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班幼儿入园哭闹现象分析及处理分析(范文模版)
小班幼儿入园哭闹现象分析及处理
一、现象描述
小班新生入园是其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物化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的哭闹现象。1.持续型哭闹
轩轩妈妈早上送轩轩来园后即偷偷走掉了。轩轩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轩轩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2.间歇型哭闹
杰杰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杰杰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杰杰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杰杰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他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杰杰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3.感染型哭闹
晨晨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晨晨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4.分离型哭闹 祺祺来到教室后,发现奶奶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祺祺一直在教室里哭着跳着。这时教师播放了孩子们接触过的亲子音乐,祺祺的哭声也随之变小了。不一会他就跟着音乐动了起来,后来一直都没哭。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性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
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2.情绪化,易受感染
小班幼儿较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了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3.自我中心
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二)幼儿的实际情况 1.家庭带养
经观察,持续哭的幼儿多来自隔代带养或母亲全职带养的家庭。这两种状况都容易造成幼儿极度依赖的心理。幼儿在家庭中已经建立了一种事事代劳的生活方式,因此来到幼儿园后,环境的改变和凡事要亲身而为的状态让幼儿有了本能的情绪宣泄—哭。2.家长接送
一些家长十分关注幼儿在园情况,于是在送幼儿入园后依然在教室外密切关注,幼儿由于初入园,大多还没没找到乐趣所在,看到自己的亲人在外驻足,难免会开始掉眼泪。此外,不同家长接送也会造成幼儿入园的不同情况,如天天较依赖妈妈,每天早上奶奶送时,他就会爽快地跟奶奶说再见,但只要是妈妈送了,就会大哭大闹。
(三)幼儿的需要
妮妮在奶奶走后就趴在门边哭着要奶奶。这时教师走过去,把妮妮抱在怀里,并一直安慰她。不一会妮妮就不哭了,并坐在桌子边玩起了雪花片。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说人有生理、安全和归属的需要。幼儿的入园焦虑说明他们也有这些需要。当幼儿的需要未被满足时,幼儿就会出现哭闹现象。
三、策略分析
(一)环境—给小班幼儿缓冲的坡度 1.动物形象—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
教师在前期的家访中得知幼儿都非常喜欢《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角色形象。于是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布置了以“喜洋洋与灰太狼”为主题的主题墙,幼儿来园后注意力立刻被墙面吸引,几个孩子甚至还有一搭没一搭地交流了几句。
营造幼儿喜欢的环境,不仅要画面鲜艳、温馨,更要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2.人物照片—抓取幼儿的好奇心
教师在布置主题墙《树》时,将幼儿的照片彩打出来贴在树上,豆豆边哭边到处看,结果看到了墙上的照片。突然他跑到前面去,指着自己的照片对我说:老师,这个是我。我的照片怎么在这里啊。
幼儿园中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小班新生入园会因陌生而产生焦虑。因此在环境创设时,教师可在环境中渗透一些熟悉的因素。3.音乐氛围—调动幼儿的愉悦情绪
教师在教室里播放幼儿第一天试学时学习的音乐《小手、小脚》,音乐一响,几个孩子就开始跟着音乐做起动作来。几个哭闹的幼儿也边哭边看着那群动起来的孩子,最后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
小班幼儿喜欢欢快的音乐,他们的情绪特别容易受欢快音乐的感染。教师可在幼儿来园前准备一些欢快的儿童音乐来调动幼儿的愉悦情绪。4.爱—让幼儿安心
心理环境的营造比物化环境更重要。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言行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爱。如早上迎接幼儿入园时的招呼,一个拥抱都是在用言行来传达对幼儿浓浓的爱。
(二)多渠道—给幼儿情绪宣泄的平台 1.合理释放
小班幼儿情绪化的特点使得他们经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特点。如一些幼儿一直在说:我不哭了,我不哭了。但眼泪还是不断地留下来。针对这样的幼儿可让他们尽情地哭一会,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2.有效安抚
焦虑是幼儿入园的障碍之一。因此教师要对哭闹的幼儿进行安抚。(1)语言安抚
小班初入园幼儿哭闹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妈妈(爸爸、奶奶)。这时教师的回应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告诉幼儿妈妈(爸爸、奶奶)去上班了,他们会在下午三点半的时候来接他们回家。这种说法的效果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够长;二是告诉幼儿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这种情况可以安抚一部分幼儿,并使这一部分幼儿在一天中持续跟着她。(2)行为安抚
小班幼儿感知外界事物是具体形象的,因此教师也要通过外在的肢体动作来安抚幼儿的不安情绪。如给幼儿一个拥抱,轻拍其后背等。3.积极转移(1)言语的转移
霆霆早上来园哭了起来,教师将其带到一边。不一会,霆霆边哭边指着自己的鞋子:老师,你看。教师发现霆霆今天穿了一双新鞋子。于是立即夸奖霆霆的鞋子,并询问诸如谁买的、在哪里买的、家里谁最好等问题。
作为幼儿教师不难发现,很多小班幼儿正在哭时会突然冒出一些话,如我也喜欢喜洋洋、我们家也有这样的玩具等。因此教师可在幼儿哭时细心观察,找到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聊天。(2)环境的转移
囡囡经常出入幼儿园,所以奶奶送来后表现得很勇敢,一直在桌子边玩玩具。结果丁丁进来后就一直坐在位子上哭。囡囡看着丁丁,不一会也哭了起来。小班幼儿情绪易受感染,因此经常出现一个幼儿哭闹带着许多幼儿都哭了起来,这时教师带幼儿到睡房坐一会,或去外面走一走。事实证明,当幼儿到了安静的环境或离开教室后情绪很容易平静下来。(3)注意力的转移
丁丁看到奶奶走后就大哭起来,教师边哄边把他抱了起来。恰好到了评比栏边,教师问:咦,你的照片在哪里啊?丁丁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积极地投入到找照片的过程中去。
这也给予了一线教师一些启发,幼儿在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的环节中,除了利用家长这个人力资源来过渡外,还可以在环境、物化资源上对幼儿的适应进行过渡,逐渐转移其负面情绪的注意力。4.冷处理
元元进班时哭的特别凶,教师怎么安慰都不行。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方法不对,教师选择暂时离开一会,但很快教师就发现元元在一边玩起了玩具,一点都不哭了。
一一早上一来就开始哭着要妈妈,老师看着急忙将她抱了起来,并给予安慰,很快一一不哭了。教师想放一一下来去玩玩具。但刚一放手,一一又开始大哭起来。
元元是因为教师的安慰反而更激发了他内心对妈妈的留恋;一一是为了能引起教师的关注,所以本能地选择了哭泣的方式来让教师给予安慰和爱的行为。入园初,教师都特别关注那些哭泣的幼儿。但是对待哭泣幼儿的方法不一。对待以上两种类型的幼儿都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但是要让他们明白教师是关注他们的,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暂时不能和他们一起玩。对待一一更要如此。一味地哄抱只会让他更加依赖,情绪难以平复。
(三)家长的通力配合
《纲要》中指出,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因此小班幼儿入园初的顺利过渡,与家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1.参与式亲子课程
在幼儿入园初,幼儿园一般会进行一些亲子课程以让幼儿在熟悉的人际氛围中顺利过渡。因此教师在入园初的亲子课程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首先将亲子活动的方案提前给家长,让家长知道要怎么做。其次一些常规习惯细节的处理上,要请家长配合教育。如教师在示范洗手的正确方法后,可请家长在带幼儿洗手时能够监督幼儿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2. 接送人的选取
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较依赖的亲人多为女性长辈,如妈妈、奶奶。而且女性特有的感性,也多让他们在送幼儿入园时的依依不舍而忍受着巨大的心理煎熬。这种现象无疑给幼儿的入园过渡带来了很大干扰,因此在送幼儿入园的对象时,可选择幼儿相对来说较不依赖的亲人。下午的接幼儿对象则可以任意安排。3.逗留时间尽量缩短
东东上过托班,因此入园后一直表现得很独立,却从不哭闹。这一天是爸爸送来的,东东很爽快地跟爸爸说再见后就开始玩玩具。结果爸爸一直在门外逗留观望,惹得东东无心玩玩具,一直在与爸爸对视。陆续来了一些哭闹的幼儿,最后东东也开始哭了起来。很多时候,原本不哭的幼儿在看到外面亲人的观望后都开始掉眼泪。所以家长再送幼儿入园后要果断地幼儿说再见后即刻离开幼儿的视线。家园双方是一个相信信任的关系,因此幼儿入园后家长也应该对教师放心。
适应是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他们顺利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生活,首先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其次是教师技巧方法的巧妙使用,而这一切均要教师走进幼儿、有一颗童心。最后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利于幼儿一生发展的爱才是真爱,也只有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幼儿教育的真正目标。
第二篇:小班幼儿园哭闹现象分析及处理
小班幼儿园哭闹现象分析及处理
一、现象描述
小班新生入园是其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物化环境的改变会给他们带来诸多的不适应。其外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幼儿园的哭闹现象。1.持续型哭闹
轩轩妈妈早上送轩轩来园后即偷偷走掉了。轩轩在发现妈妈离开后立即开始哭闹,要找妈妈。教师百般哄劝均无效。午睡时轩轩在床上哭着睡着了,醒来后继续哭,直到晚上妈妈来接才停止哭闹。2.间歇型哭闹
杰杰来到幼儿园很乖,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午餐时,杰杰突然哭着要妈妈。老师去哄他,姐姐不哭了。到了睡觉的时间,杰杰又坐在自己的床上哭了起来,怎么都不睡觉。老师把他带出来,她不哭了。下午吃点心时,杰杰又看着点心哭着要妈妈。3.感染型哭闹
晨晨早上来园后很平静地跟妈妈说再见,后来一直安静地坐在椅子上跟着老师做游戏。旁边的小小一直在哭。一开始晨晨看着小小脸上的神情也变了样。不一会他也张开嘴巴哭着要妈妈了。4.分离型哭闹
琪琪来到教室后,发现奶奶有要走的趋势,立刻大哭向门口跑去,被老师拦住了。琪琪一直在教师里哭着跳着。这时,教师播放了孩子们接触过的亲子音乐,琪琪的哭声也随之变小了。
不一会他就跟着音乐动了起来,后来一直都没哭。
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小班新生幼儿园入园后存在持续型哭闹、间歇型哭闹、感染型哭闹和分离型哭闹四种现象。
二、原因分析
(一)小班新生幼儿的年龄特点 1.心理依恋性较强
幼儿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幼儿来园的哭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幼儿与心中依恋对象的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2.情绪化,易受感染
小班幼儿情绪化,因此其情绪易受他人影响,也特别容易转移。因此一些不哭的幼儿看到其他幼儿哭闹后很快就哭闹起来,一些本来哭的幼儿也会因为其他注意力的分散而很快转移注意力,不哭了。3.自我中心
小班幼儿还处于自我意识中,他们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对周围他人的活动并不感兴趣。因此虽然有那么多同伴在,他们只愿意选择那些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群。
(二)幼儿的实际情况 1.家庭带养
经观察,持续型哭闹的幼儿多来自隔代带养或母亲全职带来的家庭。这两种状况都容易造成幼儿极度依赖的心理。幼儿在家庭中已经建立了一种事事代劳的生活方式,因此来到幼儿园后,环境的改变和凡事要亲身而为的状态让幼儿有了本能的情绪宣泄一哭。2.家长接送
一些家长十分关注幼儿在园情况,于是在幼儿入园后依然在教室外密切关注,幼儿由于出入园,大多还没找到乐趣所在,看到自己的亲人在外驻足,难免会开始掉眼泪。此外,不同家长接送也会造成幼儿入园的不用情况,如天天较依赖妈妈,每天早上奶奶送时,他就会爽快地跟奶奶说再见,但只要是妈妈送了,就会大哭大闹。
(三)幼儿的需要 妮妮在奶奶走后就趴在门边哭着要奶奶。这时教师走过去,把妮妮抱在怀里,并一直安慰她。不一会妮妮就不哭了,并坐在桌子边玩起了雪花片。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说人有生理、安全和归属的需要。幼儿的入园焦虑说明他们也有这些需要。当幼儿的需要未被满足时,幼儿就会出现哭闹现象。
三、策略分析
(一)环境——给小班幼儿缓冲的坡度 1.动物形象——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
教师在前期的家访中得知幼儿都非常喜欢《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角色形象。于是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布置了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为主题的主题墙,幼儿来园后立刻被墙面吸引,几个孩子甚至还有一搭没一搭地交流了几句。
营造幼儿喜欢的环境,不仅要画面鲜艳、温馨,需要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环境创设中要充分挖掘幼儿的兴趣所在。2.人物照片——抓取幼儿的好奇心
教师在布置主题墙《树》时,将幼儿的照片彩打出来贴在树上,豆豆边哭边到处看,结果看到了墙上的照片。突然他跑到前面去,指着自己的照片说:“老师,这个是我。我的照片怎么在这里啊”。
幼儿园中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小班新生入园后会因陌生而产生焦虑。因此在环境创设时,教师可在环境中渗透一些熟悉的因素。3.音乐氛围——调动幼儿的愉悦情绪
教师在教室里播放幼儿第一天试学时学习的音乐《小手小脚》,音乐一响,几个孩子就开始跟着音乐做起动作来。几个哭闹的幼儿也边哭边看着那群动起来的孩子,最后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
小班幼儿喜欢欢快的音乐,他们的情绪特别容易受欢快音乐的感染。教师可在幼儿来园前准备一些欢快的儿童音乐来调动幼儿的愉悦情绪。4.爱——让幼儿安心
心理环境的营造比物化环境更重要。教师通过自身的言行让幼儿受到教师的爱。如早上迎接幼儿入园时的招呼,一个拥抱都是在用言行来传达幼儿浓浓的爱。
(二)多渠道——给幼儿情绪宣泄的平台 1.合理释放
小班幼儿情绪化的特点使得他们经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特点。如一些幼儿一直在说:我不哭了,我不哭了。但眼泪还是不断地留下来。针对这样的幼儿可让他们尽情地哭一会,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2.有效安抚
焦虑是幼儿入园的障碍之一。因此教师要对哭闹的幼儿进行安抚。(1)语言安抚
小班出入园幼儿哭闹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妈妈(爸爸、奶奶)。这时教师的回应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意识告诉幼儿妈妈(爸爸、奶奶)去上班了,他们会在下午三点半的时候接他们回家。这种说法的效果持续的时间一般不够长;二是告诉幼儿园老师就是妈妈。这种情况可以安抚一部分幼儿,并使这一部分幼儿在一天中持续跟着她。(2)行为安抚
小班幼儿感知外界事物是具体形象的,因此教师也要通过外在的肢体动作来安抚幼儿的不安情绪。如给幼儿一个拥抱,轻拍其后背等。3.积极转移
(1)言语的转移
霆霆早上来园哭了起来,教师将其带到一边。不一会,霆霆边哭边指着自己的鞋子:老师,你看。老师发现霆霆今天穿了一双新鞋子。于是立即夸奖霆霆的样子,并询问诸如谁买的、在哪里买的、家里谁最好等问题。
作为幼儿教师不难发现,很多小班幼儿正在哭时会突然冒出一些话,如我也喜欢洋洋、我们家也有这样的玩具等。因此教师可在幼儿哭时细心观察,找到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聊天。(2)环境的转移
囡囡经常出入幼儿园,所以奶奶送来后表现得很勇敢,一直在桌子边玩玩具。结果丁丁进来后就一直坐在位子上哭。囡囡看着丁丁,不一会也哭了起来。小班幼儿情绪易受感染,因此经常出现一个幼儿哭闹着许多幼儿都哭了起来,这时教师带幼儿到睡房坐一会,或去外面走一走。事实证明,当幼儿到了安静地环境或离开教室后情绪很容易平静下来。(3)注意力的转移
顶顶看到奶奶走后就大哭起来,教师边哄边把她抱了起来。恰好到了评比栏边,教师问:咦,你的照片在哪里啊?丁丁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过来,积极地投入到找照片的过程中去。
这也给予了一线教师一些启发,幼儿在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的环节中,除了利用家长这个人力资源来过渡外,还可以再环境、物化资源上对幼儿的适应进行过渡,逐渐转移其负面情绪的注意力。4.冷处理
远远进班时哭的特别凶,教师怎么安慰都不行,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方法不对,教师选择暂时离开一会,但很快教师就发现元元在一边玩起了玩具,一点都不哭了。
一一早上一来就开始哭着要妈妈,老师看着急忙将她抱了起来,并给予安慰,很快一一不哭了。教师想放一一下来取玩玩具,但刚一放手,一一又开始大哭起来。
元元是因为教师的安慰反而更激发了他内心对妈妈的留恋;一一是为了能引起教师的关注,所以本能地选择了哭泣的方式来让教师给予安慰和爱的行为。入园初,教师都特别关注那些哭泣的幼儿。但是对待哭泣幼儿的方法不一。对待以上两种类型的幼儿都可以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但是要让他们明白教师是关注他们的,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暂时不能和他们一起玩。对待一一更要如此。一味地哄抱只会让他更加依赖,情绪难以平复。
(三)家长的通力配合
《纲要》中指出,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因此小班幼儿入园初的顺利过渡,与家长也有密切的关系。1.参与亲子课程
在幼儿入园初,幼儿园一般会进行一些亲子课程以让幼儿在熟悉的人际氛围中顺利过渡。因此教师在入园初的亲子课程中要充分发挥家长资源的作用。首先将亲子活动的方案提前给家长,让家长知道怎么做。其次一些常规习惯细节的处理上,要请家长配合教育。如教师在示范洗手的正确方法后,可请家长在带幼儿洗手时能够监督幼儿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2.接送人的选取
一般情况下,小班幼儿较依赖的亲人多为女性长辈,如妈妈、奶奶。而且女性特有的感性,也躲让他们在送幼儿入院时的依依不舍而忍受着巨大的心理煎熬。这种现象无疑给幼儿的入园过渡带来了很大干扰,因此在送幼儿入园的对象时,可选择幼儿相对来说较不依赖的亲人。下午的接幼儿对象则可以任意安排。3.逗留时间尽量缩短
东东上过托班,因此入园后一直表现得很独立,却从不哭闹。这一天是爸爸送来的,东东很爽快地跟爸爸说再见后就开始玩玩具。结果爸爸一直在门外逗留观望,惹得东东无心玩玩具,一直在与爸爸对视。陆续来了一些哭闹的幼儿,最后东东也开始哭了起来。
很多时候,原本不哭的幼儿在看到外面亲人的观望后都开始掉眼泪。所以家长再送幼儿入园后要果断滴与幼儿说再见后即刻离开幼儿的视线。家园双方是一个相信信任的关系,因此幼儿入园后家长也应该对教师放心。
适应是小班幼儿入园时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他们顺利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生活,首先需要教师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其次是教师技巧方法的巧妙使用,而这一切均要教师走进幼儿、有一颗童心。最后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利于幼儿一声发展的爱才是真爱,也只有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幼儿教育的真正目标。
第三篇:如何面对幼儿刚入园的哭闹现象
如何面对幼儿刚入园的哭闹现象
几乎所有家长最初送孩子进入幼儿园都要面对两大难题:哭闹和生病,被称之为“入园综合症”。对孩子来讲,入园综合症会在孩子对幼儿园的不安全感逐渐消除,对幼儿园的作息规则逐渐适应后自然好转,而家长们对孩子入园综合症的心理承受力和态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入园综合症的持续时间。因此,家长在幼儿园前不仅要调整好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同时也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一,入园前的准备
1、熟悉环境,诱发宝宝入园的欲望
一旦决定入园,年轻的父母就应该提前一段时间给孩子打打“预防针”。告诉孩子幼儿园及所在班级的名字,将幼儿园的有趣之处描述给孩子。二,初入园第一周1、哭闹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正是分离焦虑表现较明显的时期,所以幼儿园难免有哭闹现象。但孩子这时的注意力也容易转移,在教师组织活动的情况下,孩子的哭闹现象会有所好转。孩子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直觉形象性,看到家长又会想家,想爸爸妈妈,所以为避免增加刺激孩子的机会,家长送完孩子后即可离去。当然,对妈妈来说,听着宝宝的哭声走出幼儿园大门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想想小鸟总有一天要独自飞翔,如今的狠心只是为了让孩子的翅膀早一天坚强起来,所以,妈妈自己首先应克服这种与朝夕相处的宝贝分离的焦虑状态。
2、交流
一般来说,对于初入园的孩子,妈妈特别担心,回家后总是问长部短,这时妈妈们要注意了,尽量多说一些正面的,最好不要问孩子是不是受委屈了,是不是想妈妈了。本来孩子就觉得离开父母受了很大的委屈,再一强化,很可能使宝宝伤心备至,进而更对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
3、“我不去幼儿园”
初入园的一两个星期,孩子可能会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还可能身体不适,不愿去幼儿园。这时父母要密切观察孩子身体,情绪等各方面的变化,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给孩子请假,在孩子面前要表现出坚决要求他幼儿园的态度,一般来说,幼儿园会在20天左右的时间内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4、惊醒
初入园幼儿可能会出现梦中惊醒的现象。这主要因为孩子进入新环境,由陌生感和不安全感而赞成身体,心理上的不适应,家长尽量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慰,使幼儿有安全感,引导幼儿发现幼儿园的乐趣,帮助他们亲近班里的教师和小朋友,对老师有信赖感。一般来说,随着幼儿对新环境的熟悉,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
总之,幼儿入园不仅是对宝宝,也是对家长的一次考验,细心的家长们一定要早早准备哟!
第四篇:新入园幼儿案例分析
新入园幼儿焦虑案例分析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二幼儿园
郭丽敏
一、对新入园幼儿焦虑感的认识
每年开学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小班幼儿,一走进幼儿园或在活动室门口一边死劲拽家长的手不肯走一边哭喊:“我不上幼儿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你带我回家!”的确,对于一个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小朋友来说,从妈妈的身边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幼儿园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幼儿园、老师、小伙伴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潜在的危机,他们为离开父母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他们对幼儿园丰富多彩而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也很不适应,从而产生强烈的不安情绪和紧张情绪,这就是新入园幼儿的入园焦虑。
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我们采取了很都的干预措施,想了许多好的方法和活动来减轻孩子们的焦虑感,使他们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案例分析、孙子捷小朋友是三月份插班的小朋友,在刚进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几乎不说话,早上来幼儿园是总是哭闹不让父母走,进入活动室也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看别人玩,中午也不愿意睡觉总找很多借口不上床,一整天她也不哭闹,她总是观察别人,老师让喝水她看到别的小朋友从杯子柜取杯子排队喝水,她也去拿杯子排在小朋友后面接水,做操时老师让站队,她也学别人稍息立正站队。通过和父母交流知道她在家里话很多,她每天都会记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许多细节,回家后详细地复述给父母听。她告诉妈妈她害怕幼儿园,不想上幼儿园。
这就是一个有入园焦虑感的孩子。她的语言发展很好,表达能力很强也很善于表达,但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使她不敢表达,她不习惯幼儿园里的集体活动规则,害怕因为做错事情而被老师批评,对集体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约束感到很不适应。她害怕老师小朋友不喜欢他,害怕自己做错事老师批评,于是她默默地观察周围,观察老师和小朋友,做什么都小心谨慎,老师给她发碗、帮她去衣服、领她认自己的床等等,她都小心翼翼的说“谢谢”
由于看到老师批评那些淘气的小朋友,说不喜欢爱哭的小朋友,由于她害怕批评,害怕老师小朋友不喜欢而拒绝上幼儿园,在长达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早上入园前都表现出痛苦的样子。
采取的措施:
(一)和家长沟通交流。
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与家长的沟通我发现,孙子捷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过分关注,行动上过度保护,孩子对父母很较强的依赖性,从小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照看大,在家里几乎所有的事都由大人包办代替,平时缺少独自面对外界环境的机会,缺乏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孩子在离开父母时非常痛苦。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惟恐做错事情。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她参与并鼓励她。
(1)多表扬鼓励,帮助她树立自信心。
对于她的每一点进步和改变,都及时地表扬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知道老师喜欢她。例如:开饭时给她发碗她主动说谢谢,于是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扬她有礼貌,在活动区活动时,她一个人安安静静的看书,我鼓励其他小朋友向她学习,游戏时不影响别人,要专心致志。(2)多沟通,多交流。
我经常利用饭前、活动区活动、家长接孩子之前等机会与她谈天交流。当她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想法时,我就及时地告诉她“你的声音很好听”“我真喜欢你”,鼓励她多发言,和她聊她喜欢的话题。(3)情绪转移
将教室布置的温馨可爱,使孩子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有时老师发现孩子门的眼睛中流露出焦虑的神情时,及时帮助她排解。“想妈妈呀?给妈妈打个电话吧。”这个方法使孩子知道老师了解并且赞同自己的想法,对老师产生亲近感。
也可以经常与孩子进行身体上的接触,抚摸孩子的手、脸、耳朵、头发等部位,拥抱并亲吻孩子,让孩子从老师身上找到母亲一般的温暖感觉,从而尽快建立师幼的依恋关系。用平缓、温和的语调,轻柔的动作以及鼓励的眼神减轻孩子的紧张程度,尽量多地传达爱的信息。
(4)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多开展一些他们喜欢而有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活动和游戏。使孩子们在玩中熟悉周围的伙伴和事物,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5)以大带小。让旧孩子带领帮助新来的小朋友参加各种活动,例如:我开展了《欢迎新朋友》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小朋友介绍自己,并请原来的小朋友找一个新来的新朋友作好朋友带着他们一起参观班级和幼儿园,一起做游戏。幼儿既学会了互相帮助,又使新来的幼儿在小朋友的帮助下了解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三、小结。
分离焦虑其实只是孩子对新环境的一种正常的担心心理,当孩子独立地在幼儿园里生活一段时间,发现危险并不存在,老师和幼儿园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可怕时,警报自然就解除了。通过平时对新来幼儿的观察,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活动,现在我班所有幼儿都已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能够心情愉快的参加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高高兴兴的度过每一天。
第五篇:教育随笔:解决小班入园哭闹问题
教育随笔:解决小班入园哭闹问题
教育随笔:解决小班入园哭闹问题
说起小班幼儿入园,大家都会不期然的想起哭闹,但这一步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战争。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孩子们来到幼儿园,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这种不适感让幼儿感到不安、焦虑、无安全感,哭闹现象是幼儿园不安、焦虑等情绪的最终表现形式。似乎,情绪也会传染,要是处理不好,哭闹幼儿会将大量的不安、焦虑情绪传染给其他小朋友。因此,解决小班入园哭闹问题,我们这样做——拒绝情绪传染,协作分组护理。
首先,建立简单的规矩,要让幼儿明确,不哭才能去玩。班级老师带不哭的小朋友去户外活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隔离“传染源”。
不哭的孩子,老师带你们去滑滑梯
不哭的孩子,老师带你们去开火车
不哭的孩子,排在队伍的最前面
冷处理:对于一些情绪反应不太明显的幼儿,适当使用冷处理法,给他一些玩具,让他自己去玩,当组织其他小朋友进行活动时,会吸引他参加,并给予一定的关注
做好哭闹小朋友的安抚,很重要!多抱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增强他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