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7: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两种电荷》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

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

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

(1)动手操作,引入新课。

先放有关静电现象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电的新奇和神秘,激发兴趣,进而告诉大家,我们自己也可以发电,学生兴趣大增,引导学生做摩擦过的塑料笔杆吸引碎纸屑的实验,引出摩擦起电现象,提问: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最后总结被摩擦过的物体都带了电荷。

(2)实验探索,引导学生。

让同学们用丝绸跟玻璃棒摩擦,橡胶棒跟毛皮摩擦,都可以吸引碎纸屑,证明都可以带电,由此提问: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吗?如何进行推理判断呢?要求学生说出实验步骤和推导过程,实验过程中,学生好玩难以控制,采用比赛方式比哪组最先发现规律,当堂给予奖励,比如公开上课做实验的机会等,另外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任意一条规律都要进行评价,学生根据实验插图,实验好做,但推理过程所有学生就未必想得清楚,学生代表发言后,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同学们一起正确说出推理的过程,此时学生已必然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另外告诉大家摩擦过的物体所带的电荷要么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相同,得出结论: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接下来提问: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如何来检验呢?有的同学会说:看它能不能吸引轻小物体。非常好,予以鼓励。那么有没有仪器来快速检测物体是否带电呢?引出验电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验电器的结构,让学生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张开的现象,提问: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再问不同带电体接触金属球,使金属箔张七角度相同吗?张角大小不同,说明什么问题呢?引出电荷量的概念,介绍电荷量的单位:库仑。

承上启下,问题引路。

在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摩擦起电现象,那么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物质的结构说起,物质的结构属于微观问题,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形象比喻,如果把原子比做一个直径为100m的大球,原子核带正电、负电、以及元电荷的概念、符号、大小,提问:既然原子带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为何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呢?让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讨论,说出结论。

通过原子结构和元电荷的学习,思考:为什么能使物体带电?这个问题同学们没有相关 的的知识经验,因此讲解为主,诱导为辅。

关于“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演示实验,同学们先猜想:相同的两个验电器A、B,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B连接起来,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大家的猜想,接下来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大家发言,总结出电荷在金属杆上有了定向移动,由此引出导体的概念。提问:若在验电器A、B之间架上玻璃棒或像胶棒,B验电器金属箔会张开吗?让学生作出猜想,动手做,验证猜想,由此引出绝缘体概念。

最后提问:金属为什么能够导电呢?

由同学们阅读课文可以得出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的答案。分层训练,提问能力。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巩固基础知识,获取反馈信息。

把一个带电体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排斥,则这一带电体的带电情况是。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目的在强化所学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个轻小物体靠近时互相吸引,则()A、两个物体必定带同种电荷。B、两个物体必定带异种电荷。C、两个物体都不带电。D、至少有一个物体带电。

第三导:发展性练习。通过一个难度的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知识的整合再应用能力。

3、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其中任意两个靠近均相互吸引,已知甲球带正电,则乙球不可能。

若丙球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则乙球一定。

以上环节的教学,着重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变教师的“讲”为“导”,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的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两种电荷

一、电荷

1、摩擦起电现象。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荷 单位 库仑 C

二、元电荷

原子核 原子核 带正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元电荷e e=1.6×10-19C

三、电荷的定向移动 导体 绝缘体

第二篇:湖南省益阳市第六中学九年级物理全册 15.1 两种电荷教学案

15.1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原子结构,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

3、自由电子可以移动。●教学过程

一、预学

1、什么叫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的现象。

2、两种电荷: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1)被丝绸摩擦过的 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2)被毛皮摩擦过的 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3、在实验室用 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其原理是,根据 可以判断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4、叫电荷量,简称。电荷量的单位是,符号是。

5、叫导体,如:、; 叫绝缘体,如:、。

6、金属善于导电的原因是金属内部有大量的,而绝缘体内部绝大部分电 1

子。

二、探究精导 学点一 两种电荷

活动1 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像“女孩头发竖起来”;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实验1 用毛皮摩擦像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实验2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相互排斥。

实验3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相互排斥。

实验4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相互吸引。

实验5 观察实物验电器知道其主要构造,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大,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活动2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电荷量及元电荷的概念。小组讨论:

1、什么是摩擦起电现象?带电体有一种什么性质?

2、正负电荷是怎样规定的?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什么?

4、验电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学点二 原子及其结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3页原子及其结构的内容。小组讨论:

1、原子的结构是什么?

2、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呈中性,不带电的原因是什么?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教学点三 导体和绝缘体

活动1 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 2

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转移的,这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实验1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 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实验2 接着老师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

小组讨论:

1、实验1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2、实验2看到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三、提升

1、电荷:物体有了 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3、正电荷的规定: 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 的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5、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原理:。

6、电荷单位:,符号:

7、导体是 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石墨等。绝缘体是 导电的物体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油等。

8、电风扇叶片上经常布满灰尘,是因为风叶转动时与空气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带有_________的叶片会把空气中的灰尘吸着不放,以致叶片上特别容易脏

9、打开自来水龙头,放出一股细小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可以观察到水流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做______________,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时,它的两片金屏箔就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张开,且带电体带电量越多,张开的角度就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璧摩擦,使塑料桶带了__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第三篇: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见解

教学反思

1.在学生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一下实验方法。在这点上没有设计好,应该事先用小黑板列成表格,在做完实验后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写下来。上课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较多,学生记不住,归纳起来就显得乱了些,也容易出现表达不清.2.这次讲课中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效果不好,这主要是跟温度有关,实验效果还算不错。

3.课堂讲学稿内容不够好。

4.语言上速度快了些,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

5.板书书写不够工整,有点零乱.有待改进.

第四篇: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电学的初始课,因此上好这一课,对于学好电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学生对电学课的第一印象,所以,它不仅担负着掌握电荷初步知识的任务,还担负着培养激发学生对电学兴趣的任务。基于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尽可能的设计了实验,而且把它设计成探究性试验,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电学的兴趣。如果使用验证性试验,可以节省好多时间,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减弱,因为那样就缺少了神秘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虽看似浅显,但知识点多,给人凌乱而繁杂之感。而且由于化学知识滞后,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能力不同的原因理解起来都非常困难。因此课堂容量还是不小的。听了同事们的点评,再细细回想本课的过程,我觉得在以下地方可加以改进。

1、导学案的设计:我在设计导学案时,把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的重点问题写了上去,以至于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绞尽脑汁的想怎样把看到的现象转化成文字,耽误了时间。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学生在观察时已经口头回答了,不必写出来,即导学案个别问题指代不明。另外,对于一些不需要背诵的冗长概念,设计成让学生只填写重点词就可以了,也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

2、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对于上面提到的难点,应使用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法,让所有学生都弄明白。

3、小结中的题目设计兼着当堂检测的任务,还应再仔细斟酌。

第五篇:九年级物理全册 5.1 电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电荷》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视频“梳头产生静电”。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实验:

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捋的次数越多,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学生分析: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

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1)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2)用验电器来检验。

观察实物知道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实验(演示、分组):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带_______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变____________。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小结: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它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物质的组成、元电荷的概念。元电荷:最小的电荷。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演示实验:取两个验电器A和B。用金属杆把A和B连接起来,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可以看到A和B的金属箔都张开了。

改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重做上面实验,可以看到只有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而B仍然闭合。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定向移动。

-7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巩固小结(板书设计): 5.1 电荷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摩擦起电。2.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4.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5.电荷量的多少叫电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6.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金属靠_____________________导电。4

下载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物理上册《两种电荷》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两种电荷》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知识点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

    九年级物理上册《两种电荷》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两种电荷》知识点复习新人教版 知识点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教案 (一)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 能......

    九年级物理全册《质量》教案1 新人教版

    安徽省阜阳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质量》教案1 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学会正确使用天平4、学习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九年级物理全册《机械效率》教案1 新人教版

    安徽省阜阳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机械效率》教案1 新人教版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

    九年级物理全册 14.2 热机的效率教案 (新)新人教(共5则)

    热机的效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燃烧燃料释放热量的分配”的过程,感受到转化为机械能的内能只是一部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机械效率的对......

    九年级物理全册《分子热运动》教案1 新人教版

    安徽省阜阳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分子热运动》教案1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学计划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及全册备课 一 、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及全册教材分析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故物理学是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如一体综合性课。因此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