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法教案重点归纳
“三三制”理论
国家调节为了弥补市场调节三个缺陷分别采取三种基本调节方式,因此,经济法的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市场规制法 2)国家投资经营法 3)宏观调控法
二、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的价值
1、共性价值与特殊性价值
1)共性价值:自由、安全、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 2)特殊性价值:经济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①经济法按其在法体系中同其他部门法在调整任务上的分工,它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其内容主要是经济性的,因此经济法的价值亦主要重在经济性。
②经济法是在19世纪末生产和其他方面社会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新法律部门,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化之法,所以经济法的价值重在社会性。
2.工具性价值(结果公平、经济安全、体制效率)与目的性价值(可 持续发展)
(二)经济法的功能 1.克服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表现:不完全竞争、外部性、公共物品短 缺、社会分配不公、宏观经济波动 2.规制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的表现:公共政策失效、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寻租与腐败
克服市场失灵与规制政府失灵的实质是对利益和权利 进行再分配,所以经济法是一种再分配之法。
(三)经济法的理念
法律理念包括理想的法律目标模式与该目标模式实现途径和方式两方面。
经济法理念所包含的理想目标模式,是国家调节的预定目的——这一般是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实现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有时也不排除当权者藉以达到其他政治、军事目的。其实现途径便是通过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规范国家调节活动。
1、人本主义理念
2、实质正义理念
3、社会本位理念
4、可持续发展理念
5、适度干预理念
(三)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社会本位原则
1、概念: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经济法的本质、理念和价值,贯 穿于经济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全过程,并为 经济法却确认和实现的根本法律准则。
2、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经济法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整合与形成机制)
3、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是: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总体效率和社会公平。
经济法重在从社会总体角度维护和促进社会总体效率和社会公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秩序、自由、安全和社会正义。
第一,应当从分尊重和维护各个体(企业、个人)的经济权利和自由,维护各个体的经济效率和公平;国家调节及经济法不得随意侵害各个体正当的经济效率和他们之间的公平。第二,经济法所规制的国家调节只是在下列情况下才可以、也应当对有关个体的经济效率和有关个体间的“公平”进行必要规制和调整;购鞋个体经济i型澳旅妨害或可能妨害社会公众、社会总体经济效率,个体间公平(形式公平)妨害或可能妨害社会实质公平;并且,上述妨害和冲突单靠市场和民间社会自身无法排除和解决,必须由国家予以调节。
三、经济法责任制度
(一)经济法责任的特点:复合性、社会性、不均衡性
(二)经济法的责任形态 1.惩罚性赔偿 2.产品召回
3.资格减等与信用减等 4.拆分大企业 5.政府经济失误赔偿
四、反垄断法 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
1、垄断协议
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是指拥有在相关市场内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市场地位的经营者实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3、经营者集中
是指经营者合并,经营者通过取得其他经营者的股份、资产以及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情形。
4、行政垄断
行政垄断实质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违法行为。
一、垄断协议
(一)垄断协议的概念与特征
垄断协议是指以排除、限制竞争为目的,或者具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或后果的明示或默示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构成要件:
1.主体——多元性,两个以上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 2.主观——故意
3.客体——自由、公平的有效竞争秩序 4.客观——通过共谋行为排除、限制竞争 5.方式:协议、决定或其他方式
(二)垄断协议的类型
——营利性组织实施的垄断协议和非营利组织实施的垄断协议 ——横向垄断协议和纵向垄断协议 ——明示型垄断协议和默示型垄断协议 ——主导限制竞争协议和附属限制竞争协议
1、横向垄断协议
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在生产或者销售过程中处于同一阶段的企业之间订立的关于购买、销售特定商品或服务的限制竞争协议。横向垄断协议的表现形式:
(1)
横向限制价格行为,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即价格卡特尔;
(2)
横向限制产量行为,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即产量卡特尔;(3)
横向分割市场行为,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即分割市场卡特尔;(4)
联合抵制交易行为,即集体拒绝交易行为;(5)
传统招投标行为;
(6)
限制技术进步行为,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7)
国务院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第二篇:经济法重点总结
双学位经济法重点总结 经济法总论
题型:(注意:都是结合课件和书上)
名词解释 5个
简答
4个
论述 2个
案例分析 2个
注:重点的内容重点记,要求掌握的内容也看一看。1,经济法调整对象:
(1)经济协调关系说:经济法调整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特定经济关系。(2)国家干预说:经济法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
(3)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说:经济法是有关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市场运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
(4)社会公共性说:经济法调整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
(5)各学说基本共识:
1、主体的广泛性
2、“国家--市场主体”模式
3、双方的关系 2,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范围:
(一)现代市场经济对经济法的需求:
1、市场失灵,2、政府失灵。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1、市场规制关系: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消费者权益保护
2、宏观调控关系:全局、整体、综合3、经济监督关系:国家、社会、内部 3,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调整现代国家和政府在干预市场和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4,经济法的特征:
(一)、经济性:
1、经济法往往把经济制度、经济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直接规定为法律。
2、直接赋予经济规则以法律效力,体现了经济法的专业性。
(二)政策性:
1、经济法的法律调整往往以政策先行,并赋予政策以法的效力。
2、经济法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时常处于变动之中。法的政策化
3、经济法的执法和司法力度受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
(三)、行政主导性:经济法在强制性、授权性和法的实现方面均体现了较强的行政主导。
(四)、综合性:
1、公法因素和私法因素的综合。
2、经济法调整是将各种法律手段有机结合的综合调整。
5,经济法的核心内容:处理国家权力和经济的关系,特别是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6,经济法产生的根源以及条件:
(一)经济法产生发展的经济条件-市场失灵:
1、垄断
2、外部性: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
3、公共产品匾乏:
4、信息不对称:共享性;传递成本高昂
5、收入分配不公。
(二)经济法产生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国家职能的变化:
(三)经济法产生发展的法律条件--法律自身功能的扩展:
1、民法的社会化和经济法的产生。
2、经济法对民商法调整功能的不足给予必要补充。7,经济法产生的意义:
(一)经济法的产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的客观要求
(二)经济法的产生是国家职能转变的要求和标志
(三)经济法的产生符合法体系自身的演变规律 8,经济法的调整原则:
(一)遵循经济规律及其相关规律原则
(二)保障社会整体经济利益原则
(三)责任与义务本位原则
(四)经济发展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 9,经济法的调整方法:
(一)强制性方法:强制性方法指国家运用经济法手段对于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行为,以强制性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规定经济法主体的地位、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并要求经济法主体必须遵守的经济法调整方法。
(二)指导性方法:指导性方法主要是国家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通过依法制定各项与经济政策配套的各项经济法,引导经济活动主体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法调整方法。
(三)参与经济:公法和私法相结合。
(四)综合惩罚的方法:
1、经济责任。
2、经济行为责任:管理主体和被管理主体专业调控以及专业约束和制裁
3、经济信誉责任
4、经济管理责任
5、经济刑事责任。
(五)奖励的方法 9(1),经济法的调整方法的基本特征:
1、强制性规范与任意性规范相结合2、否定性后果与肯定性后果相结合3、体现经济关系的专业性和灵活性 10,经济法的地位:
一、经济法的独立性: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看经济法的地位:有独立的调整对象
(二)从法域的角度看经济法的地位:公法,第三法域。11,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表层区别: 经济法:(1)限制意思自治(2)强调对部分市场主体偏重保护(3)经济法侧重于从宏观利益协调方面促进人们的利益(4)经济社会生态目标(5)有国别特色,突出本土化(6)稳定性较弱
民商法:(1)强调意思自治(2)强调对所有市场主体都平等保护(3)侧重从微观促进人们的利益(4)重视经济目标(5)国际通用,强调全球化(6)稳定性较强
12,经济法与民商法的深层区别:经济法与民商法的深层区别(1)市场主体的假设不同(2)市场整体的假设不同(3)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假设不同, 13,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1、调整对象不同
2、主体不同
3、调整方法不同
4、法律适用的程序不同
5、作用不同
14,经济法与民商法的联系 :(1)经济法以民法为基础: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法、民法
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2)民法以经济法为保障:民法的基础需要以经济法去奠定、民法的进步性需要经济法去维持、民法的意思自治需要经济法去创造条件
15,经济法律责任制度:经济法责任是法律责任的新型形式,是市场主体在行使经济权利及国家在管理经济过程中产生的承担违法行为不利后果的一种制度。
1、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
3、刑事责任
4、宽恕制度
16,经济法律关系的定义 :是指国家在干预和参与国民经济过程中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发生在经济法主体之间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关系。
17,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概念:依法参与经济法律关系,并依法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18,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特征:
(一)主体形式的广泛性与多样性
(二)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性
(三)主体资格的多重性
市场规制法 1,垄断状态:指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即市场支配地位。通常是指有弊害的独占和寡占两种市场结构。
2,的种类:
1、以垄断组织为依据的分类。
2、以垄断性质为依据的分类--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以垄断成因为依据的分类--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 3,断法的适用原则 :
(一)本身违法原则:对于市场上某些反竞争的行为,不管其是否产生危害的结果,仅根据行为本身就可以判定其非法并实施制裁。
(二)合理原则含义:法律对于市场上某些限制竞争的行为并不必然视为违法,而根据具体情况来判定,尽管该行为在形式上具有限制竞争的后果和目的,但同时又具有推动竞争的作用,或者能显著改变企业的经济效益,或者有利于社会整体经济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该行为就被视为合法。
4,合理原则与本身违法原则的关系 :本身违法原则是经过多次合理分析后得出的、不需 要再一次进行合理分析的某些行为确定违法的结果,是将合理分析反复印证过的一个结果固定成为一种法律规则。因此说,本身违法原则是从合理分析方法中衍生出来的规则。
5,本身违法原则的利弊分析 :1,利:本身违法原则以行为的发生为判定违法的依据,标准简洁明了,维持了法律规则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节约了司法成本。2,弊:对经济效率的忽视。
6,合理原则的利弊分析 :1,利:符合经济现实的需要。2,弊:(1)合理原则的内涵不具有确定性,弹性大。缺乏指引性和可预期性。(2)司法成本较高。(3)增大错误发生的概率和滥用司法权限的危险。
7,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
8,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经营者合并;
(二)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 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三)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9,经营者集中的含义:如果一个企业在财产权,股权,经营权等方面,能够对另一个企业施加支配性的影响,这两个企业就实现了经营者集中。
1、垄断协议的含义:垄断协议是指位于同一个层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为了共同的目的,以协议或者其他联合方式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
2,垄断协议种类:
1、固定价格协议。
2、划分市场的协议。
3、联合抵制协议
4、其他限制竞争协议。5,我国法上(协议决定或其他协同行为)。行业协会特殊性。
3、垄断协议的形式: 一,横向垄断协议:(1)固定价格协议(固定或变更);(2)市场划分协议(销售市场和原材料采购市场;产品);(3)限制市场供应协议(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4)联合抵制协议(我国交易);(5)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设备。(6)其他。结合使用。二,纵向垄断协议(区别:主体、目的、行为方式):(1)限制转售价格(固定转售价格、限定最低转售价格);(2)独家交易;(3)特许协议或选择性交易。(4)其他。价格推荐和限定最高转售价格。
4,垄断协议的规制:一个垄断协议是否是不合理地和严重地损害了竞争,可以根据合理原则和本身违法原则进行判断。固定价格协议、划分市场的协议和联合抵制协议被认为是对竞争损害最为严重的行为,因而使用本身违法原则。对于其他的协议限制竞争行为可以根据合理原则,从订立卡特尔的目的和后果进行判断,以确定其是否应该受到反垄断法的制裁。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协议无效、赔偿损失)。
3、刑事责任
5、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含义:概念: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所实施的限制竞争的行为。
6,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特征:
1、行为主体的特定性。即滥用行为是由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实施的。
2、行为目的的特殊性。即实施滥用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或者增强其支配地位,谋取垄断利益。
3、行为本身的违法性。即滥用行为是限制竞争的行为,是为法律所禁止的。相关市场的界定(产品市场、地域市场、时间市场)。假定垄断者测试分析。认定的因素。推定的情形。
7、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形式:基本类型:剥削型和阻碍型滥用。(1)价格垄断行为;(2)掠夺性定价,又称低价倾销(理由);(3)差别待遇,又称歧视待遇;(4)拒绝交易,又称抵制行为;(5)独家交易;(6)强制交易;(7)搭售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又称捆绑销售。(8)其他。
8、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有:1,刑事处罚有罚金,拘役和有期徒刑几种;2,民事责任则赋予受害人提起惩罚性赔偿的权利;3,行政制裁一般有专门执行反垄断职能的机构作出,可以禁止滥用行为,宣布有关合同无效。9,行政垄断: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
10、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含义: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
11、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形式:(1)滥用行政权力强制交易;(2)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市场准入(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商品流出、外地经营者);(3)滥用行政权力强制限制竞争。(4)滥用行政权力制定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
12、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规制:反垄断执法机构没有管辖权,只有向有关上级机关提出依法处理权。民事责任没有规定。有限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另有规定。
13,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概念:适用除外,又称反垄断法上的豁免行为,指根据反垄断法的一般规定,属于本应予以限制或禁止的行为,但因其对竞争的损害弱于其给宏观经济或社会整体所带来的利益,而获得合法性的行为。
14,.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类型:⑴自然垄断行业,指依其性质不宜展开竞争,由国家特许垄断经营的行业。⑵对外经济贸易⑶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目的在于推动科技的进步。⑷其他,如中小企业之间,属于夕阳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协作行为;消费者组织为保护消费者利益采取的协调行为;工会组织为争取会员利益而从事的统一活动。特点是弱势行业或弱势群体之间的联合行为。
15,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制度概念:是指国内的反垄断法可以超越领土范围,适用于对国内产生影响的一切限制竞争行为。
16、反垄断执法机构:分类:⑴行政委员会制,执法机构本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⑵行政首长制,执法机构的独立性稍差 ⑶我国是混合执法模式
17,各国反垄断法执行机关的共性:法定性、独立性、专业性
18、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职权:调查权、裁决权、处罚权、起诉权、审判权、规则制定权。
19、反垄断执法程序:受理(立案)、调查(措施、程序)、裁决(承诺制度)、执行(经营者集中特殊)。20,、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㈠民事责任:赔偿损失,停止侵害,罚款,解散、分离、放弃合并企业、联营企业或子公司。㈡行政责任:行政处分,行政处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改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吊销营业执照),颁布禁令,引咎辞职。㈢刑事责任:罚金,监禁。㈣特殊责任:超额赔偿,资格减免,颁发禁止令,强制性的信息披露责任。
23, 不正当竞争的概念:不正当竞争行为是经营者有悖于商业道德且违反法律规定的市场竞争行为。
24, 不正当竞争特征:
1、实施主体是经营者
2、目的是为了获得竞争利益
3、竞争的手段违反了法律
4、损害经营者的利益和市场竞争秩序 24,反不正当竞争法含义:是指调整在国家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5, 不正当竞争与垄断的对比:
(一)实施主体的条件不同
(二)行为的目的和后果不同
(三)实施的手段不同
(四)法律的规制有所不同
27,仿冒行为的含义:概念:指经营者使用与他人相近或相同的商业标识和外观的行为。26,仿冒行为类型
:一,对知名商品的包装和装潢的仿冒。二,对营业或服务标志的仿冒。三,除外规定
1、使用商品的习惯通用名称或惯用标志。
2、使用营业或服务的惯用名称或标志。
3、善意使用自己姓名
4、对他人标志在消费者所普遍认知前善意使用。四,网络环境下的仿冒行为。26,仿冒行为的表现形式:(1)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27,虚假宣传:
1、雇佣或者伙同他人进行销售诱导。
2、在经营场所内对商品的演示、说明、解释或其他文字标注。
3、利用大众传播媒介作引人误解的宣传报道
28,虚假宣传的类型:
1、关于性质为引人错误的表示
2、关于出产地为引人错误的表示
3、关于制造方法为引人错误的表示
4、关于价格为引人错误的表示
5、关于进货方法或进货来源为引人错误的表示
6、关于销售动机或目的为引人错误的表示 28,虚假宣传行为的表现形式:(1)虚假广告;(2)以广告以外的其他方法进行虚假宣传。29,商业诋毁: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30,商业诋毁构成要件:1,主观要件仅限于故意。2,须以竞争为目的3、须陈述或散布足以损害他人营业的不实的事情
4、对于营业所有人或主管人员的诽谤
31,商业诋毁与虚假宣传的竞合:不同之处在于宣传的对象,即虚假宣传是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虚假或欺骗性的陈述,而商业诋毁是对他人的产品或服务进行虚假或欺骗性的陈述。一,是只虚假宣传自己的商品而不涉及他人的商品声誉和商业信誉的,只构成虚假宣传行为,而与商业诋毁无关。二,是损害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声誉和商业信誉的行为,构成商业诋毁,不再构成虚假宣传。三,是是损害不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声誉和商业信誉的行为,同时构成两种行为,产生法律竞合。
32,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经营者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32,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含义: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经营者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既然商业秘密是一种无形资产,且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维持其秘密状态,那么,非经权利人同意,获取、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的行为,都是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33,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表现形式:(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保密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4)权利人的职工违反合同约定或者违反保密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5)第三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33,商业秘密的特征:1,秘密性: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2,实用性(价值性): 是指该商业秘密能为权利人带来利益,具有经济上的价值和实用性。3,保密性: 是指该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已采取了相应的保密措施,阻止他人的侵犯。34,商业秘密行为:
1、不当获取行为。
2、不当披露行为
3、不当使用行为 35,不当有奖销售:指经营者在有奖销售的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违反法律的限制向客户提供巨额奖励的行为。
36,不当有奖销售特征:
1、主体一般是出售或提供服务的卖方
2、发生于有奖销售的过程中
3、采用了不合法的奖励方法或奖励幅度
4、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 37,不当有奖销售的表现形式:
1、抽奖式有奖销售 :(1)欺骗性有奖销售(2)利用有奖销售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3)巨额奖品的有奖销售。
2、附赠式有奖销售:销售方向所有购买方提供赠送奖品或奖金,或者赠送有价凭证的销售行为
3、一些新的不当有奖销售行为的表现形式(1)售后服务中的有奖销售(2)从直接的有奖销售到迂回的有奖销售:是否存在串通(3)奖励由现金、实物到提供活动
38,不当低价销售特征:
1、行为主体只能是处于卖方地位的经营者
2、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并具有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3、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
4、侵犯的客体是社会正常竞争秩序
39,不当低价销售的适用例外:
1、销售鲜活商品
2、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届满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40,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以一定的金钱、实物或者其他利益,收买交易相对人和其有关人员,以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
41,商业贿赂的特征:
1、主体的范围广泛。
2、主观上存在故意。
3、有主交易之外的利益交易行为。
4、贿赂行为时秘密进行的
41,商业贿赂种类:1.商业行贿。是指经营者为了获得交易机会而以一定的金钱、实物和其他利益收买对方或者相关人员的行为。
2、商业受贿。是指经营者或代其履行一定职能的内部人员以及有关国家工作人员,索取或接受经营者的财务或其他利益,并为支付财务或其他利益的经营者谋取交易机会或经济利益的行为。
42,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账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其它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个人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
43,折扣:是指价格上的折扣,又称让利,是商品销售活动中经营者在所成交的价款上给对方以一定比例减让而返还给对方的一种交易上的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及时予以扣除或支付价款总额之后再按一定比例退还 44,佣金,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
45,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1)商业行贿(2)商业受贿
46,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一,民事责任
(一)享有诉权的人:被侵害的经营者,但不限于经营者。
(二)赔偿数额:
1、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
2、两部分,一是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获得的利润,二是被侵害人调查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合理费用。
3、定额赔偿
(三)不特定受害人的民事救济。
二、行政责任:行政罚款;行政处分
三、刑事责任:商标侵权、销售伪劣商品、商业贿赂、侵犯商业秘密
47,产品质量法的概念: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生产、流通、消费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48,产品质量法的原则:1,贯彻“质量第一”的原则。2,统一立法和区别管理相结合的原则。3,保护用户、消费者合法权益原则。4,贯彻奖优惩劣的原则。
49,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
1、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2、产品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
3、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4、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50,产品质量责任的概念:指产品质量法规定的责任主体不履行本法规定的保证产品质量的义务所应当承当的法律后果
51,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1,过错推定原则。2,担保原则。3,严格责任原则。
52,消费者的概念:就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居民。
53,如何认定消费者:
1、消费者的消费是出于“为生活消费需要”的动机或目的; 例外:消法54条: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2、消费者消费客体是商品和服务。
3、消费者的消费者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54,消费者的权利(出案例,学会分析哪项权利):
(一)保障安全权。
(二)知悉真情权:
1、未向消费者告知
2、对消费者虚假告知
3、对消费者的不完全告知。
(三)自主选择权。
(四)公平交易权。
(五)依法求偿权。
(六)依法结社权。
(七)接受教育权。
(八)获得尊重权。
(九)监督批评权 55,经营者的义务 :
(一)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二)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
(三)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四)不作虚假宣传
(五)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
(六)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或服务
(七)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
(八)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权
56,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途径: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3、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7,最终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的确定:
1.由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承担。
2、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变更后的企业;
3、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执照的使用人或持有人;
4、虚假广告--经营者,但不能提供其姓名地址的
58,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民事责任:
1、人身权:死亡;伤害;精神损害。
2、财产权:(1)一般责任;(2)三包;(3)不合格商品;(4)邮购;(5)预付款(6)欺诈:惩罚性赔偿
第三篇:经济法重点知识
1、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是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4、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5、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导性(利益导向性);
6、法是确定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7、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外国人和外国社会组织;
8、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
9、法律义务包括积极义务(服兵役、纳税)和消极义务(不得毁坏公共财物、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安全);
10、任何一方的权利都必须有另一方义务的存在,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11、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自然物、人造物、货币和有价证券)、非物质财富(知识产品、道德产品)、行为(经营
行为、经济管理行为、提供一定劳务的行为、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人身;
12、阳光不具有经济价值,不属于物的范畴;
13、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14、法律事件包括:自然现象(水灾、地震、台风)、社会现象(战争、重大政策的改变);
15、法律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6、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行政规章>国际条约
17、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18、发的分类:根据法的创制方法和发布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分为程序法和实体法;根据法的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
19、《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成文法、普通法、程序法、一般法、国内法;
20、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首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21、《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范畴;
22、仲裁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的财产纠纷;
23、行政复议适用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争议;
24、诉讼既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民事纠纷),也适用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行政诉讼);
25、不属于《仲裁》调整的争议有: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行政争议;劳动争议;农
业承包合同纠纷;
26、仲裁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合理解决纠纷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一裁终局原则;
27、仲裁委员会不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与行政机关没有隶属关系,仲裁委员会之间
也没有隶属关系。
28、仲裁委员会由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和委员7-11人组成,其中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2/3人;
29、在双方当事人发生仲裁协议约定的争议时,任何一方只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而不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30、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时未声明有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人民法院“首
次开庭前”提交仲裁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起诉,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
31、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时,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
民法院”裁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应当在仲裁庭“首次开庭前”提出;
32、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是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
33、仲裁应在开庭进行;当事人协议不公开的,仲裁庭可以根据仲裁申请书、答辩书及其他材料作出裁决;
34、仲裁不公开进行;当事人协议公开的可以公开进行,但涉及国家秘密的除外;
35、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书与裁决书
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6、仲裁裁决书的生效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37、民事诉讼的适应范围:A因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的民事案件,如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纠纷等案件;B因经济法、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如企业破产案件、劳动合同纠纷案件等;C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选民资格案件和宣告公民失踪、死亡等非诉案件;D按照督促程序解决的债务案件;E按照公示催告程序解决的宣
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
38、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除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外,一律由审判员、陪
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是审判员组成合议庭;
39、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不包括陪审员)组成合议庭;
40、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或者行政案件,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或者是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该公开进行。公
开审判包括审判过程公开和审判结果公开,不论案件是否公开审理,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41、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是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
告的住所地或者是保险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的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兴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有“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42、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苏共,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
所地或者是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43、诉讼时效期间包括普通诉讼时效期间(2年)和特别诉讼时效期间(1年),使用1年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包括:
A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B出售质量不合格产品未声明的;C延付或者是拒付租金的;D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44、诉讼时效之权利人“知道或者是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但是从权利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45、诉讼时效的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只是权利人不能行使诉讼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暂停计算,不可抗力消除胡,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即暂停键);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松树时效期间,当事人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使已经过的时效期间权归于无效,从中段时起诉讼期间重新计算(即清零键)
46、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而非作出)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否则,第一审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是终审判决;
47、
第四篇:经济法期末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表见代理:无权代理人所为的代理行为,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在此情形下,被代理人应当承担代理的法律后果,来保护善意的无过失当事人的利益。
空头支票:是指支票持票人请求付款时,出票人在付款处实有的存款不足以支付原票据全额的支票。
背书:是指持票人以转让票据权利为目的,按法定的事项和方式在票据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
信息披露制度:又称信息公开制度,是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及其他主体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将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公开。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当事人违反诚实守信原则,故意或者过失的违反先合同义务,造成对当事人信赖利益的损失时,依法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
一人有限公司:是指只有一个自然人或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票据行为:是以票据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为目的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承兑,保证,参加承兑,保付等。
外商投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中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共同投资或者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2.3.4.5.6.7.8.9.10.内幕交易行为:是指证券交易内幕信息的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利用内幕信息买卖其所持有的该公司证券或者泄露信息或建议他人买卖该证券的行为。
11.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公司的资本分为等额的股份,股东以其所持有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
12.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也称股权式合营企业,组织形式使有限责任公司,是经中国政府批准,设在中国境内的,由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按照各自的出资比例共担风险,共付盈亏的企业。
13.仲裁:是指经济法的各方当事人依照事先约定或事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共同选定仲裁机构并由其对争议依法作出具有约束力裁决的一种活动。
14.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分的凭证。
15.合同:合同就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关系的协议。
1、简述违约责任承担方式:(1)继续履行,(2)采取补救措施,(3)赔偿损失,(4)支付违约金
简述定金罚则的内容: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当事人可采用定金方式担保债务的履行,当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柢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时,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债务时,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条件:1.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2.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资产的40%。3.最近3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4.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5.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6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简述公司解散清算时债务偿还顺序: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剩余的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股份比例分配。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条件: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2.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须经创立大会通过5.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6.有公司住所
合同履行的原则:1.全面履行的原则 2.协作履行的原则 3.经济合理的原则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类型 :1.物,亦称有体物,2.行为 3.智力成果
证券法基本原则:1.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2.志愿、有偿、诚实守信原则3.守法原则
4.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5.政府统一监管与行业自律原则6.国家审计监督原则
普通合伙 设立的条件:1.有两个以上合伙人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
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合同法的基本内容:1.合同是民事法律行为.2.合同是根据当事人的约定在当事人之间确立的特定权利义务关系
3.合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4.合同产生相应法律后果
要约和要约要约邀请的区别:1.要约是缔约的必经程序或阶段。要约邀请则处于订立合同前的准备阶段,2要约的目的是和他人订立合同,要约邀请的直接目的只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3.要约的内容具体确定,即包括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内容,要约邀请只要具备邀请他人向自己发出邀约的意思即可,4.要约针对承诺发出,要约一旦到达受约人就会产生法律效力,不得随意变更和撤回,而要约邀请针对不特定的主体发出,没有法律拘束力。
第五篇:经济法复习重点
经济法复习重点
1、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2、法人的概念和成立条件:概念:法人是相对于公民的一种重要的民事主体
条件: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法律关系客体的分类:物;货币和有价证券;智力成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力;管理对象;行为
4、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概念:法律事实就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
分类:行为和事件
5、物权的概念和特征:概念: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特征:物权为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是权利人直接享受物的利益的权力;是排他性质的权利
6、所有权的概念和特征:概念:是所有权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属于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特征:所有权具有绝对性与排他性;具有整体性;具有弹力性;具有永久性;所有权是最完全的权利
所有权的内容: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7、债的发生根据:合同约定和法律规定
8、巴黎公约三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优先权原则;独立性原则
9、专利法的保护对象:发明;实用新颖;外观设计
10、不受专利法保护的对象: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的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对平面印刷品的图案、色彩或者两者的结合作出的主要起标识作用的设计
11、授予专利权的条件:(1)授予发明、实用新颖型专利权的条件: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2)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条件:外观设计应当不属于现有设计,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告的专利文件中
12、专利权的期限:发明专利权20年;实用新颖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10年
13、商标的分类:(1)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2)注册商标和非注册商标(3)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4)联合商标和防御商标(5)平面商标和立体商标(6)驰名商标和非驰名商标
14、商标标志的禁止性规定:课本62页
15、著作权的内容: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全、汇编权、许可他人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以及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16、著作权的保护期:6917、著作权的限制:6918、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的实质条件:投资者为一个自然人;有合法的企业名称;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19、清偿程序:(1)所欠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2)所欠税款(3)其他债务
20、普通合伙企业:指由普通合伙人组成,合伙人对合伙人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合伙企业。
21、有限合伙企业:这是指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线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合伙企业。
22、普通合伙企业的设立条件:(1)有2个以上合伙人(2)有书面合伙协议(3)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4)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3、合伙企业财产的构成及性质:构成:(1)合伙人的出资(2)合伙企业的收益(3)依法取得的其他无财产性质:合伙企业的财产为全体合伙人共有;合伙企业的财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24、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如果合伙协议对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的比例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则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明确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分担。
25、公司的其他分类:(1)人合公司和资合公司(2)封闭公司和开放公司(3)本国公司、外国公司和多国公司(4)母公司和子公司(5)总公司和分公司
26、公司设立的法定条件:有限责任公司:(1)股东符合法定人数(2)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额(3)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4)有公司名称并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5)有公司住所
股份有限公司:(1)发起人符合法定人数(2)发起人认购和募集的股本达到法定资本的最低限额(3)股份发行、筹办事项符合法律规定(4)发起人制定公司章程,采用募集方式设立的经创立大会通过(5)有公司名称并建立符合股份有限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6)有公司住所
28、公司的设立登记:10029、最低资本额:指公司设立必须达到的最低资本数额。有限责任公司3万元2;一人有限责任公司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500万元
30、公司资本三原则:资本确定原则;资本维持原则;资本不变原则31、109股东大会的表决权
32、董事会的组成:有限责任公司:成员为3~13人,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不设董事会,执行董事可以兼任公理。2个以上国有企业或者2个以上其他国有投资主体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董事会成员应当有公司职工代表;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可以有职工代表,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股份有限公司:成员为5~19人,董事会成员可以有公司职工设董事长代表,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可以设副董事长,33、合营企业的特征:(1)合营企业由合营者共同举办(2)合营企业是股权是企业(3)合营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4)合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最高董事会
34、合营企业设立过程中的主要法律文件:(1)合营企业协议(2)合营企业合同(3)合营企业章程
35、破产的原因: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36、《破产法》第30条规定: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
37、债权人会议的职权:(1)核查债权(2)申请人民法院更换管理人,审查管理人的费用和报酬(3)监督管理人(4)选人和更换债权人委员会成员(5)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6)通过重整计划(7)通过和解协议(8)通过债务人财产的管理方案(9)通过破产财产的变价方案(10)通过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11)人民法院认为应该由债权人会议行使的其他职权。
38、债权人会议的决议及效力:
39、破产费用和公共债务的清偿:费用由管理人从债务人财产中优先偿还、随时偿还、全额偿还。具体清偿规则为:(1)破产费用和公益债务由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2)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公益债务的,先行清偿破产费用(3)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或者公益债务的,按照比例清偿(4)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的,管理人应当提请人民法院总结破产程序
40、破产财产的分配顺序:(1)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医疗补助、伤残补助和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的补偿金(2)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3)普通破产债权
41、合同法的调整范围:
(1)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主要是指民事法律关系
(2)《合同法》紧调整属于财产关系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中属于人身关系的部分不适用《 合同法》
(3)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
42、合同的内容:(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住所(2)标的(3)数量(4)质量(5)价款或者报酬(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7)违约责任(8)解决争议的方式
43、订立合同的方式:要约和承诺
要约的概念: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的条件:(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2)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3)要约需向受要约人发出(4)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要约生效:要约在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受要约人因此取得对该要约承诺的权利
承诺的概念: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承诺的条件:(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作出(2)必须向要约人作出(3)承诺的内容必须和要约的内容一致(4)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限期限内作出
承诺的生效:承诺于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
44、合同转让的类型:权力的转让、义务的转让和权利义务全部转让
45、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1)继续履行(2)采取补救措施(3)赔偿损失(4)违约金
(5)定金
46、租赁合同:指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特征:(1)租赁合同是转移财产用益权的合同(2)租赁合同是双务有偿合同(3)租赁合同是对标的物有特殊要求的合同,必须是有形财产、非消耗性财产(4)租赁合同的主体十分广泛,出租人并不局限于财产所有人
47、担保的种类:保证、质押、抵押、留置、定金
48、保证的范围:当事人约定的保证范围和法定的保证范围
49、留置权的适用范围与留置的担保范围:(1)适用范围:因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而发生的债务(2)担保范围: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留置物保管费用和实现留置权的费用
50、留置权的成立条件:(1)留置的财产必须是债权人以合法方式占有债务人的动产(2)留置的财产必须与债权人的债权有牵连(3)必须是债务已届清偿期(4)留置的财产必须为动产
51、不正当竞争的表现形式:(1)商标侵权或相关的其他侵权行为(2)公用企业及相关经营者的垄断行为(3)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职权的行为(4)商业贿赂行为(5)虚假广告、宣传行为(6)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7)不正当倾销行为(8)搭售行为(9)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10)商誉倾权行为(11)串通竞标行为
52、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生产者的责任和义务:(1)产品的内在质量应答符合法定要求(2)产品或其包装标识应当符合法定要求(3)特殊产品包装应当符合法定要求(4)不得违反禁止性规定
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与义务:(1)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2)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3)不得销售国家明令淘汰并停止销售的产品和失效、变质的产品(4)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上述“产品或其包装标识应当符合法定要求”规定(5)不得伪造产品,不得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地址(6)不得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7)销售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以 次充好,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53、产品责任:(1)产品责任的归还原则(2)承担产品责任的条件及其抗辩理由(3)承担产品的抗辩理由(4)产品责任的有关当事人、管辖和时效
54、消费者的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权、求偿权、监督权、结社权、教育权、尊严权
55、经营者的义务:(1)履行法定或约定义务(2)听取意见,接受监督(3)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4)提供真实信息(5)表明真实名称和标志(6)出具凭证、单据(7)保证质量(8)履行“三包”义务(9)不得作出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10)禁止侵犯人格权
56、故意欺诈行为的民事责任: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购买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1倍
57、土地使用权划拨:25358、审查确认产权:初审、复审、审批
59、票据法的全部内容:27460、票据丢失的补救方法:(1)挂失止付(2)公示催告(3)诉讼
61、禁止持有和买卖股票:29862、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63、仲裁协议的内容: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事项;仲裁地点;仲裁机构;仲裁规则;仲裁的法律适用
64、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366 65、公示催告的程序: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示的方式催告不明的利害关系人,在法定期间内申报权利,逾期不申报权利就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