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赵冬林)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大靖初级中学
赵冬林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第一节课已经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但这一节课在巩固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自身条件,进而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这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2、能力方面:
(1)通过复习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巩固对 1 照实验这一方法,加强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自身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①、通过学习种子萌发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二)重点:
1.复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加强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三)难点:
1.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结论的得出。2.种子萌发的过程
二、学生分析
现在的初中生往往是从电视、报刊或课本等途径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情况,真正亲手实验或亲眼观察植物种子萌发的学生不多。至于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虽然能说出 几句但又不敢肯定。能利用实验总结出科学理论的同学更少。让几个学生一起亲手设计实验又寻找种子萌发条件,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必要的外界条件,初步学会如何利用实验进行科学总结,当然也是他们乐意去做的事。实验探究方法合作拟订及合作实验在以前学习的课程里已有一定基础,这节课对实验探究方法学习可以起到进步深化。
三、教学方法、理念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四、教学步骤
活动一: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三天的时间,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活动二:复习引入
复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引导得出实验结论: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等外界环境条件 活动
三、教学过程
1.多媒体展示处于休眠期的种子,胚死亡的种子的图片 图片展示被昆虫咬坏或储存时间过长已经死亡的种子让同学们想想能不能萌发?
此外,告诉学生种子成熟后大都有一段时间的休眠,正在休眠时期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
教师引导得出实验结论: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等外界环境条件外,种子自身结构完整、活的胚储藏丰富营养、度过休眠期直接影响萌发率。
2.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有了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后,就可以萌发成为幼苗。那么,幼苗又是如何发育形成的呢?
展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萌发过程的图片。学生观看种子萌发的过程,感叹生命的伟大。说出种子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了新植株的什么器官。
1.测定种子的发育率小活动的开展,将生物与数学联系在一起,增强学生的科学兴趣。
2.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梳理,并谈谈对生命真谛的理解和爱护小生命的认识。
第二篇:《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自己浸泡24小时的黄豆种子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 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黄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抛撒、动物携带、流水携带等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空气、水分、温度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黄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黄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黄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黄豆种子。(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黄豆种子外形。(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黄豆种子。(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黄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五、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根
茎和叶
养分
第三篇: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言:
当你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大的大树时,你能想到些什么呢?教师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背景,让学生解释其含义,并体味这诗句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俗话说:“一大之计在于晨,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植物的一生从什么开始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导入了新课。第一部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首先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描述培养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将种子放于疏松的土壤中,置于温暖处,每天浇点水,„„”然后请学生思考并提出:“在这一过程中,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哪些外界条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动脑,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或参照课本提供的资料作出假设,提出:“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可能有:水分、土壤、阳光、温度、空气、肥料等。”之后教师向学生质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分析排除“肥料”这个因素(因为种子本身有贮存养料的结构,种子的萌发不需要肥料。)进而学生作出假设:“水、阳光、空气、土壤、适宜的温度可能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那么假设是否成立,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
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保证实验的条理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并且体现出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精神,教师先指导各实验小组先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做好分工);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的结果,准备组间交流);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的负责;实验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然后教师出示讨论的提纲,学生参照提纲和课本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讨论提纲如下:
1.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2.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3.怎样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当将种子分成几组?
4.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对每一对照组,除了所研究的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是否应当与对照组一样?
5.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粒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行吗? 6.每隔多长时间观察一次?对各组实验是否应当同时观察?
其中“讨论1”,根据生活常识,学生能够作出选择:完整的、饱满的、活的种子。“讨论2”,有的学生可能根据课本上的材料回答,有的学生可能选择其他的材料用具,只要选择恰当,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讨论3”和“讨论4”主要涉及到控制变量和对照实验的问题,也是重点。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讨论4”中除了课本涉及到的,学生提出的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可以告诉学生,如有兴趣,课后可以就这个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5”和“讨论6”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有共性,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观察并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讨论结束后,教师主持小组间交流讨论的结果,各小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实验计划。本实验的具体实施在课下完成,实验期间教师要提醒、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要求每组负责的学生,要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以备下节课组间交流汇报。并注意记录本组操作过程中是否规范、出现什么问题、组员是否都参与到实验中等。
第二部分: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实验
教师向学生质疑:一粒种子在外界的环境条件具备时,一定能萌发吗?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回答。进而让学生明确为了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在农业生产上,播种之前必须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之后由生物裸外小组学生演示课前做的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教师分发实验装置,并进行强调:抽样检测的方法及应用培养皿底部的滤纸要保持湿润,但不要见明水,要有适宜的温度,每天观察一次,并记录萌发的种子数,连续观察7天发芽率的计算公式重复测定1~2次,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本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课下完成。)第三部分:结论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师请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果。虽然在讨论提纲中已明确了实验步骤,但是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对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会出现结论相同而过程不尽相同的现象,因此教师应给予每个小组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不论实验成功与否,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创意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鼓励学生谈出设计思路。对于不成功的小组,教师帮其分析原因,鼓励其课后重做。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结合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实验中工作态度认真严谨,相互合作良好的小组予以表扬,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的科学精神对于实验成功的重要性。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思考:我们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中,共分了几个步骤?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进一步设问:我们用这六个步骤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可不可以用这六个步骤来探究其他条件(如光)是否影响种子的萌发?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我们可以用这六个步骤来研究任何生物的生命现象,因为这是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让学生可以选其中一个(如光)作为进一步探究课题。
在学生简单讨论后,让他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行制定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实施探究(如,可用黑布包裹作为探究“光”因素的对照组。一周后学生会发现瓶子无论是否用黑布遮盖,瓶里的种子都会萌发,并完成探究报告。学生的探究报告既是对本节课教学情况的反馈,又可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过程性评价。然后把每位学生在整个实验探究中的表现通过自评、同学评和教师评都记录到其成长档案袋中。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各小组之间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现象及计算结果,教师再通过CAI课件分别展示完整的、无胚的、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的萌发状况(萌发长出健壮的幼苗、未萌发、幼苗发育瘦弱),让学生观察回答后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的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种子的自身条件有:完整的、活的胚,贮存时间短的,渡过了休眠期的种子。进而教师指导学生实物投影不同的种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和说明,例如,破损的、干瘪的、发育不够完善、贮存时间过长等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第四部分:种子萌发的过程
先由各小组根据实验现象描述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记录和结果,组间进行交流。教师再进一步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动态过程CAI课件,并引导学生注意: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胀破种皮,才能促使胚的发育。首先钻出种皮的结构是根,胚芽、胚轴、胚根分别发育成茎和叶、连接根和茎的部分、根。菜豆种子萌发的营养从子叶中获得,种子萌发的结果是:胚发育成新植物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种子的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如农业生产上如何促进种子的提早萌发?如果你到种子公司购买当年播种所需的种子,应选择什么样的种子呢?我国北方早春播种后,为什么要地膜覆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交流解答。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你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吗?你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吗?你能说出种子萌发需要那些条件吗?你认同了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及方法吗?你学会了抽样检测的方法吗?这样在温馨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学到了知识并掌握了方法。第六部分:达标检测
通过各种类型的选择和判断题,激励每位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第七部分:课后实践
自己动手培植豆芽,并进行品尝;继续培养菜豆种子的幼苗,并注意观察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做好记录,以备下节课进行交流。
专家点评
一些探究活动,要设计好课内外的结合
生命活动的探究,常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有间隔的课时组成的。于是,一些探究活动,必须妥善处理好课堂内外的结合。
“种子的萌发”,连续安排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两个探究活动,两个活动都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在教学处理上存在着困难。
关茜老师的做法是,把探究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即测定发芽率),连接在一起,在课内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计划、分工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集中总结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并在学生已经观察到萌发过程的基础上,以CAI课件展示萌发的动态过程。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时间利用上比较节约。
这个经验告诉我们,教科书上的内容及其顺序,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活动要巧妙地安排,这也是组织好教学活动的基本功。
第四篇: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指导思想:
本教学设计主要突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强调科学结论再探究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一般是绿色开花植物,具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用种子繁殖。绿色植物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它能有这么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用种子繁殖有很大联系。植物的生长需要植物种子的萌发,如果要研究植物种子的萌发就要先学习种子的结构,种子的结构主要有胚和种皮,胚又是由胚根、胚胚芽和子叶组成,它们各自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学习植物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当所有的条件都准备好了,种子就能安装一定的过程进行生长。本节教学内容并不难,时间也较充裕,应该适当安排学生活动,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分析与讨论获得结论。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方面
(1)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异同点。
(2)识记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2.能力方面
(1)初步学会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
(2)通过设计表格,列表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单、双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难点
1.解剖和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识记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
(1)种子的结构是本章的关键性问题,它阐明了种子是形成下一代植物体的基础,种子中具有将来发育成幼苗的基本结构——胚;学生只有了解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才能顺利地理解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原因,以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
(2)若要识记种子的结构,必须让学生亲自实验,动手动脑,解剖、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再通过归纳对比获得。这样既符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又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掌握探究生物体结构的实验方法。
2.玉米种子子叶、种皮和果皮的观察,是本课题的教学难点。因为:玉米种子的子叶有一片且很薄,不易观察;玉米种子的种皮和果皮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很难分开,不容易观察。
教具准备
1.课前1~2天,浸泡粒大完整的双子叶植物种子(菜豆、大豆、蚕豆、花生)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玉米、小麦)。注意,若天气较热,浸泡一天后要及时换水,以防腐烂。2.材料用具:培养皿、解剖刀、解剖针,镊子、放大镜、稀释的碘液,滴管。
3.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外形和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的剪贴图(或CAI课件)。
4.准备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装置。
5.课前将学生分成5组,根据家乡植物种类调查结果,每组绘制一种家乡常见植物(代表一类植物)的头饰,以备课上使用。
6.课前学生收集各种被子植物的种子,浸湿后以备课上使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从形形色色的 植物引到被子 植物,然后提 通过学生做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实验,分组讨论:比较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
课后让学生设计种子萌发实验,观察种子萌发过程。既出种子萌发后 → 使学生识记种子→ 构,并自己设→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能发育成一株 新的植物体。的结构及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
计表格,书面表达并交流汇报。
2.教学过程说明:
(1)本节课题的引入,可以从复习形形色色的植物引到被子植物。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被子植物多达20多万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人类若想保护大自然,更好地利用被子植物。首先就要了解被子植物的生
奠定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这里有许多‘为什么’等着你们来探究!”教师提出: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通过学生观察所收集的和教师准备的各种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种子,认识种子的多样性,知道不同种子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各不相同,然后提出:不同种子的结构是否也不同呢?
(3)关于观察菜豆种子的实验。
①分发给学生干燥的、软的和刚萌发的(胚根刚钻出种皮)的菜豆种子各一粒。学生往往因种子小且常见,只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忽略了对种子结构的细心观察,教师应指出要进行探索研究,必须有正确的方法步骤,不能急于一刀切开无目标的先睹为快。
②通过观察刚萌发的菜豆种子,发现种子的外面包着一层种皮;再观察浸软的种子种皮上的细小结构及作用,其中种孔的观察较困难,可以让学生用力捏一下泡透的种子,注意观察种脐附近的现象——有水流出,水流出处即种孔;然后剥下种皮,感觉种皮的坚韧性,理解其功能。
③观察菜豆种子的胚: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两个豆瓣(否则易将两片子叶掰断),指导学生认识两个豆瓣即两片子叶,肥厚,储存营养物质。提醒学生动作要轻,用放大镜观察两个豆瓣的连接部分,已钻出种皮的一端是胚根,另一端有两片幼叶的是胚芽,中间连结胚根及胚芽的是胚轴。用镊子夹住胚根井轻轻抬起,观察清楚胚根、胚轴、胚芽与子叶的关系,明确与子叶相连的部分是胚轴,为以后种子萌发时子叶通过胚轴输送营养物质给胚根、胚芽打下基础。然后讲述胚各部分的作用。最后总结菜豆种子的结构。
(4)关于观察玉米种子的实验。
①在解剖种子时,正确掌握解剖的切面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当用种子的模型或挂图讲清什么是横切面和纵切面,这对以后的生物课教学也是很重要的。
②分发玉米种子后,讲清玉米的种子实际是果实,即其果皮和种皮是紧紧贴在一起的,很难分开,应细心观察。
③学生按课本第44页图III—3的提示,沿着隆起的一侧切开种子。选与挂图一致的那半粒种子,以利于学生结合挂图进行观察。在切面上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在果皮和种皮之内,呈蓝色的部分是胚乳,贮存营养物质(淀粉是其中的一种,遇碘变蓝,所以胚乳呈蓝色);呈黄褐色的部分是胚。用放大镜观察,还可以用解剖针轻轻地挑起胚的两端:靠上部的是胚芽;靠下部的是胚根;中间挑不动的是胚轴。胚轴与一片大的子叶相连。这片子叶紧紧贴在胚乳下面,呈薄片状,所以不储存营养物质。玉米子叶的观察是难点,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可以自制一张剪贴图来讲胚各部分的位置关系(剪贴图的制法是:照着现有的王米种子结构的挂图,绘制一个与挂图上的胚同等大小的胚的结构图剪下来,并把子叶与胚根、胚芽之间的连线剪开,仅让子叶与胚轴相连。再将这张图贴在原挂图的胚部,使子叶与胚根、胚芽的边缘游离,教学时用手掀开即可),或设计CAl课件(在玉米种子结构上各部分可各自闪动,利于学生识别。可以去掉胚根和胚芽,显示胚轴与子叶相连及子叶的位置。最后总结玉米种子的结构,明确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5)让学生对照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来观察自己带来的种子,并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认识从局部上升到整体,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种子结构的完整概念。
(6)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分组讨论并列表比较(自己设计表格)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在班级交流。
(7)课后实验——分发给学生菜豆和玉米种子若干粒和“观察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的实验报告,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准备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真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实验报告中的讨论题。这样安排是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对实验的思路、方法和过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对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缺乏自信,有一定的困难。所以采用先让学生按要求做,在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理解这样做的原因;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实践,找出解决的办法,改进实验(即创新)。这样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创新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增强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信心。
板书设计:
种子的结构 : 胚根:发育成幼根
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
胚 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子叶:提供营养,最终消失
胚乳:单子叶植物提供营养
种皮: 种子的最外层结构,有保护种子的作用。
第五篇: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蚕豆种子的构造:由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组成。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3、运用感观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4、培养探究种子奥秘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种子的内部构造;观察发芽的蚕豆,各部分的作用。【教学难点】
认识胚根和胚芽、了解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各类种子、发芽不同时期的蚕豆、镊子、小刀、放大镜、观察记录表、相关课件。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知道生活中的各种植物的种子,但对于种子的内部构造并不了解,他们可能对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产生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小猫种鱼的图片)听过这个故事吗? 小猫很有趣,农民伯伯种的是植物的„„
2、出示各种各样的种子,讨论不同点。
3、每一种种子都有自已独一无二的特征,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如果条件合适,他们就会发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种子萌发的秘密,(板书课题)到种子的内部去探个究竟。
4、这里的“萌发”是什么意思?(发芽)
二、研究种子外部结构
1、那么,种子的外表有什么地方是相似的?
2、交流:都有一层皮,上面有一个月芽形的痕迹。
3、讲解:种子最外面这层皮叫种皮,想想它对种子有什么作用?(保护)在种皮上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哪儿?
它是种子从果实上脱落后留下的痕迹叫种脐,在种脐一端有个小孔,叫种孔。猜猜种孔有什么作用?(水分容易从种孔进入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三、研究浸泡的种子
1、刚才直接用眼观察,得到了许多科学信息,你们想不想知道种皮保护着怎样的生命呢?试着分一下,怎么样?
2、引导——浸泡
3、这三个烧杯是老师提前一天浸泡的10粒花生、油菜、黄豆的种子,当初这三个烧杯里分别放了200毫升水,现在你发现了什么?
4、这水到哪儿去了?(种子吸收了。)
5、种子吸收了水分有什么变化吗?(胖胖的,软软的,种皮像要涨破似的)
三、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1、这些可爱的种子,现在我们可以和它们亲密接触了!
2、你准备怎么观察?
(请一生上前示范剥去种皮的过程)提问要注意什么?(简介镊子的使用)
3、观察剥去种皮的种子。
4、继续观察:小心地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在这两片豆瓣的连接处有什么,是什么样的?
5、画图记录种子的内部。
4、各组操作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5、你能展示一下你的发现吗?
6、将这些种子的种皮剥开后,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些共同点,是什么?(都能分成两半;都有一个小芽等。)几片子叶?(两片)凡是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所以蚕豆是双子叶植物。还有,„„是双子叶植物,„„也是双子叶植物。这个“小芽”是什么?(板书:胚根、胚芽)下面大家在你手中的种子里找一找胚根、胚芽。课件材料中指出胚根、胚芽。
8、找到了吗?在你画的图中标出胚根、胚芽、子叶各部分。
9、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四、观察发芽的蚕豆
1、你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胚根、胚芽、子叶这些结构以后长成什么?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谁能猜猜看?
2、学生猜测。
3、大家的猜测很丰富!但要想知道结果,有什么好方法?
4、实验其实很简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盒子,只要垫上一些棉花,并保持棉花湿润,然后把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上面就可以了。会做吗?
5、重点记录内容的讨论。
6、实验操作记录:
1)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2)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3)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7、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8、讨论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9、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种子萌发长成一棵植物的情景?
五、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