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猫评课
《猫》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老舍先生在文中描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今天听了钟老师执教的第一课时,在这堂课中,钟老师抓住了猫的性格古怪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作者的语言和情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这一节课的教学情况作简单的评述。
一、教学思路清晰
在初读课文后,钟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并出示填空“课文共有()个自然段,第()到第()自然段写大猫的(),第()到()自然段写小猫的()”,以助学生理清全文的脉络。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总起句?猫的性格怎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猫的这个性格?这些性格特点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以后,然后通过朗读、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抓关键词理解感悟。教师通过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怪”。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这一对一对相互矛盾的词突出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同时板书这些关键词,以助理解这些古怪之处。
但在课堂中,我认为这个地方做得还值得商榷:
一、“情”体悟不够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藏着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纵观这节课,总觉得情字体味欠缺。例如文中作者竟然把猫的脚印“看成”了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建议教师可以用“几朵小梅花”和“几个脏脚印”作对比,让学生领悟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评课稿
怡景小学 林友华
《猫》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把猫的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述得栩栩如声,因此,我觉得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黄老师在教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猫的性格写具体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一些体现矛盾的词语,先让学生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然后通过朗读、加深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从而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比如“说它„„可是„„”等,从这一点来看,黄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
第二,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首先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通过一组句子的比较,“脏脚印”与“小梅花”的比较,接着,从猫的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三,朗读比较到位。《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黄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然后紧紧抓住描写猫的特点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从而在读中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后可以进行拓展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几种小动物,示范说一种的性格特征,举一个真实具体例子,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叫学生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动物。也可以背诵儿歌、古诗,让同学猜写的是什么动物。
《猫》评课稿设计
课如其文,课如其人。《猫》是人教版四上年级的课文。单元主题感受名家笔下的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何老师这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能抓住互动点,巧妙 “穿针引线”,课中流淌着浓浓的爱猫情,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个互动点:
其一:在课前谈话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 其二:在学习贪玩一层的时候,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老舍先生与猫已经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如今它已经跑出去一天一夜了都还没有回来,如果你是老舍,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咱们赶紧把它喊回来吧!学生3名,全班喊。
其三:在学习二、三自然段的时候,老师又巧妙地让学生通过同桌对比朗读的形式进行互动。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现实镇南关你有过这种体会吗?
这三个互动点巧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了课文的学习。两个巧妙牵引:
首先,朗读的牵引丰富精巧。《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本文是老舍的名篇。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多读就是本课最好的学习方式。老师引导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价之后读、男女生对比读、齐读、同桌读、范读、师生合作读,读的形式达到了近10种,如此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而且对于感受课文语言的精彩,积淀学生的语感很很有裨益的。
其次,理解的牵引丝丝入扣。学习“贪玩”这一块的时候,“任凭”一词的教学非常到位:第一步,先是让学生换位体会老舍找不到猫的心情,第二步设置情景呼唤猫,指名呼唤,全班一起呼唤,听到大家如此焦急的呼唤,小猫肯回来吗?还是不肯。第三步:由此自然引出:“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回来。”结合“凭”的识字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任你几次三番喊他他也不回来,再换词“不管、无论”。第四步:然后再一次朗读。到这里,老师还没有结束: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第二天,这只猫终于回来了,老舍先生他对他的邻居说——对他的家人说——对我们大家说——一次又一次地引导学生再读老舍先生的语言文字。这么三番五次地读、喊、一读再读,这一只“贪玩”的猫呼之欲出,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也欣然可见,所以这哪里是一只猫,简直就是老舍先生的——孩子,家人,孙子,这样的体悟就自然生成了。听到这里,相信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感也早已悄悄蔓延,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情不自禁地也喜爱上了。
还有对于“古怪”的教学,这是一个理解上的难点。以前听过课,是一般先出现这个词,找古怪,这是演绎印证法。而老师把他安排到学习完了前面三段,猫的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不高兴时、胆小、勇猛等性格再来得出难怪老舍先生要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让学生练习生活经历说说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使他们对老舍先生明贬实褒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体悟。这样,有了前面的步步推进,最后巧妙归纳,自然水到渠成。
探讨:课文的秘秒之处还有很多,如语调上的“说它老实吧,的确是啊”等娓娓道来,蹭、小梅花、丰富多腔这些词儿的体悟都有些一笔带过,不知道是不是老实有意虚化的?感觉上似乎点一点,在学生的朗读上再加一把火,爱意会更浓些。
总之,整堂课,非常从容,非常清新。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从风格上,像散文诗,如郭沫若先生曾经写的:“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何老师的课,也是一首精巧的诗。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语言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需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积累有关成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二、于无疑处设疑,于矛盾处置疑,往往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文章向大家介绍了几只大猫?”原是无疑之处;而“面对这样性格古怪的大猫,老舍先生一定很头疼了?”这又是文章的矛盾焦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文中找理由、摆事实,忙得不亦乐乎。教师看似随意实则有意的一句话,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积极思维的可能。
三、过去在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烦琐的内容分析和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式。使语文教学的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特有的魅力坠失了„„《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去读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并且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如本文中对“蹭”字的理解,如果仅仅追求字面上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重新贯注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了的概念重新赋予了生活的感性力量。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猫》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刘小溪老师讲授的《猫》一课,感受颇多,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猫》一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以及对猫的一片喜爱之情为主线,把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的可爱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在教学中努力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年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刚上课时,刘老师请学生说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创设了自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这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整节课中教师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信心。
二、在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读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到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读书是语文教学的特质,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真真切切地读才能使学生感受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才能使学生与老舍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这节课中,为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教师设计了自由读、默读、浏览、指名读、有体会地读、师生共读、推荐读、边想象边读、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在各种读的形式中,学生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对不同字句语调、重音的处理也不同,读得效果较好。这样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只有利用多种方式读书,才能发挥学生个性化特点,产生“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教学效果。在各种读书形式的穿插运用中,学生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始终边读边悟,最后深切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爱生活的情感。我感到学生在读“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读出了自己对性格怪的猫的喜爱之情,在读满月的小猫玩鸡毛、玩线团、撞桌腿等词句时再现了满月小猫更可爱的情景。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个性化地再现了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达到了 “以心悟情、以声传情”教学效果。
三、抓词语理解句子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大猫性格古怪一段时,教师抓住了“闭息凝视”这个词,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闭住呼吸,有的学生说是抑制呼吸,通过查字典,使学生知道“闭”是……,“凝视”是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理解就是“有意识的抑制呼吸,眼睛专注的盯着一个地方看”,让学生明白,猫为了等老鼠的出现,怕自己的呼吸声吓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识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专注的看着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让学生说,从这个词里你看出了什么?学生说,在这个词里看出了猫的尽职。理解了词语意思后,我让学生也闭息凝视盯着一个地方看几分钟,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眼睛很累,觉得心里憋得慌,我继而启发道:“你们看几分钟就觉得很累了,那猫盯着老鼠洞一连就是几个小时,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还是依然闭息凝视盯着老鼠洞,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经过理解和自身体验,学生明白了从“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这句话里看出,猫真的是非常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爱它。
四、利用想象、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进而激发学生对猫等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由于学生对前文有了正确的理解,所以在学生体会满月的小猫把满院的花草弄得枝折花落老舍先生“绝不责打它们”时,学生能准确体会老舍先生爱猫之情,读得较好。爱猫、爱花、爱生活是老舍先生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学生课上积极踊跃的表现、深入地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到每一个学生对猫的喜爱、对小动物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篇:《猫》评课稿
《猫》评课稿
执教: 行知中学
冯国琴
评课: 南市中学
顾连方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
(1)初读课文,准确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情感变化;
(2)细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赏析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3)研读课文,感悟课文主旨,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学会尊重学生,珍爱生命。
三个目标,三个阶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目标的确定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是把握住了阅读课的精髓。我们为什么阅读,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文本,感受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阅读的宗旨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呢?从宏观上说,没有别的。
语文课最忌讳目标多,难于达成。这堂课的目标定位很精准。
三个目标,整体把握住了文本内容的解读,应该说,本堂课已经有了成功的一半。
二、关于本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
1、第一个教学环节: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猫是常见的小生命,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家庭都养猫,所以这段视频,让学生们看到了猫可爱的一面,对它有了怜爱之意,这样激发了阅读猫的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是好的一面。
这段视频改为说的方式,让学生说说对猫的认识,说说对猫的情感态度,这样安排是不是更妥?
理由:文中的第三只猫没有那么可爱,它不漂亮,懒惰,不讨人喜欢,但是不可爱的猫却是文中的主角,所以这样的开头是不是俗了一点。“激趣”还是表面的,能定下一个基调,那是最理想的。
(2)速读课文,说说“我”对三只小猫的态度如何。
这个环节是说人的,说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我”对猫的态度:
喜欢
→
更喜欢吗 →
不喜欢
(小侣)
(同伴)
(若有若无)
“我”对于猫的亡失,情感变化是:辛酸 → 怅然 → 难过、自责 这个环节的内容,是为了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2、第二个教学环节:品味可爱,感受伤痛。
这是说猫的,说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的。这个教学的内容,是为了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
3、第三、四两个教学环节:“体会冤苦,感悟伤痛。” “把握主旨,理解作者”这两个环节,是为了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为什么用两个教学环节?因为这是目标教学的重点。
4、最后教师的寄语,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抓住了整堂课的主旨,那就是“平等地待人待物,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5、作业布置是本堂课的拓展延伸,这既加深了对文本的进一步感悟,又沟通了阅读和生活的联系,是一次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境界,同时达到了一课一练的目的。
三、这堂课的重点是突出的,是精当的。
对于文本的阅读,不同的读者可能有不一样的看法,但一堂课总得有主旋律,开课老师定位在自省、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这一点上,很有主见。
关于这篇课文主题的理解,教参上告诉我们的至少有三种。如何使用教参,老师要有选择的空间,不必把教参上的东西都展示给学生,老师要筛选,要提炼。
这堂课既然确定了这个主旨,那就应该始终如一,一以贯之。
四、阅读课要侧重于对内容的理解,它不同于思品课。我们还得记得这么一句古训:批文以入情。
老师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让学生围绕关键句(我家好久不养猫;我家永不养猫)来指导学生一起探究,这是语文课的特色,是值得肯定的。
在写法上,有一个设题很好,就是“从全文看,重点写第几只猫?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只猫呢?”
从全文看,为什么要写前两只猫呢?是为了比较,为了衬托,为了铺垫,这是写法上的探讨。
遗憾的是,这“精彩”来不及在本堂课上呈现。
五、阅读课,要进得去,还要出的来。以上评的这些都是老师能进得去的地方,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还停留在文本这一面,怎么出得来呢?老师给我们设计了1假如猫能开口说话,它会诉说些什么呢?○2我们从“我”身上这两个好题:○可以学到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让弱小的生命也能够来发言,让文本外的读者受到启迪,这就很完美了。读了文本,真正开拓了思维,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多好!
阅读,从方法上讲,我认为真正是一种对话,是我们与文本的对话,是我们对文本的再创作。
本堂课,由于老师经验不足,在“体会冤苦,感悟伤痛。”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我”的“暴怒”、“虐待”这些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以至于“进去了”,没及时“出来”。其实“芙蓉鸟”事件,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我”认定是这只猫干的,有证据吗?没有!那为什么一口咬定呢?因为对猫没好印象。所以真相大白以后,“我”良性受伤,“自此,我家永不养猫。”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这不一下子就出来了吗?
《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情感变化。
2、细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赏析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3、研读课文,感悟课文主旨,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检查预习
1、词语默写
2、快速的浏览课文,请简要说说“我”家养猫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品味可爱,感受伤痛
1、文中是怎样来表现小猫的活泼、可爱的,请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仔细品味。
2、为什么“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三、体会冤苦、感悟悔痛
1、面对第三只猫的亡失,为什么“我”会更难过呢?
2、假如猫能开口讲话,它会诉说些什么呢?
四、把握主旨、理解作者
1、从全文看,重点写第几只猫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前两只猫呢?
2、我们从“我”身上可以学到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五、作业布置
1、作业本4——7小题
2、五、教师寄语
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对猫的态度就是人对人的态度,郑振铎也想借助《猫》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期待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让我们一起平等的待人待物,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第三篇:猫 评课稿
四年级上册《猫》评课稿
雪溪学校
张景娜
2012年10月31日
本文是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本文层次清晰,作者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今天与其他同事一同到王贻旦老师的课堂学习教学经验,感受到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王老师自然大方的教学姿态。“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摩课堂教学也是如此。现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收获。
1、富有创意的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伊始,课前谈话充分,就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在导入时,王老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他们所熟悉的《多啦A梦》主题曲,恰当地创设了“畅所欲言,放松心情”的情境,把学生引入了讨论的情境中,使学生如见猫形,如闻猫声,爱猫之情油然而生,一下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入文本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2、找关键句,准确把握主要内容 王老师指名学生在初读全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第一大段进行思考“作者介绍了猫的什么特点”,大部分学生很容易找到能概括这个问题答案的词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接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猫的性格古怪。再从这部分的中心句入手,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实在”“古怪”两个词语。这之间,学生便积累并运用了不少词语。然后顺势利导,通过“它的主人是怎么形容它的古怪的?”这样整体感知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中逐步感悟、理解,从而逐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即猫的性格特点。
3、品语言,悟情感
本文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悟情感、学习语言。如,王老师在第一段教学中,紧紧抓住“任凭„„也„„”这个关联词,通过调动学生进行去词比较、感情朗读进行引读,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中反复品读、体味,品出了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使学生为之动心。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敏感,教师就是运用这种“敏感”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王老师的课亮点还有很多,比如王老师采用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再如,王老师的板书美观,教态从容,充满激情等都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功底与素养,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
第四篇:猫评课稿
《猫》是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老舍先生在文中描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并写了满月小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今天听了钟老师执教的第一课时,在这堂课中,钟老师抓住了猫的性格古怪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作者的语言和情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这一节课的教学情况作简单的评述。
一、教学思路清晰
在初读课文后,钟老师让学生再读课文,并出示填空“课文共有()个自然段,第()到第()自然段写大猫的(),第()到()自然段写小猫的()”,以助学生理清全文的脉络。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总起句?猫的性格怎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猫的这个性格?这些性格特点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以后,然后通过朗读、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抓关键词理解感悟。教师通过抓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怪”。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既胆小又勇猛,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这一对一对相互矛盾的词突出了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同时板书这些关键词,以助理解这些古怪之处。
但在课堂中,我认为这个地方做得还值得商榷:
一、“情”体悟不够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里行间藏着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纵观这节课,总觉得情字体味欠缺。例如文中作者竟然把猫的脚印“看成”了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建议教师可以用“几朵小梅花”和“几个脏脚印”作对比,让学生领悟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今天听了徐江修老讲授的郑振铎先生《猫》这一课,感觉收获不小!我们都知道本文托物言志,怎样通过细读文本,挖掘训练点,这才是语文教师备课的能力与技能的最高体现!这是一节很实在、很有效的课。在他的语文课堂中对“写法的提炼”,对“字词句”的反复咀嚼,推敲,比较无处不在。
徐老师执教《猫》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回顾前面两个课时学习的内容,有效的及时复习,在原有基础上学习新知。明确学习任务,阅读品味课文的真切的语言,挖掘文章深刻主题。感知归纳,引出一只可怜的猫,阅读课文写了猫可怜之处在哪里,很快学生就通过读文归纳出:来的可怜,活的可怜,去的可怜。一个问题让学生归纳了三个部分的内容,又极好地理清了文章的线索!紧接老师又问了:“芙蓉鸟事件”,“我”判断是可怜猫吃了芙蓉鸟的依据是什么?谁能找出这些句子?很快的,学生又找出了“那只猫对着这对黄鸟…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嘴里还吃着什么。”说明自己在证据确凿下处理的猜测理由。“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这一个过渡句!这个句子在我们平常老师的眼里中,它无非就是一强调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顶多读两遍,然后草草打发!然而,徐老师却在这句子上还增加同学要注意修辞手法。“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妻子的话加速“我”的肯定,让学生分析改成陈述句效果会不会好些?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写作语感,促使学生写作不再千篇一律的陈述。接下来请同学找出促使“我”造成冤案的内生原因,学生自己归纳,不喜欢这只猫,那是什么使“我”不喜欢这只猫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归纳,体现新课标要求,教师教的主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来历、外形、性情等”。问题引导:到底谁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在教师与学生这样一问一答中轻松把课文重点解决。
小组讨论:
1、“我”惩戒了可怜猫后,心理为什么十分难过?
2、从中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文章揭示的主体是什么?
通过三个问题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合作能力,学会自主探究,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促进自身发展。
在教学过程,老师在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的同时,十分关注“词句”的品味与体会。例如:(1)一定是猫一定是猫。(2)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老师通过这两个句子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句子该怎样准确又有所强调地去表达!还有在学生划出体现猫性格特点的重点句时,老师总是由为什么会造成悲剧为出发点,紧扣关键词进行一系列的追问,在追问中完成了学生对字词的深层宽度上的理解和感悟。如果你是郑振铎先生笔下的“我”或者猫,当猫就这样含冤而死,你的心情会怎样?相对“猫”或者“我”说些什么?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深化课文内涵,现实生活中应该待人接物,对人处事等。课文延伸拓展的很好,动物处于弱势群体,我们要关注动物,制止虐待动物。和平共处是人与自然的生存之道,提高学生热爱自然,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情感。教师就是运用这种“敏感”引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
第五篇:《猫》评课稿
找寻渐行渐远的语文味 ——评崔华云老师执教的《猫》
双沟镇双南小学
赵莉
《猫》是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课文主要抓住猫的性格通过一个个事例,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呈现于我们眼前,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崔教师的这节课是一节务实高效、张驰有度的原生态课堂。不仅很好地诠释了三生课堂的内涵,而且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语文味。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学生读书扎实。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言的魅力,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本文是老舍的名篇,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多读”就是本课最好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崔教师的教学设计能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让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教学风格朴实、真实,教师“目中有人、手中有术、心中有法”,树立了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引导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如默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之后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读中有品,品中有悟,品中有得,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而且对于感受课文语言的精彩,积淀学生的语感很有帮助。
二、教学思路清晰,主线明确,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
崔老师的课堂并没有宏伟的架构,而是以大屏幕上的两个问题为教学支撑这,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为主线,以阅读为基础,由“词”引领,在读中反复品味。如学习“贪玩”这一块,“任凭”一词的教学非常到位:第一步,先是让学生想象有谁会呼唤猫;第二步说说他们会怎样呼唤猫;第三步,设置情景呼唤猫,指名呼唤,全班一起呼唤,听到大家如此焦急的呼唤,小猫肯回来吗?还是不肯。第三步:由此自然引出:“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回来。”这么三番五次地读、喊、一读再读,这一只“贪玩”的猫呼之欲出,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也欣然可见,所以这哪里是一只猫,简直就是老舍先生的孩子,家人,这样的体悟就自然生成了。听到这里,相信老舍先生的爱猫之情感也早已悄悄蔓延,让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情不自禁地也喜爱上了,从而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能够较好地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课堂中教师有语文意识,能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在理解、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当中,通过阅读材料,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才会更浓。
如创设猫丰富多腔的叫声,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高或低,或抑或所,无不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只多么惹人喜爱的小精灵,它乖如亲子,让人怜爱不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学生对文章都有所感悟,既体现了教材的工具性又体现了人文性。
再如对“小梅花”一词的争论:“不就是几个脏脚印嘛,怎么就成了‘小梅花’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生动形象,在品词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语言描写的方法,突出了文本的工具性。
四、能较好地发挥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教师的角色定位比较准确,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给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讨论、探究的时间,并能参与到学生当中,陪学生一 一反三地学,如学习“非抓到老鼠不可”这个双重否定句,崔老师先让学生把这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然后再与文中的原句进行比较,从中感受到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再让学生用上“非……不可”说句子,表决心,将理解与运用相结合,达到了开设语文课的目的: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师创设性地使用教材,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得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崔老师的课亮点还有很多,比如板书美观,教态从容,充满激情等都体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功底与素养,都值得我去认真学习。
总之,整堂课,非常从容,非常清新。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如果非让我给这节课提点意见的话,我觉得在读与写的结合上,应该再加强一点,可布置学生在课外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课堂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种动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拙见,不到之处还请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