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31)

时间:2019-05-15 07:2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3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31)》。

第一篇:小学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3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练习7

总课时数:78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2.诵读与积累,提高阅读量,激发学生多渠道学习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阅读经验,陶冶学生的情操。

3.写好钢笔字。

4.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5.学写毛笔字。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 2.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2013年1月9日

语文与生活

一、学习第一部分。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

3.齐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

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呢 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得到的收获。3.齐读四由名言。4.抄写四则名言。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诵读与积累

1.审题。

2.自读《今古贤文》,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3.交流对《今古贤文》的理解。4.练习诵读,准备表演。

5、配乐表演。

四、作业。

课外记熟四则名言,找来鲁迅的名著读读。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74)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题,第63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认识求未知加数的算式,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学习求未知加数的算式,让学生积累把一个数凑成10的经验,为将来学习进位加法作准备。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用具:礼盒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智慧爷爷奖给我们一个智慧礼盒,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边讲述边打开礼盒,指名看看,并说给大家听,里面装了8个大苹果,还空着2格。

二、观察探索,积极思考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你们能从图上发现什么吗?可以怎样提出问题?

谈话:刚才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板书:8+()=10

谈话:这个()里为什么没有数?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里的数填上。(板书:求未知加数)

2、动手摆学具,独立思考,发现()里可以填2。

3、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里应填2?

小组讨论。然后向大家汇报讨论情况。

(1)因为10可以分成8和2,所以8+(2)=10

(2)8和2合成10。所以8+(2)=10

(3)10-8=2所以()里填2。

教师评价

三、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看书上的题目。明确要求:先画够10个圆形,再填。

学生独立画图填空。

2、做“想想做做”第2题,信鸽送信

谈话;信鸽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飞翔,不知不觉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想请同学们慧眼解决。在书上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挂图出示:“小兔拔萝卜“题目,让学生独立在方框里填数,指名报数,然后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大家学得开心吗?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布置作业: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35)

第三课时

一、教师讲解“赶、题”两个汉字的书写特点

“赶”、“题”为左下半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部分“干”、“页”,要稍稍往右一些,以求重心的平衡。“干”、“页”本身要写得紧凑一些。

二、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

1、认真观察笔画特点,注意动笔姿势。

2、学生习字。

三、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教师先讲清写字和描红的要求,再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最后描红。

四、教师巡回指导

五、师生交流、评价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范文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城的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对联的常识。

3、引导学生理解对联的格式,自己练习习作对联。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的了解;

2、说明问的顺序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经实地考察已证实,横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各个时期的长城长度达五万多公里以上。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师生交流,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纠正易错读音。

2、生自读,师领读。

3、以小组为单位,生再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4、课文分析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附:名胜古迹对联)

福建厦门郑成功祠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出境,自壁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福建晋江县草庵 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 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

晋江五里桥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六、作业:背诵课文。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索桥的故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学习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课前预习资料,趣味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小组自学,初读课文,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设置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教师精讲释疑: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四、交流感受、自我提升: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五、课文拓展。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同桌交流,感悟自己的理解。

2、摘抄自己喜欢的字词和段落,并互相交流。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索桥的故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含义。

2、通过小组合作,了解课文的内容,体验历史的遗迹。

3、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感受祖国的历史悠久。学习重难点: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2、深切感受人类的创造精神。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交流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三、课堂巩固,拓展提升: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四、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五、教师精讲释疑。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我站在铁索桥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遗迹》《我站在索桥上》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点生字词语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小组合作,交流诗歌。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

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三、展示交流,自我提升。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2、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

四、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1、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

2、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我站在铁索桥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遗迹》《我站在索桥上》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点生字词语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课前复习,交流预习结果。

1、“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二、教师精讲释疑,深入学习诗歌。

1、小组合作品味第2节诗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

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2、自己领略第三节诗歌的意境。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3、以读促讲,理解诗歌。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白鹤梁的沉浮》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一单元《白鹤梁的沉浮》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

2、小组合作,自学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3、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重难点:

1、学习并识记本文的生字新词,并理解其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合作交流,教师指导自学:

1、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2、提出问题: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4)、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四、交流展示,精讲释疑。

1、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结果,教师随即点拨。

2、学生学会互相质疑,提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五、积累知识,拓展升华: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 → 探寻、发现 → 保护、繁殖

《秦始皇兵马俑》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遗迹》《秦始皇兵马俑》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绳子,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2、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3、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学习重点难点: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2、继续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小组合作学习课文,提出要求及问题: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新词;

3、思考问题: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4、课文一开头就介绍了什么?

5、这一段有外到内分别写了什么?(镏金大字、大厅)为什么说大厅极为壮观。

6、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三、展示交流结果:

1、(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2、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

兵马俑博物馆是陈列1974年从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坑中发掘的兵马俑的地方。

3、让学生试着概括段意后,再对照课后的段意,让学生明白课后的段意概括的即简洁又确切。

四、课堂练习。

1、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的军阵的。(用“总分总”的段式,指导学生进行复述。)

2、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

3、结合讲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段意。(兵马俑军阵威武雄壮)

五、课后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后的讲评。

2、做作业本上第4题。

①指名读。

②比较句子,写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3、指导造句

①“也许”是什么意思?

②造句举例: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想法也许是对的。

③试着造句,讲评。

④“似乎”是什么意思?

⑤造句举例:前段时间,爷爷病了。经过医生的诊治。爷爷的病似乎好起来了。

⑥试着照句,讲评。

《秦始皇兵马俑》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遗迹》《秦始皇兵马俑》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绳子,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准确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的顺序 学习重点难点:

1、按由外到内的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厅的壮观。

2、继续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

一、复习生字和新词。

1、请同学互相检查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课后巩固情况。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完成填空,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神态的?

①这些兵马俑神态。有的兵俑,,这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有的兵俑,,这是刚入伍的。

②一匹匹战马,,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2、引读理解。

这一段作者先总写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分别写老战士的外貌是(留着胡子),神态是(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写新战士的外貌(束着头发),神态是(一脸稚气);战马的外貌是(膘肥体壮),神态是(竖耳瞪眼)。

①句中“也许”可换成什么词?(或许可能)在句子中表示推测和估计的意思。

②句中“似乎”可换成什么词?(好像)在句子中表示推测,不肯定的意思。

3、齐读第4自然段。

4、概括第4自然段的段意。

5、小结:作者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词语描写了兵马俑的外貌、神态,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回到远古时代,目睹士兵和战马的风姿,同时由衷地赞叹起塑造兵马俑的古代艺术家那高超的技艺。

6、用归并法概括第2段段意。

三、学生自学第3部分。

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沉睡”是什么意思?“沉睡了两千多年”是指什么?

②“重大发现”已经说明了这个发现的意义之大,前面再加上“最为”两字说明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1、指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评。

2、同桌互说课文主要内容。

3、做作业本上的第5题。

4、讲评作业,揭示归纳的方法。

板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军 阵(威武雄壮)老战士 神 态 虎视眈眈 小战士 稚气

战 马(栩栩如生 膘肥体壮)

《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活动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方式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

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2.商讨调查计划。3.调查,整理资料。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教学反思:

《可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方志敏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方志敏的照片:这就是革命烈士方志敏

板书:方志敏

2、方志敏是谁?你们知道吗?(方志敏生平简介)

听了方志敏的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今天,我们学习方志敏的被捕时的故事,就是由方志敏作品《可爱的中国》出示课 题:“可爱的中国”学生读课题(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紧扣课题,寻找句子

“课题中,有可爱这个词语,首先,让我们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中国可爱的句子。”(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书上的有关句子。)

交流:(学生应该找到这3段话不按照顺序)

句子1:朋友!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的可爱呢?学生交流读)

句子2: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谁能读好它?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可爱的呢?教师小结读)

句子3: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起读好这段话。)

三、自读感悟,圈画句子

“刚才,大家用心读了课文,找了描写中国可爱的句子。这些文字,都是70年前方志敏在监狱中写的。那么,7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有关句子)

四、介绍图片,了解背景

遵循“文字——画面——文字”原则,老师向大家介绍70年前中国的情况。

(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句子,再播放录象,老师介绍图片,再让学生交流)

五、精读感悟,组织交流

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70年前中国的情况,也就是书中写到的中国(板书:目前)的情况。

(不按照顺序)

段落1:第2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

(4个“难道?”变颜色,你从4个难道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母亲似乎在骂什么?读学生交流)

(你还从哪里看出当时的情况?具体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

段落2:第3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

(1、让我们来看这一句。齐读。交流(抓“刻不容缓”)听聂耳在国歌中写到的播放国歌部分

2、听到雄壮激昂的国歌,你会怎样去读好下面的话呢?

3、如果你是当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做?学生交流抓住两个“惟一”)

段落3:第4小节开头: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只要读读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完成板书:(屈辱„„)(白色)

六、感悟将来,激情朗读

70年前的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尽管方志敏在监狱中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对中国的(板书:将来)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你们找到了那一大段话了吗?能用齐声朗读读给老师听吗?(学生齐读)

1、谁来谈谈读了以后的初步感受?

2、欢歌、笑脸、富裕、康健、智慧、友爱、生之快乐、明媚的花园”变颜色,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学生交流)

3、“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凄凉的荒地”变颜色,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4、8个“代替了”变颜色,当一切美好的事物代替了丑陋的事物,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学生交流)

5、(引读)“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而生育我们的母亲——读)

相机完成板书:(欢歌„„)(红色)

七、感悟自信,照应开头

方志敏说这段话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出示最后一节,从“自信”这个词语你看出什么?(学生交流)是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方志敏对祖**亲爱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读读第一小节。老师小结。(板书:深沉、执着)再读课题。

八、激情总结,写话训练。

1、播放阅兵式和儿童成长录象

2、请学生介绍近几年中国的成就

3、写话训练

4、学生交流

5、老师归纳

九、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1、把完整的《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去读一读。

2、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

3、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

4、为方志敏画一幅画像。板书设计:

目前

屈辱„„

可爱的中国

深沉

执着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 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 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2 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 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认生字)

2、解决字词、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3、作家简介: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三、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 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4、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5、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6、总结

教学反思:

《吾腰千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三、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教学反思:

《爷爷的毡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教学反思: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重语言积累,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4、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地7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练笔

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板书设计

两个故事

小草顽强生命力

号召大众起来反抗 教学反思: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教学反思: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所赞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朗费罗,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释题:“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扬”的意思。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情基调。(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和感染。)

3、示范朗读诗歌。

4、生自读诗歌。

5、理解内容: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情感。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

(2)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将”,要战斗,要勇往直前。

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

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

第四节: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志。

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动号召”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

全诗以第一人称发号召,议论、抒情,读起来亲切,给人以鼓舞。

(3)理解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历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

6、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重点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

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

B、伟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己一生变得高尚。

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别人搁浅,绝望。

7.学习本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8.小结

9.作业: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生命奏鸣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学习重难点:

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板题,交流预习情况。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

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

(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五、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教学反思: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欲:想得到的 亦:也子 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译作“同时得到”。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七,处理课后习题。八,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熊掌 ——舍鱼

﹜ 舍生取义 生

——舍生

教学反思:

第五篇: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依据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学案与教案有什么区别?

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教案:主要从教师自身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怎样传授的角度来考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教案是教师独有,不给学生使用的。

3、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有什么意义?

明确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能做到课内明确任务,课后复习有方向,提高自主学习效率。教学的重点、难点又是启发学生思维探究的最佳切入点。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启示(如观察、对比、推理、归纳、讨论等)。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习能力。

4、开展学案导学的主要过程是:

1)出示学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首先要把文本或多媒体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那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2)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

3)精讲释疑,当堂训练。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当堂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校正,做出讲评。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如何引导学生使用学案?

1)拿到学案后根据其导学题目认真进行预习。所有同学必须要解决学案中基础部分,然后可以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老师提高。在完成学案时做到:自觉、主动、独立。

2)课堂学习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

3)每隔一段时间后将各科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6、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师的导?

1)指导学生的自学。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2)指导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3)引导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4)引导学生的小结。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5)辅导个别学生。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7、导学案使用过程中的几个具体问题:

1)凡是有导学案的课节,教师一般要提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并可布置学生预习。

2)教师不仅要使用导学案,更要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导学案,可以变化其中的某些环节,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易于操作,不可一味地照搬照用。

3)导学案上的自我检测题,教师要及时批改。4)指导学生整理和保存好学案。小提示:

1、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

2、导学案问题的来源。(预设性问题与生成性问题)

1)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2)用日常检测中发现的知识缺陷与漏洞;

3)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4)教师自己最想讲的知识;

5)课堂互动中生成的问题。

3、课前预习

(1).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习惯,少部分学生能够预习但没有习得方法,不能突出学科的特点。这样学习起来,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想学什么,只是被动的接受和等待。导学案的预习能够给学生明确的指导,使学生能抓住语文学习的关键点,自主地进行预习,在投入到课堂教学学习之前已经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时因为有了问题急于想求得伙伴或教师的帮助,急于想解决问题,所以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2).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此环节,教师要做好三点: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扫清阅读障碍的字词,要处理的准确扎实;强调中心问题。预习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白、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强化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强化解决,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弄准确,不留预习上的的死角,这也是堂堂清的具体体现。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导学案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周六备课

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4、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

6、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利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要充分预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自主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词人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著有《通志堂集》 【自学导航】

1.我能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给带点字注音

一水间()

数()重()山

照我还()

意万重()

洛()阳

榆()关

那畔()行

千帐()灯

风一更()

3.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4.解释诗句中带点字词的意思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整句诗的意思是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自己多读几遍这三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6.认真朗读三首古诗,把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抄写下来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再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古诗,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书上写一写,组织好语言在小组内说一说

2、《泊船瓜洲》诗人所在的瓜州与他的故乡南京是近还是远?为什么?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3、你喜欢《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你认为还可以用哪些词表示?把这些词放入诗句读读、想想,结合课后资料袋想象画面,体会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

4、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请你也来感受张籍这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自己练习朗读,把你的体会充分地展示出来

5、细细地品读《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练练测测】

1、读《泊船瓜洲》填空

作者当时船停泊在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诗中的“绿”字可以换成、、等字,但“绿”字更加传神,“绿”字让

我们

等描写春天的词语,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

3、王安石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找出来抄一抄

4、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5、默写《秋思》 【能力提升】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复恐” “临发”“又开封”变成“送家书” 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歌曲,在班级展示(选做)说勤奋

四年级______班学生姓名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我能牢固把握课文中的9个生字以及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我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

4、我能初步了解说理文的篇章结构。

二、自学引导

1、自学生字词语

(1)生字我把握。①生字我会读!()()()()()遍 枕 稍 末校 ②形近字我巧辨。编()稍()期()拙()遍()梢()基()础()

2、理解词语、句子

①重点词语我理解。(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境界 滚瓜烂熟 名列前茅 毫不气馁贡献 ②重点句子我理解。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灌溉出来的。

”的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的意思是:________

3、课文内容我理解

(1)司马光勤奋的故事我理解。(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知道司马光勤奋的?)

(2)童第周勤奋学习的故事我理解(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知道童第周通过勤奋并取得成功的?)(3)两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4、搜集资料

搜集司马光、童第周、华罗庚的补充材料和中外靠勤奋成才的人的故事以及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内汇报交流(1)我学会了什么?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的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班展示的内容(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质疑问题,分小组讨论。

3、重点探究

(1)怎样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文章开头摆出了观点,中间展示了论据,最后作总结,整篇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假如我们要写一篇母爱伟大的文章,你会怎样写呢?

四、拓展阅读

1、主题阅读

古代名人勤学的故事 悬梁刺骨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2、资料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在编纂的19年时间里,他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天天工作到深夜,身体十分衰弱。由于在史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他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闻名的史学家。童第周(1902—1979),中国现代实验胚胎学家。他出生于浙江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景贫困,17岁才进入校门,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到灾害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下载小学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3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六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3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 执笔: 审核 :审批: 学案编号: 授课人: 授课时间:姓名: 班级: 小组:课题:7 祖父的园子 课型: 新授课课时:1课时 【学......

    小学语文导学案

    小学语文导学案 “导学案导学”不应当定位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最大的价值或者说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文《凡卡》导学案

    凡卡 学习目标 (1)会写课文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饥饿、礼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3)通过感情朗......

    小学六年级12册语文课文《桃花心木》导学案

    桃花心木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

    六年级语文上册山雨导学案

    《山 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感受山......

    小学语文导学案案例

    附件1 小学语文导学案案例 课题 13、平平搭积木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4个字,认识新偏旁“ㄔ”;2、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导学案

    3.《古诗两首》教学案 宝城街道小学执笔人:王丽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

    语文导学案

    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电气技术系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语文 导学案 编号:2-3编制:张斐然审核:使用时间 《信客》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理解并识记文章中的生字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