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教案
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教案
www.xiexiebang.com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一、教学目标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征服玛雅文明后古典期玛雅文明的时空范围、中心;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的过程西班牙人征服玛雅文明与玛雅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探究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地图分析问题探究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玛雅考古的开端西班牙人在玛雅地区的零星探察活动;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活动探究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及影响情景再现问题探究斯蒂芬斯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启示与疑问玛雅考古的变革玛雅考古变革的历程阅读分析由于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意义。难点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发现:征服玛雅文明,玛雅考古的开端和玛雅考古的变革。征服玛雅文明是指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残,由此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失落,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神秘和陌生;玛雅考古的开端和变革是指玛雅文明消失数百年之后,经过几代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重新发现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玛雅文明了解程度所限,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和图表资料,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失落和重新发现的感性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玛雅文明奠定基础。本课引言开门见山,叙述了玛雅文明发现关键过程,强调了关键发现的时间:1839年10月;地点:尤卡坦半岛东岸;人物:美国著名游记作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历史作用: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导言文字、情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导航:(1)文中的两人旅行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他们的旅行成为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在学生回答问题并存有疑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探究。第一目“征服玛雅文明”教材以时间、空间为坐标主要讲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同时还开门见山地明确了“玛雅”一词的,“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殖民者到来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1)关于“玛雅”的,地理范围和发展状况由于“玛雅”一词是本章、本节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玛雅”的空间概念,然后阅读教材,弄清“玛雅”一词的。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能力,明确本目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是指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的“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关于“玛雅”一词的,还有另一种说法。1502年,哥伦布在第四次前往美洲的航海途中,在离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的地方,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独木舟上载着男女老少和各种货物。在这次邂逅中,欧洲人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些人来自一个他们称之为“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玛雅”一词的两种都与西班牙人有关。9世纪,古典期的玛雅文明戛然而止后,10世纪在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关于“玛雅地区”,教材分别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的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二是玛雅地区的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或者相当于英国加上爱尔兰。据【历史纵横】1992年9月在尼加拉瓜中北部的考古中,发现了6座玛雅金字塔,且不属于上述玛雅地区的范畴。据中新网XX年6月1日报道:考古学家在尼加拉瓜的大西洋沿岸的克格拉希尔镇附近地区发现了玛雅文化前的远古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祭祀中使用的圆柱的生产中心。这里出土的陶器和在伯利兹发现的“古典时期”前的文物相似。这里发现的圆柱与在墨西哥的多个遗址发现的、作为祭祀用途的圆柱相同。专家指出,克格拉希尔遗址的发现,显示玛雅文化所涵括的范围,比考古学家原先认为的广大。考古学家继续在克格拉希尔遗址进行研究,并相信能揭示不同社会和习俗最终被伟大的玛雅文化所同化。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西欧文明发展程度: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大。15世纪晚期,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了海上探险。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和她的丈夫菲迪南大公的支持下,横渡茫茫大西洋,到达了哥伦布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当地的居民也因此被称为“印第安人”。此时,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中,玛雅文明已经接近尾声,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秘鲁的印加文明尚处于鼎盛时期,但远古文明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2)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教材从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地区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文化的毁灭两方面展开。首先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中美洲的军事征服,军事征服按时间进程和空间变换展开。西班牙人征服西印度群岛之后,便从古巴的哈瓦那基地开始向大陆进犯。1517年,西班牙人科多巴率船队从他们在美洲的统治中心哈瓦那出发,目标向西到附近岛屿上抓捕土著居民充当奴隶,偶然来到尤卡坦半岛北部沿岸,首次见到玛雅人的海滨城市。西班牙人发现半岛上不仅有城郭和居民,还有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于是迅速冲上海岸,掠夺神庙里的财物。玛雅武士奋起抵抗,装备精良的西班牙人伤亡惨重,科多巴“悲伤地返回古巴”。这是殖民者第一次探险中美洲大陆。1518年,对科多巴有关金子的报告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古巴殖民总督韦拉斯克兹,拼凑了一支有四条船,200人组成的船队,在他的侄子格里加尔瓦率领下远征尤卡坦。在尤卡坦东岸的墨西哥湾巡行时他们对玛雅城市土伦美丽壮观的海滨风光赞叹不已。随后他们又来到尤卡坦西岸,在塔巴斯科地区进行抢劫,最终到达了北部的帕努克河。在返航途中他们又来到查姆坡同报仇,结果又被重创。格里加尔瓦在战斗中负伤,回到哈瓦那后不久死去。格里加尔瓦的航海在古巴引起了极大的激情。尤卡坦地区被认为是块遍地黄金和富饶的土地,深处墨西哥湾西北大陆腹地,有着上千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更有大量的他们梦寐以求的金银玉石。等待着冒险家来掠夺它的财富。1519年4月,一个名叫科尔特斯的征服者纠集11条船和500人,配备了马匹与大炮第三次向尤卡坦半岛进发,在半岛西部海岸塔瓦斯科海岸,击败了当地的玛雅人后成功登陆。8月,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踏进阿兹特克帝国首都铁诺支第特兰。善良的阿兹特克人毫无戒备,把白人当作远方光临的和平客商,给以热情招待。然而强盗们要的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和财富,科尔特斯对阿兹特克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殖民战争。在铁诺支第特兰的攻防中,出现了美洲殖民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战斗,1521年8月,经过激烈巷战,城市终于陷落,守城军民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整个城市六分之五的建筑被毁坏。巴黎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位目击者写的长诗《特诺奇蒂特兰被围的最后几天》。诗中写道:大路上满是折断的箭簇,撕掉的头发散落各处。房子被掀去了屋顶,墙壁被鲜血染红。科尔特斯在铁诺支第特兰的废墟上重建新城,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城。1522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任命科尔特斯为副王,以墨西哥城为中心设立了“新西班牙副王辖区”。后来,这个副王辖区成为西班牙人向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基地。随后,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矛头伸向玛雅。1523年12月,科尔特斯的部下阿尔瓦拉多奉命征服了现今危地马拉一带。接着,他们又占领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环抱的地区,侵入现在的洪都拉斯,进攻尤卡坦,成立了“危地马拉都督区”。1527年开始,科尔特斯的另一部下蒙特宙先从东部征服尤卡坦地区,后从西部对尤卡坦进行征服。经过20年持续斗争,终于在1547年最终使尤卡坦地区臣服。16世纪下半期以后,玛雅地区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然而当时玛雅的最大灾难,莫过于玛雅人内战的浩劫和外来的疾病。几十年的战争和天花、结核等疾病,夺走了上百万玛雅人的生命。玛雅人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征服者领地上的奴隶。但玛雅人的反抗斗争一直在进行,墨西哥境内的最后几起玛雅人的革命直到1901年才被平息。本目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军事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文化侵略,直接毁灭了玛雅文明。西班牙天主教的神父们,还要铲除玛雅人的宗教和文化,代之以天主教统治。16世纪中叶,玛雅人委派通译者佳觉向西班牙殖民者的随军大主教迪那戈·德·兰达介绍了自己文化经典中的宝贵内容。玛雅经书中记载着精确的历法,比起教会认可的格雷戈里公历(通用迄今)要高明得多,每年误差才1分钟,也就是说大约1500年才差一天。玛雅人的经书中还记载着不止一次的大洪水,人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洪水前数十万年,这与《圣经·创世纪》关于洪水的说法大相径庭。玛雅人对行星运行轨道的深刻理解,远胜于与上帝创世神圣地联系在一起的地心说。1562年,大主教兰达为了彻底地从精神上消灭玛雅人,传播他的上帝的福音,竟然野蛮地下令烧毁所有的玛雅文献。用象形文字记载的玛雅历史、文化、科学、哲学全都成了劫后灰烬。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位上帝的使者也把欧洲中世纪最可耻的火刑柱搬到了“新大陆”。难以计数的玛雅祭司惨死于熊熊烈焰之中,带走了只有他们才通晓的玛雅文明成就。兰达大主教的所作所为,比中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大利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繁花广场,不知还要恶劣多少倍。他烧毁的是人类花了数千年时间在西半球培育的最为光彩夺目的文明。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就这样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这一悲剧的直接恶果直到今天还在让人品尝。许许多多致力于玛雅文明研究的专家都试图破译玛雅象形文字,从而解决文化史、科技史上的若干重要课题。今天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在庙宇、墓室的墙壁上,在金字塔和纪年石碑上,在陶器、玉器和贝壳上,发现大量的象形文字。有一座金字塔,台阶上竟然雕刻着2500个象形文字。经调查,大约发现了850多个各不相同的字符,3000多个词汇。由于解读这些文字符号的艰难,人们对玛雅文明的了解还大多仰仗玛雅文明的罪魁祸首兰达的记录。兰达的著作《尤卡坦风物志》在玛雅考古学界是无可争议的权威之作。兰达焚书之后,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玛雅经文少得可怜。但总算没有斩尽杀绝,幸存的玛雅经文有4部,分别根据收藏地点或发现者来命名,为《德里斯顿抄本》《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格罗里那抄本》。抄本,顾名思义,这些经书并不是玛雅最早文献的原件,而是祭司们在数百年中陆续抄录绘写的复制品。就是这仅存的4部抄本,为人们窥望玛雅智慧开启了一扇美妙的窗门。教学建议。可以悬挂中美洲地图,请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教材编写叙述的意图,对照地图解决如下问题:“玛雅文明”中“玛雅”名称的依据是什么?玛雅地区在中美洲的何处?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是怎样失落的?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和方式,可结合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配合大量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既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后果,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时间对玛雅考古产生的消极影响等角度考虑。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结合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文明的破坏情况,谈谈西方侵略者“文明”外衣下的罪恶勾当。第二目“玛雅考古的开端”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西班牙追求金银玉石物质财富的零星探险、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大三角”周围有计划的考古、“大三角”中心的解密等几个方面揭示了玛雅考古的开端。(1)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和西班牙人在玛雅的零散的探险。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和西班牙人对玛雅遗址的态度,从两方面介绍早期玛雅考古的状况。玛雅土著居民很早就知道丛林之中隐藏着石头遗址,但没人进行过认真的探索。西班牙人征服玛雅之后,西方人有了接触这些遗址的机会。在对玛雅遗址感兴趣的西方人中,既有天主教神父、退役军官,也有学者、殖民地官员和外交官。他们怀着各种物资财富的目的,走进玛雅的城市废墟。结果,许多珍贵文物或者遭到破坏,或者被运到西方各国。尤卡坦半岛上最重要的现代城市梅里达,即墨西哥尤卡坦州府所在地,1542年建立殖民城市,是殖民扩张势力在玛雅地区的中心。梅里达的附近就有玛雅古代最重要的几座城市,包括玛雅潘、乌斯马尔这样赫亮的名字。然而,戴了眼罩的人们对于眼皮底下的文化成就并没有多看一眼,听任它沉睡数百年之久。很长时间里,西班牙人只是在玛雅从事零散的探险活动,1773年以后,西方各国的探险者,才正式着手对玛雅的城市遗址进行探察。西班牙的兰达大主教于1566年,见到丛林中如高塔般威风凛凛的神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连数月之后,他作了如下的笔记:“都是用雕凿得十分精细的石块砌成的,尽管当地没有任何金属器具可用。”1822年英国人陆续着手研究玛雅文化,并推论说,玛雅文明是由旧约圣经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所建造的。18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北危地马拉总督胡安·加林杜来到了崎岖的丛林,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科班这两处废墟遗址。另一名叫金·佛雷德里克·瓦尔德克的冒险家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去了帕伦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对废墟遗址进行了素描。18世纪晚期,一些勇莽的旅行者开始对这些废墟打上了主意。墨西哥军官安东尼·德里奥,于1786年探察了位于墨西哥南部帕伦克的废墟。20年后,另一名军官几勒尔莫·都潘克斯再次专访帕伦克时写道:“除了飞鸟外,其他动物极难通过,小径盘旋于崖顶,婉蜒于山间„„”两名军官对帕伦克废墟遗址的描述于19世纪初期发表,但由于刊载的杂志名气不大,他俩的描述未能吸引世界的注意。中美洲热带丛林的覆盖,草莽泥土的掩藏,这些并不是真正造成文明“消逝”而需要“发现”的原因。草木泥土挡不住人们的慧眼,而来自文化的视盲症才最为有害。(2)斯蒂芬斯的玛雅探险及影响。教材主要从斯蒂芬斯探险的路线、著述,介绍了斯蒂芬斯在玛雅考古的地位和影响。不难看出,对玛雅文化重新燃起的热情是伴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而出现的。只有到了19世纪,人们才渐渐获得了新的文化眼光,人们才“发现”了玛雅文明的价值。美国著名旅行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拜读了前人饶有兴趣的游记之后,斯蒂芬斯显然大惑不解,他不懂为什么这样的报告未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兴趣。他毅然决定由他和卡瑟伍德共同担当起这一重任,即把中美洲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废墟推向世界。由此,斯蒂芬斯致力研究玛雅文化,可说是玛雅的真正“发现者”。虽然,他不是寻访中美洲遗址的第一人,但他却是第一位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一般大众走向中美洲遗址的人。在他之后,对玛雅文明凭空臆想的浪漫时代终告结束。因此,在玛雅文明的发现过程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既是最后一位探险者,又是第一位严肃的学者。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埃及、阿拉伯、皮特拉和圣地旅途见闻》和《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和波兰旅途见闻》)。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一份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由此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这样,斯蒂芬斯就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1836年,他在伦敦结识了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 一位英国青年建筑师兼优秀的素描画家,同样也热爱旅行。这两位青年一见如故,谈旅行、探险,卡瑟伍德当下推荐他去读一部作品:附有瓦尔德克版画插图的德里奥报告。斯蒂芬斯回到纽约,马上在书店里找到瓦尔德克的《尤卡坦省览胜记》。作品内石版画表现的美学价值,令他盛赞不已,肯定这些废墟确实又美又别具一格。敏锐的判断能力告诉他:报导一个辉煌、富异国情调、实际上闻所未闻的文明的废墟,大众必会产生兴趣。但是当时中美洲大陆正烽火四起。1838年之前,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都属于中美洲联邦。联邦的支持者、各邦分裂主义分子和印第安反抗部落之间,内战方酣。局势如此,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自然无法前往游览。但不久机会来了,美国驻中美洲领事突然去世,斯蒂芬斯立刻毛遂自荐。这样,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总算于1839年10月乘“玛丽·安”号从纽约港起程,驶向尤卡坦半岛东岸的伯利兹城。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到达中美洲大陆的时候,玛雅的古代文明遗迹早已封闭了。他们雇佣了当地的向导,几天跋涉之后在科班谷地,看见了一条河,河的对面是长长的石墙似的建筑,虽然有些地方已是残缺不全,小树和灌木丛生,但他俩仍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座巨大石建筑的遗迹。斯蒂芬斯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我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梯往上爬,有的地方还完整无缺,有的却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所拱翻,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由于丛林杂草的覆盖,很难辨认出它的形状。”尽管科班几乎大部分都被热带雨林所吞没,但是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还是找到了半圆形的竞技场;美洲虎的雕像;还有砖石建筑上部巨大的石雕头像。金字塔的顶部简直就是一座人工的石头山,顶部上原来是一座庙宇,墙体已全部倒塌,并被无花果的盘根所覆盖。周围全围立着石碑或有雕花的石柱。有些雕刻内容显然是人和动物,还有一些图像他们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认为“科班绝不逊色于埃及任何一座著名的金字塔”。为了急于探察更多的废墟遗址,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穿过危地马拉,进入了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地区,继续进行范围广泛的探测旅行。他们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乌斯马尔等四十来座顺路就可以到达的玛雅城市遗址。斯蒂芬斯注意到新发现遗址的石碑上刻有许多和科班石碑上相似的图像。由此,他再结合前人的发现,敏锐地觉察到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呈三角形分布。这个巨大的三角形,底边右为科班,左是帕伦克,顶角就是尤卡坦半岛。同时,他还断定玛雅地区曾经为一个单一的种族所占领,并且玛雅人的文化艺术是独立存在的,决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已知种族,属于一个新的文明。由此,斯蒂芬斯断然拒绝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文明扩散论,坚信这些废墟遗址肯定源于美洲本土,其建造者和现在还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的祖先有相当接近的关系。随着这一论断的宣布,玛雅文化研究从此诞生。在前后两次的玛雅遗址的探察中,斯蒂芬斯都要缜密记述遗址中纪年碑、金字塔和宫殿等重要发现,卡瑟伍德则仔细临摹,创作出大量逼真的素描和绘画作品,两人合作得相得益彰,为时代树立了新准则。回到纽约后,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发现,写成两本带插图的著作,并于1841年和1843年先后出版(1841年,发表《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纪闻》;1843年发表他们第二次到尤卡坦半岛经历《尤卡坦纪闻》)。这两部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问世后几十次再版。他们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些城市的存在。在此之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斯蒂芬斯的名字,也因此与玛雅文明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著作也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3)玛雅大三角中心遗址揭秘和考古开端的成就。不过,斯蒂芬斯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大三角”的周边地区,并没涉及三角中心的秘密。1848年,莫德思托·孟德斯等在三角中心地区危地马拉的佩藤州,找到了玛雅最大的城市蒂卡尔的遗址。这里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主要中心。到20世纪早期,被发现的玛雅古城遗址,已经数以百计,布满“大三角”的核心地区。学者们对“大三角”边缘和核心的文物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最终肯定了斯蒂芬斯的判断: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来讨论如下问题:玛雅文明是如何发现的?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什么是玛雅文明的“大三角”?玛雅文明的发现和“大三角”有什么关系?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让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玛雅考古的“开端”,提示学生阅读联想“分水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他们的成就,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过程,建议请学生阅读【资料回放】,生动地再现玛雅文明发现的历史片段。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路线进程和玛雅文明的“大三角”,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插图、地图,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第三目“玛雅考古的变革”教材从玛雅考古变革的表现、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玛雅考古的成就三个方面,展示了玛雅文明研究的现状。(1)玛雅考古变革的三个方面表现。从斯蒂芬斯时代开始,若干学术团体或个人开始致力于拼凑玛雅神秘拼图。早期玛雅研究主要是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偶尔能得到博物馆或大学的资助;公共机构介入研究活动后,学者们可以组成小分队,在某个特定遗址通力合作,开展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不再以旅行者和探险家为主,而是专业的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玛雅考古的目的,从过去的挖宝探宝,转变成科学发掘和学术研究。(2)为玛雅考古变革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严肃正规的考古工作于19世纪80年代在科班展开。哈佛大学的考古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在1888年到1915年之间向玛雅地区派出了若干探险队。每一支探险队都由业内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带领。这些考古人员对尤卡坦半岛深处的玛雅废墟遗址进行了考查,他们经常在筋疲力尽乃至有生命危险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玛雅问题。在此期间,摄影师和画家则忙于捕捉废墟遗址和工作中的考古学家的镜头。英国考古学家阿尔弗雷德·P·莫斯莱于1881年来到了中美洲,他自费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来拍摄玛雅废墟。他所整理收集的档案,其中包括许多从科班拍下的照片,为那些试图追踪研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废墟所发生变化的现代科考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著述出版的《中美洲生物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玛雅文明的科学出版物。英国画家阿黛拉·布莱顿于1900年到1905年之间精心画出了十几幅关于废墟的作品。她的作品也被现代考古学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华盛顿的卡内基协会曾经在玛雅地区作了30年的周密研究。每年都有25支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探险队奔赴玛雅各地。20世纪30年代,卡内基考古队对位于蒂卡尔北面100公里的卡拉克穆尔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在40年后的再次发掘中,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随葬青玉面具,103座纪年碑,6250座建筑。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也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由于玛雅文明是美洲惟一拥有文字系统的古代文明,所以对玛雅文字的解读,无疑是详细了解整个古代美洲文化的惟一渠道。20世纪60年代,苏联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字母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不久,苏联数学研究所的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在研究玛雅文字时,意识到许多文字中都含有固定的时间段,相隔大约56年到64年,大致是一代人的寿命。于是她得出结论:玛雅文字里写的不是宗教,而是历史;记录下来的是皇族人员的诞生、统治、死亡及其战争。这使人们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玛雅文字,古玛雅历史突然间变得有了特定意义。通过破译玛雅文字,人们对玛雅文化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玛雅研究的各种新发现──考古学、人类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医药学、流行病学浮出水面。各类专家都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研究玛雅现象,这些研究综合融汇,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玛雅研究格局。(3)玛雅考古的成就。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教学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运用阅读的技巧,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掌握本目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征服玛雅文明”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玛雅文明,为本章和本节学习做好铺垫,首先利用教材引言和教材的开始,以生动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思维导航。教师强调指出本课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毁灭”指的是“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同时,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教材:“玛雅”一词是怎么来的?在教材地图中找到后古典时期尤卡坦半岛北部三个玛雅城邦的位置,在地图上用彩笔标出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大致标出西班牙殖民者侵略玛雅地区的路线。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左图右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理解掌握“玛雅”的来历和玛雅地区的范围,了解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另外,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西班牙殖民者除了军事征服玛雅之外,还采取了什么样的侵略手段?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史实分析、对比,得出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衰落的历史结论。关于“玛雅考古的开端”一目的教学。教材展示了三张历史图片“斯蒂芬斯肖像”、卡瑟伍德绘制的“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蒂卡尔遗址,介绍玛雅地区文化的发现过程。教学时可以按教学内容介绍这三幅图,当作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图片的转换中,理清玛雅文明早期发现的过程,掌握相关信息。讲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之前,先联系本节导言介绍斯蒂芬斯的简历,让学生了解,一方面欧亚非古老文明的游历给斯蒂芬斯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另一方面游记发行的成功激发了他对中南美洲游历的兴趣。讲“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时,引导学生从图片的,判断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考古分工方面的特点,阅读【资料回放】,再现中美洲丛林考古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斯蒂芬斯发现美洲的路线,并知道玛雅文明的发现,是从大三角的周围向核心深入的。通过解答“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关于“玛雅考古的变革”一目,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斯蒂芬斯以后,玛雅地区的考古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在玛雅考古研究中贡献突出的考古工作队和学者都是谁?玛雅考古迄今取得怎样的成绩?最后小结可以利用本课课、目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征服玛雅文明──玛雅文明的失落;玛雅考古的开端──玛雅文明的发现;玛雅文明的变革──玛雅文明的回归。2.教学案例案例一 在导入本课标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1839年10月的一天,英国双桅帆船“玛丽·安”号从纽约港出发,急速向内战纷扰的中美洲尤卡坦半岛进发。船上有两名异常激动的中年男子。他们想去干什么?他们的行动对美洲、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案例二 在讲解“征服玛雅文明”一目时,悬挂中美洲地图,幻灯或多媒体打出的玛雅文明分布地区图,或者直接利用教材地图。(1)在图中标出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2)在图中用彩笔大致画出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3)在图中标出西班牙殖民者军事征服玛雅地区的路线图(哈瓦那──半岛北岸──半岛西岸──墨西哥城──整个玛雅)案例三 在介绍“玛雅考古的开端”时,幻灯投影“斯蒂芬斯肖像”。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由于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斯蒂芬斯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后来成为玛雅文明的“发现者”。案例四 在学习“玛雅考古的变革”时,向学生实物展示《全景玛雅》一书。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他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四、问题解答【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1.“玛雅”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怎样说明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概念的含义?解题关键:玛雅潘;玛伊雅或玛雅姆。玛雅文明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时期的划分。思路引领:联系教材,解释历史概念。答案提示:“玛雅”一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来历的说法是,10世纪在尤卡坦半岛地区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其中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150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船队第四次航海,在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处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舟上的人自称来自“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另一种“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玛雅文明前古典期是指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处于形成时期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古典期是指公元3至9世纪,繁荣昌盛数百年,最后戛然而止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后古典期是指公元10至16世纪繁荣昌盛后,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毁的玛雅文明。
2.玛雅地区包括什么范围?解题关键:尤卡坦半岛。思路引领:经纬度范围、现今的国界范围。答案提示:玛雅地区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度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的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部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
二、学习延伸1.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解题关键: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思路引领:玛雅文明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热切关注的对象。答案提示:在斯蒂芬斯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玛雅城市遗址的存在。斯蒂芬斯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他的有关玛雅地区的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他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2.考古学在玛雅文明发现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解题关键: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思路引领:对遗址的发现作用;对玛雅文明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认识的作用;对象形文字解读的作用。答案提示:随着玛雅文明的发现,专业的考古学家和考古队成了从事这项工作主要的人或团体。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第2课 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
第2课 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一、教学目标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玛雅文明的历程玛雅文明起源于奥尔梅克文化,经历了形成的前古典期、全盛的古典期、衰退期1的后古典期,最后进入衰退期2的殖民地时期全面了解玛雅文明的兴起轨迹、辉煌及突然衰落的历史探讨文明的兴衰原因资料搜集、问题探究1.玛雅文明业绩辉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文化摇篮之一,体现了印第安人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2.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3.由“玛雅文明失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玛雅人的城邦了解玛雅城邦的自然概况、政权性质、统治方式和特点、社会结构以及相互关系了解玛雅城邦文明的特点与希腊城邦文明作比较特点的归纳与比较玛雅人的社会生活了解玛雅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鲜明的特色玉米为什么是玛雅人的主食购买玉米,煮熟了带到课堂分享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与体验玛雅人的宗教宗教已与玛雅人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也是其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崇拜和多神教、神灵信仰的原因讨论“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资料搜集、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玛雅文明发展的若干历程、玛雅的农业文明。难点玛雅文明的失落之谜。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历史:玛雅文明的历程、玛雅人的城邦、玛雅人的社会生活和玛雅人的宗教。有关玛雅文明的起源和历史传说比较多样化,建议老师上课前指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网站查询资料,增强感性了解,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交流,丰富和提高大家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加深理解这一古老文明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引言由名人用语及其评价、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三个部分组成。建议老师根据中国汉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作为一种活的历史化石对文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古老语言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悠久文明的鲜明表证。第一目:“玛雅文明的历程”①玛雅文明的:人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但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区”的说法,即东地中海文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以及罗马等)、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印度及其周边地区)、东亚文明区(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以玛雅为首的印第安文明在人类文明殿堂上能获得如此重要的“常任理事”席位,其魅力何在?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历史上,他们曾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化。其中最发达、水平最高的玛雅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玛雅文明的内容和灵魂。玛雅文明包括渊源的奥尔梅克文化;主要发展历程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阶段;再次失落走向失传的西班牙殖民控制期。奥尔梅克文化,是玛雅文明和墨西哥其他地区古文明的共同渊源,被称为中美洲的“文明之母”。奥尔梅克人用整块石头雕凿了高约4米、重达30吨、面带微笑的巨大石刻人头像。他们留下许多用硬玉雕成的脸形奇特的人像。还有一些比较细致的石器陶器。为墨西哥“古典时期”文化的先驱。②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前古典期”,起止于公元前10世纪—3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形成期。那时,有大量的村落开始形成,农业文明发达,勤恳的农艺家们伐林焚草,开荒耕植,培育了大量品种的高产农作物,过着定居生活。手工业发达、交换也较发达。③玛雅文明的“古典期”:“古典期”,起止于公元3—9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全盛期。那时,文明成就主要集中在中部低地,民族融合活跃,城邦建设发达,各类文化艺术,如数学、历法、艺术、文字等发展成就均达到巅峰状态。这一时期,已知的拥有象形文字铭刻的城邦就有110个,还有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城邦。最大的城邦有危地马拉北部的蒂卡尔等。另外,有着“象形文字梯道”之称的玛雅科班城,也是玛雅学术活动的中心,它的楼道宽8米多,在90多级的石阶上刻有XX多个象形文字符号,是世界题铭学上少见的珍贵文物。9世纪末,玛雅文明核心区在短期内突然全面衰落,城市变成废墟,居民去向不明,留下了千古历史之谜。④玛雅文明的“后古典期”:“后古典期”,起止于公元10世纪—16世纪,一方面,文明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文明有所退化、并逐步衰亡。最后被西班牙文明所摧残,衰亡加速。⑤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荷枪实弹,踏上尤卡坦半岛的时候,玛雅人曾把他们当作神的使者欢迎,然而厄运也就降临到他们头上。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玛雅人似乎有天才的预见,趁侵略者的屠刀还没来得及挥向他们脖子的时候,突然间销声匿迹了。这不只使当时的殖民者震惊,尤其使今日的考古者百思不解!现在关于玛雅文明在短期内全面衰落而消失或“失落”有以下几种原因推测:第一种:野蛮战争说。科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野蛮的古代战争。依据为考古学家们破译了大量文字,这些文字刻绘在石碑上、陶罐上以及城墙上。从这些被破译了文字的一座座墓碑上,翻译者们看到了一些关于玛雅人的描述,有战争策略、血腥的战场以及用被俘的敌人来进行祭祀。(注:从这一角度我们所看到的玛雅的统治者,都是些好战的武士,而不是以前人类所提出的,玛雅人是一群非常爱好和平而且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因为大部分文字记载的都是他们的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各个城邦在相互之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被削弱摧毁了,从他们在伯利兹的一个地方发现的武器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危地马拉北部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成堆的人头,从这些被砍下的头颅中,考古学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估计玛雅人在公元820年前后,其数量就锐减到其以前的5%。第二种:环境淘汰说。
有人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大自然“淘汰”了玛雅文明。依据是古气候学家在1995年研究尤卡坦半岛中部的奇彻坎努博湖时,发现有大量的沉积物沉淀在湖底。在这些沉积物中,硫酸的含量在公元800~1000年的沉积物中很高。只有在湖水很少的情况下,硫酸才会沉到湖底,而且通常是在干旱时期。据此,考古学家认为,灭亡可能是因为有严重的干旱发生在这一时期,玛雅文明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庄稼歉收、饿殍遍野、疾病盛行。还有人认为玛雅人不断地毁林造田,以得到更多的耕地,但到最后他们将自己的土地都用尽了。还有人则认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造成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第三种:殖民摧毁说。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兰达在玛雅人辉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称那是“魔鬼干的活儿”“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销毁。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摧残,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现在只存四本(有残缺)分别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巴黎图书馆和纽约私人图书馆。也有人认为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第四种:外来文明说。也有不少人把玛雅人同外星智慧生物联系起来,他们的依据就是玛雅文明中令科学家难以解释的“发达科技”,如系统的数学理论、精确的天文计算等。认为他们可能是“神”的后裔?宇宙中的“神”──外星人知道他们的处境,在一个没有星光的黑夜,用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把他们载入了茫茫的太空?那现在散居于各地的零星的玛雅人,是不是当年逃逸者的后裔?这更给匪夷所思的玛雅文明的消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可是,上述说法本身也有着不少未解之节。如:如果他们怀着愤恨,集体告别了人世?那应会在殖民扩张和追捕斩杀中发现他们的踪迹。如果是一场内部纠纷?那么胜利者为何没留在原址。如果是气候异常变化?迁移350公里的距离又不足以逃避这广阔的灾难。而且他们居留地的选择也令人迷惑不解,一切古老的民族都沿着河流和海岸发展,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地中海的岛、岸,还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尽管玛雅人生活的尤卡坦半岛三面临海,又背靠太平洋,他们却把新的城镇建靠在深深的丛林和山巅。据考察,玛雅人的120座城镇之间没有一条相连的道路,他们怎样交往?怎样运来巨大的岩石,重新建造城市、寺庙和金字塔?在蒂卡尔,他们建造了13座大水库,总容量为164000立方米,工程浩大,他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舍易就难,宁可修建水库,也不愿靠近水域定居?难道是“神”的启示……总之,他们坚决地、神秘地失踪了,给世界留下了空荡荡的宏伟基业,又留下了一个个永恒的疑团!真不可思议!教学建议: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建议教师(1)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相关网站查询资料,全面了解有关玛雅文明的史实和史学研究最新成果,激发学生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及其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做好课堂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2)利用课本插图,直观的介绍作为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3)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讨论解决课本上【学思之窗】的问题。并努力试着总结:玛雅文明失落之启示。第二目:“玛雅人的城邦”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于公元前后建立“城邦”。玛雅人的城邦,以供奉部族神的金字塔庙坛建筑为中心,在其附近形成居民点。玛雅文化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达1400万左右,仅居住在危地马拉的蒂卡尔附近森林中的玛雅人就达200万人,蒂卡尔城内就居住着5万人。城邦由祭司贵族执政,居民则组成农村公社。玛雅城邦数量多、范围小、人口10万以下,是神权基础上的小国寡民统治。在玛雅城邦国家的发展中,奴隶占有制已有相当发展。捕获战俘是奴隶的主要。除战俘外,小偷、未赎身的奴隶子女、杀人犯、离婚的妇女、孤儿、无力偿还债务的负债人,以及与奴隶结合的自由人都变成奴隶。奴隶买卖的风气很盛行,奴隶从事一切劳动:为贵族们耕种田地、建筑房屋,为商人搬运重物,乃至做纤夫和在海里捕鱼等等。城邦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统治方式是“家天下”,政权性质是政教合一。城邦的统治特点为大邦统治。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这些与历史上的古代希腊城邦文明相似。玛雅城邦的建筑,一定程度上是玛雅奴隶制文明的直接写照。1972年在一个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金字塔内部深处,发现一座布满浮雕人像的宽大墓室。石棺上盖着重达40吨的石刻板,板上刻着栩栩如生的玛雅人像和多种想象丰富的图案。根据板上所刻的象形文字判断,为7世纪的作品。死者遗体的头部覆盖着玉制的面具,并有玉制装饰品等随葬器物,这个墓葬充分说明当时玛雅地区的社会分化。这个墓室的发现,也打破了过去一贯认为古代美洲的“金字塔”,只是神庙一类建筑物的台座而非陵墓的说法。教学建议: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体会独特的玛雅建筑风格及其政治的、宗教的内涵;并试着动手总结出一幅玛雅城邦社会组织形式简图,明晰玛雅奴隶制城邦国家统治的真实面貌。第三目:玛雅人的社会生活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玛雅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既不会炼铁,也不懂得使用车辆和大牲畜,却有着自己宏伟的城池和金字塔,有着自己的精确的历法和奇妙的文字,这不可思议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发展的?玛雅文化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灿烂辉煌的程度?其实玛雅文明经济生活的基石在于农业。玛雅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即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不有利于农业生产。玛雅文明的成就之一,就是从野生植物中培植出六十多种农作物和蔬菜新品种。在粮食作物中,有玉米、马铃薯、木薯以及各种豆类;由于玉米最适宜中美洲的光照和贫瘠的地力,加上它的高淀粉高糖的生物特性而发展了以玉米为主的农业。同时培植了番茄、南瓜以及辣椒和西葫芦等农作物。他们还栽种花生、橡胶、烟草和可可以及棉花、龙舌兰和制作兰靛的经济作物。此外,玛雅人饲养火鸡、狗和蜜蜂,也集体从事狩猎和捕鱼。近年来,人们在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水渠网和“台田”。水渠网纵横交错,与附近河流相通,以利排水;修渠挖出的泥土则被垒在耕地上堆成一块块长条形的“台田”,玛雅人在台田上精心耕作,旱涝保收,可见当时的农业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手工业方面,玛雅人用陶土、木头和石头制造器皿,陶器讲究对称均衡;用石头制造工具和武器,但不知冶铁;有用羽毛织在布上带有艺术特色的纺织品,有棉纺、毛纺两种,衣着简朴随意。有用金、银、铜、锡等合金制成的器皿和装饰物。作为互相交易的场所,市场上买卖各种食物和日用品,并开始用可可和豆子作为交换的媒介。玛雅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玛雅文化。丰富的经济内涵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奠定了玛雅人创造辉煌灿烂古文明的物质基础。它的文化成就辉煌,包括成熟的象形文字、巨大的金字塔、精致的巨型石建筑、精确的天文历法、领先的零数字的使用等。教学建议:(1)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各种玉米,体会和分享古老的印第安人给我们人类创造的饮食文明。(2)补充有关资料,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A: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B: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第四目:玛雅人的宗教玛雅人宗教的特点是自然崇拜和多神教崇拜。还信仰法力巨大的神灵,如:羽蛇神,集天地创造者、王权化身和玛雅文明创设者为一身。虎神为一切神力的代表。它们是玛雅艺术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玛雅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面对各种各样的欢乐与苦恼,他们试图寻求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支撑自己。众神繁多,神灵百余,偶像十万。宗教的畸形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文明的再创力。教学建议:(1)出示图片《祭祀石碑》:它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2)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纵横】内容,介绍“圣井”的财宝不仅是玛雅人酬神的岁贡所然,而且同时还发掘出众多尸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玛雅传说中的“神泉取妻”。提出问题:那么,对于玛雅文化中其他的不可思议的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是不是更该加倍关注与探索了呢?也许正是它们,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历史的真实线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设计关于“玛雅文明的历程”这一目的教学建议: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建议教师利用“小组学习法”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去图书馆、相关互联网站查阅、搜集图书、报刊杂志、电子读物等资料,全面了解玛雅文明有关史实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激发兴趣,增强认识,做好课堂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同时,利用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应用“看图说话”的方法介绍归纳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建议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探讨、总结“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玛雅文明失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最后,结合讨论内容,解决课本上【学思之窗】的问题。关于“玛雅人的城邦”这一目的教学建议:为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可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归纳玛雅城邦的自然概况,绘制一张玛雅城邦社会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的简图,认识其奴隶制的政权性质、统治方式和特点。也可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将玛雅城邦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作比较,进一步突出印第安人城邦文明的独特智慧和创造性。关于“玛雅人的社会生活”这一目的教学建议:“亲历历史”:出示教材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曾是玛雅人主食的各种玉米,补充有关印第安人“栽培花生”和现代记者印第安“部落采访见闻与思考”两则资料,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和分享印第安人创造的古老的饮食文明;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A: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
B: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培养资料搜集、问题探究的能力。2.教学案例案例一 在介绍“玛雅文明的历程”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图片1:同课本上的插图《花瓶装饰画橡胶球比赛》,强调“橡胶”代表了奥尔梅克的经济特色;“橡胶比赛”不是一般的娱乐活动,而是最隆重的宗教祭奠。图片2:同课本插图《公元前8世纪作品:奥尔梅克石雕》,是众多的奥尔梅克文化石雕艺术之一。头像纹饰头盔,脸庞宽阔,鼻子扁平,嘴唇很厚,双眼阴沉威严,人称“虎人”。这种图象表现的是现实中的首领还是想象中的神祗,至今人们仍不清楚。材料1:根据课本【学思之窗】的问题,补充四种有关玛雅文明失落之因的推测,引导学生讨论:第一种:野蛮战争说。第二种:环境淘汰说。第三种:殖民摧毁说。第四种:外来文明说。案例二 在介绍“玛雅人的社会生活”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资料一:最初长在南美洲的植物──花生的种子特性:既不能在鸟类的胃里存活,经水长时间浸透后也不能发芽。虽然现代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主要的花生产地,但也要到本世纪才开始种植花生。那么中国沿海的江苏和浙江两省,为什么会发现公元前约3000年生长的干瘪花生呢?这么说来,经过人手将花生从一个半球移植到另一个半球,难道没有可能吗?如果这一可能成立,那么太平洋两岸古时有来有往的接触与联系仿佛就必然成立。加上中国和中南美洲文化上相似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难以用巧合来解释。如:死者口中含玉,用作护符的风俗,即是一例。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有此风俗,中国人也有这种风俗。尤其奇怪的是,在太平洋两岸,有时人们又会把绿玉染成赭红色。固然,隔得很远、天各一方的民族,也可能有相同的风俗,但相同到如此微细就绝非寻常了。同样,中国商代和墨西哥古老文明之一奥尔梅克文化,都拜大型猫科动物为土地神,这虽不足为奇,但这两种文化在塑造崇拜的巨型猫科动物时,常常都塑成没有下颌的,就极为离奇了。这些令人困惑不解的事情,会使你联想到了哪些问题?资料二: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那高耸的图腾柱是他们的标志物,有的色彩绚丽灿烂,有的质朴自然。不少图腾柱在接近顶端处还有两个横的“小翅膀”。初看,感到新奇;细想,还正是与我们的华表十分相似。不仅外形有相似之处:直立、高耸、雕刻图腾(华表为龙、云等,印第安图腾柱为人头、鸟头等);作用也同是吉祥物。不同的是我们是石做的,这里是木制的。而与我国民间信奉“石敢当”(虽然矮小得多)之类,在文化心理上也是共同的。中国立石崇拜也许源于夏代,传说禹生于石,禹子启又生于石。而后民间立石柱崇拜,发展到写上“泰山石敢当”已是文字以后的事了。“石敢当”有大有小,然与华表、与印第安人图腾柱,在对一种耸立的“物崇拜”上,其宗教心理、宗教思维是完全一样的。我又想起读过的林惠祥的《中华民族史》,其中又转引张超人记东北赫哲人的一段内容:“屋前多有大方柱矗立,顶为人头形,有目有口,两面皆有人头像及动物像……”这不是图腾助又是什么?赫哲人居黑龙江两岸,他们与印第安人一样以熊为吉祥兽。——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资料三:近年来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玛雅”即中国华夏古人的一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张光直曾提出“中国——玛雅,是同一祖先所创造的文明”。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王朝前已有夏族。商灭夏,夏族开始迁徙。据何光岳《夏源流史》考,夏是一个迁徙极广的民族。西迁至中亚建大夏国,南迁之泰雅人、赛雅人、达雅克人等到台湾、加里曼丹岛……而“玛雅人东迁中美洲……玛雅文化在中美洲开出光辉灿烂的花朵,成为大夏人在拉丁美洲的伟大业绩的标志”。“玛雅即木雅、姆夏的转音,原系黄河流域大夏人的一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玛雅人有五大家族,其中一个叫‘修’或‘熙’,其相貌与华北人亦与牛河土陶像一样。”“熙”是夏禹父的名字,“修”是夏禹母的名字,何先生认为“玛雅中的修、熙家族疑即夏族的一支后裔,不然,不会连总族名支族名都那么巧合。”玛雅很可能是公元前17世纪的商灭夏时迁往山东的夏族一支,后北上辽东,再经白令海峡到北美,又不知经历几代人到达中美。但始终恋恋不忘是夏族之后因而立国名为“玛雅(夏)”,不忘祖先而崇大禹之父母熙与修。玛雅文化达到顶峰是在公元692年前后,自中原迁徙至此,约经历了近两千年。从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图片1:《玉石项链及风神形象坠饰》玛雅人常用玉石和绿色石头制作饰品来表现自己的美感。图片2:《印第安人的玩偶》案例三 在介绍“玛雅人的宗教”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资料1: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把玛雅文化的突然消亡,归结为某种不可言状的、极其恐怖的劫难。历史学家猜测,这种劫难也许是天灾、瘟疫、战祸、或者是内讧。且莫漠视印第安人的传说,20世纪初,一个名叫汤姆逊的美国人,听到了一个印第安人的有趣传说。说金字塔旁有一口圣泉井,那是古代玛雅人祭祀雨神的地方。每年玛雅人都把一名美丽的纯洁的少女推入圣泉奉献给雨神,同时还把许多金银财宝投入井中,作为她的嫁妆。汤姆逊相信了这个传说,并且在圣泉井里挖掘和打捞。当时许多人都嘲笑他的天真。可是,他果然从井里打捞出了当年殉难少女们的尸骨和陪嫁的金银财宝。后来,汤姆逊又在金字塔的内部发现了传说中古玛雅帝国的宝藏。这就使人不得不相信,许多印第安传说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种事,也激起了人们对考古发现的新热情。──《世界全史(上)》图片3:《祭祀石碑》:石碑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图片4:霍奇皮伊瓮:霍奇皮伊是代表春天、鲜花与歌唱的神,以玛雅人的轮回观来讲,他又与死亡密切相连。图片5:《绿石面具》:面部所饰的浅浮雕横带,是脸部涂绘的象征。据说这种面具罩在死者的脸上,可以得到鬼神的照顾。
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在以上三种“失落”中,你认为哪一种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解题关键:本题材料中的三个时间段划分;注意材料引用的倾向性与西班牙侵略有关。思路引领:本题若处理成开放性问题,会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训练与培养。答案提示: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因为史料记载:1.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兰达在玛雅人辉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称那是“魔鬼干的活儿”,“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销毁。2.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玛雅地区后烧毁了许多写在鹿皮和树皮上的记载玛雅社会情况的手抄本,才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文明散落。现在只存四本(有残缺)祭祀礼典,分别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巴黎图书馆和纽约私人图书馆。3.也有迹象表明,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源于欧洲的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1.玛雅文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解题关键:奥尔梅克文化、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殖民地时期。思路引领:文明的兴衰历程:起源──形成期──全盛期──衰退期。答案提示:奥尔梅克文化是中美洲文明之母,也是玛雅文明的源泉。自公元前10世纪—16世纪,经历了玛雅文明发展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以及17世纪初起西班牙殖民控制玛雅文化时期。玛雅文明的兴衰史是一部奴隶制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农业发达、城邦文明迅速兴起、发展,并开始扩张。因城邦征战,黩武不休,文明渐衰;因西班牙人入侵征服,文明再次失落,并加速衰亡。2.玛雅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怎样的?解题关键:贵族、祭司、平民、奴隶。大邦强国统治。思路引领:社会结构的组成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演变模式。答案提示:玛雅社会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政权性质是奴隶主贵族以家天下、政教合一的方式统治管理。统治特点:大邦统治。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
二、学习延伸说明:本栏目为开放性思维训练题,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方法,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第二问,要结合地理和生物上的所学知识来回答。
第三篇:第1课教案
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该亚的传说 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厄瑞斯忒的传说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②通过课后的温故知新题,思考原始农业的产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③通过课后题“想一想,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就早期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画一幅想象画”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或播放有关录像资料,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②介绍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思考人类在形成过程中要战胜哪些困难,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自然,也创造了美。
③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目的课中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起源及其进化,养成唯物观,培养其崇尚科学的精神。②使学生会懂得劳动创造了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正是在人类创造性的劳动中前进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通过讨论第一目的课中题,培养学生平等、博爱的观念。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古猿 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难点: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年级所学的有关内容,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说法,包括许多神话传说,但现在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世界上最早的原始人类以及人种的形成等知识。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1.早期人类——南方古猿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镜内最早的古猿——元谋人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有关南方古猿生活的时间及所在的大洲等情况,再进一步分析:南方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并使用天然工具,说明南方古猿处在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将南方古猿与元谋人进行比较,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古人类较早生活的地区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提问: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怒会制造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随着脑力和生产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现代人产生了。
2.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人类随着适应自然的能力增强,逐渐到从未涉足的地域生活。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又相对隔绝,主要的种族逐渐形成。按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人类学者将现代人类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思考课中题:“西方国家某些人认为白种人起源于智人,而有色人种起源于古猿和猿人;白色人种是天然的优等民族,而有色人种是天然的劣等民族。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在学生会讨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有关地理知识思考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学生看书了解了三大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后,提问:美洲的黑人是怎么来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种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历史原因,并指出世界上的人种,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因人种间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
二、母系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在当时险恶的自然条件下,个人无法单独生存,只能维持群体的生活。特点:是以母系的血缘为纽带的稳固的集团;妇女在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国的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加深学生的印象。思考课后温故知新习题,认识原始农业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作用。2.该亚的故事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小字,了解该亚的故事,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神话。
三、父系氏族社会
1.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教师要求学生看课本,整理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原因:随着生产的发展,男子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特点:以父系的血缘为纽带;男子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财富增多,出现私有财产。2.厄瑞斯忒的传说
要求学生看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教师总结指出,今天的人们一方面是根据考古发现,另一方面是依靠神化传说对原始社会进行研究探索的。小结巩固
归纳本课的基础知识,从人类的形成、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等认识到劳动、生产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从人种的形成、原始农业对人类发展的作用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课后探究
上网查找有关人类起源的知识。
第2课 亚非文明古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古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金字塔 古巴比伦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城邦出现和奴隶制小国的建立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①指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金字塔的建筑历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②指导学生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印度的种姓制度,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③组织学生探讨“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阅读、问题探究,使学生了解亚非文明古国的有关历史。②通过看文字、图片、录像资料,使学生感知亚非古国灿烂神奇的文明。
③通过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探讨“金字塔的建造之谜”,指导他们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增强学生的团对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讨“金字塔的建造之谜”,使学生认识到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埃及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通过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法典保护奴隶主利益的实质,也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③通过学习“印度的种姓制度”,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为巩固奴隶主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统治服务的,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
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教学建议
本课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借此并运用多媒体软件,通过视觉、听觉的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一问一答,一问多答,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渐解体,人类步入文明时代。大家都知道世界古代的七大奇迹,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令人神往的空中花园等等,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建造的吗?人类最早的文明是什么时候、从哪里开始的?这些文明古国现在还存在吗?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些内容。新课教学
提问:同学们知道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哪些国家吗?学生回答并在地图上指出各国的位置,指出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中国。
要求学生看书,注意思考以下问题:这些文明产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为什么古代文明多产生于大河流域?各个文明是怎样产生、发展的?
一、古代埃及
1.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产生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那里到处是五谷不生的荒野、沙地,终年雨量稀少。然而,发源于苏丹的湖泊、汇集着沿途雨水奔涌而来的尼罗河改变了这一切。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河水灌溉了两岸的土地,还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埃及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用粗糙的工具在肥沃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后来这里成为古代著名的粮仓,古代埃及也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
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陆续出现了40多个奴隶制小国,产生了尼罗河流域的文明。2.埃及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形成 公元前3100年形成,首都孟斐斯 3.古埃及文明的象征——金字塔
提问:①为什么叫“金字塔”?②为什么古埃及的国王热衷于即位后大肆修建自己的陵墓?并要将陵墓修建成金字塔的形式?③你知道哪些有关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知识?④金字塔的修建有何历史影响?
指出:修建金字塔给古埃及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加剧了古埃及国内的阶级矛盾,削弱了国力。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所灭。
二、古巴比伦王国
1.两河流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
约公元前3000年,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它们之间为争夺奴隶、土地不断战争。两河流域南部时而统一,时而分裂。2.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公元前18世纪,首都巴比伦 2.《汉谟拉比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特点:是历史上以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古巴比伦王国长期处于混乱和分裂状态,国家并不巩固,约公元前16世纪早期被外族所灭。
三、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1.印度河流域奴隶制城邦的出现
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 2.种姓制度
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提问: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种姓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有什么影响? 指出: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为了保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的。它是为巩固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是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的主要特点,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四、亚非四大文明古国
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巴比伦和中国 小结巩固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到五六千年前,亚洲、非洲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文明古国,主要有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了解了它们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和建立统一王国的时间。这些文明礼貌古国在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3课 欧洲文明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
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 爱琴文明的兴起 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伯里克利当政时的雅典民主政治 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出现 布匿战争与罗马的扩张 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①通过识读《爱琴文明》、《古代希腊》、《公元前2世纪末的罗马》等图,增强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你怎样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布匿战争对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有何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③通过解答课后的畅想天地题“古代希腊文明与古代埃及文明有何不同”,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①在“爱琴文明”一目的教学中,采取自学辅导法。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识读地图,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②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两目的学习中,注重探究式学习。首先鼓励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课堂讲述雅典伯里克利当政时的故事、布匿战争的故事,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从而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探讨扩张战争对罗马共和国兴衰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爱琴文明”一目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使学生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从而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②在“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的奴隶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但伯里克利毕竟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专政。
③通过“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明白罗马先有共和国后有帝国这一史实,从而感悟到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认识到在奴隶社会,奴隶起义是打击奴隶主统治、推动奴隶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重点难点
重点:伯里克利执政时雅典的奴隶民主政治 难点:布匿战争和罗马共和国兴衰的关系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提问:古代亚非文明是在哪些地区发生的?分别产生了哪些文明古国?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与古代亚非文明不同的是,它的发现问题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为中心。新课教学
一、爱琴文明
1.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岸,位于欧亚非三洲交通的要冲。2.爱琴文明
提问:①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②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先后的中心分别是什么?③爱琴文明为什么先以克里特岛为中心?④说一说爱琴文明创造了哪些灿烂的文化?
指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爱琴文明,是希腊的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为中心,公元前12世纪衰落,历时约800年。古希腊爱琴文明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古代希腊人辛勤创作的结晶,更是希腊奴隶们辛劳的见证。
二、希腊文明的中心雅典 1.雅典的繁荣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希腊最著名的城邦。工商业发达,是地中海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学生思考:①雅典是什么阶级专政的城邦?②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改革的内容是什么?改革后的雅典社会是否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呢?③雅典为什么在希腊各城邦中居于领导地位?
指出:梭伦改革只是雅典民主政治众多发展里程碑中的一个,而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当属伯里克利当政时。伯里克利当政时,雅典处于全盛时期。2.伯里克利当政时的民主政治
学生讨论:你怎样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归纳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伯里克利进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扩大奴隶主的民主。但是伯里克利毕竟是奴隶阶级的政治家,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的专政。
当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城邦时,在意大利半岛也出现了一个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共和国。
三、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1.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
公元前6世纪末,意大利半岛中部出现了罗马奴隶制共和国。
思考:①罗马共和国的统治机构如何设置?它属于什么政体形式?②罗马何时称霸地中海?它是怎样成为地中海的霸主的? 2.“布匿战争” 公元前3世纪中期,罗马与地中海强国迦太基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三次战争。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思考:布匿战争对罗马共和国有何影响?
布匿战争给罗马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方面它导致罗马奴隶制经济的高度繁荣,使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综合国力达到极盛;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小农破产、公民兵役制的瓦解、社会道德风尚败坏沦落,从而为罗马共和国的衰亡埋下了隐患。3.罗马共和国的衰落 4.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独揽各项大权,罗马从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指出:无论是罗马共和国还是罗马帝国都是奴隶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奴隶主阶级掌握政权,对奴隶进行残酷剥削压迫的社会。小结巩固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爱琴文明是希腊的早期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发展到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最高峰。罗马共和国经过布匿战争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从而也使国内的危机爆发,共和国衰落,进入帝国时代。
第四篇: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2.过程与方法
分析、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讲述,比较;问题探究、列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教学方法】:
(1)主要采取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注意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献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对吧?《百家讲坛》大都讲的是国学,说到国学,说到儒学,当然要说孔子,说孔子,就先说这《论语》。大家对于丹讲的《论语》一定不陌生,《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论语》是伴随着儒家学说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所表现的思想主要有仁、义、礼、智、信。至今,中国社会还在受其潜然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 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小结: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说明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主要流派及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了解百家之中的十个主要学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4、影响: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思想:
(1)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仁与礼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仁是人的内在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性,强调人与社会的和同;礼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2)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3)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黎的要求。(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扩大教育的社会基础
“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看司马迁对孔子的评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再看孔庙、孔府、孔林的一些图片,体会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孟子的思想:(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并提出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3)主张“性本善”。孟子是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思想家。他的“性善论”对整个封建社会的伦理学说都有深刻的影响。孟子的“性善论”,也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孟子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萌芽。“四端”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仁、义、礼、智“四德”(《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是“四端”之首,“仁”是“四德”之首。孟子认为统治者把内心固有的“恻隐之心”发扬出来,推行到行政措施中去,“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这就是“仁政”了。孟子说的人性善是一种先天就有的道德观念,这是唯心主义思想。
3、荀子的思想:
(1)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2)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主张“性恶论”
在人性论方面,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说: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涂之人可以为禹”,可谓殊途同归。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就是“无”。这个“道”是“先天地生”的,是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形状、无声无息的,是无时无地不在的。“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这是老子思想消极的一面。老子长年居住在周,春秋末期,周朝政治日益紊乱,礼坏乐崩,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大变革。面对这一切,他消极悲观,提出一个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的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他所向往的这种理想社会,实际上不过是保留着原始公社遗迹的早期奴隶社会。这显然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没落阶级的消极思想。
③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而且,事物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反常),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但是,老子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存在严重的缺陷,他不仅忽略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而且把事物向反面转化看作是循环的,而不是上升发展的。(2)庄子: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将这种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运用来观察人生社会,便产生了怀疑论和消极悲观的情绪,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可怕和痛苦的,人生只是一场梦,活着不如死。因此,他反对一切进步,反对一切文明。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为消极,是战国中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
2、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1)主张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2)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本课小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去粗存精,古为今用.
第五篇:-第1课-巴黎和会-教案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1课 巴黎和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揭露列强的真实用心;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
2、用具体分析方法,揭示《凡尔赛和约》关键条款的背后用意,理解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列强在和会上争夺与勾结的分析,使学生形成对巴黎和会的性质、帝国主义各自阴谋的正确认识。
2、通过对巴黎和会背景和条约的讲解,深刻看到中国作为弱国,惨遭宰割的命运,同时,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他们的爱国、他们的勇敢,激发学生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情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凡尔赛和约及其评价 难点:《凡尔赛和约》埋下了产生罪恶的种子
导入:在近现代史上,每次大的国际战争之后,战胜国都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实力对比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协议,重新划分边界和势力范围,重新安排战后世界秩序,建立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如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建立的维也纳体系、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
1、巴黎和会的召开
①目的: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瓜分战利品,建立国际新秩序。②时间与地点:1919年1月18日,巴黎凡尔赛宫。会议正式召开的时间和地点——1月18日、凡尔赛宫:40年前普法战争中德国击败法国后,在凡尔赛宫举行德国统一仪式的时间是1871年1月18日。法国人把巴黎和会的会址不仅选在了当年德国人耀武扬威的地方,还选择了德国人最值得庆祝的日子,但是所讨论的事情却是如何惩罚德国,法国人再一次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对德国人进行雪耻。
③与会国:27国,德奥等战败国与苏俄除外
④操纵者:“三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三巨头各有雅号,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出席和会,大唱和平,被称为“百灵鸟”;克里蒙梭78岁高龄,曾以18次倒阁成功而著称,是典型的复仇主义者,态度强硬,力图削弱德国,称为老虎总理;劳治乔合老谋深算,被称为狡猾的狐狸;日本代表牧野——对涉及东亚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沉默的小伙伴”。会议延续了5个多月,但全体会议仅召开了7次,其他时间多是在大国的秘密会议私下磋商中度过的,据统计,四大国(英、美、法、意)的秘密会议开了145次。以至于在无休止的秘密会议期间,大部分代表无事可做,游览巴黎以打发时间。
2、与会各国的主要打算:
(1)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2)英国:利用战胜国的地位,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支持日本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同时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欧洲大陆。
(3)法国:削弱乃至肢解宿敌德国,把中、东欧国家纳入防御德国的“体系”,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4)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并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各国都心怀目的参加会议,把弱小国家利益当做他们之间妥协勾结的筹码?—性质。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和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种权利。
3、会议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4、议题
(1)对德问题的争夺(焦点问题)
法国:极力主张最大限度制裁德国,甚至建议将德国莱茵河西岸的领土分割出来,建立一个受法国保护的“莱茵共和国”,以实现肢解德国的目的;
英国:出于传统的“均势外交”政策,不想把欧洲政治平衡打破,不愿因过分削弱德国而导致法国称霸欧洲的局面出现,因此极力反对法国的主张,特别是建立“莱茵共和国”的主张;
美国:想法比较复杂,且有所矛盾。美国反对过分制裁德国,特别是建立一个法国控制的“莱茵共和国”的建议。但又不能不考虑到法国未来的安全,只能与英国一起承诺一旦遭到德国的进攻,将联合援助法国(2)山东问题上的勾结 ①山东问题的由来:
A、一战期间,日本占领德国在山东的租界地,“二十一条”承认日本在山东的特权。B、一战后,中国要求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要把山东权益合法化。② 中国据理力争
请允许我在正式发言之前,让大家看一样东西。(掏出金表)进入会场之前,牧野先生为了讨好我,争夺山东的特权,把这块金表送给了我。山东是中国文化的摇篮,中国的圣者孔子和孟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孔子,孔子犹如西方的耶稣,山东是中国的,无论从经济方面还是战略上,还有宗教文化,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1919年1月28日,中国代表顾维钧关于山东问题的陈词,一度使这个问题闪现出一丝曙光。可惜,巴黎和会不是公平的辩论赛,大家都是来做交易分糖果的。中国跟多数殖民和半殖民地国家一样,在和会上的命运,如同是砧板上的鱼肉,所差的无非是切给谁而已。
③ 山东问题上的勾结: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④ 影响: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签和约。
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人民反对和约的压力下,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认识;帝国主义大国漠视弱小国家正当的民族权益;弱国无外交。
5、结果:《凡尔赛和约》
帝国主义列强经过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之后,拟定了对德和约草案,并以重新发动进攻相威胁,迫使德国拼接受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1)签订的时间地点:1919-6-
28、凡尔赛宫镜厅。
正是5年前的这一天,奥匈帝国在得到它的强大盟友——德国的支持后,进攻塞尔维亚,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今天,战胜国选择在5年后的同一天,让德国人接受协约国对它的审判,算是对德国人和奥地利人的战争失败的羞辱。
(2)主要内容:
A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所以,战胜国将全部战争罪责推到战败国的头上是不公正、不合理的,明显有“成王败寇”的特点。B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分西、东、南部三块。
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法国代表提出阿尔萨斯必须归还,原属德国的萨尔煤矿区也将由法国控制,萨尔区的储煤量相当于法国全国煤炭蕴藏量的40%,而且还紧邻法国的洛林铁矿区,将两者联合起来,无疑将极大推动法国重工业的发展,同时制约德国重工业的发展。关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问题,指出这是对法国建立莱茵共和国方案没有得到实现后的一个妥协的产物。
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关于德奥关系问题,说明这里隐含的协约国的深远意图:奥地利与德国在民族和历史上的密切联系,以及奥地利在军事上受德国影响,也有较强的军事能力,所以,德奥的合并对它们的欧洲邻国来说,是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
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并将波兹南等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出一条“波兰走廊”作为波兰出海口,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关于德波关系问题,要指出:其目的在于以波兰去牵制德国;而这一安排是对德国领土的最大分割,将经济发达的东普鲁士分割为一块飞地,是德国难以忍受的,也成为后来德国发动对波兰战争、挑起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借口。
总之,《凡尔赛和约》让德国损失了13%的领土(约2.7万平方千米)和10%的人口(约800多万)。
C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关于殖民地全部被瓜分:指出德国挑起战争的目的是要夺取更多的殖民地,但结果事与愿违,德国不仅没有获得一块新的殖民地,而且自己拥有的殖民地全部丧失,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
关于“委任统治”:是指一战后由国联委托一些国家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统治的一种制度,例如给予行政指导和援助。根据国联盟约,原先德国的殖民地和奥斯曼帝国的殖民地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这些国家代表国际联盟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实行监管或监护。委任统治的实质,只不过是一种新的、更隐秘的殖民主义统治政策。Why?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再也无法按照原有的形态存在下去了,帝国主义不得不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另一方面,由于这些殖民地宗主国大都是战败国的,当地人民都设想利用战败国的不利处境争取民族独立,如果战胜国以不变的形式进入这些殖民地,不会被当地人民轻易接受,这迫使它们改变策略。反映了时代进步,由列强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转变为按国际法公开地解决殖民统治问题。
D限制德国军备:①德国不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②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③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海军只许拥有轻型战舰;④莱茵河东安50千米为非军事区,德国不得设防。
关于德国兵役制的问题:解释普遍义务兵役制的内涵,以全民为征兵对象,所有适龄青年都要服役一段时间和普遍接受军事训练。这种兵役制常常与军国主义相联系,协约国禁止德国实行这样的兵役制,目的是要约束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
关于允许德国陆军拥有10万人:说明其目的是能够让德国资产阶级有足够力量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当时出现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涨局面),但这一数量的陆军,又不能满足德国对邻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
关于不得拥有空军和潜水艇:说明空军和潜水艇被公认为是进攻性武器,是德国对外侵略战争的必备条件。不允许德国拥有,无疑是防止它再次挑起战争的可能。关于海军只能拥有轻型战舰:说明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德国在海外的军事扩张,也避免了德国海军与英国海军竞争。
关于莱茵河东岸非军事区问题:指出这是将法国所要求的与德国之间建立缓冲区的进一步扩大的举措,对德国的进一步控制。
E赔款问题:规定在1921年5月1日前,由赔偿委员会确定赔款总额和赔款方式。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价值200亿金马克的物资,并承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最终决定德国赔款2260亿马克,之后减至1320亿马克。道威斯计划,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解决德国赔款的计划,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对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3)、评价: 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强盗、掠夺者、高利贷者、刽子手和屠夫的和约。”“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法军元帅福煦” 性质:战胜国对德国的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积极性:缓解矛盾,初步建立新的国际体系。(英法获利最大,美国受到抑制)
和约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也缓和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使它们通过这个和约达成了利益的妥协,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
(3)消极性:对德国过分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和约背后潜藏的新的危机)《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十分苛刻的和约,它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埋下了德意志民族复仇主义的种子,并为后来的希特勒所利用。和会一结束,德国复仇主义者便喊出“打倒凡尔赛和约”的口号。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旦德国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必然要求摆脱这个和约所强加的种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凡尔赛和约》已在国际关系土壤中埋下了会滋生出罪恶的种子。
总结:巴黎和会名为重建战后和平的会议,但它们追求的是霸权基础上的和平。都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秩序,巩固战争的成果,实为战前列强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继续。
巴黎和会并非和平会议
1.会议目的:它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和反苏的国际会议。
2.会议内容: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苏俄,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建国际联盟,反对列宁创建共产国际。
3.和会性质:巴黎和会其实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
4.对待中国的态度: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在和会上的正当权益不但没有受到尊重,反而成为被宰割的对象,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强占的山东的权益,但英、美、法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