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体裁及其教学
文学体裁及其教学
文学体裁的划分有其历史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分法。当今欧美文学界流行的是三分法,分为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中国习惯运用的是四分法,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大类,随着时代变化,又出现了影视文学。两种分法各有长短。本文还是沿用大家更熟悉的四分法,就各文体的主要艺术特点和教学注意点作简要说明,以便从总体上进行把握。至于具体作品,文无定法,各有特色,自然当具体分析。
(一)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几乎都从诗歌开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手舞足蹈,口耳相传。诗歌是一种以精炼形象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饱和这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富于音乐美的抒情文体。在语文教学中也应从其特点入手,带领学生多多诵读,揣摩意象,努力进入并体悟诗歌意境,用自己的想象联想来填补其空白,方能欣赏到诗歌真味。1.意象与意境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而诗歌创造形象有其特殊性。诗歌是最凝练的艺术,它不会具体详细地叙述描写事物及其过程,而是通过塑造意象、构筑意境来抒发情感。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将乡愁凝聚成这几个小小的意象,联结起一个人一生的乡愁。所谓意象,“意”是主观情意,“象”是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诗人通过艺术想象所创造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融合转化所生成的艺术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个个语词,代表着一个个独立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先简笔勾勒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诗人以天涯游子的羁旅情愁为线索,将它们一一串起,从而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图画,悲秋怀乡的情感与景物之间水乳交融,是意境美的典范之作。2.跳跃性
诗人的情感特别强烈,想像力异常丰富,所以诗歌在结构上不是按照客观事 物的逻辑次序,也不讲究起承转合,而是追踪情绪的波动曲线,随着诗人的浮想联翩,进行跳跃式的描写;诗歌的语句内部跳动性也极大,不像散文的语言强调意思的完整性,而是往往只呈现最重要的词语或意象。这样,诗行之间和诗句内部留下了大量空白,让读者去驰骋想象,连缀补充。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才四句二十八个字,却描绘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诗人回忆过去离别前的情景,妻子(一说友人,皆可)不待离别,已忍不住殷殷询问归期,离别的感伤可见一斑;“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此时此刻独在异乡的情景,巴山蜀水凄凉地,寂寞孤独之情溢于言表;“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诗人想象未来别后重逢之景,与妻(友)西窗秉烛夜谈,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而在此时的孤独之中遥想未来的欢聚,倍增其痛苦;“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象别后重逢温馨快乐时分,还要对妻(友)回忆起现在自己一个人的孤独凄凉,幸福中回忆起曾经的痛苦,也会倍增其幸福感。在短短四句中,时空大开大阖,感情也极尽起伏跌宕,诗歌的跳跃性充分彰显。3.音乐性
诗歌起源于原始歌谣,最初本是与音乐、舞蹈合为一体,所以诗歌语言特别富有音乐性,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富于音乐的美。
诗的节奏主要由诗句中语音的长短、强弱、停顿、声调等因素变化而形成。读戴望舒《雨巷》,舒缓绵长的节奏音韵,贴切地传达出诗人的失望、迷离和惆怅;而闻一多的《发现》则呼天抢地,只有急促、强烈的音律才能符合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情感起伏。苏轼“大江东去”关西大汉铁琵琶式的豪迈旷达,柳永晏殊红牙板浅斟低唱的婉约柔情,李清照“寻寻觅觅”如泣如诉的低回哀怨„„要理解诗歌的传情达意,要体会诗歌的无穷妙处,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诵读。一首好诗在任何时候都能唤醒人的耳朵,流淌进心灵深处。所以诗歌教学从头至尾都千万不能忽视了诵读的力量。
(二)散文
散文的概念异常广泛,从古到今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所讲的散文,主要指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文学散文。这是一种题材广阔,结构灵活,语言精致,注重抒写真情实感、真实境遇的文体。在语文教学中,散文可以说是学 2 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不仅课文以散文为最多,写作更是以散文为主要文体。正确把握散文的主要特点,对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尤为重大。1.真实的情感
散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体。作家们往往通过客观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表现,来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境遇和感受。而散文既缺乏诗歌那种强烈的情感和想象,缺乏小说深刻丰富的人物和情节,也没有戏剧、影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和声色之享,它靠什么来吸引打动读者呢?那就是从作者心灵深处流淌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是作者袒露的灵魂和个性。读《赤壁赋》,我们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探讨天地人生,看到东坡先生心中的伤痛无奈与努力寻求解脱的飘逸旷达;读《朝花夕拾》,我们仿佛看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从童年少年一步步走来,长妈妈、藤野先生等人怎样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读《我有一个梦想》,我们仿佛置身于林肯纪念碑下,与马丁·路德·金一起为自由而鼓而呼„„
新课标在谈到写作时说,“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散文尤其如此。为什么要让学生只爱绿叶爱小草而不爱鲜花呢?牡丹玫瑰与菊花梅花也是各有千秋吧?假期里有意义的一件事为什么总是学雷锋做好事呢?和家人朋友出门旅行游览异地风光不是也很有意义吗?只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只要不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准则,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吧,不要总是用所谓的“升华”、“境界”扼杀了学生真实的情感和世界。
2.自由的抒写
散文题材广泛,上天入地,古往今来,大到国际风云、人生哲理,小到逸闻掌故、花鸟虫鱼,都能入文。作者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人记事,感物抒怀,只要能让人扩大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给人启迪,作者都可以摄入笔端,化而为文。鲁迅怀念异国恩师,写下《藤野先生》;画家吴冠中的艺术之眼发现了各式桥的魅力,写下《桥之美》;张岱大雪后一片痴情探访西湖,遂有《湖心亭看雪》;朱自清的《背影》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让我们读到了儿女对父爱的永远感怀铭记。
同时,与小说、戏剧等有着较为规范的程式相比,散文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 3 和一定的模式,而是灵活随意,如小溪随心而流,如闲人随意散步,信手拈来,不拘成法,是所有文体中最为自由的样式。以往强调的“形散神不散”其实只是散文众多写法之一。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从北方的涮羊肉说到德国冬天郊外的散步,老舍《想北平》从巴黎的城市格局说到北平的蔬菜瓜果,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从吃蛋到腌蛋到孩子们斗蛋,从贴五毒、送符箓一直说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娓娓道来。散文的结构放得开,收得拢,手法多样,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所以散文教学也应扣住文体特点,从朗读感受语言开始,发挥想象联想,见作者之所见,感作者之所感,同时调动师生自己的阅历感受,真切体会作者情感,进入作品意境,欣赏领悟妙处。写作教学中更要打破陈旧僵化的老框框,摒弃过去作文的八股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放手让学生写出真实生活和感受,让学生作文散发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和青春气息。
(三)小说
小说起源于神话,由众神故事、英雄传奇而渐及人事,演变流传至今,在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有着独到的功能和特点,成为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小说的基本特征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细致深入的人物刻画
人是文学表现的中心,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曲折动人的人物命运,特定状态下的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始终是小说创作和鉴赏的注意中心。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拥有更丰富、更深刻细致的表现手段。诗歌写人一般比较简约,散文写人要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动作语言且受到时空场景的限制。而小说不受这些限制,可以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人物形象。小说既有人物语言,又有叙述人语言,且以后者为主,可以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通过心理描写呈现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还能通过周围人物环境进行烘托;可以截取生活某一横截面或某一片段进行描写,也可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在漫 4 长的生活经历中表现人物性格命运遭际;可以贴近生活,再现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想象虚构,创造夸张变形、非现实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以人物为中心,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生动起来,从人物刻画的各个方面分析形象,才能很好地把握住全篇的思想内容。《祝福》的主题对于当今的学生也许显得不太贴近,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人物分析这一环,抓住几次肖像描写中祥林嫂的外貌变化,抓住她的“逃——撞——捐——问”等重要行动,抓住从鲁四老爷到鲁镇普通人对她的态度变化,深入进行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分析透彻了,《祝福》的思想内容也便了然清楚了。2.丰富复杂的情节结构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人物的性格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情节来体现,小说的内容要通过故事情节来负载,同时小说也往往以其曲折生动的情节来增添艺术魅力,吸引读者关注。小说情节的丰富性、复杂性是其它文学样式难以匹敌的。长篇、中篇自不必说,短篇小说也相对完整而曲折,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以《项链》为例,“接请柬”是情节开端,“借项链”、“丢项链”、“十年艰辛赔项链”是情节发展,结尾女主人公得知“假项链”,小说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玛蒂尔德的人生随着小说的情节起伏跌宕,令人慨叹。小说教学中一般须理清情节结构,在关注人物性格发展的同时,欣赏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巧妙。设想,假如《项链》一开始在“借项链”时作者就告知读者是假项链,小说还会这么引人入胜吗?而读完全文,再回头细想,其实假项链的伏笔在前文已预先埋下,只不过粗心的读者和玛蒂尔德一样没有多加注意罢了。3.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具体时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总是在一定时代、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展开,人物性格也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即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的环境既包括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即具体的生活环境,也称为“小环境”,又包括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也称为“大环境”。小环境要受到大环境的制约,大环境通过小环境表现出来。通常所说《祝福》中的“鲁镇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其实也是体现了大小环境之间的关系。
与其它文体相比,小说的环境描写充分享有时空调度的自由和描写手段的丰富,可以纵横自如,写得非常细致逼真,使人如临其境。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气 5 氛,渲染浓郁的地方色彩,有时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社会环境展现特定的时代风貌和历史动向,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提供现实依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农村,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吸引着读者;鲁四老爷的书房和鲁镇人的种种,展示出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如何“无事”地制造着一个个祥林嫂那样的悲剧。小说教学中不要忽略了环境描写,它与人物、主题紧密相连。
(四)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中的文学因素就是戏剧文学——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必然要接受戏剧艺术直观性、舞台性、综合性的限制,因而有着它的独特之处。1.矛盾冲突与戏剧结构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包括人物与人物之间或某种外在力量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纠葛和人物自身性格思想的内在矛盾。如《雷雨》“喝药”那一场,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与蘩漪追求个性解放不甘被束缚的性格之间的冲突通过“喝不喝药”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而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则道出了几乎所有戏剧中人物的内心冲突。
戏剧的时空有限,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从容不迫地展开情节,而必须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组织尖锐的矛盾冲突,迅速展开情节,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一部戏就是一个主要冲突的提出——展开——发展——高潮——解决。《窦娥冤》全剧就围绕着窦娥的冤情展开:恶人告状,官吏贪赃枉法,窦娥蒙冤被杀,三桩誓愿一一实现、魂告父亲得以昭雪。
戏剧无法像小说、影视那样自由转换场景,而又必须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丰富的生活,戏剧采用了分幕分场的结构。大幕的起落之间,也许就是多少天多少年的跨度,旁枝末节都推到了幕后,通过人物台词三言两语带过。《雷雨》一天之间,在周公馆客厅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颇有西方古典主义“三一律”的风范(三一律规定:戏剧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一个事件,一个地点,一天完成);《茶馆》三幕戏却展现了三个时代,反映了五十年代的时代变迁,也很符合我国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的“立主脑”、“减头绪”的主张。戏剧文学教学中应抓住主要冲突,分析人物之间、人物内心的矛盾纠葛,理清其发 6 展线索,就能做到提纲挈领。2.台词
戏剧文学由于舞台演出的特点,不能也无须进行描写,而只能依靠演员的动作和语言来反映生活。剧本中的语言有两类:一是舞台提示,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心理情绪等的简要说明;二就是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舞台提示一般非常简洁,台词则是剧本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没有台词就没有戏剧。台词与小说、散文中的人物语言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符合舞台演出效果的特殊要求:动作化、个性化、口语化。
动作化主要不是指人的形体动作,而是指人物语言要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能够促进事件、冲突的发展,引起戏剧情节的变化。个性化是指语言要能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说一人肖一人,勿使浮泛,勿使雷同”,因为戏剧塑造人物的手段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不像小说、散文还有叙述、议论等更多途径。口语化主要是指台词能让演员琅琅上口,让听众声声入耳,不宜长篇大论,而宜简洁明快,以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看周朴园与侍萍相认那一场戏,周朴园既想了解侍萍状况又不断粉饰、逃避真相,侍萍开始欲言又止,悲愤中又忍不住补补逼近真相,两个人的台词短兵相接,将冲突步步推进,展示出两人三十年来的恩怨情仇,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
所以戏剧文学教学中最受学生喜欢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分角色朗读台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排练课本剧,效果会更好。在朗读中分析体会人物内心的潜台词,把握人物性格,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和一定的表演能力,可以更好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影视文学
影视艺术诞生最晚,但群众性最强,最具艺术影响力。电影电视是具有极大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着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因素,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
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剧本,是为拍摄影视作品而写的文学底本,既要符合电影电视的特点,又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它用语言描绘镜头画面,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综合性
影视艺术手段多样,视觉、听觉形象异常丰富变化,以视觉为主。影视文学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鲜明、生动、逼真,人物外貌心理、矛盾冲突过程、故事情节发展、社会环境风貌等,都要用可见的画面形象来显示,包括人物的内心活动、回忆往事等,都要外化为视觉形象出现。镜头的距离、角度,光线的明暗,色彩的运用等,使影视作品的形象丰富生动,是戏剧等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如《辛德勒名单》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有一种极其真实的震慑效果。在冲锋队驱赶克拉科夫聚居区的犹太人并进行大屠杀时,黑白镜头中出现了唯一的一点红色——穿红色衣裙的小女孩。小女孩被驱赶着,汇入越来越多的人群中,镜头渐远,不见了踪影。而当她再次出现时,已经成了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特写镜头是女孩手里还抱着那只玩具娃娃。小女孩的不幸代表了所有犹太人的不幸,辛德勒远远目睹了这一切,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个镜头的深层意蕴和艺术价值使之成为经典,足以载入史册。所以影视文学在描写时也要注意充分塑造出艺术形象的画面感和可视性,避免抽象、概括或无法诉诸镜头的语言。
影视艺术的听觉形象同样丰富多样,由人物对白、独白、旁白、人群杂声等人声和自然音响、音乐共同组成。音效的结合涉及这种种声音之间的结合,再加上画面,电影的声音构成和声画构成便具有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给视听艺术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如《音乐之声》剧本的开头:
“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带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乐声在旷野中荡漾回响。钟声嘹亮。……”
这段描写有远景、中景,有鸟瞰、仰视,有天籁,有乐音,充满生机的壮丽的自然风光,把人们带到了萨尔茨堡这个美丽的音乐国度之中,拉开了故事的帷幕。所以影视文学的教学,结合影视作品的放映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放映前的前后,应抓住剧本的描写进行分析鉴赏,而且其丰富多样的描写方式同样可以为其它文体所运用,以增强其表现力。2.蒙太奇手法
技术性的蒙太奇手法,也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蒙太奇”(montage)来自法语,原是构成、装配的意思。作为电影术语,就是指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一部影视作品需要分成很多镜头画面,分别拍摄完成后,再将其有机地组接起来,使之通过连贯、呼应、对比、悬念等作用形成一个个场面、段落,直至形成整部作品。蒙太奇不仅指画面与画面的组合,也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
蒙太奇的运用,不仅使影视艺术能像小说那样自由转换时空,像戏剧那样摒弃省略枝节琐屑之处,而且获得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因为就像著名电影人爱森斯坦所说,蒙太奇结构并不是一个镜头与一个镜头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相乘之积,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不同的音画联结往往产生更多的意义。在影视文学的鉴赏中要特别注意其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体会其丰富独特的艺术效果。当《辛德勒名单》近结尾处,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由黑白转为灿烂的彩色,多么形象地显示出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快乐心情。又如《泰坦尼克号》结尾处,当海底的沉船残骸又渐渐幻化成崭新的豪华客轮,男女主人公在众人温暖鼓励的目光下深情相拥起舞,“我心依旧”的主题音乐又起。这美好的时刻既是露丝对往事的追忆,又是她心底愿昔日重来的渴望。时光流逝,阴阳相隔,但“我心依旧”,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反差,更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为这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感动唏嘘不已。
文学体裁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它们逐渐演变分化又相互融合。新的文体在逐渐产生,文体间艺术手法的借用更是屡见不鲜。如散文诗的产生,小说的诗化、散文化,散文的情节化,戏剧的多种实验性探索,蒙太奇手法也已不再仅仅是影视的专美„„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涉猎各种文学艺术样式,培养自己艺术的敏感和修养,带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殿堂,尽情享受审美的愉悦,提高我们民族未来的综合文化修养。
第二篇:文学体裁知识
一、文学体裁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
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一般的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明确、集中。
4、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材料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
7、线索,指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8、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9、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0、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整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原因到结果。
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
12、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描写和叙述。
13、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14、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开头,或在中间,或在结尾,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15、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事实和道理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16、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辟理论,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事理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18、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
19、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
20、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
21、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2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
24、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2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服务的。
26、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
27、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8、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性散文。
29、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
30、诗歌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
31、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体。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木兰诗》《石壕吏》
32、词是旧体诗歌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沁园春”是词牌,“雪”是题目。
33、民歌体诗是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敕勒歌》。
34、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我们学过的散文诗是高尔基写的《海燕》。
35、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
二、古典名著题集萃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
3、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鲁宾逊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保尔,作品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武松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8、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
蒲松龄。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
9、《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心理征服,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周瑜;诸葛亮。
18、《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三英”指哪三个人?
刘备;关羽;张飞。
20、《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21、“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三国演义》;关羽。
22、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或赞成这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之仁。
23、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
24、《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是哪几位好汉?各自的绰号是什么?
晁盖:晁天王;陆云龙:公孙胜;吴用:智多星;阮小二:立地太岁;
阮小五:短命三郎;阮小七:活阎罗;刘塘:赤发鬼;白胜:白日暑。
25、“风雪山神庙”是哪部书的情节?涉及到哪两个人物,性格怎样?
《水浒传》林冲:逆来顺受;陆骞:阴险狡诈出卖朋友。
26、《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涉及到哪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怎样?
鲁智深:性格粗犷,敢作敢当为朋友两肋插刀;林冲:逆来顺受,武艺高强。
27、《水浒传》中写出林冲性格中忍辱含诟,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转变成奋起反抗,杀人报仇,投奔梁山的情节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28、《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山东呼保义’一书‘河北玉麒麟’”。请问,上段话中的字是哪两位首领的称谓?
宋江、卢俊义。
29、《水浒传》中宋江率军战胜方腊以后,在回师途中鲁智深坐化、林冲、杨志、杨雄、时迁病死,燕青、李俊、童威、童猛全身退隐。由李俊带头,在太湖小结义。
30、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写得荡气回肠轰轰烈烈,全书的高潮部分是梁山英雄排座次;全书的低潮部分是魂聚蓼儿洼。
31、《红楼梦》中最热闹的情节是_元妃省亲_,最有趣的情节是_刘姥姥进大观园_,最凄惨的情节是_黛玉焚稿__
32、《红楼梦》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里都有谁?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李纨、秦可卿、巧姐、妙玉。
33、《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_,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_晴雯_,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_鸳鸯_。
34、《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谁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_贾宝玉_;_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_。
35、《红楼梦》中“两弯似蹙笼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妖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写的是哪一位?她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_林黛玉_;_多愁善感、多才多艺。
36、世界名著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出自哪国的哪位作家的什么作品?吝啬鬼的姓名各是什么?法国巴乐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英国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法国莫里哀《吝啬鬼》阿巴贡;俄国果戈里《死魂灵》泼留希金。
37、《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著名小家_笛福__。_鲁滨逊_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资产阶级正面典型形象。他出身不好,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他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有一股压抑不住的冒险进取精神。在他身上很好地概括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富于冒险、充满野心、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和一种斗志。
38、“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煮酒论英雄
39、“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若说没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其中的“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40、请用下列两部古典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题目。
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②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4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著名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请你再写出这部小说中其他英雄及其故事的名称(例:武松打虎)林冲风雪山神庙、宋江三打祝家庄。
4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答: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
43、《水浒》中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⑴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中你最熟悉的故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或林冲风雪山神庙或宋江三打祝家庄
⑵请写出《水浒》中你最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外号表现出的人物的特征:如鼓上蚤时迁轻功上乘,善于偷盗
44、完成下列题目:
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⑵“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说的是《水浒》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武松,他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景阳岗打虎
⑶《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故事的名字):大闹天宫。
⑷《三国演义》中蜀军的军师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了智慧的代表。在四大古典名著中,还有一部作品也塑造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军师,这个人物是《水浒传》中的吴用。
⑸“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离合悲欢”,以上的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⑹诸葛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你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个故事的名称。
答:挥泪斩马谡借东风。
⑺《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再写出一个有关他的故事的名字:温酒斩华雄。
三、我国古典文学之最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
3、《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4、《离骚》是我国第一首优秀的长篇抒情诗,作者是战国时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
5、《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者是孔丘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6、《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人编撰的史书,作者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
7、《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罗贯中。
8、《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施耐庵。
9、《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10、《梦溪笔谈》是我国第一部用笔记文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作者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
11、《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1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吴敬梓。
13、《红楼梦》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作者是清代伟大的小说家曹雪芹。
14、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作品收在《楚辞》里
15、李清照是我国第一个女词人,作品收在《李清照集》里。
16、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17杜甫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收在《杜工部集》里。
18、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收在《白氏长庆集》里。
四、作家作品并称
1、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
2、史界两司马:司马迁、司马光。
3、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6、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8、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
9、风骚:《诗经》和《楚辞》。
10、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1、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2、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13、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14、六艺:六种经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15、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啬鬼:《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五、文学常识补充
1、[初唐四杰]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均能诗善文,对改变齐梁以来的浮靡诗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2、[山水田园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诗作以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等。
3、[边塞诗派]唐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因有边塞生活经历,故诗作多写边塞奇异风光和将士征戍生活,风格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李杜]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并称。李白号称“诗仙”,其诗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杜甫号称“诗圣”,其诗充满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5、[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的并称(因明代茅坤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收录其作品而得名)。
6、[豪放派]宋词一大流派。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而达到高峰。豪放派词作题材广泛,气势雄浑,境界开阔,豪迈奔放。
7、[婉约派]宋词一大流派。代表作家有周邦彦、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作题材较狭窄,多为男女恋情和个人遭遇,情思曲折,含蓄蕴藉,语言婉转绮丽。
8、[元曲四大家]元代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著名剧作家的并称。
9、《聊斋志异》我国古代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清代蒲松龄著。全书491篇。
10、《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而且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它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传说资料编写而成的。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合称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杰出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共24卷,240则。它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情节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备“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空城计”等,成功地塑造了以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为代表的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
11、《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由元末明初人施耐庵加工整理、再创作而成。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其中有林冲、鲁智深、李逵、武松、宋江、吴用、杨志、燕青、石秀等主要人物。
12、《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怪小说,作者吴承恩是明代著名小说家。
《西游记》共一百回。主要情节有孙悟空的出世,远游求道,闯龙宫,搅冥府,大闹天宫等内容,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保护唐僧取经,在八戒、沙僧协助下,一路斩妖除邪,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化险为夷,到西天取回了真经,成了修信的“正果”。
《西游记》以唐僧取经故事为线索,主人公是神猴孙悟空,另有唐僧、八戒、沙僧等。
13、《红楼梦》我国最优秀的古典长篇章回小说。全书共120回,前80回是清代曹雪芹作,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
这部小说描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显示了它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它在批判封建社会的同时,对封建制度的叛逆者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第三篇:文体知识文学体裁
文体知识文学体裁
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
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
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
“论”议论事理;
“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
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一般的说 第一人称 和 第三人称 经常使用。
3、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 明确、集中。
4、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为表现 中心思想 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 材料 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 ;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 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 顺叙、倒叙、插叙。
7、线索,指 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8.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 事物 说明文和 事理 说明文。
9、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 特征。所谓“特征”就是 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 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0、说明顺序主要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 整体 到 局部,由 概括 到 具体,由 现象到 本质,由 一般 到 特殊,由 主要 到 次要,由 原因 到 结果。
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 描写 和 叙述。、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 见解 和 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 中心 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 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 补充和证明 中心论点的。、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 开头,或在 中间,或在 结尾,有的文章 标题 就是中心论点。
15、论据是作者 阐述 或 论证 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 事实 和 道理 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 事例 或 史实 以及 统计数字 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精辟理论,名人的 名言警句 以及 人们公认的 事理等、自然科学的 原理、定律、公式 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 被证明 和 证明 的关系。、论证方法有 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 立论 和 驳论。
21、小说的三要素是指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是以 刻画人物形象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环境描写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 侧面 描写。、小说的故事情节有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 序幕,后面有 尾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 服务的。
26、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 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 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 情节 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 现实生活 为依据,经过 艺术加工 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8、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 说理性散文。、叙事散文以 写人记事 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
抒情散文以 写景状物 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 《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
31、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 叙事诗、抒情诗 ;按形式分,可以分为 格律诗、自由诗 和 民歌体。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木兰诗》《 石壕吏 》
32、词是 旧体诗歌 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 脱离,成为一种 有固定格式 的诗歌体。词牌是 曲调 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 沁园春 ”是词牌,“ 雪 ”是题目。
33、民歌体诗是 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 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 口头创作,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 敕勒歌 》。
34、散文诗是用 散文 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 散文 和 诗 的特点。我们学过的散文诗是 高尔基 写的《 海燕 》。35、散曲是 元 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
第四篇:文学体裁知识
古代文学体裁编辑
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
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杂记
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像,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民间故事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像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话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寓言
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传说
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传说,西湖的传说,黄鹤楼的传说。有的是以特定历史事实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例如浅尝辄逝的《浮生萦云》。
传奇
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浮生萦云》《南柯太守传》等。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戏曲作家汤显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
现代文学体裁知识——几种文体简介
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现代文学作品文体一般主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四大类,细分有时还可以划分出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文体。
一、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指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外貌)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还可以进行细节描写。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有时前面有开端,后面有尾声,不是每一篇小说都有)。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为发展情节服务的。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
二、散文
散文是指用凝炼、生动、优美的语言,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来抒发情感的一种文体。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题材广泛;语言优美生动,既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记人记事。其基
本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性散文。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以上三篇回忆性散文均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背影》;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如《泰山日出》《黄果树瀑布》《静默草原》《草原散章》。
【附一】杂文
杂文,散文的一种,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变化的文艺性论文。有着短小、精悍、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既有政论的性质,又有文艺的特点。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如《拿来主义》是篇有关文化动态的杂感,《我若为王》是篇有关思想动态的杂谈。
【附二】小品文
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大多就某一话题,深入浅出、夹叙夹议地讲一些道理,或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情。行文往往不拘章法,随意而谈,而又如珠走玉盘,语不离宗,形散神聚,丝丝入扣。有的人将小品文等同于散文诗。小品文可分为:①科学小品文;②政治小品文;③讽刺小品文;④时事小品文;⑤历史小品文。
三、诗歌
诗歌是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抒发诗人的感情,高度概括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并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的文学样式。诗歌常常采用比兴、拟人、夸张、重叠等艺术手法,在写作体制上一般分行排列,多用形象思维,视接千载,视通万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浓郁的抒情性、突出的形象性、鲜明的音乐性等特点。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我们学过的散文诗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海燕》和印度作家泰戈尔的《金色花》。
四、戏剧
戏剧,文学上是指和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四种文学体裁之一。即供舞台演出的脚本,又称剧本。是靠人物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进行自我表现,是戏剧演出的依据,是以表演为中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戏剧按结构及容量划分,有多幕剧、独幕剧、连续剧等;按题材分,有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等;按表演形式分,有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按反映的冲突性质和感染作用分,有悲剧、喜剧、正剧等。其基本特征,首先是人物故事场景要求高度集中。其次要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生命。第三,要求语言口语化、个性化。
【附三】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和讽喻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
进行思想教育。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语言通俗、生动。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奇特的幻想性和强烈的夸张性。其中幻想性是童话的根本特征。但是这种幻想从根本上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是将生活的本质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集中,概括,提炼,升华,这种幻想又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情节虽离奇可笑,但必须合情合理。童话的重要特征是夸张。现代文学体裁的分类:
“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建构审美意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即: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四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在意象建构、体裁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有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五分法”:教材采用五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
文学体裁划分,无论是“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没有截然的界限,无论哪一种文学体裁,都要通过建构审美意象来反映生活,而建构意象的过程之中,都需要抒情,需要主客观的结合,都需要运用语言,都需要一定的表现方法,这使得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界限上无法经谓分明,截然分开。
文学体裁的基本类别
(1)诗歌:
诗歌是一种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节奏鲜明,语言凝炼,音调和谐。它具有三特征:
饱含着想象和情感,是诗歌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在李白纵横恣肆的想象中,“黄河之水”竟然“天上来”,“白发”居然长达“三千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心”被“狂风吹去”“西挂”几千里之外的“咸阳树”上。可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这一论断完全可以成立。而想象必然是高度情感化的心理活动:没有对世态炎凉的悲愤和痛切感受,李白决写不出“蜀道之难,难以上青天”的句子来,没有对仕途通达的憧惊与渴求,李白也决不会有如下痴狂幻觉:“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因此,可以说,没有情感和想象,就没有诗歌。
集中反映生活是诗歌的第二大特征。《长恨歌》或《琵琶行》,均不过三百来行,然而包容的丰富的时代内容、社会内容和人性内容,以及强烈的情感,完全可与剧本《长生殿》比美。
节奏鲜明,语言凝炼、音调和谐和,是诗歌的形式上最显著的特征。这里就就不一一展开了。
(2)小说:
小说是一种通过情节故事的叙述来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是: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生动而完整地叙述故事情节;充分地、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
(3)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它不仅包含文学的因素,还包涵着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成分。由这些因素构成的艺术综合体就是戏剧。戏剧文学是指供舞台演出用的文学剧本。
戏剧文学的特点:
第一、分幕、分场、高度集中
戏剧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其场景和容量都不能过繁,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多,情节不宜太复杂,场所不宜太变化,而应高度集中。分场、分幕正是这种高度集中的需要,如《茶馆》,它只选取裕泰茶馆中三个历史性的场面,分别贯穿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战胜利后这漫长的近五十年的历史,高度浓缩,集中。借一斑而展示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雷雨》亦然。
第二、对话在戏剧中占据重要地位:个性化、动作化、富含潜台词。
戏剧文学之中,除了少量的动作、提示、布景等说明外,最主要的要靠人物的对白来塑造形象,揭示情节。其语言首先要高度性格化,要有充分的表现力。如《茶馆》中王利发是个精明能干,谨慎忍耐,逆来顺受的小商人,他的语言就充满了此种性格。对秦仲义,他说:“你小手指头都比腰还粗”,真心的奉承之中,包含了较多的慕羡和嫉妒;对一口一个鸟,有理讲不清的丘八大兵和明月张胆敲竹松的巡警,他仍是那样地忍气吞声:“你圣明”,“还得多麻烦你”,“实在对不起,你慢走。”
其次戏剧对白要有行动性,结合人物舞台动作,从而更充分地展示的人物的个性。
最后,戏剧的对白要既明朗动听又含畜深邃,要富有潜台词,给读者和观众留下回味和想象的天地。
第三、戏剧文学要有强烈的戏剧冲突。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和戏剧文学。冲突,即矛盾的集中化、尖锐化、白热化,在戏剧中,这种逐步向白热化发展的矛盾的冲突,就是曲折紧张的情节的展示过程。也即人物个性特征的展示过程,因此,可以说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乃是戏剧文学的一般规律。
(4)散文
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一切文学作品总称为散文,包括最狭义的抒情散文,以及游记、日记、报告文学、随笔、杂文、传记、小品文等等,其特点:(1)篇幅短小(2)题材广泛(3)结构自由(4)富有诗意(5)手法多样;可以抒情,也可叙事,也可议论,极为自由。
(5)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即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分别为电影(故事片)的文学脚本和电视剧的文学脚本,其审美特证有:“逼肖自然”和“超越自我”的统一,前者指通过高科技手段,增进电影摹写自然的能力,使电影所摄录的,与现实世界的事物尽量“像真”;“超越自然”,则是电影审美取向的主导倾向,超越“写真”状态,使影视创作能够自由地表达艺术家创作意图。
影视文学艺术手段有镜头,蒙太奇,电影特技等
第五篇:第六章文学体裁(网上辅导材料)
第六章 文学体裁(网上辅导材料)
一、文学体裁的分类
1.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
问:为什么要对文学体裁进行分类?
答:文学体裁的产生,是文学发展到较成熟阶段的结果,是人们的文学观念自觉的产物。随着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就出现了对文学体裁的分类和对其划分方法的研究。中外文艺理论家都很重视文学体裁的分类问题,他们各自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大量的文学文本分成若干体裁,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问: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是如何形成的?
答: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源于古希腊。根据共有的特征对文学文本进行分类或描述的尝试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在说明“诗”(文学)的分类时指出,文学都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于是文学就有三类,这三类文学就是古希腊的史诗、抒情诗和戏剧文学。由此构成了“三分法”即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基本雏形,但尚不具备完整的理论形态。此后,西方文论家逐渐拓展完善并多采取这种三分法。
问:古希腊之后,西方的文学体裁分类又有了什么发展?
答:在17世纪,法国文论家布瓦罗对文学体裁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对体裁做了种种规定,比如高贵的悲剧体裁是写人的巨大的不幸、激情冲突等痛苦;戏剧或讽刺诗只能写日常生活中不理智的琐事和人的弱点;田园诗写平和宁静的心绪;哀歌写忧郁的爱情等等。
黑格尔从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上来论述文学体裁的分类。他指出叙事诗是客观性文学,抒情诗是主观性文学,它们都有其片面性,惟独戏剧是包含了主客观因素的综合艺术,具有优越的地位。
19世纪,俄国文论家别林斯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观点,并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更充分的说明,使“三分法”理论达到更加完善的高度。
问:西方文学体裁“三分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别林斯基说:“把诗歌分成三类——抒情的、叙事的和戏剧的——是从它作为对真实的认识意义出发,也就是从认识精神——主体对于认识对象——客体的相互关系出发的。抒情诗表现一个人的主观方面,把内在的人揭示于我们面前,因此它整个儿是感觉、感情、音乐。叙事诗是当时已经完成的事件的客观描写,是艺术家为我们选的最恰当的观点,显示出一切方面,表现给我们看的一幅画。戏剧诗是这两个方面、主观的或是抒情的和客观的或者叙事的方面的调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已经完成的,而是正在完成的事件;不是诗人向你报导事件,而是每一个登场人物向你现身说法,为自己说话。”
“三分法”由于根据文学文本塑造形象的不同表现方式进行分类,抓住了文学体裁的一个重要内在特点,能鲜明地区分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三者最重要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一定的科学性。“三分法”的应用范围遍及欧美,至今仍被文艺理论界沿用。“三分法”的缺陷在于忽略了各类体裁文学文本在体制、结构、语言等外部形态方面的特点。
问:到了20世纪,西方文学体裁的分类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答:进入20世纪,从雅各布逊这样的俄国形式主义者开始,一直在将文学种类和语言结构联系起来。他认为,抒情诗是第一人称单数,现在时态,而史诗是第三人称,过去时态。雅各布逊希望说明语言的固定的语法结构和文学种类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而对类型理论做出最大新贡献的也许要推N·弗莱在《批评的解剖》(1957)中提出的有关神话和原型的一套综合的类型学理论。”弗莱认为,西方文学发展史是一种回复原始神话的循环,即按神话的四种类型原型:春天(神话、传奇)——夏天(喜剧、牧歌)——秋天(悲剧、挽歌)——冬天(反讽)的顺序发展,由春而冬,又由冬而春。文学由神话到反讽发展到极端,就会出现返回神话的趋势。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实绩,如卡夫卡和乔伊斯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弗莱这种关于文学的类型学理论。
2.中国文学体裁的分类
问:中国文学体裁的分类方法是如何形成的?
答:中国古代文论关于体裁、体制的理论非常丰富。古文论中的“体”、“文体”,涵义之一是指作品的体裁、体制。古人对体裁、体制十分重视。《尚书·毕命》篇将“辞尚体要”与“政贵有恒”并举。其后,墨子论述道:“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彩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宋人倪思提出了“文章以体制为先“的思想。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说道:“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顾尔行也指出,“文章之有体也,此陶冶之型范,而方圆之规矩也。”这些论述都强调了体制对创作的重要性。体制如此重要,因此,历代文论家都在概括各类体裁的不同特点上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如对诗与文、诗与词的区别的探讨。在辨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体裁的分类,一直是中国古代文论十分重视的问题。
问: 中国文学体裁的分类始于何时?
答:中国文学体裁分类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是当时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尚书》是当时的散文集,分为典、谟、训、诰、警、命六类。这种将诗与文汇成不同的集子并加以具体分类的做法,表明当时的人们已具有了文体分类意识。问:真正提出文体分类问题是在何时?
答:真正的文学体裁分类始于魏晋以后。曹丕的《典论·论文》正式提出文体分类问题,他把当时的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其后,晋初陆机的《文赋》,具体谈到文体的分类,将作品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并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各类文体的不同特点。
问: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对古代文体分类有何影响?
答: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第一部按体区分、从类编排的文学总集。全书收录了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个作者的诗文700余篇,其分类具体细致,共分赋类、诗类、骚类等39类,赋类、诗类下又分子目。萧统对于文学体裁的分类的贡献在于,第一,他的《文选》首次在文论史上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专收“以能文为本”的诗、赋、散文。第二,他搜集了丰富的材料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比较,按类区分,类下系文,第一次完成了文体分类的工作。《昭明文选》对古代文体分类影响巨大,但也有分类碎杂的弊病。
问: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中是怎样对文体进行分类的?
答:在梁代,还出现了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书中比较详细地谈了文体分类问题。刘勰“囿别区分”,按当时流行的“文”与“笔”的区别为分类基础对文学体裁进行分类。以文、笔区分文章体裁始于晋代,流行于齐、梁。所谓“文”是指韵文,所谓“笔”是指非韵文。刘勰在“总术”篇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文心雕龙》在篇名中标出来的文体有: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共35类。刘勰又以文、笔作为分类的标准,将这些文体区分为“文”和“笔”两大类。《文心雕龙》对文体分类的贡献很大,但由于扩大了“笔”的范围而模糊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
问:唐宋以后,文体分类又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唐宋以后,各代所编的文章总集不可计数,但大多受《昭明文选》的影响,在文体分类上创新不足。只是宋代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化繁为简,把文章分为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四大门,在门下系类,较富于新意,开了后世分门类系的先河。明代吴纳、徐师曾,清代的姚鼐等人也都对文体作过不乏识见的研究,但在文体分类上对前人的超越仍很有限。直到清代末年,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文中的体裁分类法才进了一步。他从文章内容主要是来自客观还是主观着眼,把文章分为记叙文和论辩文,这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带有现代思维的特点。但其方法还是不够细密,如在他的分类中就没有诗词歌赋的位置。
问: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存在什么局限?
答: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体裁分类的理论尽管丰富,但也存在文体分类上的原则不明、过于细碎的现象。中国古代文体分类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在分类时,始终只把诗文作为对象,而对戏曲、小说以及其他俗文学或极少涉及、或排斥在外,这种分类显然不可能是完整的。
问:“五四”以后,中国国内流行的文学体裁分类法主要是什么?
答:“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国内流行的文学体裁分类法主要是“四分法”。“四分法”兴起于晚清时期,五四以后被广泛运用并在理论上予以确立。根据四分法,将文学文本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分类法一直延续至今。
问:文学体裁分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答:文学体裁的分类,随着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从单一变得多样,从简单趋于复杂,从片面混乱渐趋科学合理。以上对中西文学体裁问题的简要历史回顾,有助于我们从历时的观念来看待现今文学体裁的特征和发展演变。
二、文学体裁的含义和特征
问:文学体裁的含义是什么?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答:文学体裁是文学文本呈现的具体形态,这些形态由于文学文本各自在语言运用、结构模式和形象塑造上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但是,文学体裁的形态也具有共同的特征,即惯例性和变易性。
问:什么是文学体裁的惯例性?
答:惯例性是指文学体裁一旦成熟就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惯例和规范。一种文学体裁的形成,是长期创作实践的结果,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以往一代代作家的探索和创造性实践。它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经过长期实践后的约定俗成。文学体裁一经众多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就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因而成为一种传统和惯例。这种惯例为众多作家、读者和批评家所认同和尊重。任何一个作家都被大量的文体惯例包围着,他创作出的文本形态只能是文学体裁传统的产物。作家对文学体裁的意识就是对文体惯例的意识。他一旦意识到自己所创造的是一种什么体裁,马上就会在头脑里调动、呈现出一系列同类体裁的文本,作为自己创作的互文本性的参照系。这就是传统和惯例的力量。
问:文学体裁的规范是如何形成的?
答:文学体裁是文化约定俗成的一系列规范,它在漫长的创作历程中逐渐形成,具有强大的文化定势。当一种体裁一旦被凝定,那它必然就要作为规范而存在。因为每一个作家和读者都参与了约定,这种约定又会作为文化发展图式惯例性地传递给新一代作家和读者。文学体裁是一种语言操作模式。文学文本的诸要素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和谐的、完美的、相对稳定的特殊关系,按一定的规律有机地搭配组合而建构起体裁的规范。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规范。各种文学体裁的规范,一般是不许破坏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强制大家遵守它。文学体裁凝定下来以后,就以其本身的审美规范和稳定形态影响作家的语言运用、审美选择和艺术表现。
问:文学体裁的惯例性是否会束缚作家的创造性?
答:作为一种惯例和规范,体裁具有天然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但有创造性的作家一般却不会完全就范于一个既有体裁的模式。正如韦勒克所说:“文学的类别可被视为惯例性的规则,这些惯例强制着作家去遵守它,反过来又为作家所强制。”所谓作家的强制,即作家会对体裁进行改造、更新和创造。这就意味着文学体裁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既具有惯例性也具有变易性。
问:什么是文学体裁的变易性?
答:变易性是指文学体裁作为语言结构规范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替代和转化。在文学体裁的生成和变易中,一种新文体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一种旧文体的消失也不是彻底的。新文体必然产生于对原有文体的创造性转化中。中国文学史相当典型地表现了文学体裁的变易性,比如,七言律诗的格律结构就是由五言律诗转化而来的。
问:文学体裁变易的常见途径是什么?
答:文学体裁变易的常见途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体裁之间的交叉、渗透,并进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体。这实际上是通过多种文体形式规范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相互妥协和相互征服的结果。卡冈说:“种类形成的一般规律,就是一种艺术样式的结构在毗邻样式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文学体裁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其他体裁的影响,并吸收其他体裁的某些特点和因素,出现体裁相互交叉的现象。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可以酝酿出边缘性的新体裁,如散文诗就是诗与散文两种文体特征相互影响交叉渗透的结果。有的文学体裁,是作家在创作中吸收和借鉴其他体裁的特点,使某种单一体裁转化为混合体裁,如诗剧和诗体小说都是吸收了诗歌的特点发展而来的。文学体裁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文学的演变而不断地产生变易,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影视艺术,因而就相应地出现了影视文学的新体裁。
问:怎样理解文学体裁的惯例性和变易性的辨证关系?
答:文学体裁在约定中形成规范、惯例,然后不断发展、深化,变易出新的形态以适应作家的创造力和时代精神的更新。对于体裁,必须形成一种辨证的认识:既要顺从和适应它,又要反抗和超越它,这样才能使文学体裁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正如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谈到现代小说要保持生命力时的形象比喻:“如果我们能够想象一下,小说艺术像活人一样有了生命,并且站在我们中间, 她肯定会叫人不仅崇拜她、热爱她,而且威胁她、摧毁她。因为只有如此,她才能恢复其青春,确保其权威。”文学体裁虽是一些抽象的规范,但对文学文本来说,文学体裁永远是具体的,永远处于动态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因而,遵守惯例而不死守成规,尊重规范而又有所创新,才是对待文学体裁的正确态度。
三、文学体裁对于文学的意义
问:文学体裁对文学具有什么意义?
答:了解和研究文学体裁形态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文学创作、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文学体裁对文学创作具有什么意义?
答: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作家必须自觉地意识到体裁审美规范的重要性,能够明确划清不同文学类型的界限,进而尊重它并自觉地运用它。作家必须适应体裁规范,但他从来不是被动地适应,他有选择具体体裁的权力和自由,所以,卡冈“把体裁定义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作家的写作必须首先进行文体选择,只有把握了文学体裁的审美形式规范,他在创作时才能自觉地按照一定文学体裁的要求,根据所写内容的需要去选材、构思和表达,创作出符合某种体裁规范的具体文本。具有个性追求和创新意识的作家,会在某种体裁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原有体裁审美规范的束缚,丰富、改造和扩大原有的形式规范,进而形成新的体裁形态。这也是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问:文学体裁对文学阅读具有什么意义?
答:对于文学阅读来说,读者只有把握了文学体裁的特点,才能做好阅读准备,在接受文学文本时能够自觉地以文学体裁的规范去要求文本,并把它在语言运用、形象塑造、结构布局、艺术表现等方面的特点纳入自己的期待视野。卡勒说:“对于读者来说,体裁就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和期待:知道我们读的是一本侦探小说还是一部浪漫爱情故事,是一首抒情诗还是一部悲剧,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期待,并且会对能够说明意义的东西做出判断。”如果读一部悲剧,读者就不会像读一部侦探小说那样急切地寻找线索。一个动人的修辞手段,在抒情诗里可能具有实际内容,但在鬼怪故事或科幻小说里,也许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细节描述。了解了文学体裁的特点和具体文本所属的体裁形态,读者在阅读时就可以按照其形式规范去更深入地揣摩、体验文学文本的语言蕴藉,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文学接受。问:文学体裁对文学批评具有什么意义?
答:对于文学批评来说,批评家只有把握了文学体裁的特点,在进行批评时,才能按照一定的文学体裁的审美形式规范去审视、检验、分析文学文本。体裁各异的文学文本,其语言系统、结构模式、表现手法都会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存在形态,批评家的任务之一就是用体裁的形式规范作为标准去衡量文本,比较分析该文本与规范是相符合还是相背离,对规范是否有突破和超越,从而对文本在体裁形态上的保守与创新做出判断,进而对文学文本在形式上的整体状态和独特之处做出正确合理的审美评价。
四、关于小说的叙述视角
问:第六章第三节简单介绍了小说的叙述视角,能否再具体解释一下?
答: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就牵涉到叙述视角的问题。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叙述中对故事中人物事件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叙述的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什么事件,更重要的还在于是什么人、从什么角度观察和讲述这些
问: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传统的叙事作品中主要是采用旁观者的口吻,即第三人称叙述。现代的叙事作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始增多。另一类较为罕见的叙述视角是第二人称叙述。除了这三种叙述视角之外,还有一类较重要的特殊情况是变换人称和视角的叙述。总起来说就是四种情形:第三人称
问:第三人称叙述有什么特点?
答: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的立场和角度进行的叙述。由于叙述者通常是身份不确定的旁观者,因而造成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全知全能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由于叙述视点可以游移,这种叙述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总之,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传统的叙事作品普遍采用这种叙述方式。
问: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有否有局限性?
答:是的,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的一种倾向便是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以完全预知并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意识到,叙述者早已洞悉了故事中还未发生的一切,而且终将讲述出读者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因此,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这种叙述方式的局限是,剥夺了读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因而到了现代,这种无所不知的叙述方式就受
问:第三人称叙述到了现代有什么变化?
答: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不同于传统的全知全能式的叙述,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如现代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小说《达罗卫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视角始终落在达罗卫夫人身上,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是着力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都是作为同达罗卫夫人有关的环境中的人物出现的。读者可以感到,叙述者实际上完全是从达罗卫夫人的视角观察世界的。相对于传统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这是一种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
问: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特点?
答: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我”同时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这种叙述视角有两个特点:
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这种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的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我”——那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就是这样一个叙述者。
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同绘画中的焦点透视画法,因为投影关系的限制而有远近大小之别和前后遮蔽的情况,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叙
问:第一人称叙述中的叙述者“我”在故事中是担当相同的角色吗?
答:不是。如果对各种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法的作品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不同的作品中,这个叙述视角的位置实际上不尽相同。这通常是因为叙述者所担当的角色在故事中的地位不同:有的作品中的叙述者“我”是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如同自传,比如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都是这样的例子。这类作品中叙述视角的限制最大,因为叙述者所讲述的内容都直接地属于他参与的或与他有直接关系的行动;尤其是像《狂人日记》这样的日记体叙事作品,人物叙述的时态也被限定了,只能是当时的叙述。
但这种例子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第一人称叙述的特点。事实上,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同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往往并不是完全重合的。因为这类作品一般是以过去时态叙述的,这就是说,叙述者仍有可能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还有许多作品中的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由于叙述者与故事中主要的事件有一定距离,这样的叙述比前面所说的那种叙述往往要客观一些。这种叙述方式中比较极端的一个例子是俄国作家普希金的小说《驿站长》。这篇小说中的叙述者虽然是第一人称“我”,但这个“我”同故事中所讲述的故事情节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仅是个旁听者而已。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有时同第
问:第二人称叙述有什么特点?
答: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叙述视角。因为这样似乎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尽管这只是个虚拟的读者,但总归会使现实中的读者觉得有点奇怪。阿根廷现代作家博
想想看,您走过来,在所有的人中间,独独向我打听那个已故的弗兰西斯科〃雷亚尔的事……我见到他的面没有超过三次,而且都是在同一个晚上。可是这种晚上永远不会使您忘记……当然,您不是那种认为名声有多么了不起的人……(《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王央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这里的第二人称不过是叙述者设定的一个听众,与叙述视角毫无关系。故事本身的叙述视角仍然是第一人称。事实上,讲述“你”的故事的叙述者只能是“我”也就是第一人称。即使故事中的叙述完全都是“你”的语言,那也只能是“我”在转述,但因为“我”不出场而使得叙述变成了旁观者的视角,也就是变成了以“你”为角色称谓的一种第三人称叙述的变体。但因为叙述者把叙述的接受者作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来对待,从而使得现实的读者与虚拟的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叙述者参与到故事内容中的反常阅读经验。这是作者刻意制造的一种特殊效果。
问:在小说中叙述视角和人称是否有变换?
答:在传统的叙事作品中,叙述人称一般是不变换的。有的理论家相信,叙述视角应当始终如一。事实上,视角的变换并非不可以。即使在古代的叙事作品中,叙述视角的变换现象也是存在的。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写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这一段叙述,显然是从全知全能式的第三人称叙述变换成了小说中人物李小二的视角。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他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实际上中国传统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从“说话”(即说书)艺术中发展起来的,说话人为了吸引听众,需要绘声绘色地模拟故事情境,所以常常需要变换视角以达到那种设身处
问:故事中的叙述人称也可以变换吗?
答:是的。不仅从所叙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叙述视角的变换,故事中的叙述人称也是可以变换的。如俄国作家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从整体上来说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但在讲到故事中老驿站长的女儿都妮亚的故事时是这样说的:
„„于是他就把他的伤心事详详细细地讲给我听了。——三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站长正在新登记簿上面划线,他的女儿在壁板后面给自己缝衣服,一辆三驾马车到了……(普希金:《驿站长》,引自《俄国短篇小说选》,肖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这里用间接引语的方式讲述都妮亚的故事时,叙述人称就从第一人称变换为第三人称了。通过这种叙述视角与人称的交替变换,故事叙述中在把握远近粗细时有了更多的自由,因而也就可以叙述得更生动。
总之,由于叙述视角的不同和转换,就可以使小说中同样的事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具有各不相同的意义。叙述的魅力正在于小说家能够选择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观察事物和讲述故事,表明自己对人物和故事的特定态度,并由此带来小说独特的审美效果。
五、关于小说时空情境的建构
问:第六章第三节关于小说的建构时空情境的特点,其重要性如何体现?
答:小说要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就要建构起供故事展开和人物活动的时空情境。小说叙述客观世界的人物、故事和主观世界的心理活动,都要以时空情境作为叙述背景,离开了时空,小说就不能表现世界。这种时空情境与现实的物理时空不同,它是小说家虚构出来的。
问:什么是小说的叙述时间?
答:小说中的时间是叙述时间。时间有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客观时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的物理时间;主观时间属于人的主观意识中的时间,是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所说的“心理时间”。叙述时间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是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矛盾统一。
问:什么是小说的叙述空间?叙述空间由哪些因素构成?
答: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叙述空间不是纯客观的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地域范围、景致器物、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
问:构成叙述空间的各个因素都具有什么特点?
答:地域范围在小说中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环境。作家要靠地域范围的选择、集中和浓缩,使人物之间构成必然的联系,产生各种矛盾纠葛。要依靠地域空间的转换,提供新的环境因素,促使人物思想情感的强化和人物关系的调整,推动情节的发展。《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水浒传》中的梁山泊,《阿Q正传》中的未庄,都是著名的小说地域空间。
景致器物是空间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标志,一个空间正是有了具体的独特的景物设置,才能真正成为人物活动的舞台。景致器物不仅本身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显示出特殊的地方风情和人文景观,成为社会状况的形象呈现,故事发展的诱因或背景,人物性格的衬托和脚注。
社会环境有大小之分。大环境是一定时代社会中的国家、民族、阶级关系和政治、经济形势,小环境就是各种人物关系。小说中的人物就是在“一般的世界情况”(黑格尔语)的大环境的背景下,活动于具体“情境”的小环境之中。
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伦理道德与宗教意识,乡俗民风与世态人情,构成时空情境中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培养出人物性格,陶冶着人物的精神境界,推动人物关系的形成发展。
问:小说的叙述时间和叙述空间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紧密相连,叙述空间要在特定的时间段中伸张延展,叙述时间也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连绵持续。叙述空间的各个因素和叙述时间的不同类型相组合,就创设建构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虚构性的动态立体的时空情境。
小说中的时空情境构建灵活,转换自由,但必须具有自身固有的规定性,即地域、景物、环境、氛围要和特定的叙述时间相组合,成为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背景和载体。叙述中的时空情境来源于自然时空,具有真实性,但它又是在作家的意识中选择、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设置的时空,因而是一种虚构的时空。
问:对于小说的叙述时间和叙述空间之间的关系,能否举一具体作品加以分析?
答:可以。我们结合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加以分析。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出身于英国资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经商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生活。鲁滨逊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与大自然搏斗,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后来他救出了被俘虏到岛上的土著青年给他取名星期五,使他成了自己的仆人和朋友。鲁滨逊也随时等待时机逃离绝境。经过整整28个年头,有一艘被劫持的英国帆船路过该岛,鲁滨逊救出船长并帮助他镇压了船上的叛乱,终于得以返回故乡。
根据我的情况,我考虑了自认为适合我的住处的几个要点:第一,我刚才提到过,益于健康、有淡水;第二,避开太阳的暴晒;第三,能抵御人或兽的袭击;第四,望得到海,如果上帝让什么船只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就不会错失获救的良机了,我还不愿放弃所有的期望。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孙飘流记》鲜明地反映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时代特征,表现了18世纪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部作品真实地描写了新兴资产阶级在身处逆境时对生活的勇敢挑战。笛福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个理想的资产阶级形象,他具备处于上升时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一切特征——勇敢、智慧、理性、勤劳、坚强。这部作品表现了基督教的文化观念和新兴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世界观。《鲁滨逊漂流记》的文学影响很大,成为后世“荒岛文学”的原型。
问:《鲁滨逊漂流记》的叙述时间是什么?
答:《鲁滨逊漂流记》的叙述时间:
客观时间:28年。
主观时间:叙述者鲁滨逊主观意识中的时间,根据其主观感觉选择。
叙述时间: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矛盾统一。
问:《鲁滨逊漂流记》的叙述空间是什么?
答:《鲁滨逊漂流记》的叙述空间:
地域范围,海上的荒岛;
景致器物,岛上的动植物,船上的粮食、工具、武器弹药及储备; 社会环境,大环境,18世纪,小环境,星期
五、船长; 文化氛围,基督教文化、资产阶级世界观。
问:《鲁滨逊漂流记》的叙述时间和叙述空间是如何构成小说的时空情境的?
答:《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叙述空间因素地域、景物、环境、氛围,和特定的叙述时间即经过叙述者鲁滨逊对28年客观时间的主观选择相组合,成为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背景。鲁滨逊叙述中的时空情境来源于自然时空,就是28年的荒岛生活,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但它又是在小说家笛福的意识中选择、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设置的时空,是一种虚构的时空。
问:古典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的时空情境有何区别? 答:小说中的叙事时空,是作者对现实时空的审美反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易。
18世纪前的古典小说:时间舒缓宁静,空间狭小封闭。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时间起伏跌宕,空间开放广阔。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时间错乱颠倒,空间成为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