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
活动对象:中班
活动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
2、能与同伴合作完成摩擦起电小实验
3、对摩擦起电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塑料尺、梳子、塑料吸管、木质铅笔、不锈钢筷子、橡皮,各4个;
碎纸屑若干;记录表(大表1个,小表8个。)活动过程:
1、教师表演魔术,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李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个神奇的魔术,小朋友们认真看!这是一个塑料尺子,这里还有一些纸片,老师要把这纸片吸起来。(偷偷的用尺子在呢绒布(毛衣)上擦一擦),用尺子吸纸片。
师:老师的小魔术变完了,小朋友们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小纸片被吸了起来。)那小朋友们想不想试一试?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尺子和小纸片,我们一起试一试。
(1)分发尺子、碎纸屑。
做小魔术的时候,看到纸片掉到地上要马上捡起来。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哟,别灰心,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让我来教你们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说边做:尺子毛巾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吗?那大家一起念动咒语变身小魔术师吧。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为什么之前你们的尺子没有吸上小纸片,而尺子和毛巾摩擦之后就会将小纸片吸起来呢?
师:原来当尺子和毛巾反复摩擦后形成了静电,尺子就把纸片吸了起来。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师:小朋友们记住了吗?尺子和毛巾摩擦之后产生了什么呀?
静电 师:这种现象叫什么啊?
摩擦起电
3、出示材料,猜测哪些材料会起静电
出示其他材料,猜测哪些材料会起静电,并将猜测的结果写在记录表上。
师: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还有一些材料也想和小纸片做好朋友,他们也想知道自己能不能吸起小纸片。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
梳子、塑料吸管、木质铅笔、不锈钢筷子、橡皮
小朋友们猜一猜哪些材料可以吸起小纸片呢?
出示记录表,和幼儿一起画出猜想。能吸起的画√,不能吸起来就画×
4、分组实验,探究哪些材料能吸起纸片,产生摩擦起电现象。教师提出要求并巡回指导。
师:一会儿老师将你们分成小组,三个人一组。老师会给每个小组一张记录表,一些材料。你们一起实验,一起记录。看看哪些材料可以吸起纸片。如果能吸起小纸片,就在对应的空格中画上√,不能吸起来就画×。小朋友要注意了小纸片掉到地上要马上捡起来,我们要做讲卫生的好宝宝。
5、实验结束,验证和分享实验成果
教师提问,摩擦后的那些东西能吸起纸屑,那些东西不能。(教师带领幼儿进行验证)
梳子能不能吸起纸片呀?能
塑料吸管能不能吸起纸片呀?能
铅笔能不能吸起纸片呢?不能
不锈钢筷子能不能吸起纸片呢?不能
橡皮能不能吸起纸片呢?不能
小结:、梳子、塑料吸管能吸起来纸屑,木质铅笔、不锈钢筷子、橡皮不能吸起纸屑。
6、收材料,整理地面 活动延伸:小朋友猜一猜,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摩擦后能产生静电?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幼儿自主回答)小朋友们回家同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好吗?
第二篇:摩擦起电教案
中班科学: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引导幼儿探索。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活动准备
笔每人一支,碎纸屑,双色纸,泡沫渣,毛线头、小石头、树叶等材料分组准备好。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师:
二、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1、分发尺子,每人一把,分发碎纸屑,每组一包。教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2、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3、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4、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5、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三、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大块厚卡纸,泡沫渣,细羽绒,毛线头,小石子)。
1、幼儿分组活动,看看摩擦过的尺子除了吸起纸屑,是不是还可以吸起其它东西,教师巡回指导。
2、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摩擦后的尺子都可以吸起什么东西?又有哪些东西吸不起来?
3、和幼儿共同小结,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毛线头,泡沫渣、细羽毛等东西,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
四、组织比赛看看哪个小朋友可以用尺子吸起更多的东西。
找几名幼儿上前,通过摩擦起电的方法吸起纸屑,最后教师评判结果,提问获胜的幼儿是怎样做的,从而引导幼儿得出摩擦速度快一点,时间长一点,吸起的东西也会多一点。对获胜的幼儿予以奖励,勉励其他幼儿继续努力。
五,结束活动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摩擦起电,那今天回家试试看你的家里面还有那些东西可以被吸起来。
第三篇:电荷 摩擦起电教案
电荷摩擦起电教案
1.1摩擦起电:(导入词:女同学和那些长头发的男生梳头的时候都挑选防静电梳子之类的梳子,不然头发可能越梳越乱,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冬天上下车的时候有没有人开车门的时候被电到呢?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摩擦的方法让物体带电;
1.2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依据之一),导入词:此处可以讲述古人辨别真假琥珀的故事,可以多聊聊各种小故事,举例说明不同的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1.2电荷分为正负两种(导入词:道家学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道就是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比如动物分雌雄,人分男女,磁铁分南北极,电也不例外,也由阴阳电构成,也就是一般说的正负电),玻璃棒和丝绸正大光明组合得到正电;橡胶棒和毛皮黑暗组合得负电; 1.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重点说明:如果两个物体相互吸引能否说明两个物体都带电? 那么两个物体相互排斥呢?(此处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第二个方法,分别拿一个带正电和负电的物体接近待测物体,如果能够互斥一定带电,相互吸引则不一定)
1.4验电器的原理: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5摩擦带电的原理
电子是负电,元电荷的概念及大小说明即可。(导入词:原子的结构与宇宙结构类似,宏观和微观在两极实现统一。探讨为什么地球围着太阳转?世间万物之间都存在万有引力,包括老师和学生之间,由F=G*M1*M2/R²可知距离越远引力越小,远到一定程度天体之间的作用就很小了,最外层的星球就可能被其他大天体吸引走,所以太阳的行星只有9个。同样的道理微观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也是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的,当外围电子遇到更大的吸引力时就会被抢走。原本一个电子正电和负电一样多,失去了电子之后正点多负电少就会显正电性。反之,得到电子的负电多于正电就显负电性。)
注意:带正电的质子存在于原子核内部,是不能够自由移动的,所以能够发生转移的一定是带负电的电子。比如:带正电的金属棒接触验电器,金属棒本身缺少电子,从验电器得到电子,让自己正负平衡不显电性,而验电器失去电子,电子转移到了金属棒上面,故而显示正电性,因此发生转移的不是正电荷。1.6静电的防护与利用: 防护: 雷电
从夏天雷电谈起,可以用尖端放电解释一下为什么雷电会劈大树以及为什么不要站在空旷的室外,大树被劈断的原因是因为雷电产生高温,让树内部水分瞬间变成水蒸气,把树撑裂了。为什么夏天容易出现雷电呢?是因为夏天气温高地面附近空气升温变成热空气往上走,跟高空的冷空气发生摩擦,产生静电并在放电形成的。雷电的防护主要是避雷针。危化品储存运输: 油罐车运输过程中燃料在罐体内部不停晃动,摩擦罐体,产生静电,如果不能及时导入地下,就会起火爆炸。电子产品生产维修:
电子产品内部主要都是靠各种芯片来实现计算的,大家的手机如果拿去维修的话,注意看那个维修师傅一般都会带一个手表一样的东西,有的还连着一根线到桌子底下,有的是无线的,这个东西的作用就是把人体静电导走,防止静电突然释放烧毁芯片。如果没有这个东西他们一般会摸一下水管或者暖气管。
利用:原理都是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静电复印:复印机先让复印纸带电,之后碳粉被吸引到纸上,然后让没有文字图案的地方不带电,把碳粉回收,这样纸上就留下了文字图案了。
静电喷漆:先让车体带电,油漆喷雾被静电吸附过去,喷涂更均匀,更环保,更节省。
静电除尘:结合冬天的雾霾,说明静电除尘的重要性并解释原理。烟囱里面安装带电板,烟尘颗粒被吸引在上面,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
第四篇:大班科学:摩擦起电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玩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纸屑、铅笔、水彩笔、记录卡、两种颜色的盘子等。
活动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碎纸片,请小朋友们动动小脑筋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屑放到黄色的盘子里。
小结: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到的办法可真多。
二、玩一玩、试一试:
请幼儿尝试用一支水彩笔把小纸片从一个盘子里取到另一个盘子。
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看,这是什么呀?(水彩笔)水彩笔也能把小纸片取出来,你们信吗?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玩一玩,注意玩的时候不要把小纸片掉在地上,做一个讲卫生的孩子。(教师巡回指导)你们把小纸片取出来了吗?谁来说说看?
三、幼儿实验,尝试用水彩笔取出小纸片。
我的办法和你们的都不一样,小朋友仔细看,彩笔彩笔头上擦,纸片纸片起来吧。你们看小纸片怎么样了?(吸起来了)谁来说说看我是怎么做的?(在头发上擦擦)那你们想试一试吗?(幼儿实验)你们刚刚实验成功了吗?谁来试试看?
小结: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呢?原来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叫什么呀?(摩擦起电)
四、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
1、猜一猜。
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材料,看,这是什么?(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铅笔、筷子等)这儿还有一张记录表,先请小朋友猜一猜,它们跟头发摩擦以后,能不能产生静电,将小纸片吸起来,如果能就在下面打“√”,不能就在下面打“×”,看,这是小朋友第一次猜想,我们把它记录在第一次的表格里。
2、试一试。
刚才小朋友都猜想了,现在我们来试一试,看看小朋友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那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朋友拿每样材料跟你的头发摩擦,看看那种物体能将纸屑吸起来,把你的验证结果告诉老师记录在第二次的表格上。幼儿操作,老师进行记录。
3、提问:为什么梳子、直尺、水彩笔能与头发摩擦起电呢?它们有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想一想?(因为它们都是塑料做成的)
五、教师小结。
活动延伸:
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第五篇:大班科学《摩擦起电》
大班科学《摩擦起电》教学反思朱凤燕(教师)2010-01-28大班科学《摩擦起电》教学反思“摩擦起电”是教师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预设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贯彻“做中学”的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首先通过这个游戏,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来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我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阳阳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多有意思啊!
四、新发现——“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含含的爸爸周一早上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他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我可以画出来”: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粼粼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牛牛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交流与讨论——“我们的发现”:最后,将孩子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记录都展示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记录,重温实验经历或找寻不一样的实验方法,形成了互相学习的好氛围。
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于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改进:
1、没有及时为孩子们创设交流讨论的条件。“做中学”科学活动强调科学教育和语言教育的关系,要求儿童在科学活动中用尽可能多的词语、尽可能准确的语句来表达真实的探究过程,包括描述、假说、推理、证明、总结和归纳。虽然活动持续进行的时间比较长,但交流与讨论活动本应该重视起来并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因为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但又不可能集中到一个环节完成。其实,从最初的猜想就应该为孩子们创设主题墙鼓励孩
子互相交流、讨论。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也应一直重视交流与讨论。因为,交流表达不仅能培养孩子倾听和尊重别人意见的习惯以及合作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深入认识所探究的问题;讨论则为同伴质疑提供了机会,使孩子们能得出结论或发现新问题。
2、活动的尾声阶段,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记录,没有及时组织小组间进行分享活动并设计一张集体记录表。如果每个孩子拿着自己的记录表把自己所用的材料以及实验结果与其他幼儿分享后将其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就同时为延续实验和验证活动打下了基础。
3、活动开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有的家长已经对活动表示出有兴趣,如含含的爸爸提出穿脱毛衣有静电产生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这时,应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带动孩子们,而且家长会更积极地帮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材料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共同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理解老师预设这个活动的目的、理解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原因,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