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教案例71
家教成功案例
现如今很多家长在为如何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的问题上犯愁.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也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将来能成才,特别是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就更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我们到底要把孩子教育和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是关键的问题,我们家长首先要弄清楚,不然会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出现盲目性,且培养出的结果可能让大家大失所望。
有专家说过:中国的家庭教育缺少高素质的家长。这说明我们家长的育人水平还有待提高。教育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达到和学校教育高度的一致性,老师要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家长也要有良好的育人素养。家长的育人水平是可以通过教育读物自学的。在教育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家长与家长的经验交流等等来解决。
在此,我想通过我教育成功方面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如何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一个孩子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可以从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比如:他是否能及时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字迹是否工整,不需要家长陪同自觉的学习,爱惜书本和学习用品等等。
有时,我碰到一些与女儿同龄孩子的家长,会听到他们在抱怨自家的孩子每天的回家作业的量并不多,却要到很晚才能完成。这使我想起的我的女儿刚开始学习时也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于是,我想到一个方法,我先告诉她每门功课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完成,再在孩子每门功课的作业本上写上她做作业的时间和完成时间,然后与老师沟通好共同来监督和督促。时而久之,她改掉了磨蹭时间的坏习惯。
我还记得,女儿初上一年级时我常告知她:“一个学生是否爱学习只要看他的书包里是否整洁,书本是否完整,爱学习的学生也会爱惜书本,同时也会爱惜其它的学习用品”。至时至今,我的女儿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我感到很欣慰。
优良的学习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应该多与老师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二: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常言道:环境造就人。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每个家长应该做到的。良好的环境并非一定是建立在经济条件上的,很多的优学生也并非来自富裕的家庭。所谓的良好环境是指给孩子安静、和谐、文明的环境。
现如今的家庭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一些家庭的娱乐生活也丰富了起来,有些家长会经常在家中打打麻将和扑克牌。这种行为有很多家长都不以为然,其实你既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同时也给你的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榜样,要让孩子健康的成长,父母尤其应当注意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孩子做出示范。
三:和你的孩子做朋友
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哪家的孩子得了忧郁症,哪家的小孩离家出走、哪家的孩子自杀,看的让人触目惊心。我想原因应该有许多种,其中缺少沟通应该是主要原因。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学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平时休息时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和他们一起看小人书,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认同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和孩子一起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家长不要把他们当小孩,家里发生的小事也可以和孩子商量,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与大人是平等的,让孩子在心理上感觉和家长之间没有距离感。渐渐的,孩子什么话都愿意和你讲。
如果,家长都能做到这几点,我想每个孩子都不会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的。
四:不可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是教育道路上的致命错误,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在做人的基本原则上栽跟头,我们家长在注重孩子的学习时千万不可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杀人犯”马加爵是众所周知的十恶不赦之徒,他的故事可以作为我们家长的教育案例。我们要培养孩子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懂得去关爱别人的人就应从小抓起。
愿我们的家长能多花点精力在创建一流的家庭教育上,让幸福永远围绕在孩子身边,多些快乐少些烦恼。让孩子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
成功的家教案例
人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人逻辑思维占优势,有的人形象思维占优势;博闻强记,但不善于融会贯通,有的人虽然记忆力差,但能记住最重要的信息,并思考;
有的人智力过人,但意志薄弱,志趣低下;有的人是智力平平,但意志顽强,目标远大,百折不挠。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总有这样那样的优势或潜在的优势。
因此,作为父母,应客观而清醒的分析自己孩子的特点,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成功得喜悦。请看以下几则成功的家教案例:
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quot;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他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知子者莫若父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要了解孩子的潜能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只有在了解孩子的情况下父母才可以作出明智的决定。试想,假如爱迪生母亲不了解儿子,轻信恩格尔先生的胡言乱语,将儿子痛骂一顿后送回学校,人类历史上不就会少了一位大发明家吗?
我国有位著名作家,中学时数学成绩竟得过零分;一位杰出数学家,却因呐于言语而不能胜任中学数学教学。浙江海宁曾有过一位农家女孩,上小学三年级时被老师发现,她对任何乐曲能“过耳不忘”,只要听一遍,就能当即在风琴上演奏,而她在这之前没有得到过任何音乐训练,但她的学习成绩却很普通。我有一位朋友,他可称得上是一位语言大师、社交天才,但他的乐感差得惊人,哼一句最熟悉的歌词,也总是五音不全。人的智力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组合而成的,而性格、兴趣、意志、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则更是七彩纷呈,难辨高下。作为父母,必须努力了解孩子的特点,发现其优势与弱点,这是成功教育的基础。
父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孩子失去信心,这是许多父母容易犯下的大错,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称职的父母必须独具慧眼,把握孩子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
成功的阿甘
阿甘出生于40年代,智力低下,智商只有75,并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阿甘母亲并没有对阿甘失去信心。她给他穿护腿,处处关爱他,从不批评他的想法。别人骂阿甘时,她总能为阿甘撑腰,有时干脆地说:“愚蠢的人就是要干愚蠢事!”在母亲的精心培育下,阿甘一天天长大了。当他拿掉护腿后,他跑得飞快,这使母子俩非常高兴。读中学时,“飞毛腿”阿甘加入了橄榄球队,后来得到体育奖学金进入大学,成为全美橄揽球明星,受到肯尼迪总统的接见。大学毕业后,阿甘入伍参加越战并成为模范士兵,约翰逊总统亲自授予他荣誉勋章。在部队医院养伤时,阿甘学会了打乒乓球,回国后,他教医院中其他退伍士兵打乒乓球,以鼓舞他们的士气。以后,阿甘加人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还受到了尼克松的接见。阿甘为兑现对死去的战友的承诺,买了一条捕虾船,不料生意就此兴旺起来。他还买了苹果电脑公司的股票,虽然他以为那是一家果品公司。母亲死后.阿甘浪迹天涯,徒步横穿美国,引发了全国性的慢跑时尚。
成功的家教案例 1
发表时间:2010-8-10 15:06:38 访问次数:645
成功的家教不在于家长的“学历”,而在于能否有主动的教育“意识”
——开发区第九中学家长学校
倪廷贵
人们一提到家庭教育,往往会把羡慕的目光投向那些学历较高的家长们,其实并不然;笔者所要介绍的这位家长,则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典型农民文盲,就连元角分的钱币也得凭模样来辨别。他在七十年代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曾经当过饲养员;他大字不识,大理论也没有,确有着充满 “智慧”的教育意识。
一天,他叫着自己上小学的儿子一块到自家的田园里摞菠菜,指着自家菜园里长势良好的菠菜、大葱对儿子说:“你看咱家的菠菜、葱长得多好,你再看周围邻居的菜园,有谁能赶上咱家的?父亲指着各家各户的菜园让儿子看。你知道咱家的菜长的为什么好?用心拨弄;孩子,上学也是这个理,只要用心学习,就能学好!。。。”这种朴实的情境教育着实让孩子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一个冬天的早晨,贪玩的儿子又跟着父亲到生产队 “牛棚屋”看父亲喂牲口,见父亲特意从深水井里提水饮牲口,不解的问父亲:“什么意思?”父亲说:“水缸里的水结冰了太凉,牲口喝了会对胃不好,人喝凉水会肚子痛的,牲口和人一样,冬天深井的水是温热的;”说着还特意让孩子把手放到水桶里感受一下温度。。。对牲口饮完水喂完草料后,父亲又把牛等牵到棚外阳光处拴上,边用扫帚扫着牛身上的毛发边说:“喂牲口也要用心,饮水、喂草、晒太阳、扫毛发,垫牛圈都对牲口有好处,你看咱们队的牲口长得毛色有光,多好,没“受屈”,其他生产队的牲口都刺着毛长,一看就知道“受屈”了。孩子,不管干什么只要用心去做,没有做不好的,上学也是这个理,你爹没文化,只会种地、喂牲口,特希望你能用心学习长大了能有出息……。”
大字不识而憨厚的农民,没有文化没有理论,仅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将朴实的期望赋予给孩子一深刻的心理暗示,其超前的教育意识;着实能让孩子悟出深刻的道理,真可谓是情境教育的典范。
当年的父亲虽不在人世,可当年的那个孩子,今天已是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生导师。我敬佩那位父亲,更欣赏那位当年的孩子;作为教育职责,送给家长们一句话:“成功的家教不在于家长的学历,而在于能否有主动的教育意识——用心做事!”
第二篇:家教案例
案例:良好习惯的培养
背景:
中国有句古训:“先入为主”。所以,对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便是重中之重,是小班幼儿核心课程之一。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家长不能简单地指责,阻止,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向概念,有一个可效仿的榜样。有许多良好的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习得的。因此,家长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如洗手、吃饭、上厕、睡觉等机会,可对孩子进行教育。
案例:
中午午睡了,忽然,耳边传来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咦,怎么了?有的孩子被吵醒了,抬起头来张望!我连忙寻着声音走过去,仔细看了看,发现了躲在小被子下的袁涛小朋友:他正两手紧紧攥着被角,咬着嘴唇,哭得满脸是泪!我急忙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摇摇头。我又问他是不是尿湿裤子了?他还是摇摇头。我很纳闷怎么会无缘无故得哭起来了呢?就坐在他身边安慰他,让他慢慢平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袁涛不哭了,他抬头看了我一眼,哽咽着说:“老师,我刚才吃饭前忘记洗手了!奶奶说吃饭前不洗手,肠子会烂的!”说完又“呜呜”地哭了起来,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摸摸他的头说:“吃饭前是应该洗手的,如果不洗手,细菌就会被吃到肚子里去,那样会肚子疼得!以后吃饭前可要记得洗手哦!”袁涛迟疑地问:“老师,我的肠子会烂掉么?”我笑着说:“一次不洗手,肠子不会坏掉的!你只要记住以后每次吃饭前都要洗手就行了!”他听了,终于放心了,如释重负地躺回到自己的小床上,睡下去了。孩子们安静下来,不一会儿就都睡着了„„
分析:
望着孩子们熟睡的小脸,我不禁想了很多!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位有心的家长,应该多学习科学育儿方面的知识,用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因为这些小事有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三篇:家教案例
家 教 案 例
学生的表现:
姜某,男,预备年级学生,个子最高,是一名令老师、家长头痛的学生,不了解他的人都觉得他很“傻”,他的一言一行总是那么令人讨厌,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表现都是“与众不同”,非常差劲。有些学生经常叫他“傻子”。但他的行为确实令人感到讨厌和无奈,上课时,经常自主起立讲话,而且声音如高音喇叭,有凳不坐,时而单膝跪在椅子上,时而站在过道上观望,不认真听课。自由散漫,不分场合高声阔论,日常行为习惯欠佳。老师批评他,就做好几分钟,老师视线一离开他,他就放松、捣蛋。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缺乏毅力,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字迹马虎潦草,学习成绩低下。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迷恋游戏。课余时间,经常玩不该玩的游戏。他个人卫生差,自理能力也不行,每天他的课桌里都是纸屑,地上、教台都有他的东西,一天下来手、脸、衣服都弄脏了。午饭后,总是一个大花脸。犯了错事,若不是老师亲眼目睹,从来不承认。在家不自觉做作业,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懒惰,怕困难,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差,要家长在身边看着才做。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自我控制能力特别差。
与家长交流的结果:
因孩子从小和爷爷在一起,对他要求极其放松,百依百顺,致使孩子个性倔强,行为不受约束,自控能力差。父亲工作在外,母亲上的三班倒,更是无暇顾及他。放学回家不能主动完成作业,一般都用来玩电脑游戏。每天吃完晚饭后,需在家长的再三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家庭作业,让家长伤透脑筋。每次收到老师的短信后,家长都是严肃教育,挨打、罚跪是常事。后来越打越逆反,几乎和他妈妈对抗了。而且他觉得老师很讨厌他,以至于同学也开始远离他了。
初步采取的对策:
由于孩子家庭条件优越,平时在家娇惯任性。因此,在学校对老师同学的关心熟视无睹,自由放纵。特别是进入预备年级,放学回家或周末经常背着家长在家里玩电脑游戏、qq聊天,有时要玩耍一会儿后才回家。与家长商量对策——限制他每天放学回家的时间,防止孩子在放学路上玩耍,要求孩子必须按时回家。在学校,老师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单独交流,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初步的反应:
上课依然心不在焉,作业还是有马虎潦草现象,他经常在上课时在书本上无聊地画一些漫画,下课铃一响,就急急忙忙地跑出教室,与同学高谈阔论电脑游戏,有时连上课铃响了还在谈论。
与家长的再次交流:
家长曾与他多次谈话,也买了一些物品来宽慰他,但效果甚微,甚至起反作用。孩子母亲甚至把电脑、电视锁起来,但终究拗不过孩子又哭又闹,只好又答应只要每天做完作业,允许玩一会电脑、看电视。老师建议不能一味地采取民主的方法了,宽容解决不了问题,老师、家长、学生三方见面,分析问题,直点其死穴,讲明玩游戏、看电视的害处,以及目前上课“魂不附体”的严重后果,打消其念头,让其“定神”。教师请父母亲每天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加强沟通,软硬兼施,不断强化教育。
除思想上加强教育外,重点落实了以下几件事:
1、家长每天按时检查作业,严格把关作业质量;
2、作业不合要求,老师及时当面督促孩子重新书写;
3、座位由后排调至前排靠窗户的地方;
4、请班上优秀同学采取“二帮一”措施,经常在学习上伸出友谊的手,热情地帮助他;
5、老师、家长与他“约法三章”——除周末外,不得上网;如果上网,不允许玩电脑游戏;每次上网时间不得超过四十分钟。
收到的效果:
作业基本上能完成了;由于位置的关系,上课虽然精神并不十分振作,但与以前相比已大有好转,起码不会影响周围的同学。转变的契机:
由于孩子喜欢玩耍,我就要他写了一篇玩耍的作文,要求他写的游戏要能吸引大家,结果他很乐意,并且真的写的很好。我就在班上大力表扬了他。同时再次强调了玩耍的利与弊。让他担任纪律、卫生协助委员,协助纪律委员共同管理班级,孩子积极性很高,工作较积极、主动。
偶尔,他也常常犯小错误,但可以用眼神进行制止、提醒,应该说进步不小了。
与孩子再次的交流:
利用批改作业的机会,每周与他交流,内容有:我开始喜欢你了!我很欣赏你了!你会玩游戏就一定比别人更聪明,要是用在学习上那该多好啊!并尽量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一些鼓励的话语,以此激发他学习的兴趣。
目前,他进步了,上课认真了,作业比以前端正了,卫生亲自动手,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多了。
教师感想:
当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一些反常现象时,班主任老师要清醒地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全面把握。老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促进学生的转变。
老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果家长的教育方法出现偏差,老师应该指导他们适时调整,提醒他们对于特殊问题,不能用一贯采取的方法去应对。民主的方式、朋友式的劝喻并不是时时能起效果的,重症下猛药,否则,长期的神思恍惚,带来的必然是成绩的急剧下滑和心灵的失衡。
老师家访的目的不是告状,更不要动不动就报忧,而应该多报喜。不是把“皮球”踢给家长,而是充分了解情况,最后在教育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汇报给家长,使家长和学生看到希望,给学生创造改变自己的有利条件,并能抓住契机,促成学生的转变。
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我深知: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地迈出一小步,就会成就孩子们的一大步,甚至是整个人生。
2012.2.10.
第四篇:家教案例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家庭教育案例
周**是我们五年级的一个活泼的小男生,我还清楚地记得刚认识他时,甜甜的微笑,和每天早晨见到我开心的问好。他非常懂事还很善于和别人交流,跟同学们都能打成一片。可是上学期,我渐渐发现他上课不够专心,学习习惯非常的差,偶尔动作也会很慢,头发经常乱蓬蓬的,衣服也穿的不够整洁,脸上灿烂的笑容也逐渐在减少。对他进行批评,也没什么大的作用,他依然如此。特别是有一次竟然和同桌李**大打出手。我在处理纠纷时发现原来是李**说他的爸爸找“小三”。除了对他们批评教育,周**成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
我多方打听,才知道孩子的父母离异了,我猜这孩子懂事,面对着父母日渐升级的争吵,更亲眼目睹妈妈抛下他离开了家,他幼小的心灵肯定受到了重创,所以他也有些无心学习,经常坐在那里发呆。我不由感慨,父母的决定却让孩子这么伤心,我下定决心要赶紧帮助他,我想让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他的脸上。我趁机通知他的家长来学校一趟,听了我所反应的孩子最近在学校的表现,他的奶奶听着听着眼圈就有些红了,并与我更深入的描述了孩子在家的表现。针对孩子的种种表现,首先我决定用爱心来弥补他受损的情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好调节剂。因此,我常用真挚的爱心对待他。哪天看他衣服没整理好,我第一件事就是为他整理好衣服;哪天看他上课又发楞,我赶紧提醒他;哪天放学给差生补习时,我就自己掏钱买些零食作为奖励。慢慢的他对我也有了一种亲近感,心里有什么话也慢慢愿意和我讲了。走进了他的心理,是我跨出的第一步。我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谈心!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 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 有的放矢”。而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教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 态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每天,我留意他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时找他谈话,表扬好的一面,指出不足之处,让他明确努力的方向。针对父母离异给他带来的伤害,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间对他说,父母分开不是你的错,他们的离婚,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其中的苦衷,你现在还无法理解。但是现在,你应该坦然面对你周围的人,对于父母的分手,你不应该耿耿与怀,毕竟,你的生命是他们给的,你应该心怀感恩,学会包容,学会原谅父母。并且我抽时间做他爸爸的工作,我几次找他爸爸谈话,也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对离婚的现实,爸爸心灰意冷,到远处打工,常年不见孩子,而心理上爸爸觉得有愧于他,因此,无论他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其父都会答应。针对这种现状,我和他的爸爸又进行了沟通,达成共识,对孩子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如果能就近工作最好,实在不行也一定常跟孩子通过电话、视频等沟通,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并交代他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妈妈的不好,尽量提供能与母亲继续相见的宽松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改变。就这样家校紧密配合,做到了有的放矢。这样,在学校有老师的关怀,家里有亲人的照顾,让他时刻体会到浓浓的爱,来化解心中积聚的不满。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他心中的怨恨渐 渐消失了,独自发呆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曾经那个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周**,课间和体育课上又能看到他带着大家 一起玩耍的快乐情景了。前不久,他爸爸还打电话给我,告诉我孩子现在又像以前一样活泼开朗了,很少发楞,也愿意和家人分享在学校的喜怒哀乐了。周**的事例,让我感受到,离异不是孩子的错,所以不能让孩 子来承担后果,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寻找到适合的教育策略,引导孩子,让他忘却曾经的伤痛,也为了帮助孩子,让他找回童年的天真,让他们也能拥有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无忧、阳光的童年。时间老人的脚步匆匆而去,孩子心中的乌云也逐渐散去,我多么希望这曾经的阴影永远远离孩子,多么希望每个离异家庭孩子的头顶永远是一片灿烂的天空呀。为孩子祈祷的同时,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单亲家庭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偏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所以特别的爱给这些特别的孩子,希望他们都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着他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健康向上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张晨琰
第五篇:家教案例
另一种温暖
鹤琴幼儿园 朱秀英
教室里出现了一只懒蛤蟆,女孩子们惊叫,男孩子们欢跳,乱得就像一锅粥一样。突然,林旭排众而出,抬起脚,狠狠地向癞蛤蟆踩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然后大摇大摆地返回队伍,朝着我咧嘴一下。教室里在一阵鸦雀无声后,顿时集体爆发惊呼:陈林旭踩死了懒蛤蟆!作为老师,我也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我一下子束手无策,只觉得心底有点发寒。
林旭是今年刚刚插班进来的孩子。聪明活泼,在活动中能积极发言,并且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动手能力很强,总是很快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在作画时也常常有神来之笔,这样的孩子在班级中应该是很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因为林旭的个性比较霸道,小朋友的玩具他随意地取玩,如果玩破了就随意地一扔,如果同伴不同意给他玩具,他就立刻拳打脚踢,孩子来告状,我让他道歉,他也道歉,但下一次的时候仍旧是这样,孩子们渐渐不愿意和他玩了,躲得远远地,他也不是很介意。我一直认为他只是个具有攻击性的孩子,但在踩蛤蟆时他冷漠的表情,让我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无动于衷。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无限担忧,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据家访了解,林旭家中经营着一家小饭店,只有一个服务员,父亲既是老板也是厨师,从早上经营到深夜。父亲在家时一般都在睡觉休息,母亲也在饭店中帮忙,有空的时候就外出打麻将,家中一般只有奶奶和他两人。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家庭经济收入一般。林旭的父母都只有初中文化,平时只要林旭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奶奶却对林旭非常溺爱,基本是百依百顺。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林旭缺少来自精神上的温暖。
就这次发生的情况,我决定和林旭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此之前,我也作了很多思考。
一、追溯行为发生的本源
事实上,在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后,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正是因为父亲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时,以暴力解决了问题,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孩子在受到父亲粗暴地行为影响一下,也会产生“你打我,我打猫”的行为,因此和同伴发生矛盾时,首先采取的就是暴力手段。
而在幼儿园里,林旭在做错一些事情后,貌似在老师的引导下跟同伴道了歉,实际上,在孩子下一次依旧发生同样的错误的情况可以看出,孩子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和林旭的谈话,他也说:老师让我道歉我就道歉,反正又没有关系。在这里,老师也犯下了一个错,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简单的把老师的是非标准,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依旧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会觉得:老师认为你错了,你就错了,而做错了事情,也只需要道歉就够了,长此以往,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二、制定纠正行为的措施
我很快找到了林旭的爸爸妈妈,复述了事情的起末,家长着急而又无助,反复的问:这怎么办?这怎么办?
(一)纠正家长的角色定位。
不做“法官”,学做“律师”。因为文化层次的关系,我跟林旭的父母打了比方,家长在在家庭中不是法官而是律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是法官,不是来判断孩子是否有罪的,而是一个律师,要在孩子的的孩子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孩子本身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立刻的对他定罪,放下作为父母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二)停止家长的暴力行为。
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行为时孩子的镜子,当家长因为孩子某些错误的行为,进行体罚以后,孩子自然而然觉得动手攻击时一种正常的行为。在孩子无法对父母的权威进行挑战时,孩子会产生,“你打我,我打猫”的心态,而去攻击其他他能够攻击的对象。
(三)丰富家长的教育方式。
考虑到孩子家长没有更好的应对策略,我给家长提供了几条教育建议。1.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2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关在他们的房间里,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3.监控孩子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表现不好,就得不到这些奖励。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行为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的讨论。
4.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情感。
同时我也告诉家长小孩这样的性格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让他在短期内完全改变,那是不可能的。目前,他的情绪稳定多了,脸上的那淡漠的表情减少了了,笑容也渐渐地增多了,和一部分同学的关系也还不错,我想,这是幼儿园家庭合力的结果。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个案,我意识到家庭内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对爱的情感的缺乏,缺少家庭温暖,一味溺爱,让他对爱的情感的麻木不仁,亦抑制了其对周围人产生爱,容易滋长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心理,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林旭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孩子仇视学校、老师、同伴的心理。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从溺爱到打骂,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心理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孩子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在对待一些特殊幼儿时,我的经验是多么地匮乏。但是我也知道,当我下一次面对这样的镜头时,我不会让震惊迟缓我的行为,我肯定会立刻将他拥进我的怀里,先给他一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