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关系发展历程

时间:2019-05-15 07:5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菲关系发展历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菲关系发展历程》。

第一篇:中菲关系发展历程

菲律宾是中国的近邻,中菲两国隔海相望,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长的官方和民间交流为中菲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菲律宾政府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曾长期追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推行反华政策,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 1975年中菲在菲律宾政府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建交,双边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中菲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稳步发展。

一、中菲关系的发展历程

1.冷淡和僵持阶段(1949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大阵营对峙。菲律宾政府追随美国,加入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菲律宾历届总统,从罗哈斯、季里诺、麦克赛赛、加西亚到马卡帕加尔均积极推行追随美国的反共外交政策。因此,菲律宾政府拒绝承认新中国,而保持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在朝鲜战争、东南亚条约组织等问题上,菲律宾积极支持美国的反华政策。在处理双边侨民事务方面,菲律宾政府严格限制中国大陆的移民数额,到1950年终止批准中国人入境。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主动与菲律宾外长罗慕洛接触,表示愿意与菲律宾缔结国籍协定,并邀请菲律宾官员访华,但遭到拒绝。此外,菲律宾国内共产党的反政府武装活动不断,菲律宾政府害怕中国为菲律宾共产党提供援助,为此而断绝同中国大陆的一切联系,包括小量的间接贸易。中菲两国在1949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处于完全断绝的状态,这一时期是中菲两国无外交关系的时期。

2.中菲关系解冻建交及友好时期(60年代中期— 1986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过渡。美国由于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失败,国力大大削弱。与此同时,西欧、日本经过战后一段时期的建设,修复了战争的创伤,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建设也不断发展,日益强大,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在这种新的格局下,菲律宾政府开始考虑发展与美国之外国家的关系。1968年11月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一次外交政策演讲中提到“美国外交政策开始远离亚洲,我预测本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将被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69年初,菲政府表示放弃与中国敌对的立场,允许其驻外人员与中国外交人员接触。在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69年7月25日发表“关岛宣言”之后,菲律宾加紧调整本国的外交政策,以适应美国地区外交政策的变化。1970年1月,马科斯在其国情咨文中明确阐释了菲政府的新外交政策是在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与亚洲各国共同讨论缓和紧张局势的同时,致力于缓和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尤其是经贸和文化关系。

在与中国建交的问题上,菲律宾国内仍然存在政治上的反对势力。首先是菲律宾的天主教会,菲律宾90%以上的居民信奉天主教,天主教拥有很大的势力。教会领导人认为,作为天主教国家的菲律宾不能与奉行无神论政策的国家建交。其次,菲律宾国防部担心中菲建交后中国会干涉菲内政,支持新人民军和其他左派力量,而引起菲国内政局动荡。为了消除这种障碍,中国政府领导人在接见菲各界人士的各种场合中,一直强调中国倡导的国际交往的五项基本原则。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到访的菲总统马科斯及夫人时向对方保证,中国不会干涉菲律宾的内政,也无意将自己的信仰和制度强加于人。经过数年的谈判,菲律宾终于在1975年与中国建交,菲律宾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合法政府,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两国建交后,中国政府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不仅没有干涉菲律宾国内的政治事务,而且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两国的双边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信赖。1974年至1984年,中国连续十年以低于国际市场20%的价格向菲律宾出售石油,占当时菲律宾市场需求的10%,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70年代中期世界石油危机给菲律宾经济带来的困难。双边贸易发展也比较顺利,贸易额从1975年的6 500万美元稳步增长至1982年的3.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3%。在科技文化交流方面,中菲两国来往也很密切,菲律宾成为东南亚与中国合作领域最广泛的国家之一,双方在科技、民航、邮电、新闻广播等领域进行了合作。这一时期,中菲两国的友好关系得到全面的发展,两国领导人曾多次互访,进一步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为两国的友谊奠定了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础。3.中菲友好及摩擦并存时期(1986年以后)

1986年马科斯下台,阿基诺夫人就任菲律宾总统,菲中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8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两国关系出现了两个相反的趋势:一方面,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两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和摩擦也日益突出。

从1986年到2005年,菲律宾经历了阿基诺夫人、拉莫斯、埃斯特拉达、阿罗约四届政府。1986年5月,阿基诺上台时,新政府面对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困境,提出以发展对外关系作为恢复经济的手段,把外交重点转向有能力提供援助和贷款,并吸收其出口产品的国家,同时仍然致力于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1992年拉莫斯上台,使国家尽快走出经济困境仍是新政府的主要任务。在对华关系方面,积极寻求发展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关系。1993年4月由拉莫斯总统率领的庞大的代表团访华,推动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1998年6月30日,埃斯特拉达就任菲律宾总统后,继续寻求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政治上,继续执行“一个中国”政策。在经济上,积极寻求发展同中国的合作关系。

但中菲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围绕南沙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的争执。南沙群岛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以200海里领海权为依据,要求把其领土界线扩大到群岛四周的海床,陆续派兵占领我国南沙群岛的8个岛屿,并且从1976年开始与瑞典、美国的公司合作在该海域勘探石油。在马科斯执政时期,出于外交战略上的考虑,菲律宾政府接受了和平协商、不扩大争端的解决办法,加上中国答应尽可能向菲律宾出口石油,暂时缓和了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对立。但自90年代以来,中菲之间关于南沙群岛问题上的争议又有所加剧。菲声称对其所占的8个岛礁拥有主权,并对我维护南沙领土主权的正义行动持反对态度,特别是1999年5月和7月,菲律宾海军两次撞沉我渔船。这一事件使这一地区的局势骤然变得十分紧张。尽管经过中菲两国领导的互访,重新就搁置争议、和平解决突发事件达成了原则协议,但领土主权问题上的争端给中菲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中菲关系发展的现状 1.政治关系

近年来,中菲两国高层领导人保持了经常接触和频繁互访,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友谊。

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菲律宾进行了国事访问,与菲律宾领导人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菲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达成重要共识。2000年5月,菲总统埃斯特拉达正式访华,两国签署了《关于21世纪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双方表示将致力于发展中菲长期稳定的睦邻互信合作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两国关系发展中的指导原则。2001年两国关系取得新进展, 11月,菲总统阿罗约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就保持高层和各层次的交往,进一步加强各领域的全面合作达成共识。双方签署了引渡条约、打击跨国犯罪合作谅解备忘录、打击贩毒合作协议等双边合作协议。阿罗约表示,菲方将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健康、全面和长期的关系。她强调说,菲中关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而且也因为中国是全球化中一个最重要的伙伴。2002年,中菲两国在各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取得长足发展。1月,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发布总统令,将中菲建交日(6月9日)定为“菲华友谊日”。中国全国人大与菲律宾议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扩大。两国立法机构在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等多边合作机制中密切配合,为推动中菲关系发展、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9月,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应邀对菲进行正式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人大常委会与菲律宾众议院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合作文件。2004年9月,阿罗约连任总统后再次访问中国,使两国友好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05年是两国建交30周年纪念,双方进行了一系列高层访问和庆祝活动。4月,胡锦涛主席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胡锦涛主席与阿罗约总统就双边关系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一致认为中菲关系已经进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期,两国决定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在双方高层互访的带动下,两国之间各层次、各领域的人员往来不断,在更大范围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增进双方的友谊,进而大大推动中菲关系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中菲关系正处在稳定的发展阶段,友好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但中菲关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南海领土争端是最敏感,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南沙群岛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这一立场是确定无疑不可动摇的,而菲政府也坚持对其所占的8个岛礁拥有主权。2003年4月,菲律宾在南沙中业岛纪念“卡拉延市设立25周年”,菲海军派军舰运送地方官员参加了活动;11月,菲又擅自移走中国在南沙群岛上放置的中文主权标志物,引发中菲在南沙群岛问题上的又一轮争端。此外,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肩并肩—2004”联合军演上透露,美国对这一“主要非北约盟友”的军事援助已达4亿美元(菲律宾目前已成为东南亚获得美国军援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四大美国军援受益国),用于提高菲海军的作战能力和装备水准。11虽然双方经过多轮磋商,同意通过双边友好协商寻求解决分歧的办法。但对于南海问题,和中国维护南沙海域稳定的一贯主张不同,菲律宾政府在该问题上的言论随着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当执政党面临一些国内问题无法解决而需要将国内矛盾加以转移的时候,当菲律宾政府需要在国家安全方面得到美国更多支持的时候,南海问题便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及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经济等问题,使得菲律宾政府短期行为和政策缺乏延续性,这是发展中菲友好关系的一个障碍,中菲两国的关系时起时落的主要原因。2.经贸关系

两国的经贸合作近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合作不断发展,中菲经贸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双边贸易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中菲贸易的发展大大高于同期菲律宾外贸的增长速度,中国是菲律宾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菲律宾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长,使其在2000年对中国的贸易开始由逆差变为顺差。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双方经贸关系更是突飞猛进。2002年中菲双边贸易额达52.59亿美元,中国首次成为菲律宾十大贸易伙伴;到2004年,中菲贸易额就突破了百亿美元,达到133.28亿美元,中国成为菲律宾第四大贸易伙伴和发展最快的出口市场。两国经贸界人士都认为,按照这种增长速度,两国提出的中菲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菲之间的双边投资也在逐渐展开。菲律宾企业对华投资取得较大增长,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 1986年菲企业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为108万美元。1994年,菲企业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增至1.404亿美元,比1986年增加了约129倍。2001年,菲企业对中国的实际直接投资总额进一步增加到2.09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菲在华投资协议总金额45.4亿美元,实际投入18.9亿美元。在过去几年,中国对菲律宾的投资也有所增长。1998年中方在菲律宾投资7 200万美元, 1999年达到1.1亿美元。特别是随着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到菲投资。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经济合作的形式趋向于多样化。除了上述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合作之外,还扩展为农业合作、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中菲农业合作发展迅速,已成为两国合作重要领域。1999年两国农业部签署《关于加强农业及有关领域合作协定》。由中国政府援建的中菲农业技术中心于2003年3月竣工交付,已成为中菲两国专家开展技术合作的基地。此外,在两国农业部门的推动下,中国优良杂交稻种在菲试种成功并已推广播种,这将有利于提高菲律宾的水稻产量早日实现大米自给。近年来,两国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中国在菲开展的承包工程也继续保持发展。工程项目涉及菲律宾的建筑、公路、桥梁、港口、码头、发电、矿山开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客观地讲,中菲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菲律宾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同时,菲律宾和中国一样,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产业结构层次都不高,农业和资源性工业占重要地位,加工工业仍然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且双方的科技水平也相差不大。这使得双方的经济、贸易有一定的竞争性,基本上是处于水平型分工状态。此外,由于存在着影响双边经济合作顺利发展的诸多复杂因素,与中国和东盟其他一些主要成员国相比,中菲经贸关系的发展过程较为曲折,规模也相对较小。

三、发展前景

中国和菲律宾一水相隔,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菲建交30年来,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政治互信明显增强,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尤其是近年来两国友好合作迅速发展。由于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需要,以及许多有利因素地推动,两国关系将会继续友好发展。

中菲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合作进程加快的形势下,面临着共同的挑战和机遇。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共同关切和利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的传统友谊与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此外,中菲两国最高领导人和两国政府十分重视中菲关系并积极推动中菲关系向前发展,这是中菲关系得以健康、顺利发展的保证。中国是阿罗约连任总统后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此前阿罗约曾于2000年以副总统身份访华, 2001年10月以总统身份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阿罗约表示,中国是菲律宾的重要邻国,对菲律宾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友好的支持和帮助,她重新当选总统后首次出访就来到中国,充分说明菲方珍视菲中传统友谊,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阿罗约还强调,菲律宾过去和现在都严格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不会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16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4月对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也指出中菲关系正处于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中方愿同菲方一道,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将中菲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向更高水平。

尽管中菲在南中国海长期存在领土争端,但两国一直在努力改善政治和军事关系,中菲双方均已达成共识,即这些争端不应妨碍双方发展正常的相互关系。2004年9月,菲总统阿罗约访华期间,中菲在北京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菲律宾共和国政府联合新闻公报》。在公报中,双方重申将继续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尚未全面并最终解决南海地区的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前,双方将继续探讨共同开发等合作。双方同意根据包括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推动和平解决有关争议。双方一致认为应尽快积极落实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南海变为合作之海。18中菲两国在南海共同开发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4年9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国家石油公司就签署协议,在南海部分海域联合开展海洋地震考察。正如胡锦涛主席在菲律宾国会联席会议上的演讲中所言,这为“使南海成为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表示,这一协议是历史性事件,是实施《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将南海由争议之海变为和平、稳定、合作之海的具体措施。随着中菲经贸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南海问题将来解决起来不会太困难。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菲经贸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不仅为东亚经济提供了一个最为强劲的引擎,也为周边国家提供了一个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同时,我国加入WTO后,积极履行有关承诺,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进一步开放市场,为菲律宾商品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投资机会。菲律宾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热带水果、椰子油、木制品、微电子组件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将受益于中国关税的降低,今后几年内对中国的出口会显著增加。菲律宾贸工部国际贸易关系局局长卡维汀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对菲律宾贸易产生积极影响。菲律宾总统阿罗约也多次表示,中国入世带给菲律宾的不仅是竞争和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贸易机会。

虽然中菲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但之间的互补性还是相当大的。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在基础设施方面,菲律宾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而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菲律宾北吕宋铁路就是目前中国在菲律宾最大的一个贷款援建项目。两国农业科技推广、旅游合作也前景可期。菲律宾种植的水稻和玉米产量平均仅为中国产量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而中国在发展农业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中国优良杂交稻种在菲试种成功,并已推广播种。旅游方面,中国游客近年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旅游每年达数百万人次,而赴菲律宾仅三万余人,作为上述三国的近邻,菲律宾具有的热带海滨风光有许多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综上所述,虽然中菲两国还需要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妥善处理南沙岛礁争议等问题,但两国关系的不断加强所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利益,使得双方有着进一步发展关系的基础。可以预见,在中菲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菲关系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第二篇:中菲关系致辞-中英对照

Your Excellency President Gloria Macapagal Arroyo, Ladies and Gentlemen, 尊敬的阿罗约总统阁下,女士们,先生们,How much honored we are that Your Excellency is gracing us with your presence at this very festive event to celebrate the Chinese New Year.The Spring Festival has been celebrat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every year as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 since ancient times.For the Chinese diplomats living and working in Manila, this old tradition takes on new meanings.It’s more than a time simply for family reunion.It has become a momentous occasion when we extend our heart-felt season’s greetings to Your Excellency and our good friends in the Philippines.我们很高兴总统阁下您能出席本次中国新年庆祝活动,您的莅临令我们不胜荣幸。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将每年欢庆春节视作最重要的传统。对生活和工作在马尼拉的外交官来说,这个旧的传统呈现出新的意义。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成为我们向总统阁下以及菲律宾的好朋友们致以节日诚挚问候的重要时刻。Memorable should be the past 2009 which witnessed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and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Exchange of high-level visits strengthened our political ties and enhanced our mutual trust.Economic cooperation to mutual benefit made satisfying progress and yielded concrete results.Fresh cooperation achievement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ducation and tourism provided sustaining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vibrant China-Philippines relationship.难忘的2009年见证了中菲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步发展。两国的高层互访加强了两国的政治联系,增进了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取得了可喜进展,获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在教育、旅游等多领域合作取得的新成就为中菲关系欣欣向荣提供了不竭动力。

Indeed, this relationship has been defined and nurtured by the vision and enterprise of the leaders and peoples of our two countries.This is how it should be between good neighbors.This is what has given this relationship the sense of excitement and energy that we see today.The relationship rests on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broad-based political support and public good will in China and I, believe, also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refore, will continue to progress in breadth and depth.事实上,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远见与胆识定义并滋养了我们两国关系,这就是友好邻邦之间才有的关系,赋予今日所见的激情与活力。这种关系建立在中国人民,我相信也包括菲律宾人民广泛的政治支持和善意基础之上,因此它将继续朝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As we celebrate the 35th anniversary of China-Philippines diplomatic relations this year, we are also charting our course for the next 35 years.With the confidence we draw from the recent progress in our relationship, the goodwill and support that the relationship enjoys in both countries, and, above all, the imagination, inspi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talented and enterprising peoples of our two countries, we are sure to continue building and deepening cooperation across a very wide field and turning potentialities of the past into opportunities for the future.今年我们不但要庆祝中菲建交35周年,同时也要为接下来的35年制定方针。由于两国关系今日取得的进步,获得的善意和支持,最重要的是由于才华横溢、锐意进取的两国人民的想象力、灵感和创新精神,我们一定会朝着更广的领域建立并深化合作,将过去的可能性变为今后的机会。Madame President, Ladies and Gentlemen, 总统女士,女士们,先生们,The Year of 2010 is the Year of Tiger.It really bodes well because, in China, tiger has always been viewed as the animal of strength and power.More power to Your Excellency and your country.More power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nd most importantly, more power to the growing China-Philippines relationship and flourishing friendship between our two peoples.2010年是虎年,预示着好兆头,因为在中国,虎一直被视为是充满力量的动物。愿总统阁下和你的国家更加兴旺发达。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繁荣富强。最重要的是愿不断发展的中菲关系、两国人民不断深厚的友谊更加欣欣向荣。Mabuhay kayo!(祝各位好!)Kung Hei Fat Choy!(恭喜发财!)大家新年好!

第三篇:台海关系的发展历程.

台海关系的发展

1、台海关系的过去

2、台海关系的现状

3、台海关系的未来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1、台湾问题的由来: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之所以又出现台湾问题,与随后中国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的介入。

台湾问题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由于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已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唾弃,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被推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形成了台湾海峡隔绝的状态。台湾问题与美国政府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了孤立、遏制的政策,并且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美国第十三航空队进驻台湾。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省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美国政府继续干预中国内政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长期的紧张对峙局势,台湾问题自此亦成为中美两国间的重大争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基于它的所谓全球战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考虑,曾经不遗余力地出钱、出枪、出人,支持国民党集团打内战,试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然而,美国政府最终并未达到它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为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通过谈判,于1982年8月17日达成协议,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简称“八·一七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声明,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然而,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不但没有认真执行公报的规定,而且不断发生违反公报的行为。1992年9月,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型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政府的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障碍和阻力。

2、台海危机的爆发:

台湾海峡危机,简称“台海危机”,是指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台湾海峡两岸军队针对对方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可能引发全面战争的危机,目前共经历6次,分别为: 次序 时间 主要战事

第1次 1949年10月24日—1950年8月 金门战役

第2次 1954年9月3日月—1955年5月 九三炮战、一江山岛战役、大陈岛撤退 第3次 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 金门炮战(八二三炮战)

第4次 1961年4月1日—1965年11月14日 国光计划、东引海战、东山海战、乌丘海战 第5次 1995年7月21日—1996年3月23日 导弹试射、军事演习第6次 1999年7—9月 导弹试射、军事演习[编辑本段]背景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演变成台湾海峡两岸的军事对峙。而这场军事对峙延续了50多年,直今仍未结束,只是在不同时期军事对峙的强度有大有小。两岸军事对峙强度的变化,受两岸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当然也受国际因素的影响 1 第一次(1949年10月24日—1950年8月)主要战事 金门战役

在解放厦门后,华东野战军继续准备解放金门战役。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军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九千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三昼夜,因后援不继,全军覆灭,是解放军成军以来唯一一次彻底的败仗,近万名骁勇善战的将士血梁海疆,计9086人(其中包括船工民夫350人)。国民党军伤亡9000余人。第二次(1954年9月3日—1955年5月)主要战事 九三炮战

1954年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一江山岛战役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由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统一指挥攻占一江山岛,是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的协同作战。至当日下午5时30分,经过一天战斗,解放军占领该岛,国军一江山指挥官王生明将军引手榴弹自尽。大陈岛撤退

2月8日至2月11日,美国海军与国民党海军将大陈军民船运撤退至台湾。第三次(1958年8月23日—10月5日)主要战事 金门炮战

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发动了榴弹炮突击,在四十四天内,向金门射击炮弹几近五十万发。金门防卫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赵家骧、章杰等中弹阵亡。1958年9月2日,国民党海军沱江号完成运补作业后,却于金门料罗湾附近外海,遭到解放军鱼雷艇包围与猛烈的攻击,几乎沉没。9月11日,金门守军击毁厦门火车站。9月22日,美国所支持的八吋大口径巨炮由国民党海军运抵金门。美国并紧急运送响尾蛇导弹给国民党空军,造成解放军空军的损失。结果解放军封锁金门的尝试失败。第四次(1961年4月1日—1965年11月14日)主要战事 国光计划

1962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行的“大跃进”失败,整体国力虚弱之时,蒋介石急欲趁此良机反攻大陆[2]。一方面,开始积极调整军队部署,高呼反攻在即的口号。另一方面,仍征询美国意见,希望得到支持。但是,最终在美国的反对下,未有实际行动[5]。东引海战、东山海战、乌丘海战

往后,除1965年间偶发的东引海战、东山海战和乌丘海战之外,亦未有正式交战的行动[4]。

第五次(1995年7月21日—1996年3月23日)1995年美国突然允许李登辉访美

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克林顿总统决定允许李登辉于那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

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打破了将近17年不准台湾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又为台湾当局推行“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政策打气撑腰,助长了台湾当局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

面对美国方面的外交挑衅,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以打消克林顿政府以为中方在美稍做姿态后就会吞下李登辉访美苦果的幻想,使美国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 2 重性。

第六次(1999年7—9月)

9月上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广州战区陆海空三军、第二炮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浙东、粤南沿海举行了大规模的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作战实兵演习。演习的成功表明,我军现代化建设水平和联合作战能力又有新的提高。三军将士正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粉碎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

三、台海关系的现状

一、台海现状

自从中共1949年在大陆建立政权,国民党退守台湾,由于国际势力干预和台海双方社会内外矛盾交织,两岸始终处于停战分治状态。1、两岸趋同

双方都曾把恢复中国统一或中华民国统一作为核心目标,并且随时间迁移,这个目标的实现也逐步从“武力统一”转化到“和平统一”的轨道上来,这种转变得到欧美等国际势力的普遍认同。邓小平提出 “一国两制”和国共达成“九二共识”乃至后来的“汪辜会谈”是双方积极努力的结果,两岸的民间交流和商务活动开始变得频繁。

2、统独之争

2000年,民进党取得政权后,台湾开始丢弃国民党奉行的“维持现状”政策,开始争取以台湾名义独立登上国际舞台。虽然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统治当局在选举敏感期大势吹捧 “入联”的目的值得商榷,但事实上确实在岛内朝野博得较好支持。这个被美国称为“毫无意义的挑衅”的“公投”最终为谁带来政治利益尚不明朗,但无疑激起了大陆和其“盟友”的强烈愤慨。中共历来视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大部分中共高层的共识,而且在大陆民间也获得广泛支持。任何领导人都不情愿承担台湾分裂出去所带来的历史和现实压力,相反如果能统一台湾(即使付出颇大代价),那将为其政治生命和历史地位增添辉煌色彩。虽然在国际压力和自身济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大陆基本以“和平统一”基调为主,但是从军队和武器部署不难分析:大陆没有放弃“武力统一”战略,或者它更愿意被称作“和平统一”的武力保障。3、力量对比

大陆自1978年奉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大增,已经成为超过英国,仅次于德、日、美的第四大经济体。本世纪以来,受到伊拉克战争的刺激,中国军队大力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在尖端科技和装备领域取得较大进展,加上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为统一提供了有利物质基础。再者,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执政以来,基本成功化解内部政治对手的威胁,把权利统一到自己的核心集团,为统一提供了政治基础。

审视台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均取得瞩目成就,一度被视为大陆改革的成功模范。然而,这些光环随着民进党的执政而逐渐消逝。曾经标榜“清廉”、“正义”的民进党在其还不具备执政能力的时候,突然取得政权。面对权利和金钱的诱惑,民进党本身还不具有自己声称的“免疫力”,于是历史重演。不但深陷贪腐泥塘,更是以选站为目的,着意制造族群对立,掩饰执政无能,空耗社会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几乎停滞。这些构成了台湾民众对执政当局的不满,从台湾社会中的商界和医学界精英的态度转向可见一般。连美国的一些官员也公开批评台当局:从未停止选战,从未开始治国。4、何去何从

身陷贪腐漩涡的陈水扁及其领导的政府在下届领导人选举之际适时推出“公投”,试图争取民进党再次执政以自救,外界普遍认为其目的在于转移注意力。在遭到美国的严厉抨击后,更是加紧游说欧、日等势力为其背书。在野的国民党因恐惧民进党的“公投”会对其政治选举造成不利,也包装出一个“返联公投”与之抗衡。处于对2008年总统和立委选举考 3 量,双发都不大可能主动让步。

中国2004年高调通过的《反国家分裂法》为武力收复台湾提供了法律依据,在台湾局势可能失控之时将会浮现出武力收台的战机,中共主战派不会错过如此良机。

二、影响台海国际形势剖析

台海局势的发展除了受两岸政治力量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国际势力和形势的左右。影响力最大的有这么几股势力:美国、欧盟、俄罗斯和日韩朝等周边国家。1、美国不大可能采取有效行动介入台海冲突

台海的现状,很大程度是美国造成的,而美国目前的状况几乎可以用“内困外忧”来形容:

第一,美国自“911”以来连续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比且深陷后者之中。虽然16万驻军名义上控制了伊拉克,但是伊拉克的糟糕形势还没有明显好转迹象,其国内要求结束伊站的呼声此起彼伏。

第二,美国所谓“无赖国家”黑名单上的伊朗正在成为其国家安全的新威胁。美国一直谴责伊朗为伊拉克的恐怖分子提供庇护、训练、资金甚至武器,而伊朗强硬推进的核计划也让美国忧心忡忡。不久前双方在伊拉克和伊朗边境修建军事设施,近距离对峙,加剧了两国紧张关系,没有趋于缓和迹象。

第三,另一个其黑名单中的“无赖国家”——朝鲜在中国的努力下正逐步放弃其核计划,这一点无疑有助消除美国的一块心病。中国扮演的是一个帮助朋友化解危机,保持地区和平的可以信赖的伙伴。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美贸易水平已经超过了2600亿美元。虽然美国一直抓住贸易逆差不放,其实它更清楚中美贸易给美国带来的巨大利益。事实上,中美经济已形成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方都难以承受中断正常经贸关系的代价。加上美国当前影响日深的“次级债务危机”,经济衰退迹象明显,中国更是持有巨额美元债券。如果中美关系恶化,所有不利因素累积,谁敢保证美国不会步入下一个“大萧条”呢!

依据美国一贯原则:实质性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决策。用自己纳税人的钱,冒着经济危机的风险,去为既没有石油也没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台湾打一场所谓的“维护人权、维护民主”战争,这是违反美国一贯作风的。加上美国选举年的到来,各方政治力量更无暇它顾。可以得出结论:即使台海开战,美国不会实质性介入。

为了缓解其国内压力,美国可能采取的策略是先向台当局和本国国民示警,之后如无重大违反美国价值观的事件发生,可能进行道义的谴责或某些无足轻重的制裁。

2、欧盟的态度至关重要

欧盟作为独立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后,成员国共同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其外交和安全政策制定了五项基本目标,包括捍卫共同价值观,保卫和平,加强国际安全,发展并巩固民主与法制,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

中国在尊重人权和宗教自由方面受到来自欧盟的强烈谴责。十八年前,欧盟各国因中共镇压89年学生运动而实行了一系列制裁,谴责其严重违反人权的行径,其中之一的“对华武器禁运”至今尚未解除。一般认为,欧盟在捍卫共同价值观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均超过美国。虽然,欧盟和中国的贸易往来让欧盟各成员国受益匪浅,但因此而武断的认为欧盟为保护经济利益而可能牺牲自己价值观的想法是错误的。欧盟没有直接出兵干涉他国内战或地区冲突的先例,但若台海发生军事冲突,尤其是台湾普通民众的基本人权受到严重威胁时,欧盟应该不会甘愿背“商业利益高于人权”的黑锅。

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将把欧盟推上两难境地。虽然无论欧盟采取何种措施,大陆赢取战争的机会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如何处理战后事宜,把战争带来的影响减到最小,才是真正的挑战:如何面对可能的一系列制裁,尤其是经济制裁?如何把台湾纳入大中华家庭来协同 4 发展?如何修复受损的中欧关系,创造有利的环境自身进一步的经济建设和政治改革?如何安抚岛内民众,维护岛内稳定及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3、俄罗斯和周边国家的关注

俄罗斯和中国是战略盟友,在台湾问题上不会有敌意举动。在众多亚洲周边国家中,可能日本对台海冲突最为敏感,但日本的二战战败国地位使其很难发挥实质性影响力,加上福田上台后正试图修复日本前几届政府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日本更有可能是抓住这次机会弥补和中国的关系,借机游说中国支持其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要求。因而它可能的措施多半是仿效美国,即一些谴责的说辞,而且它的经济利益是高过其它方面的。其它国家如韩国、朝鲜、新加坡等,中国不难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或者沉默或者表面的谴责。

三、中国外交策略

没有坚定的决心,统一永远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除了中国自己,没有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尤其美国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维持现状。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所言:美国希望永远抓住这个把柄来要挟中国。

1、争取友邦的支持和谅解

中国的任何动作无法摆脱美国、欧盟和周边国家的影响,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台海问题上无所作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英关于收回香港的谈判是值得借鉴 的:1.没有当时的领导人不惜以武力收回香港的决心,英国政府不可能做出让步,即使“义不在己”;2.当大原则确定后,灵活的策略是达成协议,另各方都满意的关键。

同样,在今天的大背景下,台湾屡次挑起争端并且触及大陆底线时,大陆发动军事打击,其占理,至少不会被认为主动破坏台海现状。从某种程度来看,战争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内战的延续,而从这个角度观之,他国的强势干涉似乎有损道义形象和留下染指别国内务的口实,应该能够得到中国许多友邦的支持和沉默。

2、权衡利弊,未雨绸缪

一般认为,中国打赢这场内战的可能性不会受到太多质疑。考虑如何面对和处理战后的危机和可能面临包括经济在内的制裁成为主要议题。这些无疑有可能破坏或阻碍大陆正在大力推进的经济建设,更有甚者,如果大陆经济出现大动荡或危机有失去政权的风险,这是当政者必须事先考虑的严肃问题。

因此大陆的决策者们必须在事前预防性地权衡、协调个种关系,避免形势发展到自己无法掌控的局面。中国历来奉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这一点为它带来广阔的国际空间。这一次应该是考验中国外交系统的大考。在发动军事打击前,至少要完成以下几件事:

(1)向潜在的国际反对团体坚定表示自己的限度,并且了解对方可以接纳的限度;(2)就双方限度展开积极外交对话,争取就重大关心问题达成基本一致;(3)设计并承诺各方均能接受的战后形势规划。

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妨举例说明,当欧美明白台湾要一条路走到黑,大陆对触犯底线的武力统一毫不动摇的情况下,欧美均会明白实质性阻挠已经不现实。那么为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和给其内部反对者一个交待,欧美更可能在诸如维护台湾的现存民主制度、贸易、人权和宗教自由等议题上发挥。

可以预见的是,就这些相比收复台湾可谓无足轻重的问题,中国不难以牺牲某些利益和作出某些让步来让欧美满意。3、妥善善后,台人治台

统一后最难的一点在于台湾将走向何方?台湾不能照搬香港“一国两制”的经验,在台湾寻求亲共政党可能收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扶植台商成立新的政党可能在短期内政治影响力十分有限,而如果废除岛内的政党无疑将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有受到全面制裁的风险。这样,似乎唯一可选的道路就是维持原样:即保留现存的民主政治体制,将台湾总统选 5 举更名为台湾特别行政区长官选举,至少让全世界表面上看到台湾的情况和香港一样,“马照跑,舞照跳”。

这样并不意味着台湾没有变化:

(1)陈水扁的现政府将遭强行解散,台军接受改编,组织独立人士主持临时政府,在中共、临时政府和国际观察员监督下公平、民主的选举出新的地区政府;(2)鼓吹台独的激进分子和陈水扁政府的贪腐、恶意挑起台湾族群争斗等势力将等待接受新政府的审判;

(3)台湾防卫和外交事务将由中共统一接管,地方治安也会由解放军和改编的台军暂时接管;

(4)其它事项待新政府成立后由其自主解决,期间可以邀请国际观察团监督岛内形势和选举状况,以平息不同的声音;

(5)促进两岸全面经济交流,为台商在大陆的利益开绿灯,以经济利益淡化岛内政治气氛。

其它问题,例如台湾政治模式对大陆现行政治制度的冲击,中共会否在台湾发展势力,同时允许国民党乃至民进党等在大陆发展,两制最后发展成一制等等诸多问题及可能带来的危机将会统统搁置,可能它们是下一代或下几代人的任务。

四、台海统一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总计有十二次规模较大的统一战争,基本上每次都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虽然收复台湾不能和大统一相提并论,但对当今的中国确实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进入康乾以来的新繁荣铺平了道路。如果能够融合两岸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优势,无疑将大大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竞争能力。

2、结束台湾十年来的政党恶斗和族群对立,把台湾引入一个真正的民主、法制社会,而不是所谓的“程序民主”。如果台湾能结束内耗,族群和解,那么迎来的将会是一个暂新的台湾,“台湾经验”会再一次发出光芒。尤为重要的是,“新台湾”将给陷入迷茫的大陆政治、经济、法制改革指明方向和增添信心。参考资料:

凤凰网,2008-03-13 历次台海危机内幕及其背后大国之间的博弈(图)中国台湾网,2006-11-13 蒋介石侍卫长出书,披露62年“反攻大陆”历史 中新网,2006-06-28 港刊:台军新书揭秘蒋介石当年“反攻大陆”计划 《青年参考》杂志网站

八六海战——成功的对台海上歼灭战 中华网,2006-03-26 台军方公布50年前反攻大陆的绝密“国光计划”

《人民日报》(1999年09月11日第1版)我军南京广州战区举行诸军兵种联合渡海登陆 中国军事网,2007.12.26 台海现状、国际形势、战后外交与统一价值!

第四篇:发展历程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

1986年,审计署制定并颁布《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推动了离任审计的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其国有控股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条例》,经济责任审计开始得到全面发展,审计范围从企业扩展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审计对象从县级以下领导干部逐步扩大到地厅级,并积极稳妥地开展了省级领导干部审计试点。2004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率新的《审计法》。

2006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

2007年财政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中央组织部以及中央纪委于2007年联合发布《关于2007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8年国务院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2008年审计署起草了《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以及于2008年编制的《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并以第48号主席予以发布,自2006年6月1日起实施。修订后的《审计法》首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全国各级单位、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蔡】

蔡春,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会计之友》,2000年 第10期,

第五篇:发展历程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制度上推动了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 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促进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尤其是原料性大宗农产品, 由于其生产和现货市场特性,使得农产品期货在中国与在其他期货市场发育较成熟的国家一样, 成为最早产生的期货品种, 并且到目前为止, 农产品期货仍是中国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 初创阶段(1990~1993 年)1990 年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以及1991年3月在该批发市场签订了第一份小麦远期交易合同等都在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育奠定基础, 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的可能性;1992 年下半年起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要求的期货经纪公司开始成立;1993 年4 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期货市场方面的法规———《期货经纪公司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截止到1993 年底, 全国范围内建立的期货交易所达40 余家, 上市交易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也不断增加, 在国家工商局登记的期货经纪公司达144 家[1]。总的来看, 这一阶段为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奠定基础的同时, 不断产生的各种问题使得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趋势明显。

1.2 清理整顿阶段(1994~1996年)这段时间里, 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快速增长,1995 年中国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63612 万手, 总成交额达10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成交额占到一半左右。但是, 由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盲目发展和不规范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993年11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 并开始对期货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工作。即使这样, 由于在这段时间里农产品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一些小品种上, 尤其是绿豆、咖啡、红小豆等不具备较好的期货市场发育所需要的现货市场条件的品种交易活跃, 使得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垄断和恶性炒作事件不断发生, 甚至威胁到中国期货市场的继续生存与发展[2]。

1.3 调整阶段(1997~2000年)经过前一阶段的整顿,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始进入相对平稳的试点发展时期。1997 和1998 年政府加大了对期货市场的调整, 进一步压缩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以及期货交易品种;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并相继实施了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相关管理办法等, 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法制监管, 使之逐渐向规范化发展。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整, 中国期货市场的法规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基本构建, 从而使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规范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在整个调整时期, 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量持续下降, 农产品期货交易也在不断萎缩, 2000 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不到1995 年的1/ 5, 农产品期货仍占中国期货市场成交额的绝大多数, 尤其从2000 年起中国农产品期货交易已经开始趋于向原料性大宗农产品集中(图1和表2)。

1.4 规范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2001 年3 月,“十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 为中国期货市场多年的规范整顿划上了句号;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不仅为期货市场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理论认识方面的障碍, 也预示着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新阶段的到来。从2001 年开始,期货市场逐步趋于活跃, 出现恢复性增长, 并于2003 年超过之前的最高水平, 全年成交金额达到10.84 万亿元, 其中农产品期货占77.1%;2004 年农产品期货成交额稍有下降, 但近几年一直稳步上升,尤其是期货市场发育或功能发挥所需具备的现货市场条件比较好的原料性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交易越来越活跃(图1 和表3)。2007 年3 月起, 国务院和证监会陆续颁布了有关期货交易、期货交易所以及期货公司等的相关条例和办法, 为中国期货市场的进一步稳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一、中国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初衷——回避现货交易风险

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食品的来源和工业原料,其流通状况涉及到农民利益、国民生活和工业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不重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实行了以市场调节为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和流通。但同时也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和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使得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失时机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期货市场机制,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

一、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首先,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成为农民种地卖粮的好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价格波动也非常剧烈,生产者承担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大力扶持和农业保险的逐步实施,对农民来说,他们面对的最大风险不再是自然风险,而是价格风险。

其次,成为企业改善经营和保值避险有效工具。对于很多现货企业来说,期货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套期保值。还有的现货企业,将期货市场作为调整经营策略和方向的指示器,在长期参与期货市场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进行经营的有效策略。

同时,期货市场价格信息反映市场预期,可以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参考信号,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并且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导效率高,对现货市场影响大,国家宏观调控信息通过期货价格信息传递,能够减少信息传导的时滞,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增强调控效果。

中国从1988 年起开始研究期货市场。与美国等其它国家不同的是, 国外的期货市场是自然生成的, 是根据生产经营者的需要“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 中国的期货市场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自上而下”自觉建立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价格体制、外贸体制及对商品交易的管理体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 “三角债”、违约现象屡禁不止。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回避或减少这些风险, 这成为中国当时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重要原因。

1990 年6 月, 中国第一家以期货交易为目标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建立。1993 年5 月该市场正式推出了小麦、大豆、绿豆等5 个期货交易品种。上海粮油交易所于1993 年6 月开始小麦、大豆、菜籽油等农产品的期货交易。除此之外, 海南中商交易所推出了天然橡胶、原糖期货交易。苏州商品交易所、北京商品交易所、天津联合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交易所也陆续推出了其它农产品品种的标准化合约。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品种、数量在全国逐步扩大

3.1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 3.1.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产生的背景

我国期货市场的产生起因于80年代的改革开放。经济转轨要求国家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依靠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节经济。80年代的改革是沿着价格改革和企业改革这两条主线展开的。价格改革最早从农产品开始,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实心价格双轨制,除计划订购外,可以议价购销,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农业生产大升大降,买卖问题此消彼长,政府用于农产品补贴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等一系列问题。这其中,现货价格失真并且市场本身缺乏保值机制,一旦价格波动,政府必须出面,甚至承担全部价格风险。能不能建立一种机制,既可以提供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的价格信号,又可以防范价格变动造成的危险呢? 80年代后期,一批学者提出了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的设想。1988年初,国务院作出重要指示,决定研究期货交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商业部等部门开始组织力量进行期货市场研究,并成立了期货研究小组,系统地研究了国外期货市场的现状和历史,组织人员到国外期货市场进行考察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期货市场的知识。

3.1.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准备后,我国的期货市场开始进入了具体运作阶段。1990年12月,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国务院批准,以现货交易为基础,引入期货交易机制,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到1993年,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尤其是部门和地方利益驱动,在缺乏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纷纷创办各种各样的期货交易所。到1993年下半年,全国各类期货交易多达50余家,期货经纪机构近千家,中国期货市场建设一哄而起,盲目发展。期货市场一度陷入了一种无序状态,如交易所过多、分布不平衡、品种重复设置、设计不合理、地下非法交易泛滥、盲目开展境外交易、大户联手操作、欺诈投资者等,多次造成期货市场风险,直接影响其市场功能的发挥。

在经过了长达7年的清理整顿之后,期货业的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了,期货业的规范形象已初步树立起来。无论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我国期货市场都已经具备了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基本条件。

①清理整顿任务基本完成,期市规范程度大大提高。从期货市场自身条件来看,经过清理整顿,期市规范化程度显著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法规体系。国务院颁布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证监会出台的四个管理办法已正式施行,为期货市场的长期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监管体系和市场结构逐步完整。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发生重大改变,初步建立了中国证监会垂直管理体系,监管思路符合市场规律,监管能力显著提高。期货交易所从14家撤并到3家,经纪公司从原来的300家压缩到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充实了资本金,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经培训和考核获得了从业资格,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规范运作的自觉性显著提高。三是经过几次升级和改造,期货市场的交易和信息系统更加成熟,其容量、速度、安全等主要指标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四是投资者操作R趋理性。经过十年磨练,投资者对期货市场的功能特征、运行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操作手段日趋成熟和理性,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总之,经过几年实践,期货市场己建成一套严密的交易、结算与风险控制制度,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风险事件的洗礼,期货市场风险监控技术与能力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己能有效遏制期货市场较大风险事件的发生。现有的市场基础和条件,非常有利于推出期货投资基金。

②实践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期货管理与投资者队伍。目前,我国专业期货经纪公司有170余家,期货经纪公司的最低注册资金由原来的一千万元提高到三千万元,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一些大型期货经纪公司脱颖而出。另一方面,期货经纪公司不得从事自营业务的规定,使经纪公司的风险大大降低,自有资金显得比较充足,这就为发起成立期货投资基金创造了条件。同时,期货经纪公司不从事自营业务,也可以避免关联交易的发生,打消投资者的顾虑,这从制度上保障了期货投资基金的公正性。此外,通过培训和长期实践,期货市场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提高,造就了一支既懂期货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期货管理人员、经纪人与投资者队伍,为期货投资基金的试点成功奠定了人才基础。

③期货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经过长期的低迷之后,目前我国期货市场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中国期货市场在国内外大环境趋好的背景下,大连、上海和郑州国内三大期货市场全面活跃,交易规模已创历史最好水平。据统计,2003年,全年交易额累计达10.84万亿元,一举刷新了1995年创下的10.12万亿元的历史新纪录。这说明,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几年规范整顿,正逐渐迎来新一轮发展空间,已经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权威部门预测,我国期货市场未来发展的环境继续看好,理由如下:第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而引起包括生产资料、农产品等一系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增加了生产、经营者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回避价格风险的需求;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量,成为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的主要变数,在铜、铝、大豆等主要期货品种上,中国期货价格对国际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增大,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第三,党的十六大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确定了期货市场的重要地位,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有理由相信,我国期货市场容量将继续扩大,交易规模将更加扩大。

2000年底,期货业协会成立,我国期货市场三级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农产品期货的几个品种中,大豆、小麦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大豆、小麦期货为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服务粮改,衔接粮食生产、主销区的购销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大豆、小麦期货在价格预期指导和为粮食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提供转移风险的手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显现出了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

下载中菲关系发展历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菲关系发展历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历程

    2014年3月 “星艺装饰”荣获中国驰名商标。 2013年2月 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星艺艺术院的春节大型艺术设计特训活动(庐山特训营)进行了报道。3月 3月在广......

    中菲南海问题

    中菲南海能源合作要先解决主权问题 2012年05月25日 01:3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江玮 衣鹏 字号:T|T 1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中国与菲律宾的黄岩岛争端,除了领土的含义,还......

    阿里巴巴发展历程

    阿里巴巴发展历程1999年初,马云回到杭州,以50万元人民币创业,创建阿里巴巴网站;1999年3月,马云推出了阿里巴巴网站,接下来,1999年阿里巴巴融得第一笔风险投资500万美元,2002年1月又......

    中国移动发展历程

    工商管理1001班姓名:岳峥学号:2010040033 中国移动公司的发展战略 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始于80年代。1987年11月,中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在广州投入商用,爱立信......

    药品发展历程

    中国药品管理法治发展系列综述 十年磨砺锋自出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食品药品监管队伍从无到有,历经磨砺,披荆斩棘,逐步建立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严格队伍管理......

    军队发展历程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是这支军队全心全意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

    申报发展历程

    我国近代著名民营大报《申报》的发展历程 《申报》,上海的第二家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四人集资创办,目的完全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

    社团发展历程

    社团发展历程 艺苑曲艺社,是校社团联合会的成员。 社团以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拓展兴趣爱好,增强实践能力,培养个人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正确曲艺观为宗旨。我社的目标是: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