可是由于精心布局,结构合理,文章一样能显出大气。

6.说说下列几个句子的含义。

①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用宝石打比方,说明一个人如果有了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会有影响,而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可贵。②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

这里的“晚秋”相对于“春天”而言,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成熟美。③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的。

④“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多美人只徒有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7.作者在文中着重强调哪种美 ? 相对于外形美,作者更强调内在的德行美。他指出“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他呼吁人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二、自我品美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读完课文,你们有没有找到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论点? 美德最美

2、好的文章是需要慢慢品味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下面再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范读一遍。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文中作者围绕着中心论点是如何一步步去论述的?

提出论点(美德最美)——从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来论证美德的重要—— 从画家无法画出最高的美来论证美德胜于外在美——从有些老年人显得很可爱论证了美德之美——外形美难于保持来论证了美德的重要。

3、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美德最美的”? 举例论证:举例能使人信服。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两位画家……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

“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印授着愧悔的往年” 比喻论证:能使枯燥的说理文章显得生动有趣。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对比论证:观点更为鲜明突出。

老人与年轻人作对比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与“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作对比

4、为什么“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其中的“都”字能否去掉?文中是否还有类似与这样准确用法的词语?由此可以知道议论文的语言应该注意什么?

因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都”不能去掉,为了确定范围,去掉就过于绝对化了,因为这只是部分人。还有“许多容颜俊秀的人……”、“有些老人”。

5、“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这句话是否意味着只具有其中一样的时候美就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不是,因为前面文中提及有许多美人只徒有虚表,而缺少内在美,“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就是指只有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的形貌才是有价值的。而且前面也用古罗马著名皇帝来论证了美貌和美德是可以结合的。

三、深入探究

1.多用实例,事理显豁。本文论述的是人生哲理,但并不以艰深的推理取胜,文章多用实例讲话,显豁地阐述事理。有的实例很具体,如以“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为例,就典型地论证了外在美与内在美可以统一起来。

s

第五篇: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12课)

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12课

元朝名族关系的发展

主讲:杨爱香

一、课标内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元统一全国

行省制度

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元世祖重视农业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元大都和泉州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通过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3)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2)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3)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的贡献。(2)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用生存环境的能力。(3)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4)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战争,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三、教学重点:元朝的大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客观评价成吉思汗和文天祥抗元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

问题讨论探究法

五、教具: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

腾格尔歌曲《天堂》

师问: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她是哪个民族?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的首领成吉思汗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崇敬?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二)预习

让我们来比一比

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快速预习教材,独立完成《金榜学案》预习热身的题目。前5名完成又快又对的同学分别给予小组计分1分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成吉思汗被人赞誉为“一代天骄”,你认为合适吗?请说说理由。

2、元世祖忽必烈有哪些历史贡献?

3、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4、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5、元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元朝民族大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堂展示小组探究结果,教师点拨。

(五)知识盘点

1、四个重要的历史年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统一全国。

2、四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黄道婆。

3、一个重要的制度:行省制度

4、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六)当堂检测:闭卷完成基础训练,其中选择题必做,探究乐园每小组1、2号同学必做,其余同学选作。

(七)课后自主提升:完成《金榜学案》12课,其中基础自测题必做,综合提能的9、10题每小组1、2号同学必做,其余同学选作。

下载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2课《论美》公开课教案(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12课 团结互助 教案

    第12课 团结互助 教案 第1站 团结就是力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团结互助的感受和对团结互助意义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团结互助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要......

    第12课《采蘑菇》教案

    《12采蘑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五个生字:树、草、地、去、采。复习单韵母i、u、ü,学习认读它们的四声。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草、个”。 2.朗读儿歌,做到不添字,不......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案第 1 页 共 1 页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南昌起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

    第12课教案页面设置

    第12课 《Word页面设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使用“文件”菜单打开“页面设置”对话框,并对纸张类型和页边距进行设置。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页面......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阮桥镇中心学校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

    第12课 民族团结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2.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

    第12课 团结互助 教案

    第12课 团结互助 教案 第1站 团结就是力量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团结互助的感受和对团结互助意义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团结互助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要......

    论美教案

    《论美》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对文章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