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察和利用生活学物理
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观察和利用生活
摘要:对于物理而言,生活就是它的源头。物理中的许许多多的现象,皆可从生活这部字典中观察而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利用日常生活学习物理。
关键词: 物理 观察 利用 生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贯穿这一理念,必须让学生关注生活,本文就此浅谈一点看法。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在物理学习中,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在成长中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是包含理解、思考等成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如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尝试以下做法: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他们能取得伟大科学成就的原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简单介绍物理学家的观察趣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去研究万有引力,伽利略从观察教堂里的吊灯的摆动中发现摆的等时性,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水的溢出找到测量不规则皇冠的体积,从而测出皇冠的密度等。通过介绍诸如此类的观察趣事,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打下基础。
教师要牢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设计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能够引起认知冲突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如:在学习了大气压强时,提出一张纸能否托起一杯水。
2.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物理学发展史上因观察不细致或观察未与思维结合而导致与重大科学发现失之交臂的事例不胜枚举。任何发明与创造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引发创新。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地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可能与教学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创设观察情景,另一方面要传授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一般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联想法等。在多种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急于求成,要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与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也要耐心地听完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观察中始终保持敢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只有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启发学生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多问“为什么”
在生活实践中,我门每天都在感知着各种各样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关键是我们能否主动地去思考一下“为什么”。如雨后天空中为什么出现彩虹,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为什么不触电,白炽灯的灯丝为什么做成螺旋状,夏天冰棒周围为什么冒“白气”等,这样可以诱导学生积极观察并探究物理知识。
熟悉的生活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在日常生活中包含大量的科学现象,要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例如:为了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可以由生活中常见现象,在水里,许多东西能浮在水面,比如乒乓球、木块,船等;也有许多东西沉到水底,比如:石头、铁球、玻璃等;那么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引出探究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提出了一些问题。
4.布置学生力所能及的观察任务
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找到可供观察的实例,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由于这种观察活动的对象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并且由学生本人相对独立地进行观察,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对于其他能力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预习性的课前观察,如把课本中某些课题后面的一些观察性作业,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前布置给学生留心观察,也可以布置一些复习性的课后观察,包括观察性的作业。在观察时不但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细心观察,详细的做好观察记录,而且要求在观察中进行不断地思考,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前,先让学生利用鸡蛋、盐、水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
二、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用品进行物理学习
“问题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单凭思考是无法解决的,只有把它变成一个个课题才能对其研究并加以解决。通过把生活中的问题变成课题,可以明确探究的目的,根据目的选取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合理的探究方法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这种来源于生活中的问题因为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所以能够引起更大的兴趣。如果弄清楚了事物的来龙去脉,也能给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因此学生会很有信心和决心去把事情办好。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的一般教学用具都比较简单,精度要求不高,多数实验是定性的,这给我们利用日常用品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的活动设计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适合学生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内在情感,注重学生的发展,切实可行。
1.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学生普遍存在生活经验不足,实践经验缺乏等特点,活动的设计,要能够创设相关的物理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获得具体的直接经验,得到清晰的感性认识。比如说,在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是否有关时,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力,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作用点关门,观察作用效果,原因是多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学生获得了清晰的感性认识,凭感觉做出回答: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通过活动,顺利的引入课题。
教师要善于利用手边的用具设计一些出乎意料的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例如:学生凭先前经验都知道,把乒乓球放入水中,乒乓球必定漂浮于水面。如果教师先用倒置的饮料瓶(将饮料瓶剪去底部,做成漏斗状)盛满水,演示乒乓球在水中始终不下沉的现象,强化学生的固有经验,再把饮料瓶中的水放出,让乒乓球下移至底部,拧开瓶盖,从乒乓球的上方向下注水,水满后,乒乓球并不上浮,而是呆在水底,学生见此情景,无不感到惊奇、兴奋,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2.利用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作为教学器具,让学生从身边学物理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大胆假设,开展讨论,分组设计检验猜想的实验方案,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进行充分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前,让学生事先准备玻璃和两个大小相同的物体,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不用平面镜?玻璃和物体的大小有限制吗?„„对于学生的疑问,不做解释,而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疑问准备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我们发现学生的选材,都是随手可取的日常用品:镜子有圆有方,玻璃多是天然的碎片,把橡皮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相同的圆珠笔头、钢笔帽等等。上课时,学生几乎人手一套,很好地进行了多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活动不但完成了教学内容,解决了自己的疑问,而且有了新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后,我制作一个浮沉子:将装有适量水的小瓶(眼药水瓶中放入四枚小铁钉)瓶口向下,使其漂浮在塑料瓶(2L饮料瓶)内的水面上。塑料瓶口密封后,用力挤压塑料瓶的侧面让学生观察,体验当浮力不变时,改变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情况。在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说明。
在活动中,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我们的道具却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随手可得。这样的活动,既弥补了实验器材的缺乏,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很自然的对物理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引起争论,激发思考,培养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的兴趣;通过活动解决的问题,印象深,理解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使学生体会到生活用品也可以解决物理中的“大”问题。
课堂活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活动的目的是协助完成教学任务,活动的设计要有实用性,要尽可能的运用学生身边的物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研究的方法,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具设计实验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在《压强》的教学中,引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让学生进行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可以利用桌上提供的器材:一块橡皮泥、吹气的气球、装水的饮料瓶、细沙、小桌子,也可以利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实验。在实验交流中,虽然学生选取的器材不同,但都能探究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一个或两个,发现有些学生的设计既简单又巧妙。
4.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生活用品制作教学用具
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模仿,他们需要弄懂其原理;对实验器材做出点滴改进,都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寻求合适的原料,进行部分的加工、组装,也是一种难得的手脑并用的锻炼活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看似简单的制作,都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在制作针孔照相机时,孔的大小决定了仪器制作的成败。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需要不断的尝试,多次的制作。上课时,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盒子,比较容易地观察到烛焰通过小孔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得出小孔成像的特点。细心的学生还观察到:当烛焰摇动时,像也摇动,且摇动的方向相反;当移动小孔与烛焰的距离时,像的大小也改变;用不同的纸盒,小孔离烛焰的距离相等时,像的大小也不同等等。学生通过想象、细心观察、大胆的尝试,丰富了感性认识,为理论学习积累了较多的第一手材料,而这些直接经验的获得全来自于自己制作的器具,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了较多的成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变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又如,同样做光的反射的实验,一个用光的反射的正规仪器,一个用硬纸板、狭缝和平面镜,学生对这二者的心理反应是不一样的。对后者学生更感兴趣,更有悬念: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反射角、入射角有怎样的关系,促使学生一定要用量角器量出角度的大小。而且后者在实验过程中不受入射点的束缚,较容易得到实验现象。这样的实验经常出现,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利用日常用品,完成科学探究过程,使我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印象深刻,对这样的实验感到亲切自然。这样的实验,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的物理学原理。自选器材,自己制作,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动手机会,激发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活动内容。
物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直接经验,通过观察、实验,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掌握了物理知识,使学生不再认为物理学习枯燥无味,真正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刘炳昇 魏日升主编.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训练(初中物理教学法 • 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重印
第二篇:物理观察日记
“观察日记”学习物理方式的探究
景德镇市电教馆 吴巧玲 市一中分校 池熙 市二中 袁亚萍
摘要: 《“观察日记”学习物理方式的探究》是江西省重点课题,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发生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感悟物理知识的存在。采用学生自由选择内容与教师列提纲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一系列学生课外观察、动手、家庭实验等活动,通过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亲身经历的实验探究过程,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对观察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而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演示,归纳、总结其物理规律,形成一种以“观察日记”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生活实践
物理实验
观察日记 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国全面铺开,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逐步向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此,在学生中进行一场学习方式上的革命势在必行。同时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爱护和启迪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陈旧、僵化、呆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重新构建一个充满生动和活力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新模式。
因此,我们决定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观察日记”学习物理方式的探究,旨在通过对现实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目标
1、教师部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课前课后多进行主动感知、观察和分析,课堂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组织多种交流活动,尽量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大力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加大信息流通量,从而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
2、学生部分: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分析归纳,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促进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积极进取,尝试探索,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1、积极参与实验,确保落到实处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以“观察日记”的方式学习物理将成为本课题研究形成的主要课堂教学的特色。因此,课题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的实验研究,带着课题坐办公室、进教室、上讲台、到活动场地。平时,紧紧围绕实验课题开展扎实、有效、丰富多彩的活动,遇到问题及时召开课题小组扩大会,共同研究,使课题实验落到实处。
2、主动观察、勤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只不过为学生的学起到点拨引导作用。将主动观察、勤于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物理教学始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物理带来的无穷乐趣。
(1)采取学生自由选择和教师指定内容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自由选择是指“观察日记”的内容、时间可以由学生自己定,只要是生活中亲身观察到的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问题、疑惑,或是自己的思考、观点等随时都可以写。指定内容是教师采用一单元一提纲的方式,指定学生按提纲上规定的内容完成观察日记。提纲的设计本身除了内容要求,还有相关的背景材料、阅读材料、分析说明等,同时体现了自主性、多选性、开放性,学生同样可以凭兴趣选择。
(2)采取随堂交流和综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自主学习氛围。随堂交流是在新授课时,先让学生将自己的观察日记或实验成果进行演示、交流;综合交流是指在一单元知识学习完后,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选取观察日记中内容新颖,实验方法巧妙、简单可行,又能说明问题,思维准确,文字流畅的学生进行演示、交流。并让学生学会评价同伴在交流中的问题,评价同伴解决问题中思维的准确性、流畅性、独特性。常用的方法有:“你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你有补充吗?”“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你的实验方法跟他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观察日记”学习物理方式的教学模式,大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已延续到课外,学习的效果比原来要好。经过一年的努力,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1、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对于刚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通过写观察日记,他们会觉得世界太奇妙。在刚学完初中物理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后,若仅仅是让学生停留在测量物理课本、作业本的长宽,似乎并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当在周末布置物理第一篇观察日记“我的身高测量报告”中,学生们个个兴奋异常,恨不得立即飞回家中实施。在周一学生交上来的身高测量报告中:有的学生身高测量结果中没有单位;有的学生身高测量结果竟然是1.42cm、14.60cm,让人啼笑皆非;还有的第一天身高测量结果是140.1cm,第二天身高测量结果却是150.2cm。通过“观察日记”活动交流课,学生对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单位的意义、测量结果中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平均值的计算等已具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因为这都是他们亲身体会实践了的知识,并对因地球的吸引力使人早晚身高不一这种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2、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
初中物理的内容几乎都与生活有关,学生独自在家观察,就地取材做小实验,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实验的机会,加之有时实验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时要遇到各式各样的小挫折,当他们在短暂的失利之后重新思考、重新动手最终实验成功之时,那份喜悦之情、那份成就之感定当让学生强烈地体会到了学习和研究的乐趣,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充分抓住了青少年这个身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的作用。正如一些学生在观察日记中写道:“今天我认识到了观察的乐趣”、“学习物理知识真有趣,今天真使我难忘”、“我觉得自己真伟大,我将这个实验做成功了”、“做成功一件事是多么高兴啊!”„„。
3、以观察日记为载体,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观察日记立足于给学生一个观察实验目标,让他们自己去追求,注重实现目标的过程性,强调过程是成功的阶梯。学生在家的观察实验有着相当的自我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有着充分的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再是在教师的目光关注下,学生成了学习的真正的自我主人,是整个认知活动的主体。对待观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分析、去改进、去探究,自由和宽松的环境气氛对学生求异思维乃至创造性思维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在一篇自制针孔照像机的观察日记中,有一学生写道,刚开始在家中怎么也找不到符合要求的两个圆形筒子,一筹莫展之时忽然灵机一动想到:为何非用圆形的,难道用方形的就不行了吗?很快在家中找出两个方形筒子,同样制成了针孔照相机,圆满地完成了观察实验目标。看似简单的圆筒变方筒,其实这就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前奏曲。
4、适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每次课题内容的选取精心策划,如在观察日记之四<蚊香燃烧速度及时间测量研究报告>中,附上了一则美国中学生矿矿在家测试小白鼠决策能力的美式研究报告,并讲述了我国科研水平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根源,在随后交上来的观察日记中,学生日记中写道:“相信,中国总有一天能赶上美国的,让中国和美国来一个龟兔赛跑吧!”、“我想,我们的头脑不会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能做到,我们一定也能做到,而且外国人做的好,我们一定会比他们做的更好!” „„。在观察日记之七<一天中的热现象>科普小论文中,学生有的和家里人外出郊游,在草地上观察露水的蒸发;有的在家用水壶烧水观察“白气”的形成;还有的忙着帮妈妈晒衣服体会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当中就有着亲情、有着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教育。在紧接着的观察日记之八<纸杯烧水、炖肉饼汤>课题,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有滋有味,从而愈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5、体现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思想,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观察日记的内容,采取学生自由选择和教师指定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即使是指定了具体的内容,也可让学生自由地发挥,采用不定具体操作内容的活泼形式,如在观察日记<生活中的声现象>中,我们既规定了自制土电话等具体操作内容,又让他们每个人从自己的生活周围找出一些能体现声音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性的事例,结果各式各样的事例纷至沓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就有学生在家用玻璃杯装不同深度的水,敲击水杯时发出不同的音调,几天之后同学们在课堂上用水杯即场演奏了“打击乐”,同学们都陶醉在这和谐美妙的乐声中。对于某些观察实验内容必须几个同学相互协作才可观察完成,住在邻近的同学结成观察日记实验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完成一篇观察日记。如在观察日记<神奇的透镜>中用蜡烛、凸透镜晚上在家观察演示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原理实验时,几个同学聚在一起有的高举凸透镜、有的移动蜡烛、有的忙于指挥观察记录,当家中墙壁上清晰地倒立着蜡烛或放大或缩小或等大实像时,同学们一起欢呼雀跃,此情此景相信在他们人生的记忆长河中都不会轻易地泯灭。遇到问题时他们又一起讨论、分析、争辩、交流,积极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有着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收获,这其中的一些收益肯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替代的。
6、体现学科渗透的思想,促进学生科学说理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物理知识以外的其它学科知识内容,这时教师加以组织学习,注重学科的相互渗透横向联系。如在身高测量报告日记中,人体身高早晚相差较大;在观察近视眼镜、老花眼镜时有关近视的成因、眼球的结构、用眼卫生等知识,多角度发散性地让学生有所掌握有所了解,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要求学生将自己亲身操作过的观察实验用文字记录描述下来,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相当好的练笔机会,一方面由于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写起来不容易出现无话可说的窘迫的局面,另一方面当学生要较好地完成一篇观察日记时,必定要对文字按一定的逻辑进行组织,对科学知识的阐述表达说理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往所教的学生在解释物理说理题时,往往出现思维混乱、条理不清、张冠李戴、前后矛盾等错误,科学文字表达说理能力较差。而接受过“观察日记”教学模式训练的学生,在解释物理说理题时,常表现出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行文流畅、中心突出,科学说理能力功底扎实,甚至于来上几句英语,着实让人体会到了“观察日记”学习物理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四、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教师在确定观察日记内容时,必须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又不要使学生很难达到而灰心。
2、符合教学内容的观察日记范围很广,教师必须有所取舍,不可面面俱到,不必刻意追求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严密性。
3、课内课外相结合,适时组织“观察日记”活动交流课,及时肯定和展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4、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学习内容的加深,要避免学生的观察日记流于形式,疲于应付,特别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观察日记。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实用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2、北师大出版社
<物理实验论>
第三篇: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为了更好的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初中物理教学也必然要革除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笔者通过实际的研究对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关键字:初中物理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引言:在日常教学中,课程资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日常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探索新的或者是鲜有人注意的优秀的课程资源,以此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为了完美的跟进时代的脚步,教师也需要积极的思考努力创新争取能够开发出新颖的课程资源。笔者通过研究,在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所谓的课程资源实质上也称作为教学资源,顾名思义指的即是与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密切相关的一种资源,当然这是课程资源较为狭义的定义。如果从广义的角度上讲,课程资源的定义即是一切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进行的因素都统称为课程资源。虽然两个概念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通过细心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课程资源与教学的紧密联系。二:课程资源的简单分类
想要更好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发并利用优质的课程资源,首先我们必须要对课程资源的来源与分类做到成竹在胸。通过一定的研究与总结,笔者将课程资源大致的分类罗列如下:
(1)按来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2)按性质:自然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
(3)按物理特点:文字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4)按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 通过对以上课程资源分类的初步了解,也能够大致了解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的方向,因此笔者在下文即阐述了在初中物理实际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3.1结合教材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从本质上讲,教材也是一种课程资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教材的作用似乎逐渐被边缘化。一般教师对教材的参透不够彻底,因此在教学中只有利用他人的教案拾人牙慧毫无个性色彩而言,加之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刻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节奏紊乱,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教材的解读与利用,从而做出更优质的教学设计,是教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譬如在讲解牛顿定理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做深入的分析,此外还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合理的构建教学活动的结构,如在做教学引导时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牛顿的生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合理安排课堂练习也有助于教学的成功。总而言之,对教材的深入透析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3.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利用,在当今社会已经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初中物理这样,概念较为抽象实践性强的学科,就更应该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中的科技元素,以此将物理知识生动形象的直观展示出来。鉴于此,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以下几点对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1)利用影像资料将教学形象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最主要的矛盾体现在物理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接受能力的局限共同作用下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久而久之就会是部分同学丧失学习兴趣。这一点虽然多数老师在教学中都有所察觉,但是基于我国如今的教学形式,班级人数基数过大导致教师的辅导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并逐渐成为了优秀学生的“禁脔”。为了打破这样的教学怪圈,初中物理教师就应该合理的利用起多媒体教学资源,以此降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增加学生理解知识的可能性,并逐步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譬如:在讲解物体运动规律相关知识时,尤其是相对运动相关知识时,我们不排除部分学生由于想象力不足,致使他们在理解此类知识时存在较大的难度。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将原本静态的教学改为动态的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直接观摩物体的运用规律,并在脑海中进行模拟,久而久之就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进行物体运动规律模拟的能力。(2)建立多媒体师生交流平台
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日常学习中,师生间彼此的交流有利解除学生的迷惑,同时又可以分享彼此间的学习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不幸的是,现目前我国教育受到“尊师重道”此类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师生间普遍比较疏远,因此师生间的交流也基本上也就”止于礼”了。为了改善这样的教学现状,各个学校都应该利用现目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校园网为载体,为师生的交流搭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上,学生与教师都可以匿名交流,这样就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情绪,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交流平台上师生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料,譬如物理教师可以将一些自己总结的重点公式及例题,归纳整理成一个资料包然后上传到交流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复习使用。
3.3合理开发试验课程资源
众所周知,物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的利用试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譬如:在讲解小孔成像这一课程时,由于此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或则专门组织堂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直观的理解知识点的各个细节。
参考文献:
[1]闫红敏,范蔚.刍议课程资源及其有效开发.天津教研网.[2]赵小雅.从“教材”到“课程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7-9(6).[3]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生活观察小品
《我们》
16级影视配音本科4班 查睿妍
高中版 第一场第一幕 演员:陶竹子李熊猫
场景:台灯下幽幽的光茫,照应着男女主角的脸,课业的繁重让两人忙得不可开交
道具:两张桌子,两台笔记本电脑,两个凳子,两个台灯,一些书
旁白:1.这是他们初识,像是两条平行线开始有了交点。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2.嘀嘀嘀,熊猫添加您为好友
台词:女一:咦,这是谁啊?网名竟然叫熊猫,好蠢啊.男一:(双手合十狀)加我加我加我,不加我可就尴尬了。配角:无 第一场第二幕 演员:陶竹子李熊猫
场景:台灯还在亮着,女孩的睡脸在灯光下格外美丽,男孩在房间里踱来踱去。
道具:两张桌子,两台笔记本电脑,两个凳子,两个台灯,一些书 旁白:无
台词:男一:还不加我啊(失望语气,抓了抓头发,把头埋在书堆里)
女一:睡得很香(演出来)配角:无 第一场第三幕 演员:陶竹子李熊猫
场景:男一女一同时揉揉惺忪的睡眼
道具:两张桌子,两台笔记本电脑,两个凳子,两个台灯,一些书 旁白:无
台词:(男一抬起头看了一眼电脑),(开心的大喊)同意啦,终于同意啦
女一看着屏幕说,这么傻的名字会是谁呢 配角:无 第一场第四幕
演员:陶竹子李熊猫老师甲,乙,同学若干 场景:教室 道具:桌椅若干
台词:老师甲:李熊猫,这个单词怎么读? 男一:陶竹子
老师甲:你再说一遍,读啥?(地方方言)男一:(模仿老师口音)俺不会(摊手状)老师甲:滚出去
老师乙:陶竹子,三角函数sin的极值是多少 女一:1 老师乙:(投去赞赏的目光)同学们,竹子同学为我们开了个好头,今天的内容就是学习三角函数 配角:老师甲、乙同学若干
第一场第五幕 演员:陶竹子李熊猫 场景:家里,和第一幕一样 道具:和第一幕一样
台词:男一;同学,你好,我是六班的李熊猫,能认识一下吗。女一:一班陶竹子,请多多指教
男一:(激动状)回我了,回我啦。对了,英语课听了吗,作业是什么啊
女一:课本39页,第四题,请以后好好听课,我不是你的作业本
男一:好的好的,那语文作业是什么啊? 女一:第39页
男一:数学作业我也不会,能把答案发过来吗? 女一:我不是小猿搜题,再见
男一:别啊,别啊,告诉我啊,别这么冷漠啊,救世主啊。女一:。。。(关电脑离开)嘴里狠狠骂一句(神经病)配角:无 第一场第六幕
演员:陶竹子小叶子李熊猫 场景:女一;在校园小路上 男一:教室里 道具:桌子,书
旁白:1:陶竹子隐隐开始有点讨厌李熊猫,不学无术的他,调皮捣蛋的他,她渐渐觉得他们好像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她把心事说给闺蜜小叶子听
2:听到叶子的答复,陶竹子心里竟然有些不开心,她想:他其实也没那么坏啦,不管了,还是好好听课吧。
台词:女一:叶子,你知道李熊猫吗?他是不是有病啊?一天到晚问我借作业抄
闺蜜:啊,他呀,这学校最不太平的就是他了,前两天刚和数学老师吵了架,站在外面可拉风啦,反正你别理他了,不是一路人啊
女一:好啦,知道啦,上课啦,我们快回去。
男一:(坐在座位上对着课本发呆,)仰天长啸:为啥数学这么难啊,为啥单词这么多啊,为啥陶竹子都能学会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配角:闺蜜 第一场第七幕 演员:陶竹子李熊猫 场景:教室里男主在学习道具:桌椅若干若干书本
旁白:李熊猫第一次觉得对陶竹子有了不可言喻的情愫,当初戏弄她时的开心与欣喜在现在有了另一个名字叫作喜欢。台词:男一:下课后,空荡的教室只有他一个人背书(发出声音)死党:熊猫,背书呢,稀罕啊,这tm不是你小子风格啊,走,打球去
男一:打个屁,看不见老子在背书吗?死边去 死党:呦呦,越来越像陶竹子那个书呆子了啊 男一:一言不发,扔下书走出教室 配角:死党
第一场第八幕 演员:陶竹子李熊猫 场景:教室 道具:成绩单
旁白:晚自习上,竹子第一次没有埋头刷数学题,他有一肚子疑问想问李熊猫,但突然发现,在网上他也消失好久了。台词:闺蜜:我去,不是吧,年级第三是谁?我没看错吧,竹子竹子,你快看
女一:怎么了?怎么了?
闺蜜:(把成绩单拍在陶竹子桌子上)你看
女一:一下站起来,什么,谁,李熊猫?他为什么一下子考这么高。配角:小叶子 第一场第九幕 演员:陶竹子李熊猫 场景:同第一幕 道具:同第一幕
旁白:喜欢的种子慢慢在他们心中开出花来,第一次他们意识到对方的陪伴是多么重要,我喜欢你,这四个字,在心口却难开。台词:女一(坐在电脑前发呆)男一:(坐在电脑前前发呆)男女(齐声):他好久没有联系过我了 配角:无 第一场第十幕 演员:陶竹子李熊猫 场景:同一幕 道具:同一
旁白:高考后的某一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qq的提示声响起
台词:女一:你想去哪一个学校(捂嘴笑)男一:望着电脑傻笑 配角:无
配乐:《写给我第一个喜欢的女孩的歌》
第五篇:利用学案导学
利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本文从学案导学的含义、特点、必须遵循的原则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学案导学的利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己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案导学
到过永威的人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是永威人教学致胜的法宝,是永威中学腾飞的翅膀,是永威经验和永威奇迹的精髓所在。永威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想就是让学生人人都会学,人人都学好,全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按照老师所揭示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自己学习教材内容并尝试回答有关的问题。所谓“后教”,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整理,评价并进行必要的补充。所谓“当堂训练”,是指老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本节课的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就作了很好的回答。“先学”和“当堂训练”都是自主学习,“后教”是合作学习,全过程都是探究性学习。不仅如此,这种模式还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课堂上,先让学生独立看书、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检测自学效果,从中发现学生在自学当中没有学懂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学生个人解决有了困难,教师再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学习,这时的合作学习就有了必要性,也有了合作的内容(自学当中出现的问题)、合作的目的(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合作的方式(更正、讨论、教师讲评)和合作的对象(同学、老师),最后当堂训练还是自主学习。
自从学校提出向永威学校学习,学习他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实施学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教改举措以来,我带领理化生组全体教师精心制定了学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并于本学期初,尝试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学案导学”已尝试实践了两个月,通过我们的教研和实践,我对“学案导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创建高效课堂。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初步形成方案,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在课堂外能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学会学习,以达到终身学习的效果。
“学案导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本生的主体地位。第二,变教师的“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第三,增加了教学活动的实践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要求。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学案导学”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现结合我的教学来谈谈
“学案导学”中也应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案导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增加了教学活动的实践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要求。学案教学,可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好方法,它顺应了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的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学案教学特别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首先,要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控。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并畅所欲言,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但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前提,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结果使学生沉默寡言,就算有一两个“尖子”学生跃跃欲试,也是教师和一两个学生在演戏,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决不仅仅指一两个学生,而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的情况下,怎么能谈得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最后、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遵循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二.“学案导学”应注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案导学” 第二特点,变教师的“教”为“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能够处理听到、看到的信息,然后才能交流,在此过程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个体学习的动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时,设计成一节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合理分组,明确任务。各组选取组长,组长领取任务。 本课内容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① 酸雨怎样形成的?
② 酸雨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③ 目前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
④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主要有哪些?
⑤ 现在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哪些?各有什么利弊?
第二阶段:每小组领取任务后,由组长组织分头查阅资料,找时间组内交流,达到共识(以上两阶段均在课前布置,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第三阶段:在上课时,每小组在班内交流汇报本小组的成果,并随时回答其他小组的提出的问题。
三、“学案导学”应注重将“自主学习”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
“学案导学” 第一个特点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给学生灌输,而轻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课改课堂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过程中,体验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与轻松。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感知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而所得到的知识也将会更牢固。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问题,学生就会在积极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成功和进步,体验化学的魅力。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先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通过分析讨论来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的使用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实验室中自已使用药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参与获取知识的活动,对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归纳总结和得出结论都有了实际的体验、明晰的要求和思路,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四、“学案导学”应注重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在思考研究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一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们有的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自主学习的原则是学生主动的投入和反思,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理解,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启发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使学生在各个不同的程度上了解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掌握新知识的程度,促进部分学生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学期的实践操作,我切身感受到“学案”有许多较于“教案”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出发“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助学,为教师施教提供大纲;从学习目标出发,“学案”坚持知能统一,实现学会和会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相互讨论,遇到难题时教师加以点拨,从而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并引导他们获取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当然,对于我们使用“学案导学”的实践还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有成功,有收获,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和困惑。凡事有利就有弊,教学改革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放开思维,在摸索中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大胆挑战,在教改工作中鼓足前进的勇气,不怕困难和失败,踏实肯干,求真务实,推动“实施学案导学,创建高效课堂”教改工作顺利向前发展,为我们化学的教育开辟一片新天地。
2012年10月20日袁菊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