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卞之琳 诗歌 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类型:理论课 题目: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的诗歌
第二节
卞之琳的智性诗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卞之琳诗歌的“主知”特征。2.掌握卞之琳著名短诗《断章》的多重主题。3.理解卞之琳《尺八》的主题意蕴和时代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断章》的多重主题。难点:理解《尺八》诗歌意义。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多媒体教学。
一、复习上节内容
复习上节课第二个十年诗歌的左翼革命诗歌、现实主义诗歌、现代诗派中的戴望舒诗歌。
二、导入新课
全班学生齐背卞之琳的《断章》。
三、教学过程(1)生平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学者。“汉园三诗人”之一。
诗人广泛地从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善于从琐事中挖掘意趣或理趣,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潜意蕴,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主知派
他的诗联想丰富,省略联络,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2)《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断章》题目的由来。2.解析一
哲理诗
你在桥上看风景
你与自然是对立的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你成了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明月是你的风景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又成了一轮明月
拓展: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风景中”的联想,因为“相看两不厌”的诗人与敬亭山,都成了我们的审美物件。解析:①世界上的事与人彼此独立、无关,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互有联系、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②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卞之琳诗歌的特征:诗的“非个人化”,增加了诗的普遍性(你/我/他)3.解析二
爱情诗
戏剧性关系:你
桥上
看
风景
看风景人
楼上
看
你
为什么看的是你而不是风景?
戏剧性场景:
你在桥上看风景→忘情于景的“你”是俊俏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钟情于你的楼上人一定是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萍水相逢、转瞬即逝的一厢恋情。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月夜风光图→自然对你的回报
你爱自然,自然也会爱你。
你怎么回报楼上人的美意呢?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桥上的人不再是爱的承受者,在梦里成了爱的施予者。(3)卞之琳与张充和
“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 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等这种诗。”
———— 《〈雕虫纪历〉自序》(4)《鱼化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1936年 1.解析一:爱情诗
2.解析二:哲理诗
卞之琳曾对本诗作过这样的注释:“鱼成化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近一点说,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们乃珍惜雪泥上的鸿爪,就是纪念。”(5)《尺八》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从夕阳里,从海西头。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听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客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1935年6月19日
解析: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国力逐渐式微,而逐渐强盛的日本则乘机侵略中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无疑是中日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历史污点。
“海西客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诗人对祖国日渐式微的深切哀愁,为什么昔日强大的文化大国会沦落到受人欺侮、侵略的地步?相比于传统乡愁,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现代心绪。
四、作业:课后朗诵现代诗派诗人卞之琳诗歌《断章》《尺八》。
第二篇: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卞之琳《断章》赏析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二、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赏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不论是李健吾还是卞之琳本人,都认为此诗在抒情之外,还蕴含着某种哲思:或是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或是李健吾所说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而已。
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很多人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让人感觉它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让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
描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中的装饰。不写她的外貌,而写由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由此可见出景色之美。但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关注的竟不是那让桥上人痴迷的风景,而是这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答案自然是“你”。因为此刻,桥上人已成为楼上人眼中最美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深夜无眠,月光如洗,当窗望月,由自己窗前之景联想到对方窗前之景,由月色的美联想到“你”的美。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那个被装饰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恋表现得多么热烈,若此时回过头去再看上一节里提到的那一“看”,便能更觉出那质朴无华的一“看”实在是让人遐思无尽啊!
卞之琳谈《断章》的时候曾说过,“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第三篇:卞之琳《断章》赏析教案
卞之琳《断章》赏析
一、作者简介:
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
二、关于《断章》: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四、赏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
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该诗一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不论是李健吾还是卞之琳本人,都认为此诗在抒情之外,还蕴含着某种哲思:或是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或是李健吾所说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而已。
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很多人更喜欢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诗中美丽的画面,朦胧的意境,让人感觉它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明白的话中有着触动人心的落寞感情,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让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
描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中的装饰。不写她的外貌,而写由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由此可见出景色之美。但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关注的竟不是那让桥上人痴迷的风景,而是这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 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答案自然是“你”。因为此刻,桥上人已成为楼上人眼中最美的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深夜无眠,月光如洗,当窗望月,由自己窗前之景联想到对方窗前之景,由月色的美联想到“你”的美。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那个被装饰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恋表现得多么热烈,若此时回过头去再看上一节里提到的那一“看”,便能更觉出那质朴无华的一“看”实在是让人遐思无尽啊!
卞之琳谈《断章》的时候曾说过,“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文题展示】
阅读卞之琳的新诗《断章》,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断章》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参考拟题:1.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
2.相互欣赏 3.营造共赢的风景 4.相映成趣的美丽 5.你也是一道风景
第四篇:卞之琳 诗歌选读(傍晚、月夜、酸梅汤)(共)
傍晚
倚着西山的夕阳,站着要倒的庙墙,对望着:想要说什么呢?
怎又不说呢?
驮着老汉的瘦驴
匆忙的赶回家去,脚蹄儿敲打着道儿──
枯涩的调儿!
半空里哇的一声,一只乌鸦从树顶
飞起来,可是没有话了,依旧息下了。
1930
投
独自在山坡上,小孩儿,我见你 一边走一边唱,全都厌了,随地 捡一块小石头 向山谷中一投。
也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很好玩的捡起,像一块小石头 向尘世中一投。
1931
月夜
月亮已经高了,回去吧,时候 真的是不早了,摸摸看,石头 简直有点潮了,你看,我这手。山是那么淡的,灯又不大亮,看是值得看的,小心着了凉。那我可不管的,怎么,你尽唱!
1931
酸梅汤
可不是?这几杯酸梅汤 怕没有人要喝了,我想,你得带回家去,到明天 下午再来吧;不过一年 到底过了半了,快又是 在这儿街边上,摆些柿,摆些花生的时候了。„„哦,今年这儿的柿,一颗颗 总还是那么红,那么肿,花生和去年的总也同,一样黄,一样瘦。我问你,(老头儿,倒像生谁的气,怎么你老不作声?)你说,有什么不同吗?哈,不错,只有你头上倒是在变,一年比一年白了。„„你看,树叶掉在杯里了。——哈哈,老李,你也醒了,树底下 睡睡觉真有趣,你再睡
半天,保你有树叶作被。——(哪儿去,先生,要车不要?)不理我,谁也不理我!好,走吧。„„这儿倒有一大枚,① 喝掉它!(老头儿,来一杯。)今年再喝一杯酸梅汤,最后一杯了。„„啊哟,好凉!
1931 ① 当时北平单铜板(十分钱)已少见,通用双铜板,叫“大枚”.——作者注
第五篇:从卞之琳诗歌运用有组织的意象系统实施象征
从卞之琳诗歌运用有组织的意象系统实施象征
看新诗现代化的具体路径
人文学院对外汉语系2009级3班
张曈曈 0921318
在现代派诗人中,与善写“主情型”诗歌的戴望舒相比,卞之琳的诗歌具有明显的“主智型”倾向。他的诗歌体现出“非个人化的抒情色彩”,擅长对宇宙、命运、人生等问题及其内在的隐秘联系进行知性的探讨,在展示此类哲学思辨的过程中,字里行间常带有深刻的象征意味。
象征,是自古就为诗人们所青睐的表现手法。但相比于中国古诗,新诗中的象征手法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因在于古代诗人运用象征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使用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意象来表达思想或情感,例如“明月”表达思乡之情,“滔滔江水”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怀之情等,这些意象所含的隐喻虽然是内在的,但却是固定和人所共知的。
新诗的诗人们则发展出了另一种表达象征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再需要借用含有固定隐喻内涵的对象,而是对若干意象进行组织,通过将这个意象系统中各意象之间所存的逻辑联系投射在另外一些更深刻的概念之中,来表达某种象征意味。也就是说,在这种象征方式中,意象本身也许不具有特殊的含义,但当它被放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并伴随另外一些意象一同出现时,象征意义便随之产生了。
对于新诗中的象征,我们已不能再依靠推敲单个意象的内涵来进行解读,而需要将各意象联系起来,探索这一意象系统存在的意义及其内涵。
“有结构的象征系统”,被袁可嘉认为是“新诗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后人在论及此时阐述道,“根据文字学的研究,现代批评家认为诗的语言含有高度的象征性质。„„诗的语言是象征体,它的意义不止是它在辞书中的意义,而多半取决于全体的结构和当时上下文的词序”。这段论述正是对于新诗中的象征手法的极好概括。与“五四”时期的其他诗人相比,“非个人化、借物抒情”是卞之琳诗歌的一大特点。卞之琳的诗不重在对个人情感的渲染,而看重的是对思想果实的呈现。对于宇宙、命运这些命题中所含的深刻哲理,他常常通过象征的手法在诗中予以表现。他的象征,是借助于诗句中各意象之间的“有机组合、彼此互相诠释”来实现的。有人认为卞之琳的诗歌晦涩难懂,也正是因为有时他选取的意象之间的联系模糊不清,造成所要象征的概念不明。
因此,对于卞之琳诗歌中的象征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新诗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所途经的具体路径。
首先来看《寂寞》: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在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包括“乡下小孩子”“蝈蝈”“夜明表”“墓草”“家园”。这些意象并不像“明月”或“滔滔江水”一样本身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因此,我们唯有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理解。
首先,“乡下小孩子”“蝈蝈”和“夜明表”这三个意象组成了一个三角。童年时,陪在“乡下小孩子”身边的是“蝈蝈”,成年后,陪在“乡下小孩子”身边的是“夜明表”。因此,“蝈蝈”与“夜明表”具有某种对等关系。在这种对等关系中,不同的是二者出现的时间,相同的则是它们都陪伴“乡下小孩子”度过了人生中的寂寞时光。因此,“蝈蝈”和“夜明表”所象征的正是“乡下小孩子”在不同人生阶段中所感受到的寂寞,或者,更进一步来说,是“乡下小孩子”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状态。小的时候,纵然因没有玩伴而感到寂寞,但那寂寞是纯真烂漫的,用一只“蝈蝈”便可解决。成年后,他融入了社会,终日忙于为生活奔波,不停向前推进的“夜明表”时刻提醒着他压在肩上的负担,这时的寂寞显得更加沉重哀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蝈蝈”和“夜明表”都代表某种寂寞,表面上它们是同一的,但事实上二者呈现出一种对比。在对比中,“夜明表”将“蝈蝈”衬托得更加天真无邪,而“蝈蝈”则将“夜明表”衬托得更加沧桑与沉重。
这就是新诗中典型的象征系统,意象间需要相互诠释,才能使整首诗的象征意义得以显现。
其次,“乡下小孩子”“蝈蝈”“墓草”同样组成了一个意象三角。在“乡下小孩子”的童年时代,墓草是蝈蝈的家园,而在乡下小孩子去世后,墓草也将成为他的家园。这标志着一种命运的反转,小时候所“倾慕渴望”的事物,最终成为了寄托自己永恒孤寂的场所。这是“乡下小孩子”所不曾想到的,却成为了宿命中的现实。也就是说寂寞于人是无法摆脱的,人在生前千方百计想要摆脱寂寞,但有时却是徒劳的。而死后的寂寞,就更是持续千万年之久而无法挣脱的了。这层象征意味,只能通过将三个意象组合起来进行诠释,才能得到。
再来看《投》:
独自在山坡上,小孩儿,我见你
一边走一边唱,都厌了,随地 捡一块小石头 向山谷一投。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好玩地捡起,像一块小石头
向尘世一投。
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是对于人类命运之于宇宙的偶然性或必然性的思考。“小孩儿”“小石头”“山谷”“尘世”是这首诗的主要意象。在这首诗中,“小孩儿”与“小石头”组成了一个象征系统,“山谷”和“尘世”则组成了另外一个象征系统。首先,从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我们已能体会到“小石头”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的便是“小孩儿”,然而,二者所要表达的象征远不止于此。既然“小石头”中所含的某种内涵可以被转至“小孩儿”中,那么试按照这种思路来联想,被转移至“小孩儿”中的内涵,还可以被转移至谁处呢?我们首先需要来明确这种被转移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结合诗句,它应该是一种个人命运的不可控性,或者说是宇宙间某一事件发生与否的偶然性、不可预测性。这种不可控性、不可预测性既属于石头,也属于小孩儿,那么我们再往深一层来思考,它不也是属于全体人类的吗?所以,诗人在诗句中用一条无形的线串起了小石头和小孩儿这两种意象,通过这两个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所具备的共同命运),诗人自然而然地暗中串起了第三个意象,也就是他希望通过象征手法来表达的那个最终概念——全体人类。而他要表达的事实上是,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像那小石头一样,不由自己控制地被投向了这个世界,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人的诞生带着一点滑稽、又带着一点宿命,带着一点喜剧的轻松、又带着一点悲剧的无奈。
对于此诗中的另外一个象征系统——“山谷”和“尘世”,我们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进行解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卞之琳的诗歌正是通过对于包含若干相互之间具有逻辑联系的意象的意象系统的组建,来对某些更深刻的概念进行象征式表达的。这种表达象征的方式,相比于运用含有固定思想情感色彩的意象表达固定的概念,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能被运用得更为个性化,因此对于卞之琳以及其他渴望表达对于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辨的诗人来说,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与此同时,这样的象征手法也是帮助新诗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施葵,独特的光辉:1937年的卞之琳诗歌,《江海纵横》,2010年,第2期。[2]罗麒,生命本质的形象测试——卞之琳《寂寞》赏析,《语文建设》,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