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第2课.《礼仪与教化》1(5篇可选)

时间:2019-05-15 07:2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单元 第2课.《礼仪与教化》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单元 第2课.《礼仪与教化》1》。

第一篇:第2单元 第2课.《礼仪与教化》1

美术鉴赏 第2单元 第2课

《礼仪与教化》

——青铜时代(第1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对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欣赏,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基本面貌,丰富相关知识,提高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增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我国青铜艺术的总体审美特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的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

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有关教学挂图和幻灯片。2.学具:教材及笔记本。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定学生纪律

一、导入

观看课件小影片,引发兴趣,导入课题。

三、新授

美术鉴赏 第2单元 第2课

(一)中国青铜艺术概说

中国青铜器艺术始于夏,盛于商,终于秦,汉代仍有余绪,时间长达千年。商代晚期至周代,可谓我国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青铜器的品种有如上重要特点: ►青铜礼器的品种大为增加。►酒器居多。

►青铜器型制更丰富,且多变化。►纹饰丰富繁多。

1.纹饰形象主要以动物和神怪为素材的兽面纹,通称为饕餮纹。

2.变中商的单叠花纹为三叠花纹,更显繁富华美之貌。

3.平面纹样与主体雕塑相结合。

4.出现了镂空与镶嵌。总之,鼎盛期青铜器纹饰在几何构图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齐、对称、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规律运用得十分娴熟,总体风格是镂金错彩、繁富华丽。商代后期青铜器已出现铭文。

(二)教材图例分析

美术鉴赏 第2单元 第2课

1.四羊尊·商

整个器物的造型结构严谨,注意了不同角度的观赏效果。

2.司母戊鼎·商

为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礼器。3.虎食人卣·商 4.大禾人面方鼎·商 5.莲鹤方壶·春秋

6.宴乐水陆攻战铜纹壶·战国 战国时期青铜器。7.错金博山铜炉·西周 8.利簋·西周 9.毛公鼎·西周

10.四鹿四龙四凤铜方案·战国 11.嵌红铜狩猎纹豆·战国

四、考与讨论时分析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作品与艺术价值

五、课堂总结

第二篇:第1、2课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2.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3.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内容: 经民主协商政协会议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确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会议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召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他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此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2课 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整顿经济秩序

1.背景(了解即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经受了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工作重心由农村转身城市,对处理全国性、特别是大城市中的经济问题还缺乏经验,如何迅速制止市场物价混乱,整顿经济秩序,进而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是一项复杂艰难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2.采取措施:

⑴严厉打击银元投机;⑵平抑物价,⑶统一财经。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3.作用:

稳定经济秩序之后,人民政府用三年的时间,又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为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向工业化目标奋进,奠定了基础。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

1.参战目的: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帜武装干涉朝鲜,并公然入侵台湾,把战火延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

2.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彭德怀的领导下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国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3.英雄人物:

志愿军指战员为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慷慨奉献,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被人们誉为“最可爱的人”。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

4.结果:

1953年7月,美军在战场上严重受挫,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

5、意义:

抗美援朝是巩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又一胜利。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使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考验了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战斗能力。

三、土地改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年6月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地方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伟大意义: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依靠在土地改革中形成的有组织的阶级队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选,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第1、2单元答案

不经历风雨 怎见彩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答案)

考点分析一:耕作方式的演变

(1)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冶铁技术出现 ②畜力资源使用 ③土地制度推动

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汉代耦犁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曲辕犁走向成熟

(3)封建土地私有制

考点分析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原因: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大量出现 ②税制改革(初税亩)的推动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商鞅变法)的促进

途径:变法(法律形式)

(2)类型:①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③封建政府土地所有制

原因:土地私有引发的土地兼并政策:均田制;明代“鱼鳞图册”

考点分析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注重精耕细作——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

③易于满足,缺乏创新,阻碍社会发展——落后性

④负担沉重,抵抗灾害能力较弱——脆弱性

(3)新情况: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考点分析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2)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

(3)所有制结构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4)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分散经营为主

(5)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

【合作探究】

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②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③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④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习题1】B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为皇家生产奢侈消费品,不投放市场。

【习题2】.A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联系教材有关知识点,BCD三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B项出现在明代;C项与材料不符;D项与所学不符,本题应选A项。

【习题3】.D解析:本题考察宋朝时期的史实。根据提干信息“都城临安”分析,所述现

象属于在南宋时期,因此排除A项,西藏设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B项应是在北宋;《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著作。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

【习题4.D解析:丝、毛、麻等作为纺织原料在中国古代较早就出现了,丝和毛较昂贵,普通百姓使用不普遍,诸葛亮生活在东汉末、三国时期,这一时期纺织业已较为发达,诸葛亮以“布衣”自称,“布”应是麻。棉花在北宋时引入,明代时全国普及。

【习题5】.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和手工业发展情况。从丝绸到陶瓷到茶叶,对外交往中,中国主要输出手工业品,既说明我国古代手工业领先,也说明自然经济长期存在,没有根本性突破,故①③正确;古代通过丝绸之路,我国手工业品大量外输,故②不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古代中国外贸出超还是入超,故④错误。

【习题6】.C解析:从材料中“随葬品数量相差悬殊的墓葬”可以判断C正确。材料所反映的是部分手工业,A项不正确;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故B不正确;D无法获得信息。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答案)

【习题1】.B

解析: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草市十分繁荣,排除A。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反映了夜市十分兴盛,这应该是出现在宋朝之后,排除C。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这从宋朝就开始了,排除D。而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则反映了对坊市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正确选项为B。

【习题2】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唐宋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格局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限制的是唐朝,而打破住宅区和商业区界限的是宋朝。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习题3】D

解析:回答本题需较好理解题意,材料“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说明晋商的“贾儒结合”还是旧式的商业与权贵(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基础)的结合,从而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极盛,而到了清末明初,封建统治趋于崩溃,依存其上的晋商趋于衰落,也说明晋商并不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要求。本题ABC三项“近代”经济不符合晋商的特点,选D项。

4.(1)特点:是我国古代城市基层管理制度,管理严格;居民按身份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聚居(或:在市周围按工商业性质分设里坊;里坊分区);里(坊)与市分开,居住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城市布局整齐划一;实行严格的夜禁制度;封闭性.(5分.每点1分,回答其中五点即可满分.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清给分),影响:

积极方面:有利于防范盗贼和稳定社会秩序;其城市规划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消极方面:妨碍了市民生产、生活及人际交往,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2)发展:工商业繁荣;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或:打破了里坊界日即;根据经营的类别形成不同的商业区;城市的经济文化功能大大增强(或:出现了市民阶层的娱乐场所).(3)原则:以儒家道德准则(或:以反映濡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淮则的字词或含有褒义的有关字词)和以居住者的职业特征命名.看法:濡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或:体现了儒家的夷夏观及以德政吸引感化蕃夷的思想).(其它答案如果符合题意,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第 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善于治理国家者,会让有无相互补充,农业和商业、手工业按一定比例适当地发展,这样商业和手工业可以促

进农业发展,而不是阻碍。如何对待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君主的态度。材料出自于明代官员张瀚的史料笔记《松窗梦语》。这段材料反映了农工比重适当的经济主张,选C项。A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B项百工也为本业,材料中未反映,作者认为本业是农业;D项说法也与材料不符。“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

2.A解析:分析材料,说明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实际上反而使本来打算防止的局势更加恶化,商人富裕而农民贫困,反映了汉初农民生活和商人生活之间的显著差别。联系各选项,③④项与所学不符。本题选①②项,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3.B解析:本题较常见,材料大致反映说,当时人们的一个观念认为:金银财宝,遇到火灾等灾害马上会失去,只有土地,不管怎样的灾害不会有意外。所以有钱的如士绅、富户,一般的手工业者、商人、官府胥吏有钱了以后,都会马上置地。反映了当时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也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重农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本题选B项,商品经济繁荣一说与材料不符,恰恰完全相反。

4.C解析:题干强调了海禁政策出台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性。结合所学知识,海禁政策是因日本浪人与国内非法商人勾结在一起,时时侵扰沿海地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有戚继光抗倭,进而实行海禁政策,ABD三项都片面理解,答案为C项。

5.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比较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既要看到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的状况,也要看到质的差异,即中国经济总量依托的大多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在于近代工业这一差异,才能排除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等错误的认识。而D是能够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第5课 开辟新航路(参考答案)

1.C 2.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上帝意味着向海外传播基督教;荣誉指的是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黄金指的是对黄金的狂热追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C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等大量输入欧洲。本题选C项。

4.D解析:“两个大陆相遇500年”,实际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尊重各地区不同的文明,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因此,体现了新的史学观点。

5.B解析:从表格中反映英国15——16世纪的价格指数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带来了殖民主义,引起了“价格革命”。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参考答案)

探究

1、(1)政治制度优势:17世纪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法国是欧洲大陆封建专制的堡垒。

(2)经济实力雄厚: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有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而荷兰是商业资本主义国家,缺乏工业基础。英国工业资本较之荷兰商业资本更具优势。

(3)海军力量强大: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加快殖民扩张的步伐,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为争夺殖民地提供了武力后盾。

(4)地理位置优越: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线上,位于世界贸易中心,有较强的海洋意识和海上优势。

1、解析:“大陆均势”政策是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而不是英国的世界政策,故排除A;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强大的海军是为英国的海外扩展提供了强大的武力后盾,但这不是本质反映;法国在当时仍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非商业国,故排除D;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法国仍然是欧洲大陆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答案:C

2.B 解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随着其侵略扩张,许多美洲地区落入他们之手,故出现许多以欧洲国家原有城市为名,再冠上新字的地名。故正确答案为B。

探究二

(1)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积累原始资本。

(2)方式:

①野蛮地掠夺财富。②贩卖黑奴,掠夺劳动力。

③血腥残酷地屠杀印第安人。④组织特权公司,进行垄断贸易、欺诈性贸易。

(3)影响:

①对世界市场: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使得世界市场拓展。②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③对殖民地:殖民主义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落后。

④对国际关系: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殖民争霸战争。

3.A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进行了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所以选A。

4.(1)国家:荷兰和法国。结果:英国击败荷兰和法国,确立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2)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或:议会掌握立法权,并通过立法对王权作具体限制):国王掌握行政权,但受大臣牵制: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答出其中2点即可)

(3)联系:殖民扩张与掠夺为工业革命兴起提供资金和市场条件:资产阶级代议制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保障。(4分)影响: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分)

第7 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向下”是指煤铁资源,“向外”是指殖民。殖民是资本原始积累最重要的手段,B可算是其中之一。C与题目无直接关系。D,英国打破机器出口的禁令在1825年,那已是工业革命后期的事情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地发展,殖民扩张加剧,广阔的海外市场需求的推动,因此,A项正确。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向下”是指挖煤,因为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煤的用量;“向外”指殖民扩张,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市场和财富,故选A。

2.B解析:材料认为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束缚。①项正确,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在农村的扩展,自然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②项正确,由于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土地私有制不利于我国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一五”计划),因此才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③项正确,为了摆脱苏联工业化建设中粮食的困难,苏联实行了农业集体化;④项错误,1952年完成的土地改革仍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有冲破小农经济的影响。综上分析,所以选择B项。

3.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瓦特是发明家,发明源于需要,故促使瓦特的发明能够问世并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应该是市场因素。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4.B解析:题干中的棉布价格迅速下降是在1780-1860年间,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使用机器生产,物美价廉。

5.B解析:从表格信息看,英国的工业和贸易在世界经济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说明英国确立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故选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20世纪初,故A错误;C的说法和表格信息相反,D的说法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的主要是德国和美国。

6.D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本题中材料充分,理解也准确,但结论不合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是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工业革命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B8.D解析:注意题干限定的要求:“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而提供的选项中①②③都是经济领域的变化。答案为D。

9.D解析: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社会化趋势的加强;火车等出现使人类出行方式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本题选①③④项,第②项“公共福利制度的建立”与本题无关,公共福利制度最早在美国建立起来,西方国家普遍建立于二战后。

10.D解析:综合选题中的铁路、产业工人、世界市场、晚清可知选择D项工业浪潮的冲击。

11.(1)特点:打破坊市的界限和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交易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城市商业出现繁荣的局面。

影响:市民阶层队伍壮大,市民文化发展,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

(2)趋势: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主要因素:圈地运动,英国工业革命。

社会问题:贫困现象严重;贫富悬殊;公共设施不完善;下层民众生活条件差等。((3)背景:1950~1957;“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8~1960: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工业化发展。贡献: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4)赞同:城市化能加速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反对:城市化过快加剧能源危机,占有大量农田,破坏生态环境等。

第8 课第二次工业革命(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成果,汽车发明于1885年;飞机出现于1903年的美国,发明者是莱特兄弟;蒸汽机车发明于1814年;1876年贝尔试验电话机成功。据此本题1876年的国际博览会,①②两项应该还没有出现,本选B项。

2.B

解析:由图表可以看出“C”曲线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所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面,只有美国的情况符合,故正确答案为B。

第四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诗两首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

从“三美”入手,赏析《再别康桥》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

“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整体构思与思路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

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三)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的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课时

(四)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感 旋律美弹跳性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6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第五篇:2.2礼仪与教化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 《礼仪与教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

《礼仪与教化》 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 二 单元第 二 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 美术发展的历程,本课的教学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理解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国家、阶级以及相应的道德、法律观念的出现对美术创作所提出的新要求。了解一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文字和统一的国家之后,围绕“礼仪与教化”这一主题,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

2、中国商朝到魏晋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种类和美术作品,以及这些作品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3、两河流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4、古埃及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5、古印度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6、美洲印第安文明比较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及其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古埃及美术与古埃及人的信仰与观念,以及其服务对象及作用,了解沿用千年的风格程式。

教学难点:埃及流传千年的风格程式需要在审美方式上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 三 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从中国青铜器的美术形态,并能分析出“礼仪与教化”这一要求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青铜鼎进行初步断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发现与收集、构思与创作、讨论与分析、总结与巩固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主动 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感受“礼仪与教化”这一社会要求的具体存在。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展示法,讲授法,对话法,设问法等。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具体的学法有 资料收集,阅读法,讨论交流法等,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同时为以后高中的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说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1、导入教学:教师用非常著名的两个美术作品《秦始皇兵马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来导入教学,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件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等等),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这两件作品的异同进行比较。比较内容可以参考下表。

作品名称 秦始皇兵马俑 古埃及的金字塔

作品形式 大规模的雕塑群,排列成军队状 大型建筑,像纪念碑一样

作品的功能 守卫秦始皇的陵墓 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服务的对象 皇帝 法老

共同点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为统治者个人服务

2、教师总结,点明教学主题:教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代,美术品已经不像在原始社会那样是为了部落集体服务,而是出现了专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美术品。因为当时社会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了文字,并且出现了国家和不同的社会阶级。当时的社会结构就向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同时,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们为处于上层(塔尖)的人服务。

3、教师提问:当人类有了国家之后,如果这个国家没有秩序会怎样?

4、学生思考并回答。

5、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怎样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答案。

6、学生可以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7、教师总结。

8、阅读并分析教材:教师建议学生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答案去阅读教材的第20、21页,并且将阅读的结果填写到作业纸的中国商代时期(导致变化的原因这一栏可以先不填)。教师组织学生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9、深入研究与思考:青铜器的器形和纹饰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一步研究教材所给定的材料。

10、完成“活动建议一。”

11、教师对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秦始皇兵马俑”并完成作业纸的秦代部分。教师可以按照作业纸上的参考分析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一些美术作品和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资料。结束语

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 二 单元第 二 课《礼仪与教化》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下载第2单元 第2课.《礼仪与教化》1(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单元 第2课.《礼仪与教化》1(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哲学与人生》第2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 说教材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是高等......

    第2课 电磁铁

    电磁铁 执教教师:毛期平【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

    第2课《捅马蜂窝》

    2、捅马蜂窝 (第九册) 青浦区庆华小学 孙俐 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自主认识本课生字,并在具体语言情景中理解“迟疑”、“胆怯”等词语。 ⒉读懂文章充满情趣的语言,了......

    第2课《匆匆》

    《匆匆》(朱自清)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

    第2课教案(★)

    第2“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 张丹霞 田剑 孙晶 主备人:孙晶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

    第2课第1站

    主备人:年级:初二课题: 第二课磨砺坚强意志学生 班级备课时间: 学习内容:第二课 第1站 人生需要坚强 学习目标:知道人生需要坚强,认识到坚强意志是一种优良品质,增强培养意志的愿......

    第2课贞观之治

    第2课贞观之治1、促使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的主要因素是( ) A.隋亡之鉴B.知人善任C.居安思危D.虚心纳谏 2、后人基本上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肯定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

    第2课计算机

    第2课计算机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 3、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4、介绍优秀的国产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