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的意义[5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7:1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反思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反思的意义》。

第一篇:教师反思的意义

教师反思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荒谬。事实上,我们往往是一边讥笑这份荒谬,一边不停歇地做比这更加荒谬的事,只不过是自己浑然不知而已。

举个例子来说,对于班主任来说,班级卫生打扫不是难事,难的是卫生保持。刚刚清理过的地面,小涛扔了一团纸,小静吐了一口痰,不一会儿教师就成了垃圾场。这个时候,班主任会怎样做?小涛扔了纸——那好,让小涛捡起来,并罚打扫卫生一天;小静吐了痰——那好,让小静处理干净,再来一份深刻的检讨。事情看似处理了,老师看似履行职责了,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第二天类似的事情照样会发生,只不过可能不再是小涛、小静,也有可能还是小涛、小静。于是,再进行同样的处理,再重复同样的尴尬。班级管理的繁琐似乎就在于此,只是很少有人去深入地思考过事情的本质。

学生违纪了,我们只是看到了违纪本身,而没有去挖掘违纪的根源,更没有去思考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就是典型的“头痛医头”。从根本上说,也是教师缺乏反思意识的表现。在前面,无论是只响21下的“傅钟”,还是吴志强讲的“应聘故事”,说得都是反思的重要性。今天,我想和大家谈的是反思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必要性看似相近,实则相差甚远。因为在很多人看来,重要的未必必要。再重大的事情若与自己无关,对于个体来说也就不十分必要。俗语所说的“刀切不到自己的肉就不知道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事实上,教师必须反思的理由有很多,我只是略举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自觉。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被提出很长一段时间,雷声很响,动静很大,实际效果怎么样?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就可以看出来,肯定是“成绩”大于成效。当然,这里的“成绩”更多地是指教育行政的政绩,学校领导的功绩。现在的教育培训,走的大都是行政化的道路,实施的都是理念和方法的大灌输。所谓的“走出去请进来”,无非是行政部门或者学校出钱,把名师大家的“教育策略”拿出来给普通教师膜拜。只不过,“走出去”是跑到外面看,“请进来”是窝在“家里”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的实质。培训活动结束,就意味着工作落实了,该上报的上报了,该宣传的宣传了,组织者的工作业绩也就有了。至于被培训者,往往是“听时冲动,结束时激动,回来后不动”。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样的培训对于教师来说是被动的,是被培训、被学习、被成长,缺少了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

反思则是一种源于教师自觉的成长活动,当教师进入反思时,他会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换句话说,教师反思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够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育问题。借助反思,教师可以对教育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实践,并会主动寻找新的思想与策略来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而这一过程,恰恰就是教师成长渐渐成为自觉的过程。反思,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可能。现实中,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倾向于技术性,“操作”成为教育行为的基本模式。课堂有模式,教学有策略,教育有“兵法”,很多人孜孜以求的就是把教育简化成一条简单易操作的流水线。那些意在引领教师成长的评选活动,也被冠上了浓厚的技术色彩,比如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能手评选等等,都在昭示着一种意识:教育是门技术。在这种“技术观”的错误引导下,教师往往会在获得一定技能后开始停滞不前,成为一个靠技术吃饭的劳动者。而事实上,教育绝非技术那样简单,它是一门艺术,单靠某种“一二三四五”排列出来的所谓策略,一定不能够让它绽放出艺术的绚丽和丰满。因此,教育需要研究,全方位的、高意蕴的研究。而教师的反思,恰恰就能够实现这种研究。

以教学为例。按照教学的进程,教师的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前反思,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对教学行为的一种前置性反思,这样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有效提高教师的预测和分析能力;教中反思,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自动的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课堂教学高效优质进行,提高教师的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后反思,即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进行的系统性反思,这样的反思具有批判性,一方面可以让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总结和评价能力。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拥有了双重角色: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就让教师的教育生命不会停滞不前,成长也就成为一种可能甚至是一种必然。

反思,让教师成长成为一种品质。就像是植物的成长一样,任何生命的成长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影响。教师的职业成长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师成长模式下,更侧重对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培训,是一种以外因为核心的成长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寻求教师成长的新模式。《卡内基报告》和《荷姆斯报告》的问世,更是让教师自身的反思性发展成为主流。这种反思性发展,一方面强调教师通过对个人教育实践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赋予教师新的角色,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活力。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新的教师成长理念关注的都是成长的内因,是一种活力无限的成长理念。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系统的反思,可以从冲动的、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行动。可以让教师站在自己之外,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和自己本身,更深刻地洞悉自身的主体性力量。也就是说,教师有了“自己成长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可能,有了成长的尊严和动力,有了成功的自信和力量。一旦成长成了自己的事情,教师的发展就有了行动的张力,辛苦就不复存在,埋怨就会即刻消失;一旦成长成了自己的事情,反思就会成为习惯,虚心好学、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就会成为教师的内在品质——无须强迫,就能自发出现。

杜威认为,反思不是一种能够被简单包装起来供教师运用的技术,而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映问题的主人翁方式。我深以为然,并谨慎地认为:教师成长缺少的就是这种主人翁方式。

第二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

首先,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以此作为提高都是素质的突破口。注重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道德感、责任感和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道德和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反思性教学强调学会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而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师要学会教学。因此,反思型教师不仅想知道自已教学的结果,而且要对结果及其原因等进行深思,总是问“为什么”。

第三,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为基本点,在具体操作中,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已的薄弱环节,也可以从各方面的训练中总体提高自已。实施反思性教学,并不是要面面俱到,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有的环节加以反思,而是可以在某次具体操作中更侧重哪个环节的训练,从各个环节的提高从而使教师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第四,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有了自觉的意识,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也相应提高,从而加强教师的监控能力,自如地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从而能更自如地驾驭课堂!

第三篇:反思的意义

《心中的好课标准》反思

六年组 王婧姝

朱永新教授认为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即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究竟怎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呢?这个问题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了很久。应该说,评价一节课的优劣,不同的时期,标准也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教师不应该被某些条条框框束缚,为了适应某些规定而去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只要这节课学生喜欢,而且教学质量不错,那么,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千篇一律的课堂当然不是理想的课堂,一个好老师的教学应该是富有个性和特色的,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综上所述,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一、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一节课如果按照教案上设计好的现成套路去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久而久之就成容成为一种照本宣科的死板老套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显得算不得什么好课。因此,一节能称之为“好课”的课必然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课。例如上个学期在一实验听过一节《去年的树》,虽然把任课教师的名字忘记了,但是这位教师把每一个环节都编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他这样做,既使枯燥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又在故事中渗透了做人的道理,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好品德的熏陶感染,从而学会做人。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这样的课是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课,因此,虽然已经忘记了任课教师的名字,可是上课的情景依然在我的脑海里。

二、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

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个个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个个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整节课,学生应该是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讨论,对同学的不同意见虚心听取,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果一节课只听到老师一个人的声音,一节课上只看老师一个人表演。那么,这样的课无异于死水一潭,毫无波澜,看起来可能个个都在认真听讲,其实未必真的喜欢这节课,既然如此,其听课质量必然不高,收获也就不会有多大。例如,张平老师上《汉字家园》一课时,把这些枯燥的反义词做成了好朋友的形式,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大部分孩子都希望帮助汉子宝宝找到好朋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所以整个课堂热闹非凡。可以说,这也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三、教师的语言富有魅力。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教得好与不好,不仅仅取决于以上几个因素,教师的语言艺术也相当重要。有的老师上课能让原本死气沉沉的课堂顿时变得活跃起来,也有的老师能让原来活跃的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对于教师而言,授课语言至少应该达到这三点基本要求:清楚、得当、艺术。要做到用词准确,用语恰当。高水平的老师授课时,语调缓急适宜,声调抑扬顿挫,感情充沛,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自己创设的某种教学情境中去。

我曾听过王崧舟老师上的一节古诗诵读课,他高超的语言艺术与出众的朗读功底,不仅令课堂上的学生深深陶醉,也令在座的听课老师深深折服。于是,“诗意语文”这个字眼,便烙在了我的心田,也让我从此对王崧舟老师的语言艺术崇敬不已。他让我体会到了诗意语文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他的深邃、睿智、博学、幽默,更让我享受了一场语言艺术的盛宴!这才是真正的好课,诗一般的教学语言能让人净化心灵,升华灵魂。

四、好课应该有深远的意义。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深远的意义的,它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以及不懈的追求。好课是会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现和人生观的。这才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许多人就是因为一堂好的课,而激发了他一生的追求,甚至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台湾学者张静喾曾提出:“建构学习是以: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等多元互动的社会建构,非以:聆听、练习等单元单向的任意建构。”他这句话中的“做中学、谈中懂、写中通”提到了学生与活动本身的互动关系。一节成功的课应该也是有着良好的师生互动的。好的课不仅能带给学生启迪,使之有收获,它同样也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这节课凝聚着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其中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了教师的创造精神,从而使教师得以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己,获得长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满意的一节课》反思

六年组 王婧姝

转眼之间,参加工作已有8年的时间,可是学校下发这个反思题目《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我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中,辗转反侧,回忆自己所经历的每一节课,如果说“最满意”真的有一些惭愧,那么我就结合着我最近讲的一节《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来谈一谈吧,谈不上满意,只讲一些心得。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首词。审视一下课题,你会发现,“菩萨蛮”是词牌名,从后面的题目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是辛弃疾途径造口写在江西造口墙壁上的一首词,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一、上出语文味。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教学应该把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词读懂了,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了,人文性的目标自然而然就实现了。要让简简单单、朴朴实实的语文课堂上却充满浓厚的“语文”的味道,厚重的文化气息浸染着每一位学生。在《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教学中,我将从复习以前的古诗积累开始,走近了辛弃疾,并就这同学们的介绍来总结辛弃疾的理想和现实,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词来服务的,因为辛弃疾一生都致力于收复失地,抗金救国。如果能够把辛弃疾的这两个方面吃透,可以说对了解词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钻研文本,吃透教材。

要上好一节课,钻研文本,吃透教材是关键。讲《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词中那句话最能体现辛弃疾的情感“,同学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所以我这节课就围绕着辛弃疾的愁来解决这首词,“愁”不仅是词人辛弃疾在本首词中体现出来的,而是在辛弃疾的大多数词中都有体现,因为这是他一生的心病,所以要从大的角度去体会作者,进而体会文本。所以教师能钻研文本,吃透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三、基本功扎实,课堂探究有效。

教师不仅要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教师把语文读出味,学生会渐渐读得更好。读书,每个人的风格虽不一样,但要认真用心去读,自然会越来越好。“腹中有诗气自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饱读诗书,他的气质就会变得儒雅而超凡脱俗。我对教材的,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查找和辛弃疾有关的资料,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了解辛弃疾,把辛弃疾的东西分享给同学,分享给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读懂文本。

四、关注教材,关注学生。

这节课中,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其实老师在上好一节课,无论关注什么,都不要忘记了要关注学生,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在关注学生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可能我只关注了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学生,没有及时的引导,所以在这节课中这些能力较弱的孩子成了旁观者。形成的原因在于,我可能在无意识的追求了课的完整,流畅。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其实在一节课中如果能够在学生中生成一些东西那将更是一节好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就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讲课不是给自己讲的,也不是给别人讲的,而是给学生讲的,钱校长经常说:“在一节课中,我只关注孩子得到了什么”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继续发扬我的优点,并且要马上改掉我的缺点。

以上就是我对教授《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一首词的一点体会和心得。

《我心中的好课标准》 反思

六年组:王婧姝

转眼之间上班已有七年,担任语文学科的教学也有四年的时间。回想自己所听的课,所讲的课。不禁一次又一次的问自己,一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回想刚刚来到九小时,主任安排我听周冰老师的课,那时连听课需要记录都不知道的我,却被周老师那流利的表达和活泼的教风打动了。到后来听了单伟英老师的一节《匆匆》又让我重新的认识了小学语文应该达到的程度,因为《匆匆》是我上中学才学习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中学的我学的都没有单老师讲的深。就在去年学校派我去一实验听十佳课,我听到了一实验老师讲的一节四年级的《去年的树》,真的让我的心灵又一次的受到了震撼,原来好的课语文味道是那样的浓,情感的味道更浓。我记得那位老师讲到结尾时,我都哭了,为了大树与小鸟的友谊感动的流泪了,真的太精彩了。今天的我再次想起了这三节课,这样的课是不是就是好课,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不禁有些犹豫了。我想,这样的课是展示课,学生超强的能力和表现都会把听课者折服,可我却不这样认为。且不说这样的展示课老师要做多少的准备工作,就学生而言,也要查相当多的资料来充实这节课,生怕在这样的课上出什么问题,好学生是展示了,那么差生呢,这些差生怎么办?老师关注的只是课堂的效果,却没有关注到全体的学生。就拿我刚刚讲的一首古诗《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来说吧,对于这节课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无论是资料的扩展,情感的把握、教材的挖掘、历史背景的介绍我都照顾到了,可是在课堂上还是几个好的同学附和我。课上的也很顺利,可就是在课下一个孩子的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他对我说:“老师,这节课,我如坐针毡”,我说问什么?他说他生怕回答错了,所以一节课就在紧张中度过了,什么也没有学会。那么对于像他这样的差生白白浪费了时间,像他这样的孩子又岂止一个。所以我想,这节课虽然把自己准备的都讲出来了,该落实的也落实了,可我还是失败了,因为课是给学生讲的,是给在你面前的所以孩子讲的,而不是独立的某一个。所以我认为好课应该是能够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而且能够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

除此之外,我认为一节好课还应该是真实的。还记得我刚刚教语文,讲课最怕的就是,对于一些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同学答不出来,我怎么引导。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到别的问题上了,我怎么才能把他们拽回来,尤其有领导听课时,更是让我素手无策,有的老师曾告诉我,事先告诉他们一下,他们就知道怎么答了。对于这种做法我也想了又想,到底是告诉还是不告诉,最终我决定不告诉,因为一节好课就是要有难点,才有闪光点,就是要有学生回答不出,靠老师的引领、启发、生成的东西才精彩,如果事先告诉了孩子,不仅会让孩子无所得,更会让孩子学会弄虚作假。所以我觉得一节好课真实很重要。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以诵读为主的。语文课是语言文字的教学,应通过对名篇的反复朗读、记忆,课外的大量阅读来“厚积”;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薄发”——学会表达。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熟读四书五经,大多能吟诗作文,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具备大量的“积淀”,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分析讲解、讨论表演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本来我们小学需要背诵的名篇就不多,如果连这些都不能熟读成诵,学生胸中能有多少“语句的积累”。如果辩解说把熟读这部分放到课外了,那也是本末倒置,轻重失当,再说了课外又存在许多的未知数。

不是把课文作全面“剖析”,而是指导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作“记忆积累”和“模仿练习”。因为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不惧怕分析得不透,有些老师分析得淋漓尽致,就连作者本人都没有想到。对文学形象、意境的理解,本具有个体性,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性的理解和想象也使文学独具魅力,经久不衰。对词句的理解是阅读学习的基础,但不是最终目的。课堂上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讨论“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个句子什么意思”这样的问题上,圈画再多,咀嚼再碎,一堂课下来,学生仍在云里雾里,所获是十分有限的。所谓的教学目标,只是我们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扔掉书包以后,恐怕所剩无几了。而且,嘈杂的讨论,只能抑制、妨碍学生的理解和想象。

所以,学生学语文不是学分析和评论,而是吟诵、体味和练习。

这是我对一节好课的一点看法,也许不够成熟,也许不够准确,但都是我自己的感受,希望得到领导的指正。

六年组

王婧姝

《我心中的好课标准》反思

第四篇: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重要引导者。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必须有根本性的改变。而教师角色的重新建构的支持源泉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始终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者,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思索、研究、改进,本文拟就教师自我研究、自我改进、自我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谈一些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应当鼓励教师把自我反思作为他们专业化的研究态度的组成部分。他们应当成为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学生的优秀的诊断者和观察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当之无愧地从事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反思帮助教师把经验和理论联结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反思,教学将只建立在冲动、直觉或常规之上。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类型

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教学反思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审认知活动,它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教学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是联结教学活动的过去和未来,即教学反思在意识的对象上,既指向先前的、已存在的事实、经验和观念,也指向随后的、尚不存在的教学活动,因而反思的结果、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本质上是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服务的,是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和发展的。

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反思性行动,第一层次主要是反思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第二层次主要针对课堂实践中的问题,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便作出独立决策;第三层次主要针对课堂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反省和检查有关行动的规范化。依据教学活动的流程和内容,我们可以把教学反思作如下分类:

1、按教学进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此阶段,教师要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目的和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的和目标所需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作出反思。教师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需要教给学生哪些关键的概念、结论和事实?怎样深度和范围的材料对学生是合适的?哪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哪些活动有助于学生达成目标?如何组织学生和材料,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

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同步性,能使教学高质量地进行。具体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的诸要素、诸行为进行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为了作出必要的反思,教师必须决定需要信息的类型,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形成判断,在整个评价、反馈过程中,教师可以问自己下列问题: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是否如我所希望的发生了什么?怎样用教和学的理论来解释我的课?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哪些内容和方法?为什么?是否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怎样才能找到答案?根据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判断自己是成功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还是需要重新计划或试一试新的策略。

2、按反思内容,分为对教学观念、对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对自身教学行为、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的根据自身的教学观念与理论素养实施教学。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教师应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教学观念更新要从多角度、多思维来看问题。要学会“从下看上”,即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以此为出发点来反思“教”的行为、“教”的目的和“教”的思想。要学会“从高看下”,即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角度看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还要学会“从前看后”或“从后看前”,对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从后看前”,用未来的眼光看待教育改革,来观察教育现状,来反思教育问题。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学设计要考虑因人、因材施教,而不能因教而学;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适切性,不断探求教学目标、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以不断改进实际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刚拿到北师大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时候,备课无从下手,感觉学科体系、知识完整性与原教材有很大区别,教学重点、难点很难把握。经过对新教材编写理念的认识,经过几堂课的实验,终于明确了新教材备课:一要紧扣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来设计,二要以单元为整体来策划。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有关抗争涉及了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义和团等,如果孤立看,每件事都写得不完整,然而从全局看,它体现了全方位、全民族、各阶层的抗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制定教学目标,正确把握重点难点。

对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也就是对教学重难点处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课堂活动组织、教学是否得心应手、学生思维能力有否提高、教师角色、行为举止等的反思。对教学反馈的反思。即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势、反应程度、活动水平、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采取不同途径收集信息反馈,加以分析研究。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与形式

自我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人格特征;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反思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保障;再次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1、加强理论学习,潜心教育科研。对行为的反思需要以理论为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寻根问底,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利于我们形成一种正确的方法论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未来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学观、师生观。无疑这些先进的理念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理念的养成往往就是学习与反思的结晶。

教育科研与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首先,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所累积的研究材料和思想认识是教育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其次,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教育科研也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但教育科研对实践的反思有明确的主题和研究目标,是比较系统和过程比较严谨的反思,另外,在教育科研中形成的方法、技术和反思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能力。

2、勤思多记,撰写反思札记。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持之以恒,贯穿教学活动始终。教学过程中的丝毫火花、点滴感受,都是反思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反思的基础。优秀的“教后感”、反思札记包含着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修正的执着情怀和热切愿望。反思札记可这样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得当?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学生活动组织是否恰当?教师指导帮助是否到位?学生反映是否良好?学习情感、习惯如何?教师临场应变能力如何?有没有让学生搞得措手不及,为什么?教学手段如何?问题情境是否适切?得意之作与“败笔”是什么?站在学生角度和更高要求,今后我该如何调整?等等。

同时我们更倡导自己力争上公开课,借助他人的反思,促成自我发展。大凡上公开课,自我进取意识和成功期待较强烈,钻研较深刻,反思更迫切;备课时,往往教研组群策群力,共同反思推敲,互助合作,群研究共商讨,在综合反思基础上形成较优化教学设计。这也是今后教学前反思的参照与蓝本。上完课后的交流评课,大家畅所欲言,又一次各种反思的碰撞与交流,使反思达到了更高境界。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教师个人和群体发展的良好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教育知识的建构运用、教育才能的发现增长和教育智慧的感悟积淀,其重要途径则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五篇:《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习的。为了吸取上次课的教学经验,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以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再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疑问: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减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个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呢?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么一定呢?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有了一些疑问,相信学生们会急着想要解决呢!我就顺势提出让学生们自己看书来寻找这些答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接着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进行比较,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自主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课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果较好,为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一是人人能自主积极参加新知的探索与学习;

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发挥出了各自的能力;

三是大家学会了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四是很多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后,有一种快乐感和成就感。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近,因此要注意学习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习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2

我在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并且有正比例的研究经验,这为反比例的数学建模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中利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选择了课本上的探究素材,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问题再组织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概括、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构建反比例的数学模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反比例函数中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反比例的涵义,体验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我设计了例题1使学生对反比例的一般型的变式有所认识,设计例题2使学生从系数、指数进一步领会反比例的解析式条件,至此基本完成反比例的数学的建模。以上活动力求问题有梯度、由浅入深的开展建模活动。教学中按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此环节暴露的问题是:学生逐渐感受了反比关系,但在语言组织上有欠缺,今后应注意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三、应用拓展:

设置例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方法:待定系数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获得数学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设置两个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板书不够端正,肢体语言的多余动作,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本次公开课得到备课组长刘燕老师的认真指导。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3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习,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练习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上的几个练习分成三个层次,设置了三个智力台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取得成功机会,使他们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积极自信的信心。

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在这节课的练习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的习题,既有学生做练习,骑车上学,又有学校烧煤、买课桌,农民播种,工厂运货物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5

今天上午的第二节课,我试讲了《正、反比例的意义》。这节课上完以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层次(认识量、变量,建立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的教学。这个环节处理得很不好(具体的下面介绍),学生没有很好地建立“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也就影响到了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我自己很清楚,不管怎么说,“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个概念教学的失误是我造成的,后来我明白了,如果在学生回答了“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在变化”后,我顺势说一句“读一读这些数据”,随后再接着问:“谁随着谁变呀?”这样就会很顺畅地得出: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或是时间随着路程变),我们就把这两种量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最后再用表(2)中的两种量来巩固这个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应该就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建立这个概念了,也就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层的教学内容。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6

接到学期公开课任务的当天晚上就开始着手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怕自己做的不好,很是紧张。第二天先写好了常规的教学设计,也算是雏形已定。我觉得对我自己来说,教学设计一定要先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参照要求设定了合适的教学目标。初稿是按照流水帐形式,和平时上课一样,按照复习引入、讲授新课、分析例题、练习巩固、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等程序进行。初稿交给指导老师后,孟主任建议其中的复习引入环节做大的调整,对习题的设置也给出了指导建议,修改后流畅了很多。随后设计了学卷,给董老师把关指导。因为我定位于层次相对高的学生,在习题的数量设置、坡度设置上不合理,难度不适宜。有些题目过于简单,毫无价值;而有些则过难,在课堂上会耽误很多时间,于是想到变式训练,在题目设置的顺序和难度上下功夫。

在第一次试讲后,发现引入部分太拖沓,用了10分钟时间才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形式,随后的两个针对定义设计的稍难的题目就直接跨过到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课程结束得比较匆忙。

在备课组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设置了题目的数量,第4题中原来为了复习设置了五个小问题,在函数概念上纠缠过多,反而引起学生理解困难;把引入部分第5题的练习由原来的四个减少到两个,剩下了的两个留在第7题作为练习。由于函数解析式的形式通过归纳与对比形成新知识并不需要太多雷同的题目,这样引入时间大大减少,而列关系式的题目难度并不大,把第一次的逐题讲解变成了答案展示,节约了近10分钟时间。其实开始是对学生的水平不太相信,怕题目过难,学生不能迅速完成,时间证明,引入部分的题目难度不大,学生能迅速完成,而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第一次的试讲,所以时间显得很紧张,没有顾及学生的实际水平。

第3题的最后一问“反比例函数kxy=还可以表示成什么的形式” ,这个问题显得很宽泛,学生也无从下手,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也不明白老师想问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无效的设计。后来结合要求,丽涛说新课只要求学生能辨认出伪装后的反比例函数或者说经过等价变形的反比例函数的形式,因此问题改成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目标范围,也不会因为问题设置不合理而耽误过多时间。当他能正确选择出答案时,也说明他知道了这几个答案是由标准形式经历了怎么样的等价变形而得到的。

第6题目更改设计后是使得教学过程流畅了很多且节约了时间,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忽略了,认为学生能直接选择出答案就是他们已经牢记了这些形式。此处应该在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后,教师最好再花2分钟的时间讲解下变形过程,同时也回顾了分式的乘法、负指数的意义等知识,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或者让学生口头回答他选择的理由。总之在这里应该停顿回顾下这个重要的知识点,以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及时总结归纳反比例函数形式的特点,要能突破这个学生理解的难点,要不会对第8题的影响就比较大。

第5题在讲解过程中花了过多的时间,说明前面kxy=及其变形讲解不透彻。k值(反比例系数)不能顺利求出,表示y是的x反比例函数疑惑颇多,讲解费时,在成反比例和反比例函数之间有混淆。经过对比板书,学生明白了题目要求的是y与x成反比例 ,为了巩固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增加了练习6。

在讲解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原来只设计了讲解例题,随后的巩固练习与例题几乎完全相同,只是改变了数据而已,这样的题目设计对学生来说是很不愿意接受的,但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学生必须动手写一次,难度又不能加大太多,怎么办呢?就结合小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虽然多了考察内容,但是都是最基本的内容,难度没有加大太多,学生也能按照顺序顺利解决问题

课堂归纳小结第一次设计的时候,就是问一句“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这些宽泛的问题,学生一般都不知怎么回答,所以要紧扣定义,引导学生。这样,学生知道了本节课的内容,也明白了空白处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掌握的部分了。

在讲课的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也有点紧张,学生也有点紧张。 在数次不停修改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题目设计水平也有了提高,指导老师,还有我的同事都给了我不少的建议和帮助,才使我的设计更臻完善,在此也感谢他们!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7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的意义以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由于学生凭借正比例的学习,因此这节课可以做一个“放手”的老师了。

课上先回忆如何去判断两种相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然后出示信息窗的表格,问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吗?学生马上得出不成,因为两种量的比值是不一定的。从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小组讨论:

(1)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与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

(3)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是怎样的规律?课上重点研究(2)和(3)两个问题,得出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在变大,另一种量在变小,一种量变小,另一种量变大,是相反的,突出反比例的一个“反”字。不管这两种量怎样变化,但是万变中有不变,这两个量的积是不变的(一定的)。揭示这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让学生说说成反比例的三个条件,受正比例的影响,学生一下就说出来了!然后我直接给出,“糖果厂包装一批糖果,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学生也很流利地把问题解决了

最后出示三个填空:填成正比例、反比例或不成比例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 )。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 )。

圆锥的底一定,圆锥的体积和高( )。

第一小题没有问题,第二小题问题比较多,都说不成比例,第三题有的同学不动脑筋,受反比例影响也说是成反比例了。

整节课我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知识的迁移性的应用上我感觉挺不错,而这也让我明白打牢知识的基础才能很好的发挥知识的迁移性,它能让自己的教学轻松自如,让孩子们对学习更加充满自信,更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8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数学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我在教学时,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出示小朋友读《安徒生童话选》例题时,我告诉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多读书,增长知识;在练习李明骑自行车的练习时,提醒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简短、温馨的话语,温暖滋润了学生的心,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根据我自己的反思及听课老师的点评,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有:

一、复习正比例的知识时分的过细,只复习正比例的意义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正比例,为学习反比例奠定基础,还可以节约时间。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加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要及时提醒更改。例如有个别学生说: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增加,5乘以6,这些地方平时我都提醒学生注意,但是这节课没有及时纠正。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要丰富,富有针对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四、反比例的知识是个难点,很抽象,学生往往硬套意义来判断,因此,讲解例题和练习时,要多设计图表型的题目,让学生形象的看到两个量的变化规律,直观的计算、比较出两个量的积一定,简明的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五、数学课上,计算题、应用题和正、反比例的意义等内容主要靠学生分析、对比、概括、判断等,有时整节课枯燥无味,如何让这种课也能变得生动有趣,活泼精彩,还需要教师好好思考。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9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习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习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习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习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习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习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0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联系旧知、渗透难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因此,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起来是较为轻松的。当学完例1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

然后,再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更难,原因多多……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1

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考虑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上就采用了正比例这样的教学程序。通过逐层深化的方法慢慢帮助学生建立反比例的正确意义。由具体数据和表格式的例题的教学到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判断。然后再到一些比较特别的例子的判断,从而慢慢形成反比例的正确理解。

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采取了放手的形式,通过开始教师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交给了学生,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这样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这一节课还是出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个别学困生没有做到较好的参与。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2

《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先从复习正比例开始,复习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通过“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练习,让学生回顾“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入新课题——反比例。

(从课堂的效果看,感觉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化,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课后我想如果这样设计:给出路程,速度,时间,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 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让学生说出“反比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这样会不会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更好的学习作铺垫)

第二,通过例2与例3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讲例1,觉得会增加难度,让学生不知所以,于是这节课暂不讲例1),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B,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相反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采用了与教学正比例时同样的教学程序。考虑到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学习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还是扶着学生走,有点放不开。)

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习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2,在提问的方面,基本兼顾了优生和中下生,但感觉面不够广。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条理性,感觉是平常课堂上要求的结果反映。

3,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确的,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效果一定会更好。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3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通过复习、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3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4

学习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学生接受的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数量关系判断成什么比例时问题比较大,一部分同学对于这两种比例关系的意义比较模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辨析这两种比例关系,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对比整理,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例关系的异同后,总结出判断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和一定的量;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数量关系式;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对照判断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根据这三个步骤做有关的判断练习时,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窍门,不再是一头雾水了,逐渐地错误减少了。看来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学中必要的点拨引导是不能少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给学生一定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5

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对比整理,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种比例关系的异同后,总结出判断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找相关联的两个量和一定的量;

第二步列出求一定量的数量关系式;

第三步根据正反比例的关系式对照判断是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从而确定成什么比例关系。学生根据这三个步骤做有关的判断练习时,思路清晰了,也找到了一定的规律和窍门

看来在一些概念性的教学中必要的点拨引导是不能少的,这时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给学生一定解题的技巧和方法能提高教学效率。

下载教师反思的意义[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反思的意义[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5篇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5篇)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的意义1 本课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易到难,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分数,使学生回顾旧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先让学生说说已经了解的“分数”......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 通过本次的教学展示,总体感觉自己整节课的教学流程清晰,教师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突破较好,学生都理解了比例的`意义。但本节课也存在着......

    教学反思的意义

    计 算 机 组薛 小 莉教学反思的意义 对于我们而言,课前备课、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