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咏物诗教案
观物·思人·悟意
——“咏物诗”专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咏物诗“物我合一”的特点。
2.理解并运用“观物·思人·悟意”的方法鉴赏咏物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忆学生学过的咏物诗,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对咏物诗的初步理解。
小结:咏物诗是以客观外物为描写对象的一种诗体。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或寄托了感情,或流露出诗人的志趣追求,或包含着生活的哲理。
二、观物思人悟意(老师引导鉴赏,归结鉴赏咏物诗的思路与方法)
(一)鉴赏刘禹锡《赏牡丹》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观物(观诗人眼中之物)芍药:庭前——妖——无格 芙蕖:池上——净——少情 牡丹:京城——?—— ?
(环境)(形)
(神)
【示范】我看到了刘禹锡眼中的牡丹是这样的:它不似庭院中的芍药娇弱妖艳,没有气格;它也不似池中芙蕖素淡清冷,缺少情韵。它灿烂地绽放,开遍了整个京城,它端丽坚韧有气格,它绚烂繁茂有情韵。它高贵的气度、雍容的风姿撼动了京城所有人的心。
小结:观物要紧扣文本,抓住描摹物态的关键词(环境、形、神)。
2.思人(寻找与物有相似点的诗中人)
牡丹
诗中人
绽放于京城(洛阳)?
(环境/处境)
有气格,有情韵,高贵雍容
?
(物态特征/人的品性)
小结:思人要多从人的处境、人的品性来思考。古人认为咏物诗中,诗人要么“自己顿在里面”,要么“自己站在旁边”。“诗中人”也许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也许是诗人眼中的某个形象。
3.悟意(感悟诗人心中的寄托)
把诗人心中 “牡丹”的人格形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出来。
【示范】读了《赏牡丹》,我觉得诗中高贵雍容的牡丹就是刘禹锡自己的人格写照。诗人即使身处陋室,依然谈笑自若,不改高贵气度;即使再三贬谪,依然不媚不俗。他本就是高洁傲岸之人,这和他笔下的牡丹何其相似啊!所以,诗中的牡丹也许就是诗人自身的人格写照吧。(处境、品性)
【示范】读了《赏牡丹》,诗中高贵雍容的牡丹让我想到了武则天,那位宛如牡丹怒放于盛唐的千古奇女子,那位让百花无颜的千古女帝。后宫女子艳如云,尽如弱柳不可扶,唯有媚娘真国色,巾帼不肯逊男儿。红妆脂粉驭乾坤,文治武功显神州。武则天以睥睨的姿态拒绝了柔弱,在男权社会里傲视须眉,那雍容的气度、高贵的精魄惊世骇俗、撼人心魄。(处境、品性)
三、学生自主学习韩愈的《葡萄》、杜荀鹤的《小松》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观物(说):
我看到诗中的葡萄藤(小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环境、形、神)
★思人悟意(写): 我读了《葡萄》(《小松》),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葡萄(小松)的形象让我想到了__________(具体人物形象)。他(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境、品性)
1.“拂舞筵”“断肠天”“已带斜阳又带蝉”分别代表着柳所经历的什么际遇?
“拂舞筵”“断肠天”代表过去的快乐无忧,“已带斜阳又带蝉”则代表今朝的凄凉冷清。
四、明确赏读咏物诗的方法、步骤。
1.揣摩字词,提炼特征。
2.由物象特征联想品格和精神。
3.联系诗人身世或时代环境,揣摩其情其志。
五、沙场练兵
竹石(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郑板桥,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自幼丧母,家境贫穷,但性格落拓不羁。为官时,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得罪官员。他耻于折腰,毅然辞官,回扬州卖画为生。
1.本诗中,竹的形象具有什么特点?从诗中哪些词句得到体现?
生长环境恶劣(青山,破岩)历经磨难(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刚毅倔强,坚忍不拔(咬定,不放松,坚劲,任尔)2.作者在竹的身上寄托了什么情志?
作者赞美竹的坚定顽强精神,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作者借竹来歌颂有志之士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第二篇:原创精品教案 咏物诗教案
咏物诗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教学重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教学难点 :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教学时数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回顾。
1、引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2、回顾
(1)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前半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3)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5)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7)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如何鉴赏咏物诗
1、步骤:
(1)意象分析。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2)情感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要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手法分析。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常用的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拟人、用典等等
2、考题举例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学习《柳》 1、简介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2]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
2、对比朗读
咏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试从意象、情感、手法三方面分析两首诗的特点
(1)意象分析
贺诗写的是生气盎然、婀娜多姿的春柳;
李诗写的是零落憔悴、凄清萧条的秋柳。(2)情感分析。
贺诗纯咏物,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色的赞美之情;
李诗托物抒怀,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背景: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3)手法分析。
贺诗写景采用新鲜灵动的比喻,又兼用设问、拟人,融情于景,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柳图。
李诗托物咏怀,采用了暗示象征的手法,表面写柳实际是写人,是借景抒情;另一点,它还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先写乐景后衬哀情。此诗全篇无一“柳”字,却又是句句写柳;句句写景,可又是句句含情;句句咏物,可又是句句写人,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对先荣后悴人事的感喟,或对官场上只知上进而不知后退者的讥刺。
四、拓展阅读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第二课时
一、学习《子规》
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朗读。
2、简介作者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苏州海盐恒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3、意象分析
诗人笔下的子规有何特点?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冤亡、积怨、啼血
4、情感分析
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 蒙冤屈死之人多,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总结主旨:
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的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5、手法分析
①用典。采用杜宇化鸟的典故,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② 反问。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
二、赏析《葡萄》
葡萄
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1、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4岁以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 5
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先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第三阶段,36至49岁。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山阳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第四阶段,50至57岁病故。先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
葡萄:原产西域,汉时有大宛国传入长安。蔓生木质,茎有卷须,能攀络他物,冬天落叶,初夏开花,秋天果熟,呈紫红色,味微酸,较甜。
2、意象分析
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前二句“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3、情感分析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原诗题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此诗为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言志: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此诗还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丰收的果实是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4、手法分析
此诗托物言志。咏物与言志融为一体。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
三、技法探究
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鉴赏时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事物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学习《赏牡丹》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引入、简介。
引入:出示三幅鲜花图,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见课件)A、芍药
B、荷花
C、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产,素有花王、百两金之贵称。唐人认为牡丹是“万万花中第一流”。“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正面写牡丹。如此高度的评价,顺势引出末句,即写了世人对牡丹痴狂般的观赏习俗,又反映了牡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唐中书舍人李正封咏牡丹名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国色天香”就成了人们对牡丹的定评。
诗人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左迁监察御史。曾与柳宗元等参加王文叔集团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入朝为礼部郎中,复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又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官终校检礼部尚书。与白居易齐名,白称之为“诗豪”,世称“刘白”。其诗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格律精切。
2、意象分析。
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
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
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
3、情感分析
诗人突出了牡丹的高贵富丽,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4、手法分析 ①反衬手法的运用。
写芍药的“无格”,芙蕖的“少情”,来反衬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得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这些都是对两种名花的赞美之词;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两种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唯有牡丹真国色”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突出牡丹的高贵富丽。
写三种花都用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5、拓展阅读:
牡
丹
唐
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此诗立意恰与刘禹锡〈〈赏牡丹〉〉相反,请就此发表看法,并有条理的陈述你的理由。
二、学习《小
松》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诗人简介
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意象分析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1)
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
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
自身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由小而大,有凌云之志(2)“刺”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一个炼字“刺”,一字千钧,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情感分析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说明什么道理?
背景: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时人对小松忽略了,等到它高耸人云后才来称赞。这种称赞又有多大意义呢?只有世上有识材之人,对小松这样将来能“凌云”之木多加爱护、培育,这样才有意义。故诗人感叹:“时人”目光短浅,不会将小松看作栋梁之材,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的“不识”,被忽视掉啊!主旨:
这首诗写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低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目光短浅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暗含了诗人的身世之慨。
4、手法分析
此诗托物讽喻,借松写人,说理精当,寓意深长。
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第四课时(练习)
1、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 云 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然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
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王安石
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1)你认为“一陂春水浇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爱花惜花的情致。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 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或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情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泾 溪(唐 罗隐)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许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梅(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
(2)简要说明第一联和第三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
(2)第一联用对比手法,以万木来反衬早梅不畏严寒的品格。第三联从嗅觉和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出早梅内蕴幽香、外显素艳的姿色和风韵。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以“雪”为表现对象,但表现的思想感情不相同。柳诗通过塑造“蓑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
(2)罗诗则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第三篇:咏物诗鉴赏教案(范文模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
一、知识链接
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 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 神似 ”。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
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 诗歌赏析(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1分)
归纳方法:
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2)分析物象:抓关键词语(体现其特征,形态、色泽),概括物象特征
3)辨析情感,联想诗人生平,找诗人和物象间的契合点,达到
4).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手法
【教学过程】
一、旧题回顾: 鹦
鹉【唐】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1)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分)参考答案: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孤独和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2分)诗人笔下的鹦鹉白天“语还默”,夜晚“栖复惊”,身被“囚”,心受“苦”,“思” 归巢,“忆”伙伴,诗人是在写鹦鹉,也是在写人,在写自己,在写世态人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苦。鹦鹉期望“坼笼破”,“快飞鸣”,这也是诗人渴望冲破牢笼,追求自由生活的写照。全诗生动形象,含义深刻。(3分)
二、微课展示。学生观摩,做笔记,质疑,教师解答
三、赏析指导 : 《杨柳枝词》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1、本诗咏柳抒怀,写出了柳的什么特点:(4分)
学生答案:写出了杨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和柔软的形态,写出了它美丽的形象
参考:”千万“写出柳的繁茂、生机横溢、等特点。“金色”、“丝”比喻形象生动,写尽早春新柳又嫩又软的轻盈袅娜姿态。思路:1)手法+效果
2)抓关键词+概括特点 ————动词、形容词、表颜色的词、数量词、叠词
2、请简要分析这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学生答案1:用反衬在手法写出了柳树的孤独,无人赏识,抒发了作者对它在怜惜之情。学生答案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情感。
明确:借写美好的一株垂柳却埋没”荒园“,倍受冷落,抒发了对柳的痛惜,实际上作者以柳自比,寄寓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
答题模式: 通过刻画„„(物象)的形象,借助„„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感情/志向。
四、课堂演练 走近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参考】(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2分。答“远离尘世”给1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1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参考】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手法(1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2分)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2分。只答“怀才不遇”或“失意”给1分)。
五、课堂延伸:请结合今天所学内容,给下面这首诗设置题目、分值,并自己列出答案,相互考考。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蹄。
六、课堂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古人咏物,意在寄情言志,并明确了鉴赏咏物诗的步骤与方法。要真正学会欣赏咏物诗,还需要大家今后多练习多积累。
七、课后反思
第四篇:咏物诗 物象教案
咏物诗 物象教案
教学要点:
1.了解什么叫咏物诗,咏物诗中的物的寓意。2.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意象是 二.解题
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作为吟咏的主要对象。人们在咏物诗词中所寻求的,绝不只是物象本身的描绘逼真,而是吟咏者本身的心灵感应,因为“自然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显示出美”(《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上卷》北京:三联书店,1962)。咏物诗中,单纯写景咏物的篇什极为少见,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之物,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景和情交汇一处,物与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示例一: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示例二:杜荀鹤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示例三:陆游的《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上片感遇。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成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
孤独寂寞,备受摧残,而又坚贞不屈,孤芳自赏 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中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
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三.题型二:关于咏物诗中所咏的物。问:简析诗歌xx形象
答:这一形象的表层含义(分析诗句)+深层形象 例题范例: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瀑布”这一形象。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阔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化身)四.课堂练习08广东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答案】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解析】考查诗歌的内容及表达技巧。属于比较鉴赏,关键是要找到它们的共同点。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考查诗歌的形象。对形象的把握要结合诗歌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技巧进行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的分析、推断、概括。答题的模式为:(手法)+意象(对象特征)+情感+(作用)。
①
第五篇:《咏物诗四首》教案
《咏物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过程与方法
朗读、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1、(1)导入: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传情,诗言志,文脉传承,曲韵流觞,诗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咏物诗。
(2)回顾我们学过的有哪些咏物诗?《鹅》《咏柳》《石灰吟》等
(3)猜谜语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赏析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2.教学目标:
二、(一)
1、介绍作者:顾况(?~约806后),唐代诗人。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其诗多为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2、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正音:啼血子规zhuó).xuè;著.(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4)全班齐读
(二)品味赏析
思考: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2.借所咏之物表达什么感情? 3.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1、(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明确: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杜鹃却是花鸟同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2)由一名学生讲杜宇传说。
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哀。
2、整体把握: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从这两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血哀鸣,使人悲痛扼腕。
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 由此可见,历代的冤魂实在是太多了。
三四句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是不是所有的冤魂都能像杜宇一样化鸟来鸣冤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幸运的。
3、齐读,完成品味赏析中的3个小题
4、(1)那么在顾况笔下“子规”有什么特点? 子规的特点:冤亡、积怨、啼血
(2)诗人对子规寄寓了什么感情?(3、4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写历代冤魂之多,诗人对蒙冤屈死之人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
(3)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采用周时蜀国国君杜宇化鸟鸣冤的故事,来说明杜宇冤亡、积怨之深。用典 后两句以反诘语气发问,由鸟及人,暗示之意深刻。反问 表面写鸟,实际由鸟及人,托子规抒偾世之情。借物抒情
5、归纳主旨: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三、归纳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步骤:
1、意象分析:分析所咏之物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情感分析:揣摩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手法分析: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常见的技巧:
抒情方式:借物抒情、直抒胸臆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衬托、对比、用典等 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问等
四、品味 合作 探究 《赏牡丹》 刘禹锡
(一)1.导入: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情性,菊:隐逸、高洁、脱俗;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刘禹锡笔下的牡丹有何特色?
2.齐读
(二)分组探究(3分钟)
一组:介绍作者刘禹锡,回顾学习过的有关他的作品 二组:意象分析:诗中写了几种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三组:情感分析 四组:手法分析 检查学习情况:
第一组: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著有《刘梦得文集》
2、作品:《竹枝词》、《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石头城》、《陋室铭》、《秋词》等 第二组:
1、意象分析
芍药:艳丽、妩媚,但是格调不高 芙蕖:纯洁,但是寡情,孤芳自赏 牡丹:国色天香,高贵富丽。第三组:
2、情感分析:
诗人突出了牡丹的高贵富丽,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这是一首花王牡丹的赞歌。牡丹国色天香的独特魅力是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
第四组:
3、手法分析: ①反衬手法的运用。
写芍药的“无格”,芙蕖的“少情”,来反衬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②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唯有牡丹真国色” ,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突出牡丹的高贵富丽。
写三种花都用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当堂背诵(1分钟)
六、作业:
1.找出写子规的诗,归纳子规意象在古诗中的常用寓意 2.背诵并默写《赏牡丹》
3.实战演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探究:梅花这一意象有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附:板书
子规
顾况(唐)
1、意象分析:子规——怨亡、积怨、啼血
2、情感分析:对蒙冤屈死之人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
3、手法分析:用典;反问;借物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