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教案
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高考目标定位】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要点突破】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一、词语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解题方法
1.结合该词语具体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这里的“语言环境”自然也包括文章全局,甚至包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基调。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 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有的词语在文中被冠以临时意义,准确理解临时意义需根据上下文来推断。4.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范围极为广泛。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点: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此”等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彼”等是远指;“某”“某类”等是不定指。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3)把找出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合适。5.抓住文中相关的暗示,理解词语 相关的暗示主要指文章的题目、出版或注释等。高考语文考试的情形不同于所学的语文课本,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较少用注释,而一旦用了注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句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1.哲理意义
所谓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文段的语言环境,即该警句产生的土壤。2.隐喻意义
所谓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而产生的临时含意。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
三、句段作用
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段,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高考考查结构和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考查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为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等等。
(一)、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而言: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2.末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四、文意概括
概括在逻辑上属于归纳,散文主旨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主旨,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怎样,“形散神不散”,散文都要有一个“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能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归纳主旨的解题技巧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如上面选文即属于写景状物散文,重点描写“老屋”,抒发社会变化之快的感慨之情。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对上面例文的主旨概括,就可以扣住标题“老屋”的“老”,联系文中的“新屋”对比加以概括。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如上面例题,全文显然可以根据文意划分为“老屋”(1~4段)与“新屋”(5~9段)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老屋的古老,第二部分描写新屋的新潮。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上面例题即可抓住文中第四段、第六段“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以及第七段等议论句子加以分析,进而概括文章主旨。
5.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五、物象分析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对以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中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第四段后面几个句子来分析归纳。
六、表达技巧
1.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叙事记人散文多涉及人物语言,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多涉及叙述人的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2.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布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七、发掘探究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故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基于文本内的丰富意蕴的探究。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
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第二篇:2014年现代文备考之散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之“散文篇”
木器时代
迟子建
①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则用木质的梳子挽起高高的发髻。狗、猪和鸡守着它们的木质食槽吃食。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还不时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那上面画着荷花和鸳鸯。大人们到江上去捕鱼,将捕到的鱼放到木盆里,然后回来用它炖汤,用木勺子稀溜稀溜地品尝着鲜美。
②我爬出木质摇篮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质的。炕沿上放着老人们的烟袋锅,烟袋杆也是木质的。我抚摸着烟袋杆,然后仰起头看着头顶的房梁,圆木上吊着一块辟邪的红布。夏天了,我刚学会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态惹得院中的小动物围观。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时狗就上来用舌头舔我的泪痕,而坏蛋的鸡则趁机啄我的鞋底,因为那上面附着虫子的残尸。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黄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时,大人们就把木杆插在垄台上,让它们张着嘴向上并且亲吻天光。傍晚的火烧云团团堆涌在西边天空时,家家户户的场院里就摆上了木桌和方凳,人们坐下来围着桌子用木筷吃饭,谈论庄稼、天气和生育。待到火烧云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虫蜂拥而来,人们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觉去。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
③我看见了树,秋天的树。它们的叶子已经被风霜染成金红和鹅黄色。凋零的树叶四处飞舞着,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大概想与我枕着同一个枕头说梦话。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栅栏、摇篮等等均出自于这一棵棵树的身上。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森林里的伐木声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就从来没有止息过。树本来是把自己的沧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可我们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并且虚伪地数着它的年轮赞美它的无私。木纹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
④我走在木桥上看两岸的流水。这时一队送葬的队伍过来了。人们撒着纸钱,抬着显赫的红棺材。木为人的成长做了摇篮的材料后,又为他们归隐黄土做了永恒的栖息之地。阳光照着人们平静的脸,仿佛照着一尊尊木雕。谁的泪水滴落到河里了,河水微微地蹙了一下眉。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环绕着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这样选择了他们的归宿。当木桥因为流水天长日久的冲刷变朽时,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为只有血肉才会软化。朽掉的木桥瘫在水里,流水依旧淙淙。我站在此岸,望着苍茫的彼岸,白雾使河水有了飞翔之感。朽了的木桥渐渐地幻化成藻类的植物,而流水它依旧淙淙。我忆起了琴声,父亲生前拉出的琴声。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质的,手风琴的琴键也是木质的,它们发出或者凄艳或者热烈的声音。木是多么温和呀,它与人合奏着岁月与心灵之音。
⑤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火车道的枕木是它铺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桨声清幽地掠过岸上的林带,我们看到树木蓊郁地生长,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
⑥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终都会上了墓碑。当木质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时,不朽的雨会从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辈栽种的小树获得滋润。你静静地在地下听树木生长的声音吧。
(摘自2010年10月7日《成都晚报》,有删节)
※1.选文①~⑤段叙写了什么内容?请摘录原文作答。
2.品析“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对“木”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请列举文中的语句具体说明。
4.选文①段中出现了那么多“木”字,你觉得是否多余?
【专家锦囊】
知识储备: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内容,即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散文的主旨,即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其中,抒情散文又可以分为写景抒情散
文、托物言志散文。
技法解说:概括散文的内容,可以分类概括。叙事散文,需要概括事件;写景散文,要概括景物特点或者描绘的画面;状物散文,则要概括事物的特点;哲理散文,需要概括文中表达的观点。
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或者人物的片段事迹,个人的一缕情思,以传达某种感情、趣味、哲理。因此,把握散文的主旨和情感,可以从分析景、物的特点入手;也可以从散文常用的“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角度去分析。
【现场训练】
人间美味泡饭
殳俏
①泡饭这东西,始终处于食物界的最底层。包子、烧饼有时也能上筵席,甚至是其近亲——粥,也有很多美食家能说出各种门道来,但唯独泡饭是个上不了台面的食物,大多数想吃的时候,只能回家自制。全中国爱吃泡饭最有名的是上海人,为这点,上海人不好意思了许多年,觉得把自家最寒碜的一面暴露了,实在是太没面子。所以很多情况下,一些沪籍名流从不说自己爱吃泡饭,只形容自己的早饭是“清粥小菜”。事实上,“清粥小菜”的境界和“泡饭酱瓜”的境界实在相去甚远,真的要在一大早就吃个爽利,非后者不可。
②作为泡饭迷,应该深谙泡饭和粥的区别。小时候偶尔去亲戚家做客,人家为了讲究,不好意思让客人吃用昨夜冷饭胡乱做的泡饭,于是一早上便用米烧粥。但小孩子基本上都不干,只顾嚷嚷着要吃真正的“粒粒分明”的泡饭。粥这玩意儿,被当时的我们认为,是婴儿或掉了牙的老人喝的流质,何况早上刚起床就喝这黏稠软烂的东西,接下来的一天都会没力气。泡饭的好处在于,同样热气腾腾,饭粒却颗颗都有嚼劲。另一方面,吃泡饭也并不是那么马虎的进食方式,吃泡饭,基本上都需要一桌子的小菜来配,那才是真正的有滋有味的泡饭。酱菜要有好几种,最好是甜咸适中的乳黄瓜、咬起来嘎嘣脆而味道浓郁的宝塔菜,以及又辣又香的斜桥榨菜。腐乳要两种——广合的白腐乳和苏州的玫瑰腐乳。黄泥螺和蟹糊在这个时刻必定也要粉墨登场,在声势上,绝不能输给手撕的鳗鲞和采芝斋的虾子鲞鱼。而如果在前一夜恰好留下了鱼冻和腌鹅,那更是配合泡饭的人间至味。琥珀色的鱼冻吸收了鱼的所有美味精华,口感又鲜又浓,且不带一丝腥味;冻了一夜的腌鹅则呈现出诱人的胭脂色,成为泡饭桌上最受欢迎的大块肉食。
③上海还有一种菜泡饭,是将青菜切细后烧制的,舍得下成本的人家还会放些火腿提鲜味,吃上去近乎日本的某种汤泡饭的味道,十分讲究。在日本,我吃过的鲣鱼茶泡饭,是肥厚的生鲣鱼拌上酱汁以及米饭、葱花和芥末,在吃到一半的时候,倒入滚烫的茶汤,能鲜到人眉毛都掉下来,同时又清新异常。有时候,关东人也会这样处理鳗鱼饭,在最后关头往鳗鱼饭里倒茶汤,丰腴的鳗鱼和粒粒分明的米饭,加上茶的清香,吃起来别有风味,且不留一丝油腻。鲷鱼茶泡饭比起前两者来,可谓一开始就进入主题。因为在一揭开碗盖时,就要倒入滚烫的茶汤,把铺在米饭上的薄切鲷鱼片烫到半熟。但很多店家用的所谓茶汤,已是精心熬制好的鲷鱼汤,虽然鲜美程度无可挑剔,却失去了泡饭的质朴本色。所以,最令我喜爱的日本泡饭,还要数最平民大众的梅子茶泡饭,一枚纪州梅,一把白芝麻,一点海苔和一小壶煎茶,就能做出一碗让人百吃不厌的梅子茶泡饭来。饮再多酒,吃再多肉,一碗梅子茶泡饭下肚,立刻神清气爽,那种鲜而微酸的清醒感令人身体舒畅。
④都说爱吃泡饭的人没出息,是闷蛋,但我看也并不用将这样庶民而美好的爱好憋在心里,硬搬出“清粥小菜”的文学造型来。与其硬将自己拗成爱喝咖啡的形象,不如直接公布呼噜呼噜吃着泡饭的真实姿态,那种热辣而纯真的生活气息,总要比冲包速溶咖啡指手画脚说别人吃大蒜不雅来得可爱。
(摘自《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0年第10期,有删节)
1.②段画线句子中的“那”指的具体内容是:
2.请你品析“在吃到一半的时候,倒入滚烫的茶汤,能鲜到人眉毛都掉下来,同时又清新异常”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在③段中介绍日本的鲣鱼茶泡饭、关东的鳗鱼饭,目的是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清粥小菜”的境界和“泡饭酱瓜”的境界有什么不同?
5.文章最后一段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模拟训练场】
与湖共眠
徐怀谦
以前住过海景房,不是轮船竞渡,就是游人如织,闹得很,这静谧的湖景房,还是第一次住。湖叫冰湖,在天山博格达峰脚下,属阜康境内222团辖地。不消说,游客都奔天池去了,是不会骚扰此地的,但既是兵团,除种了成片的葡萄,鸡、鸭也养了不少,那叽叽嘎嘎的叫声加上犬吠声,一时影响了我的睡眠,却并不让我烦躁,反觉得是一种最好的音乐,一种让我怀想故乡的音乐。
晚上九点半,北京已是夜色沉沉,而新疆,太阳却还有一竿子高呢。我快速地穿过草甸,走近冰湖。灿烂的阳光大把大把地洒下来,在湖面上铺成一条黄金桥,不知有哪位仙人可渡过此桥,到达湖的彼岸,一直走向太阳深处?看哪,湖面上,一场盛大的歌舞晚会拉开了帷幕,不过主角不是人而是成群的鸟儿。它们以夕阳为背景,闪转腾挪,舞姿翩翩;它们啁啾着,鸣唱着,那高亢的歌喉会令许多女高音汗颜。在这里,我作为唯一的观众,是并不受欢迎的,有一只负责警戒的鸟儿曾经向我俯冲了两三次,待发现我手中黑糊糊的家伙是相机而不是枪支,才打个呼哨,扬长而去。太阳在鸟儿的谢幕咏叹调中一点点、一点点下沉,最后终于没入了地平线,为它延续生命辉煌的是那绚丽的晚霞。红彤彤的彩云像大团大团的颜料,溶入冰湖,把整整一湖水酿成了色泽鲜艳的红葡萄酒!那鲜艳的红色跃动着,滚涌着,似乎湖水被煮沸了,要燃烧了,水要变成火了!渐渐地,鲜红变成了深红、胭脂红、暗红,最后,黑夜笼罩了大地,笼罩了湖泊,鸟儿回巢了,湖水幽暗了,一切复归于宁静和平淡。我向冰湖道别,一瞥之间,看到堤岸上一排瘦瘦高高的树,站成了一幅剪影,成了冰湖夜色中最忠实的守护者。
回宾馆房间的路上,我闻到了泥土草木的芬芳,听到了草间虫子的吟唱,我觉得自己一下子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大自然中的人。生活在都市,滚滚车流和摩天大厦,让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人类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城市的主宰、宇宙的主宰,而其实,作为个体的人,却被压缩到了最小值,他失去了和大自然的交流,同类之间也变得陌生和隔膜起来;只有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听鸡鸣狗吠,嗅草木清香,人才会觉出自己不过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与花虫鸟兽一样,都是构成生物多样性链条中的一环,人不比牛羊更高贵,当然,也不比它们更低贱。
今夜,我躺在冰湖之畔,与湖共眠。虽然它的身躯已有些朦胧,虽然它依然与我保持着一种优雅的距离,但我分明从它的气息中捕捉到了宇宙的呼吸。我有点明白为什么梭罗会选择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为什么朱光潜、宗白华爱在未名湖畔漫步,甚至为什么王国维会选择自沉于昆明湖,老舍要选择太平湖为自己的死地?看来,湖不仅能让生者彻悟自然与宇宙之奥秘,也让将死者把它视为可以安妥灵魂的地方。今夜,与湖共眠,我渐渐沉入儿时的梦中。
(节选自《风中感悟》,有删节,原载《美文》2010年第23期)
※1.选文第二段描绘了什么景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0个字以内)
2.品析“红彤彤的彩云像大团大团的颜料,溶入冰湖,把整整一湖水酿成了色泽鲜艳的红葡萄酒!”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阅读画线句子,然后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4.与湖共眠,作者产生了哪些感悟?请摘引原文作答。
透早的枣子园
林清玄
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妈妈熟练的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的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决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大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
这时我会受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早就去采枣于,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摘自林清玄《淡品人生》)
1.第一段中黑体词“那个画面”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阅读画线句子,然后说说“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和“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两个句子中“做衣服”的含义是否相同。
3.请你说说“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
一朵一朵雪花开
李晓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早春的季节,江南的二月,芳草正离离,拂堤的杨柳,随风轻轻摇摆,沉醉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在一首诗里,我一读再读。
而北方的早春,则让人多了一份遐想和等待。乍暖还寒,一朵一朵的雪花,唱着欢乐的歌儿,轻轻盈盈地飘舞着,打着踅,回旋在天地间,在这样的季节里,绽开一地的洁白,晶莹剔透,闪着耀眼的光芒。在这样的季节里诞生的雪花,实在是不合时宜,我不知道,它的到来,是对寒冬的不舍,还是为谁而等待?此时,我站在窗前,看着檐上成串的水滴,从六楼的屋顶滴答而下,一会儿就连成一条细线。飘飘摇摇地绽放,甚至还没来得及落到地上,便已经融化了,于是,想到鲁迅的一句话:雪是死了的雨的精魂。惊雷已经响过,春分已经来临。从冬的深层次里,一路走来,在一首唐诗里展开: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样的季节里,我不合时宜地举着一把伞,雪花打下来,化作一条小溪,从伞檐滴下来。走在街上,心事铺陈开来,那些关于冬天,关于萧萧飞雪的梦,此时绽放在一把伞下,有待慢慢梳理,如那片片飞舞的雪花,夹着一冬的心思,开在这早春的二月。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是寻一段逝去的岁月,还是在寻一截二月的草芽?
这原是一个童话世界,仿佛是一场短暂的舞会,这雨的精灵,急速的飞着、舞着,是在跳一支《波尔卡圆舞曲》,还是一段美妙的《天鹅湖》,在这短暂的春之声拉下帷幕的时刻,雪花儿湿润了一个季节,在春天里发芽。
这多么像极了一段人生旅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舍昼夜,不肯也不能为谁而停留。
我一路走着,在冬天的深层次里,梦回唐朝,为寻那个写诗的人,在一个初春的时节,如我似的感叹着北方有雪无花儿的二月,不如岭南的春天有声有色。
(摘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10期)
1.画线句子“而北方的早春,则让人多了一份遐想和等待”中,“遐想”是因为什么?“等待”又是因为什么?
2.请你赏析一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两句唐诗的表达之妙。
3.选文第一段描绘江南早春二月的景象,有何用意?
4.选文标题“一朵一朵雪花开”中的“开”字能否换成“飘”?
《阅读中军帐》参考答案
《木器石代》
1.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
2.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当做人来写,“切断它的咽喉”一语突出了人类对树的绝情和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同情和对人类的批评。
3.作者对“木”怀着感激和赞美之情,比如“我们看到树木蓊郁地生长,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这个句子,作者把树木比喻为圣殿,说树木是“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表明了“木”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4.不多余。这些“木”字正是强调“木”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依赖着“木”生长。
《人间美味泡饭》
1.热气腾腾、粒粒有嚼劲,而且有一桌子小菜来配的泡饭。
2.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眉毛都能掉下来”这一夸张的说法极力强调茶泡饭的鲜美,生动而具体。
3.目的是要强调泡饭确是美味。
4.“清粥小菜”是精致的、文雅的、正式的可以登大雅之堂的美食;而“泡饭酱瓜”是热辣的、率真的、家常的上不得台面的家常吃食。相比较而言,“泡饭酱瓜”让人吃得更自在、更畅快。5.对泡饭的喜爱之情,对俗世生活的热爱之情。
《与湖共眠》
1.冰湖暮色
2.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彩云比喻成颜料,把彩云映照着的湖水比喻为红葡萄酒,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彩云的色泽之浓,湖水的色泽之美之可爱。
3.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真正地贴近了自然,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心灵充溢着宁静和美好,因此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4.湖不仅能让生者彻悟自然与宇宙之奥秘,也让将死者把它视为可以安妥灵魂的地方。
《透早的枣子园》
1.妈妈在晨光中车衣服的画面。
2.含义不相同。“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一句中的“做衣服”指的是“做新衣服”;“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中的“做衣服”既包括“做新衣服”,也包括“补衣服”。
3.勤劳、善于持家、温柔、和蔼、面对贫困的生活坚强而乐观。
4.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一朵一朵雪花开》
1.“遐想”是因为雪花飞舞的情景充满了诗意,令人遐想;而“等待”则是因为早春二月依然下雪,春天还没有到来,所以令人等待。
2.这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当做是有情人,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所以穿过庭树扮作飞花,给人们带来春的讯息,这样写,把早春时节雪花飞舞的情景写得饶有情趣。
3.是为了和北方的早春二月形成对比,突出北方春天来得迟,二月依然寒冷飞雪;同时也是为了引出下文“一朵一朵雪花开”。
4.不能。因为“开”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做了自然界的春花,盎然绽放,盛开,可以突出早春二月雪花给人们带来的春的生机,表达人们对早春二月雪花的喜爱之情。如果换成了“飘”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第三篇: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2012 现代文散文阅读教案五
表达技巧鉴赏
句子以及材料的作用
复习目标:
分析类命题——如何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技巧鉴赏)
教学环节: 表达技巧:
一般是指灵活运用一般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的艺术手段。该题型题干的一般表述方式:
(1)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2)作者是如何写„„
(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
一.典型例题 :(天津卷)
敦煌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穿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着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6分)
答: 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二.应试对策:两个结合---三个步骤---四个切入
(一)两个结合-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是指鉴赏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要明确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
如 :09年江苏《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答:
13.(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个结合是指答鉴赏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不论是评价文章的主旨,还是鉴赏艺术技巧,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味、把玩、涵泳。否则一切鉴赏都是空谈。如 :09年全国二《岳桦》第17题: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
第一问(2分):
①拟人;②比喻。
第二问(4分):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二)三个步骤
明确概念+具体解释+简述好处
“明确概念”,就是说首先要明确这段话(或文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具体解释”,则是指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阐述这一手法是如何在文中运用的;最后,还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
(三)四个切入
“明确概念”中艺术手法大致上可以从四个角度切入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语言辞格:
1、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2、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3、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表达方式:
1)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
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2、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是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渲染: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
人称运用: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
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例
1、(06辽宁卷)<<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4分)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答案中“将批判对象拟人化”“便于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是“面”,“质问之势”“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是“点”。
以下各题的答案均是从“点”和“面”两方面来组织的 4.文章章法:
(1)句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2)头尾作用:①开门见山,②欲扬先抑,③感情升华,④主题深化,⑤言有尽而意无穷。
1、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处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2、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中结尾句段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3、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4、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06全国一《阳光的香味》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答案:(1)渲染了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
(2)表现了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
(3)与下文晒稻谷、农夫决心务农等内容前后呼应 例3.(06年山东)<<文赤壁>>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
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第5自然段:“惟有东坡在,测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教学重点二
文学作品阅读中有许多模糊性的试题,该怎样下手作答?
这主要指的是鉴赏性的试题。
有的题目有明确的指向,如江苏07年<<麦天>>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耍链费胳臂,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
但是,有的题目却似乎问得模糊,例如: 1.江苏07年《麦天》第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
2.浙江07年《泰山之恩》第20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答:
3.2007年全国卷一《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第五段文字是: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答:
4.2006年天津卷《造心》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4分)
答: 5.2007年浙江卷《泰山之恩》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7分)答:
三.答题对策: 对这种试题,一定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问题。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指的是人称运用、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问题。
1. 人称运用:<见上>
2.表达方式:<见上> 3.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在于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似之处,使一定的思想感情得到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表现力。象征具有一定的比喻性,但又比一般的比喻内容更深广,更有概括性。对比: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一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烘云托月,相得益彰。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渲染和衬托是有区别的:渲染在手对粟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不过二者也有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想象: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有两种,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曾体验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再造想像;人们根据已有的形象和体验,设想出自己没有直接见过的形象,叫创造想像。
联想: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活动。联想一般有下列几种形式:相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外事物的一种联想;相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特点(外形或精神相似)而产生的一种联想;相反联想,是由眼前的事物想到与之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因果联想,是由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产生的联想。联想、想像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或行文前后勾连,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4.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要十分重视修辞问题,修辞问题又很重要,又好把握。既直接考,也在许多鉴赏题中用得上。
江苏《考试说明》要求掌握比喻、夸张、比拟、接代、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修辞手法,加上设问、反问夸张和引用,如果分类认识的话,其情况如下: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反问:加强语气,突出观点,语气强烈,增强感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本质,给人以启示。引用: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鉴赏作品语言,也要注意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
鉴赏语言作品,也要了解一定的语言风格。以下是概括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 ①浓墨重彩: ②惟妙惟肖: ③体物入微: ④行云流水:⑤言近旨远:
⑥言简意丰: ⑦意在言外: ⑧含蓄蕴藉:⑨整散结合:
此外还有常用的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理解并积累一定量的术语,会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特色的体会。
学生掌握了这些,答题时就能多角度审视,就会往那些方面想,就会有某种发现。答题时尽可能根据要求答题,把最有把握的写出来。
第四篇:现代文散文阅读 筛选并整合信息 之教案(模版)
现代文散文阅读
筛选并整合信息 之教案(有课件)
05高考(浙江卷)2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19、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不超过20个字)(4分)答:因为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05高考(湖南卷)4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笔给客人.客人在纸上写道:“我们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你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的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到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失去了听觉。”
19、“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和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4)
答:因为客人要把贝多芬的生平和真实的好灵魂--------介绍给万千大众。
(5)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滚滚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是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98全国《报秋》 [问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8个字)
2、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10个字)[答案]:⑴没几天便是立秋。
⑵我却是两手空空
你练我练
春天的梦
(05全国卷)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蓦地,几行诗句涌上心头,我急忙提起笔记下来:
闪亮的雪花,轻柔晶莹,每一片都是一个温馨的梦。
让树枝看见了新绿,让街道看见了浓荫。
哦,在这落雪的早晨,我忽地闻到了丁香的芬芳,听见了蜜蜂的歌唱……
我看着誊在纸上的字迹,陡然意识到,这不过是流露了我的心意: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
问题:作者写春天的梦,为什么要从冬天的雪花写起?(6分)
①作者觉得雪花是春天的使者,能给人以“温馨的梦”。②严冬过后是春天,严冬之中更易引起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和渴慕。
例1.阅读《野菊花》,思考文段后的问题:
2.联系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③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儿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唤醒,一齐把眼睛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她把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般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的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泼,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④她不固守现成,匍匐的枝条看似柔弱,却从不攀援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的翼翮(hé),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脱是一幅潘天寿袍和金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挂到淮水河沿。当霜雪卷藏这幅宏篇巨构时,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浩歌凝结在心,待时以串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要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几丛,明年一定要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聚;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答:(1)她不禁锢自己。
(2)她不固守现成。
例2.速读《张家界》,思考并解答后边提出的问题: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张家界的“大美”的?请根据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作出回答。(6分)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神态。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有苍松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③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的附近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络。
④记得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秀。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峰顶,沫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丰富深刻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2 为什么不鼓勇气试它一试。好,且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立牌。答:(1)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形态;
(2)超尘拔俗的风姿;
(3)丰富深刻的内涵。
(例3.01上海高考)(11)旧时中国所谓书香门第,往往代表着一个家族的清白与高贵。跟书香相对的是铜臭,生意场中,这股味道最浓。似乎书香常伴书生,铜臭不离市侩。书生之中,虽不乏逐臭之夫,生意人里,也有的是仗义之辈。但在一般人的意念里,书总是香的,而铜不免于臭。自然,这是过了时的旧观念。而今教育发达,社会以工商为重。工商业社会里,第一流头脑往往是生意中人,商优则仕已成为了一种趋势,书香与铜臭,不再有严整界限,玩钱的人也在读书,读书的人也在玩钱,纯粹的书生和纯粹的市侩,已在逐渐减少。从前,读书是书生的专业,现在读书是一种共同的需要,就像衣食住行一样。从前,玩钱的生意人不必读书,现在,生意做得越大,越需要有新知识新见解。从前宰相须用读书人,现在任何企业组织中,也必须起用读书人,否则,无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商战。越是庞大的现代企业,越是少不了一个“参谋总部”延揽学有专长的读书人,为它负起参谋作业的任务。
22.现代社会“书香与铜臭,不再有严整界限”具体表现为:
答:玩钱的人也在读书,读书的人也在玩钱,纯粹的书生和纯粹的市侩,已在逐渐减少。(4分)
你练我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004年江苏卷)。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答: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⑵杜甫的苦寒人生;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2008安徽卷《我与地坛》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 3 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中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恒古不 变。
参考答案:(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自然现象)(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生活变故)(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生了沧桑之感。(心理感受)
第五篇:现代文阅读教案---09散文探究
现代文阅读教案
(含课件)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考查的要求: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
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 1 性化阅读”。
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关键点:围绕作品的主题!(结尾部分)
抓住文本中的抒情、议论句!
(一).读题目,明方向
1、明确答题的要求(答题的范围,答题的角度等);
2、寻找题目中的关键词、疑问点。例:08年山东高考《歌德之勺》第22题(校本第123页)
•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参考答案:
• 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二)扣文本,寻解释
在文中寻求突破。
吴锦:探究题的特点:答案不唯一,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定要在文中有所生发,有所联系,一定要透过文字表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绝不是表面文句的罗 2 列。
如:文中所生发: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
(三)联实际,谈见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有个性的、有创新的解读。
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文本和生活的契合点。
如:深层次的思考: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四)答规范,得高分
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把探究题看作是一则小议论文!
例:07年山东高考卷第22题(校本第140页)
• 22.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 答案: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亮观点)。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扣文本),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联实际)。巩固练习
07年广东卷《泥泞》(校本第134页)
•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 的道路上”,又 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分析: “泥泞”包含着特有的“丰富意蕴”。题目出在“最后一段”的关键语句上,两句话的核心词语都是“泥泞”,确切地体现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探究要求,需要通过对全文的解读获得理解。
• 答案:作者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是人们不会有意在前进的道路上制造困难和障碍。而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是说过惯平淡的生活需要有些困苦来提醒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总结:
1、探究性试题并不神秘,总体上还属于常规性试题,只是要求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
2、研读文本是基础。不论是从什么角度出的试题,都是基于对文本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作探究,紧扣主题是关键。
3、要把高考的探究性试题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区别开来:课堂上是可以自由发挥的,而考试则不能;课堂可以无结论,考试必须有答案。提示1 • 探究类问题,要求考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结合自己的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用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涉及社会、人生、中西方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还可能涉及环保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等因素。提示2 • 战略上要重视,战术上要藐视。探究题是为因应新课改,为考生发挥个性思维和展示自我想象力提供更为充分的发挥空间而设定的。因范例较少,所以复习方向的确定有难度。但从07,08年高考有的省份的考题看,学生得分不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