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荷塘月色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六)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第二篇: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荷塘月色
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荷塘月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六)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第三篇:2014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长亭送别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长亭送别》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 ,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第四篇: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教案
教师资格考试说课教案:《山中访友》
各位评委,大家下午好!
我是应聘小学语文的01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中访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以及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语词优美,感情充沛,同时,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本单元另外几篇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我设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所有学生均能掌握课后“邀”、“附”等8个生字,能认会写,并理解“德高望重”等10个生词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阅读热情,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想象等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地美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以上对教材内容及目标的分析,并且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反复品读课文,品味赏析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展开联想与想象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说学情
分析完教材,我将进一步分析学生情况。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够初步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但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六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相比,学习动机相对成熟、学习目的相对明确,而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因此,对课文传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可能难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尤其不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些都将成为我组织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以感情诵读法、创设情景法、联想想象法等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使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说学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基于对学情和教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读悟能力,因此,我将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原则,主要选用读议结合,以读促悟的学法。
四、说教学程序
说完教法和学法,接下来我将这样展开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说课的核心内容。
(一)品读唐诗,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歌(“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品读诗歌内容,思考本诗中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做一件什么事。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诗人前去山林探访自己的一位隐居其中的朋友的故事,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山中访友》是否也就是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作者的引领下,走进山林去看个究竟。
(一)新授
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后,首先,我将带领学生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疏通字词
要求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描写的是作者早晨出发去山林拜访“朋友”,在山上度过愉快的一天,黄昏归来的事情。【板书:早晨 黄昏】很明显,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在山上的经历,那么我们要将重点放在这一部分,让学生依次找出作者在山中所拜访的“朋友”【板书:古桥、树林、山中的一切(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
在学生找关键词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相应内容,这样便于同时纠正字音,理解生词意思。主要的有诸如:德高望重、津津乐道、波光明灭等。【板书】
2、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在学生找出作者所访朋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将这些大自然的事物称之为“朋友”,即思考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且进一步画出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初步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
3、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这一部分主要是针对学生刚刚找出的作者描写“朋友”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中的关键字词,如“凝望、知己、智慧”等充满作者感情的一系列词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事物的深情厚谊,是在用强烈的感情为我们描绘一幅大自然的魅力图画,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点明课文热爱大自然的主旨。
4、想象意境,陶冶情操
在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有所领悟的基础上,我将播放轻松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由我为学生用深情舒缓的语调朗诵课文,让学生尽情想象与联想作者所描写的山中美景,进入作者所创设的美妙的大自然的世界中,体验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妙感觉。学生想象完毕,我将与学生讨论感受,引导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讨论作者是如何做到将自己对大自然的这种独特感受传达到我们身上的。进而让学生思考传达自己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入下一步的教学步骤。
5、探究语言,领会手法
请学生先画出自己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讨论喜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中出现较多的几种写作手法,即想象与联想,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进一步加深对这几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在新授过程结束之后,我将给学生布置练习帮助巩固拓展。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自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描绘成有生命的人,让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让她们也成为我们的朋友。我将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汇报自己的类似感受。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小结的设计上打算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的小结形式,即由学生自己分组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再安排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小组间互评以及互相补充遗漏之处,我将在最后给予整体评价。
(五)布置作业
加强言语实践是语文课改的两大方向之一,同时基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将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观察生活中的一处自然景色或一个自然事物,比如云、河、江、草坪、森林等,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几种主要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可以任选其中一种表达方式来写或者几种任意组合均可,写成100字左右的一个片段。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同时也能练习几种写作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作用。
六、说板书
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山中访友
第五篇: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长亭送别
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亭送别》。
二、说教材:
《长亭送别》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课文节选部分曲词优美,文采飞扬,高中语文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
2、鉴赏曲词的美
3、欣赏莺莺的人物形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经典之作,它的作者王实甫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 ,创造了文才斑斓的元曲语汇.吸收借鉴这些,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而且对加厚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的鉴赏能力又非常有限,有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曲词鉴赏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用比较分析法来突破。
三、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迁移教学法
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
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本节课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将书上内容与老师习进行以及动画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因此,在进行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如下准备和预习:观看影片<<西厢记>>,,运用上节课的有关戏剧知识,参看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学习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