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目标:
1、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领会艺术上的“虚实相生”原则。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讨论为主。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诵带。教学时间:
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多媒体投影出示《千手观音》。
在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群聋哑姑娘在无声的世界中,用她们对世界的爱与渴望,献上了一台近乎完美的演出,给予观众们一次心灵上的震撼。她们自身是残缺的,而自身的残缺却带给了她们心灵的完美!
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也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 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美文,首先请大家伴随着音乐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四、分析文章
1、当你第一眼看到断臂的维纳斯时,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认为她美吗?(这了让同学更直观,请大家看屏幕)
学生讨论回答:(美;不美)教师综合学生的观点:
有的同学认为她美,有的认为她不美,对于断臂的维纳斯,我们也许会纳闷,外国人怎么会喜欢缺胳膊少腿的人;或许也有人会将她抛弃;对断臂的维纳斯充满了疑惑,她为何能位于“卢浮宫三宝”之一呢?但在作者的眼中她是美的典型。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呢?
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3、断臂的维纳斯她美在哪里?请同学快速筛选。
第三段:因为失去双臂以后,散发着一种难以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的生命之梦;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手臂;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4、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体阐释为:“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向着无比神秘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5、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6、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7、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8、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五、探究阅读(因时间而定)
问题:作者清冈卓行从出土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断臂谈起,阐发了一番有关“缺憾的美感”的美学道理。其实,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甲: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学生乙:如雕塑作品中罗丹的《沉思》。这尊雕塑充分表现了一个思考者的深沉睿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尽管罗丹很吝啬地只将头部刻画出来,相对于完整的人体,无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沉思”的核心和艺术主体的灵魂,也正体现了清冈卓行所说的“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艺术之美”。
学生丙:布鲁尔的《绝望的手》更能体现“缺憾”能够使观览者产生无限遐想的观
点。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感情,通常是借助于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整个身姿动态的,而这部作品仅通过一只手使人感到此人正在你面前痛苦挣扎,而你却无法对他进行帮助。这尊雕塑中“存在着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欣赏了《米洛斯的维纳斯》,知道了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它是在不破坏整体的条件下,给人们留下审美想像空间的。当我们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现实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她包容着你、烘托着你,当你以一种接受的心态去对待她时,你本身也就成为了一种美,因为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既然这样,那就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美,用我们的心灵感悟美,用我们的双手创造美吧。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英国作家布莱克的一首诗《天真的预示》“一颗沙里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到你掌上,让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
1.理解作者的重要观点。2.联系关键句把握文意。
3.学习欣赏艺术品的方法及艺术评论的写作方法,主要是辨证说理的方法。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重要观点。教学难点:体会辨证说理的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
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攫住 出神入化 发掘 矫揉造作 标新立异 赘言 丰腴 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 胳膊 顺理成章 迥然不同 回溯 精美绝伦 驰骋 饶有兴趣 四.阅读第一部分:
1.作者对维纳斯雕像持怎样的观点?“一个奇怪的念头”所指是什么?“攫住”一词你认为用得好吗?
答: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答: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答:“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4.怎样理解文中“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无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一句?
答: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答: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6.人们为什么会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答: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五.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答: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2.怎样理解“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句话?
答: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3.“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中“这方面”指什么方面?“我”有何以会有“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
答: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答: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六.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答: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答: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七.完成课后练习:(略)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德》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这尊雕像是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从基座的铭文中,人们获知雕像的作者为亚历山德罗斯(Alexandros),并推断出作品创作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50年左右。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以至于后世的雕刻家们在竞相制作
复原双臂的复制品后,都为有一种画蛇添足感觉而叹息。正是这残缺的断臂似乎更能诱发出人们的美好想象,增强了人们的欣赏趣味。雕像没有追求纤小细腻,而是采用了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体现了人体的青春、美和内心所蕴含的美德。整尊雕像无论从任何角度欣赏,都能发现某种统一而独特的美。这种美不再是希腊大部分女性雕像中所表现的“感官美”,而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理想美,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在她面前,几乎一切人体艺术作品都显得黯然失色
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自读要求】
1.读:读通全文,读出作者对‘“断臂美神”维纳斯的赞美之情。2.解:解析要点,解破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3.悟: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解说:研究这篇文章,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读通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或者埋藏)自己的见解,让文本意义在最终的读解中增损变形,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这才叫深入领会,这个深入领会在于一个字:“悟”’。)【自读程序】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即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腊后期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像资料并欣赏。在此基础上,请一位要好的同学面对面地为你朗读这篇课文。如果条件允许,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解说: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上述自读环节属沟通前阶段,旨在让学生顺利进入特定的一种美的情境,可安排在课前进行。)
2.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解说: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语句,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例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表示推断的语句等)。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对于“残缺”与“完美”,你如何认识? 就此话题开展全班即兴演讲。
(解说:读书贵在一个“悟”字,而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分不开的。有的文章,一个人读,未必悟得透,但经与旁人的切磋沟通,思维碰撞,即会豁然开朗。即兴演讲贵在参与,要能大胆而又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自读点拨】
1.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2.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语句,要懂得进行上下文之间的勾连。如第一、第二句的“飞跃”与“追求”,和上文的“遗忘”与“隐藏”,以及再上文的“发掘”、“购下”、“搬进”,三组动词巧妙呼应,给人予强烈的印象。从写实到写虚,从平叙到拟人人,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理解这句话,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自找烦恼”,“恐惧、空虚”,“怀着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3.关于“残缺”与“完美”。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1.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
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自读要求】
1.读:读通全文,读出作者对‘“断臂美神”维纳斯的赞美之情。2.解:解析要点,解破作者对“残缺”与“完美”的深刻理解。3.悟:悟出内涵,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
(解说:研究这篇文章,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意义上的读解。读通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路和胸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出作者原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或者埋藏)自己的见解,让文本意义在最终的读解中增损变形,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这才叫深入领会,这个深入领会在于一个字:“悟”’。)
【自读程序】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即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的故事,找到古希腊后期雕塑杰作《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图像资料并欣赏。在此基础上,请一位要好的同学面对面地为你朗读这篇课文。如果条件允许,配上一段合适的音乐。(解说: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课文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沟通的过程。审美沟通分沟通前、沟通、沟通后三个阶段,上述自读环节属沟通前阶段,旨在让学生顺利进入特定的一种美的情境,可安排在课前进行。)
2.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
(解说: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
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语句,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例如,以“可见”“因此”“所以”“由此可见”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表示推断的语句等)。
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等。
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
比较含蓄的语句等。小组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必须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3.对于“残缺”与“完美”,你如何认识? 就此话题开展全班即兴演讲。
(解说:读书贵在一个“悟”字,而悟的程度是和每个人的经历、学识、修养分不开的。有的文章,一个人读,未必悟得透,但经与旁人的切磋沟通,思维碰撞,即会豁然开朗。即兴演讲贵在参与,要能大胆而又真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人云亦云。)
【自读点拨】
1.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2.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语句,要懂得进行上下文之间的勾连。如第一、第二句的“飞跃”与“追求”,和上文的“遗忘”与“隐藏”,以及再上文的“发掘”、“购下”、“搬进”,三组动词巧妙呼应,给人予强烈的印象。从写实到写虚,从平叙到拟人人,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理解这句话,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自找烦恼”,“恐惧、空虚”,“怀着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3.关于“残缺”与“完美”。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
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自读思考】
1.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像,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像。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2.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学习目标:
一、探究性阅读:探讨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二、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评价)
三、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1.大家听到维纳斯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是怎样的?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因为她是双臂残缺,又被称为《断臂的维纳斯》。这尊雕像是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斯岛,经过多次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五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成了法国人的骄傲。(补充: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2.请大家欣赏彩图,看到图中的雕像你有什么感觉?(请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一下)(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3.发挥你的想像,这尊雕像的双手原来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
想象,“比如„„”(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4.假设你现在要装修房子,你想购买一尊维纳斯雕像,你是选失去双手的维纳斯还是“有臂”的维纳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在要不要复原维纳斯的双臂的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持强烈反对的意见,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换句话说偶然的毁坏反而使无臂的维纳斯比有臂的维纳斯更有艺术价值。)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三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1-3/4-5/6-7)
2.学生朗读完毕,思考本文的观点
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3.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三、研读本文的中心:
(一)探讨“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
教师引导:维纳斯如果完整的拥有她的双臂,她是否会比现在所拥有的更摄人心魄? 点拨:不会。断臂的维纳斯拥有了更浑然的统一的想像空间。有手臂,那么她的形象是单一的、特定的,而残缺美反而给人无限的遐想,其美学价值更高。
(二)探讨“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学生回答:(见第七段)手对于人、对于形体的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手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四、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如何认识残缺美?)
1.教师引导:作者说她是“借舍弃局部来获取完美”,那么维纳斯失去了双臂的这种残缺到底是不是一种美?你对这种美是怎么看的?(板书)1.残缺美激发了人们的想像。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是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如: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齐白石画虾而无水,但从虾的活泼游姿中可以感到水的存在,而且更有清莹之感。)如:音乐奏进中的间歇(用了休止符)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如:唐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
妙就
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2.教师引导:艺术中存在着残缺美,那么生活中有没有呢?
例如:影视红星在当红的时候急流引退或巨星陨落的例子(山口百惠、张国荣、梅艳芳等)
成功人士在事业颠峰时刻激流勇退等等。中国的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
(板书)2.残缺美需要善于挖掘和体会。艺术因有残缺而完美、生活也因缺憾而丰满。
3.残缺是一种美,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
教师引导:假如维纳斯是个老太婆,失去了双臂,还能引起你们美的想像吗?艺术的残缺是需要条件的,它要求我们通过审美比较来辨识。(板书)3.残缺美需要通过审美比较去辨识。
五、作业
你对课文的见解如何评价,在生活中或阅读中有过这方面的感悟吗?写一篇小文章谈自己的认识。
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与“胜利女神”、《蒙娜丽莎》一起被誉为 世界三宝,可见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断臂维纳斯以其断臂获得了一种不可超越的美。这种不可思议的美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两种看法。一: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她的残缺。——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记得一个著名的有关中学教学的刊物上有这样一则教学导入设计: 主题:残缺是一种美。设计:用例子说明。例子:在一次世界性的棒球比赛结束后,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明星。当话题谈到 有关坚强这个主题上时,记者问一个棒球明星:你有没有流过泪? “我从不流泪。”棒球明星答道。记者听了大不为然,说:“难道你不觉得偶尔流一下泪会更好吗?” 老师讲完这个话题后,然后归纳出一个结论,说:“残缺是一种美。”并以此作为 导入,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这个方案设计背后的逻辑就是:断臂维纳斯不可思议的美来自于她的断臂。正是 因为维纳斯断了臂,不再完美了,有了残缺,所以就更美了。一句话,断臂维纳斯的美源自她的残缺。这话,其实是一种经典的自慰性的谎言。试问:一个瘸子和一个正常人站在你面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你会觉得 瘸子美吗?你会陶醉于他的走姿并以之为天然的韵律吗? 同样地,一个瞎眼的美人和一个明眸善睐的美人一起站在你面前,你会大声念叨: 残缺是一种美,并把她领回家吗?不可否认,有人会喜欢瞎眼的美人,那是因为 瞎眼的美人还有其他出色的优点,但在内心里,那个选择瞎眼美人的人,肯定会想,假如我这个美人不是个瞎子该有多好。不仅你会这样想,连美人自己也会这样想。其实,当我们说一个残疾人、一个孤儿、一个缺棱少角的物品有其可爱、可羡慕之 处时,我们已经带有一点怜悯的味道,在我们的内心里,我们都知道,残缺是一种不幸。二者,人类在艺术上,向来是以追求完美为其终极目标之一的,任何杰出的艺术家 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哪曾有人会为了追求残缺而舍弃完美。我们只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而日夜劳作,呕心沥雪,三十年如一日。没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残缺美而草草结束自己的作品。综上所述,用残缺是一种美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是不确切地,容易使人误入艺术的歧途,以为艺术是一种残缺美。况且,也容易令人脱离现实,变得迂腐可笑,书生气十足。二: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想象之后的美,是一种暗示的美。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因为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 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见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因而,给人一种美。我注意到,表达同样意思的此类话语在文中至少出现三次。(如:原文第三段:换言之,米洛斯的维 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胳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 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如原文第四段:“这一方是 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 精美绝伦。)断臂的维纳斯的超凡美丽真得源自失去双手后,给人的想象美吗?我表示深深的怀疑。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得知,美,形象之美,总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我们观赏一个美女或一 幅风景画时,我们是能直接体悟其美的,美,总是在你来不及想象的时候,直接震撼了你的 心灵,哪会有一个美女站在你面前的时候,经过想象后,发觉她很美起来,然后突然就震撼 了你的心灵。美是瞬间的,是直观的,用李泽厚的话来说,就是:“艺术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同于理知 认识;它们都建筑在个体的直观领悟上,既非完全有意识,也非纯粹无意识。”(《李泽厚哲学文存》699)当我们面对无限苍凉的戈壁时,我们并不是在想象戈壁的雄伟与苍凉之后,然后才被打动,才觉得其壮美无边。我们总是直接接触到这种美,直接被打动,才生发出感慨。而不是通过想象,才领受到美。通过想象得到的美,叫做自我陶醉,自己被自己打动了。那是一种虚无的美,而不是一种共通的,能得到多数人认同的美。因为,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东施”想象成“西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者也,但那是个体的感觉,不能用来解释大多数人领悟到的美。绝大多 数人能领悟到的美,总是一种直观的美。我们也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通过想象感受到美,比如说,去过草原的人听 别人说起草原时就感受到了那种美。但那种美,其实是在回忆一种原先感到的美,在回忆中,我们有可能把它扩大了,或缩小了。所以说,美,总是一种感官的美,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我们去看断臂维纳斯时,并不是在做数学题,我们只会直接领悟到那种美,而不可能在那里想: “哦,维纳斯现在没有手了,她残缺了,但就是因为她残缺了,她没有手了,所以,这意味着 维纳斯可能会拥有无限多的玉臂。” 然后,突然感到,断臂维纳斯太美了。并大喊一声:“维纳斯,虽然你现在没有手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你更美,因为,这意味着你给我无穷的想象。” 我们难以想象有人会这样欣赏一件艺术品。其实,在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他已经自己驳倒了自己。清冈卓行一方面说,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想象。一方面也指出,任何其他部位都丧失不得,只有手的丧失才具有美学意义。这不仅令我迷惑了。假定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鼻子的维纳斯也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鼻子的梦幻曲。我们也可以说:“没有胸脯的维纳斯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胸脯的梦幻曲。。。等等,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想象。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完全就有着这样一个天然的缺陷,这不 是第二个论点所能挽补的。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与第二个论点有着天然的矛盾。清冈卓行的论点的荒谬可以用下面的荒谬的逻辑构造来说明: A:人身上所有的部位都由血与肉构成。B:除了手之外,其他的部位都不是由血与肉构成。这是明显荒谬的,谁都看得出来。现在,请诸位仔细看看,清冈卓行的论点也犯了同样的 毛病。其实,清冈卓行应该把重点放在论述为什么维纳斯只有在失去双手时才变得如此美丽,但他 却相反,把这最为重要的反而轻轻带过。也许,这是因为他意识到,他越说下去,文章的漏洞越大。清冈卓行指出:手是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这令人怀疑,难道眼睛不是一种同外界进行进行交涉的窗口吗? 再设想一下,假如是大腿具有手的这种交涉功能,那是不是说,大腿就可以丢掉不要,而令 人感觉很美呢? 所以说,清冈卓行的所有观点都成问题。在我看来,断臂维纳斯之美来自于她的形式,来自于她那失去双臂后的完美曲线,断臂维纳斯 的美,是一种直观的美,而非想象的美。因为从美学角度来看,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是S形的曲线。我们无法得知为什么人类会认为S形的曲线最为美丽,但显然,这是事实。我们最为欣赏流水波纹之美,也最为欣赏女性曲线之美。而失去双臂后的维纳斯无疑更符合美学上的对曲线之美的最高要求。我们仔细看那断臂的维纳斯,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两条断臂,也形成均衡之美。我可以肯定地说:假使维纳斯的断臂不是断的这样恰倒好处的话,根本形不成美感。——假使 她的右臂断的再长或再短一点,左臂没有完全断掉的话,都不会形成这样的美感。——维纳斯的美是偶然的,来自于她断臂之处的恰如其分。再谈到清冈卓行,毕竟,清冈卓行只是个文学家,并不是艺术家,他是个爱好幻想的诗人。显然,一个纯粹的文人对雕刻艺术的理解总是肤浅地,个人化的。因为,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与文字艺术作用于人的机制是不同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总是直观地作用人的感官,而文字是无形象,也无声音的,属于 第二信号系统,它需要人的大脑联想起声音、画面等第一信号时,才真正打动了人们。所以,文学 艺术侧重于想象力。清冈卓行以文学艺术的有关理论看待雕刻艺术,焉得不犯大错!也谈断臂维纳斯之美-------兼对清冈卓行观点的一次辩驳 作者:叶康乐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龙霞路瓯海中学语文组 邮编325014 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与“胜利女神”、《蒙娜丽莎》一起被誉为 世界三宝,可见其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影响。断臂维纳斯以其断臂获得了一种不可超越的美。这种不可思议的美是如何产生的呢? 有两种看法。一: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她的残缺。——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记得一个著名的有关中学教学的刊物上有这样一则教学导入设计: 主题:残缺是一种美。设计:用例子说明。例子:在一次世界性的棒球比赛结束后,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位明星。当话题谈到 有关坚强这个主题上时,记者问一个棒球明星:你有没有流过泪? “我从不流泪。”棒球明星答道。记者听了大不为然,说:“难道你不觉得偶尔流一下泪会更好吗?” 老师讲完这个话题后,然后归纳出一个结论,说:“残缺是一种美。”并以此作为 导入,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这个方案设计背后的逻辑就是:断臂维纳斯不可思议的美来自于她的断臂。正是 因为维纳斯断了臂,不再完美了,有了残缺,所以就更美了。一句话,断臂维纳斯的美源自她的残缺。这话,其实是一种经典的自慰性的谎言。试问:一个瘸子和一个正常人站在你面前,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你会觉得 瘸子美吗?你会陶醉于他的走姿并以之为天然的韵律吗? 同样地,一个瞎眼的美人和一个明眸善睐的美人一起站在你面前,你会大声念叨: 残缺是一种美,并把她领回家吗?不可否认,有人会喜欢瞎眼的美人,那是因为 瞎眼的美人还有其他出色的优点,但在内心里,那个选择瞎眼美人的人,肯定会想,假如我这个美人不是个瞎子该有多好。不仅你会这样想,连美人自己也会这样想。其实,当我们说一个残疾人、一个孤儿、一个缺棱少角的物品有其可爱、可羡慕之 处时,我们已经带有一点怜悯的味道,在我们的内心里,我们都知道,残缺是一种不幸。二者,人类在艺术上,向来是以追求完美为其终极目标之一的,任何杰出的艺术家 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哪曾有人会为了追求残缺而舍弃完美。我们只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而日夜劳作,呕心沥雪,三十年如一日。没听说过一个艺术家为了追求残缺美而草草结束自己的作品。综上所述,用残缺是一种美来理解断臂维纳斯之美是不确切地,容易使人误入艺 术的歧途,以为艺术是一种残缺美。况且,也容易令人脱离现实,变得迂腐可笑,书 生气十足。二: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想象之后的美,是一种暗示的美。日本作家清冈卓行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因为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 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
曲。(见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因而,给人一种美。我注意到,表达同样意思的此类话语在文中至少出现三次。(如:原文第三段: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胳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 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如原文第 四段:“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 ‘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断臂的维纳斯的超凡美丽真得源自失去双手后,给人以想象美吗?我表示深深的 怀疑。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得知,美,形象之美,总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我们观赏一个美女 或一幅风景画时,我们是能直接体悟其美的,美,总是在你来不及想象的时候,直接 震撼了你的心灵,哪会有一个美女站在你面前的时候,经过想象后,发觉她很美起来,然后突然就震撼了你的心灵。美是瞬间的,是直观的,著名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艺术即直觉。”(1)用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的话来说,就是:“艺术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同 于理知认识;它们都建筑在个体的直观领悟上,既非完全有意识,也非纯粹无意识。”(2)同样,朱光潜也说过:“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3)他还提到:“美感的经验就 是直觉的经验,直觉的对象是上文所说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 的直觉’。这个定义已隐寓在aesthetic这个名词里面。它是从康德以来美学家所公认 的一条基本原则。(4)” 显然,当我们面对无限苍凉的戈壁时,我们并不是在想象戈壁的雄伟与苍凉之后,然 后才被打动,才觉得其壮美无边。我们总是直接接触到这种美,直接被打动,才生发出感慨。而不是通过想象,才领受 到美。通过想象得到的美,叫做自我陶醉,自己被自己打动了。那是一种虚无的美,而不是 一种共通的,能得到多数人认同的美。因为,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 “东施”想象成“西施”,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者也,但那是个体的感觉,不能 用来解释大多数人领悟到的美。绝大多数人能领悟到的美,总是一种直观的美。我们也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通过想象感受到美,比如说,去过 草原的人听别人说起草原时就感受到了那种美。但那种美,其实是在回忆一种原先 感到的美,在回忆中,我们有可能把它扩大了,或缩小了。所以说,美,总是一种感官的美,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我们去看断臂维纳斯时,并不是在做数学题,我们只会直接领悟到那种美,而不 可能在那里想:“哦,维纳斯现在没有手了,她残缺了,但就是因为她残缺了,她没有手了,所以,这意味着维纳斯可能会拥有无限多的玉臂。” 然后,突然感到,断臂维纳斯太美了。并大喊一声:“维纳斯,虽然你现在没 有手了,但是,我觉得现在的你更美,因为,这意味着你给我无穷的想象。” 我们难以想象有人会这样欣赏一件艺术品。其实,在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他已经自己驳倒了自己。清冈卓行一方面说,断臂维纳斯的美来自于想象。一方面也指出,任何其他部位 都丧失不得,只有手的丧失才具有美学意义。这不仅令我迷惑了。假定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是对的,那么,我们可以说,没有鼻子的维纳斯 也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鼻子的梦幻曲。我们也可以说:“没有 胸脯的维纳斯是至美的,因为它奏响了人类追求无限胸脯的梦幻曲。。。等 等,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想象。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完全就有着这样一个天然 的缺陷,这不是第二个论点所能挽补的。清冈卓行的第一个论点与第二个论点有着天然的矛盾。清冈卓行的论点的荒谬可以用下面的荒谬的逻辑构造来说明: A:人身上所有的部位都由血与肉构成。B:除了手之外,其他的部位都不是由血与肉构成。这是明显荒谬的,谁都看得出来。现在,请诸位仔细看看,清冈卓行的论点也 犯了同样的毛病。其实,清冈卓行应该把重点放在论述为什么维纳斯只有在失去双手时才变得 如此美丽,但他却相反,把这最为重要的反而轻轻带过。也许,这是因为他意 识到,他越说下去,文章的漏洞越大。清冈卓行指出:手是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
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这令人怀疑,难道眼睛不是一种同外界进行进行交涉的窗口吗? 再设想一下,假如是大腿具有手的这种交涉功能,那是不是说,大腿就可以 丢掉不要,而令人感觉很美呢? 所以说,清冈卓行的所有观点都成问题。在我看来,断臂维纳斯之美来自于她的形式,来自于她那失去双臂后的完美 曲线,断臂维纳斯的美,是一种直观的美,而非想象的美。因为从美学角度来看,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是曲线,是S形的曲线。我们无法得知为什么人类会认为S形的曲线最为美丽,但显然,这是事实。我们最为欣赏流水波纹之美,也最为欣赏女性曲线之美。而失去双臂后的维纳斯无疑更符合美学上的对曲线之美的最高要求。我们仔细看那断臂的维纳斯,就会发现,即使是那两条断臂,也形成均衡之美。我可以肯定地说:假使维纳斯的断臂不是断的这样恰倒好处的话,根本形不 成美感。——假使她的右臂断的再长或再短一点,左臂没有完全断掉的话,都 不会形成这样的美感。——维纳斯的美是偶然的,来自于她断臂之处的恰如其分。再谈到清冈卓行,毕竟,清冈卓行只是个文学家,并不是艺术家,他是个 爱好幻想的诗人。显然,一个纯粹的文人对雕刻艺术的理解总是肤浅地,个人化的。因为,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与文字艺术作用于人的机制是不同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等视觉艺术总是直观地作用人的感官,而文字是无形象,也无声音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它需要人的大脑联想起声音、画面等第一信号时,才真正打动了人们。所以,文学艺术侧重于想象力。清冈卓行以文学艺术的有关理论看待雕刻艺术,焉得不犯大错!
参考文献 1。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初版 155页)2。李泽厚 《李泽厚哲学文存》699页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3。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初版 18页)4。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年9月初版 12页)
第二篇:教案《米洛斯的维纳斯》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教学设想:《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作家青冈卓行阐述自己审美观的一篇文艺随笔,这对于较少接触文艺理论的高一学生来说会比较难理解,所以本课时以正确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为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再作些适度的扩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来领会文中的理论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文中借写自己看一枝盛开的海棠花产生的联想,发表自己对艺术美的看法。他认为艺术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艺术家必须通过细心观察去弥补有限,创造出更多美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又一位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
二、新授:
(一)欣赏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 多媒体播放旋转画面《米洛斯的维纳斯》。
1、学生观赏雕像,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这尊雕像。
2、教师介绍鉴赏家的评价:雕像的脸型呈现出典型的希腊特征,椭圆形的面庞,朴素的波浪式的发髻,平额,笔直的希腊鼻子,丰满的下巴,安详的目光和微微鼓起的嘴角,表现出沉静、端庄、凝重的神情。雕像裸露的上身和覆盖着线条舒卷下垂的衣褶的下半身,结合得十分自然,并构成巧妙的对比,不仅更显示女神的健壮丰满,而且使整座雕像稳定而富有变化。雕像动作幅度不大,但异常含蓄微妙,直立而又略微倾斜,静止而又稍有转动,加上人体各部分之间的高低起伏、强弱交替的节奏感,形成整座雕像转折有致、婀娜向上的优美体态。雕像的整个形象落落大方,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充满质朴典雅之美,给人以纯洁、高尚的感觉。
3、学生谈自己对“断臂”的看法。
(二)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阅读①②③段,思考:作者在欣赏雕像时产生了什么想法?他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
(1)要求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产生的想法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的理由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双臂,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意思相同的语句还有:“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浓浓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2)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维纳斯失去的双臂引起了欣赏者无穷无尽的想象,从而获得了整体美。
2、阅读④⑤段,思考:作者是否赞成复原雕像的双臂?为什么? 学生边阅读边勾画,然后回答。(1)作者不赞成复原雕像的双臂。文中有“倒人胃口”“奇谈怪论”“否定真正的原型”等语,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2)作者认为,失去双臂的雕像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复原双臂的雕像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也就是说,一旦复原雕像的双臂,肯定了一个,就否定了其余,欣赏者的想象空间就变小了,即复原双臂后的雕像不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3、阅读⑥⑦段:思考:作者认为丧失的部分只能是胳膊,他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作者的看法的?
学生阅读后明确:作者的理由是,手是人与世界、他人或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正是丢失了双臂,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件艺术品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可以这样理解:雕像失去了双臂,才恰好给了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臂所带来的魅力。
(三)理解并归纳作者的美学观
教师引导:作者在文章中是针对一件艺术品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把他的观点普遍化,即由一件艺术品到一切艺术品。从作者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鉴赏观点中,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他的美学观吗?
学生思考,进行交流并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作小结。
明确:
1、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能够激发欣赏者想象的艺术作品才是魅力永久的作品。
2、限制、局促了欣赏者想象空间的艺术作品,其艺术价值就要大打折扣。优秀或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来完成的。这一点与中国古代诗歌、绘画和戏曲艺术中的虚实相生规律类似。
3、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不等于任意残缺。
三、课堂讨论:
教师提供话题:
1、联系自己的理解或欣赏感受说说艺术空白与再创造的关系。(教师做适度引导,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例如《荷花淀》中没有直接描写水生嫂的外貌,但读者在读完小说后会在各自的心中画出一位水生嫂的形象。)
2、说说你将用怎样的画面来表现下面诗句的内容: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
四、课堂小结: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其实也是借维纳斯的断臂阐述自己的美学观。他教给了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角度和一些方法,也让我们懂得好的艺术作品是讲究“再创造”(注重激发欣赏者的想象)的。江西崇仁一中 黄漪
邮编:344200
第三篇: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
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
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1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才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的说课就是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五部分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文艺论文,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本课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即残缺美。
2、教学目标:
学生在上学期赏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花未眠》阐述了美是邂逅所得及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方面的深入与延续。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残缺美,把握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深入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通过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注意及时纠偏,并引导话题的走向。
以本文为契机,引入有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教学时围绕维纳斯雕像,介绍和本文作者观点相通的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结合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贯穿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学生对她的欣赏将会提升审美品位。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在语句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作为难点之一;难点之二则是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断臂维纳斯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残缺的艺术品都是美的。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欣赏品味法:课文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审美点,以蒙娜丽莎与胜利女神为衬托点,以齐白石画为深入点,以自然残缺美为延伸点,以人生的残缺美为德育点,这些抽象的理论都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直观地学习,形成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细细品味。
2、自读探究法:由于本课是自读课,因此课文教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为主。找出问题,看书筛选信息解答。
3、自由讨论法:如何为断臂维纳斯复原,学生会各持己见,这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在拓展深入时,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这就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这个问题也会引发争论。讨论时教师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也可留下空白,由学生自己甄别。
4、讲练结合法:在品味了断臂维纳斯后,又浏览了蒙娜莎神秘的微笑,就展示几幅胜利女神的远近的雕像,让学生写一个片断,进行审美练习。
教学手段:本课将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首页:断臂维纳斯的美在璀璨的卢浮宫的衬托下更显得庄严而典雅。在巴黎一瞥中将几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出卢浮宫三宝,配上了《雪绒花》的音乐,意境很美。在拓展深入中,有齐白石的绘画,有当代摄影作品,有残疾人的几幅图片,以此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及人生中的体现。最后的审美练习也展示胜利女神的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她的形象美和神韵美。这些图片的应用将和本课对美的阐释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美的教学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六个环节
(一)导语:由巴黎引出卢浮宫三宝,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卢浮宫镇宫第一宝——庄重典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上。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是浪漫之都,是艺术之都。它有美丽的塞纳河,有经典的艾菲尔铁塔,有绚丽的小区广场,辉煌的红磨坊,有神秘的巴黎圣母院,有璀璨的卢浮宫┄┄在卢浮宫里珍藏了三件镇宫之宝。
(二)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课文探究
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六个
1、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维纳斯失去双臂后,获得了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不赞成复原双臂?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复原计划,告诉我们你心中完整的维纳斯是什么样的?
6、维纳斯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不能失去其它部位吗?
这六个问题由学生品读课文,讨论完成。
(四)拓展深入
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我国古代绘画中体现了空白艺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齐白石画虾,他只画虾的动作,而空白处观赏者便想象成了水。空白艺术与残缺美是一脉相承的。
“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虚实相间的艺术。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虚实相间的艺术,可展示几幅古画,与学生共同品味。
然后向学生出示两幅作品,《玻璃破碎的瞬间》是一幅摄影作品,一只高脚酒杯破碎的一刹那,蓝色的液体流出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影壁”在顶部特意设计成了残缺。这些都是残缺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而在文学作品中残缺美是如何表现的?
比如结局离散,人物性格的缺憾都会产生残缺美的效果。《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这些缺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富于个性,真实可信,流传千古。
现在就让我们从艺术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中,月圆月缺,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所以残缺的也是美。
人生是也是不完美的,想想人生中的残缺美是如何创造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想到残疾人:阿炳,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等,然后学生就能够说出他们用意志创造了美。
教师引导升华本课: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畅谈心志。
(五)审美练习
中国古代读书方法中有知出知入法,就是要能读进去,也能跳出书中观点的束缚,现在就让学生走出清冈卓行的思维空间,重新审视维纳斯的美。学生除了残缺美外还可以看出这座雕像的形体美和庄严典的神韵美。用课件展示板书:
1、完整的艺术美。
2、完美的形体美
3、古典的神韵美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她的神韵美。俄国古典派评论家温克尔曼用这样两句话来赞赏希腊雕像的美:崇高的庄严,伟大的静穆。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罗斯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这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她大方而雄伟,坦荡而又自尊,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教师启发学生: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其实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然后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傅雷的《蒙娜丽莎之美》),学生找出描写画面主人公神秘的微笑的语段: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最后要根据上面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一个片断写作练习,学生仔细看《胜利女神》的雕像,欣赏《胜利女神》之美,不少于200字。
(六)布置作业: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四、说板书
米洛斯的维纳斯
必须失去双臂——才有无数双玉臂
残缺美不能复原双臂——“有”限制了想象人生?
只能失去双臂——双臂可千变万化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渗透一些美学知识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会获得审美体验,可以说通过本课可以对学生艺术修养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而对艺术的审美又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内在,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追求奋斗,有的人奉献,有的人索取。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刹那间的选择会决定一生。教师与家长以及社会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向,这种美的指向在学生潜意识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会的车轮前进,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只要符合真善美,这样的人生就是最美的。
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谢谢!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清冈卓行。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剖析本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美的真谛,本文是一篇艺术随笔,蕴含作者的美学主张,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但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接受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艺术的残缺与完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卢浮宫的视频最后定格在维纳斯雕像之上,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新课: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卢浮宫的“首席珍宝”,被公认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欣赏她的美吧。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结合导学案,了解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和有关传说,把握维纳斯雕像的形体美。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师生讨论,共同明确: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其余段落则分别从正面、反面和侧面对这一中心进行论述,分别阐述了必须失去双臂、不能复原双臂以及只能失去双臂,层层递进,全面支持了主旨句。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出问题: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小组自由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我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秀美的双臂,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艺术欣赏的一条规律,即残缺美。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吗?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读通到读懂,进而读中设疑。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舍弃一些东西,反而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残缺和完美的认识,发布到班级博客中。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3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七部分展开论述: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是一篇艺术随笔,蕴涵着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能给人以美的熏陶。但由于是译文,又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美学观点,要领会文章内涵有一定难度,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质疑解疑,主动获取知识和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本课教学建立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探究式鉴赏阅读训练”的基础之上,又承接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筛选文章重要信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以温故而知新,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与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就本文而言,理解“缺陷美”这一美学观点,学会欣赏维纳斯以及其它美的事物都需要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3、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残缺美”的涵义。
依据: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对于审美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和审美素养还比较欠缺的高一学生来说,要理解这篇文章或者接受作者的美学主张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我采用这样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导入时,展示维纳斯雕像图片,配上优美音乐,创造艺术氛围,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
2、启发探究法:在这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课文的理解和探讨主要由他们自主完成,我只是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
3、想象思维训练法: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复原了心中完美的维纳斯,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自由讨论法:想象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形象时,以及对作者的观点争鸣与延伸时,让学生不拘一格发表看法,讨论时教师也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但不会强加给学生。
(二)教学手段
本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将维纳斯雕像图片展示给学生,配上音乐《致爱丽斯》,创设优美的艺术氛围。在探讨缺憾美时,展示齐白石的绘画,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中的体现。另外,课文的板书也用课件展示,方便学生记录。
四、学法辅导
1、欣赏品味法:引导学生在动听的乐声中欣赏各种相关的艺术图片,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自由畅谈对艺术品维纳斯雕像的审美认识。
2、自主探究法: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主动探究,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我只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启发。
3、想象思维训练法:学生在我的提议下,想象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学生想象力各有不同,但我都会予以肯定,想象不出来的我就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让他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放飞想象的翅膀。
4、交流讨论法: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自由发表看法,大胆创新,学会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学习。
五、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有六个环节
1、导入
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由谜面“凝固了的舞蹈”猜出谜底“雕塑”,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维纳斯雕像上,让学生欣赏雕像,并谈感受。
2、课文感知和探究
当学生发现雕像“断臂”这个特点时,引导学生速读课文,并完成两个任务:①找出“断臂”的来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对“断臂”的看法及理由。②就课文有疑问之处提出问题请老师或同学解答。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探求和与人交流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残缺美”的涵义,从而解决教学难点,实现知识目标和“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这一能力目标。对于课文关键语句的理解,上课前我已作好了充分准备,以应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种种疑问和的理解。
3、激发想象
残缺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无限神秘的遐想。放飞学生的想象之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建议学生设想完整的维纳斯形象。
学生在想象时,反映出的是他对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是想象能力的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
4、争鸣拓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是这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学生的某些见解可能不成熟,但学生在发表见解的过程中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了审美个性,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所以这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学生讨论:你是否赞成作者“残缺美”的观点?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还会适当地启发学生。
5、课堂总结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面对这断臂的维纳斯,她究竟是断臂更美还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感受美,欣赏美,珍惜美。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但是关于“美”这个话题远远没有终结,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视野,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修养,这样就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漫步了。
附板书、争鸣、残缺、维纳斯、完整、拓展
6、布置作业:以“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同时还强调:阅读和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十分尊重学生的审美选择,鼓励他们对文本美学观点进行质疑和争鸣,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在师生、生生多边对话交流中,展现各自的想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创新点
教学中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平等交流,不求意见统一,激活了思想,活跃了气氛。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四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高一必修)
全校公开课教案授课班级:高一8班 授课教师:陈科芝 2008年5月26日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规律。教学方法: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外景)法国,不仅是著名的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更是世界闻名的文化之都。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是法国巴黎罗浮宫的外景,罗浮宫共收藏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尊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它们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维纳斯。
二、艺海拾贝(解题)——介绍维纳斯 维纳斯——爱与美的女神
你认为维纳斯雕像有双臂和没双臂,哪个更好?为什么?(此问题意在表达个人的认识,为读文做铺垫。)
三、求知之路(朗读、分析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分两个角度阐述:
维纳斯的双臂必须失去;维纳斯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2.分析“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双臂必须失去。”
因为维纳斯的断臂能引起人们无数的想像„„“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双臂失去——“无”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无数双玉臂(普遍)——丢失了双臂却得到了无数双臂
“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难以打动人心,艺术高度下降,难以超越原先的美感。”使欣赏者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第五篇:《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残缺美”这一美学理念。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结构层次,形成整体认识。
3、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主张,以期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所学内容。教学重点:
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罗浮宫外景)大家从画面上看到的是法国巴黎罗浮宫的外景,以及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三个博物馆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
罗浮宫共收藏有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近40万件,其中艺术珍品3万件,更有被尊为罗浮三宝的三件艺术品,它们是什么呢?
第一件《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第二件《蒙娜丽莎》画像,第三件是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在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这三件现今就存放在法国罗浮宫博物馆内,成为“镇馆之宝”。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罗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是一件怎样的宝物。
二、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1959-1969年间发表过许多诗作和评论。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1969年获得芥川奖。
三、掌握词语,朗读课文。
攫(jué)住
矫(jiǎo)揉(róu)
毋(wú)庸赘(zhuì)言
丰腴(yú)
脊(jǐ)背 匀(yún)称(chèn)
销(xiāo)魂
气氛(fēn)
迥(jiǒng)然
回溯(sù)
玉笏(hù)
驰骋(chěng)
魅(meì)
髋(kuān)部
四、检查预习情况,提问。
师:作者在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一个什么奇怪的念头? 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
五、思考问题,分析课文。
展开想象的翅膀,为维纳斯添上双臂。
1、维纳斯的雕像有两尊,一尊是断臂的维纳斯,另外一尊是复原后的维纳斯,想一想有了双臂的维纳斯将会是什么样?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明确:有——双臂不缺损: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象的雕像。
2、我们再将两尊雕像做一下对比,思考没有双臂的维纳斯又会是怎样的? 明确:无——失去双臂: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象的雕像。
3、就让我们再大胆地假设一下:要是找到了维纳斯雕像“原装”的断臂,恢复了这件艺术珍品的原貌,情况是否会好一些呢?
“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 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型,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不会,因为无论是人们后来选择出来的形象,还是原初的形象,它们都无法与“丧失”时人们“着迷”般地创造出来的形象相抗衡,这是个心理或感情问题。
4、既然这种缺陷美无论是人们后来选择出来的形象,还是原初的形象都无法比拟的,那么为什么说“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它任何部位?
明确: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来看,为什么说“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而不是其它任何部位?
明确:因为胳膊,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维纳斯丧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无数种交涉方式的梦幻曲,才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5、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缺的,它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形的,具有普遍性,因而是完整的。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倒是质的飞跃。
余秋雨在《废墟》中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而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由此可见—— 艺术创作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给欣赏者,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去完善它,充实它,使它成为符合审美者自己意愿的作品。
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艺术品的缺失使艺术品本身的艺术效果更加完整(完美)。
——这就是“缺失”与“完美”的关系,它反映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
总的来说,也就是——虚实相生。
六、深入理解,提取信息。
1、阅读文章2、3段,判断下列表述的正误,并说明理由(要依据原文)。表述(1):
第2段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明维纳斯雕像的双臂是在运转过程中被人有意隐藏了的,目的就是超越时空,从特殊转向普遍,借舍弃部分来获取某种艺术上的完整。
表述错误:被人有意隐藏了的。
表述(2):
第3段作者从雕像的艺术效果方面肯定了维纳斯雕像失去双臂以后反而获得了更高的艺术价值,或者说是“想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表述正确
2、默读文章4、5段,指出下面表述与原文不符之处:
表述:第4段中,作者通过复原双臂前后艺术效果的对比,批判那些复原方案都是毫无根据、缺乏考证的。第5段中作者又运用假设,从自我情感角度指出复原方案的不可行,反面映衬了雕像显存形态的无可取代的艺术魅力。
3、理清结构:
(1)提出想法 :必须失去双臂。
(2-3)从正面阐述维纳斯雕像“必须失去双臂”。(4-5)从反面批判各种复原方案的不可行。
(6-7)从侧面补充阐述维纳斯必须失去的是双臂而不能是别的身体部位。
4、你读懂了吗?(难句解析)
①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②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七、知识拓展,思考问题。(1)缺陷美和坎坷人生
据说一位著名的美国棒球明星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骄傲地表示自己从未流过眼泪,记者忍不住回敬他:“我认为你不如象别的人一样有时也会哭好一点。”
棒球明星为什么表示自己从未流过泪? 记者为什么建议他有时哭一哭?(2)欣赏画“深山藏古寺”
宋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
这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3)欣赏《江雪》
这是一首咏雪寄情诗。大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不见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位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冒着大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
八、课堂小结:
正是维纳斯雕塑双臂的残缺才使她具有了无穷的魅力。这就是残缺美的巨大魅力之所在,这也就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九、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