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四年级下册语文绿色记事本说课稿
《绿色记事本》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绿色记事本》(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小奥茨的老师发给孩子们一本“绿色记事本”,用来记录一些环保行为和想法。通过这种写环保日记的形式,让孩子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并从生活中学习环保知识。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掌握耗费 宝贵 濒临 别出心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写环保日记。
3.树立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意识,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定如下:
教学重点: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教学难点:学写环保日记。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笔记本的图片。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顺势引出课题《绿色笔记本》。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一共有多少自然段,能分成几个部分。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学生经过阅读会发现,本文一共有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在学习第一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得出第一部分的内容:老师给孩子们介绍“绿色记事本”的作用以及它的制作原料。紧接着提问:绿色记事本有什么特点?再次阅读后学生会找到答案:绿色记事本是绿色的,专门记录环保行为。(板书)接下来带领学生学习第二部分,学生经过阅读后会发现,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小奥茨从周一到周日的环保周记。紧接着,让学生总结:你能说说小奥茨的环保周记都有哪些内容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一做法,能让学生理解小奥茨的环保内容,进一步明白日记的写法。最后,让学生阅读后讨论第三部分内容,教师总结:同学们互相传阅“环保周记”,互相学习学习环保知识。(板书)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在课文结束时,适时向学生提问:学完课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真正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树立环保意识,创新中养成环保习惯。(板书)在生活中,你每天都有什么环保行为,像文中的小奥茨一样,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说板书设计
绿色 专门记录环保行为 绿色记事本 环保周记
互相传阅
此板书力求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内容主线,表现作者的写作思路,简单明了。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语文绿色记事本说课稿
《绿色记事本》说课稿
今天我要讲的是《绿色记事本》,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小奥茨的老师发给孩子们一本“绿色记事本”,用来记录一些环保行为和想法。通过这种写环保日记的形式,让孩子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并从生活中学习环保知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环保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认识“供、耗”等7个生字。
认知目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写环保日记。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环保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五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本课生字词。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生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事什么事?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学习提纲
(1)什么是“绿色记事本”?,它有什么作用?
(2)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里记录了些什么?
(3)你认为他做的最“与众不同”的事情是什么?
(4)小当娜煮鸡蛋的新方法你了解了吗?
(5)费格小朋友的什么做法让大人们都肃然起敬?
(6)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小组内先互相交流。
5、反馈学习情况。
绿色记事本是用再生纸制成的,原料是废纸和垃圾,因而不用耗费大量的木材。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板书设计
1.抄写生字词
选做:
2.收集一些调查报告,学习其结构。
3.收集关于环保的一些资料。
第三篇:《绿色记事本》教案
12*.绿色记事本
温县实验小学张利霞 教学目标
:
1、认识“供、耗”等7个生字。
2、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写环保日记。
3、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
1、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
2、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幻灯片出示本课生字词。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事什么事?
2.反馈学习情况。
《绿色记事本》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新学期,学校在注册的时候,给每个学生一本绿色记事本,专门用来记录有关“环保”的行为和想法。小奥茨和他的同学们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同学们互相传阅了自己的记事本,这样做,学生们自觉地保护环境了。
3.讨论分段。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学习提纲 :
(1)什么是“绿色记事本”?,它有什么作用?
((2)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里记录了些什么?
(3)你认为他做的最“与众不同”的事情是什么?
(4)小当娜煮鸡蛋的新方法你了解了吗?
(5)费格小朋友的什么做法让大人们都肃然起敬?
(6)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小组内先互相交流。
5、反馈学习情况。
绿色记事本是用再生纸制成的,原料是废纸和垃圾,因而不用耗费大量的木材。
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
五.总结。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你喜欢他们的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4.学了这一课,你想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自己创建一本绿色记事本。
板书设计:
12*绿色的记事本
材料:废纸
垃圾
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
第四篇:绿色记事本读后感
课文主要写了小奥次一周自己家庭的绿日记,一周后小奥次在班级里和同学讲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很大的启示。于是他和父亲制定了每周用电量,但有一周超额用了28度电。因此他保证下周只看三天电视,并停止玩电子游戏,我看了很感动。
德国的小学生环保意识非常强,说明这种低碳生活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他们重视绿色生活。
我们杭州也在这方面努力。近年来杭州的街头、公园、都会有公共自行车的租赁点,这种自行车的外表颜色是红色的,这种颜色非常醒目,这种自行车非常的环保、低碳,而且很受人们的欢迎,也受到了外国游客的赞赏。杭州政府还打开了所有防空洞,目地是让市民不开空调不开电风扇,能够到防空洞里乘凉,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
杭州是一座花园式的城市,几年来种植了大量的香樟树和柳树等各种树木,这样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净化空气。这就是绿色生活,绿色生活从我做起,去年寒假,我们学校里也开展了绿色环保的活动。在家里我也记录了我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环保生活,星期一我用妈妈淘米水浇花;星期二走廊上的灯忘关了,结果浪费了很多电,真不应该;星期三我坐公交车回家,没有打车;周五我用妈妈打完鸡蛋的壳给花做肥料……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环保的意识,向往低碳生活,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更美丽,小鸟向我歌唱,花儿向我开放……
第五篇: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迎接绿色》说课稿
北京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迎接绿色》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迎接绿色》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寓情于景,整篇文章让人们在一株丝瓜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抒发情感。
单元地位及承载任务《迎接绿色》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共有4篇课文,都是描写动、植物的,所以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懂得热爱、保护动物,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同时,继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
表达特点本篇课文语言朴实精美,情感细腻真实。
1、借景抒情。课文借一株野生丝瓜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丝瓜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们对于绿色的渴望和向往。
2、衬托作用。文中的2、3、4自然段写了作者周围的环境,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书对农村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略有难点,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距离,感受不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在学习中要给孩子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绿色的可爱,人们是怎样爱护它,珍惜它的,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由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一下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能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体会第2、3、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上述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绿色”为线索,以“迎接绿色,珍惜绿色”为核心,1“以感受绿色的美好导入——感受绿色的美丽——感受人们怎样爱护绿色的——感受无绿色和有绿色生活的变化”为思路
2抓重点词读出感受:在读“搭架”一段时,我问:读好哪个词,就能把热闹的感受读出来了?由此学生很自然地去感受“唧唧喳喳”的热闹情景。在个性朗读中来展示自己的感悟水平。并辅之与想象,更深地感受热闹高兴的情景。
3读中悟。在范读和调动学生朗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投入的去读,体验生活的乐趣。读中感悟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主渠道。在六、七、九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第八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自然风景的美丽,在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中让深刻感受这既是一道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也是一道充满爱意与和谐的人间风景。在每一次朗读中,教师都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结合教学设计自制教学课件;熟知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独立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熟读课文;和住楼房的同学或老师了解居住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5分钟)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5分钟)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28分钟)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4分钟)
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本课的教学流程为: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
根据课题质疑,我们平时都说迎接什么?今天我们说迎接绿色,在这里绿色指的是什么?(丝瓜)接着问那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呢?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丝瓜的平淡无奇,丝瓜的普通,很不起眼儿。)你从哪感受到的?(把“其实”“只是”加点的句子出示出来)这样一株普通的很不起眼的丝瓜给
我们带来的绿色。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
根据学校预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二次预习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出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说说我和邻居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根据这个问题,学生批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思考,同时简单做一些批注。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读书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揣摩表达方法的重要教学形式。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
1.感受人们对丝瓜的爱护。
重点放在和重点词语的分析上和学生朗读.(1)罩。
王叔发现这株丝瓜怕人伤着它,就把一个旧鸟笼的底儿拆掉,罩在丝瓜上。你体会到什么?怎么样罩呢?(轻轻地,慢慢地,小心翼翼的)读出这种感受
(2)搭
不想,没过几天丝瓜便破土而出。王叔从街上买来铁丝,说给
丝瓜搭架。搭架这天,一大帮孩子围在四周唧唧喳喳的,像小鸟一样。大家一边说鸟笼与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
王叔和孩子们给丝瓜搭架心情怎样?(高兴、愉快)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唧唧喳喳,像小鸟一样,一边说着,一边忙着)人们给丝瓜搭架,这么细心地照顾它,又是多么高兴呀!引导学生想象。
(3)留(4)伸(5)钓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和邻居都在爱护,呵护着这株丝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迎接绿色的热情和对绿色的向往和希望。二次预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
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在学生比较和推敲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体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及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美。)
2.感受丝瓜的美丽可爱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
写了丝瓜的什么?你感受到丝瓜怎么样?(美)你从哪感受到它的美?
颜色美:颜色怎样美?读出来。师:花黄叶绿,绿得怎样?(鲜嫩滴翠)绿得像流出一般。
动态的美:这里的“黄”和“绿”只表明颜色吗?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花,一路黄过去,叶,一路绿过去,这里的“黄”和“绿”还写出丝瓜动态的美,好像丝瓜在生长一般,把你体会到的美读出来。
比较句子。花,一路开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爬过去,鲜嫩滴翠?(不好,黄过去、绿过去不仅写出颜色的美,还写出丝瓜的长势,显得非常美。开、爬只写出丝瓜在生长。)
形态美: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写出了丝瓜形态的美。大家看看图,丝瓜惊叹号的垂着,风一吹,这一根根带着花的丝瓜就像晶莹的风铃,啊!真是太美了,大家再读读,感受一下丝瓜形态的美。
味儿美:味儿怎么美?(满楼清香)
指导朗读和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不仅体会到了绿色带给人们的美,而且也领悟到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当与生动,学到了表达方法,积累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3、感受绿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热情地迎接绿色?返回到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人们需要绿色,向往绿色)如果不写着几个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生活在井一般的环境中,过着井底之蛙的生活,人们多么渴望绿色,多么渴望自然,所以人们看到这蓬蓬勃勃的丝瓜,这样的关爱它,这样热情地迎接它。
(设计意图:写出我们的生活环境,更衬托出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对绿色的渴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理解这些住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人对绿色生命的渴望,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深入感受到人们需要绿色渴望绿色的心情。)
这株丝瓜改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呢?(出示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株丝瓜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使邻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这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人们关爱这株丝瓜热情地迎接它,这也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
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人们照顾下长大开花,也正是因为这株丝瓜,使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邻居之间生活很快乐,人们也更加的热爱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的题目:迎接绿色,这时你再看到课题又有哪些理解,你觉得这个题目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希望呢?(迎接绿色环境,倡导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睦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沟通)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读文后再来品味课题,使学生在纵,横联系中深刻解读文本,升华情感。)
这里的点题有两点原因:一是与本课开头照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以“迎接绿色”为题;二是再次强调文章要表达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领悟到了人们“迎接绿色”的真正含义,感受到了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对和谐,美好的追求。)
面对这道自然的风景,面对这道人间的风景,你想说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的结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从而实现思想教育和学习语言的有机结合。)
(五)板书设计
17、迎接绿色
自然风景 人间风景
藤 罩
花 搭
叶 留
样子 伸
钓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出自然风景和人间风景指什么,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和本课难点的理解,对于学生背诵重点段也有一定的帮助。)
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能否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能否加动作、表情投入地朗读。
2、能否带着自己的激情来回答问题,在想象回答、自由回答时是不是勇敢、积极。
3、整堂课学生能否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
4、整堂课是否更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