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峡教案(公开课)
《三 峡》集体备课
主讲人:吴翠芹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滚滚东逝的长江犹如一条艺术的长廊,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无不激发着诗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峡吧。多媒体显示《三峡》图片,播放歌曲《三峡情》。目睹了三峡美景,倾听了三峡之声,我们一起再从语言文字中来品味三峡之美。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
一读一译一品味 读:熟读课文 译:准确翻译课文 品:品美景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简介:
首先我们了解作者郦道元,同学们看大屏幕: 名:郦道元,字善长。时:北魏。
地:北魏范阳涿州人。评:地理学家,散文家。
作:《水经注》。叙述了长江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请同学们今后尝试用这种名时地评作的顺序去介绍作者。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
(3)请学生注音、划分节奏。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给这些字注上音,并给句子划上节奏。)
(4)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⑸学生齐读,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我们一起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感知课文:(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多媒体显示:
1、请同学们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检测。多媒体显示:
3、质疑解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3、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个问题:课文中三峡的山水有怎样的特点?你能用“三峡的 美,我从 看到了”句式写一写吗?(5分钟)
三峡美不美?美在哪?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峡
请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总结板书,●板书设计:多媒体显示
贯穿写作手法:
1、写景状物抓住特点。
2、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动静结合手法:素湍绿潭,湍潭一静一动。,4、语言凝练: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妙语传神。
5、情景交融:良多趣味,直抒胸臆。体现作者愉悦的心情。
作者在写景状物中寄托了自己目睹三峡四季不同景色的感情,有激动,有恬静,也有凄清,景中含情。
五、拓展延伸:古今三峡对比:古时的三峡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再来看今天的三峡,请同学们看:
多媒体显示:
问题:从这段材料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教师总结:郦道元用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利用三峡水流急和落差大的特点,建成三峡大坝,造福了三峡人民,所以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人定胜天!我们要做自然的主人,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所以三峡不仅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更有造福人类的人文之美。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余秋雨的《三峡》,肯定受益匪浅!
五、指导背诵。(有时间进行)
(最后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多媒体显示: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二篇:三峡-公开课-教案
三峡
复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并掌握理解性默写。
2、会重点字词及重点句的翻译。
3、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进而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复习过程:
一、导入示标:
二、主体复习:
(一)复习提纲一:背诵课文
要
求:准确、流畅(不丢字、不加字、会写字)注意下列字音:
略无阙处
曦月
飞漱
沿溯 御风
襄陵
属引凄异
(二)复习提纲二:译重点词句
要
求:要会翻译重点词语注释、句子。展
示:
1、通假字:略无阙处
2、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 :
沿溯阻绝 :
回清倒影: 自
自非亭午夜分:
绝
绝巘多生怪柏:
清
有朋自远方来 :
哀转久绝:
清荣峻茂:
3、重点句: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是乘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无限趣味。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水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⑤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间飞流冲荡。
(三)复习提纲三:回顾课文重点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夏水的句子: 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思考、讨论下列考点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2)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 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2)理由1:水流急(或水流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从侧面表现三峡的秋天在猿声中越发显得萧瑟凄清;又暗示了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四)复习提纲四:直击中考
拓展延伸
要
求:打开思路,联系生活,结合课文,组织好语言。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北京三峡游旅行社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示例: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 景风格迥异。正像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素湍绿潭,瀑布飞悬;秋景凄寒,猿鸣哀转。如今走进三峡人家,可以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
四、回顾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并掌握理解性默写。
2、会重点字词及重点句的翻译。
3、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进而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五、每节一考:
积累拓展
第三篇:三峡教案(公开课)
《三
峡》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滚滚东逝的长江犹如一条艺术的长廊,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无不激发着诗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峡吧。多媒体显示《三峡》图片,播放歌曲《三峡情》。目睹了三峡美景,倾听了三峡之声,我们一起再从语言文字中来品味三峡之美。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
一读一译一品味 读:熟读课文 译:准确翻译课文 品:品美景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简介:
首先我们了解作者郦道元,同学们看大屏幕: 名:郦道元,字善长。时:北魏。
地:北魏范阳涿州人。评:地理学家,散文家。
作:《水经注》。叙述了长江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请同学们今后尝试用这种名时地评作的顺序去介绍作者。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⑴学生放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
(3)请学生注音、划分节奏。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给这些字注上音,并给句子划上节奏。)
(4)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⑸学生齐读,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我们一起读一遍)
四、疏通文意,感知课文:(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多媒体显示:
1、请同学们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检测。多媒体显示:
3、质疑解惑:请同学们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3、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一个问题:课文中三峡的山水有怎样的特点?你能用“三峡的 美,我从
看到了”句式写一写吗?(5分钟)
三峡美不美?美在哪?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峡
请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总结板书,●板书设计:多媒体显示
贯穿写作手法:
1、写景状物抓住特点。
2、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动静结合手法:素湍绿潭,湍潭一静一动。,4、语言凝练: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妙语传神。
5、情景交融:良多趣味,直抒胸臆。体现作者愉悦的心情。作者在写景状物中寄托了自己目睹三峡四季不同景色的感情,有激动,有恬静,也有凄清,景中含情。
五、拓展延伸:古今三峡对比:古时的三峡让人赏心悦目,我们再来看今天的三峡,请同学们看:
多媒体显示:
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抬高至175米。发电方面,可安装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对缓和华中、华东、川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有重要作用。航运方面,可改善长江特别是川江渝宜段(重庆——宜昌)的航道条件,对促进西南与华中、华东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发展长江航运事业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具有巨大的养殖、旅游等方面的效益,是一个条件优越、效益显著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长江的一项关键工程。
问题:从这段材料中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教师总结:郦道元用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利用三峡水流急和落差大的特点,建成三峡大坝,造福了三峡人民,所以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人定胜天!我们要做自然的主人,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使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所以三峡不仅有着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更有造福人类的人文之美。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余秋雨的《三峡》,肯定受益匪浅!
五、指导背诵。(有时间进行)
(最后给同学们留一个作业)多媒体显示: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三峡》。
第四篇:《三峡》公开课教案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
(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3、请大家齐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过渡:
听这些同学一说,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些对三峡的印象了,但还有点儿模糊,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四人小组合作,任选一景,用自己的话把它详细描述下来,好吗?(四人小组合作,一人执笔,其余三人口头描述。)
(组内代表发言)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四、拓展延伸: 过渡: 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
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到2009年三峡三期工程竣工,水位将抬高175米,请对照课文和查找的资料及图片,展开想象,描绘一下那时郦道元所描写的景观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三峡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三峡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三峡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观。我相信,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作业: 对三峡工程众说纷纭,你的看法呢?结合课文和你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建立三峡水利工程的看法。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以“三峡”为主题的板报。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夏
湍急
三峡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五篇:三峡 公开课 王飞
三 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2.理解写景与抒情的紧密关系。3.体会文章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描绘的写作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写景与抒情的紧密关系。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讲授法(3)谈话法(4)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长江三峡,绵绵七百余里,四季分明,气象万千。郦道元却只用了短短的155个字,就将其尽情描绘。色彩斑斓、错落有致、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那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峡》,来感受《三峡》那无限壮美的风光,来体会作者那脉脉涌动的真情!
二、学生齐读课文
三、回顾上节课内容
上节课我们主要扫清了文字障碍,下面检验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小黑板)
1.字词:(1)略无阙处(2)夏水襄陵(3)沿溯阻绝(4)虽乘......奔御风(5)不以疾也(6)绝巘多生怪柏(7)飞漱其间(8)属引凄........异
2.句子:(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互文(名词,分开)(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并提(名词,合在一起)(3)清荣峻茂——省略句
四、呈现教学内容
(一)山峡的山
1.本文描绘三峡风光,都写到了哪些景物? ——山、夏水、春冬之景、寒秋之景。(板书)
2.描绘长江三峡为什么从山写起?(什么叫做峡?查字典)——两山夹水的地方叫做峡,有山有水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3.男生齐诵三峡的山,思考三峡的山有何特点? ——山:(1)长(七百里)(2)多(无缺处)(3)高(蔽天日)4.语言特色:
寥寥数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三峡巍峨雄壮,语言可谓十分简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简练之余并不乏形象生动。
(二)三峡的水
1.女生齐诵三峡的水,思考三峡的水有何特点? ——夏水:(1)大(襄陵)(2)险(阻绝)(3)疾(千二百里)2.语言特色:简练、生动
(三)春冬之景
老师范读,美,享受,美在哪里?(学生讨论)
1.作者观察的视觉角度有何变化?
——(1)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仰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从春冬之景中,你读到了那些颜色? ——白浪,绿潭,青山,花草(五彩斑斓)。
3.春冬之景中,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你能找出来吗? ——(1)动态:素湍回清;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静态:绿潭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4.这里有一个句子非常有特色,一字一景,你能找出来吗?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5.三峡春冬之景给你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6.写作借鉴:
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描绘。
(四)寒秋之景
1.从哪里可以看出自后写的是深秋之景? ——霜。(霜叶红于二月花)。
2.三峡寒秋之景给你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衰败、凄凉(万物凋零)。
五、深度研讨、感悟
1.本文描绘三峡四季风光的顺序是什么? —— 夏——→春冬——→寒秋
2.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描绘?(提示:水位变化)——学生讨论
——夏季雨量充沛,水势最盛。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水势之险恶,四季之中,无出其右。这是长江三峡最负盛名的景观,大气磅礴,雄壮有力。春冬之时,水位降低,水势变小,显然已不及夏季的壮观,但冬末春初,万物复苏,一派生机勃勃。到了深秋,万物凋零,水位降至最低,水势降至最小,一片凄凉衰败的景象。这种描写顺序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它是按水位高低、水势大小依次递减的顺序来写的,可谓别出心裁!
3.为什么三峡描绘的前壮美,后凄凉?
(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我们先放一放)5.小黑板出示两首诗:这两首诗都是由国民党中的一位元老级人物——于右任先生所创作。“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徊海上庆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当年于右任47岁,豪情万丈、义薄云天,那胸襟、那气魄、那对革命成功的渴望,溢于言表)——壮!==《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已是83岁高龄,曾经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烟消云散,随之而来的是对在战争中牺牲的千千万万个年轻生命的缅怀,是对自己叶落难以归根的慨叹。)——悲!6.同一个人作的诗,为何前壮后悲?
——时间变了,环境变了,情怀也变了。心中的情变了,笔下的诗也就变了。《天上的街市》为何那么繁华美好?《蔚蓝的王国》为何么自由幸福?——因为心中有美好,心中追求自由和幸福。心中有什么样的情,笔下就有什么样的景。笔下就有什么样的景,景背后一定藏有什么样的情!
7.回到课文,文章前三部分写的壮美,为什么?
——因为热爱。对秀美的自然风光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8.最后一部分又写的凄凉,为什么? ——因为心中忧郁。
9.那作者忧郁的到底是什么呢? ——本文作者是(郦道元)。如果老师告诉你,本文的真实作者根本不是郦道元,你会作何感想?如果老师再告诉你,郦道元一辈子根本就没有到过长江,你又作何感想?(不可能啊,书上就这么写的,尽信书等于无书)。
本文选自《水经注》。《水经》是一本记载古代中国地面上各大河流的地理文献著作。例如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汉水等。因为记载过于简单,所以要为其作注释。(例如为《春秋》做的传——《左转》)《三峡》是别人创作的,郦道元把它收集过来进行加工整理。
为何说郦道元从未到过三峡呢?郦道元是北魏人。当时南北朝军事对立(类似于今天的韩国与朝鲜),南朝的国境线一直在秦岭淮河,鼎盛时期甚至到了黄河南岸,郦道元作为一名北朝人,根本不可能到长江那边。所以我们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甚至要知其然其然。
10.问题出来了,他从未见过长江三峡,为何这样描绘三峡?(前壮美后衰败)为何又喜又悲又爱又恨?爱的是什么说过了,恨的是什么?
——恨的是国家长期分裂、战乱不断,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是对天下苍生的怜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所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渔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天下百姓的生活何不是如此呢!!
六、再读课文,细心品位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诵 3.全班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