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教案(修订)[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7: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言的演变》教案(修订)[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言的演变》教案(修订)[本站推荐]》。

第一篇:《语言的演变》教案(修订)[本站推荐]

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的]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教学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 [教学设想] 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

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投影)语言的演变

[语言小常识] 提到语言,我们天天都在使用,那么语言包括几个组成要素呢?一是语音,二是意义,三是语法。那么这几个方面是怎么变化的呢?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研析文章]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1: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明确:开头第一句话:“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中心句,统摄全篇

2: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不是,假设举例,既明确又有趣

朱熹是注明的儒学大师,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语汇问题了。

3:接着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邹忌讽齐王讷谏》的例子对全文的中心观点作了具体的阐释。

4:这部分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明确:

1、字形:

2、字义: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在分。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3、语法

5: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邹忌讽齐王讷谏》

比较法——古今比较

分项说明法

6:体会第一部分写的作用。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总写,下面二、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过渡语:

(问题:大家看第二、三两部分从哪个方面来说明语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明确: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说明语汇的变化

1:根据事先的阅读要求,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关键语句 A语言的消长: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l段);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第3段); B语言的变化:(第4、第5段)。(1)词义的扩大(第6段);(2)词义的缩小(第6段);(3)词义的转移(第7段);(4)语义的弱化(第8段)。C改变了名称: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9段),3、由于忌讳(第11段)。

这一部分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2: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比较法、分项说明

3:小结,明确: 第二部分中,作者由概括到具体、由大类到小类进行分类阐释,不仅揭示了语言变化的社会原因、内部原因,以及语汇所发生的演变情况,而且有区别地阐释了语汇变化的具体特征,这样就使论述观点明确,结构清楚。

这一部分中,作者为了论述观点,主要运用了典型举例的论证方法。所举的例子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为人们熟悉的例子。读起来毫无堆砌、枯燥之感。读者从大量的例子中,对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有了具体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

1: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明确:由于汉字不是标音为主的文字,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 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样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其实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文章边举例边说明古今语音变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押韵; 其次,平仄; 又其次,形声造字法。

本文第一部分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头一段为例,通过这个有趣而又典型的语言现象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短短一段中,有古今一致的字,又有古今意义不同、用法两样的字;有即使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部分的字,又有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字;还有这里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了的字;既有语汇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又有在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一段语言现象比较典型、复杂,所以只需一例便可以比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一段邹忌比美的故事,生动有趣,是人们很熟悉的,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道理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也容易为读者理解。

在论述类文本中,本文属于学术普及类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通过分析事实来阐释观点、说明道理。这一点和说明文的表达很类似。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头一段为例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运用了举例说明的写法。接下去便分别从字的意义、用法不同和语法也有差别两个方面来说明;在说明字的意义、用法的不同时,又分三种情形一一说明;在说明意义没有变,但现在不能单用的情形时,又分“有的构词能力还比较强”,“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两种情况来说明,这些都是用了分项说明的写法。在分项说明时,又逐条举例。另外,在说明古今语法方面的差别时,既说这句话古代怎么说,又说这句话现代怎么说,并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运用了比较说明的写法。这样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古今汉语的差别说得清楚明白,给人留下了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2、语言通俗、准确、严密。

例如:“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大用于 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这一段,没有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像平常说话一样朴素易懂。并且用“作为连词的”、“表示从属关系的”、“起指代作用的”来分别限制“而”、“与”、“之”和“者”,又用“只见于”、“只用于”、“不大用于”、“尤其不用于”来说明这里所说的 “而”、“与”、“之”、“者”在使用时受到的限制,用词极有分寸,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第二篇:《语言的演变》教案

语言的演变

[教学目的]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教学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 [教学设想] 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

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

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投影)语言的演变

[作者及课文简介] 本文作者为吕叔湘,(1904-1998),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江苏省丹阳县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写了不少专著,代 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1983年5月,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2003年9月,为纪念他,他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原标题是《古今言殊》。全文分四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语言小常识] 提到语言,我们天天都在使用,那么语言包括几个组成要素呢?一是语音,二是意义,三是语法。那么这几个方面是怎么变化的呢?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

[解题]

本文的题目的《语言的演变》。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语言”,还是“演变”?是演变——演化、变化。本文就是讲语言的变化的。这说明本文是属于说明文中的“事理说明文”。

[研析文章]

一、学生自读全文

问题:

1、根据简介,给三个部分标出题目。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演变的?

3、在文中划出语言演变的规律性的语句,并标上序号。

二、文章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问题一: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在短时间内不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了”(第1段)问题二: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邹忌讽齐王讷谏》

比较法——古今比较

问题三:这部分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明确:

1、字形:

2、字义: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在分。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

3、语法 问题四:作者在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时,除使用举例法、比较法之外,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分项说明。

问题五:体会第一部分写的作用。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总写,下面二、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过渡语:

(问题:大家看第二、三两部分从哪个方面来说明语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明确: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先写、详写。

第二部分:说明语汇的变化

问题一:根据事先的阅读要求,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

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l段);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第3段);

4、生活的改变,使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第4、第5段)。(1)词义的扩大(第6段);(2)词义的缩小(第6段);(3)词义的转移(第7段);(4)语义的弱化(第8段)。换一个角度来看语言的变化: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9段),3、有些词的变换是由于忌讳(第11段)。

这一部分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

问题二: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比较法、分项说明

问题三:本文举例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所举的例子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为人们熟悉的例子。读起来毫无堆砌、枯燥之感。读者从大量的例子中,对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有了具体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第三部分,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

问题一:在语音、语汇、语法三者说明中,哪个最详,哪个最略?为什么? 明确:语汇最详,语法最略。因为语法与语汇、语音相比,最富稳定性,古今变化不大,所以写得最略。

问题二: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明确:由于汉字不是标音为主的文字,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样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其实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文章边举例边说明古今语音变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

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就“平仄不调”了;

又其次,一些用形声法造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读就不可理解了。

本文第一部分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头一段为例,通过这个有趣而又典型的语言现象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短短一段中,有古今一致的字,又有古今意义不同、用法两样的字;有即使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部分的字,又有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字;还有这里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了的字;既有语汇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又有在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一段语言现象比较典型、复杂,所以只需一例便可以比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一段邹忌比美的故事,生动有趣,是人们很熟悉的,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道理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也容易为读者理解。

[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头一段为例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运用了举例说明的写法。接下去便分别从字的意义、用法不同和语法也有差别两个方面来说明;在说明字的意义、用法的不同时,又分三种情形一一说明;在说明意义没有变,但现在不能单用的情形时,又分“有的构词能力还比较强”,“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两种情况来说明,这些都是用了分项说明的写法。在分项说明时,又逐条举例。另外,在说明古今语法方面的差别时,既说这句话古代怎么说,又说这句话现代怎么说,并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运用了比较说明的写法。这样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古今汉语的差别说得清楚明白,给人留下了具体而深 刻的印象。

2、语言通俗、准确、严密。

例如:“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这一段,没有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像平常说话一样朴素易懂。并且用“作为连词的”、“表示从属关系的”、“起指代作用的”来分别限制“而”、“与”、“之”和“者”,又用“只见于”、“只用于”、“不大用于”、“尤其不用于”来说明这里所说的 “而”、“与”、“之”、“者”在使用时受到的限制,用词极有分寸,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轻松一下] 歌曲欣赏:《中国话》

课外作业:

1、自读本单元的其他说明文

2、完成单元训练

3、预习《是瓶中魔鬼,还是诺亚方舟》

第三篇:语言的演变分析

《语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语言一面是稳定的,另一面又在演变的道理。

2.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区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般异同点,注意语体风格,纠正书面用语中“半文不白”的现象。

3.学习本文在说明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简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本文举例说明的方法和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的写法。

【教学难点】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小组活动、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语变现象

冯巩有段相声说:过去叫出租车,现在叫“的”;过去叫汗衫,现在叫“T”;过去叫情人,现在叫“蜜”之类,亦庄亦谐,意蕴顿增,传神有趣而耐人寻味。今昔叫法大异其趣的,还可列出一长串:过去叫点子,现在叫创意;过去叫减价,现在叫甩卖;过去叫跑龙套,现在叫友情客串;过去叫关系密切,现在叫零距离接触;过去叫瘦弱,现在叫骨感;过去叫 半老徐娘,现在叫资深美人;过去叫很痛快,现在叫爽歪歪„„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一事物因世异时移,表述时则变了说法。其实只要留意,“过去式”嬗变为“现在式”的现象,生活中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用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层次清晰地展示了古今语言的这一特征。

二、整体思路

教师出示题目,小组讨论、合作抢答。

1.在速读的基础上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首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即课文的中心句。文章开篇第一句话体现了课文的基本观点,统摄全文。

2.全文由三部分组成,能不能给每部分加个小标题?

明确:①语言是变化的②语汇的变化

③语音、语法的变化

第一部分总说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分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全文结构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概貌到具体,条理特别清晰。

3.“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

明确:这是因为,比较起来,语汇的变化比语音、语法更快。

三、同声翻译 第一部分:情境活动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眣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吾孰与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一组任务:逐句朗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文字。

第二组任务:解释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有所不同的字。

第三组任务:按三种形式归类

1.意义相同,不能单用的有:

古:

今:

体形

容貌

衣服

镜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的:

“有余”、“之”、“者”、“美”、“而”、“与”

3.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在使用。

修(长)、服(穿、戴)、谓(对„„说)、其、公(尊称)、及(比得上)、君(尊称)、也(助词)、旦、之(他)、若(比得上)、尺

四、课堂小结

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

五、作业

列出第二部分提纲。

第二课时

一、质疑激趣──古今异变

古诗《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一句中的“斜”字,有的读物注音(xié),有的读物注音(xiá)。《回乡偶书》中的“衰”也是如此,有的人读“cuī”,有的人则读“shuāi”。北朝民歌《敕勒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句中的“野”字原读yǎ,现改读yě。那么,正确的读音到底是哪个?还是两个读音都正确?

小组讨论,教师给出结论。

导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从古到今,不仅语音产生变化,语法、语汇都在不断演变着。

二、点击重点——语汇演变

活动一:语汇归类游戏

出示文中列举的典型词语(四套相同卡片): 骐、氚、巧克力、床、江、信、很、行、出恭

活动目的:熟悉课文,深入语境,学会速读和跳读。

活动要求: 参照课文,四个小组迅速将这些词语按要求(课后练习四)归类。完成又快又好的小组负责展示。其他小组或补充、或纠错。

活动二:分工合作列提纲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迅速找出每一段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依据这些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相互讨论,列出提纲,并举出典型例子。

完成最快的小组展示:

(1)语汇的消长

旧词消失:有些字眼儿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劝学》(节选)里有“舆”、“蛟”、“跬”、“骐”、“骥”等词,这些词今天也不用了。

新词出现:有些字眼儿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属于“气”部首新出现的字: 氘、氚、氖、氢、氧、氩、氮„„

外来词渗透: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巧克力、白兰地、沙发、扑克„„

(2)古今词义的变化

词义缩小:“几”、“床”等;

词义扩大:“江”、“河”等;

词义转移:“涕”、“信”等;

词义弱化:“很”、“普遍”等。

(3)事物名称的改变

(4)词语替换:古代说“食”,现代说“吃”;古代说“服”或“衣”,现代说“穿”;古代说“居”,现代说“住”;古代说“行”,现代说“走”。

(5)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大便”、“小便”、“解手”、“出恭”。

活动三:质疑探究

将第二部分中不懂的语汇归结起来,组间互问,教师评判。

三、淡化难点——语法语音

练习一:语法的变化

翻译下列句子:(1)吾谁欺?

(2)不我知。

译文:(1)我欺骗了谁?(2)不了解我。结论: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语序的变化。

语法的变化小,只表现在语序;语音的变化大,表现在声母、韵母、声调。

练习二:语音的流变

读《春望》,标出它的韵脚(押韵的韵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韵的韵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这四个字的韵母,照今天的读法,只有金、心同韵,都在侵部。这说明语音的确在变化。

四、体悟妙法——说明方法

(一)一读课文,弄清分类说明。

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都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二读课文,了解举例类型。

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 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这样说明给人的印象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

(四)讲“江、河”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五)五、课文小结

语言,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质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变化规律,却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难讲明白。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以汉语为例,简明扼要地讲清楚了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懂得了这些,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继承和正确使用祖国语言。

六、作业

以“古今汉语”为主题,个人或分组办一份小报,然后在班上交流

第四篇:3_01语言的演变(新)(苏教版高中语文最新版配套教案)

语言的演变

吕叔湘

教学目的:

了解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写法,培养对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古今汉语变化的规律及说明方法(举例法、分项说明法)。难点:古代汉语的语义。教学设想:

通过师生互动,列出本文提纲,熟悉本文例子中提到的语言知识。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上课之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秀才买柴”。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听过这个笑话,大家也许都会笑这个秀才真是“酸得倒牙”,买弄文字,结果卖柴人听不懂,他也没能买到柴。

但是如果我们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卖柴的人听不懂秀才的话呢?

原因是秀才说的话中很多词当时口语中已不用了,对不熟悉古代文字的卖柴人来说,怎么听得懂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语言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语言变化方面的知识。学习《语言的演变》。

二、作者及课文简介 吕叔湘(1904-1998),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江苏省丹阳县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70多年以来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文字改革、语文教学、写作和文风、词典编纂、古籍整理等广泛的领域。写了不少专著,代表作是《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1983年5月,他还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2003年9月,为纪念他,他曾经工作过的丹阳市高级中学更名为“吕叔湘中学”。

本文选自吕叔湘的《语文常谈》。《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的第六篇,原标题是《古今言殊》。全文分四部分,四个部分的小标题为“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从文言到白话”。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前三部分的小标题换成了序数词一、二、三。

三、解题

本文的题目的《语言的演变》。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语言”,还是“演变”?是演变——演化、变化。本文就是讲语言的变化的。这说明本文是属于说明文中的“事理说明文”。

四、研析文章

(一)学生自读全文

1.根据简介,给三个部分标出题目。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古今语言的差别和演变的? 3.在文中划出语言演变的规律性的语句,并标上序号。

(二)分析文章 第一部分:“语言也在变”

问题一: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在短时间内不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示出来了。”(第1段)问题二:本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邹忌讽齐王讷谏》 比较法——古今比较

问题三:这部分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明确:1.字形 2.字义

(1)意义没有改变,但是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2)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

(3)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3.语法

问题四:作者在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时,除使用举例法、比较法之外,还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分项说明。

问题五:体会第一部分写的作用。

这一部分是分析一个典型的语言现象,总的介绍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给人一个总体、概括的认识——总写,下面二、三两部分则分别对语言的演变进行说明。

过渡语:

问题:大家看第二、三两部分从哪个方面来说明语言的演变的?先写的哪一方面,写得最详细是哪一方面?为什么?

明确:分别从语汇、语法、语音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说明。因为语汇联系人民生活最为紧密,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先写、详写。

本文第一部分举《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头一段为例,通过这个有趣而又典型的语言现象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短短一段中,有古今一致的字,又有古今意义不同、用法两样的字;有即使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不能单用,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部分的字,又有意义没有改变但现在使用受限制的字;还有这里所用的意义现在已经不用了的字;既有语汇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又有在语法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因为这一段语言现象比较典型、复杂,所以只需一例便可以比较全面地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这一段邹忌比美的故事,生动有趣,是人们很熟悉的,举这样的例子来说明道理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也容易为读者理解。

第二部分:说明语汇的变化

问题一:根据事先的阅读要求,在文中划出表明语言演变的语句。1.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有些词消失了(第l段); 2.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有些词出现了(第2段); 3.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第3段);

4.生活的改变,使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第4、第5段)。(1)词义的扩大(第6段);(2)词义的缩小(第6段);(3)词义的转移(第7段);(4)语义的弱化(第8段)。换一个角度来看语言的变化: 1.很多古代单音词现在多音化了;

2.有的单音词换了另外一个单音词(第9段); 3.有些词的变换是由于忌讳(第11段)。

这一部分既说明了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情况,又指出了变化的原因。问题二: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法、比较法、分项说明。

问题三:本文举例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所举的例子是与人们的生活有关,为人们熟悉的例子。读起来毫无堆砌、枯燥之感。读者从大量的例子中,对古今汉语的差别和汉语的演变有了具体的了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第三部分:说明语法、语音的变化

问题一:在语音、语汇、语法三者说明中,哪个最详,哪个最略?为什么?

明确:语汇最详,语法最略。因为语法与语汇、语音相比,最富稳定性,古今变化不大,所以写得最略。问题二:古今汉语在语法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1.有些古代特有的语序,现在不用了; 2.有些现代常用的格式,是古代没有的。

问题三: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明确:由于汉字不是标音为主的文字,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变化,现代的人可以用现代字音来读古代的书,这样就掩盖了语音变化的真相,不易为人们所认识,其实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别是很大的。因此,文章边举例边说明古今语音变化在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

其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就“平仄不调”了; 又其次,一些用形声法造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读就不可理解了。

(三)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举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头一段为例来说明古今汉语的差别,运用了举例说明的写法。接下去便分别从字的意义、用法不同和语法也有差别两个方面来说明;在说明字的意义、用法的不同时,又分三种情形一一说明;在说明意义没有变,但现在不能单用的情形时,又分“有的构词能力还比较强”,“有的只在极少数词语里出现”两种情况来说明,这些都是用了分项说明的写法。在分项说明时,又逐条举例。另外,在说明古今语法方面的差别时,既说这句话古代怎么说,又说这句话现代怎么说,并分析它们的不同之处,运用了比较说明的写法。这样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古今汉语的差别说得清楚明白,给人留下了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2.语言通俗、准确、严密。

本文语言通俗、准确、严密。例如:“第二种情形是意义没有改变,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表示从属关系的‘之’只用于‘百分之几’、‘原因之一’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于‘作者’、‘读者’等等;‘美’现在不大用于人,尤其不用于男人(‘美男子’口语不说,也不能拆开);‘有余’现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现在说‘八尺多’。”这一段,没有枯燥难懂的专业术语,像平常说话一样朴素易懂。并且用“作为连词的”、“表示从属关系的”、“起指代作用的”来分别限制“而”、“与”、“之”和“者”,又用“只见于”、“只用于”、“不大用于”、“尤其不用于”来说明这里所说的“而”、“与”、“之”、“者”在使用时受到的限制,用词极有分寸,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第五篇:汉字的演变教案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 演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商朝使用的 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过程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 察和区分 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 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甲骨文;

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

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读课文引言。

2、教师引入:如果你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能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吗?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二、新课讲授

(一)甲 骨文

1、学生阅读教材。

多媒体出 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 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 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二)金文

1、学生阅读教材。

2、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3、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

(三)小篆和隶书

1、学生阅读教材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 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3、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学生阅读 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 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五)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六)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下载《语言的演变》教案(修订)[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言的演变》教案(修订)[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笔的演变教案

    小学语文s版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 《笔的演变》教学设计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赵爱芳 教学内容 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笔的演......

    语言的演变练习含答案[全文5篇]

    宿豫实验高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制作:朱亚 审核:李丙锋 语言的演变 跟踪练习一 1 下列词语中黑体字的正确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朱熹(Xǐ)②昳(yì)丽 ③引擎(qíng) ④平仄(zhè)⑤雪茄(jiā)⑥......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

    课题: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型: 新课【教学目标】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时间轴上的演变以及当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表现; 3.根据有关资......

    语言教案

    《汇编语言》教案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专业及年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56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40学时,实验16学时 教材名称:IBM-PC汇编......

    语言教案

    领域名称:语言——儿歌《水果宝宝去旅行》 适应年段:3.5---4岁 执教人:陈慧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认识一些简单的水果,喜欢参与游戏活动,特别是“开火车”游戏,对......

    语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讲述太阳的外形特征,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贴一贴,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并学习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字和词,以及其中的对话等。2、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解读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寻找汉字海报设计语言

    解读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寻找汉字海报设计语言 【摘要】: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汉字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且是华夏民族最基本的语言符号......

    演变诗歌

    我们之间的演变从甜蜜变成失联从熟悉变成陌生一直到微笑点头的底线我们之间的演变从热情变成冷漠从初遇变成陌路一直到问候失去了温度我们之间的关系什么时候发生了演变起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