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年教师招聘必考考点之《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漳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历年教师招聘必考考点之《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师招聘考试历年以来的高频考点。对教学原则的考查主要有四种方式,即从内涵出发,从每条原则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学案例考查,以及结合古语考查。从结合古语的角度而言,《学记》中主要的教学原则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高频考点。中公教师考试研究院讲师为广大考生总结了《学记》中不可不知的教学原则,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中公讲师一起学习吧。
1.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作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感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即抓住教学的关键期。如: 【真题】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真题】《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循序渐进原则【重点】:“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如果“杂施而不孙”,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躐等”。如:
【真题】《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下列那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真题】“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真题】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A.时教必有正业 B.君子之教,喻也 C.藏息相辅 D.不陵节而施
漳州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真题】《学记》提出“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揭示教学中应贯彻()。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给教师的启示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重点】:“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注意“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要勉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这种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注意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如:
【真题】《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藏息相辅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要相结合,既要进行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如:
【真题】“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教育思想 A.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启发式教学
【真题】《学记》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强调()。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B.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C.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D.教师与家长相结合
在《学记》中总结出的七条教学原则中,循序渐进原则和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是各省份教师招聘的高频考点,应当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第二篇:2014吉林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2014吉林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http://jl.zgjsks.com/
教学原则是教师招聘考试历年以来的高频考点。对教学原则的考查主要有四种方式,即从内涵出发,从每条原则的要求出发,结合教学案例考查,以及结合古语考查。从结合古语的角度而言,《学记》中主要的教学原则是教师招聘考试的高频考点。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讲师任庆月为广大考生总结了《学记》中不可不知的教学原则,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中公讲师任庆月一起学习。
1.预防性原则:《学记》说:“禁于未发之谓预”。要求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措施。否则,“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习已深时再作教育引导,就会格格不入而备感困难。
2.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已涉及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顺序等问题,要求寻找诸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显见成效,即抓住教学的关键期。如:
【2010江西教招】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2013福建】《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说明教学工作应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A.顺序性 B.互补性 C.不均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循序渐进原则【重点】:“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如果“杂施而不孙”,杂乱施教而无合理的顺序,其效果将适得其反。因此,要“学不躐等”。如:
【济宁事业单位】《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下列那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2013龙口事业单位】“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2010福建教招】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A.时教必有正业 B.君子之教,喻也 C.藏息相辅 D.不陵节而施
【2012福建教招】《学记》提出“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揭示教学中应贯彻()。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4.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5.长善救失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揭示了学生学习中长短、得失的辩证关系,给教师的启示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重点】:“君子之教,喻也”,教学要注重启发。注意“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要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要勉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这种原则给我们的启示是注意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如:
【济宁事业单位】《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7.藏息相辅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是说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要相结合,既要进行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如:
【2012东营】“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体现的是()教育思想 A.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启发式教学
【2013福建】《学记》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句话强调()。A.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B.德育与智育相结合 C.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D.教师与家长相结合
中公讲师任庆月指出,在《学记》中总结出的七条教学原则中,循序渐进原则和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是各省份教师招聘的高频考点,应当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第三篇:2018年四川教师招聘考点之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2018年四川教师招聘考点之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在教师招聘的笔试中经常会有所考察,这部分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是同学们学习的时候一个难点。在吉林省教师招聘的考试中这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为主来进行备考。下面对于这个知识点进行系统的介绍。
考点: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这三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时间上的节点,不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就是前制度,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就是制度,主要是通过每一阶段的特点来进行区分。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1)教育主体确定;(2)教育对象相对稳定;(3)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4)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5)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前制度化教育中的“前”,一般指的是没有、无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前制度化阶段还没有形成正规的,层级分明的教育制度。例如:夏商西周的时候就处在前制度化阶段。
2.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例如:我们现在就处在制度化阶段,具有层次结构分明的学校教育制度。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这个要作为重要的单选题来进行备考,注意学校系统和学校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学校在夏商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但是那个时候还处在前制度化阶段,而学校系统,指的是层级分明的教育制度,所以是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学制的颁布。这个知识点非常重要,是必须识记的单选题。
【练习题】
1.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出现
1.【答案】B。解析:制度化建立的标志是学校系统的出现,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而A、C、D选项都是前制度化教育的特点。所以正确答案为B。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主张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这里的“非”是指向未来的意思,所以非制度化教育指的就是未来的教育制度是什么。非制度化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体现。
【练习题】
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正规教育
1.【答案】C。解析: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所以正确答案为C。
以上是关于本部分的考点的具体的介绍,此外这部分知识点在吉林省的特岗教师的考试当中,有可能还会作为简答题和辨析题进行考察,整体上需要学员进行识记。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简介
《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对中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也是世界珍贵的教育遗产之一。《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
二、《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学记》在强调教育的作用,阐明了教育目的的同时,规划了学校教育制度,并提出了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1.关于学校教育制度
《学记》的作者首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规划了教育体系。它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党、术、国是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区划。《学记》的作者提议,在不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中建立不同等级的学校,在中央建立国立大学和小学以形成纵横交错的教育网络,塾、庠、序、学就是设在家、党、术、国的学校。这一提议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体制的形成影响极大,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教育体制。其次,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学记》的作者主要谈到了大学的修业年限和时间安排。他把大学的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7年,大成阶段为2年,这是古代学校教育中确立年级制的萌芽。
2.关于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
《学记》首先特别重视大学的入学教育和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它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养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学记》把入学教育做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在开学这一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开学典礼结束后,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小雅》中的三首诗,即《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这是三首君臣宴乐的诗,入学教育学习它们是为了告诉学生,大学教育是培养政府官员的,上了大学就是官其始也,就等于踏上了仕途的第一步,就要思考今后如何才能做一名忠于君王、勤政爱民的好官。
入学教育结束之后,日常的教学工作也必须严格进行。上课的时候,学生只有听到鼓声才能打开书箧,把书取出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待学业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即夏楚),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天子委派的政府官员或天子本人不到夏季大祭完毕,不要到学校里来视察和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按自己的志趣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从容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但不要指手划脚说得太多,为的是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多听少问,依循由浅及深的学习顺序,做到学不哺等,这是大学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程和具体行为指南,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其中规定的天子视学制度被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优良传统。
3.《学记》的作者提倡大学必须建立严格的成绩考核制度
平时的小考要经常进行,大的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考核必须有明确的标准。《学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意思是,大学每年都招收新生入学,大的成绩考核每隔一年进行一次:第一年考察学生离经辨志,即给经书析句分段的能力和学习志趣;第三年考察其是否敬业乐群;第五年考察其是否能够做到博习亲师;第七年考察其论学取友的能力,符合标准的,叫小成;再过二年即九年考察学生能否做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即对知识能融汇贯通,其思想和行为皆能坚实不移,符合标准的就叫大成。
由此可见,《学记》的作者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
(三)教育原则与方法
《学记》的作者总结先秦以来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从指出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应该采用的方法。
首先,他指出当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所谓呻其占毕就是教师只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而不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多其讯言就是只烦琐地提问,一味地教训、灌输,而不注意学生主动精神的培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养: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的意思就是在教学过程,教师只顾赶速度,抢时间而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使人不由其诚的意思是教学只从教育者的愿望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内心需要:教人不尽其材是指教师不考虑学生在个性及才能上的差异,教学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这几大弊端对教学工作的危害极大,它导致学生讨厌学习和怨恨教师,把学习当成是痛苦的事情,而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这样虽然表面上看学生是每天都在学习,但却在学业上没有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即使勉强结束了学业,也会很快遗忘掉。
为了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记》论述了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道理,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1.大学之法
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餋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1)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学记》提倡禁于未发,即当学生的坏思想、坏毛病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实践证明改造旧的要比塑造新的艰难得多,正如《学记》所言,发然后禁,则餕格而不胜,所以无论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应坚持预防为主,塑造为主,改造为辅的原则,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2)时,就是当其可,是及时施教的原则。《学记》要求教学必须把握住恰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具体包括二层含义:一是青少年要适时入学,在最佳的学习年龄入学读书,莫失良机;二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关键时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对知识有强烈渴求的时候,给予及时点化。否则,错过了学习的最佳年龄,错过了形成某种心理品质的关键期,勤苦而难成。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3)孙就是不凌节而施,即循序渐进的原则。《学记》强调学不哺等,其主要意思包括:①必须考虑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即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②遵循科学知识内部的逻辑系统进行教学,否则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4)摩就是相观而善的原则。《学记》强调师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长补短,在集体的研讨、争鸣、竞争中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否则,如果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脱离集体环境拒绝学友的帮助而闭门造车,必然造成孤陋而寡闻的窘态。但是,择友又必须要慎重,如果与不三不四的人结交,不仅不能达到相观而善的目的,反而还会违背师长的教诲,甚至荒废了学业,正所谓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2.教学原则
《学记》对中国教育史,也是对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它首次提出了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来倡导的启发诱导,即善喻的教学原则。
(1)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在四个方面的缺点或失误,或贪多嚼不烂;或知识面太窄,片面专精;或避重就轻;或浅尝辄止,畏难而退。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不同所造成的,即心之莫同也。做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做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工作,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2)藏息相辅原则
《学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处理好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有主攻方向,业余爱好广泛多样,而且使业余爱好有助于正课的学习。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学记》说: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学记》指出,业余爱好,即居学可以辅助正课学习,因为如果课外不弹奏各种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地学习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不吟咏杂诗,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经》;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杂事,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即藏有主攻方向,学有所成(修);业余爱好,即息活泼多样,饶有兴致,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张弛有节、严肃活泼的愉快过程。
(3)启发诱导,即善喻原则
《学记》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学记》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却不要硬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悦相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却不要压抑其个性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这是《学记》对孔子启发诱导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四)教师与学生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和荀子重视教师问题的光荣传统,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有了好的教师,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可以得到斧正,不科学的内容体系可以获得调整,不明确的教育目标可以被明确,被突出出来。所以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1.关于教师的作用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学记》用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由于人才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社会的进步亦离不开教师,所以《学记》提出了尊师的主张。
2.关于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学记》提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长善救失,它说: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全社会都应尊重教师:三王四代唯其师,这就必然对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为长、为君的素质。《学记》说: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具体谈到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很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因为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2)要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只靠事先备好的课,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3)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即善于启发教学,《学记》说: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了解所传授知识的重点、难点,又洞悉学生资质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4)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精微而稳妥,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3.关于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的问题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学记》在世界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但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学记》全文虽然只有不到两千字,但却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认真地研究、借鉴。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网:http://sd.offcn.com/html/jiaoshi/
第五篇:揭阳教师招聘专业知识:《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揭阳教师招聘专业知识:《学记》中的教学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一般认为它是由思孟学派孟轲的学生乐正克所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
《学记》全文1229个字,其语言精练、见解精辟,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及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内容。鉴于《学记》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及考试的考察热度,将《学记》中有关常识总结如下:
1.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谀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统治者懂得发布政令、善于谋划国家大事,只能获得小的声誉,不能耸动民众;招贤纳良,体恤反对者,可以耸动民众了,但还不能教化百姓。统治者如果想把统治思想贯彻下去,并且充分地体现出来,必须首先做好教育事业。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居民,教学为先。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好玉;人如果不学习,就不可能知晓真理。因此,古代的统治者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教学相长原则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循序渐进原则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译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少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越级。
5.课内课外相结合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译文: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6.量力性与因材施教原则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译文: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7.循序渐进原则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译文: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8.启发性教学原则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译文: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9.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译文:放过了学习时机,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
10.尊敬师长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