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荷塘月色说课
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
说课教师:龚鸿基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粤教版必修1)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入的皆为白话现代散文。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鉴赏领悟文章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掌握技巧。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精致夜色独具魅力别具一格。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通感)。作者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我觉得应该把课文当作学生鉴赏的范例。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是:①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②通过品读语言,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的难点是: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②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②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①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高中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也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赏析散文。教师也应该由初小阶段的分析讲解转向高中阶段的提问点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基于这两点,这一篇课文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讨论法、点拨总结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积极营造“合作”的和谐双边活动。
四、说学法
1、感情朗读法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背诵重点段落。
2、讨论总结法通过提问,引导自己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探究法学会自己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查阅资料法课前可查阅作者生平、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方面目标”,我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范读磁带。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生平及当时背景。主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框架、掌握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通感(特殊的比喻)。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鉴赏分析。第二课时: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与语境。
(一)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1948年8月,朱自清身患重病,宁可饿死,都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临死之前甚至谆谆嘱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要宁死不受异邦救济不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由此紧接着投放课件简单介绍作者生平和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1927年7月南方四一二政变朱自清:革命 反革命 逃避)。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过程,而且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只有在全面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入领悟、鉴赏。
(3)教师提问引导理清框架:①作者为什么会月夜独游荷塘?(全文感情基调文眼)②文章题目为《荷塘月色》,文中哪些段落写月夜荷塘及周围的景色?③ 由荷塘夜月下的景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3、仔细品读,赏析语段
经过朗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也理清了脉络。趁此引导他们挑出自己喜欢的最有体会的语段来品读。在预想中,多数学生会选重点的四、五、六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在学生各有偏爱的情况下,我引导他们欣赏四五自然段,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味和写作手法的揣摩。完了再分析《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体会全文体现出来的作者复杂的感情。)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比作雨伞不是更形象吗?(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以动写静,感受轻盈的动态美)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把“田田”换成“相连”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找出段落中的叠词、体会传神的韵律美)
(3)“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赋予荷花人的情态;拟人的情态美)
(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描绘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5)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哪些地方作者用了动态描写?(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6)文中作者把缕缕荷香比作什么?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妙不可言而非故弄玄虚。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7)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淡淡的喜悦)
(8)这里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哪些地方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转入第五段)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记录,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毕竟课堂是生成的,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可以预设。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应该紧紧扣住语言。)
在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教师可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致,来自于作家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
(9)根据自己对通感的理解,找出第五自然段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10)那些语句是对月色的正面描写?那些又是侧面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11)理解“泻”(铺)、“浮”(升)、“笼”(罩)等动词的妙处。(轻柔的动感情态)
4、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可找出文中写景、抒情的句子来。
5、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二)我接着再简单说说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继续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1)叠词的运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阴
(2)体会“没精打采”、“渴睡人的眼”、“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淡淡的哀愁)
(3)蝉声蛙声的热闹与文章开头的宁静独处是否矛盾?(反衬;鸟鸣山更幽)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采莲赋》闹境反衬《西洲曲》采莲女的孤独忧愁----同是天涯之感
采莲女之愁:个人离愁,苦于孤寂思念朱自清之愁:忧国忧民,苦于医国无方。作者情感:颇不宁静—寻求解脱—无法排遣—思古幽情—无福消受—惦念江南
4、第二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① 背诵四、五、六段。
②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后页附预设板书设计)
附:预设板书设计
一、月夜出门
缘由:颇不宁静(感情基调文眼)
二、荷塘月色
来路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淡淡的喜悦
荷塘荷叶: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叠词、比喻)
荷花:袅娜的开着羞涩的打着朵;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博喻)荷香:渺茫的歌声(通感)
月色正面:泻浮
侧面:叶子和花树影光与影
周围杨柳灯光心情:我什么也没有-----淡淡的哀愁
三、联想采莲
心情:无福消受-----淡淡的哀愁
第二篇:2014年教师资格证说课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拟人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
2.本文的写作线索。
三、教学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作品语言,引导学生读文入境。
2.适当补充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本文及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其人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课时
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01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的是什么吗?那么大家还知道其他描写荷花的诗歌或者文章吗?
Eg:杨万里-南宋-《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周敦颐-宋代-《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杨万里-《消除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很好,也许大家都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从古至今中国文人都比较喜欢借景抒情,而今天我们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就是与荷花有关的文章,这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板书)
(二)讲授新课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学过他哪些文章吗? 《背影》、《春》
同学们记得很清楚,说明初中时知识掌握的很好,那么,有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朱自清呢?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斑驳(板书)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次年更名“自清”。
很不错,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再补充一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而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着着中国大地。在面对着黑暗现实这样的情况下,让我们一起来解析作者的内心复杂情感。
(二)讲授新课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段落划分。黑板上是本文的重点字词,大家在朗读时候要着重的注意其读音。小组现在讨论得差不多了,现在请同学来回答,好,李同学说本文有八个自然段,那你能在说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来段落划分的吗?
好,请坐,没有划分出来没关系的,请划分出来的同学来回答一下,好,你来回答
请坐,张同学说,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段,第二部分是2-6段,第三部分是7-8段,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吗?
好,看来大家的段落划分想法是一样的,请同学们针对划分的这三部分,再来细读课文,然后进行段落 总结。
好,请王同学来说一下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的大意,请坐,王同学回答的很好,第1段说的就是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观菏原因)板书。第二段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好,你来回答。同学总结得很好,第二段就是去。第三段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同学回答得很好,第三段讲的就是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现在进入第四段的分析,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第四段内容,“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起,读完之后同学们有没有被荷塘美丽景色所吸引,可见,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荷塘美丽的景色。接下来进入第5段分析,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内容,然后再来总结
好,请坐,同学朗读的很好,总记得也不错,这一段写的是观荷塘,流泄的月光,塘中景色。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6段内容,然后进行总结。请李同学来回答,李同学回答的十分正确,这一段讲的就是荷塘四周的景物。上面我们分析的是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这一部分的段落大意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好,请坐,同学回答的十分正确,这一部分段落比较多,同时这也是全文的主体,是围绕“景”(板书)来写的,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下面进入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段落总结,第七自然段从文中“采莲是江南的旧俗”(板书)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的大意就是联想到了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最后一段则是说了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了家门。最后两段也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同学总结的很好,这一部分说的是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中我们主要进行了重点字词、段落总结及其划分,下节课我们进行重点语句分析及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探索。
(四)布置作业
课下有两个任务,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的叠词,然后讨论这些运用这些叠词的好处。
结束语:
各位老师,今天我讲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我的试讲完毕,谢谢!
第三篇: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荷塘月色
山西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荷塘月色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六)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第四篇:《荷塘月色》评课
李永强老师陈述备课思路:
考虑到高考改革全国卷的题型特点,现代文阅读对散文的考察比较淡化,加之这是高一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第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又是经典名篇,所以在设计这个课例时,主要想按照“品味画面——体味情感——达到共鸣”的思路来引领学生进行经典散文的探究阅读。评课:
阳江一中 陈梧羡老师: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经典散文阅读值得肯定,在要求学生“读”文章,深入文本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2)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注重方法性的指导,教会了学生从抓关键句和感受画面、品味意境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情感。阳江一中
唐露老师:
1)本课围绕散文的经典性展开教学,条理清晰。第一个问题“一个______的夜晚”设计得很好,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线索。
2)画面的鉴赏比较深入,能抓住散文语言的细微之处去引导学生鉴赏,体现了散文的美。3)情感的共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完成了情感教学目标。4)老师在提问时指向性不太明确。阳江一中 许月儿老师:
1)以“朗读——赏析语句——景语情语——主题”为思路展开散文教学值得肯定 两阳中学 吴慧琳老师:
1)认同教学目标,通过此文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2)在引导学生感受散文情感的时候,老师在未教之前学生就已经会从抓关键句和景物画面的角度去把握情感了,最后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什么样的景语对应什么样的情语。
3)最后一个环节——话题的共鸣,设置的问题有点类似心灵鸡汤,而跟这篇散文本身没多大关系,能不能再换一个问题,更能体现散文教学的统一性。
第五篇:2014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荷塘月色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3.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出示课件)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难点主要有两个: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四、教具的使用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讨论、质疑重在理解作者情感,感受文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第一课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激趣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
(二)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三)品读--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4-5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
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
辽宁教师微信号:lnjsks
此段作者集中笔墨描写月下的荷塘,但已远不是平日走过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过这些景物作者表现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和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情怀。景物描写融进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以上内容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把握,教师适时点拨,然后由教师视情况加以归纳总结。
(3)荷塘月光的赏析
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2.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
3.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这里,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四)讨论
1.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者?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课堂练习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五)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六)课后练习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辽宁教师考试网:ln.zgjsk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