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等量关系 - 副本
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等量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找等量关系。教学难点:
寻找和表达等量关系的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白板出示教科书中连环图。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三幅图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跷跷板怎样就平衡了?你能尝试表示这组相等的关系吗?
强调这个等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
二、探究新知
(一)交流自学情况
活动一:姊妹俩和姚明身高的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看书回答问题:
1、我比妹妹高20厘米,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2、姚明的身高是我的2倍,有哪两个量?如何表示?
3、根据对话画出线段图。活动二:看书(他们还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1、明确3个等量关系。
2、哪些是同一等量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
(一)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
1、组内交流收获和疑问.2、小组汇报。
三、达标反馈
1、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分别用a、b、C、S表示,你能写出那些等量关系?
2、完成教材第65页1、2、3题练习
1、第1题: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100克+一个樱桃重量=一个苹果的重量
2、第2题:请你表示下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重量+一个梨的重量=200克+100克
一个鸡蛋重量×2=100克
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3=15.6元
3、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等量关系式,学生可能只写一个,告诉学生同是三个数量可以写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不明白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当堂作业:省略。
2、课后作业:练一练第4、5题。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跷跷板和天平能够左右平衡的原理来讲解等量关系,让学生能够根据图中意思列出一条用文字表示的等量关系式子,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看天平列等量关系式的题目能够容易写出,可是对于纯文字的题目,要求从里面找出等量关系,学生很多确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去写,说明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对文字题目的意思进行分析,在这一块确实需要再进行强化训练,要让学生多读题,学会找题目的中的关键量,然后再用题目中给出的数字条件用合适的运算符号跟关键量准确的串联起来,列出我们需要的等量关系,列出其中一条等量关系后,要善于提问学生,让学生学着自己去列出不一样的等量关系式,这样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二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认识方程《等量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常远海 寿县陶圩小学 2016年4月27日
等量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在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难点: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观看课件复习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
指名说一说三幅图什么意思,并说一说第三图平衡或相等的条件是什么?
强调:这个等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
2、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看课件,用线段图表示,板书关系式。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板书关系式: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3、他们还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1、第1题: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100克+一个樱桃重量=一个苹果的重量
2、第2题:请你表示下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重量+一个梨的重量=200克+100克 一个鸡蛋重量×2=100克
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3=15.6元
3、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等量关系式,学生可能只写一个,告诉学生同是三个数量可以写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一练第4、5题。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第三篇: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使学生理解等量关系的意义,掌握从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的方法,知道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示形式。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画图,式子等方式表示等量关系
突破方法:先放手让学生找等量关系,再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等量关系,在讨论交流中互相补充。
教学难点
掌握从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突破方法:指导学生从教材提供的情境图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教法
在讲授,谈话中引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各个量的意义,分析其中蕴含的等量关系,从而寻找等量关系。
学法
观察,探究。先观察情境图中获取相关信息,再自主思
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掌握表示等量关系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仔细观察,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1只鹅的质量大于2只鸭的质量; 1只鹅的质量小于3只鸭的质量;
1只鹅的质量和2只鸭和1只鸡的质量相等。教师从图三进一步讲解引导,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和1只鸡的质量,这时跷跷板左右是保持平衡的,这叫等量关系。(板书)
二、巩固练习
1.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
2.请你表示下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等量关系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共同小结:“等量关系”就是表示两个相等关系的量,是数量关系的一种。
三、提升新知,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问题情境图二,引导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1.请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妹妹,姚明,笑笑的身高。学生如有困难,教师示范画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文字信息,结合线段图,学生说等量关系,教师板书:
姚明的身高是妹妹身高的2倍,所以: 妹妹的身高×2=姚明的身高
还可以说:姚明的身高÷2=妹妹的身高
妹妹和姚明身高关系我们可以用两个式子来表示。那么妹妹和笑笑的身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所以:
妹妹的身高+20厘米=笑笑的身高,或者说: 笑笑的身高-20厘米=妹妹的身高。
教师评价并追问:谁能说说姚明的身高÷2和笑笑的身高-20厘米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并发现:
结合姚明与妹妹身高,笑笑与妹妹身高的关系找出姚明的身高÷2和笑笑的身高-20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
姚明与妹妹身高的关系:姚明的身高÷2=妹妹的身高 笑笑与妹妹身高的关系:笑笑的身高-20厘米=妹妹的身高
姚明与笑笑的身高关系:姚明的身高÷2=笑笑的身高-20厘米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明白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写成不同的形式,表示等量关系的形式也不是唯一的,可以画图或用式子。
四、巩固应用 练一练
3.请你表示下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4.结合情境说说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5.长方形的长、宽、周长、面积分别用 a,b,S,C表示,你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
6.生活中有很多等量关系,先列式子,再说等量关系。⑴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每分钟骑300米,要骑10分钟,小明家距离学校多少千米?
⑵ 妈妈买20斤大米,每斤大米3元,问:妈妈要付多少钱?
7.式子 20+a=45 事件:教室里的人数变化情况。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等量关系教学设计
等量关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难点: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的开始,老师先请大家猜个谜语,你能猜一猜这首儿歌讲的是一种什么游戏吗?(PPT展示)(跷跷板)你们谁玩过跷跷板游戏吗?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活动一
1、一只大白鹅和它的小伙伴也在玩跷跷板游戏。(PPT展示)指名说一说每幅图是什么意思,并说一说跷跷板平衡说明了什么?左右两边有一个相等的关系,对吗
你能再说说这里的相等关系吗? 如果用一个算式可以怎么说?
2在数学上,表示这样的相等关系,我们又称为等量关系(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量关系。
《二》探究活动二
1、下面我们看一看,天平中什么时候两边平衡呢?(PPT展示)
天平两边相等我们也可以说他们存在等量关系。
(PPT展示)下面每幅图中你能找出什么等量关系?
《三》探究活动三
1、刚才我们从跷跷板和天平当中找到等量关系,下面老师带大家认识一位体育明星——姚明,姚明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他是一名著名的篮球运动员,他的身高达到226cm,妹妹和笑笑觉得非常有趣,也想来比一比身高,谁能把她们的话读一读?(PPT展示)她们的话分别描述的是谁与谁的关系? 板书:姚明身高
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
妹妹身高、同学们能不能用画图或写等量关系的方法表示他们之间的身高关系,使大家一看就明白呢?(学生活动)
请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演,现在请同学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3、淘气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PPT展示)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明白同一个等量关系可以写成不同的形式,表示等量关系的形式也不是唯一的,可以画图或用式子。
三、巩固练习(PPT展示)
四、课堂小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板书设计:
等量关系
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
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第五篇:新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 下册 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课 时: 第1、2课时 课 题:小数的意义
(一)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
2、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教学重点:
1、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
2、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的意义。教学准备: 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课前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同学之间踊跃发言,互相分享
/ 26
一下生活中的小数。
出示书上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说说图片中反应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答:
1、一元钱里面有10角,就相当于把一元钱平均分成十份,一份是一角。一角就是一元的十分之一。
2、一元钱还可以分成一百份,一份就是一分,一分就是一元的一百分之一。
3、一元是一元,一角是0.1元,一分是0.01元。
4、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和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学习的兴趣。
二、小数的再认识1、2、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
3、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 26
4、巩固练习
5、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
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以此类推。
三、当堂练:
四、作业: 第3页 练一练 1-4题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一)1元=()角=()分
1角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元
/ 26
1分是1元的(),也可以写成()元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3课时 课 题:小数的意义
(二)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
2、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
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实验操作法。教学准备: 尺子、课件
/ 26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36厘米=36/100米=0.3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0厘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二、填一填:
将几克改写成以千克为单位,其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这样改写的原因。
三、试一试:
/ 26
强调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学生在由米换算到厘米的过程中,可以先将米换算成分米今儿换算成厘米。
四、作业:
第5页 练一练 2、3、4、5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二)1米=10分米=100厘米 1厘米=0.1分米=0.01米 1千克=1000克
六、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4、5课时 课 题:小数的意义
(三)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点:
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以及小数的读写。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教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22.222,试着说出其中的2表示多少?
/ 26
小数点右面第一位是十分位,第二位是百分位,第三位是千分位。
二、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2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三、认一认
/ 26
四、试一试
5元=5.00元(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结果不变)一定要强调是小数的末尾。
5元和5.1元做比较的话,因为小数的末尾是非0,所以小数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五、作业
第7、8页 练一练1、2、3、4、5、6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三)千 百 十 个 十 百 千 位 位 位 位·分 分 分
位 位 位
七、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6、7课时 课 题:练习一 课 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数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
小数数位间的进率、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准备: 练习册 [教学过程] P3第3题:
/ 26
明确小数的意义,正确写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P5第2、4题:小数数位间的进率。让学生看清楚是什么单位,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P7第1题:在计数器上表示小数。正确识别小数各个数位的名称。P8第4题:复习小数的性质。P8第5题: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教学反思:
课 时: 第8、9课时 课 题:比大小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第9-10页 教学目标:
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教学难点:
/ 26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信息,提出问题:
1、问题1:王红和李娜谁跳的高?
2、问题
2、郑强、李明和张华谁跳的远?(小组讨论并说明比较的方法。)
3、汇报1:通过全班的讨论明确,从数位来考虑,几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时,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0.69<0.8
4、如果几个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2.97<3.13<3.08
5、汇报2:
/ 26
6、针对两种比较方法,请同学们比较哪种方法更好。
二、试一试
应用上面总结的两种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两组分数的大小。
1、根据题意是比较在0.48米与0.5米的大小。应用法一,首先比较整数部分,两个数的整数部分全部为0,继续比较十分位。0.48的十分位上是4,0.5的十分位上是5。根据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可得出0.48<0.5。
2、1.1与0.95的比较方法与上题一致。
3、让学生在直线上找到1.1和0.95的位置,从直线图上很容易看出结果,体会到直线右边的数一定比左边的数大
三、作业
/ 26
第10页 练一练2、3、4
四、[板书设计]
比大小
比大小的方法:
1、从数位来考虑,几个数的整数部分相同时,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几个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五、课后反思
课 时: 第10、1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 26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计算。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课堂讲授法。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买菜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
1、估算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一共需要多少钱?
2、讨论如何核对售货员收的钱对不对的问题。
/ 26
1.25+2.41=()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向学生强调两个数的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3、列式计算,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二、试一试
分析题意得出:爸爸的身高=亮亮的身高+凳子的高度-0.05米 列式为爸爸的身高=1.45+0.4-0.05
/ 26
1.4 5 +
0.4 1.8 5 -
0.0 5 1.8 0 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在整个解题的过程中首先帮助学生看懂题意,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作业
第12页 练一练1、2、3、4、6
四、[板书设计]
买菜
两个小数相加减的时候,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1.4 5 +
0.4 1.8 5 -
0.0 5 1.8 0
五、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12、13课时 课 题:比身高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
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以一个数为参照来同时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准备: 小黑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 26
1、鹿妈妈身高多少米?
小花2.4米,鹿妈妈比小花高1.7米。鹿妈妈的身高=小花的身高+1.7米
2、小黑高多少米?
小花2.4米,小黑比小花矮0.8米。
小黑的身高=小花的身高-0.8米
3、鹿爸爸比小花高多少米?
鹿爸爸身高6米,小花身高2.4米。鹿爸爸比小花的身高高=6米-2.4米
4、比较、归纳:
类似的题中,首先要带领学生读懂题目的意义。尤其在比较大小
/ 26
的问题中。何时是加何时是减,通过帮助学生总结关键词汇来判断。还应该多做类似的练习。在全班交流时,通过多个实例,就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规律。对于这一规律,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即可。
二、试一试: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2题:计算淘气上次的体重,根据题意用这次的体重38千克-增加的体重2.65千克就是上次的体重。淘气上次的体重=38千克—2.65千克
第3题:学生根据2题的计算方法独立计算3题,集体订正。
三、练一练:
根据上题中的计算方法独立完成本题的计算。注意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读懂题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四、作业
/ 26
第14、15页 练一练2、3、4、5、6、7
五、[板书设计]
比身高
小花 2.4米 小黑
比小花矮0.8米
鹿妈妈 我比小花高1.7米 鹿爸爸 6米
六、课后反思
课 时: 第14、15课时 课 题:歌手大赛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 26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重点:
1、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 26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4、汇总结果 总分=专业素质分+综合素质分 5号选手:总分=8.55+0.88=9.43(分)9号选手:总分=8.65+0.40=9.05(分)
5、算一算5号选手比9号选手高了多少分?
带领学生寻找关键字,“高”既然是比较高低,首先想到的是找差。所以这个题要用减法来计算。
6总结:
带领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
三、想一想
/ 26
先分别算出专业得分的差和综合素质得分的差。然后再让两个差相减继续求差,这个差就是他们总分的差。
四、练一练:
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所有的学生不必提出统一要求,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多一些,有的学生可能提出的少一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五、[板书设计]
歌唱大赛
总分=专业素质分+综合素质分
5号选手:总分=8.55+0.88=9.43(分)9号选手:总分=8.65+0.40=9.05(分)
1、小数加法竖式题
2、小数减法竖式
六、课后反思
/ 26
课 时: 第16课时 课 题:练习课 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练习法。教学准备:习题本、课件 教学过程: 第1题:
分数与小数的转化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有哪些? 第2题:
9.8在10.1的左边所以10.1>9.8 第5题:
/ 26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在运算过程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第7、8、9题:
应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分析题意,明确运算方法。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有的学生提的多有的提的少,都要给与学生鼓励。对于学生在提问时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与指导。教学反思: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