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解下的区域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5 07:4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核心素养理解下的区域课程建设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核心素养理解下的区域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第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理解下的区域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理解下的区域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出重大部署,特别是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称为国民教育的DNA,是这次教育改革的灵魂,引领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践。

一、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1.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在,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以期让学生更适应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和竞争。从美国、芬兰到韩国、日本等,各个国家几乎同时在进行着教育改革,改革方向趋同,课程标准中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推动了核心素养模型的制定,以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

2.知识与信息爆炸时代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是知识与信息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常态,精选学习内容,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本位的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多变和复杂的工作环境,学生需要具有面向未来生活和工作的素养。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更新换代不断加速,人们需要习得一些可受用终身且超越特定工作职位的必备关键性素养。

3.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今中国经济面临着历史性的重大转型,而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最主要的是人才。传统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重视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学习的规范性,忽视学习的广博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尤其是从小学开始的精细化分科课程,导致学生在面临真实的整体性世界时,显得无能为力。在新的知识经济模式面前,我们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高级创新人才,已有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这是真正困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所在。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

核心素养是在一定时期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成功生活与融入社会的最关键、最重要的态度、知识与能力,即最关键的素养。相较于以往的知识取向和能力取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1.解决育人目标的问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与课程标准都是为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而存在的。课程标准从具体学科出发,按照学科教学规律,规定关于教育过程应该满足的标准,解决的是“如何教”的教育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的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强调的是“学什么”的问题,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

基于这一目的,核心素养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2.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逻辑

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从学科逻辑转变为人终身发展的逻辑,以“人”为教育教学的中心。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议在目标、内容设计、教学安排上,依据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素养表现和标准。

3.突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一个人即使再有能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不能称之为具备“素养”。核心素养较之能力,强调了很多非认知技能,融入了对价值观和态度的要求,强调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素养是学习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成果,强调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世界各国均将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将本民族文化和价值作为育人的核心。

可以说,价值观在21世纪核心素养中占有核心地位,起到“引擎”的作用,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提供最初的原动力,具备强大的本土能力,特别是强烈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4.注重跨学科的可迁移的综合能力

素养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升学或是更好地进行未来的工作,但素养的功能不仅包括升学和就业,其获得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核心素养由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构成。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都更为复杂,须调度多学科知识和多方面能力及非常规的人际互动能力和可迁移技能,这将是确保人们有效合作并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区域课程建设策略

1.明晰育人目标,开展学校课程顶层设计

基于知识本位而构建的分科教学体系,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和课堂教学,但忽视了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将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十八大进一步提出“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建立以人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才能消除当前分科教学体系的弊端和应试教育倾向。

因此,应重视整体课程建设能力的提升,鼓励学校基于核心素养自主探索新型课程体系,加强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1)学校课程目标要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学生的最大化发展作为育人目标,结合办学特色,提出具体的课程目标。(2)依据课程目标,通过课程整合的方式,统整学习领域,构建学校课程结构。同时,注重课程结构的层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最大化发展需求。(3)按照学生素养的发展需求和学习领域,完善学校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强调学习方式的体验性、探究性和实践性。(4)明晰不同学段学生形成某个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构建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可测评的课程评价标准。

2.加强学段的衔接和整合,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从小学到高中一而贯之,才能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和效果。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国家课程的学科内部及学科间的整合研究,加强学段衔接和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小初高一体化的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从而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的全面提高及素质的综合发展。

构建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应在高中学生核心素养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小学和中学各段的学习中,具体内容包括:(1)学生能力体系。基于高中学段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和21世纪人才素养要求,构建整体的小学和中学段的学生培养能力体系。基于学科特点,开发不同学段各学科的能力目标体系。(2)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材内容的衔接与整合。梳理同一学科的知识结构网络,对学科内的国家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国家课程各学科间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基于国家课程的整合课程;开发不同学段的衔接课程。(3)学习方式。根据学生认知特征,探究与学习内容相配套、最有效的以素养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例如,探索学生在不同学段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差异。(4)评价体系。中小学教育评价中普遍缺少“扶上马,送一程”的衔接评价体系。所以要探索中小学培养总目标的“一贯性”,建立核心素养等级标准,明确各段学生在态度、知识、技能上的具体表现。(5)课程资源建设。开发《学生能力素养手册及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手册》,针对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3.研究学科素养表现,建立课堂教学改进指导系统

只有将核心素养很好地渗透、落实到具体学科教学中,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得到落实,相关的理论也才能得到必要检验及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对接,构建学科素养指标体系和学科内容标准,才能使核心素养有效地落实到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转化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科课程及教学实践。

因此,应针对中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及表现进行研究,建立课堂教学改进指导系统,具体包括:(1)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构成系统:具体化素养能力内涵、素养活动表现;定制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发展进阶系统;建立各学科的核心教学主题和重点教学单元关键素养模型。(2)基于学科素养表现测评指标和测试工具诊断和评估学生素养发展现状,进行前测。(3)确定本学科的关键和重要教学主题,系统分析在该主题下的学生素养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功能价值和教学要求,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发展的学科教学有效策略。(4)基于诊断结果明确教学改进点和具体改进目标,进行主题整体教学设计的指导,整体规划主题―单元―课时教学目标,精细且有梯度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学生活动任务。根据能力水平和进阶,尤其是高阶思维水平,合理选取和使用原型、变式及综合复杂陌生的任务情境素材。(5)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素养达成情况进行后测,与前测做差异性比较,进一步提出教学改进指导意见。

4.重视教师的参与,开展课程建设力培训

校长和广大的一线教师是核心素养落实的具体实施者,应该把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应试图通过行政的方式推进改革。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建设者全程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教师参与研制的过程,就是核心素养价值认同的过程,是主动接受新理念的过程。

同时,要根据教师具体需求,开展校长及教师课程建设力培训,提升学校课程实施水平,加强其在相关理论上的认识和水平,并以研讨交流、案例分享和现场考察等方式,提升学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建辉

第二篇:数学核心素养目标设计策略研究

数学核心素养目标设计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是当前深化课改的关键性要求。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要在课堂中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设计方法,深刻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每一节数学课堂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核心素养目标。

一、掌握设计方法,理清素养要求

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是教师教学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按照国内外的设计策略,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一般有三种:加涅的“五成份目标”法,马杰的三因素法,格兰伦的ABCD目标编写模式,都适合广大教师掌握和使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学生一生受用的品格和能力,其培养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师实现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形成的关键数学素养,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即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有条理地理性思维,严密地思考、求证,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在解决问题、总结工作时,逻辑推理的意识和能力;对所从事的工作,合理地量化和简化等等。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更是数学内容本质、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是数学关键能力与品格,反映了数学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后应具备的一种综合性数学素养。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观点、理解数学思维、学会数学方法、了解数学思想,最终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二、深挖知识背景,预设素养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意识地找出并抓住数学知识与学科素养、核心素养之间的结合点,将每个数学知识所渗透、所蕴含的数学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梳理出来,列入教学目标。

如,一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一课时,设计了一条这样的目标:结合三角形概念和稳定性的学习,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工地图引入,说明数学来自于生活,似乎我们只要在引入数学问题时设计与生活联系的情境,就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其实,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三角形、理解数学上的三角形概念有多大价值呢?生活中很难找到“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而是需要教师去否定的三角形。如三角形屋顶,多数看起来是线段延伸出端点的图形,有些是线段没有连接好的,这些是学生学习三角形概念的否定样例。用这些引入不仅会干扰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也会让学生产生疑惑:数学知识不能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另外,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有用的样品。因此,三角形的知识教学目标中几乎没法达成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的目标。这样设计目标就是多余的,它只能误导教与学的行为。

那么,三角形的特征这节课,又该预设哪一条数学素养目标最合适呢?依据加涅的知识分类理论,三角形的特征属于具体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通过辨别不同形状、不同摆放的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的本质特征。“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应该最切合这节课的素养目标。于是,我们设计出这节课的一条目标为: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三角形概念的过程,探究三角形概念并能正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述,提高数学抽象能力。这样的目标设计,说明了通过课堂教学,在学生习得特定的数学知识(三角形特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价值(抽象思维素养的提高)。这里也说明了数学素养目标的设计方式:经历的学习过程+习得的数学知识+发展的核心素养。

素养目标还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形式设计:一般目标+特殊行为样品,如,教学“克与千克”一课时,一教师设计了一条这样的目标:学生通过分享课前调查结果、列举生活实例等活动,感受克和千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游戏“猜一猜”、完成课后实践作业等环节,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通过调查、举例等活动说明数学知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于生活的价值,对于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落到了实处。设计核心素养的目标,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立足课程视角整体设计,细化到学期、单元目标,将教材单元作为落实的抓手,再重点分解到一节节课堂予以落实。

三、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探索目标

“问题”是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只有创立了具体化的数学学科教学问题,才能为有效发展学生的探索愿望和科学素养目标创造支持条件。“概念、规则的产生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提出观察的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实现知识结果教学与知识形成教学相结合的途径。”为充分实现课堂探索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在充分明确学生对特定教学知识内容的认知起点特征基础上,设定具体化的教学问题,用一个个问题不断加深着学生的疑惑心理,不断引发着学生的思维碰撞,指导学生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深入进行理性地思考,在不断辨析别人的思维成果、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如,一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师生画圆比赛的情境,黑板上定点处挂一条线,老师慢条斯理地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圆,两个全班公认的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却画出的一个不规则的圆。在老师要宣布结果时,两个学生发问了:我们画圆的线没有固定,会伸缩,所以画不好。学生自己发现了用线画圆要固定线的长度的问题。这样的情境直击数学知识的关键,引起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探索素养的目标自然得到了发展。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为每一节数学课设置学生质疑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尤其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千万不可急于解决另一个问题,而要留给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一步质疑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始终处于自觉地学,主动地思维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使用的工具。

四、扩大学科视野,设计生成目标

每一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中都包含一定的超学科性目标,比如科学探究精神、学习方法、道德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很难作为某一门学科、某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去设计与达成,但它又内隐在并通过具体学科教学实践来完成。因此,我们在预设核心素养目标时,一定要基于学科的、显性的目标和超越学科的、隐形的目标融合统一,立足以学生全面发展的视野,设计出课堂可能生成的目标,才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的应有之义。如,课堂中追问学生的想法,可以发展他们的质疑能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同意他的发言吗?”组织课堂交流,既能够发展数学交流能力也可以培养合作学习的素养,但要设计出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目标展开的主题,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如果设计由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图形中各种元素的相互关系进行推导,思维目标就大大降低了,而这是不少小学教师的设计思路。其实,可以设计设计一个问题: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样将其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将新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的素养,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目标是行为的结果,如同逛街一样,有一种逛街是“随便走走”,但心中还是会有“意外收获”的想法,就是希望在走的过程中,见到自己心仪的物品,收获“意外”。但是,如果小学数学的课堂,老师每节课都寄希望“收获意外”,那核心素养的目标能落地吗?“教学活动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性、调控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设计出结合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通过有意识的一次次预设,结合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促进素养目标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一节节课堂的教学,实现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整体目标。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总体教学水平。下面,本文从学生核心素养含义、本质角度出发,阐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培养措施

目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的主要阶段,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加快学生的成长速度。学生状态是体现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提高总体教学水平来说,作用显著。

1、核心素养的含义、本质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主要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力度。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国各个组织均制定了培养模型,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200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构建了一个框架,该框架将人和工具、人和社会、人和自己作为主要内容,可直接传授相关知识、技能,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自欧盟建立以来,不断将核心培养的培养作为发展理念,希望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替代传统的读、写等能力,加快课程改革进度,提高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业精神、母语等体系,每个体系都能从技能、知识、态度等角度详细描述。从另一方面来说,核心素养具备迁移性、整合性等特征,主要强调相应能力的培养,但并不能否定传统技能,而是将其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础。

[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国家根据教育改革所制定的相关制度、纲要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加快素质教育速度,工作重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还需实现创新学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教育部门将提高各个阶段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应具备的相应能力作为关键,认真、详细的解读文件规定、需求,从而确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

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可通过课程整合,再辅以教学、德育等核心素养实施。所谓的课程整合涉及各个学科,如: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学素养、语言素养等,课程整合是目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需积极整合相应课程,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合理、有效的运用探究、合作性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基础教育课程中引入新型的教学方式,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该教学模式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题的模式,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帮助老师制定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2]。

比如在教学课堂中,改变教师主讲的形式,让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给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小组自主讨论和学习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在学习本章内容后,让学生根据话题做相应的报告或宣传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创新。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笔者还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背景的影响下,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通常需结合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一般来说,教学有法,但却不存在定法,教学方式的选择中,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只要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保证相应课堂的教学就具备真实性、科学性,就是基础教育课程中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基础性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影响下,人们大多联合各种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整个教学主体,让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到相应知识,实现教学目的;核心素养中的德育将道德教育作为核心,不但包括政治、心理上的教育,还包括思想品德上的教育,进而形成相对完善、持续性的教育模式[3]。实际课堂教学中需重点突出德育素养的培养,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在学习有关动物的话题时,教授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动物的习性和特点,更应该教授学生学习保护它们,与它们和平共处的道理。从而进行知识上到情感的升华。这不但是新课标下对基础性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整个教学中规律性的需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该过程中老师需充认真、耐心的等待学生的成长,充分把握学生情感、知识上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养成道德行为。

此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还需提升教师队伍素养,如:专业性素养、基础性素养的提升。所谓的基础性素养主要包括:体现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自我发展取向,只有教师的素养呈现出全方位,才能充分展现其人格上的魅力,便于更好的在教学中影响学生;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在知识学习、成长中提出各种问题,需其具备专业、扎实的知识素养。简单来说,老师从知识发展状态出发,深入探究研究成果,掌握音乐、历史等学科知识[4-5]。成为多方面的人才。只有学生、教师掌握相关知识,才能保证教师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中体现出创新性,实际的教学、学习中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这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中必须具备的重点。当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还需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体现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掌握此种知识对学生情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3、小结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的影响下,对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教学水平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便于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含义、本质的调查,发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故而,需加强核心素养培养措施的探究力度,从整合教学课程、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道德教育等措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这也是我们在今后教学中要注重和加强的一个重要内容。核心素养将是未来课堂教学中最重要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任学宝,董莉,周丽婷,等.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育人模式新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14):45-48,49.[2]熊福建,王金涛.成长在“问学”路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深度建构与教学改革实验[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6,(4):13-16,17.[3]辛涛,姜宇,王烨辉,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基础教育论坛,2016,(9):34-37.[4]周丽军.课程改革新方向:基于“核心素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3-5.[5]曹阳,张霞,高捷,等.通识教育中生命科学素养教育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01(1):16-20.

第四篇: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的理念开始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育理念的创新转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始成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部分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实验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存在较大困难,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确保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由于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中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物理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对于物理高效课堂构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尽快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理解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借助于物理实验活动来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并升华知识,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1]。从当前的实际形势而言,未来教育的改革趋势和最终结果必然会从教师主导朝着学生主导发展,因此不管对哪一门课程教学来说,都应当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所有一线教师都必须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物理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都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也是对生活中很多现象与常识的科学解释,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也应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整个实验过程逐渐清晰化,如此一来才可以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的教育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踪迹,并将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比如说在组织开展使用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小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知识和手中的测量工具来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测量,可以给学生提供矿泉水瓶盖、杯子、钢笔笔盖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

(二)情境提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结合物理知识,用发散思维来对物理实验进行思考,了解其中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选择以问促教的方式,利用情境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首先创设相关情境,提出问题。向学生展示:稍微用力可以改变滚动状态下乒乓球的轨迹,而使用相同大小的力度作用于滚动的篮球,观察其运动方向;到教室外让学生推一辆空的三轮车,能够很容易推动,而当三轮车上载满货物后,使用同样的力度却很难推动。提出问题:加速度(a)和物体质量(m)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对于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此也在相互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两种观点:①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②质量和加速度成反比,力量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根据学生的观点我们设计了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答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先制定好试验计划,提出实验方案,随后再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实验装置中存在较大摩擦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他们自己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动,有效处理好摩擦力的问题,也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三)小组合作,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应当在新课标引导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这一学习模式来让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也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获得进步与成长[2]。

比如说我们要求学生搜集并使用废气的塑料饮料瓶来做观察物体平抛运动轨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同时记录每次塑料瓶在平抛状态下的轨迹,随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这一实验中体现的物理学原理。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实验现象,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吸取他人的意见,最终各个小组整理形成统一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严谨负责的实验态度,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整个实验活动氛围十分融洽,实验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又例如开展电流表内接与外接法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探讨电流表的不同改装方法和内外接法的具体知识,如此不但可以营造和谐的实验气氛,还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合作关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途径,为确保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确保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物理教师必须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断创新改革,依靠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丽珊,陈海.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7-8.

第五篇:物理课程核心素养

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十二个关键词:认识与理解、分析与综合、实验操作、数理应用、观察与探索、质疑与批判、创新与拓展、寻美求真、学术能力、自主发展、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物理学科还应教给学生什么

——结合实例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达成

任用镭

物理教学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众所周知,知识只是载体。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获取终生受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才是物理教学应有之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念和实际操作却有很大的距离。究其原因:一是功利性的教学,为考试单一目标服务,二是教师不知道什么才是让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

传授物理思想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

我们知道,物理学家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物理学思想方法,不仅能影响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伽利略去世300多年,他所发现的自由落体规律,在物理学知识的长河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他研究问题所创造的思想方法,为后人继承和发扬,创造了比自由落体规律价值高出千百万倍的财富。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科学史家朱克曼曾走访4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其“科学鉴赏力”和“高超能力”主要得益于从名师那里“学到一种发现科学真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不是“从导师那里获得的实际知识”。事实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中学毕业以后,一辈子不会去用F=ma公式计算力的大小,也不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电动势,三五年后大部分物理知识也渐渐地模糊、淡忘,但是,在中学所接触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

然而,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只是依照学科知识为中心的逻辑结构编写的,原本作为物理认识活动的中介、连接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的纽带、在物理知识形成与发展中起着桥梁作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比如“时空观”“平均思想”“系统思想”“假设实验推理法”“逆向法”,等等,这些影响人生品质的物理思想方法在现行教材中只是知识的附庸,或是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或是冰山一角若隐若现。要让这些有价值的物理思想方法“浮出水面”,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师将教材中隐性的物理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明朗化、显性化、条理化地提出来,有机融入知识传授过程中。

比如用“比值定义法”概念在高中物理课本多达十余处,不论人教版还是粤教版都是以知识点出现。笔者在速度一节就把“比值定义法”作为思想方法显性化,其教学设计过程为:师问:物体匀速运动有否快慢之别?如何比较快慢?生讨论答:用同一位移比较时间长短或用同一时间比较位移多少。师问:能否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生讨论答:s/t或t/s。师问:同一匀速直线运动s/t有什么特点,不同匀速直线运动s/t又有什么特点?生讨论答:同一匀速直线运动s/t的值恒定,不同匀速直线运动s/t的值不同。师问:这个比值体现了什么?生讨论答:体现了物体运动快慢。师总结:我们把这个能体现物体运动快慢的比值称为速度,用v表示,有v= ?师继续问:s大或t小v一定大吗?学生因思维定势影响回答出错。师引导问:汽车1小时走了60公里,自行车10小时走了100公里,能说汽车比自行车慢吗?学生恍然大悟,运动快慢必须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或在相等位移时所用时间多少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即应视为一个整体,v与整体相关,即s∝t。师顺势点拨:这种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定义第三个物理量的方法我们称为“比值定义法”。并告诉学生在高中物理中,有相当多的物理量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随后的物理教学中,每遇到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都显性化,前后呼应,不断强化,学生渐渐认识到“比值定义法”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外界因素来表示其属性或特征的间接测量方法。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为学生未来生涯搭桥铺路

“合作共赢”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语。有研究资料表明,从1901年设立至1972年,某自然科学奖获奖者286人,其中185人是因与别人合作取得成就的,占64.9%。从时间段上来看,合作者获奖人数在第一个25年占41%,在第二个25年是65%,在1951年至1972年则占7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文献中更是指出:“人口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世界多数人的长期贫困以及千百万人依然忍受的压迫、不公正待遇和暴力行为,均要求开展大规模的矫正行动。只有注入了新思想和强化了手段的国际合作才有助于这些行动的实施”。进入21世纪,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这不仅需要政治家的智慧以及科学家的合作,也需要大量能满足科学研究的不同层次人才的辛勤工作,合作将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物理实验课在营造合作性探究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分组实验正好是学生体验合作性探究的最好时机,因此每次分组实验我首先强调合作要求,甲同学应做什么,乙同学应做什么,如何相互配合。同时改变过去一人一份实验报告的方式,要求实验分析报告必须二人合作完成,共同讨论,再写出研究报告。此外,在我的教学班,有一个独特的合作学习群体——让物理思维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分层划组,有话可说,学生在小组内学业水平相当,也就大胆地发表意见,积极交流。采取这些举措,其目的不只是促使学生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提高交流、合作、共事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未来生涯搭桥铺路。

在“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说,中国青年不缺批判精神,缺少的是独立思考能力。粗听起来似乎悖谬,细想却有几分道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历来就有对权威和权力的膜拜。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所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对我们也应是一种警示。

问题导入可以成为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建立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提出问题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途径。当然,课堂问题的提出应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有能力解决问题,渐进深入。以高一“加速度”一节为例,我这样问题导入:①有了速度概念,为什么还要引入加速度?②怎样定义加速度?采用了什么方法?③加速度大小由谁决定?④加速度是标量还是矢量?方向与速度相同吗?由谁决定?⑤加速度的单位与速度单位相同吗?单位表示是什么?怎么读?⑥V、ΔV有什么区别?⑦什么是匀变速运动?有何特征?⑧当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v与a同方向,叫什么运动?v与a反方向又叫什么运动?加速、减速的实质是什么?在此过程中开展问题讨论,研究交流,发表不同意见,延迟评价,让学生在反复的思想交锋碰撞中作出独立的思考和判断。渐进训练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遇事不再人云亦云,会用独立的思维和判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

下载基于核心素养理解下的区域课程建设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核心素养理解下的区域课程建设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浅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北戴河新区沟儿湾小学 刘青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学科教学中的焦点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的养成策略研究(发言稿)(定稿)

    核心素养的养成策略研究演讲稿 沈先林 各位领导 ,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低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说起核心素养,先来回顾一下小学数学的六大核心素养,他......

    德育核心素养下的班本课程开发

    德育核心素养下的班本课程开发 东辰二小王丽 “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结合东辰在世纪初便提出的“培养有中......

    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课程的学习心得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

    核心素养视域下读写结合的课堂实践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读写结合的课堂实践策略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已成为语文教师教学实践......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教师应该把物理本身的基本概念、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的价值观等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

    物理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

    物理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      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 一、注重全体学......

    浅谈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

    浅谈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 【摘要】数学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渗透有关核心素养的教学。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