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荒漠化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土地荒漠化是全球的环境灾害,他已经影响了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六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这些地区。目前,全球荒漠化的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每年因荒漠化而遭受的损失达420亿美元。
1、你经常参加植树活动吗?
2、你平时有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习惯吗?
3、你的口袋里是不是早就不见了手帕的踪影,换成时髦的纸巾了?
一、荒漠化
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思考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活动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阅读P19 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指导读图
课本图2.12“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
思考: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点拨: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
思考: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点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六、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第二篇: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过程。
2: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特征 2:荒漠化形成的认为原因 2:【学法指导】
比较法,图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透明,称之为生命的绿洲,现如今戈壁一望无际,无一棵青草,无一条小溪,风蚀丹丘,沙堆连绵,连飞鸟也不敢穿越,是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2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注意下列问题 ① 什么叫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③ 干旱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教学过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1.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与人类过的经济活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影响: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5.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②一些农牧民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沙破坏植被。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从事过度农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材料,了解如下问题:(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点拨:在从气温方面,降水方面分析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
2.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
3.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 2.形成 3.主要表现
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第三篇:土地荒漠化论文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研究论文 摘要: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生态灾难,也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当前,我国荒漠化最严重地区当属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地区的荒漠化速度不断加快,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对于如何进行沙漠化的防治,是生存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开展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荒漠化防治执行政策;内蒙古;
一、什么是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
①观的环境退化过程。由荒漠化的定义可知,在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面前,人类
没有加之以保护,反而进行过度的、不合理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了大面积的土地荒漠化。我国已有1/4以上国土出现荒漠化,其中95%以上的荒漠化土地集中在西部7省区,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给国计民生带来极大困难,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一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
二、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
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中国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第一,在干旱半干早及部分半湿润地带,在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滥垦、滥牧和滥伐等)破坏植被的条件下,风力作用于沙质沉积物的地表时,地面出现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这种荒漠化现象主要存在于我国内蒙古等地区。
第二,在湿润及半湿润地带,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陡坡开垦、滥伐森林及烧荒等),当流水侵蚀于土状堆积物(如红土、黄土)或深厚风化壳的地表及松散岩石(如页岩等)时,便出现切割破碎的劣地景观或岩石裸露的坡地景观,土地荒芜,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这种情况如发生在红土及红色岩系地区就称之为“红色荒漠化”,发生在石灰岩等地区,表土被冲刷成为石山荒漠化,而在泥石流滑坡等活动濒繁的河谷地区就出现砾质荒漠化(砂石化)。典型的地区是黄土高原等地。
三、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
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②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这些县(旗)大部分位于西部地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众所周知的内蒙古的天堂草原,现如今已寥寥无几。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达80 560平方千米;其次是新疆,沙化总面积为30471平方千米;陕北地区沙化21686平方千米;甘肃沙化面积10736平方千米;宁夏沙化面积10215平方千米;青海沙化面积亦达到4400多平方千米。在上述沙化土地中,正在沙漠化的土地约67000平方千米,③强烈沙漠化的土地约60000平方千米,严重沙漠化的土地约35000平方千米。陕
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锡林郭勒及察哈尔草原,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除沙漠化和石漠化外,水土流失等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也相当普遍。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1999年西北各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6.22万平方千米,西南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5.99万平方千米,宁夏的水土流失率达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高出全国平均值的1至3倍。④由于水土流失,地力不断下降,不少原本适宜农牧的地方也出现了荒漠化的倾向。
四、导致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充足的沙源
充足的沙源是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同时,西部地区的降水较少,这更加重了沙漠化的蔓延。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2不合理的农垦和过度放牧
虽然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大大加速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只经济效益,不注重自然环境;只注重开荒种田,不注重多种经营。对于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地方,进行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对其他地方则视而不见或很少过问。有的为了扩大马羊的生存空间,不惜破坏庄稼,把农田变为牧场;有的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砍伐森林,开垦草场,把宜林宜牧地区变为农业区。而滥垦滥牧、毁坏森林和粗放的耕作方式则直接影响着西部土地荒漠化的进程,对西部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只图一时的利益,而不
顾草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进行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往往因牲畜密度过大,引起土壤板结而产草量减少,还可能导致草原植被结构破坏,即牲畜可利用牧草种群急剧衰败,而牲畜不可利用的其它植物种群却迅速旺盛起来,最终阻碍牧业发展。内蒙古由于过度放牧,导致13.3万多公顷草场严重退化,后山地区已有175户牧民被迫迁移他乡。目前,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都远远超过理论载畜量,过牧直接导致草本植物生长量下降,覆盖度降低,某些地段地表裸露,使固定沙地或砂丘活化,在风力的作用下,首先在植被稀疏地段造成风蚀突破口,沙砾撞击、生草层被掩埋或风蚀流动,植被衰退死亡,促使荒漠化的形成。3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的失误也是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20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造成全国森林的严重破坏; 60年代的大量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破坏了森林和草原,使陡坡耕地大量增加; 80年代无序地开发矿藏,加速了工业荒漠化的进程。
五、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策略
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制约着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荒漠化的土地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治理西部荒漠化的土地呢?
个人认为,要治理好西部荒漠化的土地,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危害,认识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土地荒漠化的历程来看,西部土地荒漠化呈现出不断加快的趋势:时间离现在越近,土地荒漠化的频率就越快,强度也就越大。我本人就是来自西部的内蒙古,所以对当地土地沙漠化也是有所见闻的。每年由于荒漠化,在春季来临时,就会频繁受到沙尘暴来袭,严重时能见度几乎为零。所以,不论身处北方还是身处南方的人,都应该对土地荒漠化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思想上认识到荒漠化的严重性,从而在行动措施上相处解决荒漠化的途径。
其次,要正确认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目前,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土地荒漠化了,在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人类破坏环境的痕迹,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解决土地荒漠化和其他环境问题的关键。人类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人类能够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牢固的生态意识,减少对自然的破坏活动,使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就完全可以防止或减少荒漠化的发生。只有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生态恢复机能,发挥民众保护环境的主观能动性,兴利除弊,未雨绸缪,才能在治理西部荒漠化土地的过程中有较大的建树。
再者,要积极创新,创造防止土地荒漠化的科学方法。例如内蒙古防止草原沙化的措施就可以借鉴。内蒙古以自身草原的区域性特点,在不同的草原区域内实行不同的防治政策。东部草原主要为草甸草原,治理区降雨量一般在400ram以上,引起该草原退化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过牧、滥牧。因此该治理区草原治理主要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为主,继续加大退牧还草工程休牧和划区轮牧力度。在立地条件优越的地块,以家庭牧场为单位,小规模开发饲草料基地;在半农半牧区,以建设为主,实行全年禁牧,积极扩大人工草地和饲料地面积,发展农区畜牧业;建设人工饲草、饲料作物基地。中部的地带性草地类型警带状由东南到西北分别属于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区4个亚地带,草地类型不同,恢复难易不一,其退化原因不同,治理措施亦有不同。分析该地区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过载、滥牧。网此该地区草原治理的主要指导方针是推行禁牧、积极促进植被恢复、并积极结合小流域治理。内蒙古西部地区沙漠
面积较大,草原整体荒漠化严重,造成这种严重荒漠的原因除了超载过牧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樵采。因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实施全面禁牧,移民,加强绿洲农业生态建设,适度发展绿洲农业,向产业多元化转移。多元化的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内蒙古的荒漠化发展。
六、总结
我们一直在为解决土地荒漠化作出努力。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创造了世界人工造林的奇迹。目前,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4667万公顷,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为16.55%。在世界森林资源持续下降的趋势中,中国保持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世界上保留森林最多的十五个国家之一。1998年至2001年,中央政府投入427亿元用于贫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地区的植被保护、当地农民补贴、鼓励将过度开垦的农田转化为树林和草场等项目。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面展开,到2003年,全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27万公顷。退耕还林的成效已初步显现,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一项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措施是1998年开始启动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该工程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停止砍伐天然林。在多个地区,昔日的伐木工人如今变成了护林人。按照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报告的目标,到2050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8%,净增森林面积为11000万公顷。但是,中国的土地荒漠化治理还任重而道远,要想彻底解决土地荒漠化问题,不仅需要现代人的努力,还需要更多的后辈人才去实践。同时,我们也期盼国家和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为防止土地荒漠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我们也呼吁每一个人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让自己的家园更加美好。
① 摘自百度百科
② 摘自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
③ 摘自陆大道等的《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
④ 摘自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第四篇:荒漠化案例
《荒漠化》课堂实录
【导入】
【设问】什么是荒漠化?注意区分荒漠化和荒漠扩张有什么不同?荒漠化的分布地区?
【板书】
一、荒漠化的成因
1、形成过程
2、概念
【学生】:一起回答出荒漠化的形成和分布
【设问】: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和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学生】:找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引导】:看北斗地图
50页、书上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师小结】
1.自然原因——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潜在因素:干旱的自然特征(2)气候异常
2.人为原因——教学重点
两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
(4)灌溉不当——土地次生盐碱化
【学生】:完成20页的活动
【设问】:荒漠化的该如何防治? 【学生】:看书找出防治措施
【板书】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 核心
2、荒漠化防治的 内容
3、荒漠化防治的 原则
4、荒漠化防治的 措施 【课堂总结】
课后思考:这节课给我的感受只是知识点的罗列,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注重对学生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地理,整堂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精神状态不佳课堂死板,学习兴趣淡薄,课堂的提问价值不大,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教学效率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教学
建议:用“引导—探究”法来学习地理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究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五篇: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发布者: 李建荣 发布时间: 2011-11-20 9:11:05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 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 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重点难点
1.荒漠化的危害。
2.荒漠化的整治模式(措施)。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 展示景观图片、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教师讲述]楼兰文明的衰落源于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淹没,生态环境恶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荒漠化,那么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内容,概念学习。
[引导提问]说起土地荒漠化,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黄沙滚滚,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说说看“ 荒漠化”就是土地的沙漠化吗?
[知识运用]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荒漠化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
(展示荒漠化景观图)通过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
[过渡]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都有哪些危害呢?
[学生回答]
二、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过渡]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展示世界荒漠化分布图)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学生看图回答]西北地区
[提问引导]为什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否有关系呢?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来分析一下。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小组合作。展示探究结果。
[引导提问]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荒漠化与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析](学生回答)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在平地上权衡利弊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因此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
[案例分析]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但由人类的剧烈活动,黄土高原如今到处千沟万壑,成为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析]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地退化。
[小结] 我们大体知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的因素,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因此它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与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展示PPT]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原因 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展示PPT] 过度农垦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那应该如何治理荒漠化呢?
三、荒漠化的治理
[案例教学]近几十年来,新疆的荒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塔里木盆地的大沙漠以每年5~100米的速度扩展在塔里木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大,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在干涸的土地上。
[探究]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 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角色扮演]
2、如果你是该地区的环保局长,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你应该怎么做?
[小组合作学习]四人一组,确定以为同学担任局长,其他人扮演局长的智囊团,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的荒漠化提出解决的方案。
[成果展示]各组组长发表本组的观点,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
[教师小结]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指导读图] “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区造林示意图”及文字介绍:西北、华北、东北的“三北”地区,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沙地和戈壁,形成长达4000千米-。5000千米的风沙线,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人口增长超过了当地的自然承载能力,这里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从1978年起,国家开展了“三北”防护林网体系的建设,它横跨13个省级行政区,绵延4480千米,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40%以上,整个工程计划在2050年全部完成,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知识拓展] 我国“141”绿色工程: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141”为主体的绿色工程建设。即: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础)、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1个工程(治沙工程)。
[过渡]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与自然条件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
四、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师讲述]科技人员通过建立防治荒漠化试验推广站,在几十年的治沙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其中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造林等不少造林技术居世界依靠地位。
[过渡]荒漠化主要是在潜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固沙植被遭破坏而引起,因此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在荒漠地区恢复或种植植物,需选用具有适应这样的生态环境的植物。
[指导读图]图片“几种优良的固沙植物”(见备课资料),略作介绍,指导学生读图 “植物固沙成果显著”,以加深印象。[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