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菜说课范例
“烹饪基础化学”说课教案 各位领导和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烹饪基础化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改革举措,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及效果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课程分析
1、课程内容 “烹饪基础化学”是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烹饪专业系列教材,主编黄刚平。本书重点讲述了水、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在烹饪中的应用,为烹饪操作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食品合理的烹饪加工。
2、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中西餐烹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热菜工艺技术,达到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够适应酒店相应部门的中级技术岗位。
3、培养目标
让学生打好基础多实践,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在学好基础的同时要摒弃过去的品种单一,制作简单粗糙,主题思想陈旧,思想性,艺术性很难协调发展,要让思想性,艺术性,可食性相结合,要与时俱进,赋予热菜艺术新的思想和内容。采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让中国的烹饪事业更好的发展,让学生把这门学科更好的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4、就业前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摄取食物也就从原来的填饱肚子,上升到了艺术欣赏的高层次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饮食行业需要由大量的从业人员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德国烹饪专家代表团来我中心作中西餐饮文化交流时就曾经说过,现今,在德国,作为餐饮行业的首要从业人员厨师职业,是青年人择业的首要选择。另据我国饮食文化网统计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的需求。这一数字预测着厨师职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将是二十一世纪就业的热门职业。当前的餐饮业急需大批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厨师队伍来充实,这给厨师的就业带来了莫大的空间!需要学生来填
补。工作稳定收入高;投资回报效率快!所以做为大学专科生,其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尤其热菜做为其重要行业,其前途是很光明的。
二、学情分析 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这一要求,所以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对营养等方面不够重视,专业课缺乏练习,烹调工艺与营养中的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例如:筵席热菜的设计及热菜,的创新等)对于他们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上的学生特点,我会以“实践”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本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会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
三、教学方法
热菜:烹调工艺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热菜,技艺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专业设计与教学组织中,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模拟教学”以模拟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内涵如下:
1、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十分重视这一教学过程,能根据所教授的内容,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掌握和巩固知识的教学目的。
2、模拟教学
热菜,烹调技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要通过学校先进的教学材料,在课堂上示范及引导,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方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挑战意识、协作意识和成就意识。
四、教学改革举措
在长期的热菜,技艺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热菜技艺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形式、考试方式等也都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具体举措如下:
1、从原来单一的实践教学改革为“理论-模拟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从原来单纯的板书教学改革为图文声影并茂的电子课件教学;
3、从原来单一的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课后学生利用互联网通过我们的教学管理网站进行自学或与教师在线沟通,紧密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4、改革作业方式,从原来单纯的操作作业改革为以案例分析作业为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5、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避免了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加强了学习效果;
6、改革课程考试形式,由原先单纯的书面知识考试到实际操作考试,由对书本死知识的考核改变为对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考核。
总之,各种教学改革措施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其自我学习,强化自身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效果很好。
五、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及效果
“二位一体”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的。在热菜技艺的教学中,我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录像。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引进,一方面将学生的课堂精力集中于听课和思考上,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学生记录和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加了老师示范这一重要关节,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其制作过程,以便更好实践。
六、教学过程
1、本课程总课时是160个课时,共十二章,其中第四,六,八章是重点,主要讲述计热菜的基本功制作
(一)(6个课时),热菜火候及烹制基本功
(二)(6个课时),热菜烹调制作及方法(56个课时),筵席热菜的设计和热菜的创新(40个课时)。总共需要108 个课时来完成。在这重点的四章之中,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筵席热菜的设计和热菜的创新》是难点,因为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这一章要根据各类筵席的特点、标准、聚餐的人数和对象,按一定的规格,在菜单的制定,原料的组织,热菜的造型,人员的分配,装盘的方
法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比较难以掌握。
下面我以第二章第一节《拌、炝、腌的概念、特点与菜例》为例讲述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拌的概念与特点 2)拌的种类与操作关键 3)炝的概念与特点 4)炝的种类 5)炝的操作要领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的2,4
3、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图片)、讲授;观察、演示、练习、欣赏教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紧抓“善导”,“激趣”,“引思”,“精讲”四个教学要素,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4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
1、导入新课,(5分钟)
我设计的导语是提问“现在是否知道什么是拌,炝?”,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设置目标:缓解学生刚上课时的紧张情绪,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
2、自主学习,回答问题(20分钟)
首先,让同学们认真看书,在阅读中寻找问题,了解拌及炝的技法。环节设置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自我创新。环节
3、知识讲授(30分钟)
该环节通过讲解其技法,让学生从中领悟,并讲解一下自己在实践中的经验让学生在操作时注意。
环节设置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
环节
4、示范(20分钟)
该环节是由老师示范香麻鱼片,炝西兰花,让学生知道其基本步骤,以便更好操作
环节设置目标:让学生了解其制作过程,以便更好操作。环节
5、学生实践(40分钟)该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环节设置目标: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其技巧和注意事项 环节
6、课后总结(5分钟)环节设置目标:加强操作训练
第二篇:热菜领班岗位职责
1.领班每天有班前讲、班后评。
2.检查零点菜单原料切配、菜肴烹制的质量。对所有食品从原料到班成品到制成菜肴都要严格把关,有权将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菜肴退回重做。
3.检查炉灶、冰箱、煤气、案台、电源等的运转情况和卫生情况,发现故障及时向厨师长汇报,并与工程部联系进行维修。
4.收集中外宾客对菜肴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并加以提高。
5.主管本组员工的出勤和考核工作,落实热菜间的卫生责任制,并每天检查本组员工的个人卫生。
6.决定本组员工的调配,指定重点宾客菜肴制作的人选并督促落实。
7.加强培训提高本组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以便完成饭店所交给的各项任务。
8.完成上级指派的其他工作。
9.正确传达厨师长指示。
10.按工作程序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横向联系,并及时对部门间争议提出界定要求。
11.制定直接下级的岗位描述并界定直接下级的工作范围。
12.向厨师、厨工布置工作任务。
13.受理厨师、厨工上报的合理化建议,按照程序处理。
14.巡视、监督、检查下属员工各项工作。
15.掌握热菜组工作情况和有关数据。
16.定期听取直接下级述职并对其做出工作评定。
17.填写直接下级过失单和奖励单,根据权限按照程序执行。
18.及时对厨师、厨工工作中的争议做出裁决。
19.定期向厨房厨师长述职。
20.关心厨师、厨工的思想、工作、生活。
第三篇:(电与热)说课教案
四、电和热(说课教案)
深圳铁路中学
邹跃祥
一、教材分析:
教材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实验为基础:所有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二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通过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得出在电流一定时,导体发热的快慢与电阻成正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安排探究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关系。本节将旧教材的(焦耳定律)一节改动较大,降低了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了解科学探索的方法。另外教材补充了大量的生活实例讲述电热的利用和防止,这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的教育理念,很好的渗透STS教育思想和内容。
二、学生心理分析
初二学生刚开始物理学习,学习兴趣很浓,概括能力较强;希望教师为他们创设观察物理现象的环境,给他们发表才华的机会;传授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知道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场合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大小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
(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P=I2R)。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P=I2R)。
五、教具准备:
视频展台,电脑,投影机,焦耳定律演示器,电炉,电饭堡,电热杯。
六、教法与学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课堂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点。所以本课采用实验探究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怎样教:①学生观察现象,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P=I2R)。②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新教学手段,变静为动,变小为大,变抽象为形象,增强教学的直观性;③激发学生探奇,鼓励学生创新,撞击学生创造的火花。
2、怎样学:①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广泛开展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式、班级式的多次讨论,相互启发和促进,找出规律。
3. 怎样练:①围绕重点练,难点练,动手练;②注意知识的实际应用,渗透“STS”教育,把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发挥本节课的特色。
七、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心理状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下的教学程序:
1、设问引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4篇文章时,讲述:公安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十年累计发生的火灾事故中,占到30%以上的原因主要是电器火灾。在我国,每20分钟就有一起电器火灾发生!
实例(1):2000年3月29日,焦作市山阳区天堂音像俱乐部发生特大火灾事故,死亡74人,烧伤2人,事故原因:人离开房间时,没将电热器及电源关闭。长时间使用的石英管电热器烤燃临近沙发,继而烧着墙壁装饰材料和房顶木梁等易燃材料引起火灾。
实例(2):1992年7月7日21时,深圳市宝安县公明镇某制衣厂(合资企业)发生特大火灾事故,烧毁厂房3500平方米,死亡16人,受伤23人,事故的直接原因:该厂一楼成品仓库电源开关接触不良,使致接触电阻过大而产生的高温烧坏导线绝缘层,形成短路,最终引燃紧靠开关的布料。
实例(3):1996年7月17日深圳市端溪酒店发生特大火灾事故,火灾烧损面积65平方米,造成30人死亡(其中男19人,女11人),13人受伤(其中重伤2人)。事故原因:刘毅,于7月16日下午5时多打开电风扇至17日凌晨1时许离开住室时,没有把电风扇电源关闭就锁门外出。电风扇在运转中,异物进入电风扇罩内,影响电风扇正常转动,加大负荷,引起电机电流增大,使电风扇电源线过热燃烧,引燃周围的可燃物,是引起火灾。
接着提问: 为什么实例(1)中电热器长时间工作会烤燃临近的沙发引起火灾?为什么开关接触不良,电阻过大,而产生高温起火?为什么实例(3)中的电风扇长期工作时,当电流增大,使电风扇电源线过热引起燃烧?你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和热。
2、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培养创新思维(1)教师启发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电热的实例,随后展示电饭堡,电热杯,电炉。
(2)问: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为什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发热?(3)引导学生做出猜想。(4)教师总结:铜丝和电阻丝是串联的,电流相同,只是电阻不同。那么说明电流的热效应应与电阻有关,怎样根据我们的猜想设计实验呢?(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启发:怎样分辩两个电阻温度的高低呢?设计实验。实验目的:在电流相同的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能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的关系。
1.出示实验目的,2.介绍仪器;具体过程:○用多媒体投影要研究的问题;○3.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指出学生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在学生多次讨论的基础上,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又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愿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3、结合教材,直观演示,渗透STS教育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刚才所做的实验,增强教学直观性。
过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论,教师进行理推导出P=I2R。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对P=I2R公式中的电流与电功率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了解电流强度的平方与电功率成正比。
4、回顾总结:
1、让学生对本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回顾,加以总结,训练学生归纳物理知识的能力。
2、拓展知识,深化STS教育内容,对课前的三个实例进行分析。实例(1)电热器工作时间长,电能转化成热能多,室内温度高,沙发被燃烧引火灾。实例(2)开关接触不良,使致接触电阻变大,发热体的电功率增大。引起火灾。实例(3)电流增大,电功率增大。引起火灾。响应课题。
5、巩固训练:
对学生进行分层练习,并制成课件,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有效的增加了训练量,符合理科知识的教学特点。二是学生回答正确后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即使学生回答错误后,予以鼓励。
6、布置作业:
让有条件的学生回家后观察家用电器的使用情况,有没有不安全的地方。根据所学电学的知识向家人宣讲安全用电的有关常识。
第四篇:热菜间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
热菜间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
1员工必须按时上班,履行签到手续;进入厨房必须按规定着装,偑戴工牌,保持仪容,仪表整洁,洗手后上岗工作。
2服从上级领导,认真按规定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3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岗、串岗、看书、睡觉等,不得干与工作无关的事。
4不得在厨房区域内追逐、嬉闹、吸烟,不得做有碍厨房生产和厨房卫生的事。
5自觉维护保养厨房设备和用具,随时保持工作岗位及卫生责任区域的清洁。
6厨房是菜品加工场所,未经厨师长批准,不得擅自带人进入。
7根据工作需要,厨师长安排各岗位人员值班。
8当班人员必须提前到达工作岗位,保证准时上岗,不得迟到早退。
9离岗人员要做好交接工作。
10值班人员应自觉完成交代工作;工作时间不得擅离工作岗位,不得做与工
作无关的事情。
11当班人员保证用餐宾客菜品的及时供应。
12妥善处理、保藏剩余食品及原料,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值班人员下班时要及时关闭水,电,煤气,做好检查工作,消除安全隐患。,离开时将门锁好后把钥匙交给办公室或上交给厨师长,方可下班。
第五篇:说课~-~
一、说课的基本内容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一)说教材(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说课程标准
说明课程标准对教学的总体要求,教材的编写如何体现课标要求。2.说教材分析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加工:说明教材编写的意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生长点、对教材的删减增补等。3.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清晰、具体、全面、适当 4.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材示例1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第二课时的说课稿
1 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次说课内容为新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细胞呼吸的过程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本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表现为三个方面:①细胞呼吸对于细胞的作用: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持细胞正常生活。这也是细胞呼吸的本质。②在教材及高考中的地位:从考查的角度看,多围绕呼吸作用的过程展开,通过考查这一生理过程生成的产物,限制细胞呼吸的条件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从近年来的高考题看,这部分的题目设计多趋向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如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及其生理的考查,简答题占有相当的比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③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本节课内容涉及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有氧呼吸过程图等,通过学生绘图、“看图说话”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解读图解即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本节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学好细胞呼吸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充分体现本模块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指导思想。2 教材处理
实际教学中把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提前到第三章的“细胞器”一节学习,本节课要求学生上黑板自绘线粒体结构简图,说出其的结构和功能。3 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呼吸作用有了一些很肤浅的了解,通过上节课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已认识到细胞呼吸有两种方式以及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条件和生成的产物,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一定很渴望更深入地了解细胞呼吸的知识,而且细胞呼吸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围绕实例学习细胞呼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是比较高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4 教学目标
4.1 认知目标 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②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③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2 能力目标 ①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教学课件,让学生了解细胞
呼吸的本质是通过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活;②通过让学生分析课本中相关的图文资料,说明这些事例中所应用的细胞呼吸原理;③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学会用对比的方法识记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②通过分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关系,理解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5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说教材示例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一、说教材
尽管经典文学受到快餐文化的冲击,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依然给经典文学留有很大的空间,保留了《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教材第三、四册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等方面让学生了解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水浒传》第十回,写了林冲因恶了高太尉,屡遭陷害,被刺配到沧州接管草料场时,在山神庙里避风雪意外识破陆虞候等人的诡计,怒不可遏,杀死奸贼,离开沧州投东而去的故事。这篇课文编排在第五册“小说的鉴赏”单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明清时代小说的总体特点: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迹;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除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外,可以在语文的人文性上下功夫,像陈丹青教授说的那样,把语文当作学问、当作道德。因此,我确定的知识目标是细心研读课文,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林冲性格变化的写作方法。能力目标是通过比较改编的电视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原著的不同,培养学生潜心阅读古典文学的习惯。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感恩,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根据以上目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比较改编的电视剧与原著在表现林冲性格的细节处理上的不同,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变化的作用。
(二)说教法
实质: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要求: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符合学科及教学内容特点;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体现课改新理念;追求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说教法示例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说课稿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将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 该法有利于教师将基础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讨论法 该法能发挥教材中事例和“议一议”的作用,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谈话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启发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善于提问,对学生加以引导、点拨和归纳,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师生双边的情感交流。
4〃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说教法示例2高中数学“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说课设计
依据新课程理念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结合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椭圆、双曲线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尝试了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因此完全可以用类比的方法,亲身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究式”学习方式是一种流行的教学方式,但如何做到“实质性”探究,不流于形式,是我们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理解数学本质,挖掘“本原性“问题,才能驾驭真正的“探究”。如在本节课的“XOY”坐标系的建立中,原点的选取就是核心和本原性问题,必须抓住这一 “探索”契机。
(三)说学法
实质:如何体现“授之以渔”,即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操作、学会观察、学会记忆等,亦即学会学习。
要求: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及其原因;说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格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说明准备创设何种教学环境和条件。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学习。说学法示例1“钠”的教学说课稿设计
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化学,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质,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这正是我选择实验教学法的依据之一。但是高一学生普遍有“做实验,看热闹”的不良倾向,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有选择地观察和进行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到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增强学生认识事物的正确性,培养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思考,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对化学现象溯本求源的强烈
愿望,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钠的存在和用途时,使学生明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存在和用途”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如结合的性质来理解记忆钠的存在和用途,逐步克服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效果,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各科的学习。
说学法示例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说课稿
本课内容多,文字表达的理论性较强,而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有限,如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其主体地位,就会流于枯燥、单调和乏味,为此,拟采用以下几种导学方法: 1.概括分析法:如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时,引导学生从主观条件、客观条件等方面入手,进行概括,掌握多角度看问题的分析方法。 2.比较归纳法:如学习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比较时,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点,运用所学知识,从性质、任务(措施)、结果、作用等归纳得出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3.引导自学法: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自行归纳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教学中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理解有关的材料,训练学生自我设计问题,解答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旨。
(四)说程序
实质:教学过程的安排及其理由
要求:说出课堂教学的的整体思路 和环节,一般包括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学新知、练习巩固、检查反馈几个阶段;说出教材教法处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如何合理地处理教材,运用哪些教学手段,如何安排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说出每个教学环节、层次、步骤的的设想、安排及其依据和预期效果;说出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处理关键点的方法和理由;说出练习设计和板书设计的意图、目的和依据。 说程序示例1《再别康桥》说课稿
(一)准备阶段: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黄磊扮演的徐志摩在作别康桥时的朗诵片断。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和原文,并尽可能多的找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课文。先设置三个问题:诗歌的感情基调怎么样?从诗歌的开始到结束,这种感情有否发生变化?如果有,是怎么变化的?并播放黄磊朗诵的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作品介绍。听完学生的回答,老师加以引导,对作者徐志摩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补充式介绍(因为课前已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康桥情结”。这样同学们能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3、双语教学运用。介绍完作者及背景之后,我并不急于整体鉴赏诗歌,而是花两三分钟时间插入英文版的《再别康桥》。主要原因是学生看了视频朗诵版的《再别康桥》以及听完作者介绍后,对英国的风情和诗人的“康桥情结”必会产生浓厚兴趣,这时及时听一下英语的朗诵,相信能达到一个非常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4、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1)朗诵全诗:让学生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2)鉴赏《再别康桥》
①宏观上明确: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从每一诗节入手,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诗歌每一节的内容大意。
②微观上,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在幻灯片上列举中国古代离别诗的意象,让同学们了解意象的叠印才使得诗歌充满美感。然后由我分节朗诵诗歌,让学生找出每一诗节的意象。(这里主要是发挥了我个人的朗诵特长,便于课堂教学)
分组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讨论3分钟,然后请同学回答
和我总结5分钟)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
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有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4、小结本文
5、课文知识点的训练
别小看这两分钟两道题目的练习,其实这不仅是一个趁热打铁的过程,更是我本堂课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也给了同学们一次查漏补缺的机会,使他们能在课堂上及时巩固新学的知识点。
6、知识拓展(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点和思维能力。因此我布置了三道题目: ①背诵课文,这是就课文而课文的“美感教育”; ②古今中外离别诗歌意象的查找,这是对课文意象学习的再延伸; ③对徐志摩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对比赏析,主要是对学生从意象和形式上赏析诗歌的再巩固。
7、再次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
在歌声中结束这一课。
二、说课的若干策略
(一)充分展示教育理论功底
(二)适当运用语言表达艺术 1.尽量采用叙述性语言
2.语言要准确、具体、简练 3.语速适当 4.音调适中
(三)着装得体,表情大方
(四)说案要完备,不能遗漏板块
(五)准备一个提示性的纲要
三、上课须注意的问题
(一)“上课”是模拟课堂教学
(二)课前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1.熟悉教学内容 2.熟知教学方法
(三)注重特长展示(说或写)
(四)杜绝科学性错误
(五)教案做到前“详”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