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咏物诗
选修一第一单元
11、咏物诗四首 教学设计
广州市八十六中 宋玲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3、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难点】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两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一)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爆竹》明•黎淳
【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贾元春灯谜:爆竹
【简析】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这个灯谜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这里前二句比喻的是贾元春入宫为贵妃以后,声势煊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之间股战战而“胆尽摧”。后二句则暗示贾元春的受宠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贾家的荣华富贵顷刻土崩瓦解。A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概念——咏物诗
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咏物诗的特点——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三、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四、诗作解读 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诗人简介
顾况,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曾为校书郎、著作作郎。长于歌诗,性好诙谐。贞元初,因作诗讽嘲权贵,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辛弃疾《定**》)“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崔涂《春夕》)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3、内容解读
*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积:指时间过了很久; 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这两句说,古蜀国国君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冤魂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
*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如果所有的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让子规栖身呢?
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对此传说提出质疑,又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多,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个呢? 写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黑暗现时的不满。
4、主旨分析:
《子规》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愤世之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想象奇特,寓意深刻:有同情,有讽刺、有无奈。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诗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文叔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2、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世人对牡丹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3、表现手法: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两种名花的赞美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净)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4、主旨: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第二篇:咏物诗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
一、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情趣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特点归纳: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象征)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练习: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
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借景抒情。
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二、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对比。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5.山水田园诗的主题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三、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鉴赏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体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例子: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江行”,“泊”点出题面上的“宿”字,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 新”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日之夕矣,而自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惜别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
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直接写别情: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间接写别情
赠 别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写送别场景,以景写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第三篇:咏物诗
诗歌鉴赏1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实战演练】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诗歌鉴赏2
送别诗鉴赏 背柳永的《雨霖铃》
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是因为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情感2: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情感6: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2)长亭、短亭、劳劳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3)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实战演练】
(一)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声音。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做法。
(三)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诗歌鉴赏3
山水田园诗鉴赏(背诵王维《山居秋瞑》)
【例】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小结】
山水——风光优美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情怀 田园——生活恬然 【思想内容】 A、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B、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 的心情。C、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D、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E、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写景的方法】
①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②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③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1、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
2、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拟人。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诗歌鉴赏4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背诵《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
【特点】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解读要求:
(1)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2)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分析鉴赏】
例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一)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2、弄清史实: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所抒之情:。
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作者在咏史时所站的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如下面两首: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③?
注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李商隐把从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流落不遇的感慨,通过贾谊的典型事例抒写出来。前两句以欲抑故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两诗所咏之历史均为三国时候东吴与曹操在赤壁对垒的一场仗,东吴仅几万兵力,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由于周瑜抓住了敌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扬己之长以制胜,结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是一场奠定三分局面的战略性大战,也是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所以引起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的怀古之情。请分析两首诗歌抒情角度的差异。--杜牧诗写了一个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又联想到关于“二乔”、“铜雀台”这些历史上的人与物,虽然没有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却能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胡曾诗写法却不一样,直接歌颂周瑜的才能、功绩以及这场胜仗的重要意义,充分流露了赞美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②,马上琵琶掩泪听。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③。
【注】①王思廉:元朝初年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龙庭:指匈奴集会祭天的地方。③葛洪《西京杂记》中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将王昭君的悲剧归为画工之责,故有“怨丹青”的说法。
(1)这首诗在描写人物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衬托。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泪听”琵琶的悲伤情状衬托弹琵琶者王昭君的悲苦、哀怨。(2)与《西京杂记》的记述相比,这首诗在主题思想上具有怎样的进步性?--《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意在说明个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贤妒能造成的。而王思廉的这首诗将矛头指向汉朝统治者,表明由于国家民族的衰弱,因而使很多妇女成为牺牲品,所以,王昭君的悲剧便具有更深的历史意义。由此看来,王思廉的这首诗跳出了个人荣辱的圈子,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诗歌鉴赏5
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征战诗鉴赏(背诵《秦风·无衣》)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3、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4、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主旨: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分析举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2、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课堂演练】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全诗虚实结合。
【实战练习】
1、阅读卢纶的《塞下曲》,回答问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⑴“月黑”句在全诗的作用。--月黑,无光;雁飞高,无声。渲染出夜晚的深沉寂静,为下文单于遁逃唐朝将士追击作了铺垫。
⑵诗中能表现主题的形象是什么?--主题是表现边境战争艰苦,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能表现这一主题的形象在最后一句,一支骑兵列队正要出征,刹那间,将士的弓刀上落满了大雪。
2、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⑴两首诗都表达了(征夫思乡)主题
⑵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碛里”“月中”使人倍感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悲怆。“三十万人一时回首”夸张手法写出典型的情景,显出笛声的哀怨,表现征人思乡的感情。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绘出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3、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慷慨。
4、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又有什么不同?--(1)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2)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诗歌鉴赏6
商女不知亡国恨——感时伤怀类(背诵《扬州慢》)
这类诗歌的重要特征是即事抒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多哀惋幽怨之作。
情感:报国忠君之志,忧国忧民之情,壮志难酬之愤,仕途失意之苦,人生命途之舛。
诗歌鉴赏7 不识庐山真面目——哲理感悟类(朱熹《观书有感》)
哲理与诗情有机统一,或触物生情、寓理于形,或融于情、情理交融。披文探理,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
高考诗歌鉴赏主题分类
一、咏物诗鉴赏
(一)指借用客观事物而抒发某种感情或某种观点看法的诗歌。题材广泛: 例如:
1、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手法:托物言志
2、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4、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⑴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5、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6、马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7、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8、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9、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10、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菊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1、石灰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二、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二)、例如:
1、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6、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三)、归纳: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妙喻传情:乡愁
(四)、方法明确: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三、边塞诗
(一)、边塞诗派
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归纳特征
(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
穷兵黩武
将士
艰苦生活
报国豪情家乡
思乡念亲
友人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三)、赏析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四)、常用词语
金鼓旌旗 烽火羽书
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胡
羌
羯
夷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长云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雄奇
奇丽
奇寒
辽阔
壮阔
广阔 豪迈
豪气
豪情
报国之志
杀敌豪情
昂扬精神
(五)、分析举隅
1、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内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全诗虚实结合。
四、山水田园诗
(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二)例如:
1、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天人合一”是今天人们追求的终极理想。“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深沉让我们懂得了许多,让古代、现代的人在忙碌的社会生活之外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2、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⑴这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⑵就本诗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请选一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3、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要求同上。
(三)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五、送别诗
(一)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屈原“楚辞”中也多次写到过送别的内容,汉代则出现了托名苏武、李陵的《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这是一组送别诗。魏晋南北朝时送别诗的数量不断增多,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诗歌类别,此后唐代时已为大观,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首。
(二)举例:
1、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情感:茫然、怅然若失。
2、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感:宽慰
3、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4、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情感:表诗人志节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6、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情感:朋友间的友谊。
(三)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情感?
对友人的留恋、关怀,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四)送别诗一个特点是它们都程度不同地展现出主体意愿与严酷现实的矛盾,集中体现为前者的“欲留不能,欲舍不忍”,以感情的悲剧性冲突和心灵的巨大波荡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情与悲悯。举诗为例: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卢纶《送李端》)
在这首送别诗中,少小孤独,正需亲友抚慰,却过早为客,一可悲也;相识恨晚,当抵掌促膝,朝夕同处,然又临别,欲留不能,二可悲也;适逢衰草暮雪,那堪凄凉时节?三可悲也;别后期聚,却不知相会于何时何地,四可悲也。可见,正是这种主体意愿与客观现实的严重背违导致了作者渐次腾涌的感情冲突,从而使作品染上一层浓郁的悲剧色彩。
六、咏史怀古
(一)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二)例如:
1、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王安石《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第四篇:咏物诗
咏物诗
教学目标 :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内容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 :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考点解读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二、旧题回放:
1.海棠(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释】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崇光,美艳的光彩。这里指海棠花光泽的高洁美丽。(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内容赏析】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后两句中,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运用技巧】
1、化用典故。“只恐夜深花睡去” 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2、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诗人的想象中,面前的这株海棠花说不定会象人一样因夜深而睡去,所以诗人特意点燃高烛,照耀海棠,使她打起精神,不致“睡去”。“花睡去”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阅读以上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重庆卷)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2.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答案: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三、内容归纳
因“寄托”不同,咏物诗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王冕(元)《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七言绝句,将咏梅与抒怀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梅花同人的情操、理想互为表里,融为一体,抒写了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品格,表现了他不向世俗献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纯洁操守。那枝不着色的淡墨梅花,正是王冕画梅生涯和自我性情的写照。杜甫在《房兵曹胡马》一诗中,借笔下的那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寄寓自己青年时期锐于进取的精神。“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二、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辛弃疾有感于河山沦丧,人才不被重用,愤而作《巨石》。“巨石亭亭缺啮多,悬知千古也消磨。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巨石 “亭亭”,本是“擎天”之材,而它却“缺啮多”,这正是千古风雨的消磨、被摧残的结果。诗人感叹巨石“无奈风吹雨打何!”实际上是为自己、为南宋的爱国志士们感叹无奈。“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小松》)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三、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唐·曹邺《官仓鼠》)官仓之鼠不仅体大――“如斗”,而且胆亦大――“见人开仓亦不走”,但前方守边的将士和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在挨饿!是谁把官仓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你的嘴里去的?作者质问的是官仓鼠,实际上谴责的却是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咏柳》诗,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托物寓意,描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小人的丑态;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四、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苏轼《琴诗》:“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表面上探索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艺作品创作的道理。在创作过程中,题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像弹琴一样,只有将“琴(题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五、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早春二月的杨柳,在诗人笔下化身为美人而出现,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的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的美的启示。苏轼在《海棠》诗中则以花(海棠)喻美 人,将爱花惜花爱美颂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由于诗人个性、地位、遭际等不同,便是吟咏同一事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来。在众多的咏蝉诗中,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蝉》和李商隐的《蝉》,都是唐代托蝉以寄意的名作,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对“三绝”作如是评论:“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三位诗人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又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构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表达出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
四、特点归纳: 训练示例
暑假作业8.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1)两首诗塑造的牛的形象各是什么,有没有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李诗中的牛是一个耕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谷子的功臣,但在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人同情,但牛还是怀着让众生皆饱的美好愿望。李诗的牛是流尽血汗仍奉献到底的形象,是诗人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真实写照。
孔诗中的牛是完成自己一年劳作后,从丰收中获得轻松和满足的形象,有着不争不怨、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悠闲自得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切,颂扬了辛勤劳动的农民。
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骤归纳 因例说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
3、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方法介绍: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七、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赏析]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1)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注释〕
①著:放进,置入。
②混:混杂。芳尘:香尘。
③乾坤:天地。
[赏析] 从诗歌大的构思技巧来看,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在具体表现手法中,诗歌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通 过阅读与分析,我们便知这首的主要的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案: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托物言志、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咏物诗
万水千山总是情——咏物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一草一木总关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的诗。
二、知识储备: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三、初步感知: 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四、因例说法:
通读全诗,鉴赏诗中梅花的形象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诵读解意:
梅花--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写)2、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3、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4、手法分析:①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②环境烘托。
四、规律总结: 1、特点归纳: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②、不滞于物,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③、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④、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2、步骤归纳: ①、“读清”全诗
②、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蕴涵的某种精神品质,表达作者某种情感 ③、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④、思路 :运用什么手法;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蕴涵什么精神品质,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六、实战演练
1、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2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答: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答: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3、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答: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六、回顾本节知识点,反思听课的问题
七、作业:
1、读郑板桥的《竹石》,回答问题:郑板桥笔下的“竹”具有什么特点?象征了什么样的品格?
竹 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①立足破岩,备受风霜雨雪的磨难,依旧顽强生存。
②诗人在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中,隐寓自身不媚权贵、不流世俗、身自好的刚劲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