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

时间:2019-05-15 07:3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桥边的老人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桥边的老人教案》。

第一篇: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2012-03-27 10:57:31| 分类: 《外国小说欣赏》|字号 订阅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情节、环境作用,总结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反战和大爱的题旨;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教学时数:1课时 相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老人与海》是这样的一部小说,来看一下《桥边的老人》在水面以下还有哪些庄严宏伟的内涵?

二、解题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三、研读探讨

1、阅读第一段,本段有何作用? 明确:

(1)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社会环境——战争,自然环境——路旁、桥边)为情节展开做好铺垫

(2)交待了主要人物——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2、小说主要情节以问答形式出现,从老人对待战争和那些动物的态度的语句,揣摩老人的内心世界。

战争 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唉,只得撇下它们了。”

“那个上尉让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猫可以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怎么办呢? 巴塞罗那没有熟人 鸽子可以飞,可是山羊呢? 向后一仰,木然地 飞机没有起飞,猫会照顾自己 老人的内心世界:

——本心善良,视动物如生命 ——渴望生命,但不畏惧死亡

——念念不忘动物,超过自己生命,至善大爱精神

3、“我”与老人的对话有多处老人敷衍,有时岔开话题,试举例分析其中的原因和作用。举例:“各种各样的,”“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 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原因:

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对于政治与战争了解较少,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作用:

1、通过对比塑造老人人物形象: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2、揭示小说主题: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4、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明确: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照应开头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5、分析总结人物形象

(一)老人形象:深受战争迫害的老人形象,他朴实憨厚善良,充满爱心,他不懂政治,对战争知之甚少,他渴望生命,但不畏惧死亡,老人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分析:

(1)作者用质朴的,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语言,刻画出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形象,一个最普通老人在战争中的心态。

(2)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衣服满是“尘土”,坐在桥边,后文“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涌向“浮桥”,忙着逃命的车辆、人们竞相逃命、人群的各种动作形成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他根本不考虑死亡即将到来。

(3)希望远离战争,但无法放弃那些生命、纵向找到离开的合适理由,但总是纠结自责,无法原谅自己的放弃。老人形象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旨在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二)我的形象

“我”是见证故事的一个人物。身份上来看,应该是个战地侦察兵。

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他同情下层人民,厌恶战争,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有见识,有文化,关注老人生存,烘托老人的伟大品格

6、标题“桥边的老人”的含义(与“在桥边”标题含义比较)

? 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主人公 ? “桥”是老人心灵的分界线

四、品析鉴赏

(一)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中的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其次,“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可以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二)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文中的对话,刻画了老人复杂的心理活动。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分析: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

再如:“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分析: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老人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三)动物意象

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

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的缘故。这些动物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从一个极小的角度揭示了反战的主题和对良知的呼唤。

七、作业

1、《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第二篇: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弄清小说的情节、主题,品味重点语句;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叙述人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尊重生命和渴望和平的题旨。

【重、难点确认】 重、难点: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重点语句的内涵、思想主旨。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多种读法(浏览、齐读、自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和平乃是人类永远的福祉。正因为战争会摧毁一切,所以人们才会对和平如此的珍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小说《桥边的老人》(板书),感受一下战争中一位普通老人的生存状态。

二、作者回顾: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迷惘的一代”(指由于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青年一代,他们面对战争流露出“彷徨、苦闷、失望”的情绪)的代表作家——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凭借中篇《老人与海》(与群鱼殊死搏斗的桑地亚哥)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俗称“电报式”,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三、关于作品: 这篇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叛军之间的战争。《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海明威笔下的小人物在战争中的生活状态,去体会一下战争对无辜者的摧残,去感受一下小说因对生命价值的珍视而充满的悲悯力量。

四 内容探究: 学生迅速浏览全文。

问1: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段)交待主人公及故事背景。

2、(第二段到倒数第二段)“我”与老人交谈,并劝其撤离。

3、(最后一段)老人没走,“我”为老人庆幸。学生齐读第一段。

问2: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场面气氛有何特点? 明确:第一段主要是以白描式的笔法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战前撤退场景:除了坐在路旁的老人外,涌过桥去的人群、推着骡车的士兵、嘎嘎远去的卡车、尘土中踯躅的农夫,一切显得都那么紧张忙碌。

问3:为什么老人会引起我的注意? 明确:别人都在忙着撤退、避难,而老人却坐在桥边一动不动。他的“静”与别人的“动”形成鲜明的反差,自然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太累,走不动了”交代了原因。

“我”出于对老人处境的关心,“我”开始了与老人之间的交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小说的这个主体部分,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揣摩来理解小说的思想主旨。学生大声朗读文章的主体部分。

问4:老人的“微笑”、语言描写中的“最后一个离开”,这两处细节描写有怎样的情味意义? 明确:因为谈到了老人的故乡,所以他“微笑了”。身处战争险境却“微笑”的细节表明,老人热爱故乡、留恋故土,那里有他温暖的回忆。所有人之中他“最后一个离开”家乡圣卡洛斯,说明他不愿意离开他朝夕生活的故乡,更不愿意离开他那些朝夕相伴的小动物,但毕竟还是因为战争而使他离开了家乡和心爱的动物。“最后一个”把内心那种不愿离开而又不得不离开的矛盾、痛苦表露无疑。

问5:老人在战火将至时却反复唠叨着他的动物,你读出了什么呢?(性格、心情、处境等)明确:①读出“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②读出“战争的残酷”:战争不仅使他被迫离开家园,连他最后精神的寄托也要毁掉。

③读出“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的逃命,老人还放不下可怜的动物。④读出“老人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背井离乡。

⑤读出“老人的茫然”:想到精神寄托都将没了,老人连生死都不在意了,干脆坐在桥边不走了。

问6:前面老人已经多次提到“照看动物”,而倒数第二段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多用了一个“只是”却显得意味深长。谁能说一说其中所包含的情感?

明确:“只是”一词中交织着一种复杂的情绪:

1、“冤”:我只是在照看我的动物罢了,招谁惹谁了,我?

2、“怨”:我只是在照看我的动物罢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问7:倒数第二段作者说“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木然”一词说明了什么?老人为何“不再对我讲了”呢?

明确:“木然”说明战争将会摧毁他最后的精神寄托,他已经悲观绝望、缺乏生活热情了。“老人不再对我讲了”的原因是:先前是“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才向我问及动物的安危,而我的回答却心不在焉,我心里更加关心的是敌情,而且要赶紧离开,所以他也不愿意再去打搅我了。山羊肯定是无法幸免于难的了,再说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学生齐读结尾段。

问8:小说的结尾部分为什么要提到“复活节”?

明确: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复活节”就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时间是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的某一天。它象征重生和希望。“复活节”、“仅有的幸运”暗含着对老人的美好希望和祝福。

问9:谁能概括一下小说的思想主题?

明确:《桥边的老人》通过叙写一位在战争中逃难的老人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和小动物,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善良、孤独、痛苦、茫然以及战争的残酷,表达了控诉战争、尊重生命、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小说却能透过一个“小小的窗口”普通老者在战争中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战争的罪恶、人性的善良,就这一点来看,可以说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师说:我们把小说的叙述角度【即“谁来说”】分为两种:

1、“全知视角”[即“上帝俯瞰”]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述者相当于“上帝”全知全能,他了解事件的全部详情,明了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感情判断。这种叙述角度通常采用第三人称。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她也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她不能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2、“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该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而那些隐藏了的一些环节读者要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例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中“我”一位侦察兵或一个战地记者,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老人的心理,他的具体身世、经历和未来,“我”并不知道,小说并没有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这种叙述角度通常采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问10: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明确:

1、由于是“我”的亲历亲为,所以小说中的人和事就更具真实感——接受效果

2、由于是“我”将小说中的人和事串联起来的,所以“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文章结构

3、小说借“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对他的情感态度——“同情和关心老人”——关心老人,主动询问情况,忧虑老人,劝其快点撤离,安慰老人,说鸽子能飞走,来揭示全文的主旨——小说主体

4、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交谈、来突出老人这个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五教师拓展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之所以毅然决然地选择与这个世界诀别,就是因为他无法面对二战中人性的泯灭,无法忍受人类堕落成自相残杀的野兽。茨威格的自杀事件本身就是对战争的控诉。只是他是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控诉战争的罪恶,而海明威在这里则是通过一个极其普通的老人,通过小人物和弱者,通过无辜的受害者,来表达控诉战争的主题。11.联系现实:钓鱼岛事件

去年9月7日,中国拖网渔船在钓鱼岛附近,遭遇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渔船船长詹其雄被扣押。

12我们该怎么看待钓鱼岛事件中日本的挑衅与强硬态度呢?不管是从历史上还是从法律上来看,钓鱼岛都是中国的领土。但日本却敢如此挑衅,除了美国这个后盾以外,除了历史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还不够强大。真正的强大才能杜绝钓鱼岛事件。豺狼是从来不敢攻击大象和狮子的。

-----------所以大日本的挑衅与强硬说明我们还不够强,有一天我们足够强大了,日本是绝对不敢这样做的。

13.所以面对今天的钓鱼岛事件,中国该怎么做?

-----------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使自己强大到让敌人感到畏惧。14.作为青少年,我们该怎么做?

----------借用周总理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总结:《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谴责的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而我们要做是好好读书 让祖国强大,让战争不再发生,维护世界的和平。布置作业;

预习《墙上的斑点》

第三篇:《桥边的老人》教案

1、《桥边的老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教学重点:通过情节的探讨把握小说的主旨。教学难点:感知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简单了解本模块内容

(一)《外国小说欣赏》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

(二)《外国小说欣赏》分为八个单元,按小说的基本元素来设定,分别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桥边的老人》。首先让我们走近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

二、介绍与作者相关的情况

1、海明威传奇的一生

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

2、主要作品

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3、风格特点: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4、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

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叙述人称和角度。

1、学生默读课文,字词提醒:蹒跚、轮辐、撇下、岔路、疲惫、踯躅、踟蹰、踌躇

2、思考:读着这篇小说,我们随着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经历着与桥边的老人的这次相遇,这个人物是谁?读了文章后,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明确:他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根据“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以推测“我”是一个反法西斯战士,作者借助“我”的观察展示着这样一个意韵深刻的故事。

3、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说这个故事有何好处?

(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4、知识介绍:

小说的叙述发表方式有两种

A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行为及命运。通常用第三人称。

她也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

她不能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B 有限视角,即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而叙述者只了解故事中的部分情节。通常采用第一人称。

我小的时候,家在哈弗尔,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是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五、文本研习

(一)分析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农夫。

2、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冰山原则。

细读文章的主体部分,看看“冰山”下还隐藏了什么?

(二)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主体部分是“我”与老人的对话,可归结为“四问”。【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1、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2、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说明了什么?

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二问动物】

3、文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请你找出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恩,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4、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①读出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②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灾难。

③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④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⑤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5、你从当中读出了什么?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四问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6、其中隐藏了作者什么观点?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政治家。

7、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8、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9、“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为什么不对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冤 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怨

“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三)解读小说结尾: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气氛,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

六、总结课文,揭示主旨: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七、作业布置:

1、阅读《墙上的斑点》以及课后的话题中关于“叙述角度”、“叙述人称”的部分。

2、延伸品读《永别了,武器》作者自己称“修改了39遍”的结尾,进一步体味冰山原理:

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即使作者没有具体交代当时的情况,但我们可以知道这间停着文中“我“的妻子尸体的房间里有两位护士。而我与护士的对话虽然没有失常之处,但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主人公的失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亨利同死去的妻子告别时绝望的表情,也可以感受到他伤心而麻木的心。

备用资料:

1、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获得声誉的第一部重要长篇小说。作品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群青年人迷惘、苦闷的精神状况。小说的叙述者兼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在巴黎工作的美国记者,在战争中负伤而失去了性爱能力。他爱上了女主人公英国姑娘勃雷特·艾希利,但是两人无法结合。为了解除精神上的苦闷与无聊,他们约好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来到西班牙比利牛斯山区,以狩猎、钓鱼和观看巴斯克斗牛来消磨时光。但美丽的大自然并没有使这些受伤的心灵平静,他们无休止地酗酒、追求刺激、争风吃醋、打架斗殴。最后,巴恩斯在斗牛士勇敢精神的激发下,似乎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和生活的真谛,却终究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失望与厌倦。最后,他们失望地回到巴黎,太阳照常没有升起。这部小说集中地反映了战后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和道德危机,表现了他们的苦闷与迷惘,因此《太阳照样升起》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

2、《永别了,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青年亨利志愿到意大利军队里服役。在奥地利前线,他经人介绍认识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起初亨利并不真心爱凯瑟琳,认为与她交往不过是一场用无聊的话语而不是用纸牌来进行的赌博,是逢场作戏。后来在一次炮击中,亨利腿部受伤,去米兰治疗,由凯瑟琳看护。亨利在凯瑟琳的细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他们之间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两人在米兰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夏天。亨利急于想结婚,但凯瑟琳考虑到,如果结婚,她就得回英国,便没有同意,希望战后再建家庭。秋季亨利被召回部队,正赶上德军反攻,意军败退卡波瑞托,亨利在撤退的路上,因有外国口音被保安部队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被捕。亨利看到意大利宪兵胡乱枪杀撤退中的意军军官,于是伺机逃跑,找到了凯瑟琳,一起逃往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最愉快的生活。冬季,他们来到洛桑,以便凯瑟琳分娩时能及时送医院。不幸的是,凯瑟琳因剖腹产大出血,大人小孩一起离开了人间。亨利麻木地告别了“石像”似的凯瑟琳,离开医院,绝望地回到旅馆。——小说中,亨利不少善良勇敢的意大利同伴都死于炮火,他心爱的人凯瑟琳好容易熬过战争这一难关,却难逃死亡的厄运,亨利最后也只不过是留着一个躯壳活在这世上,生不如死。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类文明的悲观失望情绪,反映了“迷惘的一代”的心声。

3、《丧钟为谁而鸣》是一部杰出的反法西斯小说。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通过后方一个游击分队的一次军事行动,展现了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广阔画面。主人公罗伯特·乔丹是一个美国教员,自愿来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他的任务是领导一支西班牙山区游击队去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小说集中写他在游击队据点三天三夜的活动:游击队长巴勃鲁胆小怕事,为保存自己的地盘,不惜进行破坏,他的妻子毕拉尔则勇敢坚强,坚决支持乔丹的行动。其他游击队员都是出身贫苦,心地善良朴实的爱国者。游击队里还收留了一个遭受过法西斯军队污辱的姑娘玛丽亚。小说还描写了乔丹同玛丽亚纯洁的爱情,他们希望结婚,将来到美国去。最后,乔丹虽然成功地炸毁了桥梁,却身负重伤,他命令其他游击队员撤离,自己独自在山顶上狙击敌人。《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不同于海明威早期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尽管也有迷惘的情绪,但他不厌恶战争,不逃避社会,他考虑的主要之点是怎样去完成他的职责;他的爱情也不是与战争相对立的个人幸福。他明确地区分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体现了海明威战争观的升华。因此,这部小说是海明威创作道路上新起点的标志。

4、《老人与海》取材于作者早年听一个老渔夫叙述他在海上跟踪鲨鱼并与之搏斗几天的故事。小说情节十分简单,写一个古巴老渔夫在海上三天的捕鱼经历。主人公桑提亚哥是一位老迈倔强的古巴渔民,可出海84天打鱼却空手而归。第85天,他去远海捕到一条比船还长的马林鱼,于是人与鱼展开了一场生死的搏斗,经过一夜的苦战,桑地亚哥才把大马林鱼弄死,系在小船边。可是在返航途中,筋疲力尽的老人受到成群的鲨鱼攻击,马林鱼被完全撕食,最后靠岸时,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鱼骨。而疲惫不堪的老人在船上睡着了,再次梦见那 6

威武雄壮的狮子。可这个简单的故事,海明威却构思了十几年。凭他长期在海上捕鱼的亲身经历,采用细致具体的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等传统写实手法为基础,又巧妙地借用内心独白、象征、梦幻以及印象派绘画技巧等现代表现手法,使这个简短的故事反映了具有深刻哲理性的主题:人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但面对失败,人仍要不失尊严、勇敢、决不妥协。正如小说中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四篇:桥边的老人教案

【外国小说欣赏】

《桥边的老人》简案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作家作品简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里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年少时即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碎而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去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成为生前能读到自己讣告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他的小说里大多数内容取材于这些生活经历,以塑造“硬汉”而著称。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获1954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如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在艺术上,他简约有力的文风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背景资料】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弗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的战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文本研习】

一、题目理解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个桥边?桥边的环境如何? 明确:○一位老人。

○为了躲避战火。(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二、首段的描写介绍了小说的环境,几乎一笔一景,体现了小说叙述语言的特点: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实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三、小说的另一个人物是谁,可能是什么身份?由其作为说话人,能起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我”,反法西斯战士。

○由“我”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作者设置了“我”这个第一人称叙述者来限制叙述的视角。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四、文章主要采用何种方式来展示内容?你感兴趣的有哪些内容?

第五篇: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叙述对于这篇小说的意义。【教学设想】

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But a man is not made of defeat.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选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文:“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引出《桥边的老人》。

2、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的雪》《第五纵队》。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写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三、文本解读

1、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

2、概述本文情节

一位来自圣卡洛斯的76岁老人,守着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相依为命,但内战到来,不得不背井离乡,准备逃往举目无亲的巴塞罗那,但在逃难的途中实在太累,无力前行,而战争正在临近,他的命运让人担忧。

3、环境描写:

(1)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他太累了,走不动了。

(2)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3)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空间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种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成为现实,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4)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5)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6)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明确: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渲染战争将临的紧张气氛;

③表现出老人的孤独与无奈,预示了老人悲惨的命运; ④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4、人物

⑴“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讨论:分析这几段文字表现了老人哪些情感?

明确: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表现老人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对家乡遭遇战火的无奈,从而表现出战争对于普通老百姓说造成的创伤。这自然引起人们对战争的谴责。⑵“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那边我没有熟人”。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提问: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为什么不走? 明确:

(客观原因)①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主观原因)②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

③有对未来的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

⑶”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提问:这个句子中老人强调的是哪个词?隐含了怎样的意思? 明确:“只是”意味深长。这里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只是在照看动物,招谁了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个“只是”中隐藏着的是对战争的控诉。

⑷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反复提到他的那几只动物? 明确:①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无所有的老人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

②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③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⑸总结: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热爱故乡--背井离乡 热爱生命--放弃生命(动物)热爱和平--厌恶战争

(6)总结:小说塑造”老人“这一形象的意义

明确:老人只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是千千万万无辜受害者的代表。残酷的战争来了,将他的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所以通过对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刻画,更能展现出战争的罪恶,对于表现小说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

(7)分析: “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哪些? 明确:(叙述人称和叙述角度)

① “我”是小说中的人物。采用第一人称和有限视角来叙述。

②“ 我”来讲故事的好处: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其次,由“我”来讲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进行时”,使读者对故事的未来保持期待,吸引读者。

③ 缺点:由“我”讲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有限,比如小说中老人的身份及未来,很难把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

五、主旨:

 对生命的怜悯与尊重  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  对和平的期待与渴盼

六、课外拓展:怎样认识战争?展示伊拉克和叙利亚在战争前后的图片,认识战争的本质。

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

提示: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

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

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和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

下载桥边的老人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桥边的老人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kathy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话把握作......

    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

    桥边的老人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

    桥边的老人

    YW—G2—外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编写人:华如意 审核人:王宏伟 编写日期:20150920 姓名: 班级: 组别: 组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

    桥边的老人教案(全文5篇)

    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 《墙上的斑点》 第一课:《桥边的老人》(教师用) 学习目标 1、 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创作及所属文学流派。 2、 领会小说的内容主旨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3......

    桥边的老人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海明威的创作......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濮阳市油田第四高中朱亚娟 二0一一年十二月 《桥边的老人》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桥边的老人》来自《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本之“叙事”话题单元,是海明威......

    桥边的老人_打印

    《桥边的老人》教案 【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弄清小说的情节、主题,品味重点语句;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叙述人称。 3、......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案设计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