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创 精品教案 赏析3
钱夫人是幸运的,“才冒二十岁,一个清唱的姑娘,一夜间便成了将军夫人了。”“除却天上的月亮摘不到,世上的金银财宝,钱鹏志怕不都设法捧了来讨她的欢心,她体验得出钱鹏志那番苦心。钱鹏志怕她念着出身低微,在达官贵人面前气馁胆怯,总是百般怂恿着她,讲排场,耍派头。”她享受着荣华富贵和别人的“尊重”,(“钱鹏志在的时候,筵席之间,十有八九的主位,倒是她占先的。”)然而她所拥有的一切都并非她自己创造的,而只不过是因着“钱夫人”的名头得来的,现在鹏志死了,这一切美好回忆都已如过眼云烟,一去不复返了,如戏又似梦。她开始焦虑自己存在于这个大千世界的真正意义,“我”究竟是秦淮河得月楼的蓝田玉呢,还是钱鹏志明媒正娶的填房夫人?作为蓝田玉,她老了,青春不在,嗓音、身段都大不如前了;人们对她的印象也仅仅限于遥远记忆中并不清晰、并不确切的一个时间点了。既然靠卖艺、唱戏是靠不住的,那么对她来说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信赖、靠不住的呢?妹妹是靠不住的,(“是亲妹妹才专拣自己的姐姐往脚下踹呢。”)那就更别提那些逢场作戏结识的老爷、太太;尔虞我诈的戏班姐妹们了。爱情是靠不住的,得月楼的瞎子师娘早就说过了。如此算来,也只剩下钱夫人这个名头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了。
但是她是钱鹏志的夫人吗?“钱鹏志娶她的时候就分明和她说清楚了。他是为着听了她的《游园惊梦》才想把她接回去伴他的晚年的。”兜了一个大圈子后,她猛然发觉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原来都仅系于她的游园惊梦了。翻然醒悟后,她终于意识到“人生在世如春梦”,“我”只有在戏中才能找会属于“我”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了!
作为一个人,她渴望能够拥有真实的爱,但是严酷的现实告诉她,她只能成为他人„爱‟的对象,不管是观众出于对她歌词、身段的喜爱,达官贵人们出于对她内体追求的性爱,姐妹们出于互相利用之爱(一如蒋碧月、窦夫人等人),还是父亲出于对女儿般的„怜香惜玉‟之爱(一如钱鹏志之爱),都是不纯洁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在精神层面上与她进行交流、沟通,她是精神上的处女,没有人能够占据她的心。
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未曾得到的爱情,她有两种补偿途径:一方面,她可以通过全情演出昆曲《游园惊梦》、《洛神》、《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剧,饰演其中的杜丽娘、宓妃、贵妃、虞姬,从而“经历”她们的人生百态,体味她们的甜酸苦辣。“一个个都像钱夫人;反之,钱夫人的人生际遇也颇像她们。她们原来都是戏中人!而且,戏和人生交叉行进,一忽儿人生,一忽儿戏。戏中有人生,人生中有戏。真是:人间事,你看我,我看你,皆称好戏。终场间,悲成喜,喜成悲,各有了局。于是,一个深藏着的人生哲理呼之欲出了,那就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①另一方面,白先勇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表现,刻画了一个属于钱夫人自己的“惊梦”。小说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次宴会和一个梦,梦是主角,宴会是配角。作者着墨颇多的宴会只不过是为着渲染一种适宜让钱夫人产生梦境的氛围,为她内我与外我的交融、斗争提供一个适合于展现的舞台。睡眼惺忪
满园子里影影绰绰,都是些树木花,围墙周遭,却密密的栽了一圈椰子树,一片秋后的清月,已经升过高大的椰子树干子来了。钱夫人跟着刘副官绕过了几丛棕桐树,窦公馆那座两层楼的房子便赫然出现在眼前,整座大楼,上上下下灯光通明,亮得好像烧着了一般;一条宽敞的石级引上了楼前一个弧形的大露台,露台的石栏边沿上却整整齐齐的置了十来盆一排齐胸的桂花,钱夫人一踏上露台,一阵桂花的浓香便侵袭过来了。
这是她初到窦公馆时,对它的第一印象,她感到了“上上下下灯火通明”的暖意,也体味了桂花香浓气味的雅致。此时的“她”也许已经忘记了自己现时的身份与地位(她已经没有丈夫作靠山,没有在南京时的排场,更没有了她赖以生存的容貌了。)她开始入戏了,或者说有了些许的“睡意”,幻想着能够重现昔日的荣耀。睡意渐浓
正厅里东一堆西一堆,锦簇绣丛一般,早坐满了衣裙明艳的客人。厅堂异常宽大,呈凸字形,是个中西合璧的款式。左半边置着一堂软垫沙发,右半边置着一堂紫檀硬木桌椅,中间地板上却隔着一张两寸厚刷着二龙抢珠的大地毯。……钱夫人看见那些椅子上搁满了铙钹琴弦,椅子前端有两个木架,一个架着一只小鼓,另一个却齐齐的插了一排笙萧管笛。厅堂里灯光辉煌,两旁的座灯从地面斜射上来,照得一面大铜锣金光闪烁。
富丽堂皇的装饰、精致典雅的摆设使得钱夫人的精神世界完全回朔到了她早年在南京时的生活状态。那时钱鹏志位高权重、地位显赫,“南京那起夫人太太们,能僭过她辈份的,还数不出几个来。”她潜意识中已经不自觉地将自己当作这次晚宴的明星了,一如过去。她开始进入浅层睡眠状态了!入梦
梦境的描写堪称整篇小说的高潮部分,白先勇通过大量象征物的组合,营造了一个亦真亦幻、若隐若显、朦朦胧胧的男女交媾成欢场景。
杜丽娘唱的这段“昆腔”便算是昆曲里的警句了。连吴声豪也说:钱夫人,您这段《皂罗袍》便是梅兰芳也不能过的。……
那团红火焰又熊熊的冒了起来了,烧得那两道飞扬的眉毛,发出了青湿的汗光。两张醉红的脸又渐渐的靠拢在一处,一齐咧着白牙,笑了起来。笛子上那几根玉管子似的手指,上下飞跃着。那袭袅袅的身影儿,在那档雪青的云母屏风上,随着灯光,仿仿佛佛的摇曳起来。笛声愈来愈低沉,愈来愈凄咽,好像把杜丽娘满腔的怨情都吹了出来似的。……冤孽,妹子,他就是姐姐命中招的冤孽了。你听我说,妹子,冤孽呵。荣华富贵——可是我只活过那么一次。懂吗?妹子,他就是我的冤孽了。荣华富贵——只有那一次。荣华富贵——我只活过一次。懂吗?妹子,你听我说,妹子。姐姐不赏脸,月月红却端着酒过来说道,她的眼睛亮得剩了两泡水。姐姐到底不赏妹子的脸,她穿得一身大金大红的,像一团火一般,坐到了他的身边去。(吴师傅,我喝多了花雕。)
在这一大段描写中,突出表现了白先勇在写作技巧上对于意境的把握以及氛围的营造,笔触拿捏得非常细腻、准确、到位,充分体现了他融合中国传统小说功底和西方现代派小说内蕴于一炉的能力,使读者通过置身其所营造的意境中来感受男女交欢时的美感、诗情画意,如痴如醉,又没有过于直白地显露出肉感来。即使是“赤裸裸的嫩肉”,它也是白净的、细滑的。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白先勇对于色彩的运用。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出大量的白色意象(如白铜刺的长筒马靴、白牙、白马、白路、白树干、白桦树、白兔儿、白烟、赤裸裸的嫩肉、枯白的茅草、白床单),或动或静,以一个庞大的意象群形式交织成一副巨大的、雾气腾腾的白色画布;同时,星罗般点缀其上的其他意象包括金色的领章、桃红色的眼皮、红火焰、青湿的汗光、黑马、碧青的眉毛、黑火、鲜红的颧、黑窟窿、瘦黑的手、乌青的嘴皮、大金大红的妹妹……它们凭借色彩的艳丽、夺目在白色画布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素雅、庄重而又不失青春的活力。
对这场梦境的刻画,极大的丰富了钱夫人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她身体之中所潜藏着的无穷生机,表现了她女性性意识的觉醒、启蒙。她已经不再顾及鹏志的权威,她渴望冲破这束缚人性的牢笼。钱夫人?不,她已经不是;蓝田玉?不,也不是;她只属于她自己,她要做一个真真正正的女人。于是,她歇斯底里地发出了来自内心深处最强有力地“呐喊”:“冤孽,妹子,他就是姐姐命中招的冤孽了。你听我说,妹子,冤孽呵。荣华富贵——可是我只活过那么一次。懂吗?妹子,他就是我的冤孽了。荣华富贵——只有那一次。荣华富贵——我只活过一次。懂吗?” 梦醒时分
窦夫人回转身,便向着露台走了上来,钱夫人看见她身上那块白披肩,在月光下,像朵云似的簇拥着她。一阵风掠过去,周遭的椰树都沙沙的鸣了起来,把窦夫人身上那块大披肩吹得姗姗扬起,钱夫人赶忙用手把大衣领子锁了起来,连连打了两个寒噤,刚才滚热的面腮,吃这阵凉风一逼,汗毛都张开了。
当晚宴结束、人去楼空,一切都归于平静之后,逼人的凉风、湿雾似的桂花又使钱夫人从她的梦境挣脱了出来。
整部小说就像是一出戏,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共同构筑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和角色,此时我们的主人公还并未登台(对于她的外貌、心理、语言刻画都可以看作是演员在正式上场前的吊嗓子或是在运腔转调、酝酿情绪)。“惊梦”可以看作是钱夫人真正内心世界的唱词,其间虽然偶有被打断处,但她还是执意唱出了自己的心声,使因受压抑以致扭曲、变形的灵魂获得释放的空间、宣泄的途径。
应该说白先勇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反叛旧时代的文化斗争意义,虽然,钱夫人的内心中依旧残存着封建旧势力压迫的痕迹(如在梦中,她对钱鹏志给她财物、首饰时、向她厉声大叫“珍重吓”时精神的恍惚、游移),但是她毕竟敢于在这个如铁屋般的环境下奋起反抗,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幸福;即使这样做注定失败,即使永无实现的那一天。但是,她毕竟在灵与肉的激烈对抗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这即是精神的胜利、灵魂的复归,也是本文的主旨之所在。
第二篇:作文赏析3脚印学案
夏庄中学初二语文
初二作文讲评与赏析导学案
编制人:王咏梅审查人:杜书亮等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赏析作文,学会准确用词,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2、学会确立文章的主旨,做到深刻、积极。
重难点:
1、学会赏析作文。
2、学会确立文章的主旨,做到深刻、积极。
课前延伸 搜集有关“脚印”、“成长足迹”有关的优美文段。
课内探究
【自主点评】:认识作文存在的问题,并自主赏析优秀作文。划出精美词句,在旁边写好赏析并在文后进行点评。
【范文一】父亲的脚印
“沙沙”的春雨渐渐地停了,它洒在校园里,也洒在我的心里。我推开教室的窗户,一股馨香的空气扑了进来。梧桐树叶上还挂着的水珠,闪闪烁烁。那条通往校门的大路被春雨浸润后,再经行人一踏,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
啊,脚印!我记忆的琴弦一下子被拨动了。朦胧中,我仿佛又看见路灯下,在那条茫茫的雪路上,父亲留下的一行脚印„„
那还是在两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
因为母亲去世早,由父亲带着我们这一大群孩子,家境的艰难是可想而知了。可是,父亲仍然“望子成龙”,竭力支持我到区里的中学读书。
到离家十里路的区镇上学,需要自己带饭。没有了母亲,做饭的事就由父亲包了下来。父亲总是做了面饼,在每个星期天的晚上送来,因为他白天下地。
有一天,下雪了,我望着那一片洁白的世界,心里却不安。今天是星期天,是父亲送饭来的日子。每个星期天,我都盼着父亲来,哪怕他什么话也不说,只要我们能默默地相对坐一会儿,看一眼日渐衰老的父亲,我也会感到心里暖暖的。可是今天,一想到父亲将要在雪地上蹒跚,我又希望他今天不要来。
忐忑不安地上完自习,夹在同学们中间走向宿舍。刚准备踏进寝室,我惊呆了,一个瘦小的老人,佝偻在门旁,提着一个鼓鼓的包。“爸爸!”我惊叫着扑过去。雪还在纷纷扬扬地飘着。屋檐下,父亲的外衣上也都披上了白雪。我努力抑制住眼泪,搀扶着把父亲让进我的宿舍。
“下自习了?”父亲的声音嘶哑无力,但饱含着无限的爱。“嗯。”我应了一句。我感到这种爱,幸福得真想哭。
我接过了父亲做的面饼,让他在我床上休息一会。他却不动,站着,从口袋里掏了点零花钱给我,就急着要走。父亲那年才四十,但额上五线谱似的皱纹,已记载着他全部的辛苦;他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每一根白发,都记载着他的辛劳和坎坷。
看来,父亲在我刚上自习的时候就到了,怕影响我学习,就一直捱到我下自习课。他穿的衣服并不多,在雪夜里,冻得直哆嗦,还直对我说:“不冷。”
父亲刚走了几步,又回来了,告诉我,最上面的一个饼中夹着他当晚炒的菜,是我最喜欢的大葱炒鸡蛋,要快吃,或许还热着哩。然后,才头也不回地走了。
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渐向远处延伸的脚印。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坎上。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
至今,父亲那脚印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简评】本文以“脚印”为话题,面对校园的大路,“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记忆的琴弦一下子被拨动了。”通过“脚印”,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父爱”,使“我”感受到这种爱,幸福得想哭。本文以细腻的笔调,通过对“父亲”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内在的美——“父爱”。
【范文二】脚印的诉说
有一幅画,别人看不到,因其早已无形;我却看得很清,因其今世今生让我铭记于心。伸向我家前坡田间的两行脚印是画的唯一主题,寒风中,将天舞得昏暗的雪花是画的全部布景。
那是三年前的一个寒冬,十四年来,头一回由我打开我家那扇有些破旧的大木门。满以为自己是第一个起床,正欲闪身出门,扑进雪的世界里“癫狂”时,那两行从厢房进出的脚印破坏了我的心情。
又不知哪来的“雅兴”,带着福尔摩斯“脚印追踪”的神秘,想对脚印去探个究竟。溯“印”而上,追至前坡半山腰的那块土豆地。眼前,刚从土里探头的嫩绿跃入眼帘,那分明是用手抓过的痕迹。不用细看,行间是零乱得辨不出大小的脚印,行里是一株株冻得瑟缩而又无比幸福的土豆苗,再看看四周,只有银白一片。我即刻明白,当我还因美梦而偷笑,他人也都还在被窝贪婪地享受温暖时,是她——我的母亲,已经用她的“手犁”翻完了一亩多的土豆地。心在抽泣,气温再降30℃也凝不住我翻滚的泪„„
要知道,患有多年风湿性关节炎的她,怎能禁受这翻折腾?要知道,而今又追加关节骨质增生的她,干活该是何等的艰难,更何况是在寒冬清晨,弓腰,曲腿!
她从蹲于地到完全站立的全过程,我亲眼目睹过:
不能由蹲到立,必须先瘫坐于地,再费力地用手掐住关节,挣命似的左右循环伸腿,缓慢地,少则十几个来回,然后一手按住左关节,一手撑地,缓缓地到半立,接着用撑地的手按住右关节,极力调节到两腿平行半立,此时仍弯着腰,半曲着腿,身体前倾一点,再倾一点,调节着,试探着,等能用上力后方可顺势站立,最后小步踉跄向前挪。
如此情形,岂容多想!
翻完这一亩多的土豆苗,要重复多少回这样的过程。„„再说了,天寒地冻,对她而言,等于要在地里爬那么长时间,又要忍受怎样的煎熬!
我不忍心再到雪地里去印证那深深浅浅、时急时缓、扭曲变形的脚印,我只想用心填补那不规则的步频。
脚印啊,我不敢再听你的诉说!我害怕知道比三岁领养来到此,六岁被迫早贪黑,十岁学得田间活,十八已操全家事,荒山野岭忙柴木,田间地头挣衣食,三十并有三儿累,四十早是体难支,为保儿孙少生忧,五十犹嫌起床迟更多的内容。
雪,仍在狂舞,我怎忍见天的土豆苗重将掩埋。凝视风雪里的脚印,我在忍与不忍间徘徊。风雪装饰下的图画,其形,美哉!其情,凄哀!
【如潮好评】 首尾呼应,脚印穿“线”。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没有过多的技巧,亦没有矫饰的抒情,只有那如实的细节,让读者“深陷”其间,领受字字挚情。脚印的诉说一节,由韵文写成,由实入虚,讲述了母亲勤劳贫苦的一生,言少而意丰,着实为此文增色。
【范文三】脚印(一)
火车开动了。母亲依然撑着伞,站在月台上看我离去。大雨如注,泥泞的路面上,母亲那双旧胶鞋踩出的脚印,一直延伸到远方,深深地刻在地上,刻在我心里„„
母亲啊,那么多年了,女儿永远忘不了的,就是您那深深浅浅的脚印。
车窗外已经看不见你的身影,我痴痴地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那是我吧,小学二年级时瘦削的身影? 雨打在教室的窗玻璃上,丁丁当当。年幼的我坐在教室里,像雨水中淋湿的小鸟一样忧愁。放学铃声响起的时候,我惊喜地看见你从雨的那头走来,撑着一把温暖的油纸伞,踩着那双同样温暖的旧胶鞋。烟雨蒙蒙,那条归家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的是你走来的脚步,深深浅浅的是你踩下的脚印。母亲,在我年幼时天天来接我回家的母亲,你知道吗,女儿小时侯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晴天俯下身子,在那条小路上寻找你的脚印,我知道,你的鞋子很特别,踩出的脚印很深,就像排在地上的碗,晴天,它们盛满温暖的阳光,雨天,它们装下清凉的雨水。
车窗外又掠过一幅风景。是你吗,那个因为失败而躲在路边哭泣的女孩? 我清晰地记得,那一次的运动会上,我因为摔倒而失去了夺冠的机会。那一天,回家的路是那样悠长,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变成委屈的泪水流下来。我张开模糊的泪眼,是你来了,我的母亲,什么都不用说,你拉着我的手走回了家。那双旧胶鞋在路上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我紧紧地拽着母亲的衣角,生怕再失去什么。家门口,母亲拉着我的手抚摩一块平地,问,这上面有什么呢。她说,那是我们看不见的脚印。我们天天在地上走,踩出的脚印也许会被时间抹去,可是它们毕竟存在过啊。天空记得,大地记得,我记得,你也记得。是的,母亲,后来我才明白,人这一生总是要不断地走路,每走一步,都会留下来一点什么吧。或深或浅,都是人生的收获。
我的视线被一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脚印牵引着,不知何时,微笑已经悄悄替代了满脸的泪水。谢谢你,母亲,谢谢你们,那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脚印。火车缓缓地慢了下来。到站了。我随着人流走出站台,踏出第一步的时候,心中一阵惶恐,陌生的土地上,这是我踩出的第一个脚印。
点评:“脚印”是一篇命题作文,且要写成记叙文。文章很容易写得平淡,空洞,很多同学写成“我的个人发展史”,就失去了“脚印”这个题目的独特性,因为“一步一个脚印”太缺乏新意了。其实“脚印”给我们的思考是很多的。我在这篇下水作文中选用了这样一个构思:看得见的脚印,看不见的脚印,都是你的收获和成熟,因为你活过,你在大地上走过。第一部分,通过母亲的“脚印”,这个看得见的脚印是母亲给予我的关爱。第二部分,写母亲用“脚印”勉励我,这个看不见的脚印是母亲给予我的智慧。线索则是火车开动——火车飞驰——火车到站,开头是母亲的脚印,后来是我自己踩出的脚印,是一种延续和升华。对往事的回忆,巧妙地用“车窗外掠过一幅风景”来串联,有把回忆比喻为风景之意,自然而优美。
【范文四】脚印
(二)漫长的沙滩上,一对父子缓缓而行,夕阳的余晖照射出一深一浅的两行脚
印。“为什么我的脚印这么浅呢,爸爸?”儿子问道。“好孩子,因为你还小呀,等你长大了,就会像爸爸一样有深深的脚印。”
彷徨
深夜,台灯还亮着。
笔还在手上,可上下眼皮却来了个轻吻。
“唉!”难道我真如外公所说的是“朽木不可雕”吗?望着堆积如山的习题集,我不禁又锁紧了眉头。“又被卡住了,这该死的几何题怎么这么难!”我怀疑爱迪生是否另有成才之路,为什么“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在我身上得不到验证呢?
夏庄中学初二语文
窗外一片黑暗。唉!也许,我真的不是学习的料吧!
喜
“啊!终于,终于挤进了前十名,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虽然,刚好是第十名,用外公的话说是“站在悬崖边上,同志尚须努力”。可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不管怎样,“夜以继日”“手不释卷”“通宵达旦”„„总算有了回报,虽然还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但这也足够让我美上一阵子了。
今天的天气好晴朗!
悲
“怎么会这样?”我欲哭无泪。
手中得分为“77”的数学试卷狠狠地抽了我一下,心,很痛很痛。
唉!这段时间还陶醉在前十名的喜悦之中,上课有点走神。不经意间又月考了。这次,我可是真正懂得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了!初三是容不得丝毫的疏忽的。
晚自修考语文,还是把古诗名句再背一背吧。不能因为一时的失利,而影响后面的考试。我默默地告诫自己。
可内心怎么平静得下来?尽管外表表现得如此轻松,如此不屑。
今晚,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坚定
人间正道是沧桑。也许你只是密林中的一株小树,也许你只是百花园里的一朵小花,也许你只是瀚海里的一滴水。然而,虽是一株却也能抗击风雨,虽是一朵却也能装扮春天,虽是一滴却也能形成海洋。
我依旧平凡,也许我永远只能默默无闻。但我坚信,平凡的我未必会永远失败,阳光终有一天会照耀寒冷漆黑的夜空的。只要尽力了,我就会赢得一个成功的自我。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回望身后,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印出了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点评: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点评,最后小组代表在班中发言。
【巩固提升】:摘抄精美词句,写出赏析点评。
【课后提升】:题目:没想到我如此(浮躁、虚荣、坚强、幸运、依赖父母„„)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从括号里的五个词语中任选其一或者自己拟一个词语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使作文题目完整;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实感受;③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反思体会:
第三篇:诗歌赏析教案
诗 歌 赏 析
屯桥中学 夏利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3、掌握诗歌赏析的诀窍“再创造”、“想象”、“泡”、“找”、“进”、“猜”、“补”。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掌握诗歌赏析的诀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同学在欣赏古诗词时觉得无从下手,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但欣赏诗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首先,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其次,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赏析《大漠落日》
大漠落日
孔孚
圆
寂 学生自由赏析一分钟填空
在这首诗中我悟到了 _ _ _ _,看出了诗歌的_ _ _ _ _特点。
全诗就两个字,实际上只是一个词,但分行排列,既具象,又抽象,形神兼备地把“大漠落日”这位得道高僧,经历了岁月沧桑、人间变迁后终于由“圆”到“寂”的过程全包容进去了。太阳在将要落下去的时候,看上去很圆、很红、很美,落下去后大地一片沉寂,正如高僧“圆寂”了一样庄严肃穆。但是我们看到的落日,在另半球的人看来却正是朝阳,与“圆寂”不灭再生的意义暗合。生便是死,死便是生,生生死死,此消彼长。
三、结合《大漠落日》分析诗歌的特点:
诗 歌 的 特 点 外在特点:
1、分行排列
2、节奏和谐
3、语言凝练 内在特点:
1、联想自然
2、意象生动
3、意境优美
4、抒情言志
5、反映生活
四、诗歌赏析从何入手
(一)步骤:
第一步
作者、写作背景
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诗品出于人品”。“ 人品”的内涵主要指人的品德和才情气质,而强调作家应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见其诗如见其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他豪放、浪漫的性格;柳永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从“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其细腻、婉约。
我们可从作者的生活历程透视其诗歌蕴藏的主体倾向,从他的文学创作观察其个体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从他的主要事迹解读他诗作的创造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步
把握意象
1、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天上的街市》“星空”意象:表现了作者要求奋飞、新生、自由的愿望,同时也包含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态度,流露出浓重失望、悲愁的情绪;“纸船”意象: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思念母亲和祖国的一颗心、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2、物象——形象——意象
3、意象的特点:
①意象要鲜明、有力,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意象渗透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柳树、水草、清潭、夏虫,都是寻常景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他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
②意象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四个意象都统一于“早春”。
第三步
品味意境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境/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意/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归隐情趣,闲适恬淡之情,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所以读诗要从把握诗的艺术形象入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诀窍:
1、再创造: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2、想像: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3泡——形象
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 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 臧克家的《老马》诗中的句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的毅力的赞美。
4、找——情思
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
5、进——意境
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
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6、猜——意图
“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
7、补——语言
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连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五、小结: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因此,我们要通过想像“泡”开形象,“找”到情思,“进”入意境,“猜”出意图,“补”充语言,最终全盘把握意象,深入品味意境,与作者共鸣!
第四篇:水彩画赏析教案
水彩画赏析教案
一、课题:水彩画的赏析
二、适用学段:初中美术《绘画》
三、课的类型:欣赏〃评述
四、课时:
2课时
五、设计思路:用水彩画图片欣赏切入,让学生从认识水彩画到了解水彩然而来学习水彩画。
六、教学资源:
1、教具准备:相关资料、相关图片和资料的ppt
2、学具准备:课程资料
七、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什么是水彩画与水彩画的起源
2、通过学习了解水彩画的特点
3、通过学习了解水彩画的画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水彩画分类作品进行对比、欣赏、讨论的过程,实现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转换
2、结合关于水彩画学习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思考练习,主动获得和水彩画有关的知识内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审美能力。
1、通过对水彩画的学习,在个人情感上同步获得绘画艺术对比融合的概念,增强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观念。
2、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和时代性的体现,促进学生个体创新精神的萌发,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盈艺术创作中的现代意识、多元状态,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
八、核心目标:
通过水彩画是一种轻便、使用广泛,艺术性很强的画种,同时又是研究色彩较为理想的画种之一。因此,常被列为美术专业的色彩基础课。通过色彩景物和色彩风景等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色彩的基础知识和水彩画的基础技法,而且训练学生以色彩塑造形体的能力和审美的能力。
九、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水彩画的起源、水彩画的特点及水彩画的画法。
(2)在水彩画赏析的教学中,应看重使学生尽快掌握水彩画的特性和基本技法,充分了解水彩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3)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欣赏水平。
2、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使学生清楚的认识水彩画的起源与特点、画法及其怎么去赏析一幅水彩画。
十、教学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采用作品欣赏法、讲授法、讲评法。
2、学习方法:创新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阶段:新课导入结合课件教授新课。
第二阶段:
十二、具体教学过程及内容:
内容:以水调色作画,在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但作为一个独立画种的水彩画,还只有几百年的历史。15世纪德国画家丢勒是欧洲第一个作水彩画的画家。17世纪英国水彩画兴起,到了18世纪后半叶已经盛誉与世界。我国于清末在两江师范学堂设水彩画课,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水彩画家。
什么是水彩画及其特点:水彩画是用水调和水彩颜料在纸上所作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透明,水色交融,淋漓流畅,十分适宜表现色晕以及感觉淡雅的静物与雨雾朦胧的自然景象。
一、课前准备:预习课本内容
二、导入
要点:
1、水彩画特点的描述引入
2、水彩画发展的简况介绍
三:讲授新课
1、(思考练习)
目的:衔接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水彩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作品欣赏)
不同类型水彩画作品的欣赏,强化水彩画的视觉特征。
3、(适时小结)
学生提炼文字、教师出示结果,理解水彩画的特点。
十三、延伸拓展:找几幅水彩画临摹作画。
1、教师设置三个题目,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巩固和延展。观看幻灯片思考问题
2、课后寄语: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小结:水彩画的特点是什么?水彩画的起源是什么时候?水彩画有哪些画法?
布置作业:运用水彩与速写、素描结合的技法画一幅铅笔淡彩或钢笔水彩画,用来表现身边的事物!4k纸,题材和方法不限。
第五篇:美文赏析教案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电教法、语感教学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 学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但他这次重游康桥的时间,却是在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是在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就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一个人怀着砰砰直跳的激动心情,悄悄地到康桥来找他的英国朋友的。所谓“康桥”,现在通泽“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因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常怀有一股特殊的感情。遗憾的是,因他事先没有联系好,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他。于是,他一个人就在他七八年前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静静地散起步来,那过去的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到达廷顿庄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运康轿的切身感受。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诗歌朗诵(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四.诗歌鉴赏。(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第二课时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课堂小结: 离别诗一般离别的对象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六.课后作业
1.举例说明《再别康桥》语言音乐美的特点.2.背诵本诗
七.预习新课
1.疏通字词,阅读课文
2.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及作者的相关内容 3.尝试梳理课文的思路
附板书设计
云彩
运思而成金柳
比喻
风
艳影
依恋之情
寓意深刻
光
青荇
拟人
如
潭水
欢乐
形象
画
长篙
星辉 离愁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 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