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劳技教学中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
初中劳技教学中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的多方面发展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传承了我国基础教育优秀传统的劳动教育,又凸现了日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的技术教育,这标志着劳动技术课程的社会转型。
当今社会中,技术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技术素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一样也包括那些可能不会进入技术领域的人。直面新课程,我们肩负新世纪下的社会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更好地担当此重任,我结合自身的劳技教学实践经验,针对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的培养应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技术意识的培养和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
技术对以学习为主的学生来说似乎离得较远。但作为社会人,掌握生存的本领是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现代学生所必须拥有的。要生存必须掌握本领,要掌握本领必须要拥有技术。让学生提高对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掌握技术意识的观念,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让学生自己感受技术的社会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和生活中的技术。在《园艺》课中花卉的栽培时,我就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无土栽培的作品及无土栽培技术和一些如太空水果的最新科技的录像,了解生活中的技术。让学生体验动手与动脑的乐趣,感受技术的价值。在“花卉的栽培系列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每人种一盆植物,最后评比。学生选择种植的植物、写好成长日记、分析问题、展示成果、反思等。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让学生有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动手动脑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其成果,体验它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也感受到了技术的价值。
“良好的习惯,受益终生。”面对激烈竞争的技术社会,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尽快地融入社会,适应新世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生存。通过劳动与技术课程让学生认识创业的艰辛,形成初步的创业意识;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审美意识等;增强生活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适应社会的重要性,领悟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以及技术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养成现代劳动者应具备的与社会相适应的良好技术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起探索欲望,发展学习技术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既是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思维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比较多地运用设置技术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技术。通过较合理的情境设置,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水仙花雕刻》时,先给学生展示一些水仙花作品造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一个分析问题的情境:“这些作品怎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造型?叶和枝有的弯有的直、有的高有的矮?”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去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索各种答案。激发了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水仙的叶和花序轴被刻伤后会引起生长不平衡,受伤的部分停止或缓慢生长,不受伤的部分正常生长,从而使叶、花枝出现弯、扭转,达到矮化和定向生长的目的。“如果想做一个水仙作品,你会怎么雕刻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了,有了探索的欲望,这时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把自己所想设计的造型先画出来。在这样一个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过程中,水仙花的雕刻原理和设计要求、设计要素在学生头脑中基本形成,同时学生也了解了设计的一般常识,明白了设计不是胡思乱想,设计要科学、合理。这样,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激发创作灵感;二来体现创新设计能力的层次性和差异性,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的设计有不同层次的创新。在探索中产生新的主题、新的技术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技术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深入与发展。
三、鼓励尝试,加强实践体验,初步形成技术活动能力
经过研究、方案设计之后,就要把种种奇思妙想落实到实处,就需要鼓励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动手”是学生理解知识,将知识技能内化的过程,是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设计展示的过程,是学生肌体协调训练的过程。教师就应该及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意图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实践,挑选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合适的工具,继而按照原先设计的图样进行加工,从而使设想成为现实,使学生的技术活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把技术实践探究与技术知识的获得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重视使学生亲自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清晰的表象,为概括活动提供素材,让学生在紧张的思维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是一时的,而学会学习是终身的,这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劳技课除了让学生掌握做的方法,这得让学生学会动脑。遇到困难的技术问题教师别忙着解,应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实践,在实践体验中掌握。如:《水仙花雕刻》一课中,学生了解了雕刻、造型的基本方法以后,学生在设计了造型后,学生是怎么在雕刻中把水仙球带入到原先设计的造型?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有的学生只雕刻主球,而侧鳞茎却不去动它,这个学生是想让侧鳞茎任意生长,长到一定时间,把叶子两边向上捆扎在一起,作做为花篮的柄。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花篮。还有的是金鱼造型、孔雀开屏等等。而后的水养过程中不断观察、补刀,使作品逐渐成型。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观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通过细细品味、碰壁、磨练,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技术思维,初步形成技术活动能力。
四、积极交流,展示评价,活跃技术反思
反思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学生的评价是对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进行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和审视他人的行为。引导学生交流评价时,面对他人的成果要用发展激励的眼光去对待,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反思智能,让学生不断思考、探究、总结,使学生的主动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评价要做到全面,我们可借助表格式的评价表,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开展老师评价、家长的意见反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确劳技课中的学习目标、自己的状态,以及需要改进的方向。
在劳技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舞台。学生在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让学生展示,进行自我解说介绍作品,如在校科艺节中进行《艺术插花》比赛和展示,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体验与技术反思,查找自身的得失。
五、课外延伸,开发学生的潜力,拓展技术活动空间
学生个性发展水平和倾向差异很大,课堂教学必然满足不了具有较强个性和能力倾向学生的要求,为此在上好劳技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条件适当组建各类的兴趣小组,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且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有的学生喜欢市场上流行的纸艺花,我们就开展纸艺制作,学着制作市面上常见的花,制作常见的康乃馨,让学生通过对鲜花花瓣等的观察,摸索着进行制作,就这样不断地实践、创作,制作出各种惟妙惟肖的纸艺花朵作品。还有开展了插花兴趣小组、电子拼装兴趣小组等等,把课堂上的内容拓展延伸,既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也拓展了技术活动的空间。
我在近几年有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设计还是制作往往依赖原有的作品,缺乏技术思维与创新。所以我常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增强技术意识和良好的技术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关心技术发展,有探索的欲望,积极参加技术活动;加强实践探究体验,逐步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不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大胆思考与分析,促进同学间的交流评价、反思,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技术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第二篇:教学随笔-初中劳技
教学随笔
细节决定成败,课堂上细小环节的处理也至关重要。学生劳动技术的操作技术训练水平依靠的是平时的积累,而不是一朝一夕所为。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技术训练,在扎实的基础训练后再进行实践操作。另外课堂用语要格外重视,在那天的课堂上,我的一位学生说:“我的相框是死的”。我也顺嘴说了句:“死的,没关系,还有哪位同学的相框是死的,有没有活的”。这样的一段对白。当时还真没意识到不妥,课后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当时我应这样说:“你想不想把你的相框做成可以更换照片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另一种欲望,又达到本节课的一个小高潮—创新拓展环节。由此我觉得课堂上要多观察、多分析,加强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的培养。
规范劳技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必须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如果我们把每件事都手把手地教学生,那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发现学习、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又如何培养?只有在课堂内,提倡自主学习,留给学生“自由”,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技术操作实践活动是劳技课的生命。劳动方法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提高,则更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分析,形成观察能力。我们要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做必要的启发,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有些问题我们口授几次不能解决,学生往往经过实际操作,很快就掌握了。而技能情感的形成,要在战胜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经受失败和考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逐渐形成的。这就需要我们精编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造素质。
第三篇:劳技手工教学中学生创作灵感的培养
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劳技手工教学中学生创作灵感的培养
黄达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造技能是劳技课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中以亲身实践或以具体事物、现象以及事物、现象的逼真描绘来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对知识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而完成这项任务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反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又使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手工课是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机会很多,因此在平常教学中,在学生的动手活动中我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创造的机会与环境,给予学生的指导是更多的思维和方法的引导,而非具体的操作技能,以下几点是我多年手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个人感知。
一、劳技创作、灵感的培养
劳技创作与艺术创作是一样的理念,劳技创作其实是创作一件工艺品或一件实用的,它可以转化成产品或商品。因此,灵感的培养是创作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对教学过程中怎样启发学生的灵感,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每位学生的个性和好奇心,是挖掘创造灵感潜能的前题,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每位学生所特有的。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周围发生的新奇事物总要进行思考和研究,并提出各种神奇的问题,而去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正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兴趣、好动和自我表现等心理特征及提出问题、启发他们的兴趣、营造创造性想象的氛围,使其在没有附加框架环境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再创作形形色色的手工作品,并从中得到锻炼、掌握技巧。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和智力特点着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例如我在上用废弃的易拉罐制作《虾》在课堂上讲述了手工材料制作的理论引导学生就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创作,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和智力特点,要求学生对“虾”取用材料加以进一步挖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材料如钢丝、废弃物品。尽可能地去发挥想象去创作,下一次课把作品带来交并在课堂上展示。一周以后学生交上来的作品真是五花八门,真是作得维秒维俏。作出来的作品造型也各种各样,栩栩如生、千奇百怪。在课堂上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出来,每个同学脸上的自豪感无与伦比,看到一些独特的作品赞叹之声油然而生,有极少数平时不爱动脑的同学看了其它同学的作品一直后悔,我怎么没想到呢?我家里多的是这种材料。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学生的创作思维开阔了,其创造思维的潜能也提高了,很多课的材料我都加以挖掘取得很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刘帆同学参加市手工制作比赛获得市唯一的特等奖,他的作品是利用金属片材料即日常我们生活中经常废弃的易拉罐,利用它的材质韧性,可弯曲成型可剪又或敲凿的特点,以及材料本身的色泽,根据命题是水族类的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海虾的造型,并通过制作工序的多次改进,辅导学生先勾画出虾的图型,并考虑其在制作中的难度和过程进行调整。我们以简单的形态,又不失虾本身的特征,完成了手工制作第一步--设计效果图,而后让学生将易拉罐进行修剪成片。将金属片剪成虾的身部,头部和脚部后按虾的动态和体型进行修剪、折叠后制作出虾的躯体。将金属片修剪成虾的脚,并通过折弯的手法做出虾的脚,拼接在躯体上。而后着重制作出虾的头部。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力求精细,因为金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属手工虾的主要部位,就在于它的头部,在折叠弯曲工序操作中力求准确、凌历,讲究一次成型。绝对避免多次折叠、弯曲,以免使所折弯部位产生多余凹凸线感觉,产生整体形态“烂“而失去新鲜感。完成头部制作后,通过钻孔上眼睛和虾须。起到画龙点睛观感,达到原先设计创意的目的。我想此次手工《虾》能够获奖,主要是完全按照手工创作的基本规律,从意图到构思__设计__选材并通过因材施艺进行制作而取得成功的。
第二个作品获奖__纸工“桥“的设计,也是因为有了第一次得奖作品鼓励,从中吸收了许多经验。从理论上讲,同样也是遵循手工创作的规律和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意并利用纸板易于折叠、剪刻的特性设计出轻柔、灵巧的桥型、模型。在设计和制作工序中,同样采用意图构图画出效果和结构并遵照设计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制作拼制做出实体,达到了设计的要求。这样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很强,不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境,创设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
教学中的意境对学生的感染力很大,教师创设一定的意境,会调动学生的多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位学生展开联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觉得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生的动机和创作的欲望。这在陶艺课上体现最明显,利用陶泥柔软的材料制作生活上的日用品等经过构思、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而成为艺术品。其中蕴藏着很多的创造因素。初一的好动又好奇,很喜欢用陶泥材料性能柔一些造型,对陶艺课的兴趣很浓,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上这节课之前用投影仪放一些古代至今的用陶泥的手法、注意方面,并要求学生自己查有关陶艺的图片、观察身边生活上的日用品自己设计造型来创作一个陶艺作品,课堂上学生做的作品,有的是用泥板成型制作方法,从平面到立体,变化无穷可随泥的温度加以变化,当泥板半干时,可用来制作一些挺直的器物,有如木工制作一样,较温软的泥板,则可用来扭曲、卷合、做成自由而柔美的造型,有些类似做裁缝;有的用陶泥肌理制作,肌理是制作中重要的艺术语言,运用不同材料对粘土进行压印或揉挤,即可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肌理效果。如用织物压印、木刀压印、石头压印、纸团压印、各种不同材料压印的肌理,独特的装饰效果,并巧妙地运用到作品。课堂上学生很投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主动意识很强创作意识很强烈。在作品展示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了陶艺原则和操作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动手能力提高了而且更显示出对陶艺的创作造型等方面的认识,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自我感觉良好。老师对学生创作的作品首先都加以肯定,同时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并加以指正,对很有创意的作品的同学发动其它同学生向他们学习,使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增进知识、增成智慧,发挥想象力,以激励、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在师生互相共勉的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创造思考的动机和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构思和设想,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激发灵感,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介于教学理论与具体教学方法之间的桥梁。创造性课堂教学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为了将创造性教学与教学模式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建立“启发—互动”以及“创新式”两种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的目标及内涵充分体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突出了鼓励学生都动脑、都动手、敢于创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活跃、民主、平等、积极、上进的教学氛围。有些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想,先去探究操作,要求学生把探究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记录下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来拿到课堂上讨论,师生一起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飞机模型的机翼组装实践中,让学生先去设计。机翼承受的弯曲矩大,容易变形甚至颤振,致使阻力增大,模型飞机倾斜、转弯而改变飞行轨迹,这种情况对于吹塑纸机翼更容易产生。在课堂上教师把同学设计出来方案归纳成几种类型,从操作的步骤,到具体方法的情况等方面师生一起讨论,选出一种较为科学性、合理性,能符合实践的可操作,可提高机翼飞行好成绩,保证飞机有良好的安定性,使飞机飞得“直”飞得“远”。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之后,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灵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既要遵循教材又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善于利用教材中具有的丰富内涵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训练学生想象力的闪光点,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观察周围的事与物中找到灵感,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用多种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感的变通性,独创性,并在施教过程中要把握提问的时机,选准切重问题的开放性、逻辑性,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变通,独创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经常采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要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创造思维的潜力也慢慢地挖掘出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尽量多挖掘出来,不仅可以充实手工教学的内容,而且也提高了手工课的层次,扩展了劳技教学的内涵。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开创无比新奇的形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很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创造思维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换一句话说,联想和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新事物赖以萌发的温床,它们是最活跃的思维。联想和想象都是从此事物想到事物,但是,它们之间又有区别联想时,想到事物都是现实存在的,只是可能存在于不同的时代或空间中,想象则是对事物原本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起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更富于创造性,更能体现积极主动的精神。每个学生都是一份教育资源,他们都喜欢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期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同学的赞赏,因此在展示的过程中我经常给他们进行及时的评价,而不是用一些形式化的语言。如:“你的想法非常正确、你的手很巧、等来表扬他们,却是具体地点评学生的作品或探究方案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同时并提出指正的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思考、去创作、去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展示的方法利用学校的橱窗把优秀的作品贴出来;对于课外进行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用照片展示探究过程;课堂上创作的作品用实物展台展示出来。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体现的意境或者探究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什么?还要接受其他同学对其探究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提问,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并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豪感,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兴致越来越高,个个都想上展示或演示,在互相激互相鼓励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手工技能和知识。
最后,大胆改革教学评价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一个合理的评价标准是很必要的,也是课程改革着重体现的,我在平常的教学中一般采用及时评价和创新评价,重视学生创作过程,目的在于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
及时评价:由于手工材料大多数受到时间的限制和作品本身的特点要当场进行评价,如陶艺作品它的时间不长,作品一目了然,视觉感很强,一旦重新操作不可能再恢复原型,因此要当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肯定其创作过程的同时,指出学生作品的不足之处。更多免费资料请访问:豆丁教育百科
创新评价:我在充分考虑手工学科的特点,把评价重点放在创新上,因为手工作品的审美性很强,有些同学的作品虽然做得不是很美观,但思路方法很有独特之处,我都给予较好的成绩,进一步发挥他们的潜能。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灵感,正确引导学生的想象力是劳技课十分重要教学引导方法,这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并且对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对提高教育质量,也都有一定的意义。在学校组织的学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反映很好。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其要点,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坚信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劳技创作技巧。
第四篇: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劳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之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科学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质、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一、落实新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强调动手操作与实践,教师以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则以模仿、复制为多。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理念强调:劳动与技术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强调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萌发创新思想,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教师要开阔视野,从多视角来审视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手工制作,如完成一件作品,尽可能向多方面渗透,充分发掘其内涵,最大化地达到劳动与技术的教育功能。新理念强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应在学生的交流操作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分析、判断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对个性的、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并及时评价,给与正确的价值指向。例如:在《木工工艺》的教学中渗透设计的思想,使学生通过劳动与技术的学习,懂得“设计”是由“命题、多种方案制定、论证、选择最佳方案、图纸简示、模型制作、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程序组成的,从而理解“设计”的重要性,学会简单设计的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就在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要突破技术即技能、技术教育即技能培训的束缚,将课程的目标提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激发兴趣、指导实践,开发创新潜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乐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进步。所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前提。绞死的作用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逐步踏上“乐学”之道。
第一,处理好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实践操作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一般采用先讲后练、边练边讲、分段讲练等教学形式。如“插花”一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教师对插花的方法与步骤采取示范一步后学生交流再学做。犹如
《十字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字绣”作品,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根据选用材料,分段讲解,分段操作,最后让学生掌握“十字绣”的基础绣法及“十字绣”的变形针法等技巧。
第二,处理好实际的技术活动和加大思维训练力度之间的关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是有直接联系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着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动手中培养创新思维。如《冷菜的制作与拼摆》,教学时,我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冷拼菜,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欲望,进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用什么蔬菜制作哪些拼摆冷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尝试制作的方法,并鼓励大家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求成功。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及时认识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就确定了学生探究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对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积极应到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
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参与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积极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习者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条件下自主学习是学生高品质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创设能吸引学生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如在《液压挖掘机的制作》教学中,我将教师制作的挖掘机展示给同学们后,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知识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鼓励学生出示不同的效果图,最后由学生在小组内确定最佳方案,全班同学对各方案展开评价。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不仅学习了简易液压挖掘机制作的原理及方法,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空间想象力。这样的科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创新意识得到了。所以,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优秀品质,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和足够的机会,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给与价值判断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具体表现,尤其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实践制作中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的一个个思想的火花,并用亲切的言语或会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及恰当的肢体语言及时给予肯定。即使学生的有些想法是幼稚的或是错误的,教师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也应给与积极的鼓励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鼓励性评价是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五篇:劳技课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劳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初中开设劳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培养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使他们成为21世纪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设计”、“劳动”等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劳技课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创新型教师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学一步走一步,以学会结果为教学目标。是典型的以教代学,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式。既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又忽视学生充分的体验与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为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育思想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唯有更新教育观念,适应素质教育下学生学习的要求才能更地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转变教学观念同,教师就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改变以往教学的封闭性,变给学生以“鱼”为授学生以“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转变教学观念还要表现在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这样才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汲取广泛的知识充实自己,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充实自己,这种知识的学习也应包括本学科以外的,教师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主导性,教学上才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才能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巧妙设疑,激发求知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的机制。因此,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设疑、巧于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疑进,要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其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思维训练的力度,激发其创新潜能。教师的设疑可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升华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过程中进行设疑,带领学生进入探求知识的乐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解疑”的“火候”,在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燃起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后予以启迪,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和勤学好问的习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小木盒的拉手操作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看到的拉手的类型,想一想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种拉手。结果有几十种风格各异的拉手作品出现:有的简洁、巧妙,有的做工精致、结构合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设计制作,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了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个性的品质。再如,《粉笔雕刻》这节课,可以事先雕刻一些比较别致、优美的作品(如花、鸟、鱼、虫等)。先让学生欣赏这些优美的粉笔雕刻,学生欣赏完毕后,自会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花瓣是怎么雕出来的?”“小鸟的头怎么雕出来的?”等等。学生敢于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内心有了探究学习的欲望。这时,就可以把雕刻的基本方法、要点向学生交代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粉笔,想象设计一个造型(可以不仅仅限于课本中小白兔造型)。在学生想象设计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能作硬性规定,要让学生多自由发挥想象,并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性,标新立异,追求成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品尝到学习乐趣与成功喜悦,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多的成功,创新能力才会随之得到培养和提高。
另外,教师要善于借助原型(或原型的挂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例如:在教学《铅丝童车造型》一课时,在学生做好一个“铅丝童车造型”后,教师要进行多角度的引导,先拿出几辆童车让学生从形状的角度去思考,去动手做做。再让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思考,去试试上色,找出色彩搭配方面的最佳组合,达到最佳效果。最后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去摸索,去探求,获得新创举。
三、合理拓展,增强兴趣
劳技课教学中要注意适时拓展性学习。拓展性学习能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深度与广度加以延伸,给学生学习的线索和主线,满足其兴趣的要求。劳技课堂教学作品完成与给予评价后,教师适时设计拓展延伸的环节。但拓展一定要合理、有效,要让学生带着无限兴趣和悬念走出教室,进入课外延伸研究阵地,要能体现出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的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如《涤纶彩球》一课,可以让学生尝试扇形卷贴、正方形的卷贴,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彩球,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制作彩球;《鞭炮结》一课,可以让学生利用鞭炮的编织方法创编各种造型:小鹿、鱼虾、手链、卡通人物等;《小蒸架》一课,可以对小蒸架加以创新,做一个“小小设计师”;《泥丸贴网》可以让学生更广泛、创新地使用排贴泥丸的方法;《翻盖垃圾桶》可以让学生发现优点与不足后,尝试制作更适用、更有创意的垃圾桶,有效的学习延伸,不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筹措欲望,且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对于促进其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用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劳技课中我们要注重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只有尝试到成功,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劳技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尝试多为学生创造展示交流的舞台。在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的成果展览,让学生展示,进行自我解说介绍作品,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获得技术理念的提升,在成果展览中进行成功体验。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而在交流的平台上,必然产生评价,分出好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尽量多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用星星之火,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进一步创造成功的信心。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多用鼓励性话语启发诱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在学习交流中点滴的思维成果,恰当的鼓励、积极的评价都足以引起他们探求结果的兴趣。
五、注重课外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经常会开设第二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充分借助这一活动,大力开展学生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的渠道,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给予运用和实践;只有通过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才能使学生自由反复地实践,达到激发灵感、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比如,初中学生大多喜欢航模飞机和风筝的制作和放飞,但多数学生缺乏制作技巧和飞行知识,只能做成而不能调准,往往飞不高、飞不稳。就此,可以对一批历次比赛中飞得较好的“小行家”进行培训提高,而后让他们在班中进行操作演示。同学们得到启迪后,在制作中都能注意两翅的对称性和平衡性、头尾的轻重比例等关键,各自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当学生在杆升机飞行的成功性上取得一些成绩后,就可以因势利导,在如何提高飞机的留空时间上,再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在征集小制作、小发明的作品中,除了细致观察、分类选择外,重点应放在对每件作品的辅导和指点上,引导学生去粗取精,使作品重放光彩。因为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毕竟是粗糙的、不完美的,很多都属于一般性的题材制作,有的题材较好,但做工不精巧或不能体现其科学性,应主要通过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能为了选优,轻易放弃一般作品,而应力求提升每一件作品的质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再开发的机会。
总之,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把其好动、好奇、表现欲强、求知欲强、喜欢成功等特点融汇到教学之中,激发其学习兴趣,抓住劳动实践这一关键环节,让他们在劳动技术课上有听、有看、有说、有干,使学生愿上劳技课,乐学劳动知识和技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成为具有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有用人才,实现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宗旨和要求。
《浅谈在劳技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作 者 单 位 鞠树文
宝泉岭农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