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课札记(一)-教学教案
这节课中体现出一些好的习作理念值得称道。
一、走出课堂四十分钟
课前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发现春天,去感受春天,去体验春天,把习作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言为心声,学生只有切切实实走进生活,走进自然,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用耳去倾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她才会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有了这种发现和体验的快乐,表达的愿望才会激发出来。
二、走进春天的语言世界
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前的“开心词典”活动,学生搜集很多描写春天的词语和句子,抄在开心词典上,上课时,老师让学生充分交流开心词典上的词句,“春风拂面;花红柳绿;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学生收集的词句相当丰富。昨天在和自然的亲近中感受到了春的信息,今天在交流这些词句中又一次领略了春的美好。
三、走进学科融合的新境界 “诗画同源”,确实绘画和写作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绘画和写作都需要观察,选材,构思,布局,都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们到自然中去观察春天之后,让孩子先把自己观察的春天画下来,这为学生的说话提供了一个凭借,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画的过程已经是学生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思考、表达的过程,眼中景已变成心中情倾注在画笔上。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图画描绘出了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心中的春天。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可以说是用语言进行二次创作,说话变得有趣了,变得不那么困难了。这节课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1、不要过多早给孩子功利思想的影响 听老师的开场白:“昨天我们一起去参加了向日葵文学社的第一次活动——亲近自然,今天是我们班文学社的第2次活动,你想成为文学社的一员吗?只要成为社员,作文老师可以当面批改,好文章还能推荐发表,有信心吗?”成为文学社员,好文章还能推荐发表这样的话语功利性太强,写作文是为了发表吗?作文能发表对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当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激励学生学习不要直接用这种功利的东西去激发。二年级孩子刚接触写话,应该让孩子感到写话就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是很快乐的事。从小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让他真正从文学社的活动中享受语文的乐趣,习作的乐趣。
2、教师要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些导语。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春天刚刚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等等,语言确实很美,但是感觉和学生有距离,教师说的时候像在背台词,没有和学生自然交流的感觉,因而缺乏童趣,师生没有融为一体。学生小组同位交流的时间较充分,教师只是眼观全班的情况,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共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怎能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呢?
3、学生的发言不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虽然课前学生去亲自体验了春天,但是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多数学生谈的是自己印象中的或从书本中看到的春天,而不是昨天自己去发现的春天,原因何在呢?我想,一方面和老师的语言创设的交流氛围有关,没有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发现的春天,另一方面,过早地交流积累的好词佳句也起了一个不好的导向作用,学生以为只要用上那些词语,说的像那些句子一样就好了,而不是说自己看见的,感觉到的春天,不是自己心灵的自然流露。我想,学生在说自己发现的春天时,不要给孩子任何限制,任何暗示,就让他畅所欲言昨天的发现和感受,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话可说,每个孩子的感受都会与众不同。在大家充分说的基础上,再交流好词佳句,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春天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的情感一定能更好地调动。童真,童趣才会显露无遗。
第二篇:读书札记(一)
读书札记
(一)读书时间:2012年1月11日
书籍名称: 《法律与宗教》
读书人:龚媛媛
书籍内容及读书收获:
内容简介:本书作者伯尔曼认为,法律与宗教共同拥有四种要素: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法律借助于宗教来获得神圣性和超验性,宗教则需要法律为其创造生存环境和条件,两者处于依赖共生的状态。缺失了信仰,社会将式微;缺失了法律,社会将崩解。而没有了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僵死的教条,没有了法律的信仰将蜕变成狂信。这正是危机所在。面对这一危机,伯尔曼大声疾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读书收获:读完《法律与宗教》后,我深刻得体会到法律与信仰是共生的。法律生成于民众的价值信念和生活方式,但是,信念的改变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甚至滞后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传统道德和信念体系并没有随中国的转型而发生根本转变(虽然在1949年后传统文化遭受践踏),它们构成了中国民间法的基础并参与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结构,这些都影响了,甚至是阻碍了一个适应现代宪政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形成与有效运作。如何涅磐重生,中国的危机更为严重。因此,一方面是加快中国的转型,从而改变已有的生活方式,这是价值信念改变的前提;另一方面,是公民教育的实施。包含但不限于个性发展教育、公民道 1
德教育、公民价值教育和公民人格教育的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将现代理念潜移默化地灌注于每一个公民的心中,从而祛除因两千余年的专制文化的熏染而深植于我们思维惯式中的臣民意识与奴隶意识等前现代的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价值体系,重塑我们的人格,建立我们对法律的信仰。宪政制度的实施本身会改变我们的价值信念并进而发生对民间法的改造,而公民教育则在直接重塑我们价值信念的基础上推动民间法的自我改造并促进宪政制度的有效运作。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正是中国和平转型的契机所在。
第三篇:教学札记
如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融入语文课堂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教师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必须从接触学生开始,逐步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老师引导学生做什么,指导什么,共同学习、研讨什么学生才会听,才会认真去做。学生喜欢老师,觉得老师说的话中听、讲的道理对。初中年龄段的少年,心理的变化是很大的,如果学生不是从心理上接受老师,许多学习任务不能深入其心,往往流于敷衍,应付,只是机械的完成任务。比较好的目标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老师说要读书,学生会认真去几本书,可能还会与老师交流一下读书心得。
有的老师不认可与学生要关系和谐,总是居高临下,讲求师道尊严。“你应该如何如何;你不应该如何如何”学生说听烦了,效果是很低的。如果这个老师是学生喜欢的,即使真地说得很啰嗦,学生还会津津有味地听,可能还会跟老师笑笑说:老师,我明白了,呵呵。暗示老师话多了。关系融洽,一切好办;关系紧张,小事也大。
还有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过于亲密”了。失之放纵,学生也不会认真听老师讲什么,你老师的意见如何,他因为不重视你这个人,也就不重视你的话。
关键在于怎样建立这种和谐的关系。我的体验是尊重和鼓励。人人都是有尊严的,学生其实很渴望老师对自己的尊重。彬彬有礼、以诚待生,尊重是互相的。会心一笑,对老师是很幸福的事,对学生也是很幸福的事。这里特别提出是对后进生,一定不要带有色眼镜,没有一个学生说我天生愿意后进,是因为主观、客观各方面的原因促成的。现在老师教他了,要想办法帮他进步,不是打击他,要培养他的信心和兴趣。
多鼓励,谁不愿意听好话呢,我们成年人也愿意听。所以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发现一点微弱的亮点都要真诚、热情地表扬。这样一个亮点会变成两个,两个变成三个,三个变四个,越来越多。当学生在学习上做得不好时,或者犯错误时,要“批评地表扬,表扬地批评”,真心为学生好,真心地指出他的不足,让学生理解,老师是真心想让自己进步,怎么不会听呢?强硬地要学生写什么“保证书”,心里的想法、自己的行动能用一纸文书保证了吗?而且“保证书”之类是“思想斗争”这文革思想的遗留,是打击人用的,不是帮助人用的。学生的心是敏感的,他会知道老师是真正为他好还是“收拾”他。
在此基础上,老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共同建立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威严、地位。这样,学生信服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
二、给学生空间,老师不包办,也不放手。偏执点说,语文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课程标准》也明确地说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好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张中行先生告诉别人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就是四个字:多读多写。教师要给足学生的空间,尽量多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学是门艺术,教师要绞尽脑汁想办法去创造这样的机会,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情境。
三、多与学生沟通。沟通的办法很多,传统的便箋、日记,现在的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QQ、MSN等等,皆可用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多积累、多读书。看电视、上网时都可以学习语文。
怎样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养成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从最基本的开始。朱熹的四到就是很好的办法。我以为朗读习惯中最重要的是坐姿。柳公权说笔正则心正,我借用为坐正则读正。坐正了,坐直了,注意力会集中;精神状态会更饱满。坐直了,身体撑开,肺活量才大,气息才通畅;发声才有力,才长久,才可以控制;想长便长,想短便短,欲重则重,欲轻则轻。坐不直,大概可以说就朗读不好了。怎么帮助学生养成这朗读习惯做法多多。这里要谈的是从老师角度说要多用心,多费力;从学生角度说要有兴趣、有恒心。本着这样的原则,什么方法都可以试。
教师要重视、要给时间。老师要重视,说句心里话,教课的语文老师们,谁特别重视朗读?这样算,整个语文教学为十成,朗读占几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师用多大力,学生朗读才能出多大成绩。或者换个说法,朗读这种策略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必要手段;或者再直白点,只要朗读做得好,语文就好。这个观点语文老师们认可不认可。会不会说归说,做归做?
这个问题是首要的,这个问题解决了,怎么训练,什么方法这都会迎刃而解。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想做了,还有什么做不好的?大可以找一本《播音学》之类的书,教方法;教学中琢磨,办法有的是。、怎样引导学生写好日记?
培养兴趣。讲点古今中外名人写日记的事例。比如鲁迅日记、竺可桢日记、夏承焘日记、宋云彬日记。谈谈古今中外语文好的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特别是教师自己现身说法。我的做法就是这样,因为我自己目前写日记,而且基本每日不落,我告诉学生後又拿来给他们看,他们果然倍感有趣。教师要重视日记批阅、鼓励式评价。
批阅是与学生交流,一定要写评语。关于这方面,不讲什么道理,只说一件事,一次批阅日记,一个学生高歌记了这么一件事:“日记发下来了,彭莉把老师写给她的评语给我看‘很好’,我没有理她。老师只给我写了个‘优’字,唉。”读後我很吃惊,想不到学生这么重视老师的态度,老师的评语。彭莉,我只给她写了个“很好”,她就高兴地给朋友看;高歌,我只批了个成绩“优”,她很遗憾。所以,从那次以後,无论我多忙,日记一定写批语;而且,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认真写。在评语里,可以和学生交流许多东西,此不赘述。
评价,鼓励式的评价。我每周批阅一次日记,每次我都将能够坚持写或者比上次有进步的学生名字记下来,并简单记录一下他们各自的亮点。上课时,我将一一大声念他们的名字,表扬他们,并且简单提及每个人的亮点。有时可以有指导目的地表扬。一周一周坚持下来,效果非常好。除了几个特别的学困生坚持不好以外,绝大多数学生日记越写越好,越来越能坚持住。
我告诉学生把好的日记,在征求本人同意的前提下,抄写在本班手抄的语文杂志上,供学生传阅。同时,在征求本人同意的前提下,我想尝试把好的日记或篇,或片段制成课件,配以音乐,读、赏,效果可能不错。只是缺少时间,每天无用的事太多,又不得不做。如果减去这些无效的工作,专心研究教学该多好。
第四篇:教学札记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的教学
高二级朱燕群
高中英语阅读课课文教学不同与听说课等其它课型的教学,因此,阅读课课文篇幅长,容量大,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上好阅读课文,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探讨的话题。下面就我个人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怎样开展对阅读课文的教学。
一、课前预习预习是英语学习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授课前教师可以先把本课的学习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按要求查阅生词、预习课文及语法要点,并找出不懂之处,这样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不至于听得“一头雾水”。
二、课堂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并向老师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是教师给予解答。然后教师针对课文中生词、重要短评及语法要点再作重点讲解,在疏通整篇课文时,可以先设置一些和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听录音磁带。听两遍或三遍之后,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教师尽量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小组讨论,讨论之后,各小组可推选一个代表举手回答。对于不完整之处,教师或其他学生可做出必要的补充。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通常缺乏自信,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他们回答,只要能基本表达清楚,教师就应给予“yes、very good!”等相应的赞许,使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决心。在教师领读、学生熟读课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课文大体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也可先在小组中进行,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班上复述,并评比最佳小组。然后教师又可在各小组中挑选一名学生翻译文中的某些句子,以便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认为采用这些方法既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一切以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第五篇:教学札记
课堂教学改革感悟(教学札记)
随着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它对传统的观念、已有课程、儿童的学习方式等都形成了强而有力的冲击,使得我们更加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需要,迫使我们去变革教育、教学机制。在我几年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我的体育学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创设了具有自我特色的“童话体育、生活化体育、体育课本剧、休闲体育”以及游戏性教学、合作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仿生教学、项目教学、心理工艺教学、动活创教学、弹性教学等思想;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使我领悟到体育教学中出现学生“厌学”现象的根源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的教学上。新体育课程关注学生的需要,视学习过程为学生的需求不断获得满足的生命活动过程,重视教师教学观的变化。师生不再是某种教材、某项学习内容的机械实践者。用教材、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资源来完善人、培养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些才是体育课程改革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生活是学生的第一课堂
现代课程论非常强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隘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课程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应强调教学的生命意义,应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其内空以很好的课程资源方式在课堂上予以呈现。只有这样,课程才能够真正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未来生活的桥梁。
人们常说: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我觉得,生活应该是现代学生的第一课堂。信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媒体传播方式的改变、人们观念的更新等等,都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到生活中去寻找课程资源、挖掘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不仅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责任,也是学生所乐意接受的,这不,课堂上的太极剑、打活靶、童心舞等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杰作。
二、敢于表现自己是现代学生的特点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敢于表现自己了”,好多同事都由衷地赞叹着。是啊!回首自己像眼前这帮学生一般大小时,主动提问、主动表演节目那都是不可能的事,而现在他们却主动要求教师提供舞台,以便他们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如:小学生的徒手操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头痛的事,教师难教,学生也不愿意学。如何才能使这部分内容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成为一个受师生欢迎的项目呢?在新体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生活中找到了答案——让学生自编动作、互教互学。这一招竟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激活了,他们在课后积极地查资料、练动作、配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我只是场上的“导演”和其中的一名“配角”演员。由此可见,教学应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决策者,而是合作者、协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发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战线”向“多条战线”转移 课程教学是师生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的中介。课程所提供的内容应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来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以及个体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四、学生思维的单一性
当前的体育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讲,强调老板娘注重培养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以体现教学的发展性,从发展的层面来培养学生具备终身体育能力。
小学生思维的单一性主要表现在考虑问题的片面性和对事物认识的单纯上。我在创编动作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创编的动作只是自己感兴趣的,而对一些不感兴趣的器具均没有派上用场。模仿小动物等要求也只是一厢情愿的,创他表现得更多的是以明星的崇拜和模仿。这一切无不启迪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们应主动反思看样更多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创造他们喜欢的课堂教学。
五、自主而不涣散的课堂
如何形成“活而不乱、严而不死”的、自主而不涣散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我进行教学改革非常关注的一个方面学生要求分组学习,寻求友情帮助,但如何对待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呢?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观察、教育和说服,启发和诱导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同时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从中受益。
对于课堂教学,我想光上好一节体育课是不够的,还应多与孩子们接触,发现他们的能力,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什么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因此,我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我将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好教师不说忌语
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教师的语言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一位好老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千万不能说忌语。
一、班主任忌语:
以下12种语言班主任不可以跟学生说:
1、明天叫你家长来,不来你就别上课了。
2、你是不是觉得你比别人水平高?你是不是认为你比别人能行?
3、想一想,你是怎么回事?想不通,就别回家了。
4、你怎么连作业本也忘带?你怎么不把自己也忘了?
5、你脸皮真厚,要是我,早找个地方钻进去了。
6、你家长辛辛苦苦让你上学,你却不好好学习,还爱乱花钱。
7、你看你前面的同学比你好,你右面的同学比你好,左面后面的同学都比你好。
8、你完了,你太没用了,这辈子肯定没有出息了。
9、你瞧你像个什么样?根本就不像我的学生。
10、今天怎么来晚了,别解释,站半天。
11、现在正在上课,你在那里做什么小动作,你给我站起来。
12、你怎么这么笨,天生你就不是学习的料。
二、教师有40条忌语:
1、我要是你早不活了!
2、你真笨!你真傻!
3、看见你,我就烦!
4、谁教你谁倒霉。
5、回有让你妈带你查查,是不是弱智。
6、你这孩子无药可救。
7、坐下,你真笨!不知道干嘛举手,总是耽误大家的时间!
8、你这孩子没法教,领走吧!
9、你是吃饭了混天黑,吃嘛嘛香,干嘛嘛不行,你真没救了。
10、闭嘴!我不想听你说。
11、讨厌,不要脸!
12、你是最差的一个!
13、你长眼睛干什么用的呀!
14、你有病呀!
15、低能。
16、住嘴,不要再说了。
17、一边呆着去。
18、我看你这辈子算是完了。
19、简直是木头桩子多俩耳朵。20、你有没有良心?
21、现在的学生,一拨不如一拨!
22、讲了多少遍了还不会,真是个榆木疙瘩。
23、死鱼不张嘴。
24、明天让家长写一份保证书,再犯错误,干脆别上学啦!
25、老师就是老师,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你不听就不成!不听你可以不来。
26、再不改,就请你家长。
27、看你长不长记性。
28、不懂人话。
29、真笨,不是学习的料。30、你给我出去!
31、缺心少肺!
32、你给我疵点起来。
33、缺心眼儿。
34、不争气的东西。
35、你真傻,去检查一下智商。
36、跟头猪似的,怎么这么懒呀!
37、你简直就是个白痴!
38、一边站着去,想通了再找我!
39、你别在我们班里混,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40、谁再不给我好好学,就请你家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呵呵)
三、教师文明用语:
1、你回答得真好(真棒、真了不起),教师向你学习!
2、你学习上肯动脑筋,有进步,教师真为你高兴。
3、请你回答这个问题„„请坐下。
4、没关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问教师,教师会再讲解一遍的。
5、只要肯下功夫,一定能学好的。
6、回答不上来没有关系,教师帮助你。
7、别紧张,再仔细想想。
8、请你振作精神,专心听讲好吗?
9、你应该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你马上会赶上大家的。
10、你违反了纪律,这样你到底对不对?课后我们谈谈好吧?
以上只是收集到的部分教师语言,好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爱,应在孩子身上升华
——再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思考 我喜欢读书,书能带给我很大的乐趣,特别是一些教育思想的名著。这学期,我又重新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
苏霍姆林斯基在该书中归纳了自己的一生:“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爱孩子。”在该书的前言里,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在一所农村学校身不离教地工作三十二年,这对我来讲是无与伦比的幸福„„”“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增强了这样一个信念:对孩子的依恋之感——这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我们都知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对孩子的爱甚至依恋,就不可能成为经常与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彼此在思想、情感、感受上相互渗透。“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当然,与孩子的交流不能局限于课堂里,还要延伸在课后的生活里。
中国有句古话:“亲其师,而信其道。”皮亚杰也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没有情感的沟通,指挥的交流是无法达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儿童的生活尤其在低龄儿童的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显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它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还提到:有一些精神品质,一个教师缺少了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最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精神世界有卓越的认识: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要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人的性格、思维、语言是学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预先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年幼儿童将来成长为怎样的成人,取决于他的童年生活,取决于童年生活,取决于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以及周围世界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这些对于我们从事低年级教育教学的老师来说很有启示。
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只有深刻地认识儿童的世界才能进入儿童的世界,教师只有进入儿童的世界才能够与儿童手牵手、心连心,从而解放儿童,为儿童提供符合其本性的食粮,让儿童在成长中体验到自由和欢乐。教师只有解放了儿童才能解放了自己,只有让儿童幸福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列·托尔斯泰说得好:“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些通晓书本,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
经常在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海报上看到这样的句子:为了让您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的家长也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把孩子送进这些“学前班”的培训机构。
这些在培训机构接受教育的孩童多像是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那些蔬菜在无土的环境下凭空疯长,享受填鸭式滴灌,全然不顾大自然的规律,在人的意志操纵下为所欲为。这些蔬菜外表鲜亮,却味同嚼蜡。毕竟它们是逆反大自然规律而生长出来的。这些孩童该玩的时候没时间玩,学习各种本应该在几年后才学的东西。在童年做少年的事,在少年做青年的事,违背自然规律,揠苗助长。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兴趣是人一生发展的动力,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更容易让孩子成长。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马拉松。过于强调早教,虽然会让孩子早点具备一些知识,但可能因此终生丧失对追求这些知识的兴趣,以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教养孩子,顺其天性即可,种下了种子,不要时时挖起来看,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以丰硕的果实来回报你。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就算没有苦心培养而任其自由发展,“生命自己会找出路”,过程虽然会坎坷,他还是有可能会成为莫扎特的。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却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这使双方都很痛苦。从神经学上来说,本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回事。另一方面,大脑用进废退,心理学已发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也就是说,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