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课程实施意见

时间:2019-05-15 07:2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学课程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学课程实施意见》。

第一篇:宪法学课程实施意见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法学专业

《宪法学》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宪法学》系法律类(专科)学员的统设必修课。《宪法学》作为一门基础的法律专业课程,涉及到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为帮助学员学好这门课程,特提出以下教学实施意见,希参照执行。

一、教学基本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立法原则;熟悉宪法条文的规定;提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为学习法律专业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媒体设置与教学进度

(一)教学媒体设置

1.《宪法学》教材采用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焦洪昌主编,2004年8月第1版。配套教材为《宪法学参考资料》(出版社、编写人员及印刷版本均同上)。主教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配套教材部分即通常所说的学习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它有三个功能:一是学习主教材的向导和补充;二是连接主教材和录像教材的媒介;三是自学和复习的必要补充,包括练习、案例等。

2.录像教材是重要教学环节,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是学生获得课程知识的强化媒体。本课录像教材共计9学时(含复习课)。

3.网上资源:网上发布包括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公告,问题咨询、案例分析、学科动态、参考资料,并按照教学进度,陆续刊登练习自测题,不定期地进行BBS网上讨论与答疑等。

4.学生应积极通过网上论坛、E-MAIL、电话、信函等形式与教师联系,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教学进度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建议1周4学时,18周结束新课,19周进行综合复习。参考教学进度如下: 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 6学时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5学时 第三章 国家性质 8学时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 10学时 第五章 选举制度 8学时 第六章 国家结构形式 8学时 第七章 经济制度和三个文明建设 9学时 第八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0学时 第九章 国家机构 8学时 第十章 国家标志 2学时

三、各章教学内容及要求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共三个部分,10章。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 第三节

宪法规范 第四节

宪法的作用 第五节 宪法实施的监督 教学要求:

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宪法的民主原则;宪法的分类。掌握: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与民主制度的关系。

重点掌握:宪法的概念;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主要表现(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联系与区别);用阶级观点分析,宪法是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要求:

了解:宪法的发展及趋势;宪法如何反映特定国家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发展变化。掌握: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掌握:英国宪法、美国宪法、法国宪法的历史地位;我国宪法的发展史及四部宪法的比较;1982年宪法的基本精神。

第三章 国家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核心 第三节

爱国统一战线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的8个民主党派。

掌握:继续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及作用。

重点掌握:国家性质的概念;我国关于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共产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核心;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组织形式;政党制度概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要求:

了解:封建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掌握: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重点掌握:政体的概念及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表现及其与“三权分立”的界限;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章 选举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选举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 第四节

我国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

掌握:选举的组织和程序;如何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重点掌握:选举制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

第六章

国家结构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第二节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掌握:行政区划的划分;特别行政区同中央的关系;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法制制度、性质、自治权,明确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重点掌握: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及分类;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及含义;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自治机关及自治权;行政区划的概念;特别行政区的概念、政治法律制度、性质和享有的自治权;一国两制理论。

第七章

经济制度和三个文明建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制度概述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三节 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对财产权的保护 第四节 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 第五节 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节

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多样性和分配形式的多样性;经济制度的概念。掌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内容及重要意义;我国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重点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 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经济制度所作的新规定;宪法修正案及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有关宪法规定。

第八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节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行使的原则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人民权利自由的历史发展;人权与公民权。

掌握:公民与人民的联系和区别;公民权与人权的关系及其宪法地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我国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遵循的原则。

重点掌握:公民的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及其特点;公民与人民的区别;确认公民国籍的原则。

第九章

国家机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第二节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四节 国务院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六节 地方国家机关 第七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八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教学要求:

了解:国家机构的历史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的职权和机构设置。

掌握: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以及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作用。

重点掌握:国家机构的概念;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地位、产生、任期、职权和特点;国务院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机关首长的任期、组成和领导体制;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基层群众性组织的性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任期及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 国家标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旗 第二节 国徽 第三节 国歌 第四节 首都 教学要求:

了解:国歌和首都的有关规定及意义。

掌握:宪法、国旗法、国徽法对国旗、国徽的规定。

(注:学习各章时,应加强对宪法相关条文和修正案的掌握。)

四、作业与考试 1.成绩构成

开放教育专科本门课的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期未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20%,期未考试成绩占80%。

2.本课程期末考试以重庆电大下发的期未考试文件为准。3.其他相关资料请教学班在网上查阅。

第二篇:宪法学课程作业参考题目

宪法学课程作业参考题目

第一章

1、浅析我国的违宪审查问题——从拆迁条例的合宪性审查谈起

2009年12月7日,北大法学院姜明安、沈岿、王锡锌、钱明星和陈端洪五位学者通过特快专递的形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关于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审查的建议》,建议立法机关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进行审查,撤销这一条例或由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对《条例》进行修改。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着重从规范性文件冲突的解决机制、审查程序的完善、审查的规则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和论述。

2、评析我国宪法的司法化——从齐玉苓案批复废止谈起

200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废止2007年底以前发布的有关司法解释(第七批)的决定》。废止了《关于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宪法保护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批复》[法释„2001‟25号],废止理由为“已停止适用”。如何看待最高院废止齐玉苓案的批复?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齐玉苓批复的废止,看我国宪法的“司法化”?

3、浅谈我国宪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从法的稳定性看四次宪法修正案

一般而言,法律不得朝令夕改,然而我国宪法已通过四次修正案,可从宪法修改与宪法稳定性的辩证分析角度入手

5、论人民主权原则的演进

人民主权原则是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可探讨人民主权原则的理论基础、内容及基本形式等方面。

6、论良性违宪的必要性

如何界定良性违宪?有些事件看似违宪,实际上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良性违宪有何必要性?

宪法落后于时代,应该允许普通法律纠正?

单一制柔性宪法:程序上没有理由违宪,可以通过修宪纠正不足。过分频繁影响宪法权威?但违宪后果更恶劣。

回到宪法的功能:授予权利而非限制权利或规定义务,从这个出发点可以避免许多困惑。宪法中限制自由或歧视性条款:本来不应该规定。

宪法授权剥夺权利的条款,如授权剥夺政治权利的条款:可以严格解释,并控制立法限制条款。

法律总是可以保障比宪法规定更多的权利,不需要宪法授权。单一制宪法并不是“母法”。

7、多数民主及对多数暴政的防范

存在多数民主,也有可能存在多数暴政,如何防止多数的暴政,保障公民的自由?

8、自由还是面包?——人权体系中的价值博弈

9、论宪法意识

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良好的法律文化环境,有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全面提升,而其中最重要和根本的是普及宪法知识、增强公民宪法意识。何为宪法意识?如何培养和增强公民,特别是高等学校学生的宪法意识?

10、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宪政的实现

第三章

1、对党和人大的关系的考察——从省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角度入手

如何协调党的领导和人大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问题。从2003年起,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行省委书记兼任人大主任。与此呼应,全国众多市县的书记也被同时选举为本级人大主任。这一措施是如何处理党和人大关系的?其实施7年来有何实效?从这一具体措施入手可以对党和人大关系这一宏观问题有所揭示。

2、从重庆高考状元拒录事件看宪法中的民族平等原则

2009年,重庆市高考文科状元何川洋因少数民族身份作假,北京大学决定放弃录取。此前,包括何川洋在内的31名考生的因少数民族身份作假问题,被重庆当局取消录取资格。该事件不仅涉及宪法中的受教育权问题,而且也让人反思少数民族在高考分数基础上加分的合理性。其是否违反民族平等,或者构成对“多数民族”的反向歧视?

第四章

1、人大如何监督政府?

2、人大如何监督法院?

3、“省直管县制”的利弊分析

我国目前行政层级过多,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近年来,“省直管县制”在全国各地试行,这一制度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试分析试行该制的利弊。

4、关于我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的思考

5、论我国的独立审判原则

第五章

1、谈大学生的宪法权利保障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亦与宪法权利息息相关。学校规定的相关制度有无与自己宪法权利相冲突?自己作为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有无宪法权利被侵害或侵害他人宪法权利的现象?如何保护自己的宪法权利?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发掘身边宪法的影子。

2、从唐福珍事件谈我国的人权保障

2009年11月13日,成都市金牛区城管执法大队拆除违法建筑时,市民唐福珍阻止拆违。其间,唐福珍往自己身上倾倒汽油并引燃,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去世。

2009年发生了许多侵害人权的事件,如唐福珍事件,“躲猫猫”事件,上海“钓鱼执法”事件、河南灵宝王帅发帖被拘事件等等,以其中一例为视角,谈谈人权的保障问题。

3、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从人肉搜索现象谈起

人肉搜索现象在网络上屡见不鲜,如“王菲”案、“贾君鹏”人肉搜索事件等

4、网络表达的自由与限制——以河南灵宝王帅被拘案为视角

也可以广电总局关闭视听网站事件为例。

5、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从农民工为职业病维权开胸验肺谈起

2009年6月22日,28岁的河南农民工张海超为证明自己患上了职业病尘肺,推翻之前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给出的“无尘肺0+期合并肺结核”的鉴定结论,自愿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开胸手术,做病理化验。手术后,郑大一附院诊断他患有“尘肺合并感染”。

6、从名校的高考招生看教育权平等

有人认为现在清华、北大是北京人的清华、北大,不是全国人民的清华、北大。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率先实行招生制度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确定。

北大清华领衔我国顶尖高校结成招生联盟。

北京数千家长签名要求取消高考户籍限制。

试以上述所列的某一现象为例谈谈宪法中的教育权平等问题。

7、论言论自由权

8、论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的法律保护

9、论我国公民人格尊严的法律保障机制

10、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11、论知情权的宪法定位

第六章

1、如何看待2010年选举法的修改(如何评价选举法关于城乡平等选举的修改)

2、流动人口选举权的保障和完善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大量外地人员存在。如何保障这些人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这方面,各地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如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实行“异地参选”的政策。

3、谈大学生参选人大代表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你是否行使过自己作为公民的选举权?是否有想当选人大代表的想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生殷俊、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陈俊豪、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李敏等,都有参选过的经验。对此,从宪法中选举权的角度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4、论民主选举的宪政价值

第七章

1、从代表的“雷语”看代表的素质和代表利益

今年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开幕后,不少代表和委员的雷人提案在网上传播。如陈华伟(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化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宝安分公司经理)“回老家买房论”;姜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红十字会曲阜医院院长)建议孔子诞辰日设为“中国旅游日”;张晓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容时尚报》社长兼总编辑)的“老婆做家务老公须发工资”的提案等等。从这些言论和提案反映和分析代表们的代表利益和素质,并可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你对我国代表制度和选举制度的看法。

2、浅谈大学生自治——从中山大学学生会主席直选事件说起

2008年,中山大学投票直选第四十届学生会主席,四个校区,三万多人首次实行投票直选。

3、我国人大代表专职化的思考(如何评价人大代表的兼职制与专职化)

第三篇:《中国宪法学A》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宪法学A》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宪法学A(The Law of Constitution)课程编号:162129 总学时数:48学时 讲课学时:48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实践学时:0学时 上机教学: 0学时

学分:3学分

先修课程:法理学 中国法制史 法学导论

教 材:周叶中 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目:《宪法(中国部分)》 高等教育出版社 许崇德 主编 胡锦光 副主编 李步云 主编,《宪法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

李树忠 主编,《宪法学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共三编十六章,形成了以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基本制度——宪法实施为主线的宪法学教学体系。第一编是宪法基本理论,详细论述了宪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历史发展、宪法的制定、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宪法规范、宪法的价值与作用、宪法与宪政等基本理论。第二编论述了中国宪法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经济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主要论述了中国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请求权等。国家机构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两条主线。主要论述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各级行政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自治机关,最后论述了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三遍论述了宪法实施,主要是违宪审查制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开设的十四门主干课之一,为法学专业必修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宪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要求学生掌握宪法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了解宪法学的理论前沿和制度建设的趋势;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中国宪法学A》授课课时分配表 章节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讲课***2习题课***0讨论课***2实验***0其他***0合计***24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六章。

第一章:宪法的概念

主要内容是:宪法释义;宪法的本质;宪法的分类。

重点、难点: 宪法释义。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

主要内容是: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难点:宪法的发展趋势;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三章:宪法的制定

主要内容是:宪法制定权;宪法制定机关;宪法制定程序。重点、难点:宪法制定程序。第四章:宪法形式与宪法结构 主要内容是: 宪法形式;宪法结构。重点、难点:82年宪法的结构。第五章:宪法规范

主要内容是: 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与种类;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重点、难点:宪法规范效力与宪法规范变动。

第六章:宪法的价值与作用 主要内容是:宪法的价值与作用。重点、难点:宪法的作用。第七章:宪法与宪政

主要内容是: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重点、难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第八章:国家性质

主要内容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归属;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的基本文化制度。重点、难点: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九章:国家形式(上)

主要内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第十章:国家形式(下)

主要内容是: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

重点、难点:特别行政区。

第十一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上)

主要内容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重点、难点: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及其界限。第十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下)

主要内容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其行使原则。

重点、难点: 公民的基本权利。第十三章:选举制度

主要内容是: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选举的民主程序;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重点、难点: 选举的民主程序。第十四章:国家机构

主要内容是:代议机关;国家元首;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我国的军事领导机关。

重点、难点: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第十五章:政党制度

主要内容是:政党与政党制度概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重点、难点: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第十六章:违宪审查制度

主要内容是: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违宪责任;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重点、难点:建立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

三、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手段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适度结合各国典型宪法案例,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法学理论素质,开阔学生理论视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批判和反思能力。

四、成绩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大 纲 执 笔 者:蒲 红

大 纲 审 定 者:

分管教学负责人签字:

编 写 时 间: 年 月 日

第四篇: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制定本意见。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纲要》指导下,认真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我省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实现“富民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目标是: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切实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综合化水平;更新课程内容,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普遍应用;完善课程管理体制,增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增强教师教育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学习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组织“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全员学习,指导学校开展广泛的交流与讨论,转变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使课程改革同时成为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普及过程。要把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渠道,组织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组织非实验区和实验学校中暂未进入实验的各年级教师深入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课程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加伟大、更加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要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对于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所具有的核心意义和关键作用,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形成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

(二)调整课程结构

1、适应人类科学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和学生素质整体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基础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全省所有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小学,一、二年级设置“品德与生活”课程,三至六年级设置“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课程。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是否统一设置小学“艺术”和初中“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学校如作出与本地区不同的选择,须经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要鼓励各县(市、区)和学校从实际出发,选择设置综合课程,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各实验区选择综合课程的学校应达到一定比例。省级实验小学、示范初中要率先设置综合课程。

各市、县(市、区)要认真研究小学和初中课程的相互衔接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实行九年一贯制,增强义务教育课程的整体性。

2、全省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要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当前阶段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

3、要切实把握语文、数学、外语等分科设置的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以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最新发展为背景,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科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融合,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改革学科课程。

4、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外语教学和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规划要求开设小学外语课程,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改革外语考试评价方式,逐步推进等级考试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外语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

2005年前,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要抓紧实施“校校通”工程,以学校和区域性网络的发展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现有条件,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

初中阶段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要结合城乡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发展的实际,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积极试行“绿色证书”等职业技术证书教育。

(三)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教学是课程的实施过,教学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心甘开放以来,我省中小学广泛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典型,形成了宝贵的经验。各地区和学校要充分重视这些典型和经验的示范作用,结合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推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小级教学等改革试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互动,共同发展。

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操作、实验和探究,改变机械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和多样化。

要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在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充分发挥班队集体和和各种活动小组的教育教学功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对于学生行为的养成功能;把教学与学生经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践性,提高课程实施的社会化水平。

控制班级规模,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活动与实践的机会。积极开展小班化教学实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小班化教学方面取得整体突破。

把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开发信息资源,为学生在网络背景下进行学习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与管理方式。

(四)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

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和区域性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发展;把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结合起来,既注重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发挥学生的作品、作业、经历和活动记录等的评价功能;把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其他社会成员评价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严格控制小学阶段各种考试的次数,继续推行等级记分制,完善小学升初中的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加大中考改革力度,将升考试与平时的综合表现、考查情况结合起来。用2-3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内逐步推进热点高中部分招生计划根据初中毕业生数和教学水平评估等按比例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的做法。继续实行以省辖市为主组织中考的制度,加强对各市中考组织、考试命题的监控和评估。逐步扩大课程改革实验县(市、区)中考改革的自主权,对选择设置综合课程的初中,给予相庆的政策支持。

高中进行学分制改革试验,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性。

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会考改革。会考内容以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和理化生实验技能为主。要进一步通过会考的渠道,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我省高考改革自主权,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高考改革方案。改革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实行高考报名社会化,探索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和选拔方式,充分发挥高考改革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五)建立新的课程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市、区)和学校在课程改革与管理中的职责,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形成相互协调和高效的课程管理体系。

省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我省实际,制定全省统一的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并组织开发地方课程,做好新课程的实验、实施和推广工作。

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落实好国家、省各项课程政策和计划的同时,积极组织各学校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加强对课程改革的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和服务作用。

各中小学要明确自身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在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课程政策、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发或选用本校课程,增强课程对于不同社区环境中学生的适应性。

(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做好师资培训、培训工作当作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予以充分重视。

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省级培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对本地区的师资培训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合理规划培训内容、对象、规模和进度。

要把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结合起来,把省、市、县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把培训和教学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地做好全员培训工作。

改进培训过程。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加强对实验操作的跟踪指导,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将新课程培训与“园丁工程”、“继续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全省各级教师培养机构要积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大力推进课程、教材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从2002年起,承担义务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应人武部采用新的课程方案。承担高中和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师范院校也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调整原有课程计划。

三、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广大教师要牢固树立“积极参与,高度负责”的改革思想,遵循“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2001年秋季,国家级实验区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执行新标准,使用新教材。根据自愿申报和已经扎实启动实验准备工作且达到一定基础的原则,确定一批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

2002年秋季,省级实验区进入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各省辖市至少应有1个县(市、区)成为省级实验区,有条件的省辖市可整体进入。非实验区较为成熟的学科可采取单科加入的方式,提前进入实验。

2003年秋季,进一步扩大课程改革实验范围。每个省辖市进入实验的中小学生数原则上应不少于同年级学生数的50%,现有的35个县级素质教育实验区人武部进入。

2004年秋季开始,各中小学起始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

(二)普遍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

全省普通高中继续采用现行过渡性的课程计划。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现行计划的学习,严格执行,规范管理。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标准后,我省将及时组织实验和推广。

(三)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面贯彻教育部制定的《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认真组织培训、学习和交流,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改革的试验和推广工作。

四、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

各级人民政论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决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实事来抓,形成组织和政策保障,努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保证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协调各部门工作,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省教育厅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在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各市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明确职责,层层落实,稳步推进。

调整、充实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实行“编、审分开”。省“中小学教材审委员会”负责我省地方课程教材的初审和审定,经教育部授权或委托,承担有关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工作。省教育厅定期向全社会公布建议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助资料目录,指导全省中小学实际选用。

省教育厅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分也要相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启动和实验阶段,应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保证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强对课程改革的指导

省、市分别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工作的指导。

充分发挥中小学教研机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指导、服务作用。全省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明确职责,深入实际,集中解决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力争取得突破,促进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化。同时要加强自身建设,相互配合,适当分工,形成上下协调的组织与工作机制。

教育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要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为基础教育服务。充分利用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其它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的理论和资源优势,形成统一的专业指导力量,科学、规范、高质量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主动探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原则出发,广泛开展省内外、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建设面向未来、国内一流、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结合科研、教学、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建设一批适应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点的地方课程;指导学校在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理念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或选用学校课程。

加强中小学网络环境、图书馆、实验室、各类专用教室以及其它教学设施、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环境、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教育资源。

(四)对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省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对实验区课程改革的启动、过程和初步结果三个阶段的工作进行专项督导评估。

实验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并完善课程改革实验的制度和工作计划,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全面推广。

各实验区和学校要围绕《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目标,执行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各科课程标准,规范教材选用机制,建立新的课程管理体制,加强教学与评价方式改革,研究并解决教师全员培训、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课程综合化等重点和难点问题,为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

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的实验和推广对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性、深刻性和长期性,防止出现简单化、走过场现象。

(五)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共识

要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各实验地区实验学校要全员发动,除参与起始年级实验工作的教师之外,要动员所有教师参与研究本校的实验,形成浓郁的课程改革氛围。要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社会环境。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形成改革的合力,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素描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素描(1)》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一、课程情况介绍

《素描》课程是广播电视大学美术教育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美术基础课程,也是高等院校各实用美术专业都要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该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一共开设两学期,每周课内为3学时,每学期课内54学时,课内总学时为108学时,该门课程两学期总学分6学分。《素描》课程为省开课,每学期末由省电大统一命题和组织考试。

二、该课程的教学媒体

电大美术教育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采用了四川美院附中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组织编写,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素描》教材。该套教材共分三册,内容分别是,第一册 静物写生、第二册 素描头像与速写、第三册 半身人像与速写。

在《素描》课程的教学安排上,采取了每学期使用一册的方案,即第一学期使用《素描》第一册,第二学期使用《素描》第二册。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素描》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理解素描的基础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的素描写生练习,掌握一定的素描写生的技能。系统地完成素描教学课程,为学生今后在艺术设计造型以及电脑美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本学期《素描》课程使用素描教材的第一册,要求学生掌握素描的基础知识,能正确使用素描的各种工具和材料,掌握各种几何形体的素描造型,能够从分析复杂形体的几何形体结构入手去处理和表现复杂的形体,掌握素描静物写生的基本方法并能在写生中正确运用素描的语言。

本学期期末考试的内容限定在素描教材第一册要求的范围内,考试科目的名称是《素描(1)》。

四、教学内容:

1.素描的概述和素描的工具材料:

明确学习素描的重要意义和学习素描的基本方法,掌握素描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

2.简单几何形体的素描写生

从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素描造型开始,逐步过渡到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写生,要求学生逐步做到能够准确地刻画这些几何形体。

3.简单静物组合的素描写生

要求学生从分析物体的几何形体结构入手去处理形体结构较为复杂的物体,学会如何构图。

4.较复杂的静物组合的素描写生

进行较为复杂的静物组合写生,并结合写生练习介绍光的表现与运用、布纹的表现与素描语言等等。

五、教学建议

素描是美术课程的基础,学生素描功底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今后其他美术课程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学生今后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这门课程的开始,就要教育学生重视这门课程,除了课内要认真听讲和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素描练习以外,课外也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素描静物写生练习。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素描静物写生的练习外,也要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写生练习作业并进行检查和讲评。许多素描的基本知识的讲授可以穿插在静物写生练习中进行,请各教学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进度,打好学生的美术基础。

教科书中刊印了一些优秀的素描静物写生作品,教师在教学当中还可以适当补充介绍一些绘画大师的素描静物写生作品,以及往届学生优秀作品的欣赏和讲评,以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2004年2月

下载宪法学课程实施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学课程实施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大全5篇)

    吉阳中学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依据我省初中......

    河北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宪法学

    宪法学的研究对象  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各种理论:A、苏联;B、中国:各种观点(P1-2)方法主要有两种:列举式和概括式;概括式较为可取:列举式不可穷尽;宪法和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也不同:社会......

    宪法学

    试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它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

    宪法学

    宪法学 宪法的根本特点:宪法是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内容: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和基本的国策。 宪法的效力:宪法在整个法律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

    宪法学

    《宪法学》考点知识 1.宪法学的概念 我们从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着眼,将宪法学界定为:宪法学是关于国家权力控制与公民权利保障的学说。 2.规范性宪法的概念 具有限制国家权力,保障......

    实施意见

    河源技能人才扶持政策办理细则出台 培养使用技能人才有十种奖补 根据《河源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我市对于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培养机构、技能培养大师及使用单......

    实施意见

    关于我县2012年“扫黄打非”工作的 实 施 意 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 为绕组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