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参考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
教师教学用书
六年级下册
北京
目录用说明„„„„„„„„„„„„„„„„„„„„„„„„„„„„„„„„„„1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4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日标与内容概要„„„„„„„„„„„„„„„„„„„„„„„„5 主要材料清单„„„„„„„„„„„„„„„„„„„„„„„„„„„„„„„„„7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8 微小世界
一、单兀概述„„„„„„„„„„„„„„„„„„„„„„„„„„„„„„„„„8
二、单元教学日标„„„„„„„„„„„„„„„„„„„„„„„„„„„„„„„9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日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10
第1课放大镜 „„„„„„„„„„„„„„„„„„„„„„„„„„„„„„10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4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g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23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28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31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36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42
四、评价建议····························································„„47
五、参考资料····························································„„48 物质的变化
一、单元概述····························································„„56
二、单元教学日标························································„„58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日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5g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5g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62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65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6g
第5课铁生锈了·................................................................................73
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6
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7g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g2
四、评价建议·····························································„„87
五、参考资料·····························································„„88 宇宙
一、单兀概述····························································„„92
二、单元教学日标·························································„„94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日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g5
第1课地球的卫星一月球·.................................................................g5
第2课月相变化·................................................................................gg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103
第4课日食和月食·..........................................................................107
第5课太阳系·................................................................................111
第6课在星空中(一).....................................................................116
第7课在星空中(二).....................................................................120
第8课探索宇宙·.............................................................................123
四、评价建议···························································„„129
五、参考资料····························································„„130
环境和我们
一、单元概述·····························································„„155
二、单元教学日标························································„„156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日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157
第1课一天的垃圾···················································„„157
第2课垃圾的处理·..........................................................................15g
第3课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162
第4课分类和回收利用·....................................................................165
第5课一天的生活用水···············································„„169
第6课污水和污水处理·....................................................................171
第7课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174
第8课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176
四、评价建议····························································„„180
五、参考资料·····························································„„181
使用说明
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 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 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日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日标。为教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主要材料清单
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料,供教师作计划和提前准备时使用。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用文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本单元要实现的教学日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背景和目标 这是分课时,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教科书说明
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教学建议
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评价建议
立足单元教学指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
二、课时安排建议
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3, 4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5, 6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这是根据日前全国绝 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课时的现状安排的。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 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 弹性。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
(一)对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例如“比较水的 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
(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 活动;
(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这些活动对学 生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如“小杆秤的制造”“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等。为此 每个单元安排3节左右的机动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这套教师用书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教学日 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科学概念的陈述是 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完成的,它比一个简单的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是一个科学的 观点或思想。科学概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每一个核 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体概念组成的,而具体概念是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以科学概 念作为教学日标,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体现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四、概念图和图表的使用
修订后的教科书引人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用 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用来描述概念。教师也可以 借此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为教学确定起点。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属于陆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属于水生植物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则应记人两个圆的交叉部分。
网状图是概念图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
使用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词作尽可能多的联想,由此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
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主题)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到的内容。
柱状图(条形图)是在坐标图上用填充的方式,完成的数据表达,表现为条形图,一般由两组数据组成,例如时间和影长、时间和温度等。柱状图可以直观地表现数据之间的差异。
记录不仅仅可以用文字,科学图画也是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每个小的特点和线条。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评价他们的观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个单元,更好地体现r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r生命科学、物 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 究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r自己的整体结构。
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r资料库,是为r便于学生深人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 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供学 生阅读。
┌──┬────────┬────────┐ │
│上学期
│下学期
│ ├──┼────────┼────────┤ │三
年
│植物
│植物的生长变化
│ │级
├────────┼────────┤ │
│动物
│动物的生命周期
│ │
├────────┼────────┤ │
│我们周围的材料
│温度与水的变化
│ │
├────────┼────────┤ │
│水和空气
│磁铁
│ ├──┼────────┼────────┤ │四
│溶解
│电
│ │年
├────────┼────────┤ │级
│声音
│新的生命
│ │
├────────┼────────┤ │
│天气
│食物
│ │
├────────┼────────┤ │
│我们的身体
│岩石和矿物
│ ├──┼────────┼────────┤ │五
│生物与环境
│沉和浮
│ │年
├────────┼────────┤ │级
│光
│热
│ │
├────────┼────────┤ │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时间的测量
│ │
├────────┼────────┤ │
│运动和力
│地球的运动
│ ├──┼────────┼────────┤ │六
│工具和机械
│微小世界
│ │年
├────────┼────────┤ │级
│形状与结构
│物质的变化
│ │
├────────┼────────┤ │
│能量
│宇宙
│ │
├────────┼────────┤ │
│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和我们
│ └──┴────────┴────────┘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 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 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 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 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 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 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 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 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 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 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 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 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 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 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 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 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 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 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 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 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要材料清单
“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 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 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 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 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 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微小世界
一、单元概述
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世界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六年级下册,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较微观的世界。本单元按人类观察 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 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 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 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本单元所指的“微小世界”,和通常所说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微观世界一般指 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物质粒子的领域。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不从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这个角度去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 微镜能观察到的微细的观察领域。如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植物的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等。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 学发展史等方面。但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 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 的关系。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一个开端,希望学生把观 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各课内容简要如下:第1课“放大镜”。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 能有进一步的了解。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指导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 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 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 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第5, 6和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指导学 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 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对单元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 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 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 式交流及汇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 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放大镜
(一)背景和目标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 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 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 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 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 简单光学知识。
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有不同放大倍数的)、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
或电视机、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相关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3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第二部分:放大镜 下的新发现;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人类视觉工具的发明是从放大镜开
始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从这里开始。学生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他们常用放大镜,但对于放大镜的特点及功能又不完全明白。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编写了这个部分。
这部分内容通过以下两个活动进行: 一是让学生回忆科学课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学生填写网状图和交流讨论,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活动目的是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活动呢?因为许多学生只知道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让学生再次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学生会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计算机的屏幕,观察的结果是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为什么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彩色画稿或彩色照片,其画面上的颜色数有成千上万种。若要把这成千上万种颜色一色色地印刷,几乎是不可能的。印刷时先将原稿进行色分解,分成青、品红、黄、黑四色色版,再进行加网。原稿图像一经加网以后,就把图像分割成无数个规则排列的网点,构成网点负片,最后拷贝、晒成各色印版。印刷时再进行色的合成,由于我们眼睛的分辨能力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分辨不出来。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为什么看到的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这是因为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摄人人或景物的影像后,利用折光镜将光线分成3路,由3个摄像管分别感受光线中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然后将感受的光线转变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被彩色电视机收到后便控制彩色显像管里的3个电子束(电子枪)。显像管管底的内壁涂有一层光敏材料一荧光粉,构成荧光屏。荧光屏在向外的一面含有40万组荧光点,每组由三个荧光点组成,它们受到电子束激发后就产生对应的红、绿、蓝色光。这些荧光点很小,平时肉眼无法看见,而用放大镜就能看见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通过对比学生知道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如课本或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它们由许多小点组成的。这样的发现使他们很惊讶,引起观察的兴趣,从中体验到用放大镜和不用放大镜所看到的物体不仅只是大小不同。
学生经常用放大镜,但是不一定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课文资料中,提示了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观察方法一: 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 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
这是一个探究活动。探究两个问题: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希望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比较它的镜片和普
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有什么不同,发现其中的秘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 央厚边缘薄。
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让他们判断生活中的 一些常见器具有没有放大的作用?这需要一种推理性的假设:放大镜镜片是透明、中央 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 的放大功能。然后通过实际的观察,学生的假设得到验证。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进行概括 总结: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最后让学生思考分析: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是因为镜片 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学生对放大镜特点的 理解。
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凸透镜。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从物体某一点引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人射线,和通过光 心的人射线不能汇聚到一点,只能在反向延长线上汇聚,所形成的像就是一个放大的 虚像。
(四)教学建议
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活动的思路是从我们科学课学习中对放大镜的使用,再到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放 大镜的使用,从中了解放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学生填写的网状图有三层,最中间是“放大镜”,第二层是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 经常使用放大镜,最外层是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活动日的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广 泛性及意义。为了打开思路,这个活动要让学生先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由每个学生自己 填写。最后大组交流完成全班的大表格。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么多的人都 在使用放大镜说明了使用的广泛性,其中公安、科研等很多重要的部门都使用放大镜,说明使用放大镜的重要价值。
通过这两个活动要让学生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 察优越。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在观察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如何使用放大镜的,他们知道正确的方法吗?如果都 知道,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简单进行小结。如果学生的方法不太规范,教师要讲解、指导并示范。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观察过程中,一定要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即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进行对比。图片可用科学课本 上的,也可以选用报纸上的,图片大些效果更好些。由于学生对放大镜比较熟悉,可能 会没有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增加一些观察对象,比如织物的纤维、同样的钢笔或毛笔在不同的纸上留下的笔迹有什么不同、颜色水在不同的纸上浸润的情 况、观察钢笔的墨水从哪里来,等等。
3.放大镜的特点。
这是一个探究活动。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提出问题后放手让他们独立研究。探究问题:C1}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C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为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准备放大镜,还要准备玻璃片和玻璃镜片。同时至少准备两种不 同倍数的放大镜。第一个活动重点是观察镜片的特点。第二个活动重点是比较不同放大 镜镜片边缘和中央的厚度差异,即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
可能有学生会认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有关系,因此教师给学生准备的 最好是直径相同而凸度不同的两种放大镜。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教师自己要准备几对直 径相同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作为备用。比如直径大的,而放大倍数有大有小的放大 镜;直径小的而放大倍数有大有小的放大镜。
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器具有没有放大作用时,要注意给器皿加满水,空的器皿是 起不到放大作用的。最后要让学生解释这些器具加满水后为什么能放大或为什么不能放 大?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和放大镜片同样的透明、边缘薄而中央厚的结构,就具 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对于“放大镜的镜片特点呢?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想想这是为什么”这个问 题相信学生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
放大镜放大的道理是因为光线通过凸透镜产生折射。这个道理对于学生比较深奥,不必作为教学内容。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背景和目标
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 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因此有许多丰富的可供观察的内容。但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 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本课将引领学 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
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 动。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现在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 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 体。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观察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
教科书首段提出本课的观察活动任务,并了解学生已有的昆虫知识。
第一部分:奇特的身体构造
这部分的活动主要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观察的内容有: 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观察内容不限于昆虫的这几方面,这里只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人昆虫世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自己确定观察的内容。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准备足够的昆虫标本,供分组观察用。
教科书第5页右上是蝇的复眼的照片。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的数日不同,例如有一种蚂蚁的工蚁只有1个小眼;蝴蝶有1.2万一1.7万个小眼;蜻蜓则有1万一28万个小眼;家蝇有4千个小眼。小眼的构造很精巧,它有一个如凸透镜一样的集光装置,叫角膜镜,就是小眼表面的六角形凸镜,下面连着圆锥形的晶体,在这些集光器下面连接着视觉神经。每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米一2米,苍蝇只能看到40毫米一70毫米。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0l秒就能做出反应。捕食性昆虫对移动物体反应能力更加迅速敏捷。
教科书左面是蟋蟀长在足内侧的耳朵。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如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夜蛾的耳朵长在胸、腹部之间凹处;雄蚊和蚂蚁的听觉毛长在触角上;嶂螂的听觉毛长在尾须上。蟋蟀是大家所喜爱的昆虫,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鸣叫。它们用来听音的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100^-300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据测定,蟋蟀的足听器感知范围为700赫兹^-5 000赫兹,但它们实际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测试范围广得多。
第5页右中是学生画的几种不同昆虫的触角。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触角,昆虫的触角像“天线”,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不同种类的昆虫,“天线”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蝴蝶的触角是棒状;雄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昆虫的触角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家蚕雄蛾的一根触角上约有1.6万个毛状感觉器,它们接受气味的能力非同小可。雄蛾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蛾释放出来的气味。一种天蛾能感受到几里以外同种异性的气味。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的位置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
第5页右下是放大镜下蝴蝶翅的照片。蝴蝶的翅本来和蜻蜓、蝉的翅膀一样,是膜质、透明和无色的,但它们的翅面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粉末。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这种翅,手上就会粘上粉末,而翅上就会显出透明的一块。这些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是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昆虫学上称之为鳞片。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地镶嵌在翅蜡上的鳞片窝里。每个鳞片有几十条到1 000多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纹上有许多并行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烁出美丽的光芒。
第二部分: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从观察静止的昆虫标本过渡到观察活着的昆虫的生活习性,难度有所增加。
第6页上“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是对蚜虫和草岭进行比较深人的跟踪观察。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岭的肢体、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系,作 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记录、描述。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很大的害虫,其身体很小,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它的身体 的大致外形。它们常聚集在植物的嫩茎上吸食植物的汁液。6页右上是一只雌性蚜虫正在 生小蚜虫,蚜虫可以不用雌雄交配而由雌虫直接生小蚜虫,这种繁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蚜虫的天敌一草岭,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昆虫。教科书中之所以选草岭,是因为草 岭是一种重要的蚜虫天敌,比较普遍,其生活习性也有很多奇特的地方。因为我们平时 没有注意它,所以对它不太熟悉。其实只要在蚜虫多的植物附近注意观察,是经常可以 看到草岭的。草岭是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的头顶长着一对又细又长的触角,头的两侧 是闪着金色光泽的大眼睛。它的身体多呈嫩绿色,翅膀透明,纵横交错的翅脉形成格状 的网络,就像披着轻纱一般美丽。草岭产卵的方式十分奇特,雌草岭常把卵产在蚜虫密 集的植物叶片反面。产卵时先从尾部拉出一根丝,然后在丝的顶端产一椭圆形卵,往往 是一簇簇卵产在一起。在蚜虫多的地方,还能找到草岭的幼虫。草岭的成虫和幼虫都能 捕食蚜虫以及其他危害农作物的小虫,尤其是幼虫十分擅长捕食蚜虫,素有“蚜狮”之 称。其口器外形像两把镰刀,左、右的上下P v分别合成刺吸式构造,能插人蚜虫体内。但这个过程需要在放大镜下观察才能看得清楚。
教科书第6页右下是草岭的幼虫正在捕食蚜虫。它把蚜虫的体液吸干后,还会把蚜虫 的空壳粘在自己的背上作为伪装,成了披着蚜壳的“狮子”。
教科书上的“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 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能选择1 ^-2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人 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里的观察和记录都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严格的 规定。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 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四)教学建议
1.奇特的身体构造。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观察昆虫的构造和器官,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事 先要准备足够多的昆虫标本供学生观察,可以是身体完整的,也可以根据观察的需要只 有某个器官或某个部分的。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就布置学生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采 集。也可以把它作为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采集前要教给学生采集方法和安全事项,尽量不伤害有益昆虫。
新课开始,教师可以这样引人: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它们都是昆虫。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生物。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许多 特殊的构造和本领,我们知道吗?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 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法布尔式 的观察家,来探索昆虫世界的秘密。
接着分组观察:各组学生轮流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观察时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大组交流自己 的发现,学生可能发现蝴蝶的翅原来是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的;它们的眼睛原来是 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昆虫的触角是各种各样的„„
在大组交流了观察结果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小结和评价,适当补充有关的知 识,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2.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
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昆虫世界的秘密: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 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鸣的歌声中去观察,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也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观察范例一“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读后让学 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激励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探究精神和态度。
接着布置新的探究任务一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讨论观察 的想法和打算。比如想观察昆虫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怎样观察?并让几个小组在全班交 流自己的想法,大家对他们的计划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也可事先拟出一定的小课题,供学生参考、选择。小课题的内容要尽量小,要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并具有可行性。比如:蚂蚁能预报天气吗?嶂螂怎样繁殖?雄蚊和雌蚊的触角有什么不同?蜜蜂怎样采
集花粉,等等。虽然这些小课题的答案在一些书刊上都有,但要要求学生自己经过实际 观察得出结果,不要摘抄现成答案。
最后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完成任务的时间、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注意事项。这个 观察活动的时间可以较长一些,比如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每组学生交出观察结果。对观 察结果的评价标准应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不能要求太高。只要认真按计划坚持观察,并 写出观察结果都应该得到鼓励。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物体的微细结构(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 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 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 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 看到。
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 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 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和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二)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三)教科书说明
内容共两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美丽的晶体”;第二部分是“制作晶体”。活动内容是先观察再制作。
第一部分:观察美丽的晶体
教科书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注意过各种各样物质的结构是怎样的吗? 如果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质,我们能发现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日的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提出即将学习的任务。
观察物质的结构从身边熟悉的食盐、碱面、味精等物质开始,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碱面。看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碱面和我们平常肉眼看见的是否一样。同种物体的每一个颗粒的形状是否大致一样?
在放大镜下,学生将看到的是各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的微粒,比如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等。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晶体: 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接着教科书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第8页上的照片分别是水晶、雪花、维生素c、黄铜矿等晶体。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正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地质学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岩石中的晶体,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以鉴别岩石。第8页右上的图片显示的是在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石英、长石、云母的三种晶体。
第二部分:制作晶体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指导学生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减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课本上介绍的制作的方法是蒸发法,即先制作物质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让其自然蒸发。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晶体比较小,教科书上还介绍了一种制作比较大的晶体的方法。用一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盐,直到食盐全部溶解为止。用漏斗过滤溶液,将过滤后的溶液注人一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一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静置数天。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现了第一批
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然后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人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 缓慢地生长。如果在杯中继续倒人饱和食盐溶液,则晶体的生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四)教学建议
1.观察美丽的晶体。
学生在四年级曾经观察过矿物的晶体,教师可以从这里切人。再次出示一些矿物的 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的图片,问问学生还记得这是什么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 特点(有着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然后教师接着说,除了矿物有着规则的几何形体,自然界的许多物体也有这样的结 构,我们知道吗?白糖、食盐、碱面是我们做饭菜时经常用到的材料,今天我们来仔细 地观察它们的形态。
接着是学生分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碱面,再用放大镜观 察,看看它们又是怎么样的。不仅观察每一颗粒的形状,还要观察同种物质的所有颗粒 的形状。并在记录单上画出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晶体形状。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总结,这些物体的颗粒有什么特点。最后教 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虽然它们形状各不相同,但同种 物质的颗粒都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然后教师问问学生还知道自然界中的哪些晶体物质。除了学生的回答和教科书上插 图所示,教师还可以进行补充,比如装水的容器中的水垢等。并告诉学生在自然界很多 固体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 见。比如花岗岩中的三种矿物晶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形状不是很清楚,这就 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地质工作者鉴别岩石和矿物时,就常常根据晶体形态来作出 判断。
2.制作晶体。
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知道自然界的晶体是怎样产生的吗?然后讲解自然界的晶 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结晶过程产生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 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 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教师可展示相关课件。
我们自己来制作晶体。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晶体呢。我们现在制造晶体的方法就 是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一蒸发的方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或碱面的溶液,然后用 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在玻片上。为了蒸发得块,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 薄而均匀,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 离酒精灯火焰远一些,慢慢烘干。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制作好食盐或碱面晶体,再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图记录它们的形态。因为溶液 的自然蒸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也可让学生在等待溶液结晶的过程中,先观察别的班级已经做好的晶体,然后再观察自己做的晶体。
最后教师出示自己做好的大的晶体,学生一定很吃惊,也很激动。这时问学生,愿 不愿意制作更大的晶体,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制作方法,课后自己制作。
如果有时间,建议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用途,最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如果没有 时间,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片,在全班张贴展示。
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一)背景和目标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 得更清楚。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但放大镜的 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日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 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科学概念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 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水。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 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 发展的历史等)。(三)教科书说明
内容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做个简易显微镜”;第二部分为“显微镜的发展”。教科书的阅读资料中有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及显微镜的发展史。
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
教科书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在17世纪,人们无意中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最早的显微镜。为什么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用透镜成像的规律来分析:这两个凸透镜是不同放大倍数的,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叫日镜,焦距较大。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于焦距,就会在它的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而恰好是日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像通过日镜的折射后进人人眼,人们就会在日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也就是日镜把物镜得到的放大的实像进一步放大。本课让学生用两个放大镜,调整它们的距离来观察物体,从中去发现这样的组合能把物体放得更大,这是引领学生经历前人发明的过程。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怎样计算呢?是用日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从计算的结果也可以知道两个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比单个透镜的放大倍数大得多。
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用单个放大镜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课文中的观察对象有青苔、花蕊、花粉等。选用这些物体作为观察对象的理由是:青苔用肉眼看起来分不清一株一株的个体,看到的只是绿茸茸的一片像地毯,而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它们的每个植株;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一花粉,也是微小世界的一个大家族,用肉眼和单个的放大镜观察花粉,其形态不一定看得很清楚,而在显微镜下它们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图中的花粉正处在萌发状态,新鲜花粉放在糖水中可以萌发出花粉管,能看到花粉管的生长。当然教师也可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观察材料。
教科书资料一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这个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二部分:显微镜的发展
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17世纪,人们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的显微镜只是显微镜的前身,荷铸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这架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
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成功研制出放大率为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 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 的微粒组成的。
1983年人们又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 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带偏压(电压差)的两个平板导体间只要不接触是不会有
电流流过的,可是当这两个导电平板靠得很近,相隔小于1个纳米时,即使不接触,也会 产生电流,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如果把一个平板导体替换为一个很尖的导电 针尖,并使针尖沿样品表面进行精确的三维移动,就可将样品表面的形貌和表面电子态 等有关表面信息记录下来。这样一来测量平板间隧道电流的实验装置就变成了观察表面 形貌特征的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优于0.0l纳米。它主要用来描绘三维的原子结构图。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利用扫描隧道显微 镜还可以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如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完成对表面的剥蚀、修饰以 及直接书写等。生物学家们研究单个的蛋白质分子或D}IA分子;材料学家们考察晶体中 原子尺度上的缺陷;微电子器件工程师们设计厚度仅为几十个原子的电路图等,都可利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史反映了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促使技术在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 展,又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光学显微镜的放大 率为什么后来一直提高不大?开始人们一直找不到原因,千方百计改进透镜质量和仪器 本身的设计,始终没有多大进展,直到人们发现量子理论后,才逐渐认识到由于人眼可 见光频率范围的限制,使我们无法观察到线度比可见光波波长更小的物体。在20世纪 3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射线具有波动性,它的波长可以是可见光波长的十万分之一,电子射线照射物体时,就能使更小的物体留下影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电子显 微镜。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才看到了物质组成的极小微粒原子以及病毒的样 子。
一部显微镜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人类永远不满足现状,对自然规律善于追求和不断 探索的精神。
课文第11页的照片是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四)教学建议
1.做个简易显微镜。
本课教学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提出问题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很小的文字或图片,学生发现看不清,我们怎样才能把字看得 比较清楚呢?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来讨论。
探索研究
让学生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分别拿两个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 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用两个凸透镜恰当的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图像更大了。这时,教师进行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 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 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最早期的显微镜。
做个简易显微镜
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和步骤。为使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便于调节。教师可以选用合 适的纸筒(和放大镜的镜片直径相当,又达到一定的长度),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 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人,柄从缝中伸出,这样 放大镜既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其中的物镜最好在纸筒的底端上边几厘米的地方 固定,只移动日镜。纸筒的长度最好根据凸透镜的焦距来粗略地估算一下。学生用的透 镜一般放大倍数较低,而焦距相对较长,可能在几厘米左右,那么纸筒要有3 ^-4倍焦距 左右的长度。观察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把观察对象放在光线比较强的地方,还可以用手电 筒或用镜子反光的方法增加观察对象的亮度。
观察周围的物体
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去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或青苔、花粉等,看看观察效果如何。花粉一般都很小很小,教师要选择提供较大的花粉品种让 学生观察。不要局限于课文中提到的物体,还可以观察前面我们曾用放大镜观察过的物 体,比如昆虫的翅、眼、触角、足、口器,蔽类植物的袍子,等等。并把观察到的图像 和原来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进行比较。
阅读资料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发现微生物的故事。然后讨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育学生学习列文虎克对科学的 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2.显微镜的发展。
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教师可利用课文第11页的图文资料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最好能通过多媒体课件 进行补充讲解。告诉学生我们制做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折 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因为人眼所见到的光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一定限度的,有许多很小的物体,如细菌、病毒都无法 看清。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什么是折射,以及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不 必讲解。但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 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细胞。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一)背景和目标
我们的周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各种各样生物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但是它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 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功能单位。
自从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软木是由细胞构成的以后,许多学者在显微镜下研究了植物的茎、芽和果实,血和低等动物等,发现它们都含有胡 克所描述的细胞结构。随着显微镜制造技术的提高,德国学者施莱登对于植物细胞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另一个德国学者施旺,对于动 物细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指出,细胞结构是一切动物共有的结构特征。他还指出了 动物和植物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即不论动物和植物,其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以上过 程可以看出细胞学说是建立在大量研究事实的基础上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恩格斯誉为 m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
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课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本课和下面一课的教学活动将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特征。
本课重点活动是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科书内容主要有“观察前的准备”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其中“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制作洋葱表皮标本和学习使用显微镜。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洋葱、小刀、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 镜、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制作洋葱表皮和正确使用显微镜的课件。(三)教科书说明
在前面用自制的显微镜初次尝试观察的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科书首先介绍了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发现软木细 胞的故事,日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观察活动分为三个步骤:制作洋葱表皮装片;了解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第一部分: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教科书第12页下面的插图介绍了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需要的工具和器材。第13页上的插图是以洋葱为例介绍制作装片的方法。步骤是: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册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具体方法如下: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第二部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科书第13页的资料详细介绍了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样几步,即: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
第三部分:观察、记录、描述洋葱表皮细胞
这个活动是学生独立进行的观察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仔细观察洋葱表皮,把看到的内容画下来。认真比较三次观察到的图像,看看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会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得更清楚。但同时视野(看到的范围)也小了许多。然后让学生展示、描述所看到的洋葱表皮,在此基础上总结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最后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就是洋葱表皮细胞。最后教师可出示洋葱表皮细胞的课件,对细胞的构造做一个比较完整的介绍,只要求学生了解,不要求学生记住。(四)教学建议
1.关于观察器材和工具。
本课活动成功进行的关键是观察器材和工具,因此准备足够的显微镜和观察材料是 很重要的。显微镜最好是一组有一台。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每二人一台。观察材料比较理 想的是洋葱,其他的如新鲜的葱皮、蒜皮也可以。
2.关于制作及观察方法的指导。
对洋葱表皮切片的制作,以及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虽然教科书中已有图和文字的 介绍,除了让学生自己阅读领会外,教师要加强指导,讲清方法、要领,还应进行演示。在剥洋葱表皮时,洋葱内表皮最容易弄丢,而我们要观察的恰好是内表皮,因此要提醒 学生小心。
在分组观察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不能正确调焦以至看不清物像的组给予帮助。学生 不能看到图像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标本没有放在载物台中央正对物镜,或是不耐心调焦。
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观察活动的前提。因此需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基本会操作。但不必要 求学生记住,也不应作为评价的内容。
3.关于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
在观察活动中,要提醒学生对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因此,洋葱表皮的装片可以每组制作三份,便于学生的对比观察,或者每组保留几块洋 葱皮不制成装片,用来作为肉眼、放大镜观察的材料。
洋葱表皮完整的细胞构造(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不是本课 教学的重点,不要求学生掌握,也不要求他们在观察活动中都能观察到,更不需要他们 能描述洋葱表皮是由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组成。但是教师应鼓励学生仔细 观察,以求有更多的发现。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最容易发现的是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它 像长方形的格子,或者说像砖墙等等,而对于细胞核、液泡等可能不太注意。教师可以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洋葱表皮的完整结构。
第14页是一个单独的洋葱细胞,其中的黑点是细胞核,右下是一个液泡。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一)背景和目标
本单元继续指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细胞。
细胞学说是在很多科学家对各种生物做大量的观察,获得了许多事实的基础上建立 的。要让学生建立“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概念,也需要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仅 仅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不够的。所以本单元继续指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四)教学建议
1.关于观察器材和工具。
本课活动成功进行的关键是观察器材和工具,因此准备足够的显微镜和观察材料是 很重要的。显微镜最好是一组有一台。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每二人一台。观察材料比较理 想的是洋葱,其他的如新鲜的葱皮、蒜皮也可以。
2.关于制作及观察方法的指导。
对洋葱表皮切片的制作,以及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虽然教科书中已有图和文字的 介绍,除了让学生自己阅读领会外,教师要加强指导,讲清方法、要领,还应进行演示。在剥洋葱表皮时,洋葱内表皮最容易弄丢,而我们要观察的恰好是内表皮,因此要提醒 学生小心。
在分组观察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不能正确调焦以至看不清物像的组给予帮助。学生 不能看到图像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标本没有放在载物台中央正对物镜,或是不耐心调焦。
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观察活动的前提。因此需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基本会操作。但不必要 求学生记住,也不应作为评价的内容。
3.关于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
在观察活动中,要提醒学生对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因此,洋葱表皮的装片可以每组制作三份,便于学生的对比观察,或者每组保留几块洋 葱皮不制成装片,用来作为肉眼、放大镜观察的材料。
洋葱表皮完整的细胞构造(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不是本课 教学的重点,不要求学生掌握,也不要求他们在观察活动中都能观察到,更不需要他们 能描述洋葱表皮是由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组成。但是教师应鼓励学生仔细 观察,以求有更多的发现。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最容易发现的是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它 像长方形的格子,或者说像砖墙等等,而对于细胞核、液泡等可能不太注意。教师可以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洋葱表皮的完整结构。
第14页是一个单独的洋葱细胞,其中的黑点是细胞核,右下是一个液泡。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一)背景和目标
本单元继续指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细胞。
细胞学说是在很多科学家对各种生物做大量的观察,获得了许多事实的基础上建立 的。要让学生建立“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概念,也需要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仅 仅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不够的。所以本单元继续指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科学概念
.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 是不同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过程与方法
.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
.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细胞。
.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
.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教师演示器材: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生物细胞的观察”;第二部分是“细胞的作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多种生物的细胞。
第一部分:生物细胞的观察
这部分教学是要指导学生观察其他几种生物细胞,包括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和人体的细胞。观察的生物细胞最好种类多一些,如植物可以观察根、茎、叶等各个器官的细胞,动物和人体也在观察之列。教科书15页上部的图、文体现的是学生观察植物叶的细胞时,既观察了叶表皮细胞,也观察了叶肉细胞。在观察叶表皮细胞时看到了气孔、在观察叶肉细胞时看到了叶绿体。叶表皮中的气孔和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呼吸、光合作用很重要 的部分。
气孔是植物表皮上的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开孔,是和叶的功能有密切联系的一种结构。具体来说是植物气体和水汽蒸腾的通道,是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门户。保卫细胞的生理变化可以调节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控制气体和水汽的进出。同时叶面施的肥和喷洒的农药有一部分也从气孔进人。第15页图中的气孔是一种如蚕豆等双子叶植物的气孔,保卫细胞是半月形的。如果是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是两个哑铃状的。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里含有的绿色扁球状质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主要分布在绿色叶片的叶肉细胞和幼茎的皮层细胞中。如果指导学生观察叶肉细胞,就可以看到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许多物质,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在普通显微镜下,高等植物的叶绿体是扁椭圆形或球形的小颗粒,每个叶肉细胞中约有20^-200个叶绿体。
第15页左下是人血中的红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圆球状,边缘较厚,中间略凹陷,直径6微米一9微米。红细胞薄而有弹性,使他们能通过微小的血管。一个体重65千克的人,体内含红细胞共有20万亿个以上。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专门负责运输氧和二氧化碳。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可容纳更多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携带更多的氧和二氧化碳。
第15页下中的图片是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也就是口腔内壁表面的细胞,起 着保护和分泌的功能。
第15页下右的图片是苔鲜类植物细胞。
教科书由于篇幅所限,没有更多地列举一些生物细胞的图片,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标本或图片。
通过观察生物细胞,使学生看到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或动物,其身体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态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种器官的细胞,也由于不同的组织其形态功能也会不同。比如叶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
教科书里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日的是使学生知道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许多学者用显微镜经过了大量的观察,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才总结出来的。同时也希望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没有显微镜就不可能发现细胞。只有在显微镜发明后,人们发现和认识细胞才成为可能。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的细胞都来自于其他的细胞。
需要说明的是细胞学说也是通过不断的修正、补充才完善起来的。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动植物的结构有显著的一致性。2.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基本单位,既有它们“自己的”生命,又与其他细胞协调地集合,构成生命的整体,按共同的规律发育,有共同的生命过程。3.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提出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即新细胞在老细胞的核中产生,由非细胞物质产生新细胞,并通过老细胞崩解而完成。由于人们把这两位科学家奉为权威,这使得他们的错误观点延续了许多年。许多研究者的观察表明,细胞的产生只能通过由原先存在的细胞经过分裂的方式来完成,1858年德国病理学魏尔肖概括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的著名论断,这不仅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本质,而且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甚至有人认为至此细胞学说才全部建立。
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这一学说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细胞的作用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在单元资料页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这个部分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填写网状图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完成,日的是使学生对细胞的作用有所了解。细胞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当然这些功能不是由某一种细胞就能完成的。生物体内有各种各样的细胞,它们有着严密的分工,它们共同作用完成了生命的所有活动。
(四)教学建议
1.观察生物的细胞。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体是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结构单 位,它们的形态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中应该观察哪些生物细胞,教科书没有统一规定。但是希望种类尽可能多,为 了观察的方便,最好是现成的标本。除了学校现有的标本,还可以向中学或大学借用。如果没有,教师可指导少数学生在课前制作一些。如果实在不能让学生观察标本,可从 各方面收集一些细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日的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尽量多的生物细胞标本。如人和动物的神经、骨骼、血液、肌肉细胞;植物的根、茎、叶细胞,等等。只有在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后,才有利于学生总结出生物体是细胞 组成的结论。下面介绍两种人体细胞的制作方法。
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制作方法:先用凉开水漱口,然后用牙签在口腔的腮壁处轻轻 刮一下,牙签上会附着一些上皮细胞。然后把它轻轻涂在放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搅 拌一下,使细胞分散开,再盖上盖玻片。最后从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染色,用吸水 纸吸去多余的水,就做成了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
人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是:用蘸有'7500酒精的脱脂棉,对将要取血的部位(手指尖)进行消毒,再用消毒的针尖刺破指尖的皮肤,挤出一滴血,滴在已消毒的载玻片上;另 取一块载玻片作推片,将推片自血滴左侧向右移动,当血滴均匀地附着在两片之间后,再将推片向左平稳地推移(两片成30^-45度夹角),推出均匀的血膜,待血膜晾干后即可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能给血膜染色观察效果更佳。
如果要制作植物的根、茎、叶的装片,就要把植物的根、茎、叶横切成极薄的薄片。装片制作方法和洋葱表皮细胞的做法一样。
在观察了各种生物的细胞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比较一下不同生物的细胞 形态,如果观察的细胞足够多,还可以比较生物的不同器官、器官的不同组织的细胞的 形态,最后总结得出:生物都是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2.细胞的作用。
关于细胞作用的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资料和教师讲解进行。教师可先让学生在课前 查阅资料和阅读单元资料。阅读前,教师可以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 作笔记。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总结细胞的作用,并填写网状图。最后由教师补充讲解,使 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的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互相依靠,共同协作,完成了生命体的各种功能。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背景和目标
显微镜的发明不仅使人们看到了细胞,还看到了身边的许多微生物。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们的出现,是 在动物和植物之前。人们对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始于显微镜发明之后。
1675年,列文虎克利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在不流动的污水中第一次看到了肉眼看不 到的“微小动物”,看到了酵母菌和球状、杆状及螺旋状的细菌。
300多年来,人们已发现和命名的微生物有10万种之多。迄今为止,人们不仅认识 了很多引发各种疾病的微生物,掌握了抑制其传播疾病的各种技术,而且开发了大量微 生物的机能,并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进行广泛应用。
在前面几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观察微生物。微生物 在地球上分布很广,种类和数量极多,和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本课仅指导学生观察 几种生活在水中的微生物的形态和行为。科学概念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 过程与方法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等;滴管、载玻片、盖玻 片、脱脂棉或其它纤维。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或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重点活动是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内容分为“制作微生物装片”“观 察微生物”两个主要活动。活动的难点是追踪观察活的微生物,并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 为。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教科书第18页中的微生物只涉及到水中的一些单细胞原生动物和藻类植物。
课文图片中的微生物。教科书第18页图片所示的微生物是: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草履虫、变形虫属原生动物,鼓藻、船形硅藻属藻类植物。这几种生物的共 同特征是:都是一个细胞构成,构造简单,身体微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
草履虫:生活在不流动的、含有很多有机物的淡水里。是一种个体较大的原生动物,长约0.25厘米,用肉眼可以看见是一个小白点。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草履虫的身体前 端较钝,后端较尖,中后部较宽,形状像一只倒转的草鞋。
草履虫的身体虽然只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但是这一个细胞能够完成一切生命行为。草履虫借着纤毛的摆动,在水里自由运动;草履虫口沟里的纤毛不停地摆动,使水里的 食物进人细胞,形成食物泡。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移动,其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 和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身体后侧的肛门 点排出体外;草履虫通过皮膜进行呼吸。水里溶解 的氧气,通过皮膜进人细胞质,氧化细胞质里的有 机物释放能量,作为生命的动力。有机物氧化时产 生的二氧化碳,通过皮膜排出体外。有机物氧化后 产生的水和含氮的物质,是身体里没有用的废物。草履虫用收集管和伸缩泡来排泄体内的废物。
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产生灵敏的反应。如果在载玻片的一端滴一滴含有草履虫 的培养液,在载玻片的另一端滴一滴淡水,然后把这两滴水连通起来。这时可以看到,草履虫都聚集在培养液里。如果在培养液的边缘放上几粒食盐,食盐对草履虫有伤害作 用,这时就可以看到,草履虫逐渐由培养液这边游到了水滴里。这充分说明草履虫能够 趋向有利的刺激,逃避有害的刺激。
草履虫能适应环境。当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如寒冷、缺水),草履虫的细胞表面就 会形成一层坚固如壳的膜,包住内部,成为胞壳。胞壳里的草履虫不食不动,这叫休眠。胞壳能够抵抗干旱和寒冷。它可以留在原地,也可以随风散落到其他地方。当环境转好的 时候(如温暖有水),或者它们散落到温暖和有水的环境时,胞壳就破裂,休眠的草履虫进 人水里,又成为行动活泼的草履虫。
草履虫能自行生殖。其生殖方式,通常是分裂生殖。分裂生殖先是大小细胞核逐渐延 长,接着身体的中部发生横裂,最后细胞核和细胞质分成两部分,每部分各形成一个幼小的 草履虫。
变形虫:变形虫也是一种原生动物。生活在淡水中,身体也只有一个细胞。顾名思 义,变形虫是能变形的。细胞表面的任何地方都能突起,这些突起叫做伪足。变形虫伸 出伪足的方向就是它运动的方向。伪足还能包围食物,把猎物裹起来,这样就产生了一 个食物泡,食物泡可以消化吸收猎物。变形虫食性广,单细胞藻类、细菌、小原生动物、真菌、有机物碎片等皆是它们的食物。变形虫生命力强,在条件不好时,可以形成一个 包囊(休眠体)度过难关。
大多数变形虫对人体无害,但有几种变形虫能产生人类疾病,比如阿米巴痢疾。
教科书图片中的鼓藻、硅藻属于植物中的藻类。藻类植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共 分成9门:蓝藻、裸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绿藻、红藻、褐藻。
鼓藻生于各种水质水体中,少数生于潮湿土壤里。鼓藻每个细胞由两个“半细胞” 构成,中央常有一“编缝”将两个“半细胞”连在一起,细胞常左右对称;壁上有穿孔;细胞分裂时,两个子细胞各自从母细胞获得1个“半细胞”,另行长出另1个“半细胞”;细胞内有1个细胞核;色素体内含1个到几个蛋白核。它有两种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细 胞分裂;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
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种类繁多,约11000多种。分布极其广泛。在 海洋中硅藻的种类最多,在淡水中和潮湿的土壤里也有不少。浮游生物中60%以上是硅 藻。因为硅藻种类多、数量大,因而被称为海洋的“草原”。硅藻种间个体差异大,小者 3.5微米,大者300微米一600微米。硅藻的身体虽然只有一个细胞,可这一个细胞既不 像动物细胞一样没有细胞壁,也与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大不相同。硅藻的细胞壁由大量的 硅质组成,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的盖叫上壳,下面的底叫下壳,上壳套住下壳,上下 壳面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如同一个透明的水晶箱或一间精致的玻璃小屋。这些漂亮可 爱的外壳实际上与它们的功能是紧密相连的,“玻璃壳”上的那些微孔和细微的纹路让硅 藻产生了比平滑表面更多的表面积,这些表面积让硅藻的光合作用更有效率。
硅藻体内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靠光合作用将海水中的无机物合成自身 需要的有机物。硅藻是鱼、贝、虾类特别是其幼体的主要饵料,它与其他植物一起,构成海洋的初级生产力。
教科书上的图片里的微生物只是举例,实际上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很多,至于学生会在显微镜下看到哪些微生物,这要实际观察以后才知道。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池塘的水里可能包含的微生物一般有:草履虫、钟形虫、喇叭虫、变形虫、毛口虫、单胞藻、眼虫、唇滴虫、衣藻、团藻,等等。其中一些微生物在单元资料页有介绍。
第一部分:采集、培养微生物
观察微生物就要采集或培养微生物。鱼缸、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微生物也可以自己利用干草培养。教科书第17页的插图介绍的是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的方法。取一些池塘或鱼缸中的水,倒人装有干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正是以此为养料大量繁殖。如果池水中本来就含有草履虫,那么大约10^-14天后干草培养液中就会出现大量同类生物。其他许多单细胞生物都密布在水面之下或者干草之间。过1-}-2周微生物就可以大量繁殖出来。
第二部分:识别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水中到底观察到哪些微生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画出观察到的微生物形态,然后对照资料识别。教科书的单元资料页中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每一种微生物的图片有好几张,是在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其中眼虫、团藻是介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在动物界中属原生动物门,在植物界中,藻类植物的细胞体内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科书中的资料图片有限,教师还可根据当地水中微生物的种类,自己收集一些相 关图片资料,供学生查阅对照。
它们是生物吗?
这些微生物是不是生物应该从以下几点判别:是否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是否吃食 物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是否需要呼吸;是否排泄废物;是否对外界刺激有应 激表现;是否有生殖现象,等等。应该说观察它们的生命特征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但是仅靠一节课有限的观察是不现实的。学生可能观察到其中的1}2个生命特征,比如 原生动物能运动,吃食物。如果机遇好,也可能看到它们的分裂生殖。但也可能一堂课 什么特征也看不见,因此不能强求,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当堂观察到的特征作为判断它 们是否是生物的依据。要观察它们的生物特征还需要课外较长时间的观察,或者通过有 关资料的阅读来获得。(四)教学建议
1.采集和培养微生物。
本单元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提供水中活着的微生物供学生观察。因此教师事先要在 学校或学校附近的沟渠或池塘里(这些水不太流动、含有较多有机质适合微生物的生长),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在取水时可多跑几个点,并
在瓶上做好标签,回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哪个水域里含的微生物比较多,就可以作为 教学观察材料的取水处。同时,要记录这样的水中能看见哪些微生物,针对这些微生物,做好教学中图文资料的准备。
如果条件许可,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采集和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为实验提供观察 材料,一方面让学生注意观察微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微生物生活在 养料比较丰富的水中,而且常常聚集在水的上层?通过这些活动,为下面判断它们是不 是生物提供一些依据。
草履虫是一种水中常见的单细胞原生动物,体形较大,是水中微生物的典型观察材 料。采集的方法是:从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渠、溪沟中,取水放人试管内。将试管对 着阳光,如看到有白色小点在水里游动,就说明水中可能有草履虫,带回校后再用显微 镜观察、确认。如果要需要自己培养,可将当年或前一年的稻草秆剪成3厘米长的节段,取10克左右,置于1 000毫升的水中煮沸后,再继续煮10^-15分钟,待水凉18^-24小 时后,就制成了草履虫培养液。然后将采集到的草履虫放人培养液中,一星期后,草履 虫就会大量繁殖出来。在培养时要注意:因为草履虫是好气性生物,所以培养器皿的液 面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如长期培养,隔2^-3天就需更换部分培养液,方法是用滴管吸 出底部培养液和沉淀物,然后加人等量的新鲜培养液。还需定期测定培养液的酸碱度,培养液要略带碱性(pH为6.5 ^-'7.5),如果偏酸,可加质量分数为1%的碳酸氢钠溶液 中和。还要及时进行显微镜检查,如果虫体瘦小、活动迟钝,需要改变培养条件,更换 培养液。如果是短期培养或在无稻草的条件下,可以每隔2^-3天向培养液中滴人1 ^-2滴 牛奶液。
草履虫的生殖有两种,其中有性生殖为结合生殖,无性生殖以横裂方式进行。正 常条件下,特别是水温为24 0C-}-2'7 0C时,草履虫每天横二分裂一次。若用葛芭叶培 养液代替稻草培养液,草履虫在良好的条件下,几个小时以后即进行大量横二分裂。葛芭叶培养液的制作方法:取一克葛芭叶,加100毫升水,煮沸几分钟,冷却后即可 使用。注意,葛芭叶培养也不能放置过久,否则容易变质。在4份(容积)新鲜葛芭
叶培养液中加1份草履虫液,水温保持在24 0C-}-2'7 0C,经过几个小时培养后,用滴管 从营养条件良好的草履虫培养液中吸取一些液体,滴一滴在干净载玻片中央,盖上盖 玻片,再把制成的装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慢慢移动载玻片,就能看到草履虫分 裂。
2.观察前的制片。
观察用的微生物临时装片要在即将观察时制作,这样才能保证微生物是活着的。先 从装有池水或沟水的瓶内,用滴管在靠近水面处吸取水少许,滴在载玻片的中央,再加 上盖玻片。为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生物跑来跑去不好观察,可先取少量(几丝)纤维(如脱脂药棉、玉米棒上的毛或干净毛笔上的毛等),交织成网状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再 在纤维上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的水分,起到限制微生物活动的作用。
3.观察、识别微生物。
观察、识别微生物是本单元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时间。观 察时将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观察。比 较困难的是在显微镜下找到运动相对缓慢的微生物,并仔细观察它的形态和运动,以及 如何通过移动装片,追踪观察运动中的微生物。学生的观察和画图记录能力都比较低,教师可让每组学生重点观察和画出一种微生物。
识别微生物时,除了对照课文和单元资料中的图文资料,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当地水 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做些适当的补充。为了降低难度,在大家汇总展示所观察到的微生 物的画图后,可对照图片资料进行集体识别。
4.它们是不是生物。
如何判别所观察到的微生物是不是生物,这个问题可让学生讨论,相信学生是能够 拟出判断的标准的。但是仅靠短暂的观察不一定能发现它们的生物特征,因此可让学生 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或通过观看教师播放的有关影像资料,把实际观察和间接得到的 信息结合起来,进行判断。也可以课后继续培养和观察草履虫,让学生在较长的一段时 间内收集相关信息后,再得出结论。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结。
由于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的观察范围在不断拓展,看到了越来越小的生物和 物质结构,在各个领域的微观层面取得了许多发明和成果。这些发明和成果有必要让学 生知道,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已广泛地享受到这些成果带来的好处。
本课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使他们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丰 硕成果。并对观察工具的改进和观察范围的拓展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和技 术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科学概念
.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 的许多秘密。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 过程与方法
.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 关系。
.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f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物 质世界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将了解越来越多的自然界的秘密。(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各组学生按自己汇报的课题整理好资料(照片、图表、食物等),如 需用多媒体汇报,要自己准备好课件。
教师演示器材:课前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设备。对教室做一定的环境布置,给学生张贴汇报资料的场所。(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内容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回顾与总结”;第二部分为“人类探 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第一部分:回顾与总结
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回顾:一是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二是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这两个问题对于学生说不难,教师重点是指导学生用流程图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这样表示。
(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20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
第二部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教科书20页所示的内容主要是人类利用微生物,以及生物方面所取得成果,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医药方面: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发现了微生物(如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细菌、病毒、病原体等),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不知道这些微生物有什么作用,它们和人类有什么关系。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是第一个把微生物和疾病联系起来的人。巴斯德发现传染病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发明了巴氏消毒法,广泛用于奶制品和酿酒业,以及杀死液体中的细菌。
后来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使千万人免于受肺炎等疾病的侵染致死。这些年来 人们不断发明和研制了许多药物,以抵抗和制服各种疾病的危害。鼠疫、结核病、败血 症、霍乱、白喉、痢疾、伤寒、天花等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然而细菌也有抗药性,直 到今天,人和细菌还在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我进你退的斗争。
食品工业:人们通过观察研究知道有的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可改善我们的生 活。比如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 生物。其中利用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出二氧化碳。二氧 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农、林业方面:农、林业上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充分利用了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杂交水稻要在水稻花的花蕊上进行,水稻开的花很小很小,因此寻找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和进行杂交工作都必须利用放大镜和 显微镜。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也是 解决21世纪全球粮食问题的法宝。
土壤的改良和净化:土壤中有许许多多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 类和原生动物,它们与土壤肥力有关,有的能把生物尸体分解为植物需要的营养,有的 能和生物共生,起到固氮的作用。比如在豆科植物根部生长的许许多多小圆球是根瘤菌,根瘤菌吸收并固定大气中的氮提供给植物作为肥料,同时吸收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作为 自身的营养。科学研究证明,每公顷大豆在其一生中能够固定氮素102千克(折合成硫酸 铰是510千克)。因此,人们把豆科植物的根瘤比喻成巧妙的生物固氮工厂。如果土壤中 有了大量的根瘤菌,可少施或不施氮肥,还能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节约由于生产氮 肥需要的电力以及减少水质和土壤的污染。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知道豆类植物具有 肥田的作用,并大量进行人工培植和使用。日前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建设中,一些农业 微生物学工作者,大力提倡在西部沙漠、戈壁、荒坡多种植豆科树、草,增加土壤肥力,绿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农、林、牧业的发展。世界上有不少科学家在对根 瘤菌进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了一种控制根瘤菌 数量的遗传基因密码,这将使在贫痔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施肥的作物成为现实。
因化肥、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导致的农田土壤污染已成为重病沉疾,而土壤污染 带给水果、蔬菜、粮食的污染以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更不可低估。净化土壤,也要靠微 生物发挥作用。
克隆:1996年的夏天,一只名叫多莉的绵羊在苏格铸诞生了。为了培养多莉,研究 人员首先从一只母羊体内取出一个卵细胞,去除它的细胞核,随后把一只6岁成年母羊体 细胞中的细胞核植人这个去核的卵细胞里,最后再把这个卵细胞移植到第三只羊的子宫 里。5个月后多莉诞生了。它和那只提供细胞核的6岁成年母羊在遗传上是相同的,多莉 是那只羊的克隆。
克隆是人们生产具有所需性状生物的先进技术。克隆技术的成功,使人们培养人体 器官,用以替换病人的器官使之康复成为可能。
污水和垃圾处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还扮演着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污水和 垃圾的处理者。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都是靠微生物的作用完成的。污水和污物处理中既 需要微生物分解和除掉各种有害物质,还要靠微生物进行除臭。污水与污物的处理速度、处理效果取决于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微电子技术:显微技术还促进了微电子仪器的研制。美国的科学家已研制成功一种 微型电动马达。这种微型马达直径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这种微型马达,将来人们大约可以制造大批在人体内运行的装置,担负运输和清除有害物质的工作。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所取得的成果还很多很多,限于篇幅和学生的理解力,教科书只是列举了其中的几例,更多的事实,希望学生自己去查阅。(四)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课前师生要共同收集有关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方面的资料,为了收集的资 料比较全面,教师可事前拟订一些专题,把学生分成几个专题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去收 集资料。在收集资料时,注意不要仅限于人类探索和利用微生物方面的成果,其他如冶 金、地质、微电子、侦缉、物质微小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要注意收集。
各小组要研究确定汇报方式及主要汇报人。资料交流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出 示文字及图片进行讲解,也可以用录像或光碟,还可以现场实物演示,或操作演示(如 用酵母菌发面)。教师要根据各组的汇报需要提供一定的器材和设备。展示会的形式可以 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合适的形式。各小组汇报完后,可以把人类在探 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的资料张贴出来,大家观看。
2.本课的汇报交流活动也可作为一项评价内容。
课前师生共同拟出一份评价标准。评价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资料的收集及汇报。包括收集的资料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资料的整理及表现形式如何,汇报是否围绕主题及 本组选定的课题,表述是否有条理、清楚明白;二是小组同学在收集资料中的态度及合 作精神。
本课内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教学可以对调,先汇报交流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 面的成果,然后再回顾总结观察工具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观察范围的拓展及成果,以及相 互关系。
四、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日标来制定。
对科学概念的评价:
知道人类观察工具、人类观察范围不断发展的历程;知道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 式;生物都由细胞组成;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微生 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们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 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等等。
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科学概念情况的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问题的解释与回 答、学生自己的总结、书面考核等方式进行。
观察实验的记录单也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学生人人记录。
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
正确运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和微生物;用图画记录放大镜和 显微镜下被观察物体的图像,如洋葱表皮细胞等;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 理、归类,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汇报,等等。评价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课堂上 的观察记录、课后的专题观察报告等途径进行。如对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报告,人类探 索微小世界成果的资料收集、整理;流程图、网状图的填写,等等。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对观察微小世界有兴趣;能认真细致地观察;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描述实验中的现象;主动、积极地阅读和收集相关资料;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 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善于合作、积极进行交流和反思,等等。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更多的可充分利用小组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来进行,同时也可以让家长来参与对学生的评价。
五、参考资料
放大镜
眼睛是动物的感光器官,它的作用就像一个双凸透镜。物体射来的光通过眼睛的晶 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缩小的实像。一个物体能否被眼睛看清楚,跟视角有关系。视角就是由眼睛的光心向物体的两端所引出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同一个物体离眼睛近时 视角较大看得清楚,离眼睛远时视角较小就看不清楚。但物体离眼太近会引起眼的疲劳,眼睛可以看得清楚又不感到疲劳的最近距离叫明视距离。如果把小物体放在明视距离处,还是看不清楚就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等仪器来增大眼睛的视角,帮助我们把小物体看清 楚。
放大镜实际上是一种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由于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使凸透 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从物体某一点引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人射线,和通过光心的人射线不能汇聚到一点,只能在反向延长线上汇聚,所形成的像就是一个放大的虚像(见下左图)。如果这个虚像出现在明视距离处,那么我 们就能以增大的视角看清楚这个物体(见下右图)。
物体在凸诱镜的焦点以内时所成的像放大镜成像的光n图
左图中AB是物体,士是凸透镜,AIB:是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虚像。
右图中明视距离处有小物体AB,眼睛看这个物体时的视角a很小,也就很难看清楚 这个物体。把物体AB移到放大镜的焦点以内处的A1B:的位置上,使物体由放大镜所成 的虚像ApB:出现在明视距离处,那么我们就能以增大了的视角a:看清楚这个物体。
放大镜的焦距越小(曲率越大),放大率越大。但实际上焦距太小,像与人眼距离太近,观察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不会很高。放大镜的放大率
放大镜的放大率等于明视距离和放大镜的焦距之比。正常人的眼睛的明视距离一般 在25厘米左右,如果一个放大镜的焦距是2.5厘米,它的放大率就是10倍。通常放大镜 的焦距是10厘米到1厘米之间,所以对正常眼睛来说,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基本上在2.5倍到25倍之间。应该注意的是,仪器的放大率和像放大率是有区别的,前者对同一放大 镜来说是一定的,而后者则随物距而变化。显微镜
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其中一个对着物体的叫做物镜,对着人眼的叫做日 镜。物镜的焦距短而日镜的焦距长一些。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于焦 距,就会在日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像通过日镜的折射 后进人人眼,人们就会在日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即日镜相当于一个 放大镜,物体的人射光线通过物镜成像后再经日镜放大。显微镜的光路图 显微镜的历史和发展
在显微镜发明以前,人类可以用感官把握的世界是一个常规的世界。那时候人们相 信“眼见为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世界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所能 探知的世界。人能发现的最小的世界,就是蚂蚁等昆虫的世界。
最早的显微镜实际上就是一个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最早发现透镜的地方在伊 拉克的尼尼书遗址,透镜用透明水晶制作,直径为3.81厘米,焦距11.43厘米。可见古 代巴比伦人已经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据说罗马皇帝尼罗喜欢把翡翠 或宝石放在眼前观看比赛或表演。在13世纪,英国的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 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起初最好的放大镜也不过把物体放大到20倍左右。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块凸透 镜组合起来,能明显的提高放大能力,这种装置就是显微镜的前身。第一架真正的显微 镜,是用一片凸透镜和一片凹透镜重叠起来组合而成,又称为复式显微镜,是荷铸眼镜 匠詹森父子制成的,后来经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加以改良,显微镜才有了更佳的效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生存的世界。最初的显微镜很简 单,只能放大50^-200倍,以后又不断改进,逐渐发展。比如1830年发明了既无色差又 无球面像差的显微镜,1904年德国蔡司光学仪器厂制成了暗视野显微镜。其他的还有双 筒显微镜、立体双筒显微镜等。光学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 500倍左右,能够观察到 细菌的形状。如果用它观察蚊、蝇的小腿,看到的成像比电线杆还要粗。
为了分辨更小的物体,不少科学家千方百计地改进光学显微镜以提高它的放大倍数,可是虽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却一直没有多大的进展。因为这已不是仪器本身的问题,而是光子的问题。随着量子力学理论的发现,人类逐渐地认识到,由于人眼可见光频率 范围的限制,使我们无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线度比可见光波波长更小的物体。在20世纪 3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射线具有波动性,当其频率越高的时候,波长就越短,它的波 长可以是光波的几万分之一。电子射线照射物体时,就能使更小的物体留下影像。
1932年,德国科学家诺尔和鲁斯卡在柏林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 镜和光学显微镜不同,它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来观察细微物体。电子 显微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出放大率 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看到了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所有物质都是由一 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显微镜技 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自从 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 新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作为一门极有前途的新兴科学,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 我们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相结合产生的生物分子机器,能在1秒内完成几十亿个动作。生物分子机器可以盖房造屋、挖掘隧道、开采矿藏、打捞沉船、铺设光缆,等等。生 物分子机器还能治病,如进人人体修复有病的器官,清扫受阻的血管,除去癌变细胞,更换有缺陷的基因,等等。因此,人类可借纳米科技消灭绝症。从包括微电子等在内 的微米科技到纳米科技,人类正向微观世界逐步深人,人们认识、改造微观世界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指出,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 构是下一阶段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引起21世纪又一次产 业革命。
但是,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和发现,也导致了威胁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可怕的武器 和污染的出现,人类在享受发现新世界的快乐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新的危险。原 子弹、基因武器、人造病毒、人为改变基因等,都将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微小的世界里,隐藏着很大的能量,一旦释放出来,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使人 类毁灭。昆虫世界
昆虫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种类,日前已知约有100万种昆虫,占动物种类的80%以 上,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估计世界上可能还有300 ^-500万种昆虫有待于人们 去发现。体。在森林里,每平方米可有10万头弹尾日昆虫。蝗灾大发生时,个体数可达'7 ^-12亿之多,总重量约1 250^-3 000吨,群飞覆盖面积可达5^-12平方千米,可以说是遮天盖地。
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大多数昆虫的各种活动,如摄食、交配、飞翔,均有昼夜节律。有的昆虫多在白天 活动,称昼出性昆虫,如蝶类。有的昆虫多在夜间活动,称夜出性昆虫,如蛾类。一般 蚊子多在清晨或黄昏活动,称弱光性昆虫。食性
根据昆虫食物性质的不同,可把昆虫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腐食性、寄生 性等几种主要类别。趋性
指昆虫对某种刺激进行趋向的或反趋向的定向活动。如大多数蛾类具有趋光性,尤 其对紫外线最为敏感。性成熟的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以吸引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许多昆虫在长期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其颜色与形态逐渐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如 同一蚌蠕或蝗虫,生活在青草中的体色为绿色,而生活在枯草中的体色则为枯黄色。某些具有毒刺或恶臭的昆虫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它们以其身上醒日的色彩警告 那些企图捕食它们的天敌。另外,一些昆虫虽然本身没有防御和保护的器官,但它们 可以模拟那些具有防御和保护能力的昆虫的颜色和形状,使其天敌不易分辨而不敢动 它。
昆虫的触角
昆虫基本上都有一对触角。触角长在昆虫两只复眼的中上方,昆虫活动的时候,这两根触角总是不停地摆动着,东察西探,像是寻找猎物的雷达。触角是主要的感觉 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 前方有无障碍物。在有些昆虫中,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在交配时用来抱住雌虫,捕捉食物,在水中使身体平衡,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昆虫的触角有许多种类,了 解触角的类型,可以用来识别昆虫。有的昆虫雌、雄性的触角各不相同,例如一些蛾 类。
昆虫不但种类多,数量也相当惊人,有时一亩地里的昆虫可达几十万只。而且同一 种昆虫的个体数量也很多,一个蚂蚁群可多达50万个个体。一棵树可拥有10万个蚜虫个体。在森林里,每平方米可有10万头弹尾日昆虫。蝗灾大发生时,个体数可达'7 ^-12亿 之多,总重量约1 250^-3 000吨,群飞覆盖面积可达5^-12平方千米,可以说是遮天盖 地。
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大多数昆虫的各种活动,如摄食、交配、飞翔,均有昼夜节律。有的昆虫多在白天 活动,称昼出性昆虫,如蝶类。有的昆虫多在夜间活动,称夜出性昆虫,如蛾类。一般 蚊子多在清晨或黄昏活动,称弱光性昆虫。食性
根据昆虫食物性质的不同,可把昆虫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腐食性、寄生 性等几种主要类别。趋性
指昆虫对某种刺激进行趋向的或反趋向的定向活动。如大多数蛾类具有趋光性,尤 其对紫外线最为敏感。性成熟的雌蛾能分泌性外激素,以吸引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许多昆虫在长期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其颜色与形态逐渐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如 同一蚌蠕或蝗虫,生活在青草中的体色为绿色,而生活在枯草中的体色则为枯黄色。某些具有毒刺或恶臭的昆虫都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它们以其身上醒日的色彩警告 那些企图捕食它们的天敌。另外,一些昆虫虽然本身没有防御和保护的器官,但它们 可以模拟那些具有防御和保护能力的昆虫的颜色和形状,使其天敌不易分辨而不敢动 它。
昆虫的触角
昆虫基本上都有一对触角。触角长在昆虫两只复眼的中上方,昆虫活动的时候,这两根触角总是不停地摆动着,东察西探,像是寻找猎物的雷达。触角是主要的感觉 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 前方有无障碍物。在有些昆虫中,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在交配时用来抱住雌虫,捕捉食物,在水中使身体平衡,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昆虫的触角有许多种类,了 解触角的类型,可以用来识别昆虫。有的昆虫雌、雄性的触角各不相同,例如一些蛾 类。
昆虫触角的主要类型 各式各样的口器(嘴巴)
口器是昆虫的嘴巴,担负着取食的重任。昆虫食料来源很广,有固体的,也有液体 的,有暴露在外的,也有深藏在内的。因此,昆虫就有了各种各样相应的取食方式和口 器类型。
咀嚼式口器
这种口器在昆虫中是比较典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这种类型演变而来的。咀嚼式口 器是用来取食固体食物的。蝗虫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代表,此外,鞘翅日的成虫和幼 虫、脉翅日成虫、鳞翅日幼虫及膜翅日多数成虫也都是咀嚼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吸食动物血液和植物汁液的昆虫的口器就像一个空心的注射器的针头,取食时把针 状的口器插到动植物的组织内吸食其中的汁液,这种口器叫做刺吸式口器。草岭等脉翅 日昆虫的幼虫(蚜狮、蚁狮)具有捕食性的刺吸式口器,简称捕吸式口器,其特点是外 形似一对镰刀,左、右的上下P v分别合成刺吸构造。
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是蝴蝶和蛾类特有的口器,它能吸到花朵深处的花蜜,因为这类口器长 得像一根中间空心的钟表发条,用时能伸开,不用时就盘卷起来。这种构造一般用来吸 食花蜜、水、腐烂的动植物汁液,有的也吸食成熟的果实。
舌氏吸式口器
苍蝇吃东西又吸又舔,因此口器就像一个蘑菇头。取食时,两唇瓣展开平贴到食物 上,使环沟的空隙与食物接触,液体食物即顺环沟流向前口而进人食物道。唇瓣也可向 后翻转,使前口齿外露,刺刮固体食物,食物碎粒和液体一起吸人。舌氏吸式口器为蝇类 成虫所特有。
嚼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既能咀嚼固体食物,又能吸收液体食物,蜜蜂的口器是这类口器的典型 代表。它的上P与咀嚼式口器相仿,用以咀嚼花粉和筑巢等。它的下P和下唇组成吮吸 用的P。蜜蜂的P仅在吸食时才由下P和下唇合并而成,不用时则分开并折叠在头下。这时上P即可发挥咀嚼作用。(如下图)咀嚼式口器 舌氏吸式口器 双刺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昆虫的足
昆虫足的形态多与其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变化也很明显。如嶂螂的足各节比较细长,适于疾走,称步行足。蝗虫的后足腿节强壮有力,适合跳跃,称跳跃足。龙虱的后足扁平如浆,适合游泳,称游泳足。蝗螂的前足基节较长,胫节与腿节生有棘刺,两相吻合,适于捕捉小动物,称捕捉足。缕姑的前足粗短,胫节扁平如铲,跄节呈齿状,适于地下 生活时掘土,称挖掘足。蝇类可在光滑的玻璃上行走,甚至在天花板上仰行也不会跌落,这是因为它们的足的末端爪垫多毛,并能分泌钻液。蜜蜂后足称携粉足,它更复杂,足 上有类似“花粉筐”“花粉梳”“压粉器”的结构。采集花粉时,它用花粉梳将钻附在体 表的花粉刷下,经压粉器将花粉压紧成团,然后置于花粉筐中带回。晶体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物质按结构,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准晶体三 种。如果组成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这些微观粒子在三维空间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列,形成空间点阵结构时,就形成了晶体。
晶体通常呈现规则的几何形状,就像有人特意加工出来的一样。其内部粒子的排列 十分规整,比士兵的方阵还要整齐得多。如果把晶体中任意一个粒子沿某一方向平移一 定距离,必能找到一个同样的粒子。食盐的主要成分氯化钠(}IaCl)是一种常见的晶体,它是由钠离子(Va)和氯离子(Cl-)按一定规则排列的立方体所组成。又如钻石,它 是由碳原子在大范围内按一定的规则排列而成的晶体。
晶体一般是固体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玻拍、珍珠就不是晶体。因为组成玻璃的微观粒子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作有 规则的排列,而从大范围来看,它们的排列是不规则的。准晶体是最近发现的一类新物 质,其内部排列既不同于晶体,也不同于非晶体。晶体的性能、用途和应用
晶体不仅美丽,还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当物质以晶体状态存在时,它将表现出其他 物质状态所没有的优异的物理性能,因而是人类研究固态物质的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基础。此外,由于能够实现电、磁、光、声和力的相互作用和转换,晶体还是电子器件、半导 体器件、固体激光器件及各种光学仪器等工业的重要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通信、摄影、宇航、医学、地质学、气象学、建筑学、军事技术等领域。
比如说激光晶体。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晶体,它吸收足够的能量之后能发出一种特 殊的强光一激光。日前,人们已研制出数百种激光晶体。其中,红宝石晶体是最引人 注日的一种。今天,这些激光晶体在军事技术、宇宙探索、医学、化学等众多领域内都 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激光电视、激光彩色立体电影、激光雷达、激光手术刀等 都是激光晶体在这些领域内成功应用的结果。又如水中通信,由于海水对红光产生强烈 的吸收,而对蓝绿光则吸收得较少,因此,蓝绿光在海水中能够传播较远的距离。利用 这一特性,人们就可以利用激光晶体产生的蓝绿光进行水中通信和探索。
另一种重要的晶体是半导体晶体。由半导体晶体硅和锗做成的各种晶体管,取代了 原来的电子管,在无线电子工业上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由于它们的出现,电子产品的 体积大大减少,成本大幅度降低。可以说,没有半导体晶体,我们今天就不可能拥有随 身听、超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的电子产品了。此外,光纤通讯技 术也离不开半导体晶体。利用这种晶体做光源,人们就能在一根头发丝般的光导纤维中 传递几十万路电话或几千路电视,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试想,如果 没有这些半导体晶体,我们怎能看到高清晰度的电视,又怎能清楚地听到从遥远的大洋 彼岸传来的亲人的声音呢?
水晶等晶体具有压电效应,当晶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会发生极化,并形成表面 电荷;反之,当晶体受到外加电场作用时,晶体会产生形变。人们利用晶体的压电效应 制成石英表、电子钟、彩色电视机、立体声收音机及录音机、血压计、呼吸心音测定器 等,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光波和声波同时射到晶体上时,声波和光波之间将会产生相互作用,从而用于控制光束,如使光束发生偏转、使光强和频率发生变化等;这种晶体称为声光晶体,利用
这些晶体,人们可制成各种声光器件,广泛地用于激光雷达、电视及大屏幕显示器的扫 描、光子计算机的光存储器及激光通信等方面。
在众多性能之中,最奇妙的是晶体的光折变效应。具有这种效应的晶体叫光折变晶 体。当外界微弱的光照到这种晶体上时,晶体的折射率会发生变化,形成极为特殊的折 射率光栅。凭借这种光栅,晶体便成为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向人们演示出种种不可 思议的奇妙现象:它可以在3立方厘米的体积中存储5 000幅不同时图像,并可以迅速显 示其中任意一幅;它可以把微弱的图像亮度增强1 000倍;它可以精密地探测出小得只有 10-米的距离改变;它可以使畸变得无法辨认的图像清晰如初;它可以滤去静止不变的图 像,专门跟踪刚发生的图像改变;它还可以模拟人脑的联想思维能力!因此,这种奇妙 的晶体一经发现,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日前,它已发展成一种新颖的功能晶体,向人们展示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此外,还有许多晶体,如电光晶体、热释电晶体、磁性晶体、超硬晶体等,它们在 不同的技术领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光子晶体和 纳米晶体的出现和发展,掀起了微观晶体的研究热潮,使人类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拥有更多、更奇妙的晶体。
总之,晶体是一种美丽、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质。它既具有特殊的结构,又有着 优异的性能。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认识犹如冰山一角,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 着我们去探索。
第二篇: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复习检测题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班级
姓名
一、填空。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边缘。
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崭新的。
2、使用放大镜时,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和
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象大而清楚。
3、显微镜的主要部件有:、、、和反光镜。
4、1663年,英国科学家
第一个发现细胞。物体必须制成(),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上一个个()似的结构是洋葱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
都是由()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也是生物最基本的()。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5、把放大镜所能观察到的范围称为放大镜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我们所能看到的范围就()。
6、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和()。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倍。
7.我们还可以利用()培养微小生物。微生物也是(),具有和其他生物一样的()。
8.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三种颜色组成。
9.()和()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2)();(3)()、(4)()等。
二、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小水滴能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和镜面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就越大.()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小,所能看到的范围就越大。()
4.洋葱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5.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6.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7.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8.和放大镜形状类似的物体也具有放大的功能。球形的物体放大的倍数是最大的。()
9.在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时候,我们要用两个放大倍数相同的凸透镜。()
10.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放大镜。()
三、选择题。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有关。A.凸度
B
.材料
C.面积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A.越大
B.不变
C越小
3.一般情况下,下面三种器材放大的倍数最大的是(),放大倍数最小的是(C)
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
4.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是:先准备两个放大镜,然后()为正确的制作顺序.a.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b.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c.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A.cba
B.abc
C.bca
5.下列仪器,()适合观察细胞和微生物.A.显微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
6.下列物体,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A.透明玻璃球
B.装满水的玻璃杯
C.半个透明玻璃球
7.科学家()第一个发明使用显微镜.科学家()第一个发现并命名细胞.A.罗伯特.胡克
B.巴斯德
C.列文.虎克
8.下列属于人类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的是()A.克隆羊
B.制铜镜
C.做玻璃瓶
9.细胞演说的建立被誉为()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A.20
B.19
C.1810、下列仪器,适合观察细菌的是()A、放大镜
B、望远镜
C、显微镜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放大镜?
答: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什么?
答:
3、细胞的作用有哪些?
答:
4、怎样制作简易显微镜?5分
答:
⑴
⑵
五、观察与实验
关于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和使用方法
1、请填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请在“观察、上片、安放、调焦、对光”中选择并填写出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
()→()→()→()→()
第三篇:(六下)第一单元 4.《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4.《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起点,整合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资源,探寻我国奥运历史渊源,传承奥运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参与国家事业的热情,为实现体育运动强盛而积极健身,增强体质。我选用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故事、“东亚病夫”的漫画、“许海峰”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奖牌榜位居世界第一、申奥的激动时刻等素材引导学生追溯我国奥运的历史,感受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会国家和人民为奥运做出了各种努力,我们的圆梦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执着,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我还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奥运的一些基本知识,用现场的健身大挑战体验健身的目的,为体育强盛而努力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奥运寻根、奥运历程、百年圆梦。
第二课时:奥运知识大比拼、全民健身我知道、我与全民健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参加奥运会和主办奥运会的基本情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物的意识及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奥运盛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理解奥运精神的内涵,感受运动健身的意义。教学重点
了解并感受中国主办奥运会这一盛事,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感受运动健身的意义。教学难点
感受国人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历经的艰辛,理解奥运精神的真正内涵。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北京奥运会的有关图片、视频资料;全民健身活动图片 学生准备:收集北京奥运会的相关资料和全民健身的信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19-P20页内容,话题为“百年奥运,中华圆梦”。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21-P22页内容,话题为“全民健身,人人参与”。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奥运寻根
1.(课件:播放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视频录像、运动员夺冠的场景图片,配乐:《我和你》)师:这首歌,这些镜头你们一定还记忆犹新。是啊,2008年8月8日是个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让全世界人们都为之震撼的日子,北京奥运会成功主办。你们可知道,为了这一天,中国人整整盼了一百年。这是为什么?
2.师:现代奥运会创办于1894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可是几十年过去后,却没有见到一个中国人的身影。1908年的《天津青年》杂志向国人提出了三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能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什么时候能得到一枚金牌?什么时候能举办奥运会?这三个沉甸甸的问号没人能够回答。你们能回答吗?
3.师:请你阅读教材P19,你有什么了解?(教师补充中国短跑第一人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资料和漫画《东亚病夫》。
4.师:了解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
5.小结:贫穷落后,国弱人衰,奥运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在追寻的梦!(板书:寻梦)
活动二奥运历程
1.师:奥运历程你说我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奥运离我们不再遥远。说说你了解到的我国参加奥运会的情况。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资料。
3.师引导关注以下内容,并引起学生思考
(1)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夺得了第一枚金牌,从此打破了中国在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课件:许海峰夺冠画面,国歌响起)
师:这一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终于飘荡在了奥运会的会场上。这一刻,你想对许海峰说什么?
(2)出示中国参加历届奥运会的奖牌榜(课件出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小结:祖国的繁荣,国运昌盛,我们的奥运健儿不断刷新着历史记录,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我们在不停地追逐。(板书:追梦)
活动三百年圆梦 1.师:让我们再次回到2001年7月13日22时那庄严神圣的一刻吧。(课件:播放录像《北京,我们赢了》)当萨马兰奇走向主席台的那一刻,全世界都屏息凝神。„„世界选择了中国,奥运选择了北京。为了五环旗下的梦想,我们苦苦等待了一个漫长的世纪,在这一刻,北京赢了!全中国人的热情像火山般爆发,人们流着泪唱啊,跳啊,尽情释放心中的激情。1908到2008,百年奥运,中华圆梦!(揭示课题)从萨马兰奇向全世界宣布的那一刻,我们的政府和人民都在为奥运努力着,你们知道大家都为奥运做了些什么?
2.教师补充:我国对奥运的总投入达到了2800亿元人民币。出示“水立方” “鸟巢”的图片,师补充:国家游泳中心又被称为“水立方”,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北京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修建的主游泳馆。它的设计方案,是经全球设计竞赛产生的“水的立方”方案。“水立方”位于奥林匹克公园B区西侧,和国家体育场‘鸟巢’隔马路遥相呼应,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外围形似水泡的ETFE膜,能为场馆内带来更多的自然光,他的内部是一个多层楼建筑,对称排列的大看台视野开阔,馆内乳白色的建筑与碧蓝的水池相映成趣。;国家体育场“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鸟巢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碗状座席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上下层之间错落有致,无论观众坐在哪个位置都能清晰地收听到广播。“鸟巢”的观众席里,还为残障人士设置了200多个轮椅座席。这些轮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证残障人士和普通观众有一样的视野。赛时,场内还将提供供助听器并设置无线广播系统,为有听力和视力障碍的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师: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中国人民的承诺,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让我们再一起来听听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奥运会闭幕式上是怎么说的吧。(课件:视频。)
3.师:从“东亚病夫”到2008体育强国,我们经历了100年艰难历程,你想说些什么?
4.小结:百年中国,中华儿女由东亚病夫,走向世界运动的最高舞台,走向光荣与辉煌,这都是因为中华儿女心中有梦想和追梦路上的顽强与执着。百年之后我们终于圆梦。(板书:圆梦)让我们再次唱响那支歌,重温精彩瞬间吧。(课件:播放歌曲《我和你》、奥运会的图片。)板书设计
百年奥运 中华圆梦 寻梦――追梦――圆梦
第二课时
活动一奥运知识大比拼
1.(课件:播放北京奥运会运动员夺冠的场景图片,配乐:《我和你》)师:同学们,北京奥运会上我中国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跻身世界第一。你知道我们中国代表团夺得了多少枚金牌吗?(金牌51枚,银牌21,铜牌28。)奥运会虽然结束了,可是关于奥运会的许许多多我们都印象深刻。下面我们来个奥运知识大比拼,看看大家关于奥运知多少。
2.学生先分组准备,然后师宣布竞赛规则进行小组比赛。(相关知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在何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是谁?奥林匹克会旗图案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什么?有什么含义?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为什么选福娃做吉祥物?北京奥运火炬图案是什么?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哪一天?北京奥运会奖牌有什么特点?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历经了哪些国家?北京奥运主题曲是什么?能唱一唱吗?奥林匹克格言是什么?奥林匹克的口号是什么?最感动你的奥运故事是什么?„„)
3.师:奥运会是无数运动员成就梦想,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谁都想拿金牌。可是参加比赛得奖的总是少数人。(出示奥林匹克口号: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小组交流)
4.(课件:视频播放“牙买加运动员奥蒂的故事”)师:听了奥蒂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5.全班交流并阅读教材22页“小资料”。
6.小结:倡导和平,反对战争是奥运会的宗旨。在奥运会上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正如顾拜旦所说的一样“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类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更落落大方。”(板书:重在参与)
活动二全民健身我知道
1.师: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盛会,更是万民参与、展示自我的盛会。在我中华大地上也出现了万民参与奥运的热烈情景。大家从资料的收集中了解了哪些情况?(课件:播放画面“北京万民健身活动;无锡万人健步走活动;武汉万人长跑活动„„”)
2.师: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齐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了增强人民体质,国家体育总局在1995年开始开展全民健身周活动,这一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同学们,今年的全民健身周活动也即将开始啦,请你谈谈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看法。
3.小结:全民健身,人人参与,让每一个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出示课题)
活动三
我与全民健身 1.师:大家平时也一定喜欢健身,你和家人参加过哪些健身活动?说说自己参加的体会。
2.师:我们来个健身大挑战吧!组织学生开展跳绳、踢键子活动,分小队开展比赛。
3.师:除了这些活动,其实还有许多健身活动。(课件:出示学校大课间、运动会上全员健身的照片。)师:刚才的比赛很激烈,我觉得不管胜败,你们都积极参加了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体质。(板书:积极健身,增强体质)
4.小结:最后我送同学们一首健身歌,让我们在健康歌的伴随下,积极锻炼起来吧。(歌曲:健康歌)板书设计
全民健身
人人参与
重在参与 积极健身 增强体质
第四篇:六下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执笔:丁淑莲 讨论人:王玉荣 张明梅 侯建华 马晶
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本单元围绕“人生感悟”选编的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更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的姿态和“性格”,各有长短,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回顾·拓展”包括“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三个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元总体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读书和搜集资料,从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单元教学重点: 高年级的“读”重点是默读,是有一定速度的,要继续训练生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默读。朗读要讲究层次和实效。不是所有的文章、所有的段落都适合朗读,选取值得积累和体验的段落朗读。“讲”主要是方法的引导和渗透,要讲得法,要导在关键处,疑难处。
单元教学难点:要设计好关键性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思维训练,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空间。1 单元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对人生的哲理缺乏实际的生活体验,教学本组教材时,既要引导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涵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为在“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中的学习、交流做好准备。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单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使本组课文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单元教学时间: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课时。
1、教学时数:两课时
文言文两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情感目标: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准备: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教学过程:
一、引读“单元导语”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
2、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二、导入,读懂题目1.浅析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我们今天学习本册书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之一《学弈》。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文言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一直使用的书面语言。我们现在所学习的课文,所写的作文都是白话文。白话文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贴近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而文言文是古代的文章,它的写法与古代劳动人民的口头语言有很大差异。所以,文言文与白话文有很大差别。比如这个字“之”字,你能用他组成什么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这个“之”字是什么意思呢?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文中常用的一个字。现在用它一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文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文里,“之”字行后一共出现了六次,大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大家一会儿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心区分、理解。好了,现在大家打开课文,读一下课题。
3.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翻看书上的注释。看看这个“弈”字是什么意思? “学弈”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学习下什么棋?你怎么知道的?这则文言文的作者是谁?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2.指名读,简单评价。
3.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学生自由读。)
4.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 3 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明白吗?(1)老师范读。语速较慢,生边听边记。(下面是教师示范拖音的读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提示生可在课文中标记。(2)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生练读。)
3.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弈(师示范: ”秋,通国这„„善弈者也。)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师领读,生跟读。)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 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 “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
2.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生齐读: ” “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中那个“者”字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作者”?“读者”呢?“胜利者”呢?“善弈者”呢?“善”是什么意思?
3. 第二个问题:课文里的人让弈秋干什么?“使弈秋诲二人弈”中的“使”是什么意思?“诲”是什么意思?
4.第三个问题比较难答,他这两个学生表现怎么样?一个一个说。我这里有几个字不明白,想请教你们,能帮帮我吗?“一人虽听之”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一人虽听之”可以怎么解释?第二个字,“惟弈秋之为听”中的“之”字是什么意思?那么“惟弈秋之为听”怎么讲?再看“思援弓缴而射之”中的“之”又是指什么?
5.第四个问题:这两个学生学习的表现不一样,那他们学习的结果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又有两个“之”字,它们都指的是什么?
6.最后一个问题:造成他们学习结果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分析的?先把有关的原句读出来。大家一起读,“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我看你们的想法一致不一致。非然也。”谁能直接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
五、领悟道理,练习背诵
1.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读书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诵课文。(1)引导学生提出背诵方法的建议,如,边读边理解边背诵,熟读成诵,同桌合作互相提醒着背诵。
(2)自由练习背诵,最后集体背诵。作业:1 背诵课文 小册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
2.应该怎样读这篇课文?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文言文是没有标点,没有分段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文言短文都是由我们的一些专家学者为了让我们更方便的理解,添加了标点,进行了分段,但这还不够。现在,大家看到了小黑板上的这篇课文的抄写版,请一位同学来划分一下停顿,在每个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一个“/”。(示范:《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大如车盖,”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绝也。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3.指名读。
4.总结: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学们都表示已经基本读懂了课文。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能说说这个故事吗先看第一段。
3.你能说说这个“游”是什么意思吗 那你说说,是怎么弄明白的 4.谁能把二、三、四段连起来说说 5.什么叫日初出,日初就是日始出这个意思吗?“日中时”是什么意思?“盂”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不懂,什么叫车盖,“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为”怎样读?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沧沧凉凉?我都不懂,请同学们来做我的老师,好吗?“探汤” 是什么意思
6.两个小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孰”是什么意思?“为”怎样读?是什么意思?“汝”是什么意思?“知”是什么意思?书中说,“知,通‘智’”这是什么意思?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四、深化感悟,明确寓意。1.这两个小孩的争论有道理吗?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有这样的变化吗?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五、作业:抄写本课生字,完成本课练习册。板书设计:匆匆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2、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情感目标: 3 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有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重点:读重点语句,体会表达效果,并体会修辞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准备:
1、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激疑引入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匆匆》(板书:
2、勿勿)
2、有什么问题吗?老师的板书写错了,错在哪?
3、请学生上台更正。老师在板书位置上重新更正。一点之差,有点读什么?组一个词。是什么意思?无点读什么?组一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们的课文以“匆匆”为题是什么意思?
4、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老师也收集了他的一些资料,我们来看: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2、这篇课文只有两个生字,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我一起写这两个字。(师范写,生书空)
3、(展示小黑板)形近字组词:挪()那()哪()蒸()丞()拯()
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5、分组读课文。
6、练习把课文读熟。
7、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请同学回答: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8、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请同学回答: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为时间的流逝而悲伤。)从哪里感受到作者的悲伤?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头涔涔”和“泪潸潸”分别是什么意思?
9、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请同学回答: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时间流逝是怎样的匆匆呢?)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10、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请同学回答: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面对时间的流逝,作者能做些什么呢?)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11、齐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三、读第一自然段,自主感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朗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感悟深的词语和句子,在能读懂的语句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2、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3、就同学们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重点交流: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它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问题其实是 一个问题。②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难道不是反问吗?为什么是设问?(指名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体会作者表达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情感目标: 体会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点: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效果,并体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整体理解 一种无奈,一声叹息,时光老人总是来去匆匆,朱自清已在课文中写到: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板书:一去不复返)
思考: 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用书本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知道自己的时间流逝,他感到悲伤,为了表达这种情绪,作者怎么写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师生重点品味以下句子:(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回答问题:谁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年龄是多大?从哪里知道的?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比作(),把()比喻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指导朗读: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走了,作者有着无限感慨之情。让我们读出这种感慨和留恋。把重点的词读慢一点,重一点。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匆匆流逝,但日子是怎样流逝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2、女生读第三自然段。
3、指名回答: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呢?
4、这一段中那些句子是你认为含义深刻或者是你特别喜欢的?你读了它们有什么感受呢?重点感受:①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②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 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哪些词看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怎么想?又怎么做呢?我们来学习第四自然段。
2、男生读第四自然段。
3、指名回答:作者怎样做的?什么是徘徊?
4、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轻烟?把什么比作薄雾?
五、齐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是与第一自然段首位照应,想突出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六、学习运用,仿写
1、看到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三题。题目第一问是“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这一问的答案是第几自然段?
2、找到相关的句子,仿写几句话。
3、展示、交流、评价。
七、读书体会,感悟写法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笔下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也体会到作者感觉时间流逝而自己没有作为的伤心,还有作者想珍惜时间的情感。那作者为什么表达得如此细腻呢?(体会作者排比、比喻、拟人等写法的精妙)
2.有感情朗读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八、拓宽学习,加深感受1.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九、作业:抄写本课生字,完成本课练习册桃花心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重点从“从从容容”一词,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种树人,并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淡黄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师: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
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台湾高雄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作业:熟读课文
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2、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学习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重点从“从从容容”一词,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种树人,并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难点】
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请同学们回忆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为此,作者感到莫名其妙,就去问种树人,种树人是怎样回答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趣品文章
师:种树人的话都明白了吗?
师:现在找一个同学做本文的作者了,你们就是种树人,我可是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能给我以满意的答复吗?回答我的问题可不许看书,老师建议你们再读一读种树人的话,最好能记住。生读种树人的话。师: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了,后悔吧?
生:不后悔。我之所以不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要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自己会找水源的,才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的,枯萎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师: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
生:没问题,你问吧!
师:嗬!口气不小啊!
师:我问你,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么样?
生: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师:噢,我明白了,开始我还以为你很懒呢,原来不是啊!
三、问题讨论
师:那么,你认为种树人的种树方法是否非常合理呢?请大家小组讨论。
四、联系生活实际,领悟其蕴含的道理
师:种树人讲的是种树的道理,我很受启发,联想到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我”悟出的道理,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的理解。
生:要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
生: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能什么事都依靠爸爸妈妈。生:自己要主动地学习,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教。
生:要学会自己学习,不需要 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自己能主动地学习。师:理解得好!老师读了种树人的话也颇受启发。今天,你们就表现得非常好。建议大家为自己良好的表现而鼓掌。
生: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枯萎了,这是因为桃花心木自己学会了在土里找水源。
师:理解得真好!你们真是一群爱思考,懂情感的桃花心木苗啊!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师:假如你就是这“桃花心木”中的一棵,把你想对育苗人说的话写下来
师:齐读这段饱含哲理又充满激情的文字。
师: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师:这句话多么具有哲理,生活中的哪些事例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可以从正反两面说。)所以我们要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的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得话是正确的。同时文章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了一个做人的道理。)
六、教师小结。
师: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早日成为真正的人才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成材
不确定
独立自主
人
成人
(借物喻人)
4* 顶碗少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定完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感受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刻画人物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方法:引导概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 13 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四)、感情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1.在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少年两次失误后的心理活动。
2.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少年神情、动作的句子,感受少年的心理活动。
3.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
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⑴“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⑵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⑶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⑷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五、布置作业:再顶碗少年成功的背后是怎样的呢?想象一下顶碗少年的训练写下来。
六、板书:
顶碗少年
失败-----努力-----失败-----努力-----成功 手指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
的。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丰子恺先生的相关资料。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
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板书填空题,让学生寻找出答案。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指出每根手指的长处和短处:(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秀丽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5、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板书设计 :
手指
大拇指:不美,最肯吃苦
食指: 不窈窕,工作复杂 根根团结有力量 中指: 养尊处优,工作略为扶衬 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能力薄弱
《口语交际·习作一》
课时安排:3课时
学习目标 :1.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能抓住重点,内容要真实,叙事要具体,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要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尊重对方,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2.根据习作提示,从三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围绕所选内容的写作要点分段表达,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实。
课前准备:和家人交流自己曾经第一次做过的事情,注意把事情经过叙述清楚,最好能谈谈自己的想法或得到的启示。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是不是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不同的第一次常常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成功,有失败;有欢笑,有泪水;有满足,也有遗憾……但无论怎样,都是令我们难忘的第一次。你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哪些最令你难忘呢?就请你把它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二、充分准备
想:1.回忆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第一次”,想想事情的经过。2.想想这件事发生时的真实感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说:1.练习把事情的经过说得完整有条理。2.练习把自己的感受、感悟说得简单、精炼。3.练习有感情地叙述“难忘的第一次”
三、小组演练
1.在小组中练习叙述“难忘的第一次”,请小组同学就表达内容、语言、语气、表情等方面提出意见,叙述者要和提意见的同学有交流。
2.吸纳同学们的意见,重新组织说话内容和语言。
四、班内交流
1.每组抽签确定一名讲述者轮流到前面讲述。
2.全班同学参与评价内容、情感、表达,纠正语病,也可以向发言的同学提出问题。
3.讲述者要及时、得体地应对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提问。
五、总结点拨
1.小组讨论:要把“难忘的第一次”说好,该注意些什么。
2.教师点拨性小结(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肯定好的见解,补充没提到的方面,提出建议。)
3.学生结合本次交流所得重新组合发言内容,练习表述清楚。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本次习作要求,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选定的内容及选定的理由。
3、大家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在交流中自然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二、习作指导
1.回想我们学过的、读过的含义深刻的文章,作者是怎样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的。(可翻阅手头资料)
2.同桌交流:准备用哪种表达方法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3.指名简要谈谈自己的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教师和同学着情评议,让其他同学得到借鉴。(习作指导自然化)
三、自主成文
学生书写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四、习作欣赏
1.自主到前面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试着说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大家参与评议。
2.教师推荐巡回检查时发现的精彩语段,学生自由发表看法。3.学生自愿组合,互相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
五、习作修改
1.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
2.回忆常规修改内容,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在草稿上完成习作修改,要注意到错别字、不合适的标点、不通顺的语句等。
3.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回顾·拓展一》
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 :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3.阅读成语故事书。教学过程 :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第五篇:六下第一单元教案
长江之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涵,培养预感。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反复吟诵。
2、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
1、《长江之歌》的音乐磁带。
2、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3、课文录音及投影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朗读,反复吟诵。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长江吗?长江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江上船只往来,一片繁忙,极目远眺,令人神清气爽,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激情和豪迈。《长江之歌》将把你带到大江边,让你感受到她的雄浑气魄,得到心灵的震撼。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出示“歌“的解释:A、唱歌。B、用唱歌、朗诵等形式来颂扬。(选择后解释题目的意思)
(3)介绍并听歌曲: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是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好,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范读课文
1、听完后学生评议,明确标准:(1)正确、流利、有感情。(2)鼓励大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
三、初读课文
1、自读生字、生词、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生字:哺bǔ 涤dí 埃āi 灌ɡuàn 溉ɡài
(2)词语:灌溉 哺育 尘埃 荡涤 气概 春潮
(3)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
(4)课文,指名读并评议。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轻读,找出中心句,用“——“标出,并圈出关键词。(赞美、依恋)
2、、讨论交流: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指导朗读中心句。
4、质疑:
(1)如果诗歌仅有这么一句话,你觉得如何?
(2)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来赞颂长江,那么诗人谈了长江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回去后翻阅有关长江的资料,下节课交流。
五、识记字型,指导书写。
1、乳:左右基本等宽。灌、溉:写得要紧凑。
2、学生练字,老师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诗的情感主线,找出相关语句,领悟内涵,培养预感。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写本课词语。
2、判断:
(1)“涤”就是洗。()
(2)乳“的部首是“”()
(3)“尘埃”的拼音是“chénɡāi”()
(4)“哺”的声母是“L”()
3、指名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的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2、细读第一段。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名朗读。
(3)出示: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思考:①“你”指谁?为什么用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显得亲切)
②发源地、入海口分别是哪儿?(发源于唐古拉山,入海口是东海)
③哪些词语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4)指导朗读:你觉得该如何把这段读好?(指名学生练习后范读)
(5)小结:长江如同黄河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3、细读第二段
(1)听第二段的录音,你会围绕中心句提问吗?(在这一段中,哪些词句体现了长江“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2)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理由)
(3)小结:长江养育了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今天,长江依然以它博大的胸怀与祖国一齐走向未来。
三、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赞美长江、热爱祖国)
2、播放《长江之歌》,学生学唱。
四、了解诗的特点:
1、压韵、整齐、精练。
2、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
五、课堂作业:
阅读训练《长江之歌》课内部分。练习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和阅读训练。
★板书:
1、长江之歌、春潮、惊涛、甘甜的乳汁、健美的臂膀
巨浪、涛声、灌溉、推动
无穷的的源泉、母亲的情怀(赞美、依恋)教学反思:
三亚落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词语小黑板、挂图、幻灯、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日出的美景,我们许多同学都欣赏过,但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日落的情景呢?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播放课文录音。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美妙绝伦 风情 挺拔俊秀 软软地 活泼
毫无倦态 依旧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硕大无朋 光芒 悄然无声 边缘
缘故
水波不惊 顽皮 玫瑰
涨溢
灯盏
①、朗读词语
②、交流词语意思: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硕大无朋:大得无与伦比。朋,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本课指程
度不同的红色。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你以为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第一部分(1)点名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5)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四、作业
1、习字册描红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佳句。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方,有一座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三亚,那里的日落景象富有诗意,美妙绝伦。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三亚欣赏美丽的落日。
2、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三亚地处热带,所以它有着许多独特的热带风光。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欣赏欣赏三亚的热带风光,把你认为最美的热带风光介绍给同学。
2、交流:
海与天——蓝极了
椰树——挺拔俊秀
海鸥 ——洁白
沙滩——细腻松软
3、小结:的确,三亚就像同学们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你们看,那里的天和海蓝极了。(引读: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挺拔俊秀的椰子树„„沙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4、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五自然段
1、三亚的热带风光美,三亚的落日更美,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呢?轻声读第三——五自然段
2、日落的过程是有几幅画面组成的?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找一找,按时间顺序简要地说一说。
板书:
像孩童
像灯笼
像跳水员
3、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把他找出来读一读。
4、学生选读交流
帮助理解第三幅:
(1)、你从哪里看出太阳很活跃?
(2)、这时候的太阳和第一幅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在太阳的映照下,海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4)、太阳是怎样落水的?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自然段
6、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们不得不由衷地发出赞叹——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练习说话,总结全文
1、三亚落日的确很美,你们想不想来赞美它呢?请自选一幅,用“三亚落日,你()”的格式说一段话。
2、小结:大自然懂得景象变化万千,只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一定也会发现更多的美。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练习背诵课文,总结课文,完成练习。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1、你最喜欢哪些描写落日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
2、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二、指导背诵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2、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画面。
4、轻声练习背诵全文,指名背诵。
三、迁移练习
以“三亚落日”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从太阳、海水两方面描绘,也可以选择日落时的一个画面描绘。
四、作业
1、摘录课文中描写落日的你喜欢的语句。
2、组词
软()
浅()
敛()
玫()
次()
溅()
剑()
枚
()
丹()
硕()
悄()
张()
彤()
领()
消()
涨()
3、多音字组词
悄 qiao()
qiao()
附板书:
2、三亚落日
像孩童
真有诗意 像灯笼
像跳水员
教学反思:
3、烟台的海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3)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
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烟台)
揭题。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独特景观深褐色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巨浪拍岸蔚为壮观壮丽嬉笑害羞崇山峻岭过滤宛如如痴如醉呢喃细语体验湛蓝凝重轻盈浪漫忙碌
(2)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 齐读
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四、写字指导
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第一 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特”
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分层。(海,人)
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的?读第二层。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6 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分层朗读、理解、体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背诵。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的两个自然段学生自学(读、说、背)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
(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
四、布置作业朗读课文。
背诵第1—4自然段。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
在冬、春、夏三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特点?能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2-4自然段。
二、继续学习第二段
自渎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特点。
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三、细读第三段: 1 齐读第6自然段。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四、总结全文:
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五、作业:
课后向爸爸、妈妈等说说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样子,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那里的壮观、美丽、蓬勃、充实。写一个片段,介绍一处迷人的风景。
六、课堂作业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第三题
完成《语文综合学习与评价》 第二题
板书设计:
3、烟台的海
教学反思: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碌 ————————-————————— “画”“背景”“舞台”〈————〉“活剧”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可以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 “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
⑴ 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 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五、指导书写生字
六、作业: ⒈ 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 12
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 13
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靠洞右边)(孔隙流出)(缓缓、源头)
教学反思:
习作一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教学准备:
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爸爸逗我玩》。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继续写作文。
二、学生修改文稿。
三、指名2—3人读文稿,师生共评。
四、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五、认真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
5、学写毛笔字。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⑵师小结。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三、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