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文言文字词句教学
浅谈文言文字词句教学
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2007-01-29 16:01:00 ]阅读:49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过去我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结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里死气沉沉。这样,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我坚决贯彻启发式与开拓型教学实践,改变“满堂灌”那种封闭式的教学局面,一方面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引起深思,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上;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练,从而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这里,仅就文言文字词句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对照比较。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对照比较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去获得准确的知识,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字词句都可以对照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如一词多音多义比较,有的同形、同音而不同义,有的同形而不同音、不同义。《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入朝见威王”的“朝”(读cháo,当“朝廷”讲)、“朝服衣冠”的“朝”(读zhāo,当“早晨”讲),词义不同,读音不同。这样比较,便于理解词义,读准字音。又如古今词语比较,《赤壁之战》中“诸人各顾妻子”的“妻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璧有瑕,请指示王”的“指示”,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妻子”是两个名词,“妻子儿女”的意思;“指示”是两个动词,“指出来给„„看”的意思。这样比较,对词性、词义的认识就一清二楚了。再如词语改换比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卷”,“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和“洒”,能不能换成“刮”“飘”“落”?不能,因为“卷”写出风势之猛,“飞”写出风吹茅草的速度之快,“洒”写出茅草散落之广。这里充分显示课文用词之精巧,如改用其它词语就索然无味了。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现代汉语也能对照比较。如判断句式,现代汉语是“„„是„„”“„„等于„„”的句式,而文言文经常用“„„也”“„„者,„„也”的句式来表达。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通过对照比较,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了,能全面地具体地深入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不应该那样”,进而把握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本质特征。
二、温故知新。虚词也好,实词也好,句式也好,许多学生学了后头,忘了前头。讲新课时,我总是启发引导学生联系旧课已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讲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即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后面,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我讲到《赤壁之战》中的“勃然”,联系到《黔之驴》中的“庞然”、《愚公移山》中的“杂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后面讲到《庖丁解牛》中的“怵然”,又联系到《鸿门宴》中的“默然”、《石钟山记》中的“森然”、《促织》中的“猝然”等。这样,学生对“然”作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又如,我讲到《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时,让学生温习了《曹刿论战》中的“可以一战”、《捕蛇者说》中的“可以已大风”,从而使学生明确“可以”是两个词,其中的“可”相当于能愿动词“能够”,“以”相当于介词“把、拿、用、凭”等,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截然不同。再如讲到“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中的“殷”时,联系到“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中的“殷”;讲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殷”时,又联系到“血流殷地”(《观巴黎油画记》)中的“殷”。这样,不仅掌握了“殷”的三个义项(盛大、众多、富足;黑红色;震动),而且掌握了“殷”的三种词性,三种读音(形容词,读Yīn;名词,读Yān;动词,读Yǐn)。学习文言文句式,也可采取这种方法。总之,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同学们对文言文的感性知识越学越具体,对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越学越丰富,越学越实在,因而越学越深刻,越学越有兴趣。
三、突出重点。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源源本本一大套,这是文言文教学一大忌,因为这种单位时间内(45分钟)多中心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学生得益甚少。实践告诉我:根据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就能收到纲举目张之效。也就是说,凡是教材关键处,学生困惑处,就要大胆讲,要言不繁,讲深讲透,使学生一课有一得,课课有所得,得得相关联;同时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为此,我抓了以下四点:
一抓关键词语。如《石钟山记》中“至莫夜月明„„如乐作焉”段,共169个字,我只讲了“森然”“绝”“且”“则”“吞吐”“向”“焉”这7个词语,共9个字,其余让同学解释,并翻译全段。如果遇到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情况,更应该给学生点明,因学生在这些地方最容易犯以今推古、望文生义的错误,如“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已改变原方位名词的词性用如动词,可译为“走上前”,“进”是“献上”的意思,因此“前进”已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前进”之意。这样一点拨,学生就不仅了解词类活用,而且了解古今异义。至于《劝学》中的“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而不是“劝告”“规劝”;“临表涕零”(《出师表》)中的“涕”是“眼泪”的意思,而不是“鼻涕”,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二抓基本含义。如“走”在文言文里作动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译作“跑”“逃跑”“走向”“赶走”等,但基本含义是“跑”。又如“徙”,在文言文里作动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译作“迁移”“调职”“调动”“变迁”“变化”等,但基本含义是“迁移”。再如“兵”有下列义项:1.兵器、武器;2.士兵、军队;3.战争、军事;4.用兵策略、武装力量;5.以武器杀人。但是,它的基本含义是“兵器、武器”。事实上,一个词往往有若干义项,我们如果记住词的基本意义,并掌握词的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就能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课文内容确定词的引申意义。
三抓特殊用法。如语气助词“者”放在单纯的判断句主语之后,表示语气停顿,与句尾的语气助词“也”相呼应,这是语气助词“者”最普通最典型的用法,但在因果复句中,语气助词“者”除了表示语气停顿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不给学生指出这一点,有些句子就译不通,“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活板》)等就是这样的例句。
四、抓直译。一般情况,先译词,后译句。遇到难译的句子,必须仔细斟酌,上挂下联,力求直译。“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一句,主谓倒装,直译不通,只好意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必须补出第二、第三分句被省略的动词谓语,然后才能翻译。一句话,译文要努力做到词、句、段紧密联系,合情合理。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把课上得集中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四、总结归纳。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某些课文中的有关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下,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就能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些实词、虚词在一篇课文中未包括它们全部义项和用法,有些词法、句法在一篇课文中体现得不够充分,这就需要以某一课为主,鼎”“复之以掌”这种动词或动宾词组+介宾词组的典型句子结构,总结了几种常见的省略句式:1.省略介词“于”,如“岁征民间”“纳钱案上”;2.省略介词“以”,如“思试之斗”“又试之鸡”;3.省略动词宾语“之”,如“掭以尖草”;4.省略介词宾语“之”,如“归以示成”;5.省略动词宾语“之”和介词“于”,如“将献公堂”“掇置笼中”。在《张衡传》这篇课文中,有三处用到介词“于”(“游于三辅”“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才高于世”),还有一处省略介词“于”(“观太学”)。我就以这一课为主归纳了介词“于”的四种用法:1.表示时间、地点,相当于“在、到、从”;2.表示对象,相当于“对、向、给”;3.表示比较,相当于“比”;4.表示被动,相当于“被”。此外,判断、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子和名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词类活用情况,都有规律。我们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摸索,去归纳,去掌握这些规律,为学习文言文铺路搭桥。
总之,通过几年来文言文教学,我尝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甜头。今后,我要继续进行开拓型教学实践,去总结文言文教学规律,为闯出一条文言文教学的新路而努力。
摘要:初中文言文教学,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词语是重点和难点。教学实施中,要根据汉字的特有理据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积极诵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关键词: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 汉字特点 教学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数量上占教材总篇目近三分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才能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使学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文言文的自身特点,文字材料久远,古今意义差别很大;课文内容脱离时代,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加之教学方法生硬:片面的解释生字词,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结果,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教学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明确目标,分清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重点难点,安排教学内容
文言文教学内容广博:语言形式上有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等;思想内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写作技巧上有修辞、句式及布局谋篇等等。因此,明确重难点尤为重要。’
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十年春,齐师伐我”。一个“伐”字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伐,从人从戈,义为征伐,然而征伐有别:“征”是褒义词,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是中性词,多用于诸侯或平级之间的公开宣战,一般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后文中有“公将鼓之”、‘:一鼓作气”、“齐人三鼓”就是明证。
二、根据汉字特点,落实教学内容
汉字由形、音、义三者构成,从文字体系看,属于表义文字,即,字形同其意义直接关联。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词汇的词义就要充分利用汉字的形体,这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从根本解决汉字古义问题,同时,由于是从理据上明了汉字意义的来源,所以掌握得更为牢固持久。具体方法
首先,利用字形,理解本义。文献越是久远,其文字的本义使用就越频繁,而本义常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利用字形进行意义分析,往往能化繁为简,事半功倍。如《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学生很容易记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断句不当,二是不理解“兼”的含义。
第二,比较部首,明辨词义。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一文中“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句中,“洌”容易被学生写作“冽”,课堂上,教师可进行比较,明确,三点水,是属水字部,意思与水相关,洌,《说文》“水清也。从水,列声。”这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第三,比较字形,辨别近义词。如《左传·曹刿论战》一文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视与望,近观为视,远眺为望。视,从见示声;望,繁体作望,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是远望。
第四,学汉字,明文化。汉字与汉文化可以相互论证,前贤做了大量这方面工作,可资借鉴。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异: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却是强婚制,妻,篆书作,字形从女,从中(头发很长,表示成年),从又(古文手字),意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强婚又是发生在夜晚,所以,婚字从女从昏。(古文手字)妾,从辛,从女。辛甲骨文字形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义是女奴,故《春秋传》有“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三、依据教学规律,深化巩固教学内容
词汇教学要遵循认知规律,“多种实验证明,学习有意义的词,已理解的词比学无意义的音节、假词和非词要容易得多,而且不易遗忘。意义记忆的作用大于机械记忆。”文言文词义具有理据性——汉字构形理据,多义词义项关系也有理据性。一词多义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记忆才是深入掌握一词多义的有效方法。
如,初中课文里“名”出现的义项有“命名”(名之者谁)、“名字”(则题名其上)、“说出”(不能名其一处)、“m名、着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显然,这些义项密切相关,名,从夕从口,《说文》“自命也”。本是在夜晚便于指称不同的人而起的名称,义即命名;有命名则出现名称、名字;名字是用来称呼的,故有“说出”之意;名字众所周知则是“着名”。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达到《标准》,要以文字.特别是实词为核心,根据汉字形义关系、义项关系的理据性实施字词教学;通过诵读一定的文言文篇目,积累常用词,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注释:
①常宝儒,词的理解、记忆和保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2).浅谈文言文的教学(教学论文)
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教学人员的重要任务。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文言文方面,表现最为突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再概括主题思想,再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传统的这套方法使雏的方法,鸟类将觅来之食含在喙里送进幼鸟嘴里,那种亲情和负责的态度实在令人感动。
但是,我们用课改的精神,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审视传统和文言文教学时种方法施教的结果是“学会”。而当今以至未来,知识大爆炸,信息瞬息尤变,科技迅猛发展,学生那么怎么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会学”呢? 知识如何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那种少、慢、差、费的做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分为一读二译三析四评五练六诵七结七步走,老师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识,这正应证了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能逐渐领会文章的大意。
读课文一般分六遍进行
只要是不会的就是重要的,不同的学生重要的内容不同。
1、教师范读一遍,让学生勾画出重要的字词的读音和节奏,何谓重要呢?就是学生不会的,哪
2、自己默读一遍。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还有不会的,借助书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3、抽个别学生读,让一学生读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对这个学生的读进行评价,评价可从两点。精神。
5、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6、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要指出好的,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这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4、让学生比赛读,老师可与学生商量让学生分组比赛读,将课堂打造在赛场。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二、译
老师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我认为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五个字“留、删、调、补、换”,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释,小组学习翻译,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然后要求
学生朗读时觉得明白了课文的意思,在用笔翻译时,才感到有许多地方很不顺手,一些难词,识、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了。诸如文言文的词法、句法老师这时不必肢解,不必讲授了。在面前。他们被逼迫着看注释、查资料、动脑筋、小组讨论,问老师。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养成利用注释,翻查资料,质疑请教的学笔译之后,让学生分段分层说说翻译的内容,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校正,最后教师给予点拨。
教师点拨时,应注意几点:
1、给予学生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
份(3)调好句子的语序(4)强调古今词义的不同。
3、告诉学生:能直译尽量直译,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直译不通要意译。
三、析
2、学生出现的疏漏之处,订正时要让其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如(1)单音词变为双音词(2)补 析,即分析,就是教师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进行的必要的分析,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 分析的方法要因文而异,一般说来,对那些属于议论性的文章,可按照论述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特别是中心论点。属于记叙性的文章,可按照叙述的时间先后或空间变换进行分析,一般要重点分后,便可进一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择要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四、评 对文学作品,或根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进行分析,或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分析。通 对文章进行分析,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所谓“评”,就是对课文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灸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值得借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可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的方式进行。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 一般说来,限于中学生的阅历和分析能力,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难深之处应以教师讲述为主,对古代作品进行评价,要做到两点:①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抓主要方面。②要客观、恰当,要一
五、练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知识重点设题要活,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
脱离作者生活的年代和所处的阶级地位,对古人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更不能以今人的标准去人
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出一套试题,相互考。
如:古诗练背诵,练默写,练欣赏名句
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的词,翻译省略成分的句子等等
练习题要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辨析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老师再选一篇类似的文言文让学生学习,拓展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诵
在理解了文言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要求不管怎么长的文言文,都必须背会。背诵也不是机械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让学生先记框架,再添枝叶。可能有些同学面对篇幅较长的文老师这时又可对学生进行教育,“走一步,再走一步”一个一个的小困难克服,最终克服一个大困难事做起,最终做成大事的情感。
在背会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朗诵,有情感地朗诵,真正地走进作者的心灵。
七、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要想取得事业上和人生上的成功,反思最重要,而总结又是反思的前提,课都进行总结。我认为课堂总结不是老师在那里总结,要把“表演权”让给学生,让学生总结在本节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还可以教会学生总结的方法。这也正如老师的教学反思一样。
以上只是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的浅薄认识,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态度又可以使学养成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初探
江西省德兴市占才中学 程森槐
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曾说,“使古书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王力教授这段话无疑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加强字词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帮助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文言文字词的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分类积累,聚少成多。这样便于学生学与记。1.积累古今义差别较大字词。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词。在教学中我把古今义差别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词义范围缩小类。如《论语十则》中“可以为师矣”中“可以”一词,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则为“可以”;词义扩大类。如《桃花源记》里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一词,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丈夫的配偶”;词义的转移类。如《出师表》一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一词,古义为“身份低微”今义为“卑鄙、下流”。积累古今义差别较大字词,学生在理解文意时,就不会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在翻译句子时出现以今义释古义的现象。2.积累通假字。字的通假现象造成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为了避免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我引导学生从字音上去归纳:同音通假,也就是声韵母相同的。如《狼》一文中的“止增笑耳”(止通只,声韵
相同);同韵通假,也就是韵母相同。如《马说》一文中“其真无马邪”(邪通耶,韵母相同);同声通假,也就是声母相同。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声母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字音上去积累通假字,能较好掌握此类字词的音与义,从而达到学习字词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文言文教学上要让学生懂得比较辨析,灵活运用。1.对一词多义的比较辨析灵活运用。文言文当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只有通过比较辨析,才能了解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而形成的,对于多义词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学生懂得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才会在实践中结合语境灵活运用。如《马说》中“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前者为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后者为引申为鞭打。如:“菅”。本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根很坚韧。”而在“草菅人命”一词中,“菅”的词义是“轻视”,是其比喻。“秋毫之末”中秋毫本义指秋季鸟兽的毫毛,比喻义为极小的事。2.帮助学生对常用文言虚词的归纳运用。文言虚词的学习难度大。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帮助学生归纳、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就可以扫除阅读中文言虚词这方面的障碍。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为“之”“而”“其”“为”等。如“之”字的用法非常 灵活,兼有多种词性和意义:用作结构助词时可译为“的”;用作语气助词,协调音节是可不译;用作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不译;用作代词时要联系上下文判断所指代的内容。用作动词时,可译为“去、到、往”。通过归纳掌握虚词用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较好消除学生对整个文言文知识层面的“畏难”心理。此外,教师在文言文字词的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多实践、多运用。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记忆、比较、归纳、积累、揣摩,从而达到强化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果,把字词学“活”。通过分类积累、比较辨析、实践运用能较好解决文言文字词学习的难点,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第二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字词句总结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养。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同“耶”,吗。
5、板印书籍:“板”同“版”,雕版。
6、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只,仅。
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有”同“又”,表示零数。
8、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9、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竖相对。
10、盖简桃核修长者为之:“简”同“拣”,挑选。
11、满坐寂然:“坐”同“座”,座位。
12、四支僵劲:“支”同“肢”,肢体。
1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穿。
14、与之论辨:“辨”同“辩”,辩论。
15、裁如星点:“裁”同“才”,仅仅。
二、古今异义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古义为“有时”,;今义为“或者”
2、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古义为“管弦乐器”,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3、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为“身体”;今义为“形状、样子”
4、孔子云 云::古义为“说”;今义为“云彩”
5、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冒:古义为“蒙、盖”;今义为“冒出”
6、药稍熔 药:文中指“松脂、蜡和纸灰”;今义为“治病的药品”
7、有布衣毕升 布衣:古义为“平民”;今义为“衣服的一种”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古义为“尚”;今义为“曾经”
9、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10、高可二黍许 许:古义为“左右、上下、光景”;今义为“答应或表 猜测”
11、尝贻余核舟一 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1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1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为“听”;今义为“用鼻子嗅”
14、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为“即使”;今义为“虽然”
15、两股战战 股:古义为“腿”;今义为“臀部”
16、几欲先走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假:古义为“借”;今义为“与真相对”
17、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古义为“这”;今义为“判断动词”
1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古义为“奔向”;今义为“趋向”
19、不敢出一言以复 复:古义为“辩解”;今义为“又、重复” 20、主人日再食 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2、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3、会宾客大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
4、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5、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长到,蔓上)
6、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7、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8、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緼袍敝衣)
9、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10、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11、妇手拍儿声(名词作状语,用手)
12、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1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14、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15、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作动词,使„„乱)
16、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17、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18、京中有善口技者(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9、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
20、是可谓善学者矣(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四、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动词)
执策而临之(策:鞭子,名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食:喂养,动词)
马之千里者(之:不译,定语前置的标志)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之:的,助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凑足音节,无义)
执策而临之(之:它的,代词)
无丝竹之乱耳(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义,助词)
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其:它,代词)
其真无马邪(其:难道,副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能够,能愿动词)
虽有千里之能(能:能力,名词)
持就火炀之(就:靠近,动词)
瞬息可就(就:完成,动词)
每字为一印(印:字印,名词)
其印自落(印:字印,名词)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印:印刷工具,名词)
欲印(印:印刷,动词)
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做,动词)
满铁范为一板(为:成为,动词)
不以木为之者(为:刻制、制作,动词)又为活板(为:发明,动词)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被,介词)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为:是,动词)
不以木为之者(以:用、拿,介词)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以:用来,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介词)
计日以还(以:相当“而”,连词)
高可二黍许(可: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可以)
通计一舟(一:全,整个)
为念珠个一(一:一件)
妇抚儿乳(乳:喂奶,动词)
儿含乳啼(乳:奶头,名词)
以为妙绝(妙:善、好,形容词)
众妙毕备(妙:妙处,好处,名词)
以为妙绝(绝:断、消失,动词)
群响毕绝(绝:极,副词)
不能指其一端(指:指出,动词)
手有百指(指:指头、手指,名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动词)
无冻馁之患矣(患:忧患,名词)
援疑质理(质:询问,动词)
非天质之卑(质:智力、天资,名词)
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名词)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道:谈、讲,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名词)
色愈恭,礼愈至(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至:到,动词)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尽粟一石
何陋之有?
会宾客大宴
弗之怠
(2)省略句
策之不以其道(省主语)
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
火烧令(之)坚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
寓(于)逆旅(3)判断句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三篇:必修1、2文言文字词句练习及答案
诗经二首复习练习
(一).通假字
于嗟女兮。“于”通“吁” 犹可说也:“说”通“脱” 无食桑葚:“无”通“毋” 隰则有泮: “泮”通“畔” 爱而不见:“爱”通“薆”,“见”通“现” 说怿女美:“说”通“悦” “女”通“汝” 自牧归荑:“归”通“馈”
(二).古今异义词 氓之蚩蚩。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ãng;今义:流氓,音máng。.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总角之宴。古义:欢聚 今义:宴会 .以我贿迁。古义;财物 今义:贿赂,常指用财物买通别人。.渐车帷裳。古义:古人穿的下衣,古代男女都穿裳,它不是裤子,也不是现代人穿的裙子,音cháng;今义:.衣裳,即衣服。音shang
(三).一词多义
将: 将子无怒(副词,音qiāng请、愿)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动词,音jiàng,带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音jiàng,将领)
师:王于兴师(军队,名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名词)不耻相师(学习,动词)以: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连词,表目的 以尔车来:介词,用 固以怪之矣:同“已”
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它的 静女其姝:形容词词头 且:洵美且异:并且,连词 年且九十:将要,副词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连词,况且 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几近,副词 是:反是不思:这,指誓言 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 唯 利是图:助词,提宾标志 之:氓之蚩蚩: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静言思之:代词,它,指这件事 总角之宴:助词,的
久之,目似瞑:助词,无意义,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动词,去,往 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登上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驾车,驱马拉车
李白乘舟将欲行 乘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趁着,凭借
自京师乘风雪 趁,冒着 致万乘之势 shâng,一车四马总称
车六七百乘 量词,一辆
(四)词类活用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贰”。数量名词活用作动词,变心,不专一。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数量名词活用做动词,三心二意,不专一。
夙兴夜寐 “夙”“夜”,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在夜里。
(五)翻译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娴静的少女在城角等待我。
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不是嫩茅有多美,只因美人送得来(两个“之”,用法一样,主谓之间,取独,不译。)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
(我)希望你不要生气,(我们)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5、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你给推断你给占卦,兆象有没有不幸之事 .
6、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
7、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
8、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9、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我们)尽情地说笑。.
《孔雀东南飞》参考答案
1.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2)箱帘六七十:帘,通“奁”。
(3)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4)摧藏马悲哀:藏,通“脏”。
(5)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6)合葬华山傍:傍,通“旁” 2.一词多义
①为仲卿母所遣(被,介词,wâi)②十七为君妇(做,作为,成为,动词,wãi)
③为诗云尔(作,写,动词,读wãi)④非为织作迟(是,动词。读wãi。或作“因为”“由于”,介词。读wâi)
⑤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读wâi)⑥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读wãi)
⑦慎勿为妇死(为了, 介词。读wâi)
(2)举①举动自专由(行动,名词)②莫令事不举(办成功,动词)
③举言谓新妇(开口,动词)|④举手长劳劳(举起,抬起,动词)
(3)故①大人故嫌迟(总是、老是,副词)②知是故人来(旧,形容词)③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
(4)意①何意致不厚(料想,动词)②吾意久怀忿(心,心意,名词)①处分适兄意(主意,名词)
(5)适①始适还家门(出嫁,动词。)②处分适兄意(适合,依照,动词。)③适得府君书(刚才,刚刚,副词。)
(6)见①相见常日稀(看见,动词。)②君既若见录(我,指兰芝,代词。)③渐见愁煎迫(被,介词。)(7)谢①谢家来贵门(辞别,动词。)②阿母谢媒人(谢绝,动词。)③多谢后世人(劝告,动词。)
(8)何①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副词)②隐隐何甸甸(何等,多么,疑问副词)③汝今何罪过(什么,疑问代词。)④作计何不量(为什么,疑问副词。)
(9)相
①相见常日稀(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副词)②儿已薄禄相(相貌,命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④及时相遣归(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⑤好自相扶将(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⑥还必相迎取(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⑦会不相从许(指代仲卿.可译作“你”)⑧蹑履相逢迎(指代仲卿.可译为“他”)
⑨登即相许和(指代媒人.可译作“他”)⑩不得便相许(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何敢助妇语(说话)
交广市蛙珍(买)
仕宦于台阁(任官职.做官)
自名为鸳鸯(叫,说)(2)名词作状语
黄泉共为友(在黄泉之下)
昼夜勤作息(从白天到黑夜)
卿当日胜贵(一天天地)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足以荣汝身(使„„荣耀)
4.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
公姥:原指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
(2)昼夜勤作息
作息: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只有“作”的意思。
(3)我有亲父兄
父兄:原意是父亲和兄长.这里指同胞兄。
(4)我有亲父母
父母:原指父亲和母亲,这里只指母亲。
(5)逼迫兼弟兄
弟兄:原指弟弟和哥哥.这里只指哥哥
5、古今异义
【汝岂得自由】古义:自作主张
今义:不受约束
【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感君区区怀】古义:真情挚义
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渠会永无缘】古义:他
今义:水道 【本自无教训】古义:教养
今义:失败的经验【便可作婚姻】古义:结为亲家
今义: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水陆运输的总称
6、翻译句子
1、(您)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遗送回娘家。”
2、(我)对天发誓,决不会对不起你。“相”代指刘兰芝,宾语前置。
3、(他)越来越被悲痛煎熬逼迫,见表被动。
4、(好运气)足够使你终身荣耀富贵
5、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一、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也写作“勾心斗角”。
2、明星荧荧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可怜焦土 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5、直走咸阳 古:跑,本文指趋向 今:行走
6、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文中是指一天之中雨雪阴晴变化 今: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二、常见实词归类
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种族)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
5、缦廊腰缦回(名词,丝绸,这里名词作状语)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
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
三、文言虚词
1.焉(1)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盘盘焉,囷囷焉(2)句末语气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而(1)连词,表承接。骊山北构而西折/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2)连词,表转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连词,表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3.其(1)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 几世几年,摞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
4.于(1)介词,到。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介词,表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5.之(1)动词,往,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助词,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代词。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
6、为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动词
1、朝歌夜弦(唱歌,弹琴)
2、鼎铛玉石(当做铁锅;当做石头)
3、金块珠砾(当做土块;当做石子儿)
4、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虹)/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出现龙)
5、族秦者秦也(灭族,杀尽)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二)名词用作状语 7辇来于秦(乘坐辇车)
8、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9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10、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把美玉„„、把金子„„、把珠宝„„)(三)数词用作动词 :
1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四)动词作名词。12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经营的、收藏的金玉珠宝之物)(五)动词意动用法。1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哀;以„„为鉴)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省略句
4五步(有)一楼,十步(有)一阁(省谓语“有”)5长桥卧(于)波,未云何龙(省介词“于”)6几世几年,摞掠(于)其人(省介词“于”)7谁得而族灭(秦国)也(省宾语“秦国”)倒装句
8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9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被动句: 10戍卒叫,函谷举。五.文言翻译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译文:(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译文: 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3.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把宝鼎看作铁锅,把宝石当作石头,把黄金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砾,丢弃满地,秦人对待它,也不珍惜。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 秦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哀叹自己,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依叠如山.译文: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赤壁赋》重点字、词、句练习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
4、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正,端正).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重点字词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去)...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知不可乎骤得(骤:屡次;骤得:屡屡得到)..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四)重点虚词
1、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托遗响于悲风(给)...
2、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之(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表承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表修饰).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承接)..
3、之: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4、其: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翻译下面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我和客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介宾短语后置)
2、凌万顷之茫然。译: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定语后置)
3、渺渺兮予怀,译: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主谓倒装)
4、何为其然也 ? 译:“(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宾语前置)
5、而今安在哉 ? 译:可如今又在哪里呢?(宾语前置)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被动句)
7、而又何羡乎 ? 译: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宾语前置)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判断句)
(六)、重点句子翻译
⑪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我与你)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滴水,⑫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译:偕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如果从它们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一切事物,甚至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停止。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能够)同你们共同享受的东西。
《项脊轩志》复习练习答案
古今异义
先大母 古:去世的 今:指在前边,与“后”相对
过余 古:我 今:多余的、剩下的 来归 古:女子出嫁 今:常指回来 通假字
而母立于兹(通“尔”,你)以手阖门(通“合”,关上)一词多义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副词,先前)先妣抚之甚厚(形容词,去世的)是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代词,这样)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代词,这样)置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放置)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动词,设置)过 日过午已昏(动词,偏过)大母过余(动词,来访)从轩前过(动词,经过)已 日过午已昏(副词,已经)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副词,后来)于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室西连于中闺(和)其制稍异于前(比)为 始为篱(扎)已为墙(砌)南北为一(成为)
相为应答(作)轩东故尝为厨(是)余既为此志(写)当 他日汝当用之(应当)以当南日(挡住)顾 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大行不顾细谨(考虑)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词类活用
东犬西吠(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面)执此以朝(朝 名词作动词,上朝)
内外多置小门(内外 名词作状语,在内外)垣墙周庭(垣墙 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乳二世(乳 名词作动词,哺乳,喂养)雨泽下注(下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使不上漏(上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上)前辟四窗(前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多可喜,亦多可悲(形容词作名词,可喜,可喜的事;可悲,可悲的事情)
文言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也)得不焚(被动句,焚,被焚)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倒装句)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倒装句、省略句 余自束发(于)轩中读书)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倒装句 “其制稍异于前”为“其制于前稍异”)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也)
吾儿,久不见若影(省略句 吾儿,(吾)久不见若影)使不上漏(省略句 使(之)不上漏)
鸡栖于厅(倒装句 鸡于厅栖)明月半墙(省略句 明月(照)半墙)翻译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译文:你母亲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译文:(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被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译文:庭中开始扎篱笆(隔开),后来又砌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
与妻书
一、词类活用
1、汝幸偶我名词作动词,“嫁”
2.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志,名词作动词,向往,追求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第二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4、幼吾幼以及人之
前“幼”为形容词作动词,“爱怜”,后“幼”为名词,“孩童”
5.卒不忍独善身
善,形容词作动词,完善,保全
6、意洞手书
手,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
7、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竟,使动用法,使„„完毕
二、特殊句式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主谓倒装
钟情如我辈者
状语“如我辈”后置
2、必以告妾
“以”后省略宾语“之”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两栖之所
为表判断
三、固定结构:
1、所以敢先汝而死
„„的原因
2、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使„„无宁„„: 与其„„不如„„
四、古今异义
1、.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想象、揣摩。
今义:模仿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古义:幸福
今义: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等的照顾
五、通假字:
(1)念六夜四鼓
“念”通“廿”
(2)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旁,通“傍”,靠近六、一词多义
其1、吾望其言是实
这,指示代词
2、今则又望其真有
它,代词
3、卒不忍独善其身
自己,代词
4、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他们,代词
5、汝其勿悲
副词,表示婉商、规劝或祈使的语气,可译为“还是”“可”“当”
6、路漫漫其修远兮
音节助词
与
1、与妻书
给,动词
2、与使吾先死,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无宁”组成表选择的固定结构。与使„„无宁„„: 与其„„不如„„
3、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跟,介词
4、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和,连词
5、吾先死留苦与汝
给,动词 语
1、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告诉
2、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话 身
1、且以汝有身也。
身孕
2、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身躯
3、身是张翼德也。
我,代词
4、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代词
至
1、吾至爱汝
副词,极,最
2、吾爱汝至
副词,到了极点
3、大兵如林而至 动词,到 竟
竟日不出门
形容词,全,终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动词,完毕
七、翻译句子:
1、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女儿,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
2、此吾之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这是我敢于索性为革命去死而舍你不顾的缘故。
3、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着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又为什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
《逍遥游》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8分)
1、《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
2、置杯焉则胶(兼词,于此)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迅速的样子;枪:冲,触。)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独)
5、汤之问棘也是已(这样)
6、未有知其修者(长)
7、故夫知效一官(效:授予)
8、未数数然也(急切追求)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4分)
1、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2、垂天之云(垂,通“陲”,边际)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能耐)
6、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7、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三: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12分)
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多数人。
3、腹犹果然
古义:饱足的样子
今义: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穷发之北
古义:毛,指草木。今义:头发。
5、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泛指动物。今义:虫子。
6、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动。今义:泛指海上运输。四:词类活用。(4分)
1、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誉:名词作动词,称赞)五:重点虚词。(34分)
(一)而: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表转折)
2、而彼且奚适也(表转折)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
4、化而为鸟(表承接)
5、而后乃今将图南(表承接)
6、我决起而飞(表承接)
7、怒而飞(表修饰)
8、我腾跃而上(表修饰)
9、夫列子御风而行(表修饰)
1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修饰)
11、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
12、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
1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
(二)之:
1、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取独作用)
2、鹏之徙于南冥也(取独作用)
3、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取独作用)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取独作用)
5、水之积也不厚(取独作用)
6、汤之问棘也是已(取独作用)
7、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助词,的)
9、穷发之北(助词,的)
10、翱翔蓬蒿之间(助词,的)
11、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12、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13、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14、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15、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代宋荣子)
16、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
1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三)其:
1、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它,指鹏)
2、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3、彼其于世(代词,他,指宋荣子)
4、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指上述四种人)六:指出文言句式,并适当标明。(20分)
1、此小大之辩也【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语气】
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 “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4、翱翔蓬蒿之间【倒装句、省略句(于)蓬蒿之间翱翔,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倒装句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状语后置】
6、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省略句 且举世而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7、而莫之夭阏者【倒装句 夭阏之,宾语前置】
8、彼且奚适也【倒装句 适奚,宾语前置】
9、奚以知其然也【倒装句 以奚,宾语前置】
10、之二虫又何知【倒装句 知何,宾语前置】 七:翻译下列句子。(8分)1、南冥者,天池也。(2分)南海就是天然形成的大海。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3分)
(鹏)背负青天,没有什么东西能阻碍它,然后才计划向南飞行。(宾语前置)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分)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取向”)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地交谈”)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⑪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⑫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3)少长咸集(少长: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 之
⑪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
⑫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⑬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⑭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⑮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
⑪茂林修竹(意为“高”)
⑫况修短随化(长)⑬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修造”)⑭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
⑪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⑫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于
⑪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⑫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⑬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以
⑪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⑫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连词”)
⑬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
⑪ 若合一契(一样)
⑫ 其致一也(一样)
⑬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⑭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⑮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
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⑪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⑫当其欣于所遇
⑬不能喻之于怀
⑭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⑪仰观宇宙之大 ⑫俯察品类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六、翻译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第四篇:历史字词句教学
中学历史课的字词句教学
张书林
古来文史不分家,语文的文学的史学的,很多都是同一种材料,只是一个从语言的角度来进行说明,一个从文学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一个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但是,都必需把文章的意思弄清楚,这就必需进行语文式的字词句教学。
字
现在的历史教学,大多打着发展能力的旗号,大肆分析什么重大事件的重大问题,但是,一到具体的文字表述,就会出现很多错字别字。我们要忠实地反映历史真实,就必需用准确的字形、字音来表述我们掌握的历史知识。
中国有很多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字的写法读法很有讲究。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
半坡人培植了“粟”,很容易写成“栗”;黄帝时代有“蚩尤”部落,“蚩尤”很容易写错;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禅”字容易写成“褝”;夏朝最后一位国王叫“桀”,读“jié”,桀的正式名字叫“履癸”,因为他喜欢随便杀人,他死后,后人给了他一个外号叫“桀”;商朝的都城在“亳”,读“bō”,很容易写成“毫”;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本名“辛”,因为他“残义损善”,后世特别给他一个谥号“纣”;纣创造了残酷的刑罚“炮烙之刑”,“炮”字读bao第二声;西周开始的都城是“镐京”,“镐”字读“hào”容易写成“稿”“锆”;西周后期西方民族有“犬戎”,“戎”字容易写成“戒”;西周河南有一个小国“虢”,读“guó”,左边的形旁容易写成“豸”;商朝的“司母戊鼎”,“戊”字容易写成“戌、戍、戉”;西周“王畿之地”的“畿”读“ji”;春秋晋国和楚国的“城濮之战”,“濮”读“pu”,容易写错;吴国有国王“阖闾”,读“hélǘ”;战国齐国都城“临淄”的“淄”读“zī”,容易写成“菑、缁、锱”;燕国的都城“蓟”读“jì”;春秋战国时期的灌溉工具“桔槔”,读“jiégao”,容易写错成“秸槁”;春秋楚国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芍陂”读“quèbēi”;战国墨家的创始人“墨翟”的“翟”读“dí”;名医“扁鹊”容易写成“扁雀”;秦始皇“嬴政”的“嬴”容易写成“赢”;秦朝修筑“骊山墓”的“骊”容易写成“郦”;古代从西周开始形成“邮传制度”,如《通典·职官》“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的“传”读“zhuan”;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有“素纱襌衣”,“襌”读“dan”,容易写成“禅”;秦汉时期匈奴首领称“单于”,读“chanyu”;匈奴单于“冒顿”读“modu”;魏晋数学家“刘徽”的“徽”字容易写成“微”;隋朝的“隋”容易写成“随”;隋炀帝的“炀”字容易写成“汤”;唐宋时期的少数民族“吐蕃”的“蕃”读“bo”„„„ 历史课字的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查阅字典读准,尤其是多音字和历史上的特殊读法;另外,要不厌其烦的教给学生正确的写法。
词
历史课字的教学与语文课没有两样,但是,词的教学却有很大不同,除了材料中一些难以懂得的词语的解释和语文课基本一样外,诸如词语用的如何好、如何妙、如何贴切等等,在历史课上不必进行。历史课的词语教学,主要是针对一些带有历史含义的词语,作出符合历史史实的解释。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世界近代现代史说到西欧国家的“扩张和殖民”,这两个词就值得解释。“扩张”是指向国土以外的地方扩展自己国家的势力,“殖民”是指在“扩张”的基础上向自己占领的势力范围移民,这两个词合起来其实就是“殖民主义”,是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 1
和地区的主要形式。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在政治上,一方面允许和承认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或扶植代理人来实行控制;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这些国家实行掠夺;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它们甚至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这些被统称为新殖民主义。
再如人教社旧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开始的地方有中英之间的贸易出现的“出超”、“贸易逆差”,这是经济学方面的名词,但是必需解释清楚才能明了当时中英两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出超”又叫“贸易顺差”,就是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贸易逆差”又叫“入超”,就是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两者合起来叫“对外贸易差额”。贸易差额表明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是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差额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则上讲,长期入超与长期出超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都是不利的。一般情况下,一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顺差地位,赚取的外国钱物就越多,对外支付能力就越强,国内经济发展就越快,国内政局就越稳定;反之,对外支付能力就越低,就会延缓经济的发展,政局也就不会太稳定。
当然,也有一些历史材料当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需要老师帮助解释。人教社旧教材《中国古代史》讲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时候,引用了一则《宋史》中的材料:“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这里“势官”是有势力、掌实权、能够支配地方的官僚,“富姓”是指广有田宅、交通豪杰、勾结官府、人多势众的大姓人家,“冒伪”是指制造假文书欺骗乡民、勾结官府占领“公田”。
词语的解释,有利于理解课文,有利于增加历史和其它方面的知识。
句
语文课里有句子分析、名句记忆,运用到历史课中来,主要是寻找关键句。
历史课文与议论文和说明文一样,往往每一段话的开头一句是非常重要的句子,这一句话后面的内容基本上是对这一句话的解释和说明。我们以人教社旧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为例,《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节中,第一目《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第一句话“成立新中国的条件成熟了,这主要表现在”,后面就是对条件的列举;第二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一句话“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是关键句,后面就是对政协会议的叙述;这一目的第二段话第一句话“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后面虽然有会后的事情,但都是会议上决定的事情;再后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往后三段话都是说明这一句话的。
在历史课文中,也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我们还是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为例,《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节中,第一目《在徘徊中前进》一目中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些句子带有评价性,是关键性的语句;第二目《十一届三中全会》一目中有“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第三目《拨乱反正》一目中有“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这些关键性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在读教材或者历史著作的时候,涉及到评价或者编者得出的现存结论,要特别注意其中一些关键性的语句。
关键性的句子往往是和关键词联系在一起的,如上述“条件”“表现”“举行”“意义”“确立”“打破”“思想解放”“进入”“形成”“否定”,所以,我们在进行字词句教学的时候,尤其要将关键词与关键句结合起来。
张书林 1962年生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历史高级教师 邮编430056 电话027-62381873 邮箱kfqzsc@tom.com
第五篇:文言实词教学
关于初中教材中常见文言实词掌握方法的研究
关键词:分类归纳 掌握规律 熟谙方法 举一反三 能力培养
内容提要:文言文实词浩如烟海,且词义丰富,学生学习、掌握起来很吃力,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文言文的教学工作。在此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加以分类归纳总结,熟谙方法,形成知识网络,方便学生掌握,逐步形成理解能力,为阅读浅近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即:能理解其词句的含义和作品思想内容,这个能力体现的关键是理解词义,因为词是语言中最小的独立运用的单位。每个词经常表示一个确定的、完整的、和其他词相对立的概念。它可以作为句子的结构要素组成句子,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再者词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变化而引申、而变化。然而语法作为组词造句的方式,作为语言结构的规则,古今变化不大,因其是理解词的含义,乃至理解句意,理解文意,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前提、关键,所以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工作应该是结合语境解释实词词义。
初中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释词,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且多为文言文中的常用词,这种主观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察了学生的表述能力,难度更大一些,也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学生对实词的掌握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是:死记硬背课下实词注释,自主学习能力很差,如果语言环境变化了,便不知所云,无从理解了。所以文言文教学工作举步维艰,现行中学教学以90余个常用词为重点,学生如果一一记诵势必会耗费很大的时间与精力,且收效甚微。如果能够传授给他们一套切实可行、有章可循的方法,这一难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只有词义疏通了。文章理解了,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精华,才能培养中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
依据我们多年来的文言文教学经验,我们发现抓住常见实词教学是一种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有效途径。从实词人手,讲解其本义,推求其引申义,勾画出词义发展的动态轨迹,只有这样才能变“薄弱环节”为“教学强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文化积淀,而且是一种智慧培养。从而达到对思维能力的检测与锻炼。
同时我们认为初中文言文的释词教学更应引导学生给常用词分类,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使学生感知汉语言运用的规律,为高中阶段的规律性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在释词教学中就致力于让学生由大量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提升到认识汉语词语运用规律,并且能活学活用现代常用词,直至最终完全脱离教师讲解独立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这样操作的:
我们让学生将文言词语归纳成四种类型:单义词和多义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单义词:这里的“单义词”,既包括词典中的“单义词”,也包括字典中是多义项但初中课文中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却只有一种义项的情况,如:“尝”“辄”作为时间副词时,只能分别解释为“曾经”、“就”这一义项;“吾”“余”“予”作为人称代词时都译为第一人称“我” ;“尔”“汝”“若”为人称代词时都译为第二人称“你”。在日常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课文学过的所有例句归纳后牢记。
2、多义词:词语具有多义性,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是唯一的,《考试说明》中也强调翻译“文中”的句子,因此,把握语境,也正是命题者所强调的,实践证明:把握语境,的确是明确词义的好方法。这样的词多是至今仍鲜活的词,是文言文词语教学和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应在教学中多花工夫梳理并要求学生牢固掌握。
我们在教授多义词释义时,曾经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单字组词法,即把文言中的单音节组成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双音节词或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说法,然后放入句中读一读,看此义是否讲的通。如:“过”在现代汉语中有“经/路过”“超过”“过错/失”等含义,在“三过家门而不入”“过犹不及”“人谁无过”中分别组词,均符合句义,但“过失”这个义项放入“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中就讲不通了,“过失”是名词,而此句中的“过”是“犯过失”的意思,需要的是动词的意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词类活用法。如果通过第一种方法解释词语不通顺,就需要加以变通才能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及表达习惯。如:“生而眇者不识日”的“日”字,解释为“太阳”,全句的意思是“生下来就是盲人的人不知道太阳的是什么样子”然而,“日与其徒上高山”中的“日”应该解释为“每天”,句意为“(我)每天和同僚们一起爬山(游乐)。进而可以猜想柳宗元在被贬之时,为打发无聊的时光,只好每天去爬山涉水以求片刻的解脱,每天如此,更恰切的反映了柳在当时的失意之情。在“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中,“日”该做何解释呢?再译成“每天”就不通畅了,依据上下文的意思,应该解释为“一天天”才合乎句意,由此来形容靠交纳赋税为生的百姓生活的艰辛才合情合理。这两处语言环境中的“日”的词义就由名词活用做了状语,这就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词类活用”,如果在日常的授课中教给学生这个道理,帮助学生掌握这个规律,那么,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掌握此类语法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规律,答题时就能够得心应手。
方法三:本义人手讲解常用词法,词义是发展变化的,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文背景,会派生出新的意义。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派生”是以本义的特点为依据的。只要我们讲清楚,并教会学生掌握本义及其特点,按照词义引申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就能理清多个意义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词义发展的动态轨迹,从而顺利读懂课外的文言文。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中的“走”使用的是本义,“奔跑”。在古汉语中“步、行、趋、奔”均表示行进的意义,其中的差别是表示的行进速度不同,“步”,慢走;“行”,走:“趋”,快走;“走”,奔跑:“奔”,飞跑。“走”的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作者之所以在诸多表示行进之义的词中选择“走”,是因为作者的赞叹之笔,歌颂之墨,只有用“雌雄兔并跑”这一恰切比喻,才能生动体现古代民歌的爽朗、质朴的特色,才能形象刻画木兰不但有攻城野战,斩将擎旗 之勇,而且有乔装巧妙之智。至此一个智勇双全、活泼朴实、爱国爱家乡的巾帼英雄跃然纸上。归纳常用词的常用义并从本义出发,条分缕析其意义的发展轨迹,以及辨析其同义词的过程,这不是词汇的简单罗列,而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经验证明,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方法四:依语言环境辨析多义词法。如“国”在文言文中义项就很丰富,“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一句中的“国”,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应解释为“国都”,因为当时的宋朝属于封建君主制的王朝,大臣以能够侍奉在君主身边为荣耀,所以被贬之时将要离开象征皇权的国都,心中不免生出落魄之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的“国”解释为“国防”因为当时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争频仍的战国时期,众多的小诸侯国纷纷扩充地盘,巩固城池,所以,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国”应该解释为“国防”;“国险而民附”中的“国”指三国时东吴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所以“国”可以释为“地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中的“国”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必须解释为“国家”。这几个例句中“国”这个实词的意思都要结合当时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而有的多义词则可以结合词性来理解:如“许”在文言文中也属于常用的多义词,“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中“许”均为“表约数”,即可推知在数量词后“许”表约数;“不知先生何许入也”中“许”表处所,“何许”经常连用,而“几许”连用,因“几”是数词,“几许”之“许”只能表约数;“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句中因后面均有名词做“许”的宾语,“许”做动词“答应”解。“杂然相许”的“许”解释为“同意”恰当,因愚公移山的愿望非常得迫切,但他首先要赢得家人的支持,“杂然”表明家人非常踊跃的在发表意见,所以,我认为“赞同”“赞许”更能准确的表达当时的气氛和心情。
方法五:分析成分,推知词性法。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成分,句子的不同成分对词语的词性要求也不同。根据这个特点,通过分析句子的成分,也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譬如:“众客和之如响”的“响”,它作“如”的宾语,结合旧知“云集响应”,可知“响”的意思是“回声”。又如,03年贵州试卷中的“在郡多有出息”中的“出息”,它作“有”的宾语,应是名词,结合上下文词义,可以肯定不是“发展前途”之义,而是指产业的“收益”。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的”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不同。再如。”纪纲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累府君”中的“矜”在句子中作“饥馁”的谓语,“饥馁”是饥饿之人,因此“矜”可以翻译为“同情,怜悯”之义。
辨析多义词的语境义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词语的特殊用法来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们对课文要熟读成诵,深入理解,这和简单记忆课下注释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多年来的教学心得告诉我们结合语境来辨析多义词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样既能解决学习问题,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2005年天津市中考增加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其用意恐怕也在于此。
3、辨析通假字:通假字是借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方式,因古人使用通假字相对固定,所以学生如果掌握了课文中所学的通假字,课外文言中的通假字一般来说均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这样做的:首先给通假字分类,中学课本中的通假字大致三种类型,1、通假频率较高的字,如“说”同“悦”;“少”同“稍”后世沿袭使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特殊使用的字,如“急责广之莫府对簿”中的“莫”同“幕”;“南绝莫”中“莫”同“漠”;“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同“弼”等用法不常见,引导学生特别记忆则可,不必花费过多工夫。
3、结合语境来理解字义的字,例如:《李广》中“广为圜陈外向”中“陈”同“阵”是名词“阵势”的意思;而05年天津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语段中“匈奴去二里所陈”中的“陈”,依据课内所学已知和“阵势”有关,结合当时情况可知是匈奴去二里地以外布阵,所以此句中“陈”应该解释为动词“布阵”。06年天津市中考,“大丈夫安事笔研间者乎”中,考查通假字,结合原文语境,班超替人做些抄写工作,所以此句中当为班超的感悟之语,大丈夫不应该只做抄抄写写的工作,应该有自己的创新,所以,此句中的“研”应该通“砚”解释为“砚台”。所以结合语境,加以变通理解,通假字问题也就解决了。
4、古今异义词:这类词比较多,如果单个来记的话,那么学生的工作量会很大,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于是我就给学生分类来记忆:
1、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例如,“妻子”古义为“男子的配偶”,今义为“妻子和孩子”;“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今义是“表示可能、能够”。又如:《黄生借书说》中“其它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中“祖父”应该为“爷爷和父亲”,“子孙”应该为“儿子和孙子”两代人。
2、古汉语中的特殊称谓,如“牺牲”专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现在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引申为放弃自己的利益。“白丁”指无功名之人,文章中代指平民。
3、词义转移,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4、词义扩大,如“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感情色彩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属中性词,现在指行为恶劣,属贬义词。
课外文言文是立足于课本的知识点,在复习中应该注重积累,以便在考试时能够温故举例,举一反三。
同时掌握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学生们也就找到了学习文言文的“敲门砖”,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的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王力先生的《古汉语》
王长汉 先生的《初中文言实词168例详解》
许娟女士的《文汇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