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这种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职业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本单元是文言文的理解《二》,重点是文言句式。
二、学生情况
职业高中的学生在初中多数属于学习基础差的一类,虽然经过职业高中一年级两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但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甚至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文史作品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六、教学方法
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 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
七、教学程序: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秦之政策分析,贾谊的评价,秦快速灭亡的分析,史论的真是意图。
八、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首诗歌 贾 生 李商隐
宣帝求贤访逐臣,贾生才妙更绝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作者: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设计依据;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三)、老师给学生放《过秦论》的录音,边听边让他们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听完之后老师提示一些生字的读音并加以强化,尤其提醒学生在通假字的问题上不要出错)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
孝公既没(mî)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ï)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âng)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设计依据:根据高考对常用字词的要求,注重平时的积累,紧随高考关于字词的脉搏跳动)
(四)、疏通文章的前三段,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讨论并提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疏通。(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联系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2古今意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C、形容词的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4一词多意
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五)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便 万乘()之势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静
乐()毅 安乐()
③翟()景 墨翟()召()滑
累召()不应 蒙恬()④逡()巡 鉏耰棘矜()矜()持 度()长絮()大 度()德量力 内立法度()2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十、板书:
贾生:贾谊
标题:过秦论 论秦过
阅读:理解基本文言知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活用 4一词多义
第二篇:《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1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解读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六、教学方法
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
七、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两课时教学本文。)
八、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一副对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作者: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XX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设计依据;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三)、老师给学生放《过秦论》的录音,边听边让他们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听完之后老师提示一些生字的读音并加以强化,尤其提醒学生在通假字的问题上不要出错)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èng)牖(yǒu)
孝公既没(mò)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
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
度长絜大(duó)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èng)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设计依据:根据高考对常用字词的要求,注重平时的积累,紧随高考关于字词的脉搏跳动)
(四)、疏通文章的前三段,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讨论并提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疏通。(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联系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2、古今意义:
例句古义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盾牌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席卷、包举、囊括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
c、形容词的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
4、一词多意
结合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制(例句出处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②亡(例句出处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设计依据: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归纳总结然后在记忆,把文言文中的若干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归纳起来,进行理解记忆。来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归纳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赢粮而景()从因利乘()便万乘()之势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静乐()毅安乐()
③翟()景墨翟()召()滑累召()不应蒙恬()
④逡()巡鉏耰棘矜()矜()持度()长絮()大
度()德量力内立法度()
(设计依据:巩固读音,夯实基础)
2、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十、板书:
―――――始强(内、外)
【攻】―――――日强(缔交结盟)
―――――极盛(废道焚书)
通假:衡(通“横”)从(通“纵”)弊(通“敝”)
何(通“呵”)倔(通“崛”)景(通“影”)
古今意义:河山东橹
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
一词多意:制亡
《过秦论》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从编者编书的意图来看,重在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课前请学生复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战国末期的形式地图,再请学生讲述秦灭六国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秦何以灭掉六国?秦国国力的强大。
但是我们又知道,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短()的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贾谊的见解。
(二) 第一步:翻译理解。
我设计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内容有一些困难。这样的话,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把一些难点,或是出现词类活用比较多,局势比较特殊的句子,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画出来,存疑,或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制”“亡”“遗”“利”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三) 第二步:梳理文章结构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纵观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全过程从孝公即位到子婴降汉止,长达154年。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学习时要主要作者是按秦王朝的崛起、扩张、灭亡的时间顺序,借助历史事实,逐层推进,最终以颠扑不破的论辩,水到渠成的点出主题。
(四) 第三步:合作探讨
1、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便显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分别是什么?
3、作者从几个方面突出陈涉其人的?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这样强调的作用是什么?
把握住了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就抓住了文章论证的方法:对比论证。
对于上述问题,答案在袁文中基本都会找到,难度不大。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可以从出身、才能、兵力、助手、武器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学会总结比较的阅读方法。
(五) 第四步:写作特色的探究
1、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他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
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叙事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有盛到衰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就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期待君王分为四个阶段叙事,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大的总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本文大量的使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堆砌之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2、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过秦论》说课稿3
一、开场白: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程序: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进行讨论)
同学们刚才都分析的很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三、文章的疏通:
大家知道,在学习文言文时都会有拦路虎——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由于它们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不一样,阻碍了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下面我将和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一问题。
教法:通过逐字逐句的串讲翻译课文,结合启发性提问,互相讨论(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的教学方法来学习文言词句知识。
四、熟读课文,讨论绘制结构图示,为下一课时埋下伏笔。
五、作业布置
《过秦论》说课稿4
一、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是成都市XX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我抽到的说课题目是《过秦论》。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赏析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四、重点、难点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五、教学程序
《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讨论绘制结构图示。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赏析的语言特点。
六、结束: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第三篇: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过秦论》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是必修三第十课。 编者在选取这些文章的时候,目的是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着这些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3、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从编者编书的意图来看,重在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夯实基础应是首要任务。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历史知识导入新课
(课前请学生复习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
请学生到黑板上画战国末期的形式地图,再请学生讲述秦灭六国的过程。
让学生思考秦何以灭掉六国?秦国国力的强大。
但是我们又知道,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短(16年)的王朝,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贾谊的见解。
(二)第一步:翻译理解。
我设计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篇幅较长,并且有一字句不易理解,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内容有一些困难。这样的话,老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把一些难点,或是出现词类活用比较多,局势比较特殊的句子,老师可以先给学生画出来,存疑,或是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制““遗“利”等,名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三)第二步:梳理文章结构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纵观全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mdash;(4)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全过程从孝公即位到子婴降汉止,长达154年。
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学习时要主要作者是按秦王朝的崛起、扩张、灭亡的时间顺序,借助历史事实,逐层推进,最终以颠扑不破的论辩,水到渠成的点出主题。
(四)第三步:合作探讨
1、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便显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作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分别是什么?
3、作者从几个方面突出陈涉其人的?突出了他什么特点?这样强调的作用是什么?
把握住了这三个问题的探讨,就抓住了文章论证的方法:对比论证。
对于上述问题,答案在袁文中基本都会找到,难度不大。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可以从出身、才能、兵力、助手、武器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学会总结比较的阅读方法。
(五)第四步:写作特色的探究
1、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他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做出论断的?
明确:概括地说,本文善于叙事,精于论断。具体地说,本文叙事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作者对秦由盛而衰、从攻到守、有盛到衰的叙述运用了“线&&“点”结合法。所谓“线”就是指作者抓住了一条纵线,即从秦孝公到秦始皇期待君王分为四个阶段叙事,勾勒出了整个历史阶段发展的轮廓;所谓“点”,是指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作者用浓墨重彩加以铺陈发挥。这样脉络清晰,要点突出。其二是作者善于概括事实,善于从大的总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到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概括而简明。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2、提问:贾谊是汉初最富辞彩的散文大家,而作为其代表作的《过秦论》,一定能体现贾谊作品的语言特色,从文章浩浩如江河,沛然而下的气势里,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本文大量的使用了对偶句、排比句,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堆砌之感。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2、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六、板书设计
略。
第四篇:过秦论说课稿
《过秦论》说课稿
中本121班
吴璇
1202401130
一、说教材
1.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过秦论》是高一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节选自贾谊的《新书》上篇,是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学习这篇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特的见解、以及严密的论证逻辑,从而提高思考能力与议论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文特点和高一学生特点,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要求,我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学会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对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3.教学重难点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能力仍比较薄弱,应加强文言文的基础教学。为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归纳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我将教学难点设置为:正确理解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课堂提问、当堂训练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扩大教学容量。
三、说学法
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较弱,应学会利用多种资源,提高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增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为此,采用以下学法:1.课前要求学生运用多种渠道,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2.采用多种形式诵读法。3.利用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拟定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部分(时间控制在5分钟)
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情况。问题导入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将精力从课间快速转移到课堂上来。我的导入是:同学们,司马迁把本文作者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并
与屈原合称“屈贾”,大家都知道屈原是个非常值得敬佩的人,那你们认为,贾谊能与屈原并提的原因是什么呢?(提问1到2个同学,教师进行点评)看来你们在课前都查阅了很多资料,进行了认真地预习,大家有没有发现:只有自己去主动去了解、去探索,才能学习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来感受他精彩的论辩!2.作者背景介绍(时间控制在3分钟)
(学生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前相信大家对贾谊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为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成果,请一位学生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进行补充,继而进行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
3.诵读部分(时间控制在13分钟以内)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习文言文必须要有大量的诵读。所以进行如下设计:(1)齐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老师纠正误读字音。
(2)诵读易错语段。对易错字音加深印象,把握文言文语感。
(3)译读课文。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独立思考,对课文进行边读边译。4.翻译课文部分(时间控制在20分钟)
本文篇幅较长,对高一学生来说完全读懂会有一些困难,老师要做好引导,由点到线到面,层层深入理解课文,指导学生运用对重点字词句的学习。(1)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将圈点出的疑问进行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代表汇总发言,全班解决。教师抽取重要词句进行重点讲解。(2)请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5.总结本节课内容(时间控制在2分钟)6.作业布置结束(时间控制在2分钟)
(1)熟悉本文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以及词类活用现象,及时巩固已学知识。
(2)分清本文结构层次,为下节课深入分析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时间控制在5分钟)
用PPT展示出上节课学习的重点字词、句式等,提问3-5个同学,检查复习情况。检查课后作业成果,以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梳理文章结构。(时间控制在5分钟)
根据秦王朝崛起、扩张、灭亡的时间顺序,层层推进,梳理文章结构,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
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合作探究。(时间控制在15分钟)
根据以下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有目的地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问题的探究,进行“对比论证”方法的教学。
(1)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语句显示出来的?这部分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2)对外政策和对内政策分别是什么?
(3)作者从几个方面突出陈涉这些人的?突出了他们什么特点?进行突出强调起了什么作用?
4.探究写作特色。(时间控制在13分钟)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写好说理文章,要根据事实立论,运用大量事实来证明观点。
(1)本文通过大量的篇幅进行叙述,又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作者又是如何通过叙事来进行明理的呢?
(2)本文作者贾谊是汉代极富文采的散文大家之一,我们学习了他的这篇代表作,请大家概括出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5.作业布置(时间控制在2分钟)
(1)背诵课文第三段。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
(2)请客观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300字左右。合理开拓学生的写作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通过作业,及时反馈教学情感目标是否学习到位,并能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6.结束(时间控制在5分钟)
齐读课文,以此来结束本篇文章的学习,增强文言文语感,并利于学生加深记忆,高效完成背诵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特点:简洁明了,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重点词语,进一步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记忆文言常识。
1.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和本文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等,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崤山以东,即东方;今,指山东省;“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是宾语前置句。
2.秦王朝灭亡原因,本文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写作特色等。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对比论证:秦国与山东九国的实力,秦国与秦朝的实力,陈涉与九国的实力 写作特色:使用对偶、排比,具有节奏;渲染、夸张,增强艺术感染力。
第五篇:过秦论教案及说课稿[推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
又深刻。
4、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学难点: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电视剧《秦始皇》片头曲,分析李白的诗。
古 风 李白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今天我们来学习贾谊的《过秦论》,看看他写了些什么内容?
二、听诵读录音
本文的文体:史论文,“过秦论”,即论秦之过。史论都是以史鉴今,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1、提问: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是对文章前四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
2、提问: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写“守势”。
明确:第1、2段及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震四海”写攻势,第2段叙秦王朝的扩张发展.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提问:本文是论秦之过,主要是论始皇之过,一、二段为何写秦始皇之前的事?
明确:秦原为小国,被山东各国称为“野蛮又落后”的小国,但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踏平了各国,突出秦的实力。与下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让读者思考其原因,突出仁政的力量之大。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此一、二两段都是本文有力的论据。
提问:第二段主要是写秦的强盛,为何又如此详细写各诸侯的活动?
明确: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作用是反衬秦国之强。
学生齐读一、二段及第三段的第一层。第3段第二层及第4段写“守势”。
第3段主体部分突出秦始皇的守政之策, 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权力高度集中,“守”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统一六国的巅峰。反衬秦灭亡之速,发人深思。学生齐读第三段第二层。
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最弱小的陈涉起义,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然而,秦灭亡了,为什么?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第五段为我们做了解答。反衬秦之强,但秦败了,可见其不堪一击,因为不施仁政,这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
学生齐读第四段,感受特点。学生齐读第五段。
3、本文脉络,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4)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二部分(5)阐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先叙史实后作分析,论据充足,说服力强。
4、提问: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从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
明确:相关语句有(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启示:“施仁政,行仁政”。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三国演义》正文开头为:“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封建社会的兴衰变革,而打破战国割据状态,首先一统天下的秦国却没能长治久安,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
5、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时称贾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文锋芒毕露,切中时弊,文笔雄放恣肆,挥洒自如,气势磅礴、论辩有力,而且颇有文采,感染力很强。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对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上联说屈原不负楚国,贾谊不负梁王,都尽到臣子的职责;下联说屈的《离骚》和贾的策论,都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5、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
提问: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五百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极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贾谊担心“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作者借古讽今,《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
6、拓展: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7、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呢?毛泽东《七律咏贾谊》:“少年倜傥廊庙才”。贾谊年少有才,豪爽洒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各小组分工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1、第一段:第一组同学分析文言知识。
提问: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动形象。
第1段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肴殳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学生齐读,感受其气势。
2、第二段:请二三组同学分析文言知识。
提问:第二段主要是写秦的强盛,为何又如此详细写各诸侯的活动?
明确: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作用是反衬秦国之强,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并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备加称颂,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姓名达2 0 人之多,可下文明确点出这次行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而自困。所以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反衬出秦之强大无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3、第三段,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
本段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内容上看,作者是分两步来写的:第一步先写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权威,第二步写了秦始皇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分别从军事(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里)上的扩张之策、文化(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上的愚民政策、经济(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上的弱民政策及政治(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上的防民政策等四个方面来说明。
秦的版图,秦的暴政:陵园修建了30多年,从他十三岁就开始,一直到他死还没修好,后秦二世又花了一年多才修好。前后长达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国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还要长8年。据史书记载,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而筑陵时,壮丁最多达70万,可见工程之浩大。他连那些为他伴驾他的不曾生育的宫女,以及辛勤修建地下陵寝的工匠们都不放过.下令在他人殆时,将这些人统统活埋,为的是不让宫女外嫁他人,不让陵寝内的秘密泄露。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活埋46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4、第四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
明确: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杆为旗”。
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这五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学生齐读,感受特点。
5、第五段分析
提问: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攻”与“守”的史实;
明确:⑴“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议论的是“攻势”,它照应了第1.2段; “以六合为家,肴殳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照应了第3段。讨论:既为史论,那么“论”自然体现在末段,作者的思路如何?
明确:先对比论述九国之师何陈涉之众的力量,重点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八字。然后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一二段;“以六合为家”二句照应第三段;“一夫作难”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三句照应第四段,水到渠成点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然后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秦以区区小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
三、写作特点: 本文是史论,叙多于议,形象议论法。
1、叙事铺陈,善于叙事,精于论断。
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靠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摆出来,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异也”的结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使理不讲而自明,理少讲却大明。正如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对本文的评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篇文字。”这个评语是非常精辟的。
2、用写赋的手法来写史论文。(请学生来找)
写赋是需要渲染和夸张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文章写惠文、武、昭襄的武功,不仅用“南取”“西举”“东割”“北收”予以渲染,而且用“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予以夸张。写诸侯会盟而弱秦,先列战国四公子,倍加称颂;再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诸方面的人才,竟一气写出24个人名,后又列数9个诸侯国名,大有百万雄师压城欲摧之势。所谓“铺张扬厉”,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3、全篇对比。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4、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明确: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全文对偶、排比处占2/3以上,却毫不给人以堆砌呆板之感。若干对偶组成一组排比,辗转成文,一气呵成,恰似长江大河,激起层层波澜;排比句之间,恰当运用虚词关联,犹如珠滚水溅,既闪耀着光彩,又气势贯注,雄浑有力。
学生诵读相关文句,感受其语言特色。
四、学生朗诵全文
五、讨论:始皇功过之我见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过秦论》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过秦论》。
二、说教材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
通过单元提示,我们知道,《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其中《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三.解读学生
不少学生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之所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把历史与文学很好地融合了起来,给我们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边缘艺术境界。我们把司马迁的文章既可以当作历史著作来读,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读史,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这种二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未来的教育趋势吗?所以,历史教学理应融入文学、哲学、美学等多元因素,使历史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使学生在文学的形象中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教学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多重排比、夸张、对偶、对比、同义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而又深刻。
4、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 仁政的意义
(设计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古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五、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设计依据:从学生文言知识薄弱的现状出发,与高考中文言知识比重比较大相结合,主要为学生阅读其它的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能力)
六、教学方法
1对联导入法,2提问讨论法,3 讲练结合法,4、及时背诵法
七、教学程序: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说案主要是针对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识辨课文中通假字,前三段的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第二课时的要点是:解读后两段的文意,详细深入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设计依据:《过秦论》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两课时教学本文。)
八、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展示一副对联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设计依据:用对联激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 导入新课,通常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而我在教学导入中,引述相关对联却收到了比传统导入要好得多的效果把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先了解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1、作者:
贾谊,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2、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设计依据;了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整篇文章内容)
(三)、老师给学生放《过秦论》的录音,边听边让他们找出本课的生字词,听完之后老师提示一些生字的读音并加以强化,尤其提醒学生在通假字的问题上不要出错)
腴(yú)轸(zhěn)镞(cú)笞(chī)恬(tián)藩(fān)瓮(wâng)牖(yǒu)孝公既没(mî)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不及中人(zhōng)墨翟(dí)蹑足行伍(háng)将数百之众(jiàng)度长絜大(duï)比权量力(liàng)万乘之势(shâng)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赢粮而景从(通“影”)
(设计依据:根据高考对常用字词的要求,注重平时的积累,紧随高考关于字词的脉搏跳动)
(四)、疏通文章的前三段,在老师的点播下,让学生讨论并提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疏通。(让同学们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联系文言文的特点总结常见的文言现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合从缔交(通“纵”)制其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通“呵”)2古今意义:
例 句 古义 今 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工具 3词类活用 A、名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 在国内、向南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 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 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动用法 使„„灭亡(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C、形容词的活用
例 句 活 用 类 型 释 义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 使„„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 使„„愚蠢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4一词多意
结合课后练习题,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①制(例句 出处 释义)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齐桓晋文之事》 制作、缝制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后汉书·张衡传》 制造、制作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压制、控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过秦论》 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统率、指挥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 《齐桓晋文之事》 规定、制定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规模 ②亡(例句 出处 释义)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逃跑、逃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过秦论》 丢失、失去
燕虽小国而后亡 《六国论》 灭亡、消亡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赤壁之战》 死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过秦论》 逃兵、逃亡的人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通“无”,没有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过秦论》 使动用法,使„„灭亡
(设计依据: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 有 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归纳总结然后在记忆,把文言文中的若干文言的实词的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归纳起来,进行理解记忆。来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归纳理解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合从()缔交 赢粮而景()从 因利乘()便 万乘()之势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静 乐()毅 安乐()③翟()景 墨翟()召()滑 累召()不应 蒙恬()④逡()巡 鉏耰棘矜()矜()持 度()长絮()大 度()德量力 内立法度()(设计依据:巩固读音,夯实基础)2背诵文章的第三段:
(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提高记忆效率)3熟读全文,理解文意,试着背诵文章的后两段。
(加强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提高课堂效率,扎实文言知识)
十、板书:
――――― 始强(内、外)
【 攻】 ――――― 日强(缔交结盟)
――――― 极盛(废道焚书)
通假: 衡(通“横”)从(通“纵”)弊(通“敝”)何(通“呵”)倔(通“崛”)景(通“影”)古今意义:河 山东 橹 活用: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一词多意:制 亡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