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课程和德语课程活动方案
贵阳市世纪园小学
2009年地方课程和德育校本课程活动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5、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古诗经典诵读。选编部分优秀古诗词和近代优秀诗文,利用小学阶段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强化记忆,以增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2、普法礼仪读本。目前国家凸显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学生从小就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无论是对学生的自我保护,还是培养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自觉守法、用法的意识都非常重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孩子做文明学生的良好习惯。
3、抗震救灾读本。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留给国人许多血的教训。其中之一就是在灾难来临之前,如何让人们有所察觉,了解相关的地震方面的知识就尤为重要;同时在灾难来临之时,如何让学生能够尽快逃生,尽量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更为重要。
四、课程设置•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科目及设置
1、一至三年级开设探究活动课程,四年级开设感悟民族精神,五年级开设领略传统文化和课科学发展观课程。
2、通过积极开发地域资源,促进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反映地方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方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3、按照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设置课时。
贵阳市世纪园小学
2010年地方课程和德育校本课程活动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小学课程方案(实验)》和《贵州省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相结合的高中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的联系。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5、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打造系统的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高中新课程实验作出正确决策和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和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学年、各年级的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协助作好学生选课的指导工作;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的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养能力,陶冶情操、增进 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竞赛类:数学思维拓展班、英语思维拓展班、物理思维拓展班、化学思维拓展班等。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培养科学思维及探究精神,为更高层次的学科竞赛等奠定基础,为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同学开发学习的平台。
2、方法类:数理化英等科目的思维培养。为学有不足而希望有所补充的同学提供辅导帮助,以提高学科的学习能力。
3、体艺类: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田径队、健美操、美术、音乐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兴趣类:影视欣赏、社交应用、演讲辩论、心理健康等。重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技能类:网页设计、模型制图、摄影录象、设计开发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6、环境类: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旅游地理等。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考察参观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的 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7、人文类:美文鉴赏、现代英语、人物传记、诗歌、词曲、历史传奇等。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各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资源情况自行设计所开发的课程。
四、课程设置·地方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在国家课程倡导范围内实施开发,形成与国家课程既联系又区别,深刻而不深奥、协调而不重复的有机组合。
2、地方课程倡导与校本课程相结合,联系综合实践活动,形成校本研究体系,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3、积极开发地域资源,通过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反映地方文化,促进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母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方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
4、地方课程应在通用部分之外,积极寻求专题部分的研发与推广。
(二)课程设置
1、每周开设一节地方课程,由专人授课。
2、地方课程的通用部分由班主任负责,每学期每课时必须做到有计划、有教案。
3、专题部分的设计实施由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统筹安排,领导小组应在与学校各科室沟通协商的情况下,结合我校实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开设课程、设定选修模块。
4、地方课程应挖掘、发动社会力量的参与,使课程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切合生活。
(三)实施步骤及学分付与
1、每学期初,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制订出本学期地方课程教学内容纲要及实施要点,告知授课教师。
2、政教处在授课过程中应予以监管,以保证每课时人员落实、内容落实。
3、政教处结合学校教育需要,可在实施过程中引入视频、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但所有活动应尽量在学期初纳入本学期地方课程授课计划。
4、通用部分授课结束后,由授课教师结合过程记录(考勤情况、听讲情况、参与情况等)将学分付与意见统一上报给学分管理委员会。
5、学分管理委员会根据教师意见在作出学分认定。对未获通过的学生应提前告知,给予申诉复议时间。对复议未获通过的同学应给出重修安排。
6、通用部分授课结束前,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应组织人员对专题部分作出相应安排,使两者衔接顺畅。
7、对专题部分的选修内容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应积极寻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进行整合,以节约资源、减轻学生选修负担。
贵阳市世纪园小学
2011年地方课程和德育校本课程活动方案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全面的发展。
1、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2、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3、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原则上为选修Ⅱ内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
地方课程分成通用和专题两个部分。通用部分是指在省内普通高中都适用的地方课程,内容包括除国家必修课程外,在高中教育中符合国家教育要求且已基本稳定的各项教育内容,如公民道德规范、法律常识、安全教育、人口与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艾滋病预防和禁毒教育,以及浙江社会、经济、人文、历史等,一般以综合课程形式出现,涉及若干教育模块。专题部分是指在通用课程教学基础上,围绕特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而进行教学的地方课程,专题部分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性要求,具有浓郁的地方本土特色。任课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按照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进行教学。并建立教学授课班,任课教师为该教学授课班的班主任,正常开展教学班级的管理。任课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履行课程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
第二篇:德语课程总结
德语课程总结
德国拥有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借鉴意义,如今中德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学习德语便拥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我们的第二外语(德语)老师----王国权,是个勤恳认真、和蔼可亲的老师,加上德国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作风严谨的国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门课程。早听说德语变化多端,但在学习后才知道德语的读音和语法比想象中的难很多,这可能也是德国人思维严谨在其语言上的一种渗透吧。德语像一片险象环生的大森林,充满着险恶和荒蛮,你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闯过这片大森林。转眼一学期过去了,这段时间以来觉得目前最缺乏的还是时间上的积累,毕竟学习哪门语言都需要岁月的积淀。
冠词的使用。王国权老师是一个特别亲切,而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他在冠词的使用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生动的比方:把冠词比作警察或城管的帽子,不同帽子代表不同的行政执法权力范围,城管的,只能管理城市,交警只能管理交通,这就好比冠词有不同指示范围。1. 定冠词的用法1)定冠词用来表示已知的或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或者人们已熟悉的人、事物或概念。Der Lehrer schreibt das Wort an die Tafel.2)名词前有形容词最高级或序数词做定语时。Das war der schönste Tag für sie.Heute ist der erste Oktober.特别:如果名词前面的形容词不是用于比较,而是用于表达事物的很高程度时,不用定冠词。Der Betrieb besitzt modernste Maschinen.3)表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事物。Die Sonne der Mond die Erde 等4)在一定的语境中,如果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所指的事物和人时,用定冠词。Öffne das Fenster!5)表示时间概念的名词,特别是这类名词与介词连用时,一般用定冠词。am Montag im Frühling in der Nacht6)非中性的国名前用定冠词。die Schweiz der Irak die Tschechoslowakei特别:在带有Königreich, Republik , Staat , Union 之类的国家名称前用定冠词。die Volksrepublik China7)山,山脉,河流,海洋前用定冠词。der Kaukasus der Balkan das Mittelmeer8)其他词类名词化时用定冠词。das Leben das Blau 9)名词用作度量单位时用定冠词。Wir fahren 100 km die Stunde.(我们每小时行车100公里。)2. 不定冠词的用法1)表示未知的人或事物,或随意所指的人或事物,某类人或事物的任意一个。Sie nahm eine Tasse aus dem Schrank.2)表示第一次提到的人或事物。(再提及时,用定冠词。)Sie bringt mir ein Buch.3)当名词用来比喻人或物的特点时,用不定冠词。Sie sieht wie eine Schauspielerin aus.4)当用数字说明的名词和haben 连用表示某物的尺寸数据时,用不定冠词。Der Gardasee hat eine Tiefe von 346 m.四.不用冠词的情况1. 泛指一种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名词不用冠词。Ich brauche Ruhe.2. 泛指的不定量的物质名词不用冠词。Ich trinke nur Bier.3. 在动词sein , werden , bleiben后用来表示职业、国籍等的名词前不用冠词。Sein Vater ist Arzt.4. 在一家人之间讲话时,父、母、伯、婶等称呼前不加冠词。Mutter ist nicht zu Hause.5. 在口令、命令、呼救等时不用冠词。Kopf hoch!6. 书名、报刊杂志名以及标题中的名词不用冠词。Deutsches Wörterbuch 7. 没有形容词定语的地名、人名、国家名、洲名等前不用冠词。Berlin ist eine große Stadt.8. 不可数名词前不用冠词。Hast du Geld bei dir ?9. 在表示度量的名词后的名词不用冠词。Ich kaufe ein Pfund Butter.10. 介词ohne , zu , nach , vor 等后通常不用冠词。Ohne Hoffnung , zu Ostern , nach/vor Ende 11. 在某些固定词组、习语、谚语以及由成对词构成的词组中,名词不用冠词。Zeit ist Geld.五.冠词与介词的连写介词+dem : am , beim im , vom , zum 介词+der : zur 介词+das : ans , ins 德语的发音。王老师经常会领着大家在堂上读,并且尽量能对每个人都进行纠正, 这很不容易,在此,我要好好感谢他。我觉得刚刚接触德语时最难的是语音以及拼读单词。比如r”的发音这个“r”在德语中的发音是每个德语初学者最先碰到的麻烦。小舌是我从未调动过的“发声器”。为了发出这个音,每天都要记得含一口水,然后弹小舍带动水震动(至今未练成,仍用俄语的р代替)。德语字母有发音规则,却无音标。换句话说,如果把发音规则掌握了,那么你就可以大体地读出任何一篇德语文章(毕竟有些读音比较特殊,如难以区分的外来词,特殊读音(Ingenieur)等),尽管你可能对文章一无所知,因此发音就显得特别重要。同样的一个词,应用发音规则里的不同组合,也会发出不同的音。所以在初学语音阶段,主要注意怎样发音,什么时候辅音浊化。多模仿光盘上的标准发音,并且还要多找日用语、短句子大声朗读。接下来的更大的难点就是最基本的语法,造句和词尾变换了。德语名词有三种性,分别为:阳性,阴性和中性,而且其复数形式大多情况下无规律可循亦有格的变化;德语动词还有人称变位;再往后的形容词竟有词尾性,格之变(虽然没学到)。这些都给初学者的我们带来了很多难题。开始阶段别无他法,只能硬者头皮死记,尤其是定冠词(der,die,das,die)及其变格词尾。观察一些冠词(ein)、物主代词(mein等)、否定词(kein)后,我们发现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这些词都是根据定冠词的词尾而变。而动词的人称变位也是有规律的(-e,-st,-t,-en,-t,-en)。可分动词也比较好使用。德语中的框架结构稍微有些像英语中的词组,但又不等同于词组。德语的句子的结构很有章法:陈述句、特殊疑问句动词在2位,主语在13位;命令式、一般疑问句只是动词提前,疑问词变掉人称等即可。马克吐温说:“你可以三周学会英语,三个月学会法语,可是恐怕得三十年才能学会德语。”我个人认为,这句话虽然夸张成分比较多一些,但德语作为一种语言,毕竟不能是几个月就能掌握那些基本用法的。所以只有去认真学习,并且掌握了它自身一些规律,并且经常运用,练习,才可以学好它。
第三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探究(2011-11-27 21:16:54)转载▼标签:杂谈分类:有效教学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为二级课程和三级课程,其内容有学科交叉现象。山东省地方课程共三科,分别为《传统文化》《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但是,汇总来说,都是一段材料学习。如何设计教学法,让学生学会,会学,就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两级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开放思想,敢于创新。
一、全面了解地方和校本课程标准(目标、实施、评价)。
1.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它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以学习探索领域为课程分类形式,以课程模块为课程呈现形式。
2.“改革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要把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要妥善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重在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重在发展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努力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资源”。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需要所生成的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工厂、农村、企业以及社会实践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等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使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实施更加生动,更有活力。
4.学校对学生研修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防止过于注重纸笔测验、过于偏重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评价的倾向,一般不用考试的方法。
二、怎样进行小学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从学生学习角度来看: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双基”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高效、省时、独立构建知识体的能力。掌握知识应包括四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学、怎么用。不等同于记住或模仿做题。
2.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身边疑难的能力。主要评价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知识,收集整理信息中发现、用眼光观察、解答生活中实际问题。包括:课前收集生活信息,课内交流、整理和操作分析信息,用所获知识再认识和想象创新实践信息。真正体现出:地方课程来源于生活,地方课程服务于生活。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关键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在课堂上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规定行为,只要学生是围绕学习的言行,教师都必须给予鼓励;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加以引导和发展,避免学习过程公式化;融入生活情境并儿童化,克服单调枯燥。
3.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腊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它表现为:任何一个学生在所处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力,用自己的方法,得到最少的帮助,达到同等的学习目标。
4.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间。主要测评学生在学习活动里自学能力结构和合理迁移创造性思维水平。包括:独立阅读数学教材和用已有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自我组织学习活动和反馈发散与聚合思维统一体,直觉与分析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5.学生对地方课程课的热情程度。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它表现为:(1)最佳注意状态:注意集中,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注意稳定。(2)最佳认知状态:感知清晰、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牢固、大脑处于最佳兴奋状态。(3)最佳情感状态:态度认真、学习热情、兴趣浓厚、充满活力、生动活泼。(4)最佳意志状态:动机强烈、求知好问、主动积极、克服困难、能自制、有毅力。
从教师设计角度来看:
“教学的最优化就是教师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教学设计应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用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形式,提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材料,保证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把学什么?怎么学?还给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材料而不是讲解,是组织原始信息而不是处理加工;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用不同的速度、自己的方法、学好相同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互助学习、敢于发表新想法和新做法。真正形成开放性课堂,设计开放性问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培养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才有可能。小学的地方课程应视为应用课而不是理论课的学习,教学时应把抽象的书本内容形象化,枯燥的练习游戏化;让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身边疑难问题,感受到学地方课程是生活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体现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正确理解湖屯镇1246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可简称“六步循环教学法”
“1246双主体、互动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即
围绕一个中心:实现绿色高质量;
立足两个基点:教师、学生“双主体、互动式”;
实施四条策略:学练结合、师生互动、分层递进、当堂达标; 采取六个步骤:“(引)明确目标—(导)问题导入—(学)启发探究—(教)归纳提升—(练)跟踪训练—(评)快速反馈”。
实现“湖屯镇小学有效课堂教学”六大特征:一是“有目标”;二是“高成绩”;三是“师生对话”;四是“小组落实”;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六是“学练结合”。
四、关于校本课程的教学法:(以《走进陶山》和《范蠡文化》为例)
(一)学会设计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1、知道、记住或了解陶山的、或范蠡的相关知识。
2、学会探究陶山或范蠡相关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开发建设,实现人人当小设计家。
3、学会当小导游,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开发建设家乡之情。了解范蠡文化,增强自豪感,进而掌握范蠡文化。
(二)正确理解校本课程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区别:
1、在校本课程课堂上,知识性目标是第一位的,要在知识性目标完成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能力培养是第一位的。
2、在校本课堂上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用在课堂上,用多种实践活动形式来实现知识的落实,但不能上成综合实践活动课。
3、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要把校本的内容“实践化”“拓展化”“活动化”,即如何开展研究、怎样行动、呈现怎样的成果等,首要目标是过程与方法层面的。
(三)《走进陶山》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根据“引—导—学—教—练—评六步循环”教学步骤,《范蠡文化》课堂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如谁去过陶山?谁知道有关陶山的传说故事?你调查了解了陶山的洞、树、草、等?你上网查查有关的内容?针对每一课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2、激趣引入。课堂一开始,或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或让学生讲故事、讲传说,或教师讲故事等方式,将学生引入一美丽的旅游境界。
3、提出目标。提出具体的本课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完成,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4、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中呈现的一段段材料,都很精美、简洁,图文并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学会。要求小组内真正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5、系统整理。采取问题抢答、击鼓传花、问题接龙、小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性目标,知道、或记住材料。
6、当堂训练。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人人都能当小导游,人人当小设计家,那么教师就要对于如何当好小导游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礼仪、如讲解、如形体等;对于如何合理科学设计给予一定的指导。
7、拓展升华。对于每一课、每一段材料,我们都可以用说、读、写文章、写诗、画、唱、演、做手抄报、做知识卡片、做特色旅游产品等动手实践活动。
8、总结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开展多种性的评比,如优秀小组、如优秀小导游、优秀小设计家、优秀小辩手等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四)《范蠡文化》校本课程有效课堂教数学设计方法:
根据“引—导—学—教—练—评六步循环”教学步骤,《范蠡文化》课堂教学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经验走进课堂,教师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学习。如学习《范蠡文化》时,教师安排预习内容:谁知道范蠡的故事?谁听过范蠡的传说?有什么样的相关的成语?你上网查查有关的内容?针对每一课内容布置相应的预习内容。
2、激趣引入。课堂一开始,或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范蠡材料,或让学生讲故事、讲传说,或教师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3、提出目标。提出具体的本课的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并提出具体的学习方式,生生合作,小组完成,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4、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课程中呈现的一段段材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学会。要求小组内真正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
5、系统整理。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范蠡文化,采取知识问答、教师讲解、生生合作,共同系统整理相关知识内容。
6、当堂训练。采取问题抢答、击鼓传花、问题接龙、小组质疑、等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知识性目标,知道、或记住材料。
7、拓展升华。对于每一课、每一段材料,我们都可以用说、读、讲、画、唱、演、做手抄报、做知识卡片、做编剧等动手实践活动。
8、总结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要开展多种性的评比,如优秀小组、如优秀编剧、优秀小演员、优秀故事家等等,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
五、《地方课程》教法学法设计:
1、教师要多做引导、指导,要学会做导演。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学习、多研究、多积累,才能做到引导时循序渐进、不蔓不枝,指导时游刃有余,指导到位。
2、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不能上成语文课、地理课、历史课,但要把多种学习方法用在课堂上,敢于放手,解放教师和学生,解放头脑感想,解放嘴巴敢说,解放手脚敢做,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方式诠释、演绎、展示、交流。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增强能力、升华情感。
3、采取“六步循环”:“(引)明确目标—(导)问题导入—(学)启发探究—(教)归纳提升—(练)跟踪训练—(评)快速反馈”。
4、体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六大特征”:一是“有目标”;二是“学练结合”;三是“师生对话”;四是“小组落实”;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六是“高成绩”。
(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首先要定好位,再谈怎么教学。每一册教材的扉页都印着同样的一封信,具有指导作用。让我们先看看编这套教材的专家怎么说:
同学们,你是不是很多次设想过:长大了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当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好地学习。千学万学,学做中国人应当是人生的第一课,《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就能给予你必要的帮助。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当你知道了这一切,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感叹:做一个中国人,真好!
从以上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套《传统文化》教材强调的育人功能,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堂堂正正的、真正的中国人”。紧接着在下文中,编者提出了本套教材的学法,让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的教学,适合运用语文教学手段诵读法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应该怎样学习才好呢?学习这门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诵、记、背;读熟了,背过了,再慢慢品味、感悟,品出滋味来、悟出道理来,就变成自己的东西了。童年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记住、背诵下来的东西,能终生不忘——这叫“童子功”。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中特别有兴趣的课题,搞一点“研究”。这样不断地学下去,你自然就有一颗“中国心”了,从气派到做派,就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了。
《传统文化》的编者指出了以“读背法”浸润学生的人格,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由“知”到“行”,从而最终成为“真正的中国人”。那么,编者的建议是否真的适合《传统文化》这门课的教学呢?
“记诵浸润式”教学法。课上采用海量阅读教学,糅合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运用对学生进行层层浸润。主要做法多读、多背、多用,与《传统文化》教材的编者提出的“读、诵、记、背”的学法如出一辙,符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课题会出现不同的教案设计,《传统文化》课要达成最终的教学目的,显示其“传统”“经典”的力量,把握以下授课原则很重要:
1.读诵为主,扎实提效。
《传统文化》这套教材每本书每个单元的目标达成都依托于经典文化典籍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学典籍就要以诵读为主。教学《传统文化》更要以读背为主,理解为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反刍品味。
以下做法实用有效:
多读:开课复习环节减少繁文缛节,可以领诵一句,学生顺着往下背,作为组织教学;新授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拼音自己读、自己悟;练习时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领读,领一遍跟三遍。正音为主,理解为次。
多背:运用减字辅背、顶针背诵、镂空背诵、看译文背诵、触类旁通背诵。扎扎实实提高诵读效果,避免“学过有印象,一背全忘光”的现象。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反复运用所学语言,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见识均来自于生活,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时,会让知识充满生机,学生变得兴奋、灵动。例如:学了“待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那么可以看看谁做到了,有点像思品学科的“导行”环节,并互相评价。再如,设计生活情境填空题,让学生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运用经典词句;引导孩子课外结合生活情境主动运用所学的经典篇章句并进行集锦。
3.尊重、相信学生。相对于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并不要求深度理解,因此我们老师更应该相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让学生解答和争论来自学生的疑难等等。给学生自己“披荆斩棘”的机会,就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机会,也是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精髓”的机会!教师得有尊重、相信学生的做法。如:通过“可以上课了吗?”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地位上,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如:在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自学、自悟,相机询问学生:“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哪里不明白?”根据学情调整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4.探究性原则。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集体探究难点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搞点“课题研究”,例如:“歇后语里的故事”、“唐诗宋词唱起来”等小课题。纯粹的语言文字上的难点不要“恋战”,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留待“反刍”时的无师自通,保持学生的探究状态。
5.活动性原则。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这是诵读的补充。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例如唱一唱唐诗宋词、拿出画笔描绘意境、创设“情境串”演练、设置闯关、小组竞赛、说说生活中自己怎么做的、猜一猜字谜、画谜、歇后语等。
横观《传统文化》每本教材,都分为这样几个单元: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表面上单元侧重不同,实际上都是教学诗词歌赋,通过诗词中的意境了解人物、地理等,感知中华灿烂文化。因此教学中应借鉴语文诗词教学,并以记诵感悟为主要教学方式,根据经典篇章的内容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和补充。
纵观整套12本教材,每课都分为这样几个板块:1.经典回放(或:人物剪影、诗话揽胜、艺海拾贝),2.温馨点击,3.活动广角,4.成长袋(或:成长阶梯)。以上4板块大体与六步教学法(引入—诱导—学习—总结—练习—评价)一一对应。我们完全可以依照教材的编排,顺势构建《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注意突出以“记诵为主”的教学思路。具体的参考流程如下:
一、引导。迅速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学习主动性。
二、学习,位于“经典回放”的那部分。
1.范读原文。学生模读,正音。
2.自读自悟。
3.质疑问难,略知文意。
4.回读感悟,依境自背。
其中可穿插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背诵:
减字扶背、顶针背诵、镂空背诵、看译文背诵、触类旁通背诵等。
三、小结,学习“温馨点击”部分。
1.围绕课题谈谈自己的所知。
2.读一读课本上的“温馨点击”。
四、练习,进行“活动广角”。
多种活动巩固、拓展,重视学以致用。参考每课“活动广角”提供的活动和上文中的“活动性原则”。
五、评价,参考每课“成长阶梯”的建议进行。
六、作业:根据课堂上有价值的生成和学生的研究兴趣而确定是否布置“小课题研究”。
(实际教学时根据每课课题不同进行细节改进。例如后附《歇后语》一课的教案中,练习环节1、2步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背诵歇后语,而是设计了多种情境反复运用歇后语,实际上每次都是在读、在背、在理解、在运用所学。第3步拓展活动“猜一猜”,活动形式可以细化为:猜儿歌里的歇后语、讲故事猜歇后语,看表演猜歇后语、出示实物猜歇后语,看画谜猜歇后语等。而评价环节是随机运用歇后语评价,贯穿于整个新授、练习环节,并没有在第五步单独进行。)
以上教学流程是基于对《传统文化》教材研究和教法研究后初步小结出来的,这样教学能比较适合这套教材,也比较适合学生动起来的需要。但是,上述流程还比较保守。还应做足诵读环节,减少讲解和拓展活动。
中国传统的快乐教学法——吟诵。吟诵的声调和音韵有助于学生理解经典,避免枯燥的讲解,识字、正音、表义一举多得,而且吟诵过的内容会经久不忘。
古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蕴含着上述道理。因此,“读诵浸润法”成为《传统文化》教学中最经济、最适用的教学方式就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二)《环境教育》课堂教学
《环境教育》是以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中心设计内容,基本上我们要“深挖教材,精心设计,有效施教,拓展延伸”,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1、问题探讨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讨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小学生对某一个有争议性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的主要步骤是:
第一、提供含有问题的材料或者实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材料可以直接反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也需要动一番心思。
第二、讨论面临的问题。一般来说、小学中年级学生,问题的难度要小一些,教师随时进行指导说明,解决的问题也要尽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小学高年级学生,则可以讨论难度大一些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自己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总结讨论,写出个人体会。通过激烈的讨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每人递交一份自己的解决方案。
2、“综合学习—合作讨论”式教学模式
《环境教育》课程中,将自然现象、科学常识和法律知识等融为一体,其中所涉及的领域包罗万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实现与语文、音乐、美术、自然、科技、哲学等学科的整合,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进而进行合理的归纳综合,实现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课程目标。该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
①课前收集,自主整理
收集和分析环境信息的能力是学生认知环境的基础,是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重要途径。收集信息是分析信息的前提,分析信息是将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内化为学习者心智结构的过程。而社会活动、社会环境的知识领域为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上课伊始,根据专题内容搜集相关知识信息便成了首要任务。一般的专题内容,放在前一周进行;对于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则放在前几周甚至前几个月进行。
收集环境信息的途径有多种,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等。
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应注意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针对所获取的信息,对照书中内容及主题,进行合理的筛选、甄别,将所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将课前搜集、自主整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才能为下一环节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保证。
②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可以师生共同创设,可以由学生利用上一环节搜集的资料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除自创外,想方设法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想出各种办法。如通过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新课,运用栩栩如生的描绘,吸引学生;再如针对专题内容,可选取相关内容的歌曲,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满足学生欣赏美的需要,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如身临其境一般,进入美的天地;又如灵活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提供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情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这个阶段在课堂开始时进行。这一阶段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然后是班级内的也就是小组之间、小组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小组内部讨论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小组内部的资料要研究透彻,以便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中做到心中有数。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汇报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这一环节是这一课的核心部分,经过了上一环节的小组内部交流,学生已经了解了本组研究的内容,但是对于其他组的研究内容却不知道或知之甚少。于是,小组的汇报成为了其他小组了解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当然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听取其他组的汇报,否则是不会获取知识更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
④课内巩固、课外延伸
所谓课内巩固,指在教学中,针对本节内容,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巧妙进行小结,整合交流的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等以达到对本节内容的巩固、升华。一堂成功的环境教育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小学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结尾应该是一个能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想象、联想、创造的“省略号”,而不应该是到此为止的“句号”。
所谓课外延伸,就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知识点进行适当的延伸,将学生有可能适用的常识、经验等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可以是教师的点拨,学生课下再留心环境,获取新信息,达到新认识;也可以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并精心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认知、形成能力、升华情感。
(三)《安全教育》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模拟表演”式教学模式
本模式适合于“在社会中”这一领域中的安全常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生活场景,即虚拟生活中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另一种是模拟社会角色,即在课堂上让学生模拟社会角色,现场表演。
这一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①自读文本,自主设计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②创设情境,模拟表演
创设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或播放一段生活录象,或展示一处社会场面。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模拟表演活动,让最具代表性的小组在全班公演。学生模拟表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生活原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再现。学生身临其境的表演,强化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为下一环节的学习打基础。
③评价反馈,提升感知
模拟表演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表演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既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现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过程;是形成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辨别美丑能力的有效途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感知,在错误与正确的交互认识中,学生会逐渐明晰自己的观念,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正确态度和价值观、社会观的目标。
2、“参与实践——体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参与实践——体验探究”教学模式,适合于课外实践活动。本模式是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安全常识,培养学生安全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在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安全自救、自护能力的提高。
这一模式的基本环节有:
①激情引趣,设问引思
激情,是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引趣,是引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设问引思,是提出问题、是激情引趣的有效手段。
②展示思路,设计方案
提出问题之后,就要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行分析,展示学生的思维,理顺学生思路,规划参与安全实践的方案,论证进行活动的可行性,制定参与实践的具体步骤,设计带着怎样的问题去实践,明确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③参与实践,体验探究
实施这一环节,学生是主体,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教师是组织者、是引导者、是参与者、是合作者,甚至是服务者。
④归纳总结,指导实践
让学生参与实践,是为了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将感性认识提升到理论知识,并进而指导实践,因而必须进行归纳总结。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汇总,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收获,谈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第四篇:地方课程《心理健康》方案
土贤庄小学《心理健康》方案
为使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凸显其亮点,本学期根据本情况特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市、局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以打造阳光校园,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总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我校每一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苦有地方倾诉、郁闷有人沟通、压力有地方宣泄,让我校学生的心理不断成长,人格不断健全,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能勇于面对现实,勇敢挑战困难,以良好的心态快乐学习、生活,真正做到开心每一天。
三、主要工作
㈠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⒈参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⒉继续通过实验小学网站、博客、qq群、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开展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使家长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地提高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
㈡认真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
⒈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咨询途径:
⑴学生自愿前往咨询(团体咨询为主)⑵班主任老师推荐 ⑶辅导老师访谈
2.设立“倾心链接”心理咨询信箱,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
3.教师走进社区服务学生的有利时机,举行专题讲座,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亲子沟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二会一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具体安排 二月:
1.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计划 2.心理咨询室排班 三月:
1.扬起你的笑脸班级心理健康辅导 2.雷锋精神伴我行队会 3.关爱生命———应急疏散演练 四月:
1.以“心灵家园”为内容设计班级版报 2.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影片《暖春》 3.让心理充满阳光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五月:
1.结合母亲节《谢谢妈妈的爱》 2.“珍爱生命,心怀感恩”心理健康教育 3.亲子教育———给妈妈洗回脚 4.心理健康汇报课展示课 六月:
1.讲座:《让孩子轻松面对考试》 2.“走进父母,感受亲情”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测试 4.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七月:
1.本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九月:
1.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3.做好班级心理咨询员的培训工作。十月:
⒈组织全体老师聆听有关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⒉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⒊召开特殊学生会议,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十一月份:
⒈继续指导心理健康保健员在班中开展“开心果”谈心角活动 ⒉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3.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十二月份:
⒈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心理档案建立工作。2.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3.整理、收集心理健康个案、资料等。
4.学期末心理健康工作总结。
第五篇: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补充
1、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繁殖。无论经哪种方式繁殖,从物种意义上说是对生命的延续。无性繁殖是简单的繁殖方式,包括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有性生殖是由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繁殖方式。
2、成功者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1.要有热情;2.要有很强的适应性;3.能够专心致志;4.能广泛收集信息资源;5.能树立个人权威;6.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7.要有乐观的精神;8.要有创造性;9.要有明确的目的;10.能有效地利用时间。
3、自信心的特征:1.不刻意取悦他人,在生活中对不同的意见和行为持宽容的态度。2.遵循自己的生活准则,不易受外界潮流的影响。3.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观点,能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4.熟知自己的优点和劣势,敢于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走向成功。
4、减轻心理压力的对策:1.学会放松,2.陶冶性情3.着眼当前4.坚持运动5.合理发泄6.知难而进7.知足常乐8.调换环境9.休假旅游10.学会幽默。
5、化解压力:1.暂时放开自己手头的学习和工作,让头脑暂时忘记这件事。2.去参加体育锻炼,听比较轻松的音乐,看滑稽剧、杂耍等。3 将一个较大的目标化成若干个小目标,一步步去实施,一个个去实现。4 寻求别人的帮助。5 听听朋友或别人的意见。
6、呵护友情的小技巧:1.定期和你的朋友谈心,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及对对方的看法,再忙也要安排一点时间与你的朋友们独处。2.你的朋友们误解了你,一定要找机会解释、沟通,不能“让时间去证明一切”,最好的方法是让朋友的朋友“搭桥”沟通。3.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情,不能因为觉得事小而不了了之,应该当面道歉或是以书信、小纸条之类的方式认错。4.朋友有为难的事,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他;自己有难办的事,难解的思想疙瘩也要主动寻求朋友的帮助。
7、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说到做到,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法制社会、文明社会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在生意场上人,诚信表现为公平交易、老少无欺;在商品质量上诚信表现为优质优价、货真价实。在别人面前不虚美,不夸大自己的能力,实实在在;在错误面前不隐恶,犯了错误敢于向对方坦白;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中不虚夸、不欺诈。
8、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1 自我鼓励。面对挫折和困难,想方法战胜它。2 升华。将身处逆境和战胜挫折的体验升华为远大抱负和理想。3.调整目标。及时修正或转化目标,以期获得成功。4 补偿。在某方面的目标受阻后,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5自我慰藉,合理借口。暂时给自己找一个理由,缓解消极的体验,减轻挫折感。
地方课程补充
1.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繁殖。无论经哪种方式繁殖,从物种意义上说是对生命的延续。无性繁殖是简单的繁殖方式,包括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分裂生殖。有性生殖是由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繁殖方式。
2.成功者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1.要有热情;2.要有很强的适应性;3.能够专心致志;4.能广泛收集信息资源;5.能树立个人权威;6.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7.要有乐观的精神;8.要有创造性;9.要有明确的目的;10.能有效地利用时间。
3.自信心的特征:1.不刻意取悦他人,在生活中对不同的意见和行为持宽容的态度。2.遵循自己的生活准则,不易受外界潮流的影响。3.不会刻意隐瞒自己的观点,能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4.熟知自己的优点和劣势,敢于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走向成功。
4.减轻心理压力的对策:1.学会放松,2.陶冶性情3.着眼当前4.坚持运动5.合理发泄6.知难而进7.知足常乐8.调换环境9.休假旅游10.学会幽默。
5.化解压力:1.暂时放开自己手头的学习和工作,让头脑暂时忘记这件事。2.去参加体育锻炼,听比较轻松的音乐,看滑稽剧、杂耍等。3 将一个较大的目标化成若干个小目标,一步步去实施,一个个去实现。4 寻求别人的帮助。5 听听朋友或别人的意见。6.呵护友情的小技巧:1.定期和你的朋友谈心,交流各自的想法以及对对方的看法,再忙也要安排一点时间与你的朋友们独处。2.你的朋友们误解了你,一定要找机会解释、沟通,不能“让时间去证明一切”,最好的方法是让朋友的朋友“搭桥”沟通。3.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情,不能因为觉得事小而不了了之,应该当面道歉或是以书信、小纸条之类的方式认错。4.朋友有为难的事,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他;自己有难办的事,难解的思想疙瘩也要主动寻求朋友的帮助。
7.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说到做到,它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法制社会、文明社会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在生意场上人,诚信表现为公平交易、老少无欺;在商品质量上诚信表现为优质优价、货真价实。在别人面前不虚美,不夸大自己的能力,实实在在;在错误面前不隐恶,犯了错误敢于向对方坦白;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中不虚夸、不欺诈。
8.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1 自我鼓励。面对挫折和困难,想方法战胜它。2 升华。将身处逆境和战胜挫折的体验升华为远大抱负和理想。3.调整目标。及时修正或转化目标,以期获得成功。4 补偿。在某方面的目标受阻后,用另一种可能成功的目标来补偿代替。5自我慰藉,合理借口。暂时给自己找一个理由,缓解消极的体验,减轻挫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