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生活即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体现
惠安县第三实验小学 黄惠莲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等教育思想,虽距今已数十年头,但却历久弥新,仍引领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方向。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生活即教育”,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技能出发,联系实际情况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重要的教育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身边的数学尤为重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对于创设的问题,由于学生想要解决,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应运而生。如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一单元的活动课时:
老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家收集信息并填写表格,都完成了吗? 学生:完成了。
老师:请大家把表格拿出来(拿其中两名同学的表格作示范)小组讨论:从表格中的信息上,你想到了什么? 小组1:我们通过讨论后发现现在每个家庭所消耗的塑料袋特别多,这样很不好,因为塑料袋是白色垃圾,能污染环境而且塑料袋四处乱飞,很不美观,因此我们建议每个家庭都应该使用布袋或篮子,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现在家庭用水量太大了,大家都知道现在地球上水资源缺乏,如果再不节约用水恐怕再过几十年后就没水可用了,我们提倡每个同学都能为自己的家庭制定一份节约用水计划书,合理利用水资源。
小组3:我们建议节约用电,减少能源的消耗,特别是要减少冰箱的使用量,因为冰箱费电又能产生弗里昂破坏臭氧层。
本课仅仅通过简单的表格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其原因就在于这张表格的内容来源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而且与现实社会中一些热点问题如节约用水等紧密联系,这就为单调的数学课注入了新的生气和活力。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开始关注周围的一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而且想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在这一时期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入手,关注他们身边的每一件事,让他们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作用,会使数学课折射更大的魅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料袋和包装袋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
在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后,我拿出了一瓶插花,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这些花组成了哪些图形?当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在图形变换中欣赏数学的美,从而意识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种对生活的适应。
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导入时,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我们人体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样利用“人体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
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回归生活空间,应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中,这样做不仅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践性。例如,在教学:“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的实践活动课中,事先真正让学生了解周围的人们都喜欢什么节目,初步让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信息方式,了解某些具有倾向性的现象,明白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节目,学生比家长更喜欢挑战800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在数据整理中,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同时,班内回报交流过程,也是数学交流提高过程。
2.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3.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我们教师关注“生活”,也就是以“做”为中心,要以陶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反对“教死书、死教书”。这就要求我们要将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落到实处,要用生活化的观点来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更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陶行知创造性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中指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以来与环境不断奋斗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适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长得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陶行知更在《创造宣言》中表达了对创造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毕生追求:“创造之神!你回来了呀!只有你回来了,才能保证参天大树的长成。”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下面我通过体现民主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几点来阐述: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造欲望
一直以来,教师在小学生的眼中总是处于权威者,是他们心中的崇拜者,师道尊严阻隔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禁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那么要怎样改善这种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此外他还在《创造的儿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出,教师要意识到最能使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培养其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常有意识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对学生提出好问题,不同的见解和独立思考给予充分肯定,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中。如在复习‘分数乘法’时,我出示3/5×a这个式子,问学生:“看到这个式子,你想问同学们什么问题吗?”学生反应强烈,争先恐后地要求发问:“当a是整数时,3/5×a意义和计算法则各是什么?”“当a是分数时3/5×a意义和计算法则各是什么?”当3/5×a的积等于1,那么3/5×a是什么关系?”学生在提问题过程中,就主动地把这部分知识加以整理,同时对这些问题也有了解决的方法,这样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创新的欲望。
二、突出主体地位,发展创造性思维
给予小学生一个良好的民主师生关系环境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体现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曾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潜能向显能的“引发”过程。数学不仅是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它更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数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创新的数学教学更应当按照陶行知创新教育的思想,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产生主体地位的欲望,解放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当他们需要解决一些感兴趣的又与他们的实际能力相适当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便发现数学知识的重要,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自觉捕捉学习数学知识的要点。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自已通过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数学,在实现认知的同化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梯形纸、一把剪刀、粘粘纸等。探究新知时我引导学生运用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为了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有的自觉地看书,对照着书上的方法把梯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有的学生想出: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相同,就是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上底×高÷2+下底×高÷2,就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还有的学生想出:找出梯形一腰的中点剪去一个三角形,通过移、拼把梯形转化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梯形的面积,即(上底+下底)×高÷2。学生在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等活动中逐步解决了问题,大家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这样把激趣、启思、致用三者辩证统一起来,不仅教给了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团结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注重社会实践,开启创造之门
陶行知先生早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还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的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他的观点与现今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联系当前的社会,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学习“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创造并非让学生创造出惊人的数学定义、定理和公式,只要对学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那就是一种创造,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应用知识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促使学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奇异思维,养成创造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学习完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一块准备种植花草的正方形花圃边,请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种植方案,一半种草,一半种花,应该怎样种植最好看?方案越多越好,我们将选出一个最佳方案提交给学校。显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而且内容源于学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种美化校园的激情驱使着他们投入了绘制活动,学生要充分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在“绘制”图案的过程中推陈出新,内动和外动有机地结合,创造的欲望逐步地高涨,让学生充分享受“创造”的乐趣,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事实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会使学生越来越聪明,学生的创造欲望越来越强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新时代学生”,应该“用活书”,“活用书”,“书用活”,让他们自己拿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师不仅要积极引导思考,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向教师、向学生、向课本质疑发问。发现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答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及时捕捉学生中不时迸发出来的创新火花,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学了“比”的认识,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谈谈现实生活中哪儿用到今天教的“比的知识”以及学了“比”你还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问:比、分数、除法间的三者关系为什么不用“等于”,而用“相当于”?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先通分?既然比的后项不能为0,为什么我看足球比赛时有写3:0、2:0的呢?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把问题推给全班学生来思考。我首先表扬这位学生善于观察,能联系实际大胆提出问题。然后转问大家:“球场上的‘比’和今天学的‘比’一样吗?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赛球指的是两数的相差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指的是两数的位数关系,除数不能是0所以比的后项不能为0。通过辩析,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扩大了受益面。这样的教学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可控的双边活动,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有针对地给予疏导、释疑、解惑。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在轻松愉悦逐步培养了学生会问,善问的创新思维。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为“创造而教”已成为世界教育的一大潮流。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指导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肩负祖国下一代培养重任的教师,应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课堂教学做起,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做起,真正把“创新落到实处”。
第三篇: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思想 体会 借鉴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师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
一、爱的教育。
二、创造教育思想。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行知行”的德育理论。
五、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在现代教学中的借鉴意义。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受启发。
一、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作为教师,只有以心换心,用爱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特长,才能使每位学生有成才的可能,“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用爱的态度宽容每一位学生,建设性地接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即可保护他们的求知热情,又能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现代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庭无法把握爱与放手的尺度,一种是过分控制,使儿童在生活中形成依赖、懦弱、缺乏自主的性情。另一种是过分溺爱,造就了任性、霸道的“小王子”、“小公主”。正是这些被宠爱有加的“抱大的一代”也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一些青少年学生稍受批评和委屈就跳楼、出走,给予社会提出的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因此,青少年学生进行抗挫折的教育,当应进入我们的教育议程。
二、创造教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造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使得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下的知识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而创造教育则使人类的个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经验和智慧得到不断的创新,实现链式反应,生出新的知识,所以人类总是一代比一代强。如果人类仅仅停留在机械的继承上而缺乏创新,那么整个人类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刀耕大种的蛮荒的时代。由此可见,进行创造教育,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经初露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这充分体现了江泽民同志的远见卓识,这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创造教育是一致的,这正是伟大人物的伟大所在。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开展“创造教育”,并在创造型学校环境、教育和学生问题、创造性的培养途径问题、创造素质和创造人才、创造能力和创造方法上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人的创造性的张扬,人的创造性的普遍化,这是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号召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必须是知识不断创新、新事物新业绩的时代。”因此,中华民族要赢得21世纪的胜利,创造性的培养应当成为教育的普遍目标,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潮流,从教育改革入手,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合时代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在我们中间应涌现出更多的创造型学生。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强调:“真理是老师”。先生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要“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就是陶行知的德育目标。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丝毫妥协,„„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或妥协。” “教人做人”,“做真人”既是陶行知一生搞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个人的人生信条。他对学生的教育就是以此作为准绳的。其实,“教人做人”,就是要教人过正常的生活,这一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在德育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德育当然离不开生活的基础,它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好才显得十分重要。而“做真人”的关键是多了一个“真”字。这个“真”就是指真理、民主、为人民。真人,就是追求真理、追求民主的人,就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这个观点和今天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陶行知先生“做真人”的德育目标,是面向人生,面向生活,极具实践性的。这一鲜明的德育目标,提醒学校和教师在实施德育时,必须以“真教育”来育“真人”。陶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教师只能说真话。说假话便是骗子。”其实,实现培育“真人”的德育目标,关键是要有“真德育”和“真教师”。就是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影响极大。陶先生说:“教职员愿意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的发生相亲相爱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面前,德育过程中的“行”才显得真实可信,而教育者讲授的“知”才更易于让学生所接纳。
四、“行知行”的德育实效论
德育的功能观与教育的功能观是完全一致的。他认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素质,还可以维护民族团结。“拿教育的精神和方法把五族的同胞都培养到一个相知,相爱,相敬的地位,都培养到一个亲兄弟的地位。”而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陶行知真不愧为国际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行——知——行”既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思想基础,也是其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他曾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在行动中追求真知。行动遇着困难便不能不思想,思想贯通便取得了真知识。运用真知识以行动,便走上了创造之路。今日之学校是行以求知的地方。有行动的勇气,才有真知之收获,才有创造之可能。”道德教育当然不能脱离行动与实践。从“行动”出发,在获得“知识”之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行动”,这是道德教育的必经之路,也是确保德育能收到实效的基本途径。
陶行知先生指出:“修身伦理一类的学问,最应注意的,在乎实行”,他又说:“现今学校中所通行的修身伦理,很少实行的机会;即或有之,亦不过练习仪式而已。所以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革除这种弊端的方法,最有效的莫过于让学生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培养言行一致的道德行为,即“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他主张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教人学“做人”,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同样,要在学“做人”的实际行动中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才是真正的道德修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借鉴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全面贯彻“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
1、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2、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中转变过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地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3、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的潜能;既要注重定量分析,又要注重定性分析;既要做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又要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时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提高。
4、要对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模式等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实验,努力探索新课程评价的新方法,创造性地开发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积极实行师生合作评价的方法,发挥评价的激励、反馈与调整功能,从而使评价显现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参考书目:《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文集》
第四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题目: 浅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作者姓名: 秦 诚
学 校: 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地 址: 江苏省睢宁县东升街宁海外国语学校 邮 编: 221200 联系电话: ***
浅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关键,我认为是要通畅作文的源头活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作文教学教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道路,首先作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活化的,然后作文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与教学形式生活化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生活,表达生活。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学生的作文上个台阶,具有灵性,充满生活气息。【关键词】
作文教学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当前,随着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科分值大幅提高。社会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语文重头戏的作文,无疑应受到更大的关注。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从而致使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要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作文教学加以指导。只有通畅作文的源头活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为着生活的向上向前发展而作文,才能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下面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构想:
一、回归生活 言之有物
让作文回归生活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为我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而我们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具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就能自觉地从校内外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体验与感悟,让多彩的生活进入学生各自的习作,真正实现习作内容生活化。学生的习作材料一定会像“丰盈而不枯竭”的泉源,“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溪水。
(一)、解放心灵,善于引导学生。
(1)众所周知,只有内容真实,是自己的真实见闻或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实而独特的感受。只有真实才有生命力;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才容易把文章写具体,才会感到作文原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快乐的事情;写出的文章才有新意,才会感染人,打动人。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真实的写作材料,而我们现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往往认为作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咬着笔杆子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也很空洞,他们往往因言之无物而感到苦恼,甚至对写作有一种恐惧感,产生一种“愁作文”的病根。这时我们老师就应该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就在自己身边,色彩斑澜,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如一次上课,我带来了一条香蕉,在课堂上演示,分成不同姿势让学生写写像什么。交流的时候,体现在学生笔下的香蕉,有的写像挂在天上的月亮,有的写跟小船的样子差不多,有的写像弯弯的豆角。就这样,学生兴趣来了,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
(2)解放课堂,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可以寻找到众多写作材料的。所以教师教学生写作的课堂不一定总是在课内,可以引导他们走出去寻找写作材料,所以我们应该多一些将学生带到课外。例如:冰消雪化时,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里找春;百花盛开时,可组织学生郊游,领略大自然的美景;金风送爽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了秋天的原野;隆冬季节里,可组织学生参观,体会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的课堂教师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促使他们“化愁为趣”,爱上写作。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家乡周围的变化,为学生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例如引导学生在每天上学时仔细观察,将会发现上学的路本来坑坑洼洼原本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水泥路”,如今已变成了真正的宽广的平坦的水泥路,路旁原本低矮破旧的民房正在建成一幢幢小洋房;还可以引导他们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等。这些亲身经历,这些所思所想,其实就是学生自己的最佳作品材料。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让学生明白作文就在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
进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准确,明了的语言素描周围人或事物的能力,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开辟第二课堂 丰富学生习作
遵循陶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以 “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斑斓的自然生活;真正拥有“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的冲动,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让学生觉得习作和读书、游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需要的,是生活学习需要的自然而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创设交际情境,以活动促行动、以体验促发展,激活学生写作欲望。
(1)、开展课外写生活动,利用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开展我爱家乡活动。让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此外,可以通过以说促写,将活动的内容写成演讲稿,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机会,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水平及作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前不久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题目是“我观现在的初中生活”。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热情很高,表现积极,演讲内容真实而饱含感情。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之成为学生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来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兴趣小组。每次活动之前,教师如能做到结合当前阅读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观察活动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把兴趣小组活动与作文教学融会贯通,活动的效果将更加突显。
二、开展阅读,拓宽视野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他们都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在引导学生,主动有个性地学习。我认为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读促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读写迁移,教给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
(一)、阅读要有针对性,我们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课外读物种类繁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阅读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首先引导学生能把厚书读薄,取其精华,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并提出一些书目,供学生课外阅读时参考。其次是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其次,引导学生以读促写,把薄书读厚,举一反三,每次读过一本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达到读写结合,读写迁移。
(二)、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有效阅读。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如开展与书交朋友活动,并通过“读书汇报会”予以具体化,教师要找准学生思维的触点,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依次整合思考,实现“有创意的阅读”,激活学生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教师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诱发正反方的对立争辩,进而思维碰撞。能激活学生写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自能学习,自主习作。达到“教是为了促进学生写”,以用为目的的实效。同时,为激发学生对语言积累持久的兴趣,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积累性的活动,如:“漫游成语王国”、“趣说歇后语”、“童谣伴我行”、“古诗朗诵会”、“名著大家谈”、“佳句百花园”、“童话故事会”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仓库。
(三)、在阅读中积累材料
鼓励学生在广泛的课内外阅读中,将发现的一些心动的语言现象,有感触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断,按写人(外貌、神态、心情、动作„„),写景(花草树木、风雪雨露、山川河流„„),写物(静物、动物„„)等分门别类摘录下来制作成积累卡,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仓库。这样的积累卡,把零碎的、杂乱的语言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串连为一个个知识链点、知识块,以便于信息的记忆,便于对信息进行同化、顺应,便于对自己的“认知结构”(相似块)进行重新建构,也便于写作、说话时信息的提取。这样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语言积累到了
一定的度,就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三、学会鉴赏,健全人格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常言说:“文如其人”,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赞美英雄,讴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颂扬新时代感动中国人物,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苗头,加以引导。如一位学生写《我最深爱的人》,她深爱妈妈,是因为妈妈每天早晨在她醒来之前就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早饭,而每天放学后,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操劳,什么事也不要她做,她很开心。这就流露了学生审美观的不健全。由于有些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与教育方针的偏离,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因此,老师应主动家访,及时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紧贴时代的脉搏,把写作的触角引向社会,如: “五一”节让学生写《劳动最有滋味》;“国庆节”让学生写《祖国在我心中》等为主题的征文。开展征文比赛。以赛促练,达到训练的最优化,实现了习作与学做人的和谐统一。
相信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老师的辛勤努力下,语文作文教学一定会走上它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①《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胡国枢
②张化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上城教育研究,2004.③陈素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A].陕西教育,2005.
第五篇: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割裂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即‘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也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教育问题。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所以,对于儿童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当然小孩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解答里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小孩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让小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中的一切,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而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都占据了,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年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从小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发展自己。
现代教育就应该让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让学生在学习中会思考,会学习,会观察,会提问等等。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把学生的时间全部安排在功课上,学习固然重要,但要学会怎么学,不能死学。要让他有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只有真正解放学生,放手学生,才可以培养具有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这样对于教与学之间也是一件好事。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善于发现观察,去挖掘、放大学生的闪光点,使之在这一点上得到成功,获得宝贵的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使其成为学生前进的不竭动力。这样我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
更使我懂得学生要想学到真本领,不仅学校教学内容必须尽可能体现“实用性”,而且学生自己一定要坚持手脑并用,把学知识与动手操作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子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在知识爆炸,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那些“高分低能儿”,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了解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们也需要有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鼓励多样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展示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