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井-教学教案
教材特点: 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充满儿童生活情趣。深文细致地指写了“我”老家的一口古老的水井,并且饮水思源,赞美了的自己的劳动给常来甜美欢乐的人们。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下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一、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砖上藻砖石。)
二、自由读深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深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第三段(8)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2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中什么?(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
二、井的历史古老。)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绝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3、自由读第3自然段,思考标划: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井水的清?哪些词语表现出儿童情趣?
(趴在井图上,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星星)
(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处理课后阅读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体会。“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这一点“我”是清楚
的,所以用叹号。井水的深度我们是不知道的。所有用问号。遥远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说明井水很清楚。)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5、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标划。井水为什么甜?通过什么事写井水的甜?
(把含盐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课文是通过洗菜,洗大萝卜这两件事写出井水的 甜。)6、指名读边听边想:井水的甜美,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从哪些语句中体现了来的?
(嬉笑声,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樱子。真是可爱极了。)7、全班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8、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井水的“凉”?(通过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9、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10、齐读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出井水三个特的?
(采用了有概括,有具体事例来源照井水的清甜凉。)11、思考回答:
这么了的井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1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自然段,总结归纳段意。
投影: 第二自然段意:井水很清,很甜、很凉。
13、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课文。1、齐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1)看到这田井,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体会的?(饮井不忘挖井人,赞美了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劳动,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2)为什么到现在,作者还在思念这口古井?(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代人的怀念和敬爱。)2、归纳本段段意,投影: 我常想掘本井人的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打出幻灯,出示投影(三段的段意)把段意串连起来归纳深文的 主要内容。(提示:先通读一遍各段的段意,抓住体现观要点的词语,删去重复的词语,然后用恰当的通顺连贯的话把各段段意串连在一起,最的再读一读,看要点是否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的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凉,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七、总结全文。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八、板书设计
外形、历史
地点、大小、形状(中台井图)
历史:古老
清:数映在水里的星星
15 井
甜:吃、浇菜、洗萝卜
井水特点
凉:浸新鲜的红心李子
联想:
劳动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课后练习: 1、比一比,组词语 傍()吩()
咐()
胖()膀()粉()
符()
拌()2、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间,城下面画ν。乘凉(chéng chèng)
记载(z?i zài)痴痴(zhī chī chī)
嬉笑(xī
x?)3、多音字组词。
xì()
pū()
shuǔ()系
铺
数
jì()
pù)
shù()4、仿照例子,再写出几个词语。干干净净
白白胖胖
–––––––––––
––––––––––––
––––––––––––
––––––––––– 碧绿碧绿
一颗一颗
––––––––––
––––––––––
–––––––––––––
––––––––––––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第二篇:井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
2、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3、诗歌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
2、讨论交流
3、师生共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井”的象征意义——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
2.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2、理解“井”的象征意义。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1、作者简介
杜运燮(1915-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5年后历任重庆《大公报》编辑,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教师,香港《大公报》副刊编辑,《新晚报》电讯翻译,新华社国际部编辑、翻译,山西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翻译,译审。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的一首诗《秋》发表之后,因有评论家说该诗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 “朦胧”成为诗坛的专用名词,后演变成一个重要诗歌流派。
2、杜运燮作品
诗集《诗四十首》(1946)、《晚稻集》(1988)《南音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1993)
《杜运燮诗精选一百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译文选》、《九叶集》、《八叶集》(合集),散文集《热带风光》等。《香港回归颂——一个七九老人庆九七》获香港《大公报》与北京《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诗词大赛一等奖。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诗歌
1、个人自由朗读
2、教师朗读
3、学生朗读
(二)、结合“导读”提示,学生交流讨论谈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提出疑难问题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的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里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诗的外形和句式显得比较齐整,如同“静默”的“井”。
四、诗歌分析
(一)、阅读诗歌第一节回答:
1、首句“我是静默”有什么作用?
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突出了“井”的沉静与沉默的品质。
2、“井”对自己的世界是怎样描绘的,写出了“井”的怎样的心理状态? “井”的世界“完整和谐”的,有“几片草叶”,有“小小的天空”,有“几朵浮云”,三个意象构成了“井” 的安适清静的环境,写出了“井”平淡而自我满足的心理状态。
(二)、赏析第二节
从第二节起,在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之外,忽然引入了一个对话者“你们”。第二至六节,便是“我”与“你们”的对话。
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这里诗人没有描绘“你们”取水的具体情景,而是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这样,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对照
“我”的“静默” ——“你们”的“烦忧”
(三)、赏析第三节
1、诗句“但我只好被屏弃于温暖∕之外”中“只好”一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此处的“只好”颇为得体,既与“井”的坚韧品质一致,又写出“井”离开“温暖”的被迫与无奈。
2、你怎样理解诗句“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满足于荒凉的寂寞”,不怕“孤独”,这是“井”的精神境界,是“井”的独特个性,正是“井”的特性,才使得“井”能够“永远澄澈的丰满”。诗句蕴涵着生活的哲理,给我们已启示。
(对比)
温暖————“荒凉的寂寞”“孤独”(这是境界、个性)
(四)、赏析第四节 怎样理解诗句“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冷寂的心灵”是指“井”的沉静沉默的心灵,而这心灵可以“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进一步显示出“井”的大度与包容精神境界。
从整体看,第四节更进一步,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与沉静,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因为取水人只汲取了井的“表面”,无法深入它的内心。
(五)、赏析第五节
诗句“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也只能”一语充分显示了井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于是,“井”的“静默”品质获得了深厚的支撑——“黑暗的地层”与“无边的宇宙”。
怎样理解“黑暗的地层”呢?
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
(六)、赏析第六节
第六节仍然采用对比的方式(“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进行了深化:“默默地承受一切”。这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同时,“洗涤”“垃圾”之后,“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七)、赏析第七节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了“井”的“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几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尤其是末尾的“绝不逃避,也不兴奋”“苦笑几声”,十分形象可感,“井”的不卑不亢的姿态跃然纸上。
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呈现。
五、问题探究
1、这首诗里的“井”有哪些形象特点和性格?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
第一节是粗略的描述,以“草叶”“天空”“浮云”构筑衬托“井”的环境,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井”的素描和透视。
2、如何理解“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或它在世间的命运遭遇?
诗中设置了一个“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从侧面展现了“井”的遭际:“被屏弃于温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和“孤独”,被“淘汲”和“扰乱”,任“花叶腐烂”在“心灵深处”,因垃圾淤塞而“被遗弃”。总的来说,相对于外部的污浊环境,“井”是一个无私的给予者,而且是坚韧的、“默默地承受”的。
3、试剖析“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的内涵? 这两句诗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示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处境,又隐含着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它实际展示的是“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4、“井”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
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提示学生留意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上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五、语言品味
说说你喜欢哪句话或哪段,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难点是诗句含义的理解,最集中的体现在对诗句“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的内涵的理解上。
从学习过程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有困难,尤其是对含义丰富诗句的理解。我分析,学生对生活生命的具体体验缺乏敏感性,更缺乏必要的思考。
第三篇:《井》教案(定稿)
《井》教案
一、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教育他们热爱为造福后人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
2学习概括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能理清文的结构。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和叠词。
4有感情地朗读文。
二、教学过程
第一时
教学要点:解题,学习字词,给文分段按段意总结主要内容,学习文第一、二、三节。
(一)解题:板书题后,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
(二)检查前预习情况。
首先朗读文,其次查字典后联系上下文,预习生字新词。
在学生回答文共写了多少节这一问题后,找八名学生分节朗读文。
2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生词:(其他同学在纸上默写)“年龄”、“痴痴”、“一辈子”“开掘”。
3重点教以下两个字。
容易写错的字:年龄的“龄”不是“令”
容易读错的字:痴痴的“痴”读hī不读hí
多音字:
(三)自由读文,理清文脉络。
参照后练习中1、2题的提示给文分段。并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归纳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文第一大段(1、2节)。
请一名学生读文,读前教师提问:这是一口什么样的井,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来。
①教师板书、“古老”、“小小”后让学生带着…这小小的井什么样,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的古老这两个问题,出声读文。
②让学生从
(五)指导学生朗读。
读出井的外形和古老,读出赞美的语气,让人体会到它虽然小而平凡,但它在作者心中,在所有的人心中却无比高大,因为它为后人做出了奉献。
第二时
教学要点:讲读文第二大段的“井水很甜很甜”、“井水很凉很凉”和第三大段。
(一)总结“井水很清很清”这一节的学法。
以事衬托井水。
2在叙事中,抓住词语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二)在老师的“扶(诱导)、放(学生自学)”中,让学生学习,井水“甜”、“凉”这两部分文。
学生默读“井水很甜很甜”这部分文。
2老师“扶”学生找准写了什么事?板书:吃、浇、洗。
3老师“扶”学生找出“浇菜”、“冲洗”时表达作者感情的词。板书:嬉笑、可爱。
4老师指点让学生体会:
①“浇”——“嬉笑”,表达了用甜水浇菜给作者带来了劳动的欢乐。
②“洗”——“可爱”,表达了用甜水洗菜给作者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③“吃”——“甜水”,表达了甜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
帮学生小结:甜甜的井水,给人们带来了快乐、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令人喜爱,令人赞赏,这井水是令人欢心的水。
6指导学生读出对井水的喜爱之情。
(三)放手让学生自学“井水很凉很凉”这一部分内容。
让学生出声读——找写什么事。
2让学生默读——找出写事中的关键词。
3让学生讨论——写事中的关键词与表达作者感情的词之间的联系。
4让学生到黑板前,板书“浸”“咬”并讲解与“一辈子”这个词的联系。
在学生补充发言中,让其体会到:被井水浸过的李子,不仅有李子原有的可口味道,令人难忘的是在炎热的夏天被井水浸得冰凉的李子,令作者更感愉快和舒畅。
6指导学生读“吃过晚饭……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一小节,读中让学生将“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句话,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达。让学生在原句与更换后的表达中,朗读出作者对很凉很凉的井水赞美之情。
(四)在师生共同总结中学习第三大段。
学生朗读第一大段并总结出:前人劳动。
2学生朗读第二大段并总结出:造福后人。
3学生朗读第三大段并总结出:后人对前人的怀念,敬重与赞美。
(五)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后,完成后作业第四题;比较井、井边趣事、古井三个题目的不同。
(六)布置作业;后作业三题之二、五两题。
“井”的作者借井这个事物,抒发了对造福后人的开掘者的敬重,赞美之情。
在这篇文后,编者共安排了六项作业。它的意图是,让学生理清文结构,掌握主要内容,通过前后句的变换和叠词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这两节中,应力求把作者的心声,编者的心意与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在一起,通过教、扶、放的方法使作者、编者、教者与学生达到共鸣,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陶冶情感。
第四篇:井金环教案
教学活动内容“彩色飞标”
活动目标
1.能把皱纹纸撕成长条,在教师的帮助下做成飞标。2练习把飞标投向空中。3体验做飞标、玩飞标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彩色皱纹纸、塑料夹子若干。
2、做成的彩色飞标一只。
活动重点
练习把飞标投向空中,体验做飞标、玩飞标的快乐。活动难点
能把皱纹纸撕成长条,把几条纸的一端整齐地叠在一起。
活动过程
1、出示飞标,引发兴趣。
教师将飞标抛向空中,请幼儿观察飞标上抛和下落的过程。
2、引导幼儿学做飞标。
(1)、教师示范做飞标先把皱纹纸撕成若干条,再把纸的一端整齐地叠在一起,最后用塑料夹子夹住,一只彩色飞标就做成了。(2)、幼儿制作飞标。建议幼儿选用喜欢的颜色,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夹上夹子。
3、带领幼儿玩飞标。活动延伸
创设情境让幼儿往圈里投飞标,发展手眼协调的能力。
第五篇:《井》教学设计
《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
2、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诗歌;
2、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井”的象征意义,学习其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井”的象征意义,学习“井”的内在精神品质。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有一句话说得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一方面是说柳永的词作流传之广,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井”对当时人们的重要性。古代没有自来水,大部分的生活用水都是井水,因此有井台处便是人们的聚居之处,古代的井邑就是我们今天的村落。“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井总是默默地承受人们的汲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一下井的诉说。(二)、简介作家作品
杜运燮(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20世纪30年代回国。“九叶诗派”成员之一(还有穆旦、陈敬容、郑敏、辛迪等)。有诗集《诗四十首》《南音集》《晚稻集》《杜运燮六十年诗选》诗文合集《海城路上的求索》等。
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之一,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诵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诵读,体会朗读时应把握的感情。注意瞥(piē)见
屏(bǐng)弃
洗涤(dí)
虔(qián)诚等词读音,排除文字障碍。
2.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同学提出诵读建议,老师予以指导。(明确)语调应适当平静,节奏应适当舒缓。
3.学生齐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1.(提问)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除去抒情主人公还塑造了哪些形象?(明确)抒情主人公——井——“我”,除去“我”还塑造了“你们”(汲水者)这一形象。
2.给诗歌划分层次(1)“井”周边的环境。(一个“静默”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井”的世界原本是完整、和谐的,而这一切终究由“你们”的出现而打破)
(2~6)井和汲水者的对话。
(7)深入刻画“井”的精神品质。3.体会“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中“只”“只能”的妙处?
(明确)写出来“井”的高度自信。4.“井”的自信来源自哪?(明确)来自黑暗的地层。
(五)、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讨论“井”“你们”“黑暗的地层”“垃圾”的象征意义?
2.联系背景(课文并没有直接给出本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注意第3页右下角的诗歌创作时间1944年),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尾声阶段,此时日本帝国主义秋后之蝗,失败已成必然。
3.学生再次讨论上述“意象”的象征意义。
(明确)井——象征的是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
你们——象征的是日本侵略者(由1944年这个背景,以及第二节中你们在“饥渴的时候,离开温暖,前来淘汲,满面的烦忧可以推出)
黑暗的地层——社会最底层的民众
垃圾——侵略者给我们神州大地留下的创伤。
4.讨论,这首诗在当时所能起的作用。
(明确)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地去应对民族的苦难。(六)、教后反思
这首诗歌难点是对诗句含义的理解,最集中的体现在对诗句“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的内涵的理解上。
从学习过程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有困难,尤其是对含义丰富诗句的理解。我分析,学生对生活生命的具体体验缺乏敏感性,更缺乏必要的思考。所以一定要适时的加入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