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米勒拾穗者赏析美术鉴赏
米勒《拾穗者》赏析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米勒《拾穗者》赏析
【摘 要】:《拾穗者》展现了秋收后的农家风光,体现了法兰西农民的整体面貌,是法兰西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描绘了农民勤劳而又辛苦的劳作。【关键词】:秋收,农妇,辛劳
《拾穗者》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代表作之一,以秋天的田野为背景,描绘了三名农妇弯身拾捡麦穗的情景。秋天本来是丰收的季节,是金黄色的季节。可是,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三名衣着破旧的农妇却“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辛苦地捡着遗落的麦穗。三名农妇分别戴着蓝色、红色、黄色的头巾,穿着破旧的衣服,他们的皮肤是黝黑而又粗糙的,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出生贫寒的下层人民,都是终日辛苦劳作的贫苦农民。与农妇的艰辛与落魄相比,他们身后的地主却是满载而归,风光无限。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突显了地主与劳动人民的两极分化,突显了下层劳动人民的的不公平待遇。
《拾穗者》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展现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特色。通过对画面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三名农妇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三个人的动势被画家描绘得各不相同,这既体现了在现实劳动中的各种不同姿态,也显露出米勒在人体素描方面扎实精湛的基本功。通过画中人物的衣服,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人物在劳动中形体的姿态与动势。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和对解剖学的研究,就不可能把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结构关系描绘得如此精准。
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在这幅画中,米勒没有正面描绘这些劳动者的表情,甚至没有清晰的刻画他们的面部。但沉着的色彩和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淳朴浑厚中,具有憾人的力量。此画完整的捍卫了农民的高贵与尊严,有着古代雕塑般的魅力。整幅《拾穗者》以三名农妇为主要人物,以暗黄的色调为主,在那一望无垠的金黄色田野上,三名默默无名的农妇突然显得无比的巨大,而压在他们身上的负担也同样的变得无比的巨大,似乎把他们的腰都压弯了。在他们的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艰辛,劳作的辛苦,在丰收的季节里,他们却没有丰收的喜悦,更没有丰收的成就,只能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着遗落的麦穗。佝楼而沉重的身躯正显示了他们是多么的凄凉,多么的无奈,多么的痛苦。
《拾穗者》的暗黄色调总给人一种宁静而沉重、庄严而伤感的感觉,而那三名农妇的头巾的鲜艳颜色也染上了一种淡淡的有伤感整幅画面的暗色调流露了农妇沉重的心情,也表达了米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尊重。整幅画作的色彩虽然
丰富,却能融为一体,显得简洁而又明了,同时又不失和谐,晴朗而辽阔的天空与一望无垠的田野也融为了一体,共同衬托着默默劳作的农妇,包容着他们。这幅《拾穗者》让我想起唐朝诗人李绅的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米勒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我们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我们知道田园生活不可能是理想化的,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拾穗者》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的场景。画家在画面中以农场场景为背景,以三名正弯着腰繁忙地捡遗落在地上的麦穗的农妇为主要描绘对象。表面上看去,是一幅以农民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油画。但无论在绘画技法的运用或画面的构思上,还是在绘画语言和画家审美情感的表达上来讲,此画绝不是平庸粗浅之作,而是一幅寓意深长,发人深思的杰作。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出画家米勒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其在艺术创作上的影响。
《拾穗者》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参考文献】:《拾穗者》米勒
第二篇: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作品赏析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表现的是一个收获场面使富饶美丽的农村自然景色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接近米勒的几位社会活动家看到了这幅画中可贵的真实,建议画家修改构图直至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个拾穗粒的农妇形象。这一修改,竟使作品产生了惊人的社会效果。《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拾穗者》的暗黄色调总给人一种宁静而沉重、庄严而伤感的感觉,而那三名农妇的头巾的鲜艳颜色也染上了一种淡淡的有伤感。整幅画面的暗色调流露了农妇沉重的心情,也表达了米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尊重。整幅画作的色彩虽然丰富,却能融为一体,显得简洁而又明了,同时又不失和谐,晴朗而辽阔的天空与一望无垠的田野也融为了一体,共同衬托着默默劳作的农妇,包容着他们。
《拾穗者》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所以写实主义画家米勒使资产阶级害怕。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酷的阶级对立,在这幅画中被画家深刻地揭露出来。这幅画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特别挚爱。同时米勒在这幅画中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米勒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米勒是伟大的农民画家,他的艺术是公认的农村庄严史诗。他用笔画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斗争的喜悦和悲哀。
《拾穗者》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
第三篇:美术鉴赏论文-《拾穗者》赏析
《拾穗者》
院系:软件学院
专业:11软件设计
班级:软件设计一班 姓名:曹玉霞 学号:1115115180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
《拾穗者》作品赏析
摘要: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三位弯腰的农妇在地里寻找拾取剩下的麦穗,长时间的饥饿与贫穷,不得不让她们只能在别人收完麦穗之后到田地里拾取残留的粮食。从她们的动作和躯体中能够看出她们内心深处那种艰苦与辛劳。
关键字:
麦穗
艰苦
辛劳
饥饿
正文:
【画作名称】《拾穗者》又名《拾穗》The Gleaners
【创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
【创作年代】1857年
【类别】画布油画
【风格】现实主义
【题材】场景
【规格】83.5cm×111cm
【材质】布 油彩
【现存藏处】巴黎 卢浮宫(The Louvre,Paris)
《拾穗者》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于1857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生动描绘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是最能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米勒在此画中精湛的绘画技法也使人无可挑剔,让人叹为观止。
”米勒出身于农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着“无穷无尽的壮观”。这幅画中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运行的命运。
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曾有如此的评价,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
三个人物在场景中的位置也是由画家精心安排的。很明显,画中人物的位置是与画中光源走向之间有默契搭配的。光源自画面后方左上角而来,直接向前偏右照射过来。人物的站位也随着光源的走向一字排开,因此,由于光源的变化,三个人物身上受光的强度及光在人身上造成的明暗对比度也略有不同。此外,由于人物在画面中离观众的远近也是不同的,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则,人物在画面中的大小也是有差异的。再次,加上米勒对背景的精彩处理。当然,对背景的处理也是在与画面中光源走向和画面中描绘对象所处位置相协调的原则下处理的。在远处的背景部分由于离光源近,所以较离光源较远的画面前方在色彩明度上较亮。
而在描绘对象位置处理上,画家把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物体放在了画面背景后方,把农妇们画在画面前方。这又体现了透视及近大远小等在绘画中基础并实用的原则,然而却被很多人忽略。即使运用了,也很少有像米勒这样运用得炉火纯青的。由于在画面中离观众的位置近,三个农妇与远处的在绝对比例上要比她们大得多的背景对象相比,三位主人公在视觉上显得更大。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拾穗者》整个画面中充满了对比的元素:主体人物劳动场面中充满的生气活力,与农场后方像草垛、树木和农舍等无生命力的物体的死寂的对比;画面中远近色彩明度的对比,和通过透视形成的人物与景物之间大小的对比。
再有,最经典的就是在后方天地交汇的那条水平视平线与画面左上方偏后斜插下来的光源的对比,形成了画面中二维与三维空间效果的交错,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这幅表现农民境况的《拾穗者》在沙龙展出后,引起了资产阶级舆论界的广泛注意。一些评论家写文章说:画家在这里是蕴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象三个司命运的女神。”《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耸人听闻地说:“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发人深思的是,《拾穗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震动?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拾穗者》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自我赏析
当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整幅画金黄的主色调让我有种温暖的感觉,但是当我再仔细的欣赏这幅画的时候却给我一种沧桑的感觉。整个画面的背景是秋季的农村田间,三位穿着破烂的农妇正弯腰拾取地上残留的麦穗,而身后是堆积如山的麦穗以及一位农场主正骑着马监督着一群农工收麦子的情景。地上残留的麦穗与后面堆积如山的麦穗以及三位弯腰劳作的农妇与身后一群干净利索收麦子的农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让人感觉到一种凄凉与孤寂。三名农妇她们穿着破旧的衣服和笨重的木鞋,远离着农场主在田地里寻找零散、残留的粮食。这种场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劳苦的农民幸苦的为农场主做完农作,却不能得到足够的粮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只能在田间拾取残留的麦穗来充饥。而农场主却什么也不做,只是骑着马匹看着农妇艰苦的为自己收割田间的麦穗,不但如此,还克扣着这些农民应有的粮食。如此悲情的画面不禁让我想起我国以前的地主阶级,那时的地主阶级和这个场景中的农场主没有丝毫差别,他们的绝情,让这些幸苦的农民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只能凄惨的在田间拾取残留的麦穗。农民将自己的壮年交给了农场主,老了之后只能弯着自己开始驼背的腰去田间拾取残留的麦穗养活自己,得不到一点生活的保障。如此凄凉的场景让人无不感到痛心。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恶劣,作者是想通过这幅画来反映心中的不满,向劳苦大众反映这 种悲催的现实。
第四篇:大班美术活动:拾穗者
大班美术活动:拾穗者
活动目标:
1、欣赏米勒的《拾穗者》,理解画面内容,感受画面凝重的色彩和人物动态。
2、尝试创作不同人物的劳动动态。
活动准备:
1、PPT。
2、作画工具:记号笔、油画棒、纸。
活动过程:
一、欣赏米勒的《拾穗者》。
师:
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
2、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是秋天?
3、小朋友们看这3个农妇在干什么?
弯腰,捡起地上被遗落的一根根的麦穗。讲解土地上面积那么大,一根根的麦穗都要捡起,为了不浪费一点粮食,她们是不是很辛苦啊?那我们应该怎么样?
——爱惜粮食不浪费。那中午吃饭时不要把饭饭掉在桌上和地上,菜菜、汤汤都
要吃光哦。
4、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她们的服装和我们的有什么不一样?——破旧、长
5、她们是外国人,穿着衣服不一样。
6、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幅画是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
二、幼儿创作绘画。
师:小朋友看了大画家米勒的《拾穗者》,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其他小朋友画的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初初讲解一下动作,捡起的是一根根的麦穗)
看了其他小朋友画的画,那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想不想也来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你们想象中的《拾穗者》。
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的画都画好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第五篇: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美术《拾穗者》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教师面试试讲答辩高中美术《拾穗者》
为帮助各位考生备战教师面试,中公教师网整理了各学科教师面试试讲答辩语音示范,以下是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美术《拾穗者》试讲答辩,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1面试备课纸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2高中美术《拾穗者》语音示范 3高中美术《拾穗者》教学设计
《拾穗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赏析米勒的《拾穗者》作品,及其所代表的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和鉴赏的的基本方法。2.通过欣赏,讨论,对比,教师的讲解、体会来学习现实主义的真实美感。3.感受现实主义的美感,提高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学会尊重劳动、体验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及其画面内容。【难点】
对现实主义风格特点的把握及其画面背后的感情理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提供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提供,请同学根据图片上的“内容”,说说画面里描绘了什么场景。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拾穗者。活动二:赏析作品,感知分析(一)感知体验画面内容 ①展示米勒《拾穗者》。
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在画面中的人物都在做什么?在什么场景?”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贫苦的妇女在田地里拾取遗落的麦穗。(二)感知体验画面色调 1.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1、画面中都能发现哪些邻近色?
2、画面中的色调是一天中的哪一时刻? 教师总结:这种午后的暖黄色调,会营造出温馨动人的感觉,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三)感知画面造型
①课件展示《拾穗者》油画与现实生活照片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赏。②教师设问“两种画面效果如何?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画面造型类似,都力求真实朴素的再现世界,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四)感知作者
①课件展示米勒其他的作品,共同总结米勒的题材特色。②教师设问“通过这些作品能知道米勒的创作风格是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切近生活,关心底层民众,对生活对劳动者有强烈的尊敬和怜悯之情。
活动三:对比分析,自由表达
(一)教师再次展示《拾穗者》、《呐喊》
引导学生从内容、色调、造型、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对这两幅作品进行分析,并且进行自己的感受的交流。
(二)课堂展示,教师总结
内蒙古教师考试网
分小组进行讨论后随即挑选小组代表进行表达 活动四:总结回顾,小结作业 教师口头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4高中美术《拾穗者》答辩题目及解析
问题:米勒所属于那一个艺术流派? 【参考答案】 谢谢考官的提问!
米勒属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在当时一大批画家聚集在法国巴比松村庄描绘优美的自然风景与风土人情,因为着眼于现实生活,描绘最自然的生动的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所以称之为现实主义,又因为在某些作品中流露出来了对现实不公的一种抗争和斗争,甚至是一种嘲讽,所以也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各位考官!
更多关于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详细资讯请随时关注内蒙古教师招聘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